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2: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的通知

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

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属有关单位:

现将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陕人社办函[2011]23号)文件转发给你们,请你们按《通知》要求,认真遵照执行。

本次调查所用书面调查问卷(见附件)共2页,打印后由填报单位填写全部内容并加盖公章后上报。请各县区人社部门和市属有关单位,于5月13日前将本地区全部调查问卷通过邮寄或传真方式报送市局就业促进科。

联 系 人:韩谡

联系电话:0912-3893911(传真)

邮寄地址:榆林市榆阳区青山路市政府2号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512室

邮政编码:719000

收 件 人:韩谡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省人社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 陕人社办函〔2011〕23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省级有关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

现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

卷的通知》(人社厅函〔2011〕186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统一组织部署,安排专门人员做好此次调查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要高度重视问卷调查工作,实事求是、认真填写调查

问卷项目,字迹清晰,表达准确,按时上报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相关资料,可通过省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进行下载(“通知通告”栏)。

三、各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级有关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务必请于

5月10日前将调查问卷一式两份收集后报送至省劳动就业服务局。

四、注意事项

1、填报机构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均应填报调查问卷。每个机构填报一份调查

问卷,合署办公统一运行的多个机构共同填报一份调查问卷。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另外加挂牌子的,应按照合署办公统一运行机构的要求共同填报

一份调查问卷。

2、指标说明

(1)《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3.1 “全部实有工作人员数”为

本单位全部人员数,包含聘用人员、借调人员等。

3.1“全部实有工作人员数”等于3.2中的“在编人员”、“聘用人员”、“使用的劳

务派遣人员、“其他人员”等四类人员人数之和。

(2)6.2应选本机构所使用的信息系统最高状况,且只能选一项。

联 系 人:吴林谢青邮政编码:710006

联系电话:(029)87290060、87298310(传真)

邮寄地址: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新城大院物资楼二楼

陕西省劳动就业服务局

附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

问卷的通知》(人社厅函〔2011〕186号)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第二篇:南京市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9-17 浏览次数: 109 保护视力色:

文件标题: 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文 号: 宁人社„2013‟212号 颁布日期: 2013年9月17日 是否有效: 是 文件正文

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工作的通知》(苏人社发[2013]276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意见一并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

全国人大《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赋予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开展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的权力,《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作出了明确规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工作的通知》(苏人社发[2013]276号)对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充分认识对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领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掌握劳务派遣的规定和行政许可的办法,及时分析施行行政许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稳步实施。

二、严格按照管辖分工实施行政许可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明确的管辖原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全市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及用工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并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实行行政许可:

(一)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

(二)跨社会保险统筹区在我市设立劳务派遣子公司(分公司备案)的;

(三)其他需要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施许可的。

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劳务派遣单位的行政许可工作及相关的监督检查。

三、依法规范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对劳务派遣单位申请行政许可要实行公开透明运行,依据《实施办法》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按照即将下发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规范》进行受理、审批。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要进行核对并审查,除审查其是否具备《实施办法》规定的条件,还应审查其提交的下列材料是否齐全、规范、真实、有效:(一)劳务派遣经营许可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副本或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三)公司章程以及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者财务审计报告;(四)经营场所(建筑面积不得小于80平方米)使用证明以及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办公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清单及其购买凭证;(五)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六)4名及以上专职管理人员劳动关系协调或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七)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及有关文本(包括劳务派遣协议、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文本,以及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等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实施办法》施行前已经营劳务派遣的单位,还应审查其职工名册、劳动保障登记证,以及专职管理人员的劳动合同及参加社会保险证明。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执行全省统一的号码编制规则,由市统一编号。即由6位数字的行政区划代码、8位数字的发证年月日的时间代码和4位数字的顺序码共同组成(例如2013年7月1日南京市玄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发的第一份《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为:***001)。劳务派遣分公司备案编号参照许可证号码编制规则,在编号前加注“备案”字样。

四、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的服务和监管

对《实施办法》施行前已开展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帮助其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申请工作,督促其依法继续履行已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至期限届满,指导其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调整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对《实施办法》施行后新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要指导其具备基本条件、完备申报材料,为其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提供服务;对申请行政许可但暂未达到条件的现有劳务派遣单位,指导其创造条件在2014年6月30日前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对确实无法达到劳务派遣单位经营条件、不能取得行政许可的现有劳务派遣单位,监督其不得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指导其和用工单位共同采取与取得行政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合作等措施,妥善处理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劳动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不得以未获得许可为由解除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要加强对已经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并办理公司登记的劳务派遣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劳务派遣单位在办公场所明示合法证照、监督机关和监督电话;指导劳务派遣单位依法建立职工名册,及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做好对其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和经营情况报告的核验工作。

请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3年12月31日前将本区贯彻执行《实施办法》和本通知的情况书面报市局劳动关系处,行政许可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联系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处 万金海

联系电话:68788140 传真:68788011

电子信箱:1214452852@ qq.com

附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工作的通知》(苏人社发[2013]276号)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3年9月17日

抄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13年9月17日印发共印20份

第三篇: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黄三角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黄三角引进急需人才项

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鲁人社字[2012]73号

各有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根据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进急需人才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发展省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鲁财社〔2011〕49号)有关规定,为加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急需人才引进开发工作力度,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2012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地区范围

根据国务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定,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申报地区的范围为:东营、滨州两市和潍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县、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驻上述区域内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属单位、市及以下单位均可申报引进急需人才项目。

二、申报工作重点

1、黄河三角洲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急需的人才;

2、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高新技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3、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黄河三角洲地区重点发展领域的急需人才;

4、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急需人才。

三、项目经费资助标准

(一)重点项目资助:资助引进人才从事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技术研究开发等项目,资助额度为20万元人民币;

(二)优秀项目资助:资助引进人才主持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或技术改造项目,或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研究开发项目,资助额度为10万元人民币;

(三)项目启动资助:资助引进人才从事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研究课题学术思想新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或较好应用开发前景,资助额度为5万元人民币;

(四)项目推介资助:资助赴海外招聘高层次留学人才项目,资助额度为10万元人民币。

四、项目的申报与组织实施

(一)各相关设区市人社局、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所辖县(市、区)、所属单位2012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的组织申报和项目实施工作。

(二)项目申报单位填写《2012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申请表》,按单位隶属关系申报。属省属单位的,报其省直主管部门(单位);属市及以下单位的,报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各相关设区市人社局、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项目的审核汇总,填写《2012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项目汇总表》,连同《关

于申报2012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的函》和加盖设区市人社局、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公章的《2012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申请表》一式三份,于2012年3月31日前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并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下达《2012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计划》。

(五)2012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批引进急需人才资助项目,按照规定采取“先执行,后拨款”的方式进行管理,项目执行有效期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项目实施完毕后,设区市人社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须及时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交《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进急需人才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表》、项目资金使用决算、地方财政投入支持材料等。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核准后,下拨资助经费。

五、项目申报的要求

(一)各相关市人社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组织开展项目的申报工作。要提升项目层次,注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承担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单位的急需,优先考虑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发展行业项目的申报。

(二)要确保申报项目质量,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东营、滨州市申报项目数不超过30个,潍坊市申报项目数不超过15个、德州市申报项目数不超过10个,淄博、烟台市申报项目数不超过5个;各相关省属单位申报项目不超过2个。

六、加强组织领导

黄河三角洲地区相关市人社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做好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进急需人才项目的审核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将人才引进工作列入本地区、本部门人才规划,与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相结合,与用人单位人才实际需求相结合,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刚性引进与柔性流动相结合,努力营造引才育才的良好氛围,形成聚才用才的良好机制,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联 系 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人力资源市场与人员调配处 郭俊霞 袁海涛

联系电话:0531-86921372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第四篇:转发省物价局、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发《辽宁省民办学校退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转发省物价局、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发《辽宁省民办学校退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大价发[2011]83号

各区、市、县物价局(发展改革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先导区价格主管部门、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辽宁省民办学校退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辽宁省物价局、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民办学校退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辽价发[2011]53号)

大连市物价局

大连市教育局

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关于印发《辽宁省民办学校退费

管理办法》的通知

辽价发〔2011〕53号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民办学校退费管理,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309号)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的民办学校(含其他民办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退费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民办学校退费,是指民办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以及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

第四条 民办学校学生退学(含转学、休学,下同),学校应当区分不同责任,按照成本补偿和违约补偿的原则进行退费结算。

1、因学校刊登、散发虚假招生广告(简章)造成学生退学的,应退还所收取的全部费用。

2、学生因应征入伍、意外伤害或严重疾病(凭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因经济困难(凭乡镇以上人民政府或社区证明)而不能坚持正常学习需要退学的,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按月(学生在校时间不足一个月的,按一个月计。一学年按10个月计,一学期按5个月计。下同)计退剩余的学费、住宿费。

3、学生因自身其他原因退学,区分以下不同情况计退:

属学历教育的,学生于开课一周内(含一周)提出退学的,退还学生已交纳的学费、住宿费;超过一周的,学校应自学生提出退学的下月起,按月计退学生剩余学费、住宿费。学生提出退学,以呈交书面申请(涉及义务教育的,以学校收到拟转入学校接收通知)之日起计算退费额,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作为对学校办学成本和学生违约的补偿,学校可向以上退学学生收取学年学费标准的10%作为补偿;属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因其学生与实验的特殊关联性,经省教育厅确认,可向退学学生收取学年学费标准的20%作为补偿。

属全日制非学历教育学校,学生于开课三日内(含三日)退学的,退还学生全部费用;超过三日的,学校应自学生退学的下月起,按学年(学期)标准按月计退深入学生剩余学费、住宿费。

其他非学历教育学校,学期在一个月以上(含一个月),学生于开课三日内(含三日)退学的,退还学生全部费用;超过三日不足半期的,退还50%;超过半期的,不予退费。学期在一个月以下,学生于开课二日内(含二日)退学的,退还学生全部费用;超过二日的,不予退费。

4、学校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用,已经发生的,实物归学生所有,缴纳的伙食费扣除实际发生额,余额部分全部退还学生;尚未发生的,全额退还学生。

5、学生因故休学,休学期间不再缴纳学费、住宿费。在校期间已缴纳学费、住宿费的,自休学之日到复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应予退还,或经学生本人同意(签署书面协议)转入下一缴费学年(学期)。休学期间复读,按随读年级收费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

第五条 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引导学校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督促学校通过招生简章、公示栏、校园网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退费办法等相关内容。本办法中退学行为及责任的界定,以及退费的落实,由各级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第六条 本办法由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第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辽宁省物价局、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民办教育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辽价发〔2007〕89号)中有关民办学校退费的规定同时废止。

辽宁省物价局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日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关于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财政厅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精神,按照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决定在我省除已经实施绩效工资的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以外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管理运行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探索事业单位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坚持改革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相结合,严肃分配纪律,逐步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明确地方和部门的工资管理职责,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促进形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之间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相适应,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与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稳慎推进改革。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实施范围: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其他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

实施时间: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其中2010年执行《关于在其他事业单位预发工资(生活)性补贴的通知》(皖人社发〔2010〕61号),补发2010年1—6月份的工资(生活)性补贴。

三、清理核查津贴补贴

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项目外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实际发放水平,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对清理核查后确认的津贴补贴进行适当归并,作为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绩效工资。清理核查工作按照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关于开展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情况清理核查工作的通知》(皖人社秘〔2011〕152号)规定实施。

四、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

(一)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12月份基本工资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构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所在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合理确定当地绩效工资水平。

(二)根据合理调控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差距的需要,各地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当地其他事业单位本绩效工资水平。其中,承担行政职能和公益一类的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按照不高于当地公务员津贴补贴平均水平确定;公益二类的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原则上按照不高于当地公务员津贴补贴平均水平的1倍确定;经营类的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原则上按规范后上津贴补贴总量为基数确定。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在综合考虑单位类别、人员结构、清理核查确定的津贴补贴水平、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基础上,核定本级政府直属及各部门所属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位主管部门核定所属各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

单位主管部门按上述原则,在核定所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时,可结合单位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等综合因素,在“本地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范围内适当调控。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重点支持的其他事业单位,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不好、考核较差的其他事业单位,应相应核减绩效工资总量。主管部门核定的所属各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在下达前须报同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备案。

(四)实行绩效工资总量审批管理制度。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每年3月底前核定一次(省直单位核定表另发)。绩效工资总量按核定后,原则上当年不作调整。确因机构、人员和工作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须报同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批准。

五、绩效工资分配

(一)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因素,基础性绩效工资可设立基础津贴等项目,一般按月发放。公益一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和公益二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为50%—70%,其中公益一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所占比重要相对大一些,具体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确定。经营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所占的具体比例和标准原则上由单位主管部门自主确定,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的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具体项目、标准和分配方式由各其他事业单位自主确定,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各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其他事业单位内部考核和分配的指导,引导其他事业单位不断提高社会公益服务水平。各其他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要把考核与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三)其他事业单位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分配办法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在本单位公开,报单位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四)其他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根据对单位主要领导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单位主要领导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各地、各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单位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水平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的比例关系。其中,公益一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应控制在1.5倍的幅度内;公益二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应控制在2倍的幅度内;经营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应控制在3倍的幅度内。

六、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2005〕10号)下发前,其他事业单位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发放的之外,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二)实施绩效工资后,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仍按国家现行政策继续执行,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三)按规定由政府投入的人才基金、创业基金(与财政拨款无关)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报酬,以及临时性科研课题(项目)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四)实施绩效工资后,其他事业单位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30%部分(不含特殊岗位原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国家原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和原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以及单位自行设定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按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不再另行发放。

(五)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其他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补贴。离退休人员补贴要在清理规范现有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发放。其中,离休人员的补贴水平按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关于解决离休人员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纪发〔2008〕40号)精神执行;退休人员的补贴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参照当地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确定。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职人员补贴标准,按照同职级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的70%确定。

退休(职)人员执行上述退休(职)人员补贴后,除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外,原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以及单位自行设定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项目(含2006年工改后退休人员,原事业单位津贴比例高出30%,退休时按照皖人办发〔2007〕123号文件打折后暂作保留部分)停止执行,不再另行发放。

(六)经批准受聘到两类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执行岗位工资所对应的岗位确定。

(七)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见习期、学徒期、熟练期基础性绩效工资执行最低岗位的标准。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明确岗位前,初期基础性绩效工资执行最低岗位的标准;明确岗位后,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所明确的岗位执行相应的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单位确定。

(八)其他新进入单位人员,按所聘任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

(九)经组织批准挂职锻炼、派出学习、培训、支医、援外等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按照单位同等条件人员执行。

七、经费保障、财务管理与严肃分配纪律

(一)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单位性质和现行经费供给渠道,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其中,对承担行政职能和公益一类的其他事业单位,以当地公务员津贴补贴平均水平为上限,由各级财政按现行预算供给政策解决。对公益二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在当地公务员津贴补贴平均水平内部分,由各级财政按现行预算供给政策解决,其余部分由单位自行负担。对经营类的其他事业单位,由单位自筹解决。单位自行负担部分,其经费来源渠道和支出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对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超过当地公务员津贴补贴平均水平的公益二类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时,补发2010年1-6月份的工资性(生活)补贴和2011年的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由单位自筹解决。

(三)规范其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按照国库集中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四)其他事业单位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库〔2006〕48号)规定,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绩效工资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得发放现金。单位工会经费、集体福利费和其他专项经费要严格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和核算。

(五)实施绩效工资后,其他事业单位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或奖金,不得突破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进行严肃处理。

(六)根据合理调控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差距的需要,建立清理结算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在核定下绩效工资总量前,对本级政府直属及各部门所属其他事业单位上绩效工资总量执行情况进行核查结算。对超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发放的单位,要予以纠正,并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相应核减其下一的绩效工资总量;属于财政支持的单位,相应核减其下一的财政拨款。

八、组织实施

(一)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本行政区域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上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备案后实施。省直主管部门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本部门所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具体实施办法,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批后实施。

(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要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平稳实施。

(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严格把握政策和程序,指导和督促其他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绩效工资的有关政策。要密切关注各方面的反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其他事业单位队伍稳定。

(四)本意见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下载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填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通知》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