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辞职的艺术 七种心理处方好聚好散
辞职的艺术 七种心理处方“好聚好散”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对其他同事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开列了几个“处方”,也许会“药到病除”!
症状一:生气
你的老板是个愚材,所以你最终向他说了句“白白”,然后就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摔门而出。愤怒,让你失去了理智。
处方:
请切记,你这样的走,留给人家的印象永远是负面的。你的老板握有你职业升迁的钥匙。在发脾气之前,多想想。
症状二:狂喜
你的新工作将给你带来250万的期权。当你递交了辞呈后,就被怂恿着开一个盛大的庆祝舞会。你被狂喜浸泡着,轻飘飘地浮在半空中。
处方:
将你的过度兴奋加封盖子,以免满溢出来,而“乐极生悲”。记住,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也没有白掉的“馅饼”:甚至一个“梦幻”工作也会带着问题来。
症状三:忧愁
你知道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辞职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但是你发现,自己还在十分怀念前任公司的工作氛围。
处方:
你只需记得自己辞职的理由。在离开之前,你已经考虑成熟了,你会熬过这一关的。
症状四:内疚
当你移交了你自认为做得不够杰出的工作时,你恨不得能让时光倒流。你想承担更多的工作,但已经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了,你被内疚感折磨着。
处方:
在你离开的最后期限,你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你肯定会有犯罪感。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剩余的移交,然后走人。
症状五:患得患失
你已经上交了辞呈,但你总在患得患失。你总是试图拿起电话,想问问是否能收回辞呈。
处方:
这种变换工作前的“神经过敏症”太自然不过了。提醒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一份新的工作,当你想清楚之后,你就回到了原来的你。
症状六:妒忌
当你找到一份新工作的消息散播出去后,你办公室里最亲密的朋友开始给你“冷肩膀”。
处方:
你的亲密同事可能会感到你抛弃了他们。约他们一起午餐,让他们了解你们的友谊将延续到工作之外。
症状七:无聊
在沮丧和茫然若失中,你度日如年的渡过你的最后两星期。
处方:
你想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吗?“哦,就是那个让整个办公室士气低落的人哪!”你已决定离开,何不在最后的日子里乐观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第二篇:辞职的学问:如何好聚好散
你终于做出了决定:辞掉目前的工作。此时你心中所想的下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告诉你的老板。辞职对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雇佣方也许会大感意外,而对辞职的员工来说,他们可能会产生某种愧疚感。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些努力,让这个过程变得对所有相关之人来说都更加容易接受一些。
为了帮助你顺利度过辞职期和提前通知期,下面给出了十点建议。
1.想清楚为什么辞职。某个晴好的日子,你决定要辞职。接下来你开始整理简历,发给不同的公司。不过先别着急,你首先要想想自己今后的打算。金融服务公司SMC Group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穆罕默德(Deepa Mohamed)提醒说,有时候人们会做出情绪化的决定,这可能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首先,从多方面评判你的决定是否明智——公司本身、工作地点、企业文化、你的职务职责以及薪酬福利,以此判断出你认为现有这份工作有所欠缺的究竟是哪一项,并且想想在目前的公司中是否有可能找到另一个你更加满意的职位。
佳能印度股份有限公司(Canon India Pvt)的人力资源副经理马哈特拉(Ritu Malhotra)建议,从所有角度全面地评估辞职决定。这样可以避免做出事后可能令你感到后悔的草率决定。
2.告知公司。一旦打定主意要辞职,你就必须正式通知公司。微妙之处在于首先该通知哪一方——人事部门还是你的直属上司。不管你对你的老板怀有多大的怨恨,在他/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给人事部门发去辞职信,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穆罕默德说,最好是先同你的直属上司有一个面对面的交谈,然后再发出正式的辞职信。
3.辞职并不是一种谈判工具。如果你认为宣布辞职可以为你目前的工作赢得加薪机会,请三思而行。印度古尔冈市(Gurgaon)万怡酒店(Courtyard by Marriott)的人事经理瑞格哈瓦(Arti A.Raghava)说,雇主也许会看穿你这种欲擒故纵的伎俩,从而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她还说,总经理和首席执行长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千万别低估你的雇主。此外在专家看来,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对于公司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想法也是极其不明智的——通常来说一家大公司的选择要比你的选择更多。
4.不要提了辞职报告就立刻走人。按照当初入职时所同意的,待满公司要求的提前通知期,这会给你的雇主留下好印象。即便合同中没有提到这一期限,穆罕默德说最好也还是留出两个星期的提前通知时间。
一种好的做法是,只有当你与现任雇主商量好你还会干多久之后,再把你的入职时间告诉新雇主。万怡酒店的瑞格哈瓦说,你得给公司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寻找替代人选。
5.不要懈怠。在提前通知期内,很多人都会进入一种“退出模式”——他们来上班的时间不如以前那么早了,在工作量减少的同时闲谈的时间却比以往更多了。瑞格哈瓦说,如果你仍然能百分之百地付出直到离开公司的最后一天,你会得到雇主的尊重。
6.帮助继任者。在这段过渡时期内积极伸出援手,为你的继任者提供培训,告诉他们工作的诀窍。事实上,如果你在这家公司供职已久,那么不妨帮助公司寻找替代人选,因为对于
这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你本人是再清楚不过了。
7.好聚好散。不要对你现在的老板牢骚满腹,不要滔滔不绝地表达即将离职你是何等高兴,也不要做其他可能有损你与雇主关系的事。
马哈特拉说,不要失礼于你的雇主,也不要诋毁雇主。
你计划跳槽去的那家公司也许会找到你以前的老板或是同事,通过他们了解你的工作表现和人际关系。穆罕默德说,背景调查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环节。假如你在离职期间表现得很糟糕,那么你获得新工作的几率可能会因此而降低。
8.避免人身攻击。假如你与你的老板之间存在某些具体且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还可能影响到你的继任者,你最好在离职面谈时提到此事,不过穆罕默德说,最好以一种专业的方式提及此事,不要把你的个人感情公之于众。
马哈特拉说,在办公室公开发泄自己的愤怒会导致很多不快。
不过,最好还是不要表现出你对老板的个人怨恨,因为这可能被视为一种心胸狭窄的人身攻击,而这将会损害你自己的声誉。
9.漂亮地交接。确保自己将所有公司财物和档都移交给你的上司和IT部门。你应该让交接过程尽可能地顺利,让继任者能够轻松地从你离开的地方接手。马哈特拉建议,将目前正在从事的项目的进度以书面形式汇报给上司。
10.道一声珍重。离职之前,以电子邮件的方式给老板和同事发一封温馨的告别信,感谢他们为你提供的机会,并送上你的祝福。你对他们的态度如何,公司会一直记得。
离开公司后,不要把老东家和以前的同事忘得一干二净。和他们保持联系,不要过河拆桥,尤其是如果你还在这一行的话。世界很小,没准哪一天你们也许又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或是重新成为同事呢。
第三篇:股民七种心理
七种不良或者说是不健康的心理导致股民傻搏
第一,眼馋心理。炒股的原因主要是看到或者听到周围的朋友买了股票,而且股市在连涨。于是,眼馋心理开始作用。一个网上的朋友对我说,他的同屋室友买了一个电脑,整天就上网炒股,好几个月了,以此谋生。比他之前的收入高多了。所以,他也想学他。眼馋是人群中一个普遍心理现象,不足为奇,很正常。不正常的眼馋心理是一种不能自控的心理行为,表现为:眼馋心理迅速转变为跟风行为,不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估就和别人比着来。这种变态的眼馋其实已经成为一种嫉妒行为。
第二,盲从心理。也是一种羊群心理。这类人不但是投资股票,在平时生活中,基本上是属于赶潮流的,别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喜欢跟潮流走。自己不会研究股票,别人买什么,自己就跟着买什么。我的一个远房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年前炒股亏了几万,几个月前又开始杀入股市,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炒股。但一般而言,她不会冒太大的风险,那一小部分钱搏一下。盲从心理虽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并导致广泛的实际行动,但危害结果并不大。原因是,盲从的人通常也会听其他人怎么说,因为人群里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所以,盲从的人一般不会孤注一掷地拼命。
第三,侥幸心理。在股民人群里,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倾向。这些人不是不知道股市的风险,但是宁可选择搏一下,原因是认为很有可能股市会使自己短期内获得意外的一笔收入。赌场生意所以好,正是因为人们存有侥幸心理。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心理。但是,过分的侥幸心理,或者不良的侥幸心理,表现为一种盲目的固执和放大了的行为结果。借钱炒股通常是这种不良的、变态的侥幸心理的典型表现。
第四,贪婪心理。股民要战胜股市的话,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战胜自己的贪欲。本来可以很舒服地赚10%,但是为了想赚30%,结果赔进去20%。贪婪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看你如何克制。案例表明,80%的股民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是赢钱的,因为想多赢,最后反而输了。我自己投资股票多年,在美国、香港、日本、中国等几个市场都有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自己,输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已经赚钱的情况下,心
理上多了一分贪欲,导致改变初衷。
第五,怨恨心理。这绝对是股市上很多股民心理承受能力不够,而在重压下变形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恨天怨人,改变初衷,产生不理性的投机和投资行为。一次大跌,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重压,激发起股民的这种怨恨心理。拿政府加印花税来说,之前政府已经给市场发布了一系列的红灯信号,央行、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都有过明示和暗示,当看到股市依旧笑东风的时候,股民反而嘲笑政府。加税本来属于政府拥有的调节手段之一,怎么能怪政府无理呢?庄家已经把游戏规则讲清楚了,风险也讲清楚了,自己赌输了,就怨恨骂街,只能说明心理变形了。有这种怨恨的心理状态的股民,是不宜再继续在股票市
场上玩下去的。等理智和冷静下来了再说。
第六,逃避心理。还有一部分股民,被套之后,会产生逃避心理。我的一个客户股市被套,其实并没有被深套,采取的策略不是冷静分析、就事论事、采取一定保护或套利措施,而是回避。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没关系,放它几年就不行回不来。结果再跌几日,守不住了,亏了一半离场。第二天,股票开始反涨,一连三天。逃避心理也是股民心理承受能力不够,而选择不理会现实情况下的一种心理变态。因为现实总归是现实,最后你是逃不掉的。很多股民开始并无意做某个上市公司的长期股东,为什么炒股却变成了一个长期股东呢?主要是这种不良的心理行为所致。
第七,泄愤心理。股市跌了,不是冷静判断自己的对错,而是把原因归罪外界,产生泄愤心理。很多人炒股之前心理就比较脆弱,根本没有认真想过亏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旦亏了,心理马上变形,对自己、对社会都不利。极端的情况是自杀身亡。一个读者在给我留言说,他不想活了,因为炒股的钱都是借别人的。在泄愤心理作用下,股民失去正常判断的思维能力,听不得任何不利于股市的消息,或者评论,听到后通常反应激烈,失去理智。极端的泄愤心理容易产生破坏社会的行为,是需要警惕的。
你想想自己有没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如果都没有,祝贺你了,你不是一个典型的股民,而升格为一个投资专家了。一个典型的股民,多少会有上面说到的某一种心理状态,只是轻重不同罢了。
第四篇:浅谈艺术心理
浅谈艺术心理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摘要】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 “行为” 和 “意识” 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在这个审美过程中 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 ,可以真正使环境 “适合人生存 ,适合人居住”。
【关键词】艺术心理环境艺术人性化行为亮化艺术
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于是越来越多的“以人为本” 的设计产物应运而生。到底什么是 “以人为本” ? 究竟如何才真正做到 “以人为本” ?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当今设计师们最大的困惑。把握住人的心理才对症下药 ,解决设计疑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 A.诺曼提出所谓的 “物质心理学” 在一定程度上最接近“艺术心理学”。他认为 ,人所存在的周围环境的设计原则 “构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 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在这个审美过程中 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 ,可以真正使环境 “适合人生存 ,适合人居住”。环境心理学表明,人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被环境所影响。现代的都市人很容易受到身处环境的影响 ,也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和暗示 ,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与建筑物本身有关 ,还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地方 ,如怎样将传统风格与现代流行风格相融合,雕塑应采用何种材质表现主题 ,花草树木的应用等。如此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与现代城市建设的人性化密切相关。所以说 ,当代设计师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 “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它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 “人——建筑——环境” 的和谐统一。以人为中心 ,对 “人——建筑——环境” 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舒适化的设计协调。可见 ,一个好的环境是以人作为主要出发点 ,因此 ,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就显的尤为重要。心理学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赫伯特· A.西蒙认为: “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 ,为目标而构想行为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环境设计师要根据复杂的环境要素进行条理性的分析 ,进行优化计算 ,做出合理的设计。环境对于主体心理及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 ,如光照、噪音、色彩、温度等。人对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抓住这种心理反应 ,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伯特· A.西蒙曾说过 ,一个人 , “他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表现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复杂性的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与融合的关系。人通过主体行为改变环境 ,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久而久之 ,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的环境空间就与之形成一种默契 ,进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 “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它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 “人——建筑——环境” 的和谐统一。以人为中心 ,对 “人——建筑——环境” 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舒适化的设计协调。可见 ,一个好的环境是以人作为主要出发点 ,因此 ,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就显的尤为重要。心理学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赫伯特· A.西蒙认为: “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 ,为目标而构想行为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环境设计师要根据复杂的环境要素进行条理性的分析 ,进行优化计算 ,做出合理的设计。环境对于主体心理及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 ,如光照、噪音、色彩、温度等。人对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抓住这种心理反应 ,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伯特· A.西蒙曾说过 ,一个人 , “他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表现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复杂性的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与融合的关系。人通过主体行为改变环境 ,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久而久之 ,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的环境空间就与之形成一种默契 ,进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人性化心理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互动的人形成了各种亲疏不一的人际关系 ,并伴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通过其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这便使得人们在同一空间内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处位置所带来的交互方式又能体现出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空间中特定的位置有时是通过一定的习惯而人为确定的 ,最常见的是正式宴会桌的位置排布 ,每个人所坐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们的角色。有时则是人们下意识的行为 ,是由于人际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能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人的潜在心理活动 ,例如公共场合下的陌生人会选择并肩坐着而不会面对面坐着 ,即使彼此相距较远。在彼此并不需要交往的场合 ,例如广场、图书馆、大厅等一些存在着素昧平生的人流的公共场所的设计 ,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聚合和分离。有时 ,人们可能希望暂作停留;有时 ,人们可能希望聚在一起 ,进行交谈和休憩;有时可能需要快速离开;有时则希望独处。奥斯蒙德于 1959 年提出的“社会离心空间” 以及 “社会向心空间” 理论是解释相应设计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创造了社会离心和社会向心两个概念 ,描述鼓励或者不鼓励人们交往的空间。社会向心空间试图将人们聚拢 ,离心空间则试图将人们如同离心力般甩开。设计师高蒂设计的戈尔公园坐椅 ,正是运用了“社会离心空间” 以及 “社会向心空间” 的理论。坐椅中凹入的座位吸引两个以上人聚拢 ,便于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凸出的座位则缺乏内聚的驱使 ,更适合人独处。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在环境中的心理状况 ,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设计公共交往空间。丹麦者扬· 盖尔在分析公共环境中 “驻留”现象时曾提出 ,人们更愿意逗留的位置是边界和支持物(例如植物、坐凳、廊柱)旁边 ,因为这样既能提供一定的防护 ,又有更广泛的视野。我们发现这样的位置 ,其实就是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向心核 ,使人们可以向核心中聚拢;反之 ,那些缺乏向心核的空间 ,例如空荡荡的场地 ,或者笔直的道路则不容易聚拢人群。因此 ,如果设计师期望环境适合人们驻足交流 ,可以增加一些向心的空间;而如果希望人们不要停留 ,尽可能快速地离开 ,则应提供一些离心的设计。我们比较一下那些情调浪漫 ,适合长时间交流的酒吧、咖啡厅的布局 ,以及那些希望人们快速用餐的快餐店、食堂的布局 ,就不难理解奥斯蒙德的理论。
亮化设计与艺术心理学的关系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单纯的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探求新的研究领域 ,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夜景灯光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青睐 ,因此 ,也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在环境的照明设计上。不同的光环境伴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 ,所以 ,既要考虑到灯的造型、亮度、明暗层次、色彩变幻、光色氛围、空间搭配等基本因素 ,还要考虑到不同环境空间所需的不同设计风格、设计要求。通过抓住人们微妙的心理变化 ,进而提高夜景观的文化品位 ,创造一个宜人的夜景长廊 ,按照艺术规律创作艺术精品 ,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 ,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与想象 ,让人在无意识中调节情绪、陶治情操。提到夜景观 ,难免会想到魅力无穷的上海外滩。凡到上海的人都要去看一看夜间的黄浦江滩。耸入云霄的东方明珠 ,与一排欧洲风情的建筑隔着黄浦江遥相呼应 ,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设计师正是抓住人们这种对美的渴望 ,将无形的灯光运用在有形的三维空间中 ,使夜晚的外滩另具一番特色 ,东方明珠忽隐忽现 ,光顾陆离 ,让游人有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 ,增强了走进去的欲望。欧陆风的建筑上都挂满了淡黄色的小灯 ,统一又不乏变化 ,使人身临其境 ,像是真正感受到欧洲的文化。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夜景照明设计的艺术性。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 ,应当从宏观来统筹 ,从长远来思考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设计。这就更需要切合当前社会的正确的理念作引导 ,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 ,考虑人的环境中微妙的心理变化 ,从本质上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为人考虑,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因为设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五篇:交友避免七种心理美文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会上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别人讨厌你,源于你自己,关键在于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以下七种社交病态心理,应在与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3。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4。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5。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6。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7。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