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3 12: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第一篇: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基层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群众作为最大的执法客体,其行政人员和群众法律意识及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本文就当前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困难及对策作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依法行政 困难 对策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身为在基层工作十多年的行政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切身体会,认为当前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诸多困难,仔细分析存在的困难具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

1、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

当前,由于基层群众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偏低,部分基层群众对依法行政一窍不通,不懂法,不守法,也不学法,只遵循地方风俗习惯,无视法律的存在,导致执法行政工作开展困难。特别在工业发达地区,工农矛盾纠纷突出,个别不法群众,为了个人利益,挖尽心思敲诈企业,有“打一年辛苦工还不如敲诈一笔轻松钱”的说法,若不能满足他们的心愿,就煽动群众集体闹事,煽动群众集体上访。同时,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理解不够透彻,实施不够习惯,多数行政手段仍停留在上世纪末。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人没有搞清楚依法行政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把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民等同起来,认为依法行政的客体就是人民群众。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偏重于规范公民行为,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往往考虑不多。导致行政越权、行政侵权、滥用职权、违法执权等违法行为反复出现。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有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有的公事私办、正事邪办,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有的为谋取私利,置法律于不顾。以上这些现状,已经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2、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困难

2.1、广大基层群众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但在农村,在经济落后,文化贫乏的地区,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甚至以身试法的还大有人在。阻碍行政执法,甚至殴打执法人员等现象时有发生。2005年7月,某价值4万元的微型车被一辆货车撞坏挡风玻璃,微型车车主要索赔5万元,少一分就不行,双方未达成一致协议,造成大量车辆堵塞。交警到现场后,结合实际,处理6000元的赔偿费,微型车车主坚决不同意,交警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强制撤离,以便车辆通行,在强制撤离的过程中,一交警被微型车车主迎腰一棒,造成下身瘫痪。当前的基层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数干部都是中专以下学历,虽然他们政治上过得硬,作风上务实,工作上有干劲,但在法律知识的学习方面较为欠缺,仅限于短期培训班。法律是系统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仅仅依靠突击培训是难以吸收、消化和具体操作的。其次基层工作员普遍存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对依法行政的理解不透,没有形成依法行政的习惯。如2003年7月,某执法人员对一妇女违法强制执行罚款,遭拒绝后,实施暴力手段,导致妇女昏厥,经医院鉴定为反应性精神病。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这就造成了执法主体“依法”行政的先天残缺。一些执法人员遇事不分青红皂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盲目行政。综上述,充分反映了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和个人素质欠缺,这种双方法制意识缺憾或者说双方行为不对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依法行政。

2、2、风俗习惯和现行法律存在现实碰撞。

基层农村,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农村,存在很多的风俗习惯,而有些风俗习惯,恰恰是和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悖而行的。例如,在当前的农村,在遗产继承问题上,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沿袭的习惯:夫妻一方去世,去世一方的财产往往是由其配偶“继承”,其子无权继承,而其女的情况更糟,即使是父母均亡,女儿也无继承权。这样,当父母与儿子、兄弟与姐妹之间发生遗产纠纷时,基层政府在调解中,往往要尊重当地风俗,结果是违背法律;而要依法办事,又往往在农村遇到重重障碍,结果无法“依法办事”。否则,面对的是群众的反对、“公愤”。类似的情况在农村比比皆是,客观上造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困难。

2、3、基层政府的权利困惑。

基层政府曾经在农村具有很高的权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机构设置、职能变更和政府行为立法的相对滞后,基层政府的权威在农村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政府逐步演化成一个权力空壳化,责任无限化的政府,被人戏称为“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利,天大的责任”。“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社会治安一票否决,禁毒工作一票否决”。过多的一票否决让基层政府肩负了太多的责任,背上了过重的压力。但机构设置与职能变更的“垂直运动”逐步削弱基层政府的权利。一些部门,特别是具有收费和处罚职能的部门,纷纷从基层政府独立出去。原先属于县级管理的义务性权利又纷纷下放到基层政府。如民政救济,计划生育、武装动员等。其余的国地税收、工商管理、土地管理、社会治安、农田水利、林业管理,其资金、人员、项目和相关权限实际上收回县主管部门管理,基层政府存留的只是义务性职能。基层政府权责的过度失衡,导致依法行政的空间狭窄,顾虑较多,束手束脚。

2、4、行政成本过高,依法行政缺乏经费保障。

随着国地税的改革和乡财县管的实施,基层政府财政日益空虚。税费改革以前,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收费项目来保工资、保运转、保建设、保稳定。税改后,基层政府预算内收入大幅度缩减,预算外收入几近枯竭。原本地税提取45%,国税提取15%的本级财政收入,也收回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分配,更是让财力大减。但行政成本却居高不下,行政效率则节节下降。一些基层政府只见天天下文,天天开会,就是不见落实。离县城较远的基层政府,去县城开一次会,来回得三天,吃、住、用要花去太多的成本。本已空壳的财政,加上高行政成本、低效率行政工作,导致依法行政失去了经费保障。

2.5、部分规范性文件不规范。

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具有普通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可以对法律法规起到必要的和有效的执行作用,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的行政法制工作,及时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基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的由于一些文件起草单位和个人的程序意识淡薄,不按规定制定文件,仅凭上级文件或者是领导讲话便制定规范性文件;有的规范性文件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虽然设定了禁止条款,却于法无据,造成了禁而不止,禁而无效的尴尬局面,降低了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有的严重不负责任,将外地经验和文件原封不动照抄照搬,没有结合当地实际,缺乏本地特色,致使规范性文件在本地难以施行;有的文字表达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练,甚至出现法律常识性错误,致使规范性文件出现歧义,严重影响规范性文件的正确执行;有的行政机关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收费、罚款事项,与上行法律相抵触,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由于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导致依法行政处处受阻碍。

2、6、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

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及行政机关对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下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法制建议书等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有的地方一年仅开展1至2次执法监督检查。有的甚至几年未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而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城管、公安、建设等大的执法单位,且局限于县级以上政府,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执法监督缺陷。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7、普法工作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我国从1985年以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但在基层普法取得的效果欠佳。首先,有些部门、单位对普法工作仅停留在“购一本法律书、听一堂法律课、参加一次法律考试”上,没有把普法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有的人干脆不参加考试,复印一份上交,纯属应付了事,走过场。其次,对农村的普法重视不够,缺乏力度,覆盖面狭窄。虽然通过法制宣传,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一定增强,但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中、小学一年就一两次法制教育课,学生能懂法吗?同时在农民宅基地、土地纠纷,民事赔偿、劳动合同签定等方面宣传较少。如某煤矿需征用一片土地搭建工人住房,根据市、县土地征用相关文件,每亩28700元,丈量后,土地户主不领款,阻止煤矿施工,说他的地比每亩28700元的多产粮食,非要20万元一亩,由此引发工农矛盾纠纷,政府出面协调,反告政府欺压人民,维护企业,导致依法行政受阻。

3、解决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困难的对策

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不仅要求有一支健康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同时也要求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基层执法队伍身处执法第一线,执法客体大多数是广大基层群众,执法队伍和广大基层群众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基层依法行政水平和全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此,要不断加强执法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普法规划,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健全体系、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活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做好外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执法人员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3.2、坚持“以法为纲”,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坚持“以法为纲”,充分理解依法行政中的“法”指的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而不是地方风俗习惯和陈规陋习。为此,要求严厉依法打击地方风俗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严格依法办事,不扩大、不缩小、不扭曲法的本质,确保现有的法律必须得到有效的遵守;要求执法必须平等,不畏权、不畏情、严格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3、建立权责统一的运转机制,强化基层政府权利。

在现行的体制下,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要维护地区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地区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责任大可以大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公民的权利,在具体事务方面“对上要负责办理上级交办的任务,对下要负责办理群众要求办理的事情”。而权利方面,基层政府除了上级授予的业务职权外,几乎没有什么权利,而责任无限。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应尽快建立权责统一的基层政府运转机制,使之权责统一或基本持衡,改变无限责任,有限权利,赋予基层政府必要的行政权利,消减无限责任,建立权责统一、事权划分清晰、运转有效的基层政府管理体系,强化基层政府权利。

3.4、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随着基层政府财力的减化,行政成本的攀升,行政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逐渐失去了经费保障。如何撑起这片蓝天,首先应该从内部着手,减少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这要求尽量削减会议次数,提高行政效率,用节省的成本致力于各项工作的运行。一些基层政府,一年四季总提个词“开会”。上级开会,本级开会,今天在这开会,明天到那开会,基本每月不少于10次会议,一开就是一天,开会占了相当部分时间,支出到不少,但落实没到位。其次,实行乡财县管后,基层财政基本上失去了物质保障和现实意义。为此,县级财政要切实保障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经费,保证基层政府正常运转。

3.5、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影响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声誉和形象,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现代意识,更新“立法”观念。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理性层次。二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始终立足于同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调研工作。要下功夫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发现和寻找事物的客观的、一般的规律,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体现改革精神,对现实中合理合法的和代表发展趋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及时予以肯定;对那些不合理合法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要彻底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制度上不断有所创新。四是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严格遵循《立法法》的规定,逐步建立和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度、法制审核制度、集体审议制度、公开发布制度等,通过召开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五是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体制。

3.6、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扩展监督范围,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防患于未然。二是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争议和矛盾的协调,明确执法权限和责任,化解执法矛盾,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打架情况的发生。三是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四是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职能和要求的调整变化,将行政执法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行政执法机构及行政执法单位。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五是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健全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

3.7、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普法工作从娃娃抓起。

首先整治不良之风,对普法工作流于形式的部门单位进行严厉批评教育,把普法成绩纳入年度考核,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普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其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根据成长的不同阶段,结合其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增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第三,.加大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培养和增强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努力加强农民依法维权、依法信访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其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依法解决各类矛盾和纠纷。

结 束 语: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意义。虽然依法行政困难的解决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的面对问题、剖析问题,循序渐进的逐一解决问题。我们的依法行政事业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快,依法治国的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书目】:

1、《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版。

2、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张正钊、李元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张步洪:《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李贵显、陈福信、张德信:《公共行政概论》,北京新魏出版社2002年版。

6、付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7、《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篇: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 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是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国利民的政策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的必要措施;也是全面提高我国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政治环境稳定和谐,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这与我国政府强大的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但与此同时,我国某些基层政府执行效力不强、执行主体缺乏道德素养、扭曲中央政策精神实质、附加执行中央政策等现象还是经常出现。本文重在研究基层政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关键词】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对策;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政府执行力是指各级政府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决策执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操作和实现能力及效力。我国政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五层级行政组织体系,依次为中央政府一省级政府—市级政府一县级政府—乡级政府。本文所涉及的基层政府行政组织主要是指县、乡两级政府。

基层政府执行力是指基层政府基于合理落实上级政府各项政策并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这个作用点下,在保证执行方向正确、执行强度有力,有效克服执行阻力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和手段的合力。

一、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基层政府执行力总体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政策执行 过程中,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附加性执行,替换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或者机械执行,野蛮执行;或者是该作为而不作为,乱作为,不该作为却乱作为等诸如此类的形式,以至于导致愈演愈烈的执行表面化、执行局部化、执行扩大化、执行全异化、执行停滞化等现象的出现。基层政府执行力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态度方面

在公共政策传递到基层政府组织或部门中时,极有可能被基层政府执行主体部门进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过滤”或者“政策解释”以至于政策权力化,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这样必然形成推托敷衍、阳奉阴违、断章取义、擅自发挥、滥用曲解政策的行为与方式,导致执行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缺失。

(2)执行速度方面 这主要是指基层政府执行速度快慢对执行力的影响。一项政策的执行一般具 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基层政府快速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执行落实政策内容,但是事实情况却往往是基层政府会有意识的对有关政策进行排队,如果上级领导压得狠,催得急则马上办理,否则一项政策的落实则可能仅仅限于向基层的传递与告知,随之被束之高阁,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执行力减弱。

(3)执行尺度方面

所谓“尺度”是指基层政府是否按照政策的要求与标准执行。就基层政府执行层面而言,表现为地方主义或部门本位主义导致政策的执行标准被篡改、扭曲、变形以有利于局部利益的思想;传统的“人情关系”和“寻租”谋私的“幽暗心理”使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标准被模糊化、复杂化,政策执行标准成为基层执行人员“送人情”和谋私利的工具与手段;此外基层政府执行人员自身素质低下,导致对政策认识的不彻底、不深刻,结果标准被不适当执行。

(4)执行力度方面

基层政府执行主体的主观态度和客观条件会影响到执行力度的强弱,进而影 响基层政府执行力的优劣。首先,由于基层政府执行主体的主观认识肤浅,没有认识到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或者由于上述的消极地执行态度,致使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没有做到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地执行政策,使得执行力度弱化,执行力不高。其次,基层政府的执行职能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要承担上级政府交办的一切事情,而同时基层政府的执行资源如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这样基层政府不可能完全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再者,基层政府的执行工具、执行策略、执行方法与手段选择范围有限,导致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弱化,执行力降低。

(5)执行效度方面

基层政府执行效度问题是和我国政府行政组织体系整体的评价标准联系的,我国政府在进行预算与评估时,不是将政策“利润”作为推动和评估的标准,而是将执行规模如成立了多少机构,配备了多少人员,开了多少次会议,调拨了多 少资源等作为绩效评估的标准,这样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割裂状态影响基层政府 在执行过程中不注重执行成本的控制,反而有意识的扩大执行成本,以显示本级政府对政策执行的重视程度与资源投入力度,这种现象在实际过程中表现为以成 本投入计算执行效度的方法,而同时结果导向的执行效度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较 差,我们无法同时计算某项政策执行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际收益,无疑会 助长执行成本增加的趋势。(6)执行满意度方面

基层政府的执行满意度实质上是执行的价值本质,而基层政府执行过程中的滥用职权、暗箱操作、侵犯公益、强奸民意、贪污受贿等不良的执行现象根本无法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服从、遵守、认同与支持。

二、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尽管有多种因素造成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基层政府执行力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提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

第一, 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 必须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确保政令畅通。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 把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作为一切行政活动的基本准则,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 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更不能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全局利益之上, 必须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政府权威,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通过确立法治的权威来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杜绝政府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转变政府的理念和方式, 增强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 依法实施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 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提高执法水平和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政府机关职能执行机制, 形成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执行制度和责任明确、高效执行的执行机制。

第二,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必须牢固树立全新的执行理念。要牢固树立刚性化的执行理念, 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要牢固树立效能化的执行理念, 形成只争朝夕求进步、埋头苦干抓落实、力争上游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牢固树立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紧盯细节、步步为营、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人本化的执行理念, 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第三,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基层政府信用建设,提升基层行政人员的素质。基层政府首先要大力改进执政方式,积极回应民意,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其次,提高基层执行人员的素质,提高其对行政组织理念的认同。县乡级政府基层执行人员的个人执行力强弱将严重影响中央与上级政府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通过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其形成积极的执行信念与服务的态度。

第四,提高政府执行力, 必须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完善政府内部监督机制, 使行政监督无处不在, 形成强大的内部监督压力。同时, 通过制度设计如听证制度、咨询制度等保障和发挥各级监督主体如人大、普通民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的外部监督,强化对执行不力和行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三、小结

通过对我国基层政府执行力现状的研究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果只说不做,政令不畅,各地自搞一套,必然会消减实现总体目标的实力,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必须将政令落实到实处,强力实行,并加强监督,提高基层政府的工作效力,使之真正实现为民服务。

参考资料:

[1]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报告[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刘家用:《我国乡镇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镇经济》2005(6)。[3]宋鑫华:《论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与提高的对策》—《岭南学刊》2011年

第三篇:3基层大、中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对策

基层大、中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对策

二、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做到了教育时间、内容、人员的“三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教育任务。

尤其对上级部署的重大专题教育,都能做到党委集体研究教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实方案,进行思想动员,认真备课授课,大多数领导都能亲自授课,形成了层层重视政治教育、人人关心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但是,从平时督察、检查和年终考核情况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一)虽然各级思想上比较重视,但政治教育中的不少环节在实际操作时还不够到位,政治工作的强大生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抓教育的持久性不够,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视年初教育计划和专题教育计划的制定,忽视教育计划的落实;重视支队督察和年终考核前的查漏补缺,忽视平时教育内容的落实;重视专题教育,忽视基础性教育。二是抓教育的检查不够,存在“五多一少”的问题。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支队政治处往往是发文件多、提要求多、总结多、评比多、检查多,而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少,没有扑下身子蹲在基层搞教育,而是在督察时当当“评委”、在年终考核时做做“裁判”。三是政治教育不能按计划正常进行,被占、挤、压情况时有发生。少数同志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以致什么工作都可以向政治教育要时间,每周一天的政治教育时间不能保证,往往是空时天天搞教育,训练忙时没教育,没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时间,被占、挤、压情况时有发生。

(二)虽然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得到落实,但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内容上“照本宣科”。少数基层政工干部,对上级布置的教育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备课,只求“搞过了”,不求搞好了,只是“照葫芦画瓢”地把教材在课堂上念了一遍、提纲在黑板上抄一遍就算了事。二是在时间上“偷工减料”。规定二天的内容,只按排一天的计划;要求必学的科目,却利用十几分钟就学完。表面上看,每项教育都有着落有回声,但时间往往被“截流”,程序被“减化”,内容被“折扣”。三是在学习质量上不高,教育效果欠佳。由于授课方式简单陈旧,内容压缩简化,不结合官兵思想实际,以致教育声势造的不小,但没有很好地解决思想问题,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虽然教育的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教育方法没有新的突破,“三老”现象普遍。近几年,基层消防部队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影碟机、放像机、音响等设备,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然而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方法却没有多大变化,“三老”现象仍然普遍:一是“老观念”。许多基层政治干部,上政治教育课抱着“老观念”,用的“土办法”,依然还是台上读一读,黑板上抄一抄,应付了事,工作怕麻烦,不肯动脑筋,不喜欢用现有的设备。二是“老套路”。大多数大队的政治教育仍还是一上课、二讨论、三总结的“三步曲”。少数大队甚至连这“三步曲”都不走好,上完课后,讨论变成“自流”,小结基本省略。三是“老经验”。政治教育总结过走场,不真正总结,离不开原原本本,找不问题,理不出经验,以致在工作没有新的突破,没有提高。

(四)虽然教育分层次,但“一锅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虽然开展的“三讲”、“三项教育”及其“回头看”、“学习李晓兵”等重大专题教育,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有侧重的分层次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从大量的经常性教育来看,部队教育中官兵不分、层次不清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锅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上官兵一个样。如少数政工干部为图省事,一个教案大家听,没有从层次上分开,许多该讲的话不能讲,不该让战士知道的事情却让战士知道了,教育效果非但不理想,甚至造成负影响;二是形式上官兵一个样。

在教育形式上往往只注重战士的特点,而忽视干部的层次。不是按照士兵学习的标准组织战士学习,造成要求过高、战士理解不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干部不但和战士一起听课,还一起讨论,以致讨论时战士不敢讲真话,提意见,根本不能敞开心扉。

(五)虽然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所改进,但授课的知识含量不高。近几年,机关基层都在积极探索改进部队教育方法,总结了一些经验,各单位在实践中也做过一些尝试,教育的形式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进一步搞活,但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不高,还没有根本上解决官兵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增强官兵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时“照本宣科满堂灌”,形式主义走过场,语言干巴枯燥空说教,尤其结合形势不够,缺少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知识,授的是“陈年老调”,官兵们听起来没劲、没趣、没味。

三、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教育软指标”的错误观念仍然存在。虽然上级部署教育任务时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但下面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实,积极性不够,等、靠思想比较严重。不少干部战士,尤其是少数大队领导总觉得灭火值勤、防火专项检查等时间紧、任务重,不能马虎,而政治教育是个“软指标”,不象其它任务那样急,不重视不会出问题,搞好了也不能一时见成绩,即使没搞好,补补笔记本也能应付过去,所以教育的时间往往被挤占、内容被压缩、人员被抽调,影响了教育的落实和效果。

(二)教材不系统,教育的规范性较差。基层政治教育缺少一套比较规范的教材,也是造成基层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公安部消防局编发了一批以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总队政治部根据教育的实际也编印了一批关于政治工作的文件材料,还发了录象带、影响资料,但从当前现状来看,还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官兵学不到比较完整的知识,政工干部备课找不到素材。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针对基层中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要特点和主要问题,找准我们工作的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展开基层中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基层官兵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德治国”,“厚德载物”,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基层中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等。基层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德育工作,是学会做人,做纯洁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并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加强基层中队文化建设

为基层中队官兵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中队作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为官兵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官兵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做好退伍宣传工作,增强官兵竞争意识,引导官兵积极向上

针对官兵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专题或专门的就业指导,对官兵讲解择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他偿了解就业途径及专业发展方向。

积极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展开各种合法有效的公关活动。为官兵就业拓宽渠道。同时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国家宏观政策和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己、社会,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协调与统一。增强官兵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消除学习依赖情绪、消极逃避情绪。(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健全心理健康保障网络。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基层中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加强心理健康工作是基层中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五、基层中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基层中队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基层中队精神支柱

基层针对基层中队思想状况特点,让科学理论进教育计划,进官兵课堂,进官兵头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基层中队,用优秀文化培养基层中队,并坚定广大官兵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要利用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结合实际,认真组织、深入学习,抓紧抓好,严防走过场搞形式。

(二)注重敬业精神,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21C教育报告强调,21C的教育仅使官兵有知识会做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做人,学会做人。而会做人,学会做人的最重要基础是敬业精神。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敬业精神教育首先是培养基层官兵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其次是要重视基层中队进行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教育。“三观”教育也是基层中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坐标,人生境界,人生追求等层面加以引导。教育官兵学会做人是“三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建立直接的、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官兵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官兵思想脉搏,增强教育针对性

当前,部队官兵思想比较活跃,经常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一些有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如:为什么越改革下岗工人越多?、为什么复退和转业军人就业那么难?、为什么当前社会总是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腐败不止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充分说明消防官兵知识在增长,关心国家和社会,善于观察、善于思想,亟需我们的政治工作者帮助他们进行辩正的分析和思考。只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部队的思想

脉搏,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能提高官兵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切实解决官兵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

(四)加强教育主动性,有针对地解决思想问题,增强教育的经常性

消防部队和其它部队相比,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消防部队人少分散。在实施教育中,集中上大课必须要坚持,这是灌输大道理,统一官兵思想,集中解决创造性问题的重要形式,但从消防部队基层中队的实际看,还是要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经常性思想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它可包括“一事一议”,开展民主讨论。“面对面”,集体解答疑难问题。“心交心”,互帮互助谈体会。“讲格言”,互相勉励鼓斗志等多种形式。因此要提高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把上级统一部署的集中教育和深入细致的、一点一滴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事实说明,由于集中教育的时间有限,每次教育不可能解决干部战士所有的思想认识问题。就是在教育中基本解决了问题,也可能因为环境条件、形势的变化而出现反复。特别是由于各中队驻地的情况不同、干部战士家庭状况不同、性格爱好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思想基础不同等每个人都可能碰到一些特殊的困难和矛盾,产生某些特殊的思想认识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下功夫做好一点一滴的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政治机关在抓好集中教育的同时,要经常深入基层,为基层干部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解决疑难问题,对个别有特殊思想情况的战士,还要亲自谈心帮助做好工作。(五)加强干部培训,提高政工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工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支队要每年组织政工干部进行培训和利用检查工作和蹲点指导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同时,政工干部一定要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肯钻研,勤探索,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工作水平。要怀着对每个战士负责任的态度,与战士实行“五同”,及时掌握战士的困难疾苦和思想状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主动沟通官兵感情,化解战士之间的矛盾、解答战士疑难问题。另外,政工干部不能调动过于频繁,要保证一支相对稳定的政工干部队伍。

(六)加强干部自律,以干部教育为重点,增强教育的示范性。

身教重于严教。应该说,当前消防部队党员干部总体的模范作用是好的,但也确有少数人受腐朽思想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不纯、作风不正、模范作用不好等问题。所以提高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定要把党员和干部作为重点,下大力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使他们带头站到拒腐防变的前列,站到抵制不正之风的前列,站到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的前列,站到部队教育训练和完成其它各项任务的前列。要真正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严格要求带头反腐倡廉,纠正不正之风。只要我们的党员和各级干部按照江主席提出的“三个代表”为己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真正为广大官兵做出了榜样,那么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坚强、有力。

(七)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加强基础文明教育

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橱窗、广播站和网站等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善于抓住时事要闻和真善美进行宣传,从思想上对官兵内化。

(八)严抓宿舍管理,营造文化氛围

官兵宿舍是是基层中队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强化基层中队的宿舍管理,营造向上、积

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基层中队官兵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官兵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基层中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集体之情与归宿之感。

(九)树立先进模范,用模范的力量感化人

常言道:“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各种参观、评选、演讲等方式;了解、接触先进模范人物及事迹,为基层中队官兵树立学习的榜样。用先进人物的精神和事迹影响和鼓励官兵,从而使其不断进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们基层中队的各项工作起着导航导路之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基层中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并把握基层中队心态变化的特点并结合社会变化情况,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从而有效地加强基层中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四篇:工程索赔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绪论建筑物工程索赔指的是在房屋建设工程具体施工的过程里,由于出现了施工方面的问题,遵照合同要求合同相对方进行一定的赔偿,这是一种愈发常见的施工过程中的现象。特别是现在施工项目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也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施工方面的赔偿问题,这极大地保护了建筑人的相关权益,推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和谐有序发展。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索赔工作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工程项目的有效途径,对于业主、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来讲,索赔程序能否顺利走完,索赔金额能否具体落到实处,能够较好地映射出项目管控的实际水准。索赔教育的普及能够大力推进市场培育,提升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工程质量。它有利于普及合同管控,建立良好合作氛围,有利于督促合同两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有利于工程外包范围的拓展,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本国法规明确规定索赔即合同追加条目,归属于工程造价。因此,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家应进一步关注索赔管控,提升索赔思维理念,索赔管控的优化对于提升我国工程管控水准至关重要,同时也意义非凡。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由于工程建设实践的需要,国外对工程索赔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展得比较早,至今在国际上应用仍非常广泛的管理费索赔公式,即源于1960年美国“合同纠纷仲裁团(BCA)”对Eichleay公司索赔案的仲裁。早在1960年,美国享有“管理之父”美誉的泰勒即开始了对生产率降低损失的初步定量研究;1989年,托马斯对建筑工程因材料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生产率降低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产率影响系数的概念,一些著名的公司、机构也对生产率降低损失进了不少定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可用于生产率损失索赔的分析和计算。纵观国外对索赔的定量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流于局部、细节,而失之整体、系统,较少定量研究,国外对索赔的定性分析进行得更为充分些。这方面的专著己有不少,如罗伯特所著的《Asce,Cost一Estimating principles》,乔治和弗朗西斯所著的《Con’Iractors Construction一Claims Avoiding》高登和艾德霍德所著的《PredicTing ContractSurety Bond Claims Using ContrecorFinancialData》,但这些著作一般都侧重于对索赔进行合同法律上的责任分析,有时还紧密结合具体的合同条件。时至今日,可以说国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对工程索赔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关于工程索赔方面的著作也出版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JamesJ.Adran著的《Construction Claims》,Vincent Powell-Smith和Douglas Stephenson 合著的《Constructions Claim》以及Vincent Powell-Smith和John Sims合著的《BuildingContract Claims》等等。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展对工程索赔的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工程索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基本信息管理和相关文档管理,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索赔的提出与确认、索赔事件的识别、索赔的合同依据以及合同解释的提出、不同类型合同形式对预防索赔事件的发生以及各种索赔争端的解决方式和做法。JamesJ.Adrian2019年编写的((ConstruetionClaims,AQuantitativeApproach》 和Michaels.simon2007年 编写的《ConstruetionContraetsandClaims》是现今关于承包商索赔分析和管理方面的重要的著作,在书中他们全面总结了过去对承包商索赔的研究成果,并且新增了自己多年研究的理论,他们指出计算机应用是如今索赔研究的一个关注点和热点,通过计算机的介入可以将各种信息结合相关软件进行文档管理,还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构造项目信息系统,从而在某个层面上来支持索赔的提出并且作为索赔事件处理方案可行性探讨的基本依据和证据。1.2.2 国内研究现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工作,国内对国际工程索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大都是对索赔进行一般要领性的叙述,或是具体经验的总结,或是结合工程实例对索赔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说明,而对索赔的系统理论分析和定量研究却很少。国内已出版的著作中,以《国际工程承包经营管理策略》、《建筑工程索赔》等对工程索赔的论证详细,但内容多为基础知识的介绍和理论性的叙述,几乎没有具体方法的研究。虽然理论工作者和工程界人士越来越重视索赔问题但是我国对索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施工延误索赔研究主要是从案例角度对索赔做了一些分析,文献的内容主要放在索赔的合同分析和责任划分以及工期延误分析上,再结合施工管理中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索赔分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在费用索赔分析方面也开始有所涉及。随着建筑行业及其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有关建筑行业索赔的研究开始大量展开。赵春梅在发表工程索赔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文章中,对工程索赔的涵义、工程索赔的原因及分类、工程索赔内容、工程索赔的程序及处理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周兰花认为工程索赔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杨怡等人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索赔问题,从工程索赔的含义、工程索赔的主要原因、工程索赔的程序、工程索赔的费用计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利承包商做好工程索赔工作。与此同时,汪克钛主要从工程索赔、工程保险索赔产生原因、索赔条件、索赔对象、索赔时效、索赔项目、索赔项目内容、两者差额处理、赔偿责任原则及其计算方式等方面,针对实际工作中容易混淆的问题对两者做合理对比分析,并就作好这项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王禹指出工程招标是项目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利用工程招标,规避可能存在的工程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项重要课题,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处理各类型工程索赔案例,对在工程招标中如何规避索赔提出了一些建议;朱建平阐述了工程索赔的基本涵义和形成原因、实施工程索赔的重要意义和应做的一些基础工作,并对有效进行工程索赔的策略和技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黄庭红阐述了工程索赔的概念,从施工索赔和建设单位的反索赔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建设工程的索赔程序,探讨了索赔报告的审核,以提高人们对工程索赔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搞好索赔工作:装永华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工程索赔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重要方面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动力:郭刘珠认为工程索赔作为一种手段,用以保护承包商、发包商各自的正当权益;金海珍简要阐述了工程索赔的意义和做好索赔工作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性,对施工过程中如何规范索赔程序和怎样进行索赔作了具体的分析和介绍;李建伟就我国现阶段工程管理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索赔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李立军介绍了工程索赔的概念及作用。2 工程索赔概述2.1工程索赔概念工程项目管理索赔指的是在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的过程里,合同一方因为另一方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而致使自己蒙受损失,要求对方给予赔偿或补偿的权利。索赔面对的对象是双向的,但凡合同一方的义务未按照约定履行,索赔的现象都有可能出现。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举动,大致情况下,索赔指的是承包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是因为己方的缘由而导致的工期延长、消耗增加而请求业主赔偿损失的一种权利主张。而业主向施工方主张的因施工方责任导致的具体损失的费用赔付叫做反索赔。针对目前房屋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索赔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发起人也多种多样,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都能够成为索赔的对象,显而易见,业主当然也能够依据合同对应的条款发起索赔申请,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一般而言,房屋建设索赔基本上就是由于一方违反了合同条款以及不履行自身义务而由另一方发起索赔程序,接下来双方共同商量或者是走仲裁程序,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若要想顺利地完成房屋建设索赔程序,还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应的索赔条款,充分利用索赔条款才能使赔偿的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索赔相应的手续文件大致有以下几类:招投标进程中出现的相应资料文件;房屋工程建设过程中订立的各种合同文件;相关负责人起草的施工方案;各种建筑材料的订购单据及检验手续;记录施工进程的材料;相应的资金往来凭证;记录施工过程具体情况的资料等,可以用作索赔的凭证,在房屋建筑工程的索赔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房屋工程索赔进展中,索赔流程值得引起极大的关注,总体来说,索赔的进行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处于不一样的时间区间,索赔处理手段也有所不同,有关部门处理的举措也各有不同,所以,索赔申请要第一时间予以提出,并与周围部门打好招呼,并且争取相关部门的协同处理,特别地,工程监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更加应该加强通气和协商,互通有无,为索赔能够顺利完成提供资料和保障。2.2工程索赔的分类针对我国目前房屋工程索赔,经常出现的索赔类型有下面这么几种:(1)工期索赔。这类工期索赔是索赔中的基础类别,大致由于施工进程中导致项目延期的问题出现而使得工程不能如期顺利完成,于是违背了合同的相关条款,合同相对方也就有了凭证凭借合同资料进行索赔,另外,如果开发商或业主要求施工主体缩短工程完成期限,加速完成而导致的相关经济损失,合同相对方一样可以申请索赔,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索赔方式。(2)工程更改索赔。在房屋建设项目的施工进程中,由于人的缘由或者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工程更改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合同相对方一样能否申请索赔,特别是由于工程更改而导致的一定的经济损耗,更应该通过特定的索赔来亡羊补牢。(3)合同终止索赔。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执行来讲,索赔的关键凭证之一就是相应的合同资料,假如在合同的施行过程中,合同一方强行终结合同履行,违背合同协定就是板上钉钉的事,索赔申请的提出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合同相对方会申请仍旧按原协议履行,或是申请给予一定的赔偿以弥补经济损耗。(4)风险承担不平均索赔。在建设工程的索赔进程中,由于风险承担不平均也能够提出索赔的申请,特别是市场中风险因子大量存在又都不尽相同,假如说全部由承包商一方担负风险,承包商就会成为经济损耗的易中招者,于是,承包商应该积极提请索赔,将面临的风险压至最小。(5)不可抗力安全索赔。在建设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情况下业主会选择投相应的保险,这样一来在房屋施工过程中,如果外界出现了一些不可抗力的不利因素,就可以申请索赔,例如说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工程损耗就能够借由索赔来弥补一定的损失。(2.3 工程索赔的依据工程索赔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文件及附件、补充协议、施工现场的各类签认记录、经认可的施工进度计划书、工程图纸及技术规范等。(2)双方往来的信件及各种会议、会谈纪要。(3)施工进度计划和实际施工进度记录、施工现场的有关文件及工程照片。(4)气象资料、工程检查验收报告和各种技术鉴定报告、工程中送停电、送停水、道路开通和封闭的记录和证明。(5)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政策性文件。(6)发包人或者工程师签认的签证。(7)工程核算资料,财务报告,财务凭证等。(8)各种验收报告和技术鉴定。(9)工程有关的图片和录像。(10)备忘录,对工程师和业主的口头指示和电话应随时书面记录,并请给予书面确认。(11)投标前发包人提供的现场资料和参考资料。(12)其他。如官方发布的物价指数,汇率规定等。)2.4 工程索赔的流程(1)依据事情发生的不同观察点,依据不一样的水准,将不同的类别分开,用不一样的途径实施索赔管控。(2)熟知相关法律法规,用证据事实说话,确定方向,坚决执行。提出索赔要求以明确的观点和直捣黄龙的方式说明事实本身,不要与对方过度牵涉,简单明了地提出索赔请求。(3)立即搜索和上报,依据合同条款和招投标文件申请索赔,申请书中应该包括索赔缘由、凭据、索赔事项、事项起止日期和损耗估计,并附有详实的资料和相应的证据。据此监理工程师可依据申请书大概明了事件发生的整体经过、造成相关的影响和索赔请求。(4)索赔申请上报给监理工程师后,对应主管签名予以同意,如果条件许可,应该邀请部门负责人、分部主管、监理工程师协商后签字。(5)总监理工程师签名同意后索赔申请书要立即归档,与此同时搜集证明资料,一切相关费用及工期索赔需要同时伴有监理工程师承认的记载资料、计算数据及其辅助资料。(6)立即完成某一区间的索赔报告及其终极索赔报告,附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并抄送给相应部门。3 我国工程索赔现状索赔是指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受到损失,向对方提出赔偿请求。当今在承包工程中,对承包商而言,索赔的范围更为广泛,一般只要不是承包商自身责任,而由于外界干扰造成工期延长或成本增加,都有可能提出索赔。我国工程索赔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鲁布革引水发电工程首次采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中出现而开始的,索赔概念也自此进入中国.经历了近20多年的风风雨雨,工程索赔管理工作已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索赔无论在数量或金额上都呈小断递增的趋势,倍受业主、承包商及有关部门的关注。是否运用索赔以及索赔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生存和发展。但我国在施工索赔领域的研究时问较短,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索赔薄弱使我国承包商在国际承包市场丧失竞争力,并很可能在我国市场开放后,在国内也处于弱势。工程索赔的薄弱导致一部分风险和成本过多的由承包商承担,承包商为保证足够的利润,必然要将由此增加的费用计算在成本里面,这就导致在投标过程中的报价增加。而现在的国际承包市场低报价是中标的最大影响因素,高标价显然难以中标,如果强行压低报价,即使中标,那么索赔薄弱将使工程盈利困难。总之,如果不能利用索赔手段将一些补偿性费用独立于预算成本之外,那么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我国的承包商与索赔管理完善的外国承包商无法竞争。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有200家公司进入美国《工程新闻纪要》(ENR)所统计的1500家国际大承包商之列,2020年公司上升为260家,但是这260家总承包额仅占这1500家承包商营业总额的13%。可见,我国在国际承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而且,索赔管理薄弱将会对我国的对外承包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对于国内建筑市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必然的。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加重,索赔薄弱的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内市场也会凸现出来。)4 我国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1 我国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4.1.1 本国法律实施周边环境不友好)不遵守法纪的现象比比皆是,合同的周边适用氛围不太友好,人们也不愿意诉诸法律手段和合同途径处理难题。至于索赔事宜,在签署和适用合同的过程里疑难杂症较多,索赔处理的效果不明显,层次也不太容易提升。(4.1.2 承包商签署合同后处于被动局面)市场比拼惨烈,天平大都倾向于买家,业主在签署合同时大都会附上较为严苛的合同条款,承包商由于生活所迫只能被动同意这种合同条款的存在。在工程里,承包商处于被动局面,为了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常常要做个和事佬,没有胆量向业主申请赔偿,即便承包商有心按合同办事,因为各种因素作祟,常常事与愿违。(业主在签署合同时大都会附上较为严苛的合同条款,承包商由于生活所迫只能被动同意这种合同条款的存在。在工程里,承包商处于被动局面,为了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常常要做个和事佬,没有胆量向业主申请赔偿,即便承包商有心按合同办事,因为各种因素作祟,常常事与愿违。在中国,承包商面对的是非常不友好的合同签署和履行氛围。即便是在合同的签署和履行进程中,合同两方的感性行动使得工程承包市场氛围不断僵化。)(4.1.3 索赔理论和案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国申请索赔和专门投身研究索赔事宜的承包商和专家人数不多,索赔的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当前索赔理论大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有关索赔定量分析的研习更是算不上先进。在本国,承包商不常归纳索赔经验,对经典的相关案子予以搜集、加工,归根结底,所提的这些案子全是今后索赔过程中需要加以借鉴和学习的。(从建筑公司里面说,在整理合同和索赔方面也有着不少难题。当前,很多公司里面都设置了专门从事合同管理的部门,可有的公司里面合同整理规章不能付诸实施,部门结构不完整,职员能力水平不高。合同管理乱作一团,对合同的签署、执行没有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运作,今后的索赔也就在此埋下了伏笔。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仔细审视相对方的资金、声誉状况,冲动地签署民事合同,造成今后合同实施不顺利;二是有些合作事宜只是口头承诺,没有落实在笔头上,但凡产生民事纠纷,不好取证;三是合同条文规定模糊,尤其是违约责任归属不清楚,经常导致找寻不到相关责任人。本国建筑行当以上现象的发生大致出于以下缘由:一是缺乏法律观念,索赔意愿不强。建筑公司负责人因为头脑中还固化存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愿意接纳国家下发的计划指令,不愿意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意识不够浓烈。承包商没有仔细研习目前已有的法律规定,没有浓烈的合约观念,没有认识到合约管控和索赔的存在价值,常常从一开头就为工程的如期完工设置了绊脚石。与此同时,因为不了解相应的法律规定,但凡出现经济纠纷,不愿意诉诸法律途径解决难题,也傻傻弄不懂据法索赔和据法惩戒的概念区分,不易运用合理手段管控合同,发起工程索赔程序。二是因为头脑中计划经济思想过于僵化,公司的运营结果和公司负责人以及大部分公司职员的经济利益不挂钩,公司运营结果的优劣和公司负责人以及职员的升职涨薪缺乏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大部分职员未能对公司运营结果的优劣以及获利多少充分看重。索赔管控被长期忽略,索赔事宜不可以顺利完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三是作为合同管控的关键成员,索赔经常被本国一些公司忽视。第一,公司未能重视搜集索赔证据和起草索赔证明材料,使得索赔申请缺乏坚实的地基和凭证。第二,承包商不愿意诉诸法律手段索赔。因为很难中标,为了不和业主的关系搞僵,于是,即便是因承包商以外的缘由导致出现了施工合同之外的费用,也不愿意诉诸法律手段。第三是不懂索赔。因为没有称职的合同管控职员,承包商不了解索赔观念、流程、途径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因此,即便可以通过索赔解决纠纷也不愿意索赔,更别提索赔窍门。出于上述缘由,本国的建筑公司前期不愿意索赔,后期无力索赔,于是本国的索赔管控工作迟迟不敢拿上台面。这对于培养一致有秩序的建设市场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并且也影响着本国建筑市场顺利迈步进入国际市场。)(4.2 我国工程索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2.1 成本和风险的不正常转移工程索赔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如四川绵阳某工程,由于不可预见的外界条件的影响,不得不变更设计方案,而给承包商带来了风险,其实该风险本应由业主承担,因承包商没有进行索赔,才使得本应由业主承担的风险而让承包商来承担,不能将风险进行正常的转移。在本来利润就很低的市场环境下,承包商在整个工程进展中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只能不择手段的压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或虚报工程量,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的降低,也就会使得业主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多付出费用和时间,最终得不偿失。4.2.2 承包商的竞争能力降低工程索赔的薄弱导致一部分风险和成本过多地由承包商承担,承包商为保证足够的利润,必然要将由此增加的费用计算在成本里面,这就导致在投标过程中的报价增加。而现在的国际承包市场低报价是中标的最大影响因素,高标价显然难以中标,如果强行压低报价,即使中标,那么索赔薄弱将使工程盈利困难。总之,如果不能利用索赔手段将一些补偿性费用独立于预算成本之外,那么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我国的承包商与索赔管理完善的外国承包商无法竞争。4.2.3 行政权利过多介入索赔的争端往往牵扯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行政权力又是国家权力中覆盖面最广,与社会接触最直接、最容易与金钱挂钩的一种权力,所以行政权力运行的自由度特别大,难以控制,极容易出现权力的“寻租”现象,出现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5 我国工程索赔的改进建议5.1加强索赔观念对于建筑工程索赔来讲,如若想使得索赔结果尽善尽美,第一就要提升项目管控人员的索赔理念。这种索赔理念的提升就是让项目相关管控人员知道何为工程索赔,工程索赔的具体项目和凭证是什么,这样使得索赔流程尽善尽美,索赔决定如何执行和管控,只有当这些基础的索赔常识被详尽的研习之后,项目相关负责人才会下意识地在工程项目的个案管控中加入索赔因素的考虑,特别对于经济往来中各种引发索赔的不确定因素,也能竭尽所能地予以剖析和详解,将经济损耗的风险性降至最低。5.2确定索赔额的估算方式在建设工程索赔处置流程中,最为焦点的内核就是监控经济性要素,特别相对于索赔额来讲,精准整体的估算更是至关重要的。于是,精通合适的索赔额估算法其重要性也就愈发凸显。立足目前建设工程索赔的具体形势,普遍出现的索赔额估算法大致有三种类型:分项费用法,也就是对合同范围内的费用予以剖析估算,最后锁定赔偿数额;更正总费用法,也就是对工程项目的总费用予以相应的调修和更改,最后估算出赔偿数额,特别是针对受到不利影响的金额,更应展开彻底的剖析;总费用法,即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支出刨除原先估算的工程造价,从而得出索赔额。只有灵活精准地运用这三种途径,得出的索赔额才更加贴近真实和实际。5.3 搜寻并抓住索赔机遇承包人应仔细研习施工合同文本,对合同条款倒背如流,对可能引发索赔的条文仔细研读。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出现后,久经沙场的承包人要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创造时机的能力,积极构建索赔触机,掌握一手材料和证据。完善合同管控,搜集有力的索赔证明材料。在施工初始,承包人就应构建整套记载体制。在施工进程里出现的材料运载、会议纪要、工程更改、水电供应都要有初始的记载。5.4 重视索赔证明材料的搜集(1)各类合同、图纸、合约等文档。招投标文档、施工合同文档、经由业主委员会核准通过的施工组织计划、工程实行规划、各类图纸、技术条款等。索赔申请中可将这些文档用作索赔的现成证明材料。(2)两方的来往信件和各类会议记录文档。在合同施行进程中,监理工程师、业主和承包人举办各种时间段的会谈所做出的决定,是合同的附属部分,可是会议纪要需经全体与会人员签字才能成为索赔的证明材料。(3)进度规划及其项目场地的相关资料。进度规划和详实的进度日程规划是场地相关文档资料更改的关键证明资料。(4)施工进程中各类记载资料。天气记录、工程竣工查验报告和各类技术证明鉴定,施工过程中停水电、道路封停的记载和凭证。(5)政府法律规定及其市场情况报告;国家法律法规和指令性文件;官方公布的物价、工资水平,各类会计证明材料,材料订购、运送、入场、损耗等方面的证明材料。5.5 掌控正确的索赔流程,抓住时机启动索赔程序(1)提出索赔申请。在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出现后,施工企业要及时抓住索赔的机会,即时予以回应。在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出现后的28天内向监理工程师上报索赔申请,发声就此事件气动索赔程序。此索赔申请是施工方因具体的索赔突发性事件向业主提出的索赔意愿和请求。假使不在此期限内提出申请,业主便被赋予权利回绝施工方的请求,施工方至此不再具有申请索赔的权利。此后,施工方要对合同的履行实施追踪管理,了解突发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详实把控事件整体经过,剖析突发事件的始作俑者,责任的实际肩负者。(2)上报索赔申请。索赔申请要求上报后的28天内,抑或是监理工程师首肯的其余合适的时间段内,施工方要求上交工期延长或者经济损耗赔偿的正规索赔申请及相应材料。假使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抑或是其不利影响长期存在,施工方需要根据工程师的标准在28天内递交索赔报告。撰写报告要求内容真实、赔偿额估算精准,责任归属明确,着重证实突发事件的不可预估性,具体阐明是因非施工单位的缘由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出现,致使施工单位的施工进程收到了阻挠,并产生了相应的损耗,工期被迫延长。索赔报告应做到文字精简、内容详实、结构明了,工程师应不能对此提出质疑,也不会提出填充证据资料的请求,如若不能,索赔将无法顺利进行。(3)索赔的终级处理。工程师得到索赔报告后,会详尽审核其具体内容和证明材料,明确赔偿责任,依据索赔的具体条件,敲定赔偿额。因为工程师和施工方身处不同的地位,对于责任承担的归属、索赔证明材料是否详实、计算途径是否妥当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这导致赔偿额常常和施工方索赔报告中提出的赔偿额大小不一,有时甚至差异巨大。因此,合同两方应商定赔偿的处理方案,应当依据工程师的请求充实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如若不然,监理工程师认定证据充足足以支持索赔成立的部分工期和赔偿额可以被法院认可,其余则会被判定不成立而失去效用。5.6 强化索赔管控合同管控与索赔息息相关,合同是索赔的基石,加大索赔管控就是要加大合同签署和施行合同进程中的管控。在招投标进程中,承包人要仔细研读招投标文档,认真查访施工场地,要极力找寻招标文档中的切入点,抓住其中的索赔机遇,在制定工程量报价单时,要具体根据工程特征将报价策略运用得如鱼得水,例如说有索赔潜在机会的就报高价,没有的就报低价。加大公关策略的实施力度,与各方关系关系融洽,和谐共生是很难做到的,作为施工方,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索赔方面,就是要搞好施工方的负责人、具体施工人员和设计方负责人的关系。只有各方关系融洽了,索赔才能具体落在实处。5.7 重视监理针对建设工程索赔进程,监理方的功能和效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索赔的最终成果,监理方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于是,在工程索赔的实际处理进程里,监理单位的接洽和联系就凸显其重要性所在了,特别要关注和监理方联系的方法和窍门,一定要美化沟通语言,保证沟通畅通无阻,尽量化解沟通中的纠纷和不利因素,监理方的信赖是来之不易的,只有获得了监理方的信赖和支持,合同方才能打赢索赔这张攻坚战,获得金钱和工期的实际补偿。索赔不光是工程管控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因素,还是承包人管控思维的一分子,如何用审慎的目光看待索赔,实质上这是个管控思维的项目,是承包人对利益、联系、声誉几个因素之间的调整均衡的过程。如若不能顺利地完成索赔,承包人将在商场上一蹶不振;但如果索赔泛滥成灾,承包商的声誉将会一落千丈,从长久看会对承包商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承包人应该从下面列举的项目更加完美地对待索赔:(1)签署合同是为了确定合同方权责利的归属,督促他们系统实施合同,保障合同方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不是出于索赔的目的。对于违背合同条款一方的惩罚,可以很好地弥补实际发生的损耗,将利润最大化,而不是缩减利润。(2)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承包人要秉持积极的观念全面履行合同义务,辅佐业主实施各项工程,搭建非常友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依据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工期全面执行工程任务。承包人如果在履行合同过程没有违背合同条款,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对其具体工作一致挑起大拇哥,而且辅佐业主诚实进行工程管控,将各方面的关系处理融洽,日后的索赔进程中才有可能出于“东方不败”的地位。在工程管控进程中,业主难免会有一定的失误和过错,承包人应适时站出来为他们斧正,将损失降到最低点。(3)针对无法预知的突发性事件,要适时采取有利举措,消除影响,降低损耗。一定要保证在平等友好和互利共赢的氛围中共同开展业务,业主要对承包人持有一种崇拜式的信任感。如若在这种氛围里开展业务,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承包人提出的索赔请求,业主大都全盘接受。(4)立足于大项索赔。在工程项目的管控过程中,如果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业已发生,一定要立足于影响力强、索赔额大的大项索赔,对于小项索赔要忽略不计,如果过于频繁地提出索赔申请,合同相对方会感觉厌烦,可承包人对于小项索赔也应适当管控,并告知业主为了维系双方良好的协作关系而不去计较,但是适当时小项索赔也有被重新拿上台面的价值,当做谈判桌上对方同意某种条件而舍弃的棋子。6 结论总而言之,工程索赔是合同管控的关键点,也是项目管控不可或缺的一环。工程索赔涉及的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深且广,体系性很高,又不那么容易实现,不仅要适时抓住索赔的切入点,更要及时搜集、管理索赔相关技术资料。一定要深入了解合同中的索赔因素,秉持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全面了解招投标文档、合同文档、技术规定、施工方案和图纸以及各类经济业务往来的资料,秉持着重事实、讲证据、要说法的关键性准则,严正依据流程提出索赔,只有这样才能在索赔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索赔工作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工程项目的有效途径,对于业主、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来讲,索赔程序能否顺利走完,索赔金额能否具体落到实处,能够较好地映射出项目管控的实际水准。索赔教育的普及能够大力推进市场培育,提升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工程质量。它有利于普及合同管控,建立良好合作氛围,有利于督促合同两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有利于工程外包范围的拓展,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本国法规明确规定索赔即合同追加条目,归属于工程造价。因此,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家应进一步关注索赔管控,提升索赔思维理念,索赔管控的优化对于提升我国工程管控水准至关重要,同时也意义非凡。参考文献[1]姚铭健.施工项目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王虎.试论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M].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18.[3]张治国.论索赔权益的具体落实[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4]冯香岚.如何强化索赔管控.中国前进出版社,2019.[5]徐征.论工程索赔的主要依据[M].中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6]郑珍梅,赵云岳.建筑工程设计变更与施工索赔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16,(9).66-68.[7]孙宜恒.建筑工程施工索赔探析[J].城市建设,2019,(18).[8]谭莉,张宇凤.建筑工程施工索赔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7,(12)[9]彭中良.正确使用索赔手段,争取项目更大效益.2017年全国工业建设行业工程项目管理论坛 [10]方章根.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管理与工程索赔.2019年内地、香港工程招投标交流研讨会 [11]陈家喜.论反索赔.2015年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12]倪建平.关于正确处理工程索赔的探析.2018年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13]张静,赵东亮.工程造价工作应注意“索赔”.2017年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会议 [14]黄智明.由工程索赔所想到的.2018年中国铁道学会铁路工程经济学术研讨会 [15]姜栋芹.浅谈工程索赔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2015年七省市第十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联席会 [16]郑兵华.建筑工程索赔简介及意义.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年11期.[17]颜军华.我国建筑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广场,2019年12期.[18]黄兆红.建筑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和防范措施.中华民居,2018年36期.[19]刘国峰.论建筑工程索赔在施工企业经济收益中之重要性.江西建材,2016年23期.[20]王月明.建筑工程索赔的三大要件.四川建筑,2016年4期.致谢时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当自己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写完这篇论文之时,自身也从一个无知少年成长为一个有志青年。这篇论文多亏了导师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才得以顺利完成。在论文写作期间,到时对我的提携和帮助很大,并坚持给予我不计回报的帮助。导师为人的谦和和耐力,给我触动良多;学术知识的渊博,我着实佩服,在此我对导师给予我的协助诚心地道一声谢谢!回首我的论文写作之路,第一我要谢谢论文指导老师!荣幸之至能成为论文指导老师的学生!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我的协助是连绵不断的,提出的意见和修改意见专业性也很强。老师的伟大人格和工作精神给我触动很多,他画龙点睛的点评更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这篇论文的如期完成就是得益于老师的耐心协助。与此同时,我要谢谢家庭成员的关爱和照顾,有了你们在背后的支持和奉献,我才有了不断进取和前行的驱动力。

第五篇:对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调研对策

2004 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基层政府,特别是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的无锡的县、区政府,近十年来,根据党和国家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探

讨县区级政府按照依法行政的内涵,坚持依法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道路。

一、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保证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保证政府决策不失误,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建立依法、科学、民主的机制。所谓“依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统一实施的前提下,创新制定行政管理措施,使行政措施和其他重大决策,更符合本地实际。所谓“科学”,制定的行政措施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所谓“民主”,就是要全面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使决策充分体现民意。作为县级政府重要决策内容的行政措施,近几年来,在制定过程中,锡山区政府形成了保证“立法”质量的有效机制。

一是制定“立法”计划。对每年的制定行政措施等规范性文件时,要求有关部门在上年第四季度将下年“立法项目”报法制机构,经筛选、征求意见,然后在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后实施,保证“立法”的计划性。

二是征求意见。对区政府部门起草的,有政府发布的行政措施草案交区法制机构后,以信函形式征求区有关部门、乡镇政府意见,法制机构收集反馈意见后进行修改。

三是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对涉及民生大事的项目,如征地补偿、环境保护、安置房建设、社区管理、生活垃圾费收取等,通过座谈会或听证会的形式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民代表,以及管理相对人的意见。

四是疑难问题及时咨询专门人才。对涉法的行政措施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在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的可能影响政府决策的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咨询会,认真听取由大学教授、法官、律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区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五是所有涉法的行政措施都有法制机构审核。报送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所有涉法行政措施草案,都由法制机构进行依法审核,未经审核,不得送审。区政府对于区域规划、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等,都要经过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重大项目投资不失误。由于政府在决策中遵循“依法、科学、民主”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适当性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明确行政执法的程序和标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确保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如锡山早在1997 年就开始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随着区域调整、法律修订、职能转换等情形变化,区各部门先后三次修订了行政执法责任制。重新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职责,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完善评议考核标准和方法等等。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从原来的行政执法全面检查,到对行政处罚案卷、行政许可案卷为重点的评查。通过执法案卷的评查,全区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文书、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对评查情况,主要是发现的问题,函告有关执法部门,并监督其整改。

第二,创新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方式。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外,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一个行政机关的执法状况。年终时,对认真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成绩显著的部门,给予加分奖励和评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嘉奖,对在行政执法中发生问题或后进的单位,给予扣分和通报批评。

第三,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制定责任标准,建立对执法中错案和执法过错的集体责任、领导责任、执法者的责任和连带责任的追究体系。通过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使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有效加强了领导和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外部监督机制,让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外部评议。为了客观了解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状况,做到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结合起来。每年年底,该区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对各行政执法机关,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包括得分和意见及时反馈行政执法机关。同时评议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2.聘任特邀监督员和窗口企业。锡山区聘

任了12 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设立了15 个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流通企业、生产性企业等)为行政执法监督的窗口的企业。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政执法监督窗口企业对行政机关在日常执法活动中的问题和意见,随时反馈给法制机构,法制机构对此进行调查处理,同时,法制机构不定期走访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政执法窗口

企业,区政府还每年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活动的意见。

3.建立投诉制度。区政府设立行政执法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和网址,接受群众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投诉。通过外部行政执法监督,纠正了行政机关大量的违法执法、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行为,促进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二、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通过近十年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观念上看,有些基层领导的“法治”观念没有一般公务人员强。虽然党和国家都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由于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恪印。少数领导干部在法与权的冲突中,服从于短期的、自身的利益,向权倾斜;还有的人认为依法办事就是剥夺自己的权力,所以无视法制的存在。在实践中表现为: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特别有少数人,遇事喜欢打“擦边球”,或者“遇到红灯绕道走”,所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屡有违法行为出现。一般公务人员平时比较注重学习法律知识,经常参加培训班,开展案例分析会,由于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行为与责任结合起来,相对法律观念和法律业务知识要比有些领导强。但是,由于有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与一般公务人员的差异,影响了部门依法行政的展开。

2.从依法管理上看,一般行政机关的重视程度没有重点执法部门高。政府行政机关都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设定的,绝大部分都有法律赋予某一方面的执法权限,尽管经过几次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依据的梳理,有些部门工作人员还不知道自己部门有“法”,有哪些法。行政执法权一般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等,但有些公务人员视为拘留、罚款才是执法行为,执法与己无关,所以在部门工作中不重视依法办事。由于工作不依法不规范,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工商、税务、质检、交通等重点执法部门,把依法行政当作“生命线”,领导重视、执法水平普遍较高,由于行政执法在一个地区存在差异,带来不平衡性,使该地区政府形象在群众中受损。

3.从履行法定职责上看,行政不作为比行政乱作为更为普遍。由于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不断强调依法行政,特别是由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对行政行为有了严格的实体和程序要求,对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带来很大压力,甚至有些人产生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想法,还有些人员误解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一切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由此产生该管的不管,该处罚的不处罚,放纵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违章建筑、非法占地、污染环境等事件屡屡发生。某镇违法建筑数千平方米,施工期跨3 年,有关部门就是视而不见,见而不闻,在强制拆除后,也没有一个部门主动承担“不作为”的责任,由此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从法律运用上看,保护行政机关自身利益的多,维护管理相对人权益的少。处罚的目的是教育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而个别行政机关为完成罚款指标或为自身权益多罚款或乱罚款,有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忽视了管理相对人违法的某些客观因素,对没有社会危害的“初犯”,或不处罚比处罚具有更好的社会效果的轻微违法事件,也重处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法者与管理者发生法律冲突时,特别是发生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时,有些执法机关明显存在违法行为或执法“不适当”,但还是强词夺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辩解,而忽略了管理相对人的痛苦和伤害。一旦要“败诉”,又以满足对方经济利益,甚至不惜代价要求对方“撤诉”,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

为了改变以上状况,笔者建议

1.领导干部要确立“法治”意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广大公务人员,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观念要从“人治到法治”,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进一步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要加强法制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通过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加以批评、抵制的情况多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也增多。所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法律、提高法律水平更为重要和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和所有行政机关的法制意识提高了,才能保证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一些地方政府也创新开展监督工作,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存在,人民群众满意度还不高。根据基层行政机关的特点,还要进一步争取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依法行政,树立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形象。

4.违法必纠,严肃政纪和法纪。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代表国家依法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职务行为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由于行政权的特点和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甚至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接受商业贿赂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于这些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必究,这是法律本身的要求,也是遏制违法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通过责任追究,严肃法纪,在行政机关形成依法行政的氛围,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6 年7 月24 日召开的会议上重申了胡锦涛总书记“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层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下载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依法行政的本质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行政权力,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大全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不但存在于企业,在政府机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这里主要阐述关于我国基层政府财务......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 其解决对策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融资难、赍全短缺一直束缚着中小企......

    当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黎明日期:2015-4-13 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基层环节,是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它同人民群众的接触......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摘 要: 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民生,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社会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市场秩序管理、经济宏观调控、 社会保障体系......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与经......

    浅谈基层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基层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基层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绩效管理,实现党政机关各项绩效管理目标,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