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滕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滕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关于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活动方案
2012年元旦将至,根据我校师训工作实施方案和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大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情,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工会、教务处、团委拟联合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先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精研教学基本功,唱响校园主旋律
二、参赛对象
全校教职工三、四、五、主办单位:校工会、教务处、团委 责任人:曾庆发、孙开举、陈玉昊 具体要求:
1、普通话
(1)、先由各行政组、教研组进行初选,每组名额3——8名
(2)、学校比赛在四楼会议室举行,由学校提供一篇美文,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评委:孟前进、曾庆发、李诗勤、孙开举、马蒙、张明星、李林林、杨亚军、刘进中
2、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1)教师首先在本组内报名;
(2)参赛者自带钢笔、书写内容及小黑板有学校统一安排;
(3)所写字体为楷书;
(4)评委名单:
A::粉笔字——黄兆广、宋玉党、黄蒙恩、李振文、杜以新、姚开博、刘崇云、B:钢笔字——孟前进、曾庆发、李诗勤、陈玉昊、张明星、李振文、李林林
C:毛笔字——曾庆发、陈玉昊、孙开举、马蒙、黄兆广、张明星、刘崇云
3、奖励办法:分单项奖和综合奖两类
(1)普通话: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纪念奖5名
(2)三笔字(三项总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纪念奖5名
(3)综合奖: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综合奖按三笔字(毛
笔字15%、钢笔字15%、粉笔字30%)占60%、普通话占40%的比例进行计分。
(4)获得特等奖的老师推荐参加市教育局举行的教师基本功比赛。
2011年12月22日
第二篇: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滕州市第二职业高中郑仰昆
一、创办依据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在课程开设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二、性质
中小学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媒介。
三、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与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角度,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实践,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受教育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注重创新,拓宽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必要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学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在自身感受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这既是新课改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素质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四、实践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践基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应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实践基地一般应该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一)德育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转化为高尚的行为。
(二)体验与实践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在凝结过程中所融入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
(三)探究与创新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平台。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检验,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个性发展与特长发挥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特长紧密联系,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园地。通过设立崭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新的课程形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基地趣味性活动,愉悦身心、扩大视野、张扬个性、展示特长,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服务与经济功能。实践基地与当地经济、文化互联互动,为当地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充分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努力把实践基地建成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经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基地的项目设置
实践项目的设置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设置应包含生活和生存教育、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科普和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根据我省课程改革要求和各地实践探索,实践基地可根据实际选择性设置如下基本项目:
(一)素质拓展。有规范的拓展训练场所和设施,跑、跳、投、攀、爬、跨、跃等训练内容不少于五项。
(二)家政训练。有能适应家政劳动训练需要的场所和设施,对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自强等生活和生存能力训练。
(三)科普教育与制作。有两个以上科技制作活动室或独立的科技馆(园),配备相应软、硬件。“三模一电”(航空、航海、汽车模型,无线电)等科技、观察、体验、制作活动项目不少于五项,进行电子与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生物、环境、气象与天文、医学等各类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初步教育。
(四)安全与健康教育。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三防”(防空、防火、防辐射)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防疫教育等活动场所或活动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医疗保健和自护、自救、互救技能训练。
(五)劳动实践。建立供学生进行基本劳动实践锻炼和感悟劳动技能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
(六)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配备相应的设施开展基本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
(七)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制作设备、工具和材料。
(八)环境保护教育。设置环境保护教育教室,配备基本挂图、音像、实物等设施,开设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预防、地球保护等环保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九)电子电工实验。设立电子、电工技术常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普通家用照明电路和小型家用电器等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简单维修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表,掌握简单电子电路的安装方法。
(十)现代农业实验。建立农业知识教室和现代种养实验园地。
农业知识教室应配有足够的挂图、音像教材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立体种养、组织培养、基因转移等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的教学与实践;有条件的现代种养实验园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渔果业的示范性实验园。
(十一)工业生产。设置能让学生参与简单工业生产的实践项目,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供学生参观、了解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工业生产场所,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十二)海洋教育。布置海洋知识宣传场地,使学生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认识,激发学生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
(十三)人文地理教育。设立当地人文、地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地理,熟知当地古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十四)法制教育。设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赌博等的法制教育展室,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十五)通用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选修模块可设置在实践基地,一方面使学生实践基地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使通用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篇:中小学实践基地汇报材料
打造实践新天地 奏响教育新旋律
——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汇报材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013年1月开始建设的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它位于建宁县里心镇(距县城2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场地规模宏大,活动空间广阔。这儿花红柳绿,满眼葱茏,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它隶属于建宁县教育局,为县财政全额拔款事业单位,总面积210余亩,总投资1500万元。基地内建有室内综合实践区(手工制作、科技制作、电工等)、设想再与县法院建设少年模拟法庭,与县环保局、交通警察支队、消防大队等共同建设环保、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多个展厅,可以集中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室外农业劳动实践区(包括劳动体验、采摘体验),和综合训练与野外拓展训练区,生活实践区四大功能区相辅相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整合建宁县城教育资源,将红色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农业教育有机融合,如安排学生参观全国百个红色教育基地之一的建宁县反围剿纪念园,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安排学生法制教育基地,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安排学生到职业中学观看3D影片,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安排学生进入建宁县孟宗笋业、莲鑫集团等知名企业,让学生体会建宁农业特色教育等,基地配备管理人员5名,每批次可容纳200名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回眸建设过程,从综合规划、建设资金、工程建设、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等诸多问题摆在建设者面前。基地建设从
无到有,从满眼创痍到满目生机,一路走来,满载着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一次次实地检查指导、现场办公,给了基地建设者无穷的动力;满载着社会、学生和家长的殷殷期待,一路走来,基地建设更是一首用汗水与艰辛谱写的奋进之歌。从基地的规划到校园的绿化、美化,从课程的开发到活动项目的设置,自力更生、集体钻研、外出取经、邀请专家指导,基地全体教职员工用汗水与智慧,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立志将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建设成为我县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
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践行’为特色,以‘强能’为目标”的办学宗旨,教学上突出实践性,贯穿教育性,体现综合性,凸显示范性,采用封闭式管理,成本化运行,结合建宁县农业特色,红色经典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基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课程设置集中体现“新、特、实”三个鲜明特点:“新”即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内容新颖鲜活;“特”即体现“践行”特色,让学生在实践中强能,在操行中升华;“实”即适应中小学生身体心理特征实际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综合实践课设置了国防民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德育实践活动、劳动技术课实践活动、依托建宁县反围剿纪念园资源开展参观、实践、考察活动三大系列,国防、安全、科普、环境、技能、法制、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7个主题,44项专题教育内容;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采取内容多彩、形式丰富的主题教育,做到提升品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珍爱生命;军事模拟对抗、拓展训练让学生体验人生的挑战,磨练意志品质,发掘成长的潜能;美工制作、野炊、农业实践,让学生享受创作的乐趣,享受劳动的快乐。在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中,让学生在做
中学,学中悟,快乐与成长相伴,知识与智慧共生。在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这里成为青少年求知强能的学园,实践体验的乐园,亲情洋溢的家园。
聚细流为成江河之澎湃,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已敞开它广阔的胸襟,期待莘莘学子扑入她的怀抱,编织梦想,铸就精彩人生;积跬步为铸千里之恢宏,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作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尽管羽翼未见丰满,但它已抛锚扬帆,蓄势待发,一路向前;尽管征程未见平坦,但它正积极打造打造实践新天地,奏响建宁教育的新旋律!
第四篇: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滕州市第二职业高中郑仰昆
一、创办依据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在课程开设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二、性质
中小学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媒介。
三、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与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角度,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实践,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受教育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注重创新,拓宽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必要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学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在自身感受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这既是新课改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素质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四、实践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践基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应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实践基地一般应该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一)德育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转化为高尚的行为。
(二)体验与实践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在凝结过程中所融入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
(三)探究与创新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平台。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检验,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个性发展与特长发挥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特长紧密联系,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园地。通过设立崭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新的课程形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基地趣味性活动,愉悦身心、扩大视野、张扬个性、展示特长,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服务与经济功能。实践基地与当地经济、文化互联互动,为当地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充分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努力把实践基地建成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经
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基地的项目设置
实践项目的设置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设置应包含生活和生存教育、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科普和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根据我省课程改革要求和各地实践探索,实践基地可根据实际选择性设置如下基本项目:
(一)素质拓展。有规范的拓展训练场所和设施,跑、跳、投、攀、爬、跨、跃等训练内容不少于五项。
(二)家政训练。有能适应家政劳动训练需要的场所和设施,对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自强等生活和生存能力训练。
(三)科普教育与制作。有两个以上科技制作活动室或独立的科技馆(园),配备相应软、硬件。“三模一电”(航空、航海、汽车模型,无线电)等科技、观察、体验、制作活动项目不少于五项,进行电子与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生物、环境、气象与天文、医学等各类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初步教育。
(四)安全与健康教育。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三防”(防空、防火、防辐射)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防疫教育等活动场所或活动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医疗保健和自护、自救、互救技能训练。
(五)劳动实践。建立供学生进行基本劳动实践锻炼和感悟劳动技能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
(六)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配备相应的设施开展基本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
(七)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制作设备、工具和材料。
(八)环境保护教育。设置环境保护教育教室,配备基本挂图、音像、实物等设施,开设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预防、地球保护等环保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九)电子电工实验。设立电子、电工技术常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普通家用照明电路和小型家用电器等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简单维修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表,掌握简单电子电路的安装方法。
(十)现代农业实验。建立农业知识教室和现代种养实验园地。农业知识教室应配有足够的挂图、音像教材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立体种养、组织培养、基因转移等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的教学与实践;有条件的现代种养实验园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渔果业的示范性实验园。
(十一)工业生产。设置能让学生参与简单工业生产的实践项目,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供学生参观、了解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工业生产场所,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十二)海洋教育。布置海洋知识宣传场地,使学生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认识,激发学生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
(十三)人文地理教育。设立当地人文、地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地理,熟知当地古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十四)法制教育。设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赌博等的法制教育展室,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十五)通用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选修模块可设置在实践基地,一方面使学生实践基地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使通用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特别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作为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代表发言。首先感谢市教育局和学校各位领导的信任与肯定。
作为市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我们一定会深刻领悟实践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严格履行实践教育基地的工作职责。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立足长远,着眼全局,既服务他人,又历练队伍。真正把趣味和训练相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趣味中学习,在训练中成长。实践课程演练让同学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让同学们在趣味活动中练就团队凝聚力,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精神。既拓宽视野,磨练意志又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育基地的老师,我们一定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将实践操作训练和拓展训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真备好每节课,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用真心爱心服务好全体学生。
预祝本次中小学生实践教育活动,趣味不断,硕果累累。希望本次活动能给你们留下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谢谢大家。
第五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报道2014.9.24
走出教室 体验生活
——华厦小学赴本溪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体会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华厦小学也历来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增强集体意识的一个活生生的课堂。2014年9月11至13日,华厦小学与春明小学四至六年级师生一行300人来到本溪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分别参加了科普实践、拓展运动、体育训练、劳动体验、地震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以前只能在书本上接触到的“空说”,今天确确实实地展现在了他们面前。孩子们跃跃欲试,活动中神情专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是爱不释手,一天的活动课学下来,没有辛苦,更没有倦怠,孩子们收获的是知识的丰硕,能力的提升,见识的拓展,更多的,还是那份回味无穷和依依不舍。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三天他们把酸,甜,苦,辣所有的滋味都尝遍了。
苦,难怪孩子们会这样说,因为在这三天的社会实践中,每天都要进行基本的训练,而最关键的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没有舒服的大床,没有好看的动画片,更没有人帮忙叠被子,什么事都要自己来。这些对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同学们而言,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按照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安排,同学们每天早上六点就要准时起床,吃完早饭后开始一天的学习,一直到晚上十点熄灯休息。很多孩子因为第一次离开家,想爸爸妈妈了,躲在被窝里哭了很久,有的因为太兴奋而睡不着。
甜,三天的实践生活也许有些跌跌撞撞,但其中的收获也让他们兴奋不已。“来这里我学会了叠被子。“我学会自己穿衣服了。”” “我学会梳头了”……有趣的是,有些孩子因为在家里挑食,爸爸妈妈平时也拿她没办法,但来这里反而长吃得比在家里还多。时间虽短,但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在同学们心中扎了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撑起了一片晴空,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教室,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点燃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信的火焰。
撰稿人:张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