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建材发展高峰论坛

时间:2019-05-13 11: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建材发展高峰论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建材发展高峰论坛》。

第一篇: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建材发展高峰论坛

中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 绿色建材标准化解析 绿色建材与节能减排

如何发展和落实城镇化建设

绿色建材应用与实施 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建设需求与发展

绿色建材与生态城镇化建设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新材料运用 资本推动城镇化与绿色建材发展

第二篇:中国农经体系发展与品牌建设高峰论坛

中国农经体系发展与品牌建设高峰论坛组委会

关于举办“中国农经体系发展与品牌建设高峰论坛”的邀请函

尊敬的______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将更加凸显。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进程中,如何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重新认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是农经产业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近几年,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鼓励和支持农经产业链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组织正在向数量增长与提高自身素质并重转变,许多农经产业已经注册了商标。加强品牌建设,既是营销产品的必要手段,也是树立自身形象,获得政府、金融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帮助农经企业了解国家的扶持政策,以及加深对农经行业合作经济组织品牌建设的认识,比较系统地了解品牌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总结交流各地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定于2012年7月28-29日在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举办“中国农经体系发展与品牌建设高峰论坛”。

本届论坛会由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企业发展促进会、中国经济研究会产业分会协办、北京英才伟业文化中心(华北运营总部)、北京时代硕博教育机构主办,旨在注重会议的高端化、品质化和政策性、实效性。为我国农经企业搭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一个实用的高端平台,望相关单位接到此文件后积极派员参加。

中国农经体系发展与品牌建设高峰论坛日程安排

附件二

大会资讯

(一)论坛时间:2012年7月28日—29日(27日下午报到)

会议地点: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

(二)参会对象:

1、各级省市、县、乡镇主管农业的政府领导及农业局、中小企业局负责人;

2、各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负责人及园区企业家;

3、各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贸易及流通、交易市场负责人;

4、优秀城镇的镇(乡)长及农业经济社会团体负责人;

5、各有关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负责人、农业领域有关专家学者等;

6、在企业中拥有农业专利项目的专利发明人。

参会费用及程序

(一)会务费:

1、嘉宾1980元/人,此费用包括资料费、报告费、场租费、统一活动等综合性费用。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2、特邀嘉宾2980元/人,享受嘉宾全部待遇;全程在特邀嘉宾区就座;同时可出席有农业部及相关部委领导人晚宴;交流企业运行项目遇到的困难。

3、协办单位3万元,冠名单位15万元,详情请与会务组工作人员联系。

(二)参会程序:

1、您若决定出席,请速将填好的《出席确认表》、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至组委会,以便及时注册并办理有关事宜。

2、本次大会企业限制名额,为了确保席位,请您及时填写相关信息并把报名表回传至组委会。

组委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金瓯大厦317室

联系人:刘先生010—64424842***

第三篇: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初探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初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和矛盾,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我国特殊而复杂的国情,根据发展现状和现实条件,在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东、西部地区不同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区域差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使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协调。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潜力巨大。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为我国提供了经验,但由于各国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从实践已经证明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功模式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概念解析——城镇化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含义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非农村社区中不仅包括大中小“城市”,还包括“镇”(含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因此,“城镇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城市化的政策、战略中也都一直强调发挥小城镇的作用。

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功能是聚集和扩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引起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经济社会的结构、功能的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目前,关于中国城镇发展模式、城镇化战略存在许多争议,单一政策性的发展模式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使之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是:

(1)城乡二元结构,缺乏城镇化的推力。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使得城乡资源向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进行分配,加大了城乡差距。改革开放后,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又客观上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造成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农村绝对贫困化。农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低,城乡贫富差距加大,进一步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缺乏推动力。

(2)农村工业模式,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虽然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但大部分乡镇企业是在城乡体制分割条件下推行的乡村型工业模式,分散发展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无法产生产业集聚效应,致使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小城镇规模不增反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萎缩,小城镇发展面临更多困难。

(3)城市对农村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均衡。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没有建立均衡增长和循环机制,城市对农村的优势资源聚集作用明显,辐射带动效应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分析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式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展模式。

(1)小城镇发展模式。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第二,小城镇发展战略忽视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镇发展战略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第四,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2)大城市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集中化阶段转变;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因此,虽然政府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中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最快。

(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经济社会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背景复杂,任何一种单一模式均不可能完全适应区域城镇发展需要。城市发展应该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多样化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作为动力的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国内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工业稀少,缺乏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周围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分散导致了城镇集聚能力下降;二是资源破坏以及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数量迅速增

加,小城镇的发展刚刚起步。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不足的城市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西部地区除四川、重庆、西安等少数地区外,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城镇体系尚不健全。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二元结构的矛盾,依托国家投资建设的城市制造业与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缺乏内在联系;第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充足的农产品剩余来支持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第三,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任务十分艰巨。

2.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城市发展地域差异是由多个综合因素形成的。首先,由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的。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这是在长期的国土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而人口分布的疏密与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劣差别有关。其次,影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趋势的主要是经济社会因素。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向东部地带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我国沿海、中部、西部三个地带存在着明显差异。1999年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适时开发西部地带的国家战略,提出要统筹兼顾,依靠沿海地带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优势,发挥中部、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推动中部、西部地带城市的发展,逐步建立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

3.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尤其是江浙一带,城镇体系结构较为合理、空间分布均衡,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完全具备实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模式。

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推拉机制十分明显。首先,城镇化的巨大推力已经形成,由于工业发达,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促使农村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强烈的转移需求。其次,拉力来自比较利益驱动。城市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需求,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

东部沿海地区是小城镇聚集度最高的地区,目前绝大部分小城镇都存在资源浪费问题。相比较而言,依托县城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因为中等城市具有规模适度、人口适中等特点,容易克服大气、噪音等环境污染,缓解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等矛盾,既可以有效解决分散发展小城镇带来的资源浪费、生产力布局不合理问题,又可以避免一系列“大城市病”。

4.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中西部地区的区城镇化发展,要抓住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制定优惠的投资建设政策、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优势,发展新的增长极,在推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积极改善城镇体系结构,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加快城镇化步伐。突破行政阻碍,构筑跨行政区域、逐步形成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中西部地区应构建以小城镇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以小城镇为重点,是从西部地区具体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科学的发展道路,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符合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特点的。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以小城镇为重点,并不是说不重视大中城市的建设,恰恰相反,应注意发挥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扩散效应和辐射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依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差异,在统筹城乡发展观指导下,选择适应不同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差异性城镇化道路,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东部沿海地区要提高区域首位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大城市

对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应该抓住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注重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构建以小城镇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由此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冯治.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刘传江,郑凌云.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姚鸿明.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EB/OL].人民网,2005-03-11.[4]王梦奎,冯井,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张迎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任远.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N].联合早报,2001-04-13.[7]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胡顺延,周明祖,水延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79-182.[9]牛凤瑞.西部大开发聚焦在城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许毅,柳文.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1]张明池,城镇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6):35-36.[12]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乡规划管理中心.1998年全国设市城市及其人口统计资料,1999.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发展探析

摘要 :

关键词:

参考文献:

城镇化建设发展探析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下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多是以城镇化的指标来度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化一次最早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源于1876年西班牙工程师赛达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的演变过程,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所接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城镇化的本质就是结业方式、居住方式、交往方式的一种改变,涉及人口、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一系列的转变和变革。

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一直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着,城镇化全面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品和住房条件。真正的城镇化要从很多个方面来定义,产业结构及人口分布方面: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价值观和经济要素方面:传统的农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得进入城市的人慢慢学习、接收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和价值观念。经济要素集聚方式: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下,人口、资本、文化等更高效的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历史上就存在农村工业基础不均衡,东部地区农村工业有一定基础,西部地区农村工业薄弱,因此城镇化适用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做好城镇化建设,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一定要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城乡发展原则、经济社会发展原则以及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原则,通过这一系列的保障原则来加快枣庄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然而很多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规划体制部门分割,上下结合比较少,严重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滞后,缺乏前瞻性,很多地方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随意性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许多政府发展城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张土地,扩宽财源,考虑不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忽视政策和社会环境发展规划,只重视城镇的硬件建设,只对城镇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建设等硬件的规划比较重视,忽视对城镇发展政策、城镇社会发展、城镇环境建设的规划,诸多在意的体现在政绩、视觉效果明显的大广场、大马路、行政办公中心等工程项目,而对于有关产业发展、人口就业、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规划缺乏深度分析,可操作性不强,甚至,一些地区以牺牲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进行扩建,使城镇文化遗产遭受重创,使城镇失去历史文化特色。

对于枣庄这个特殊的城市来说,处于战略机遇期,新型城镇化是枣庄转型关键,是拉动内需的内在动力。“新型城镇化可以将村庄整合到城镇体系之内,构筑新型的城乡体系;也能为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创业和居住提供了便利;还可以把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打破城乡界限,能够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枣庄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加速阶段。“枣庄已经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为纽带发展合作社,搞规模化经营。”在这期间,政府采取了以城市带郊区发展模式,对土地采取确权颁证,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同时配备以农民使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民在农村的地域空间内实现就地城镇化,缓解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环境承载等压力,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

第五篇:2010中国(长春)国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

2001年中国铺就了首条轻轨线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年后将超过2500公里——立体网络交通缓解了中国的城市化之困,城市群亦借轨道交通之热潮涌;

2007年首列200公里时速动车组“和谐号”运营,今年5月27日首列时速380公里列车下线——中国高铁的加速度“陆地飞行”,提供中国区域经济全面隆起的现实性;

……

千里江陵一日还,改变的不只是速度,还有中国城市的类型格局。

本报记者 卢冶 冯俣 高乙菲 尹健

“合纵连横”中国城

2010中国(长春)国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未来学家朱利安·西蒙曾提出:“如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么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征,而是交通环境。”这种观点在中国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建设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获得了最佳注解。

随着缓解交通和资源压力势在必行,中国的轨道交通业井喷式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20年轨道交通建设将持续其热潮。立体、高速、地方化延伸的轨道交通,使中国版图的区域经济不断被构建和繁荣,以“合纵连横”之势谋求经济圈实力提升的中国城市群,亟待探讨轨道交通跃升与城市发展合作大计。

而当中国第一辆地铁车、首列不锈钢轻轨车、首辆高速磁浮车、和谐号„„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下线,这些标注着中国轨道交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点,总有长春出现,这座城市能够召集国内外400多位专家和业界人士共谋其是,也就顺理成章。

5月27日,中国(长春)国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正如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周学海说说:“长春是中国轨道客车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在这里举办轨道交通论坛,对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市场的引领。”而对于国际轨道交通生产企业来说,此行也有一窥“中国的轨道交通车辆生产现状和中国的高铁技术发展程度”之意。

本届论坛共吸引中国28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单位的代表,以及20余位来自境外企业和机构的嘉宾出席。围绕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轨道交通的运营与管理等热点问题,业界展开了深入讨论。

本届论坛分为“发展论坛”“学术论坛”“专题论坛”三部分,中国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共话中国轨道交通未来。

交通变局 引发城市整合

以中国第一条轻轨线路诞生地长春市为例,地铁1号线将于2010年至2014年建设,全长约20.12公里。而当前又有南京、武汉、沈阳、杭州、成都、西安等30多个城市向国家主管部门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在此之前,中国已有10个城市开通了31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运营里程达835.5公里。来自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长谭庆琏的数字则对比明晰:截至去年底,中国投入运行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达到962公里,按照目前27个城市正在筹备轨道交通的建设情况看,预计到2015年前后,中国轨道交通达到87条,运营总里程将超过2500公里。

如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王富昌副司长所言,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加速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被纳入国家扶持的投资项目。系列相关的政策将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迈向可持续健康发展。来自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声音大多表示,随着城市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日益迫切。着力发展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城市公共交通,缓解交通压力,是提升城市的最佳方式。

领跑装备制造国产化

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带动了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全球轨道客车行业内,中国轨道客车市场由于生产技术中等偏上,产品价格优势相对较大,市场广阔,潜力非常大。近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企业普遍掌握了城轨的设计、制造、工艺等等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其中尤以拥有中国轨道客车的龙头企业之一——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客股份”)的吉林省,其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内用户的认可,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长客股份作为中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主要产品是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轨客车三大系列,其中铁路客车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和保有量均为50%以上;城轨客车占国内市场的80%左右;动车组则是中国仅有的两个生产厂之一。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了16个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并明确提出“以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为依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使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与之相呼应的是,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2005年的7.54万公里增至9万公里以上,2020年将达到10万公里。

正是借助这一契机,吉林省近年来开始全方位促进轨道客车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并先后实施了诸多重大举措。规划到2010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客车产业基地,掌握时速20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及新型城轨车辆核心技术,同时全面提升轨道客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使国内配套产值要达到100亿元以上。配稿一

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

最新一代动车、380公里时速高速列车吉林下线

5月27日,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车制造基地一期工程竣工典礼在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举行,最高运营时速达380公里的新一代“和谐号”380A高速列车首车同日下线。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和铁道部长刘志军一行,在现场共同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刻。

从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到1/3产品面向国际高端市场,长客已经跻身国际一流地铁列车制造商之列,而当中国持高铁制造这一“大国技术”到成功立于全球装备制造潮头,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占据领军位置的吉林省,业已攀上世界轨道客车制造业之巅。

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基地规划用地350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主要生产中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建成后,将形成包括转向架、车体、预组装、总组装、单车调试、静调、动调等生产制造资源在内的高速动车组制造,高速列车试验检测和高速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动调试验等三大核心功能,形成年产1000辆动车组、1200至1400辆城轨车、500辆普通铁路客车及6000个转向架的生产能力,无论企业规模、装备水平、产品平台,还是制造能力,都将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

配稿二

轻轨交通 城市金脉

访长春轨道集团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董晓冬 实习记者 王墨雨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作为全球各大都市公共交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城市价值的提升,对城市的合理规划,对发展低碳节能经济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长春市轻轨作为中国的第一条轻轨,作为全国的城市轨道运行中运量交通的先行者,对全国轻轨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的典范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长春城市轨道线路的规划在全国独树一帜,融入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其合理性得到全国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一致好评,并被广泛借鉴。

树城市轨道交通范典

中国第一条轻轨线路是在长春建成的,这是一个绵延廿年不变的城市之梦。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长春就开始就筹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1998年正式开始规划建设轻轨,2000年正式开工建设轻轨3号线,2001年12月28日开始试运行,连通长春站到长影世纪城,全程31.3公里。至此,方有后来不断累积的中国大陆上城市轻轨线路长度之基数。

当前,长春市的轨道建设规划将1、2、5号线划为地铁线路,1号地铁正在积极筹措建设中;3、4、6、7为轻轨线路,其中4号线路将在2011年将实现试运行。2050年,当前规划将全部完工,长春的城市轨道线路总长将达294.5公里,占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营运总公里数的1/10强。

长春轨道集团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董晓冬介绍说,长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依托主城区,外围设分团,轨道呈放射线网建设,纵横联络城市周边。这种规划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符合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同时避免了北京“摊大饼”式“单中心+环线”交通所带来的中心区拥堵的弊病,为全国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树立了典范。

科技之光 大城之光

“领先世界科技的100%低地板技术轻轨列车年内即将上线。”董晓冬带来了好消息。

长春的第一辆上线轻轨列车采用的70%低地板技术,这与他国100%低地板技术轻轨车相比,失之于其核心技术。作为中国城市轻轨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这是长春轻轨多年试图打破的结点。

长春即将推出的100%低地板技术轻轨车,在下半年将进行试验阶段。据专家认证,其产品技术甚至领先全球,将为降低城市轨道建设成本,实现城市轨道国产化做出卓越贡献。

正如论坛专家所言:这是解决一两百万的城市人口的城市交通的很好的手段——城市轻轨,其舒适性、低排放等特点都使之极适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董晓冬还介绍,现今长春轻轨作为中国首次采用国产化新型交流变频变压轻轨电动客车的营运路线,轻轨车辆80%以上采用国产技术。车型全部采用新型模块化C型车,全长29米,车辆全部采用弹性车轮,在轮轴之间配备特殊胶套,做到减震、减噪,同时由于车辆为纯动力牵引,实现了无污染、无排放的低碳节能绿色交通。这也契合了当今世界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

花絮

业界热议轨道交通与城市合作

李秉仁:

在制定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把城市交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能耗低、排放低,节约能源、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力措施。施仲衡:

降低地铁造价,重要的是实现车辆的国产化,实现高效运营。长春车辆厂的制造科技水平已经处在世界的领先水平。设备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落后,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用十年时间,中国轨道交通赶超了世界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进程。

黄卫:

轨道交通一定要在城市里面作为综合交通体系骨干,同时还要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与它相配合。要通过轨道交通网络和交通流量分配来考虑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分配时。

何华武: 怎么利用轨道交通来诱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形成新的城镇?市域铁路和城际铁路必须与城市或区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各种交通方式合理分工,与城市或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以客流量规划新城镇为依据因地制宜布局来分布。

徐名文: 轨道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通信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平台,更为信息技术的集成服务提供了应用的机遇。

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和大功力内燃机车的设计制造产业群,但高端组件进口价格高、周期长,已经成为阻碍中国高速机车进一步规模发展的一个因素,迫切需要国产化。

孙树礼: 建设中国高速铁路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路径和城市发展的具体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使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建设拉近进人们之间的距离,方便社会活动,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许双牛: 要有序发展,要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在里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轨道交通规划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在于是否支持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意图。城市是在交通系统的驱动下产生的,能否产生增益应,能不能1+1大于2,这是城市轨道交通目标的确定标准。

下载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建材发展高峰论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建材发展高峰论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物流—实体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大全

    【中国物流—实体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 改革难,不改革更难!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专注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版,其实质便是提振和壮大中国实体经济实力......

    举办第二届企业信用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商研信[2011]5号关于举办“诚信中国·第二届企业信用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经济......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内容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思考出处:国家统计局最近,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赴孝感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孝感市在新农村建设......

    国内外绿色建材发展概况及感想

    国内外绿色建材发展概况的比较与感想 贾晨希 (08设备2班200815360206) 摘要 通过国内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与国外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的比较,大家可以了解到中国在建材绿色化方面......

    浅谈中国发展与家乡建设

    从家乡发展看中国 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也不断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现就从我的家乡近几十年的发展角度来谈......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城镇化建设会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表现在: 一、带来当地劳动力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二、第三产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等。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商......

    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概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