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

时间:2019-05-13 11:2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

第一篇: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

摘要: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较为深入的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城市地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机制的发展和城市化类型的日益复杂研究,结合城市化近域推进从而解释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形成的独特关系。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城市化近域推进、城市化类型 正文:

在当前社会形式的发展情况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从城市规划专业方向所定义的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包含实体上的即人口性质、劳动方式、景观设置等方面的转化和抽象的精神上的即生活方式及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吸收和转变。所以城市化是既有实体又有虚体的一个发展过程。而此发展过程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地域空间组成和城市类型的丰富性。

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点(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在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一些差异包括:(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虽然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具有严格意义的界限绝非易事。城市与乡村总是相对存在的却又互相联系的,其界限是模糊不定的,并且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断变化的。城乡由一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一体是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过程中地域空间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其构成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在城市化作用下的地域扩张,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是生产向城市集中以节约成本。但是集中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使地域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在其演变中有时也会出现郊区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但是城市郊区化不代表城市化进程的失败,只是城市的扩张方式产生了变化,以分散化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是城市化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城市化近域推进被归纳为城市演变模型包含六个阶段: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流失中的分散。这六个阶段反映了城市演化过程和地域空间扩张步骤。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基本发展动力下,综合了人口变化、经济职能分布变化以及社会空间类型等要素而形成的复合性城市地域型式,是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内部结构出现重组,形成多种形式的城市化类型。其中包括:一.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信

息部门或知识机构不断向城市中心聚集,就是向心型城市化类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这些部门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宾馆等)。它们的职能特点要求向城市中心聚焦。当城市的设施和部门向城市中心外缘方向移动扩散时,这种倾向就称这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向外延伸和拓展。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城市离心扩散形式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成区保持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而在外延型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它的边缘地带就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之为飞地型城市化。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多,用地规模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所以,必须跨出中心城市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三.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人口和土地利用高度密集的城市景观,使得人们习惯上认为,人口只有住进了这样的城市才算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因而又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的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因而又称间接城市化。四: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同步的城市化方式。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良好的城市化方式。消极型城市化是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化水平。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所谓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的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量个方面。所谓自下而上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自上而下型的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会引起城市改造,这是针对其经

济发展社会城市化加剧所出现的相应性措施,它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平衡供需关系,使城市保持健康和谐发展。城市改造界定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城市改造既包括宏观性城市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微观性城市问题的解决,通常要求采取全面、系统的措施来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新走向协调;狭义的城市改造主要是指旧城改造,在西方对这种城市改造一般称之为“城市更新”。通常,城市改造对于城市统筹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对城市历史文化保留有着至关的作用。

城市化过程中从实体和精神上的扩张,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发展的态势使地域保持变化的形态,达到空间地域的更新和演变,从而推动社会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城市地理学》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第二篇: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标题】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作者】洪茂

【关键词】 城市化 环境保护 和谐 【指导老师】吴从众 【专业】

【正文】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只是表面上的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却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发展,各成体系,重复建设了不少污染极大的小型企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不但没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注重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效益,而忽视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一、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使得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对各种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首先,是对空气的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全球升温。同时,由于有害气体排放过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天空不在明亮。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下的雨也是带有腐蚀性的酸雨。

其次,是对水资源的污染。在我国,环境污染最突出的就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以黄河为例,1995年黄河全流域一类到三类水占38.4%,到1997年就锐减为13.8%,四类水由1995年的36.3%飚升到1997年的68.4%。黄河干流被恶化更为明显。1995年干流三类以下水占53.5%,1998年减为19.7%。据1999年1月的数据统计,龙门以下的黄河干流水质全部为五类,超五类水,已失去水体功能。

此外,水资源正加剧枯竭。主要是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冰川后移愈演愈烈。黄河断流始于七十年代,1970年断流的时间长达21天;1997年黄河断流13次,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一次断流河道长度704公里。素由“千岛之县”美称的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境内本有大小湖泊4077个,而现已有2000个消失。祁连山冰川的后退一直悄悄的在加剧,东部冰川的年退缩速度为16.8米,中部冰川为3.3米,西部冰川为2.2米。黄河源头地区雪线上升,导致黄河来水量日益减少。

第三,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管理和规划,盲目发展,再加上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首先是水土流失加剧。就水土流失率而言,宁夏达到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分别列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位。黄土高原土地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每年被雨水冲走的土层厚度达0.2—1厘米,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至400年,而这层土壤正好是腐殖土,偏偏被雨水冲走,被风刮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沙漠化急剧发展。西部各省的荒漠化率相当高,其中新疆是86.07%,宁夏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七、八位。近几年,黄河源头荒漠化急剧发展,几年前尚有一尺多高的草地,现在已经是斑斑沙迹。一些天然绿洲也面临着退化。由于内陆河流中上游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下游天然绿洲缺乏涵养水分,面积减少,植被衰退,加上大量砍伐林木,森林面积减少。例如柴达木盆地自50年代以来,森林面积减少了20%以上。准葛尔盆地梭梭灌木林面积比解放初期减少了68%以上。过去塔里木河下流两岸茂盛的胡杨林和5公里宽的绿色走廊,现在大片的胡杨林枯死。库鲁克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合拢之势,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额济纳绿洲由于黑河断流,下游居延河干枯而严重退化。

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这些破坏,反过来也对城市化进程造成影响,阻碍发展。表现之一,投资者不愿来了。某些城市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卫生质量太差,老百姓不愿在当地购房安家,投资者也不愿在此投资。二是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环境的原因,使得这些城市不能很好的积聚外资,外地资金不愿注入,本地资金又有限,从而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影响。我们加快进行城市化进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为此,有些地方不惜以环境的破坏做为代价,走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事实证明,这条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以自身的惨痛教训向我们做出了证明。先发展,后治理,只能是在前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环境被破坏得不能再破坏的时候,发展也就不复存在,相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上,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发展所带来的效益。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坏的同时也进行治理。做到污染和治理同步进行,把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减到最低,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那么,该怎么处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对于两者间的关系我们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二、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哲学依据

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意志、精神、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二是自然主义,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和非人生命体。这两种观念经过漫长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过程的冲洗,已分化形成如下三种有影响的、争论不休的观念。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法律关系的唯一主体,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待自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超越自我,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尊严和自然权利,否认和反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处,否定法律应当和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是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无限、过分、不当夸大的产物。二是“极端的自然论”,又称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根本否认人的中心地位、忽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甚至认为人是“宇宙之癌”,人的存在是一种宇宙病态,人在宇宙中如同癌细胞一样,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宇宙的和谐,这主要是无限夸大自然与人的共性、过分轻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产物。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认为宇宙中一切有意识的生物都是首先从“自我”或自身出发看世界的,人作为高级生物也不可能例外,从这个角度讲并不反对或否定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但是,人毕竟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高级生物,人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由人制定的法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应该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反对“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这第三种观念有着丰富的理论源泉,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主义相互取长补短、优化结合(或综合、整合)的产物,是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环境科学理论、伦理学理论共同发展提高的产物。在现阶段的城市环保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我们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点。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保护又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

那么,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还要继续延伸下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的同时便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影响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自身的演化。自然有生命,有情感,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中国古代的儒家早已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这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正如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只有把他人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当作异己的客体和利用对象,才能通过交往、对话、理解、沟通来建立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

此外,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道中生,和而不同。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两条鱼的内边结合得天衣无缝,外边则共同构成一个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协调吻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三点内涵中,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利于自己;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损于自己。学者把它称为“太极和谐原理”。这个原理,对于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深刻、极为重要。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之意。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所以,我们要以和谐发展观的观念来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就是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和谐的重要性是在它受到破坏之后才更加深刻地被人类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去扭转和改变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寻求和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矛盾统一体,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今天我们所讲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绝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式的和谐,而是要在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寻求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和谐会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升华,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是动态的、演变的,追求和谐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不断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在当今世界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行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人,既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员,同时也是自然中的特殊一员,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归宿,还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目的在于合理和科学地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好地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了今天,自然已经受到了人类太多的伤害而元气大伤,如果只是一味地坐等大自然的自行修复和自我发展,根本不可能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平衡与和谐。人类欠自然的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正处在“还账”时期,人类不仅要严格地保护自然,尽快地恢复自然,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去科学地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保护自然是基础,恢复自然是目标,改善自然是关键。那种一切以人类为中心去盲目地“改造”自然是错误的,是主观唯心论的认识论;而那种人类只能服从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同样是错误的,是机械唯物论的认识论。

此外,人作为一种群居生物,通常是以聚居的方式生存,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居住地逐渐的由村落变为了城镇,慢慢的形成了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的也就转变为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市与环境间的关系。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今天已经成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协调统一的全面性战略。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现代化建设全局提出的创新思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而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首先就是要从效益的角度看污染与治理。

我国大力推行城市化的目的是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但就目前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并未大力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地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先是片面扩大了城市化规模,而并没有建设起与之匹配的工业企业,城市经济发展靠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本身对经济的发展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起直接作用。此外,还有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发展只是暂时的,这一代可从发展中得到好处,而下一代不得不为环境的破坏吞下苦果,西方发达国家早就从自身的教训提醒了我们,先污染,后治理,在污染之后的治理,付出的代价是甚大的,甚至是超出了以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前人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避免重导复辙,我们城市化的目的是发展经济,而先污染后治理将在以后的治理中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于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应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这条老路,而应该在污染的同时,就进行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会因环境的毁坏而在某一阶段对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城市化进程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保护环境,绿化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的本质在于积聚人、财、物。只有把周边的生产要素积聚到城市中来,才能产生集聚和增值效应,才有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有科技、教育服务设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与企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有在城市才能实现,地区的开放也是通过城市这个国际化的跳板来实现的。反之,如果一个城市对生产要素不是积聚,而是发散的,人、财、物是外流的,这个城市必然会衰退。历史证明,绿化建设与城市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不少曾经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渐衰落,有的甚至湮灭大漠。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绿化城市,提高城市积聚财富的能力。毕竟,一座城市只有不断的积聚人、财、物,才能持续发展;反之,则会不断的衰败,最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其次,城市绿化具有优化人居环境,吸引外地人、财、物积聚到城市的功能。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地方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人财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第三,从提高城市化水平上来看,城市绿化也是重要的实现途径。我们不能把高楼大厦看作是现代化的标志。这是一种表面现象。现代化,除了物质生产水平的现代化,还有精神生活的现代化,还有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不能局限有多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要讲求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合理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是将社会方方面面有机协调,形成高效运转、功能充分发挥的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理念,是在“三大文明”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现代化具有一定条件的状况时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为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以期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

当前,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民众政治诉求方兴未艾,上访「洪峰」此起彼伏,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社会矛盾不断显化甚至激化,这对于中共中央的执政能力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而旨在协调利益格局、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社会理念,自然是执政党引领中国民众顺利度过临界点的不二法宝。

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要做到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继续努力。在诸多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民失地问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占用耕地而由此引发的农民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来国家对失地农 民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由于村、乡干部的层层克扣,最后发到农民手中的就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农民得不偿失,生活困难,使得农民失地问题越发严重。

同时,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对城市管理也是极大的考验。虽然现在提倡农民市民化,但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这些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并没有获得工作,城市也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安排这些农民。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是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农村的教育问题,导致农村居民的素质普遍不高,也提高了管理的难度。在这么多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又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失地农民就算进入了城市,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市民化,在城市生活中,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和城市居民也不尽相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不利于城市的安定,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这都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顾自然环境盲目发展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所形成的。

三、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措施

(一)加强政府职能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加强政府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包括合理制定正确的城市环保发展指标和对企业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环境保护的进程不落后于城市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很多地方存在着不遵法纪的情况,不少污染较大的基础企业,比如说造纸业等,在建设上存在的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而实际上有不少的建设是不必要的。对于这类企业政府应加强规划,对于不必要建设的就坚决不批准,对于已经建设,但污染较大的要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查封。

此外,还需要加强执行监督和管理,坚决查处违法行为。不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城市急于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至于违反规划,随意侵占绿化用地和改变绿地性质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绿化规划难以落实,行同虚设,城市绿地屡遭破坏。某些城市违法砍伐树木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西部城市还在重复东部地区发展初期的行为,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作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西部地区,采取这样错误的行为,其代价将比东部地区发展初期时的代价大得多。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思想意识问题外,主要原因就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管理,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所以,西部地区城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城市绿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城市绿化技术标准和规范。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坚决依法查处侵占绿地、破坏城市绿地设施的行为,抓住典型事例,将处理结果公布于众,形成社会舆论,切实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二)支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 鼓励公众参与关键就是加快普及全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光靠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机构的努力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全体民众共同行动起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真正的做好。而要使全民都行动起来,就需要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指导,同时做好基础教育工作,从孩子抓起,从小就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维护环境。回顾中外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与西方国家环保事业最初由公众推动不同,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由政府首先推动。30多年来,从“基本国策”到“科学发展观”,充分显示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然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贯彻。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发展,不仅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政治保障。

目前,环保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是由于群众对此愈来愈不满,是由于我们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其中深层次上的原因之一就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而中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要实现整个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强化民主法制的监督约束机制。

我国于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首次在法律上肯定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后来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重要的环保法律,都对公众参与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今年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规定凡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要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奠定了更为明确的法律基础。以上这些规定,为我国环境方面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且,公众对影响自己利益的公共事务,应当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环境方面公众参与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环境意识发育的程度,同时也体现这个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育的程度。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提高公众参与的水平,使环境信息透明化,环境决策民主化,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关心环境的个人共同努力。

这其中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公众自发形成的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保护民间组织不是政府机关,环境保护群众运动不是国家行为,对他们不应强行划一,而应该提倡和允许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群众运动,即坚持“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群众运动的蓬勃、持续发展。由于环境保护群众组织种类繁多、情况相当复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应该对民间环境保护群众组织实行依法管理、宏观调控、正确引导,而不宜对他们实行直接管理或包办代替。应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促进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发展不足甚至发展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制定鼓励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政策。应该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制定相应刺激和鼓励的政策。应该在巩固原有政府性环境保护群众组织并继续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有关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政策,应该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和功能,有助于限制和避免他们的消极作用和缺点。

同时,由于环保组织的参与者也是普通的公众,所以,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也就是鼓励公众个人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在公众参与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公众积极反映问题。公众积极反映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公众反映的问题要作好处理,不能因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某部门的利益而对公众进行打压,这样将导致公众不反映问题或不如实的反映的问题。只有政府作到了公众反映问题就及时处理,同时不涉及反映问题的公众自身,才能真正起到鼓励公众积极反映问题的目的。总结

我国公民目前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而为了发展经济所推动的城市化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了。所以,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对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互之间并不矛盾,相反,二者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光有这些认识还不够,还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真真正正的做到全民参与环保。

第三篇: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浅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浅析

韩静(环境学院)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存在紧密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同向发展中不断前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中,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规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对我国加速实现全面小康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 工业化 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H钱纳里和M塞尔奎因提出了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的世界模型。该模型研究了90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的结论。

1.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探究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区域方面的分别表述。钱纳里和塞尔奎因将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概括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的基本内涵在于:由于工业化的推进,非农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市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然而,在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与许多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关,因此,两者并不是自动协调发展的,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协调同步、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模式。所谓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发展超越了其赖以支撑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大量的城市人口没有能够在非农产业中就业;而滞后城市化则是指城市发展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大量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不能够在城市中生活,无法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由于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模式会产生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2.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

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推进工业化的难度很大,因为长期以农立国,工业化的资本、技术、人才门槛太高,难以逾越。比较之下,“城市”却是老早就有了的。倘若工业没有长足的进步,“消费性的城市”再多,对经济也没有好处。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城市化呢?当然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这两个“率”,一个经济,一个人口,当然无从直接比较。不过,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率又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今年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城镇化率51.3%,那是2010年人口调查的结果。同年的工业化指数是多少呢?46.8%。这是说,2010年我国不但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且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工业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值结构偏高,就业结构、小消费结构偏低。二是二元经济结构显著。第三,由于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比例,其消费水平远远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农民对工业消费品消费低,引发工城市工业增长缓慢,消费疲软。

参考文献:《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东方财富网财经频道2012年5月8日 《周其仁:中国的工业化超前 城市化滞后》

第四篇:城市化论文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三.认真规划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主力。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

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心、卫星城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对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在其周围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等级中的基础力量,是大中城市的触角与延长。

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五篇:论文 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中公共设施建设问题探析——以五爱村为例浅谈公共设施建设及改造问题

摘要 随着城市扩张速度加快,城市边沿的村庄农居点不断被城市建设保卫,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城市扩张中形成的“城中村”问题。“城中村”的治理改造是个系统工程,而公共设施建设问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面对当前城市的急剧扩张,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加以引导,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采取多种办法逐步推进公共设施建设进程。下面以五爱村为例浅要谈谈“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字城中村现状建议一、五爱村现状。

五爱村地处临洮城区南部,面积约3.9平方公里,现耕地仅剩782亩,山林面积673亩,有18个小自然村,在册人口4369人,外来人口14760人,全村家庭住户1850户。该村有社区医疗室一家,面积110平方;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家,面积130平方;文化活动中4个,面积1760平方;连锁超市(便利店)20家,面积3500平方;幼儿园2家,面积450平方;室外文体休闲场所2家,面积2800平方,其中文化公园1家,面积1000平方。村主要道路和村内次干道硬化覆盖率均达80%;主干道路绿化达6000平方。五爱村三面被城区包围,是一个“城中村”,其24个自然村与城市紧密联系程度和影响来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成熟的“城中村”,村落已完全被城市包围,如文峰中学周围的王家大庄自然村、孙家庄庄自然村和临洮新城南首的自然村五里铺等;二是扩展中的“城中村”,既村落处在城郊结合部,如原五爱自然村、木厂自然村等;三是预期中的“城中村”,即村落处在城市建成区外,规划区边缘的地区,如高速公路北首的西坪自然村等。

五爱村作为一个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已经算得上完善。而作为城市建设区内的城市社区,其公共设施建设还远不能达到国家居住区配建标准。这一类“城中村”在我们临洮县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类似。

二、“城中村”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扩张,农村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村民住宅被周边城市建筑所包围,相应的组织及社会关系得到延伸,从而形成具有村社特质的新型城市社区。调查显示,纳入城市区域后,原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居住环境、社区建设及管理、文体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因素有:

(一)土地指标等要素严格控制,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得不到落实。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土地指标的严格控制,“城中村”改造的难度也增大,步伐也不够大。在“城

中村”改造过程中,许多项目涉及到土地,在目前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些已规划的项目难以实施,制约着公共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

(二)现状公共设施相对较弱,村民自身素质尚待提高。“城中村”居住环境恶化,既没有了往日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没有现代都市的景观设施。村中违法强建、乱建、乱搭盖现象较为突出,乱设牌匾标志,乱悬挂、乱晾晒、乱堆乱放等现象较为普遍。生产生活用地不分,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杂乱无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大,楼与楼之间无序排列,道路、防火通道被挤占甚至堵死,火灾、水灾隐患突出。

(三)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渠道不多,村级经济压力较大。“城中村”的公共设施建设由于原先的基础较为薄弱,投资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大,所需资金以村级经济投入为主,支出压力过重。村内居民区的道路、下水道、路灯、自来水管、垃圾处理、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大部分由原村集体经济投入, “城中村”排污管道基本没有与城市管网接轨,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车、路灯、垃圾箱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落后于城区,路网建设不完善,村道狭窄弯曲,缺少车辆绕行环路和回车场地,交通不畅。由于缺乏多渠道投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市场经营机制和投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影响了“城中村” 公共设施建设的推进步伐。

(四)村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对公共设施提出更高的需求。五爱村外来人口是当地常住人口的3倍,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中村”居住,一方面给农民增加了收入,如五爱村全村1850户家庭,出租房屋6000余间,光出租房屋就可给当地村民每年增加1000多万元收入。同时,大量外来人口的进村,卫生配套设施又跟不上,给村里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出租房利润可观,受利益驱动,村民见缝插针搭盖,电线到处拉,房子墙贴墙,小摊到处摆,隐患增多。五爱村全村1850户家庭按每家两间计算,共有简易出租屋6000多间,光违章搭建的小屋就有2000多间,而相对固定的外来人口15860人,再加上没有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员,估计有20000多人的外来人口,使得卫生环境恶劣。另外,社会治安还是比较混乱,盗窃、抢劫等案件在村内时有发生。

这种问题的出现,是“城中村”问题的主要症结——关注外来人员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对公共设施提出更高需求的满足,从而破坏了原有村庄的平衡、和谐,导致了“城中村”问题从城市建设问题向社会问题的转变。

三、对策建议

(一)突破瓶颈制约,使“城中村”尽快融入城区。按照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安排用地指标,并制订统一的拆迁政策进行旧村改造,完成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必须高标准配套,将旧村改造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房地产开发、社区配套项目等建设结合起来,使传统的农村社区经过改造,在硬件设施上达到城市社区同等标准,避免二次改造,劳民伤财。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市容市貌和建设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以有效地制止新的违章建筑的产生,分步分类拆除已存

在的违章建设。像五爱岭村瑞新路周围的旧村改造已成为了我市旧村改造的亮点工程,对张庄等自然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将村民安置在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四明公寓。

(二)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对大部分的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受限于财力,只能就地治理,逐步推进。如五爱村通过几年努力,目前,村庄道路硬化覆盖率达100%,建起封闭式雨污管道30000米,公厕61所,垃圾箱50只,垃圾周转站1座,还建起了3个文体娱乐中心,并形成“1+3”模式的教育活动基地。当务之急是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治理力度,对“城中村”违章建筑实行分类清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城镇居民在村民宅基地、留置地上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不发放土地使用证,由政府相关部门按成本价收回拍卖;对强建、乱建、乱搭盖的违章建筑,出租、经营用的,坚决予以无偿清除,“城中村”居民自住的,清除后其家庭住房面积在贫困线下的予以适当安置。“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要纳入城市市政建设统一规划,主要由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清理通道、清理卫生死角、查处占道经营、清除“三乱”、整顿秩序等。

(三)通过多种投资渠道,加快公共设施建设。首先,市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其次,在新征土地时要将土地和村庄一起征,土地要连片开发,开发过程中建好配套的公共设施,同时建好村民集中安置公寓。如去年经济开发区将在五爱村征地500亩,在征地的同时把所在的村庄宅基地一并征,对村民实施拆迁和集中安置。再次,对公共设施建设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

(四)多管齐下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切实改善人居环境。首先,要切实解决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目前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来解决的:一是鼓励引导当地用人企业在厂区建好职工集体宿舍;二是村集体建好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点,目前已选定一块10.5亩的土地,作为首块外来人口集居点的用地,建筑方案已通过论证;三是利用村民的闲置居住用房出租。其次,要切实解决外来人口的日常生活问题,该村打算建造一个以外来人口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农贸市场,抑制小摊小贩遍地的现象,并增设垃圾箱,加强保洁队伍,建好休闲广场,改善人居环境。其次,采取了“以房管人”的办法,对全村所有的出租屋进行登记编号,按房号摸清居住者,合理设置治安岗亭。

总之,“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城中村”问题的解决要放在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在推进城市化发展中实现“农村”向社区的转变,结合城市整体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完善。

参考文献:

[1]定西市临洮民政局—<<临洮县五爱村村情简介>>

[2]定西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报》,2006

下载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

    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一体化又是城市化的新阶段,其实质是提高城市文明的普及率。随......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设计: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教材主要知识点梳理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商品......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管理政策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管理政策的关系 2011-7-29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引发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大量占用耕地、城市......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作者:解安宁 陈利根 摘要:基于1986-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及土地利用主导因子面板数据,通过相关性分......

    城市化论文(精选5篇)

    中国城市化的挑战与应对 摘 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20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而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

    关于室内环境中光与空间的关系的论文[五篇范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国内越来越多的室内空间设计与光环境设计的规范和标准逐渐颁布执行。但是,室内空间中光环境的设计在迅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