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9:4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

第一篇: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

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改革促使评价的功能田以往注重甄别、选拔转向重视个体生命发展,因此新课程的评价被称为“发展性评价”。质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从过分关注量化逐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强调对评价对象作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描述评价对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描述和记录,以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树立自信心,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因此,质性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据笔者调查,很多一线教师反映质性评价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认为这种评价改变了过去以纸笔测试为惟一评价手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长远发展,不难看出他们在理论层面上是赞同质性评价的。但由于新课程还处于实验阶段,一系列的配套改革还有待进行,在目前来说,质性评价方法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存在的困难分析

大笔者与一线教师接触过中笔者发现实施质性评价的困难既有来自学校内部的,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既有操作层面的,也有观念层面的。

(一)不易操作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质性评价方法不易操作,如“成长记录袋”,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质性评价方法之一,是教师们提得比较多的。因为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新教学方式,本身要不断地学习,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教师已经十分的忙碌。而建立成长记录袋需要收集、记录学生的作品以及他们的相关材料,需要定期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就需要教师付出更

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如果每门学科都有档案,那么就存在档案袋的管理问题,由谁来管理?存放在何处?此外还有课堂观察,教师们反映一边要教学,一边要对课堂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似乎难以做到两全。特别是现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班容量还偏大,有些教师负责几个班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对每一位生长期进行质性评价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很多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与社会的传统评价观念相冲突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造成了一种“惟分数论”的考试文化现象,“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是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的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惟一指标,尤其在处理升学考试这种高利寄存器关系的考试结果时更加如此。”质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据有的教师反映,有些学生热爱学习,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从质性评价的角度来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可是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在终结性考试中未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事实上,有些家长仍用考试成绩来衡量自己孩子的好坏,对教师的质性评价结果不理解、不认同;有些学校领导依然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评定教师的晋升、奖惩,至使一些教师还是以学生的知识掌握为主,以求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三)与考试改革的步伐不相适应

考试在我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高校一再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高考制度也一再地改革,但由于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短向导等客观问题,目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依然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而考试相对来说不失为一种国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因此,直到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一些教师反映,现在的考试仍然以纸笔测试为主,所有的学生答同样的一张试卷,有些试卷为了体现出所谓的“灵活”,故意出一些奥赛题,评卷依然采用标准答案,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无法在这样的考试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发展还是被

量化成一个分数,形成性评价最终被终结性价所取代。因此,一些教师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想法“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就难以深入”,考试被看作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

二、有效实施质性评价的对策

笔者认为,质性评价实施存在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一个的新的事物的出现,自有它适应外界的过程、被外界接纳的过程以及自身完善的过程。质性评价本身不是一个新生物,在以往的评价中也存在,如常见的教师写给学生的评语、与个别学生的课后访谈等都属于质性评价。但在定量评价为主的应试教育时期,质性评价只不过是一种点缀,所起的作用也不明显,长期以来笼罩在定量评价的“阴影”之下,不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质性评价开始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质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质性评价让学生做主

教师在自身繁重的赞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对所有学生进行质性评价,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班容量偏大,仅依靠教师一人单薄的力量,难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质性评价的内涵。质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的一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建立嘏长记录袋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从中可以看出,质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开展的评价进行指导,并对评价过程进行监控,采取抽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的参与,而不必事事躬亲。引导学生之间开展互评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有时不易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同学的评价使学生本人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学生之间的互评也起着监控、榜样的作用。质性评价放手让学生操作,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学生对自我、他人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转变社会传统的评价观念

社会上的传统评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质性评价的有效实施,因此必须改变社会上“惟分数论”的考试文化现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教育必然要遵循生命的轨迹,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和保全生命的成长,或引导生命的创造性冲动不断发展”,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人格的健全、个性的张扬更为重要,这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景仰。事实已经证明“高分低能”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是:1,学知(learning to know);2,学做(learning to do);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4,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人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与人性化的发殿,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让评价更趋人性化。当然,全社会接受这样观念需要一段时间,但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最终人被社会所认同。

(四)落实新课程的考试改革举措

事实上,新课程倡导灵活多、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对考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无论从其功能和价值上,还是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都体现着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相同的评价相同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活经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不得根据考试结果排名,加强分析指导,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当作惟一诊据的做法,建议参考其人评价结果。新课程的考试改革是科学合理的,关键在实际中是否真正落实。质性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考试的制约,主要是因为考试改革未能有效的落实。

有的学校在落实考试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如在中考中加入体育测试、实验操作、外语口试等,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评;有的学校实行“推迟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测试的成绩满意,教师允许他们重新答题,从而淡化了评价 甄别功能,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可见,考试改革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并不是要否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二者应是互补的关系,“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折状况,也才能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质性评价虽然在目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质性评价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5][6][7][7][8]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程红克,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1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基础教育参考 2003(6)

第二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桐柏高级中学卢红霞

问题1:课堂教学出现了新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已接受了一些新理念,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以新理念组织教学却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课堂教学把握不住,还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不能自如地驾驭“新”课堂,处理不好“收”与“放”的关系,如:课堂上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理解成了缺少启发性的“问答”;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选择、自己交流等“自流式”的学习方式;把体验性学习理解成了自由活动,有活动却没体验与反思,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一些实验教师注重了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与整合显得有些困惑;新课程提出民主和谐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错了,也不与评价或采取滞后评价的方式甚至还是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好”声一片。其实,新课程理念强调“激励”,但不等于“激励”就是一味表扬,也不是就不该“批评”,一味表扬与一味批评一样不可取;一些实验教师认为没有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实施新课程,强调的更多是客观条件,或是对“整合”和“工具”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课堂上刻意追求各种媒体运用,又是幻灯片、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上信息下载、又是课件播放,花里胡哨,其结果是该掌握的知识还是存在电脑里,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有的教师把探究、合作变成一种点缀、一种时髦、一种形式、一种标签,一种装饰,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学生的讨论探究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教师也不加引导,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课堂教学成为“空中的白云”;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新课程实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彻底与传统教学方式决裂,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泛化的倾向,探究、自主、合作成了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固定的机械的刻板的操作。

问题2:评价已成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瓶颈

从理念创新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从课程的创新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与评价紧密相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太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的、对教学没有多大益处的条条框框太多,教师疲于应付。教育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方式、方法、内容,甚至整个评价制度都无法与教育形势、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自课改以来,困扰着学校、教师们的一大难题仍是评价。正如有些初中学校的领导所说的,“中考、高考是一根‘指挥棒’,社会上考核选拔的制度不改革,如果中考、高考不好,课改再好也难以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我们怎样以学校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大环境?”虽然是片面的微词,但也折射出现实的问题。目前教师最担心的就是今后中考、高考怎么考。虽然,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考、高考年年有新动作、新突破,越来越贴近课标精神,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还是相当大。

问题3:校本研训力度不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骨干队伍的培养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与发展的希望。校本研训是由学校组织的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活动,它直接决定着教师实验水平的提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部分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组织好校本研训的意义与作用,形式上也轰轰烈烈,只是雷声大、雨滴小,不注重实质问题的解决,没有发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明显的消极、坐等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依赖外出参观学习,依赖照搬他人的经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还相当肤浅。归根结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不够,研训力度不强。

问题4: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是课改中每门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但是习惯于以知识为核心、讲台为中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型教师来说,开发课程毕竟是开创性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文字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多数学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缺乏课程意识和技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课程开发准备和习惯,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问题5: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时代使教育从学校走近了社区,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很少,这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家庭三口之家居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给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优势,但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一味地用自己的意识来培养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要么对孩子过份严格,要么对孩子过分放任;要么溺爱有余,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

思考1:课程改革需要深度传播新的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需要思考的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模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什么样的知识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索。思考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细究这种深度理念,深入传播到学校、家庭,传播到每一位教师。特别在教师中,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要通过践行,让教师至少具有以下5种意识,才能真正使课改的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行动。

一是研究意识。教师只有自身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武装自

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目光犀利、视野开阔,在某一个领域有独特研究和相当建树的学者。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自主意识。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对教科书作出适当“裁剪”,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修改、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态势下,教师应构建崭新的课程价值观,用自己精要独到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激发未知探索的内驱力。

三是发展意识。教师要用发展的意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更详细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教学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趣的直接因素。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互动关系。

五是人本意识。教师要始终认为学生是教学因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

思考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

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在课改中获得专业成长,是校本研训的当务之急。课改实验以来,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始料未及的问题也多了,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我们要以冷静的头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认真反思传统教育,继承发扬其中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如重视双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强调熏陶等等,更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

论与经验,大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我们热切期盼上级主管部门能早日出台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或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在课改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研究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地思考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未来发展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多元性学生评价方案;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作为学校在关注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唤起教师的创新欲望,关注反思型和科研型的培养和茁壮成长,激发教师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创新;要思考如何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教学沟通和互补、专业发展。

思考3: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师生的教与学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立符号新课程要求的条件性、素材性教学资源,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文资源,校内各种设施、场所、师生用的教材、教参、网络、课外书籍、音像资料等条件资源,还包括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各种社会、自然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材料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上找到结合点,鼓励有特长和爱好的教师献计献策,让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论证、积极示范与实践。通过综合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阿坝州“三大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三大民生工程”以来,我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民生存质量取得了较大提高。但也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主要为:

㈠专业人才缺乏,队伍建设滞后

一是人员引进困难,特别是乡镇人员严重不足,2人1院、1人1院的现象仍然存在,与“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每个卫生院8人以上编制相比,差距明显。目前,我县共有医务人员262人(其中:乡镇卫生院66人)。另有村卫生人员59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180人(含中医3人),全县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43人;护师(士)42人,全县每千人口拥有护(师)士0.56人。二是我县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特殊政策,人才引不进、人员留不住。近年来,我县流向州外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县约40 人,有的仅工作了几天或数月就离职了。

㈡体系建设薄弱,服务水平偏低,公共卫生均等化推行艰难

一是村级卫生组织建设滞后,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不到30%。内设科室不全,整体功能较弱,诊治能力不强。二是综合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等级偏低,除县医院达到二甲外,县中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未定级。因诊疗能力不强,病人转院率高(10%以上)。三是妇幼保健能力和整体水平偏低,孕产妇系统管理率53.75%(全省平均水平75.29%),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24%(全省平均水平69.47)。孕产妇死亡

率405.95/十万(全省41.66/十万)、婴儿死亡率17.6‰(全省平均水平12.08‰)住院分娩率76.5%(全省平均水平85.88%)。950%的乡镇缺乏妇幼专业人员,妇幼保健在乡镇难以开展。四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资源平台不健全,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的能力差。

㈢资源总量不足,卫生保障力较弱

目前,我县共有病床253张,全县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3.42张、执业医生 2.43人、护(师)士0.56人、疾控人员 0.26人、妇幼保健人员 0.18人,与《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标准》3类地区人员配置标准(每千人拥有病床3.5张、执业医生2.9人、护士2.4人、疾控人员2.6人、妇幼保健人员2.3人)相比差距明显。源配置不合理,人员、设备、房屋等卫生资源总量70%集中于城镇,30%分布于农村。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事业经费严重不足,项目配套难以落实,卫生政策难以兑现,基层卫生补偿机制难以建立,深化医改,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比较困难。再加之我县地处高寒草地,风沙大、冰雪重、日照强,设施风蚀严重,使用年限短,附属工程量大、土建成本较高,资金缺口较为普遍。农村医疗保障程度偏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补偿不平衡,受益程度低。群众实际补偿比不到45%,自费比重仍然较大。

意见及建议

一、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县医疗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计划于2012年新建县人民医院职工周转房9000平方米,60平方米/套,预计投资1800万元;改建22个乡镇卫生院电线、水管、围墙等附属工程,预计投资500万元;在2013至2015年期间,计划争取资金先后投资新建松潘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购置彩超等医疗设备,预计投资920万元;新建下八寨卫生院业务用房500平方米,购置常规医疗设备,预计投资150万元;新建白羊乡卫生院业务用房600平方米,购置常规医疗设备,预计投资170万元;新建红扎乡卫生院业务用房600平方米,购置常规医疗设备,预计投资170万元;新建牟尼沟景区卫生院业务用房600平方米,购置常规医疗设备,预计投资170万元;新建黄龙景区卫生院业务用房600平方米,购置常规医疗设备,预计投资170万元;新建县疾控中心实验楼业务用房80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预计投资640万元;新建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业务用房800平方米,预计投资708万元;新建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及报账大厅业务用房1000平方米,购置办公设备,预计投资340万元。

(二)加强医疗人员的招聘、引进、培养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建立健全卫生人才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与指导。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技术培养并重,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中藏医药、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等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重才,爱才,护才机制和氛围,坚持人才培训与引进相结合。

1、实施定向学历教育。为有效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根据“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起,阿坝、甘孜和凉山卫校(以下简称“三州”卫校)将面向民族地区定向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试点,拓宽卫校优秀学生对口升入医学院校学习的渠道,我县每年将在“三州”卫校定向培养6名左右农村医学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积极实施“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训项目”,每年培养3名本科层次医学生(全科方向);采取委托培养方式,鼓励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到“三州”卫校开展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

2、实施人才强化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临床进修、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强卫生人才培养。一是对新到我县工作的中等卫生学校应届毕业生,开展为期1年的岗前技能强化培训。二是以县为单位每年开展1次乡村医生业务培训。三是每年选

拔3-5名中级以上骨干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重点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扎根本县民族地区、学术有所专长、医德医风高尚、创新能力较强、带动学科发展的卫生技术中坚力量。四是强化管理人员培训。每5年对县卫生部门中层以上干部、县级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乡镇卫生院院长轮训1次,提高全县卫生事业管理水平。五是强化高层人才培养。加大西医、中藏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建立区域医学重点专科。

3、实施人才定向引进。一是加大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力度,鼓励具有乡村医生资格或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到村卫生室服务。二是加大县、乡医疗机构为重点的卫生技术人员引进力度,不断优化人员结构,2012年计划引进53人,力争到2015年,全县县、乡医疗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到350人。三是通过“公开直接考核﹢服务期制度﹢学费补偿机制”的方式,招聘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医学毕业生,在本县工作6年以上的,其学费(助学贷款)和生活费由省级财政分补偿(代偿)。四是对经“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人员,在编制和岗位空缺内,可直接考核招聘为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五是对医学影像、麻醉、检验、护理等专业毕业人员,降低直接考核招聘标准,可定为中专及以上。六是在本县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临时招聘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并已经取得执业

资格(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人员,通过直接考核招聘为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按学历和实际工作能力安排在相应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七是在本县工作的职工家属或子女,或有本县户籍的临时招聘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在符合上述直接考核招聘条件前提下,给予政策倾斜,优先直接考核招聘。八是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的标准,吸引县外工作的本地人才。

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应急医疗救治有关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员培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水平。逐步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夯实城乡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要根据工作职责和任务,有计划地吸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力争到2015年,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级妇幼保健站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20%以上,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应分别占总人数的70%、80%以上,严禁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5、留住本地优秀人才。对符合本地退休年龄规定的学科带头人和卫生人才(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已经退休的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出台留住人才的具体优惠政策,鼓励其推迟退休或返聘,愿意继续留在本县卫生系统工作的,由县财政再

支付相应的津贴,以缓解目前我县卫生系统高端人才缺乏的状况。

同时对现有青年业务骨干,以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按一定比例,对在实际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卫技人员进行破格低职高聘,提高业务骨干收入,用事业、待遇留住现有青年业务骨干。

(三)大骨节病防治

1、到2015年力争在县医院设立以治疗大骨节病为主的骨关节疾病治疗专科,建设面积600平方米,新增病床15张,添置医疗救治设备,开展专病专治。

2、按照《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加大建设投入,改善设施装备,完善人员配置,提高服务功能,为大骨节病患者提供便捷、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7个乡镇以大骨节病为主的地方病治疗监测站(设在乡镇卫生院内),负责对症治疗和预防工作,补充2名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地方病医疗救治设施。

3、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配合民政部门在每个敬老院内设立一个医务室,配置医务人员和相应设施。

4、开展对症治疗,以减轻患者关节疼痛,改善活动功能,促进身体康复,增强生活信心。2012~2015年,每年对2113名大骨节病现症病人开展对症治疗。

(1)药物治疗:制定治疗方案;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组织药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运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登记发放。

(2)物理治疗: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负责为大骨节病患者定期理疗、按摩、针炙。治疗对象为II度以上大骨节病患者,一般4个月一次,每次5-7天,可根据病情况增加或减少理疗频率。

(3)手术治疗:州、县人民医院组成医疗队对重度大骨节病患者进行检查,确定具有手术指征患者,送往本级和上级医疗机构手术,乡镇卫生院负责观察和报告术后患者情况。

(4)治疗管理:病区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大骨节病治疗预防工作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大骨节病患者登记、建卡、放药、观察等工作。

(5)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2~2015年,病区大骨节病患病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资金由国家补助,每年补助2113人,确保大骨节患者人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进一步解决大骨节病患者就医难和就医费用的问题 进一步解决我县大骨节病患者的实际困难,确保大骨节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步实施医疗卫生人员分片包诊制度,到2015年底,在我县全面实行在册大骨节病患者分包到人,每一名大骨节病防治人员分管片区20至30名患者,全程参

与到大骨节病患者的生活保健中去。逐步全面减免大骨节病就医费用,由县民政局、扶贫移民局和县新农合办按比例共同承担。

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2015年统筹区常住居民参合率达97%以上,筹资水平达到每人每年25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达到70%以上,2020年统筹区常住居民参合率达98%以上,筹资水平达到每人每年30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达到75%以上。2015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成年人人均筹资不低于230元,未成年人人均筹资不低于130元,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达到70%以上,202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成年人人均筹资不低于260元,未成年人人均筹资不低于160元,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达到75%以上。进一步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参合补助。

第四篇: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1)摘要:“房价高、住房难”已成为困扰中国居民的三大难题之一,住房困难说明我国当前的住房制度存在缺陷。改善住房保障的核心是大规模的廉租房建设。阐述海口市廉租房的实施情况,分析了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房源、资金、收入统计与监管机制、地方政府参与不积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口;廉租房;弱势群体

“房价高、住房难”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热点之一。许多城市低收入者向记者坦言,现在房价上涨太快,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居住窘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期待,政府能切实提供住房保障,为低收入者打开安居之门。目前,我国已初步勾勒出由“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共同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住房保障的主要制度设计就是廉租房制度。

廉租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符合条件的当地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

一、海口市廉租房实施情况

早在XX年海口市就出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及配套的租赁住房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全面具体地落实了廉租房制度,海口市要把廉租房建成一个能帮助低收入家庭的服务平台,不但让他们有新家,就业、医疗也都有了基本的保障,不过,廉租房制度目前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房源紧张也是一大矛盾。

根据规定,凡具有海口市非农业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或扶养关系,且至少有一人取得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3年(含3年)以上;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年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已接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3个月(含3个月)以上的家庭。同时,家庭住房条件还需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家庭人均住房套内建筑面积低于5平方米;现居住房屋经鉴定属危房;没有住房的,均可向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廉租住房保障。

根据《海口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配租及租金核减实施细则》中的规定,凡是经民政部门认定没有生活来源、享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达两年以上的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免交廉租房租金。

海口市的廉租住房的房源,将主要通过五种方式筹集。一是利用廉租住房专项基金收购符合本市廉租住房标准的旧普通住房;二是通过收购半拉子工程改造建设成的廉租住房;三是回收符合本市廉租住房标准的腾空共有住房;四是利用廉租住房专项基金兴建的廉价租住房;五是接受社会捐赠和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符合海口市廉租住房标准的普通住房。

海口市的廉租房保障制度主要是三个方面来保障,实物配租、租金核减和租金补贴。其中以租金补贴为主,而且在补贴资金上也能够充分保障。海口市政府XX年安排了200万租赁住房专项补贴资金,XX年又安排了200万。

目前,海口市实施的廉租房制度,对于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而没有住进廉租房的住户,主要以发放住房租金补贴为主,发放住房租金补贴除了可以缓解对廉租房需求过大而造成的房源压力外,还可以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目前廉租房的建设地点一般都不在市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廉租住户带来不便,诸如就业、上学、生活等,实行住房租金补贴制度可以增加廉租住户的自主选择性。

针对目前的低收入家庭对廉租房的需要,海口市政府也已经做出实质性行动。XX年,启动了青年路的廉租房建设,涉及1000多户,安置的困难居民近3000人。

XX年,海南省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基本做到应保尽保。XX—XX年,全省计划新建廉租住房万平方米,共12213套。到XX年末,各市、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由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海口市政府也组织制定了XX年住房建设计划。计划提出,XX年经济适用房住房建设5763套,廉租住房建设613套。预测XX—XX年,建设廉租住房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设套数为万套,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

二、当前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廉租住房房源紧张

由于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刚刚起步,海口市目前廉租住房房源十分紧张,一些房源由于位置比较偏僻,市民不愿意入住,还有一些房源本身就是危房,不适合居住。海口市在原有的福利住房分配体制下,住房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住房数量有限。住房资源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新建商品房价格很高,存量公房提租步伐缓慢,加之公房成本价、标准价出售的举措,目前除已被出售或继续为原使用者占有的公房之外,政府可以腾为廉租住房的公房数量几乎为零。在廉租住房的新建和征购上,受资金、市场、体制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廉租住房增加有限。

2.资金缺口大、政府财政资金未能有效落实

现阶段我国廉租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1)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规定当年实际收取的土地出让总价款,扣除实际支付的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助费、土地开发费、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以及土地出让业务费后,按照余额的5%核定);(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市廉租住房补充资金(财政部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扣除计提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后,将全部用于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3)社会捐赠的资金;(4)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目前,后两种资金来源的数量很少且不稳定,廉租房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土地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这一部分,资金缺口很大。政府资金筹措的这一特点尚未在目前海口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笔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与现有的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学生不知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较为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等,高中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使高中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现象严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 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但是,在新课改下,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视教材如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题。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三、部分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淡薄和专业功底不深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与迷失。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穿新鞋走老路,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这些都说明历史教师对新课程不理解,对新教材不会用,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功底不足。在表述和解释历史史实方面都存在不准确,甚至有些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把更新观念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尤其对历史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理解历史课程理论,对历史课程意识问题和历史课程结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历史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没有真正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逻辑。

四、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把握不准 首先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由《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广大一线的教师突然从传统的历史课程结构一下子转为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非常不适应,仍然留恋旧的历史课程结构,对新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其次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编写上,非常宽泛、模糊,使教师难于把握。新教材内容多,材料的选择多,使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出现问题,同时对教材内部衔接问题,关于教材的整合、处理上问题,关于新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把握程度掌握不准,有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适当,教师把握不好。

对策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对策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求,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标呈现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我们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轻大纲、重教材的倾向,导致教师大纲意识淡漠,甚至备课都不看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比原来的大纲更系统、更全面,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因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强了。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针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等,这显然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自觉地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对策

三、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关于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内容、材料以及重点取舍问题,每一个历史事件,不是从头讲到尾,而是注意内容的轻重,材料的取舍;注重问题的设计,看哪些是本课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把其它的历史问题纳入其中;可以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多的问题。

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要逐步改变教材是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将其仅仅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为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对策

四、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注重集体备课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是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从实际出发,及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过程既是经验总结、规律探索、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发展、提高的过程。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总之,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教师去适应新课程,而不存在新课程去适应教师,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换观念,把握角色定位,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下载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内容摘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基层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群众作为最大的执法客体,其行政人员......

    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汇报

    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汇报 回顾过去的工作,在市局、镇中心校的领导下,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硬化校园四千多平方米,绿化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成形大树已达40棵,小树一批,校园面......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李轶宁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已成为许多......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困难

    南江县红四乡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困难 1、师资老龄化相当严重。接受新鲜事物难,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能力差,严重缺乏活力,活动开展难度大。(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仅存3人) 2、......

    村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村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四川南充市小龙镇村民政治参与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林艺、任中平内容摘要: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小龙镇部分村民的政治参与现状进行......

    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范文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04-22姚秋云叶少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对营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推进税......

    浅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周云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