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考[定稿]
关于我县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考
XX县统计局XXX XXX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政策性增收减弱、价格拉动能力降低、农产品变现缓慢的新形势下,帮助、推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民致富路子至关重要。县农调队依据全县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结合当前我县农民增收致富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我县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谈几点初浅认识,供领导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XX与全国其他县一样,通过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迅速。特别是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秉承了上年增收势头,一举突破3000元大关,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长10.7%。增速首次快过城市居民,增长率高出城市居民5.91个百分点。
(一)收入结构分析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加295元,增长10.7%。其中,工资性收入1411.4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8.15%上升至2005年的46.27%,增加145.92元,增长11.53%,占增收总额的49.45%;家庭经营收入1336.3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1.71%下降至2005年的43.80%,增加108.98元,增长8.88%,占增收总额的36.93%;财产性收入27.8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0.25%上升至2005年的0.91%;增加6.79元,增长32.33%,占增收总额的2.30%。转移性收入275.1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9.89%下降至2005年的9.02%,增加33.40元,增长13.81%,占增收总额的11.32%;可见,农民收入结构正发生积极变化,由以前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转变为工资性收入占主要地位,非农行业收入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一个导向。
(二)不利因素分析
纵观近两年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惠农政策、农产品提价等利好因素。在去年农民增收的295.09元中,农民从惠农政策中人均获益32元,占农民当年增收总额的10.8%。这种利好因素已经连续作用了两年,今年将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一是惠农政策的作用不如以前显现。去年全省已经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这种直接作用今年将削弱;今年农民能获取的直接政策性增收只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而这几种补贴去年仅占农民政策性增收的29.1%,远远低于取消农业税所增收入。
二是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将降低。自前年春夏至去年冬季,农产品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微乎其微。尽管由于气候因素使蔬菜价格高过上年同期,蔬菜市场物价指数也仅高于上年同期3.4%,但禽流感阴影却严重影响到畜牧业发展,生猪、猪肉、鸡、鸭等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目前,毛猪出栏价为2.6—2.8元/斤,比去年同期低1元左右,禽及禽蛋已由年初的2.9元/斤降为2.3元/斤,降幅超过20%。据目前趋势分析,企望农产品价格拉动农民增收是不现实的。
(三)增收走势分析
今年,虽然存在一些不利农民增收的消极因素,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国家支农力度在加大、省市帮助支持XX的举措没有改,全县上下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行动没有慢,农民收入也不会因此停滞不前。
一是农业生产保持了增收空间。今年,我县坚持特色农业立县,集中精力抓好粮食、蚕桑、生猪、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已经形成。如果全年气候、雨水能保证供给,农业生产无大的波动,粮、猪、蚕等农牧产品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农业仍可使农民收入保持5个百分点的增长。
二是产业经营蕴藏了增收空间。一直以来,我县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抓好新世纪丝绸、雄健粮油、金辉纺织等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户16万户,进一步做强、做长了农业产业链,农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按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加工能力、产值、税金推算,全年农民收入可望增长3.5个百分点。
三是劳务开发铸强了增收空间。今年初,我县在成都成功举办了《XX农民工》一书的首发式,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干部职工的劳务开发热情,劳务输出规模将有所扩大,农民外出寄、带回现金将增多;连年坚持做好“农民工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连年实施农民工“阳光培训”等工程,使外出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就业技能得到有力提高,外出农民从业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性收入比重增大;与此同时,我县还紧紧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地择业,农民劳务收入内容已越来越丰富。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大胆地说,劳务增收仍将是今年农民增收的强力推进器,较上年增长5%应该没有问题。
四是农民储蓄填充了增收空间。据央行对今年前两月的统计结果显示,2月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1月末14.8万亿元的基础上,首次超过了15万亿元,达到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另据我县金融机构资料,今年一季度,我县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4亿元,增长8.93%。如农民储蓄热情不减,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增长20%。
二、存在的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增量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要素能否积极配置。我县农民收入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带动、致力促进非农产业收入增加的进程中,已有很大改观。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发展予以解决。
(一)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高
工业反哺农业,需要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进行调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用增加工业税收来支援农村建设。目前,虽然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打造工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步伐,吸引外资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工业发展势头很好,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称赞,但我县工业基础差,工业经济尚不发达,工业对全县财税贡献能力还不高,也还达不到反哺农业的要求,所可依赖的仅是国家的支农项目和资金,此为其一。其二,雄健粮油、新世界丹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建有生产基地,与农民利益对接,农民的农产品可谓不愁销路,其利益有所保障,这种“工农互动”亦非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反哺农业”。
(二)农业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旱山区集雨节灌、水利渠系整修、病险水库整治等工程,农业发展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靠天吃饭”的现实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以致农村经济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延缓了农民增收。
(三)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截止目前,粮食和生猪收入仍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大头,如剔除农产品涨价因素,粮、猪收入增速仅为12.4%、3.43%,远不如蔬菜和食用菌,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凸显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
(四)市场行情把握能力偏弱
“市场要什么”、“我们种什么”等问题,干部在疑惑,农民疑惑更大。瞬息万变的市场,把种了几十年庄稼的农民拖入了迷糊之中而无可适从。“农经网”、“农业信息网”、“农经在线”等网络把农民和市场似乎拉得很近,但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却又把他们推得很远,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农民不在少数。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一般农民,甚至相当部分乡村干部、专合组织成员也同样存在,因而在种养业上穿新鞋走老路者有之,不分情由盲目跟进者有之,乱听信息上当受骗者有之……不一而足。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提升其参与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无疑是助农增收的又一良方。
三、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凭什么增收?政府又凭什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总体上讲,发展是硬道理,增收是归宿点,是推进生活宽裕的首要手段。具体的讲,我县新形势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优势思增收
一要明晰优势。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是XX的两大资源优势,把好的做优,优的做大,大的做强还有许多文章可做,农业发展首要的是围绕这两大资源进行。明晰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当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要找准重点。在强调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侧重缓急。找准一点、推动全局、突出发展当是抓好农业的拐点。
(二)加强科技谋增收
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要加强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热情,自觉进行科学施肥、科学种田,培养出一批懂科技、用科技的农村适用人才。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用实实在在的例子使农民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能在永丰“春兰西瓜”表皮钳上“福”、“禄”、“寿”、“喜”四个吉字,西瓜单价突破1.5元/斤也不会没有销路。
二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农业科技人员的个人专长进行分类登记,按类别派遣农科人员到指定乡镇、村实施农科知识普及教育培训,使农民能有机会知道“出了问题”找谁和“自己该怎么做”,从而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
(三)瞄准市场抓增收
一要“发展跟着市场走”。一切都应以“市场”为风向标,该发展什么、该抓什么、规模大小、质量要求都靠市场“讲话”,以此激活农业的内在潜力。当年,DLY猪一入市就很抢手,售价高出一般猪0.3—0.5元/斤也供不应求,规模发展自能推进农民增收。
二要抓住发展重点。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将工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促进农业工业化。要打破现有生产模式,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支部+协会+企业”等模式,集中、连片开发土地,最大限度提升农业效益;按地理特征划分若干个生产协作区,每个协作区都因地制宜发展单一作物,并以市场手段调剂人们需求,从而避免家庭作坊式生产所致的共通性、单一性。
(四)开发资源推增收
一要深挖土地资源。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以托管、入股、租赁等形式集中闲散土地,避免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所致的土地撂荒,确保增粮增收。
二要发展工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增加农民进入企业、溶入城镇的几率。要紧紧依托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现有基础,加速其改革改制进程,进一步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增强其吸纳农民就地转移、从业能力,增加农民在本地企业所获收入。
三要发展好劳务产业。要继续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素质。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强化职业教育,加强XX职业中专、辑庆职校、县农广校、富民技校四大培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学校培训能力,确保外出农民工有1—2门技业。要注重信息采集,实施好定向输出。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收集掌握外出务工者和有意外出务工者的技术专长、求职意向、工作变动等信息,以成功对接输入地与输出地用工需求。目前,与我县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企业遍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达200多家。应依托县内、县外两个基地,组织实施好定向输出,减少农民因盲目外出造成的损失。要坚持“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做好劳务输出后续工作。继续推行在XX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XX农民工工会”、“XX农民工党支部”,设立“XX农民工救助热线”等维权组织,使外出农民工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家”,为外出民工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民工维权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并引导外出民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营造一个和谐的务工环境。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关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子女问题,组织助耕队帮助留守老人收种庄稼,组织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者帮助留守子女学习上进,使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安心出门、放心挣钱”。
第二篇:新形势下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思考
新形势下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思考 宜宾县复龙镇镇长 罗学彬
围绕“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带着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问题,笔者最近对我镇8个村的36户农民进行了详细调查,就我镇农民增收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农民收入现状
我镇是农业大镇,幅员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村1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661人,其中农业人口27771人,2.5万亩耕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业连年丰收。全镇粮食产量自1985年突破1万吨大关后,相继上了1.2万吨、1.4万吨两个台阶,2008年全镇粮食产量达1.45万吨,比1978年增长120%。全镇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各村(社区)、小组因地制宜逐步建成了粮食、果品、桑蚕、瓜菜、畜牧等主导产业基地,其中桑蚕被列入县级重点发展项目。历经多年的优化调整,当前,我县镇农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运销共同发展的大农业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多元化。一是“小农经济”格局已打破,“大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08年全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达0.71万人次,收入达5706万元,已占农民纯收入的35.8%;三是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县、镇的私营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不出远门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且工作稳定,工资有保障。据统计,2008年全镇共用农民工528个到县或镇的私营企业,发放工资1056万元。
2、农民收入不稳定。一是农民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农业是弱质产业,易受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风调雨顺,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反之,减收;二是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农民收入。2004年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当年全镇农民仅粮食一项就增收348万多元;三是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和变动性。如失地补贴收入、农产品价格因素变动直接影响对农民收入。
3、农民收入不平衡。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平坝村组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山区村组的农民收入,交通方便、产业结构调整好的村组普遍高于交通相对闭塞、没有主导产业的村组;场镇周边农民收入普遍高于非场镇农民收入。2008年春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而田坝村只有3680元,相差1400元;二是其他因素影响。据调查:村民中,有的家庭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人均突破2万元以上,但有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个别农户仅达到温饱程度。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全镇人均减轻税负182元,加上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户用沼气等补贴,人均相应增收近304元;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去年春天村蚕桑收入达253余万元,人均近1540元。今年因市场价格上涨,该村仅蚕桑一项增收28万多元,人均增收近172元;三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2008年,我镇农民纯收入为4672元,其中,农业收入2513元,占53.78%,外出务工劳务收入1675元,占35.9%,转移性收入104元,占2.2%,从乡镇私营企业得到收入380元, 占8.1%;在调查的36农户中,有55%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户劳力少,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少;有31%靠外出打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民大都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外出务工轻车熟路;另有14%的农户靠经营小生意、做其他来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二、增收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改进考核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品种、范围和额度,增加大型农业机具更新购置补贴资金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展开,把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利益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道路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许多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管机制。一是改革现行征地补偿费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创新土地征用制度。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要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督下,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同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和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保障土地非农化后农民对土地级差收益的分享;三是加大对失地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引导失地农民走向市场,多渠道为失地农民开辟就业岗位;四是完善政府统筹安置制度。对耕地全部被征用又无能力再就业的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国民待遇。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将畜牧养殖业培育成与蚕桑一样的农村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四)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最佳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一是要借建设换流站之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制等尽快建成一批竞争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植,增强辐射带头作用;二是因地制宜地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稳固优质的原料基地;三是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利益共享和民主管理的原则,组建各种形式的流通合作社,确保农产品货流其畅,增加农民收入。
(五)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民到农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劳务输出投入,做到“县内外并重,市内外共同开拓”。
(六)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要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二是要大力实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当前出现的“民工荒”本质上是“技工荒”。三是要建立良种良法的推广机制。加大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步伐,使良种良法相配套,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大力创办科技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七)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工资形式 增加农民收入是民营企业服务“三农”有效形式。如宜宾富农种养殖业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使农民实现了就地增收。政府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篇:农民增收致富计划
某村农民增收致富计划
一、现状
某村289户1383口人970亩耕地。经优化调整我村农
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产品、中药材共同发展的农业种植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增收致富计划
1、大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签订合同,让种田能手“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某村北地约100亩地,去年新增种植中药材20亩,效益可观,今年收秋后预计大部分种上中药材,亩均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多收入300元。
2、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某村现有养猪场一家,庭院养猪两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在技术,信息等发面提供支持。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4、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到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与周围企业联系,提供就业信息,介绍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企业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2)推进服务业发展。如:整治村东鱼塘垂钓餐饮服务,可增加村民就业。在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上多下功夫,如:“农 家乐”,农民就能增加收入。
5、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 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声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序转移。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小冀镇某村村委会
2011年8月
第四篇:农民增收致富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整体实力,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就“十一五”期间的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五”以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的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也应当清醒认识到,我市农村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产业单一,农民就业渠道不宽,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要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在促进第一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拓宽农民的致富途径和增收渠道。
(二)提升优化一产,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继续发展甜柚、脐橙、蔬菜、生猪、花卉,药材等农业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布局,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主导产业地位。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发展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启动奥运蔬菜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启动唐江、赣丰线生态观光农业带建设。要加快旧果园的品种改良,扩大优质果品的种植面积,发展休闲果品采摘园;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努力打造友家食品、德福斋、甜柚等特色产品,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非农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鼓励社会www.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1.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来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扩大延庆地区品牌效应。
2.积极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性、高附加值特色种养业,努力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鼓励发展脐橙种植,继续扩大甜柚和蔬菜等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为促进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3.鼓励发展观光采摘业。扶持农民建设集休闲、观光、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采摘园。指导农民根据果园功能需要,改善饮水、供电、道路、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观光采摘园与民俗旅游村户、旅游景区景点互联互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4.扶持开展农产品初级加工。鼓励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和宾馆、饭店、超市等流通服务企业加强合作与对接,为其提供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分类包装,有条件的可以发展精细加工、分级包装和标识上市,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5.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利用原料产地和附近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直接增收。鼓励通过招商引资,积极盘活农村各类闲置资产,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6.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结合妇联“双学双比”、“五好家庭”等各类“妇”字号活动的开展,鼓励农村妇女以家庭为加工单位,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和编艺、布艺、刺绣等手工艺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拓宽家庭手工制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
7.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要在道路、卫生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予以指导和支持。与自驾车接待露营基地等时尚旅游项目相结合,扩大我市乡村旅游的规模。加强对已有乡村旅游村户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益。
8.鼓励发展便民服务业。鼓励农民在乡镇所在地和行政村发展小型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大众公共浴池等涉及群众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农村商业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9.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10.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契机,为农民创造公益性就业机会。保洁保绿、安全巡查、公共设施维护等就业岗位,要优先安排本村劳动力就业,市乡两级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就业岗位都要优先安排本市劳动力。
(三)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11.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建立覆盖市、乡(镇)、村的三级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搭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平台、开放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劳务输出平台、劳动力就业平台和就业保障平台,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12.鼓励农民进城经商。简化登记注册手续,提供信息服务,采取信贷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有愿望、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进城经商。
三、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促进机制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节药、节能等设施,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积极落实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广泛采用生物和物理防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提高农田质量。二是推广滴灌、喷灌、管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面积。鼓励保护性耕作,支持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三是加快小型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总结
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引导带动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致富增收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发改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通过采取谋项目、争资金、送政策等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明确思路,制定帮扶方案
2013年以来我局把实施“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作为局重点工作,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案,确定了以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农村产业转变为中心,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以政策深入为辅助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一改变,一翻新,一深入,一明显”,即“农村面貌改变,农业产业格局翻新,三农政策深入,农民致富增收明显”。活动方案进一步确定了包抓领导,包抓人员,工作任务和工作日程,层层深入,层层细化,确保方案的可实施性,为帮扶致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调查摸底,找准切入点
我局分包乡村地处陕沪高速沿线的西湾村和王家楼村(王家楼为美丽乡村包扶),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运输、外出务工等为主,其中以种植、养殖居多。在调查了两村基本情况之后,领导班子因地制宜确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一)基础设施。在充分走访查看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各方面力量,整合资源,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交通、饮水、住房、防灾减灾等基础难题,积极协调农业、交通、水利解决乡村道路、饮水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难题。
(二)种植业。在原有种植作物的基础上,根据农民意愿,引导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产业,通过对土壤土质的了解,帮助找到适合种植的特色产品,并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等项目为契机,积极帮助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扶持。
(三)养殖业。与当地地质水文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村发展生猪养殖,蛋鸡肉鸡养殖,布尔山羊养殖及特种养殖等,组织养殖大户开展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促使所包养殖户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养殖道路。并以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为指导,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扶持,不断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产业。
(四)劳务输出方面。鼓励部分帮带群众把目光放在劳动力市场上,学习相关技能,提高素质,为其提供相关的劳务信息和招工信息,进城务工,增加收入。
(五)个体经营方面。根据经营类别,发挥党员自身优势,帮助收集相关致富信息。
三、措施得力,千方百计促增收
一是联包结对,共谋发展。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及庆七一等活动,局领导带领班子成员及各股室股长深入包扶村,听取镇村两委汇报,实际了解基层存在的困难难题。组织召开座谈会,与村组党员干部及群众共同探讨发展之路,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积极为包扶村经济发展出点子、想对策、某项目,并将村民的意见汇总总结,及时确定工作人员,安排工作日程,确定解决时限,确保帮扶工作做到实处,做出实效。同时部分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致富对子,深入困难群众家里,实际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职责为困难群众如何脱贫致富谋划出路,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当下的吃住问题。结合我局以工代赈工作,2013年争取国家投资661万元,修建基本农田200亩,新修河堤1.5公里。新修及改造乡村道路20.5公里,恢复道路2公里,桥梁5座176.6延米,建设独立桥梁1座148延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资50万元用于支持道路硬化、景观建设等项目。
二是宣讲政策,输入技能。为了进一步使基层群众了解政策,掌握致富技能,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合“三农”实际,认真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农村政策方面的
变化,宣传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并组织编写了惠农项目问答手册,使群众了解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和惠农项目申报程序;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科技上门,技术到家服务工作,结合当地群众种植、养殖项目,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联系市农业局、畜牧中心专家开展能民技能讲座,让发展种植养殖的群众和有心发展种养殖的群众掌握技能,尽快脱贫致富。
三是引导培植,壮大产业。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养殖种植项目,利用国家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标准化养殖政策等,积极协调,谋求扶持。2013年为我县大鲵养殖、食用菌种植和油茶种植等项目争取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国家扶持资金220万元,争取标准化养殖项目国家资金50万元。引导白浪同富合作社群众发展蛋鸡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1123.82万元,吸引就业群众40多人。通过培植引导,不断壮大农村产业,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是县委、县政府“惠民、利民、为民”的重大举措,更是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与包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群众得到有效帮扶,从而推进包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