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节地理汇报课后的个人反思
要上好一节复习课有很高的要求,通过这样一次公开汇报课,我的目的是希望各位老师来给我提宝贵的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我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思路,现在的复习是第一轮复习,由于学生课前课后花在地理科目的时间不多,基础知识点掌握不够好,我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对基础的落实上。在前面的近20分钟内,我从书本出发把基础知识点梳理了一遍,这样有个好处,学生由于学过能更快进入状态加深巩固;在接下来的10分钟,进行基础知识点考查,旨在对刚刚复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相当于我在基础部分,复习了两遍,为第二轮复习打下扎实基础。后面的10分钟内,我主要用来做练习,比较基础的题目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由于备课的题量比较大,在给学生做的速度比较快,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的时间在赶,意味着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我估计大概有20-30%的学生没有及时掌握,怎么办?我安排了一个作业,就是世纪金榜这本书上的练习,我想学生如果自觉的话,应该没有问题。
上完了这堂课,我的内心有些复杂,一点底都没有。第三节课集体讨论,各位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真的很感谢。我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心中的疑惑,时间太紧,一节课下来,我很累。我想怎样来提高效率?听了每个老师都谈经验之后我感到心中豁然开朗。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上,把书本知识扫描部分省去,着重放在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用在知识点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另外,我会在课堂上让一些同学动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第三,讲解经典中考题。第四,引用最新的一些时事,用地理学的方法去分析,让学生掌握问题分析的能力。
我深知自己要改正的地方很多,感谢大家给了我这个很好的机会,这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地理课后反思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课前准备与设计;二是课堂讲授与互动;三是课后总结与反思。有些教师非常注重课前的准备与设计,以及课堂的授课过程,但却忽视了课后的教学反思。我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体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地理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1、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我们每节课都有相对的“亮点”,比如课堂上恰当的比喻、新颖精彩的导言、教学难点的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通俗生动的举例,以及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合理运用等。它们有些是我们课前精心准备的结果,有些则是课堂上突发的灵感。总之,它们在教学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反思这些成功之处,并加以记录总结,以备日后教学时参考。
例如,我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的“世界洋流分布”这一部分内容时,考虑到要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理解洋流成因和环流模式,二是要在头脑中清楚世界海陆分布大势。为了能让学生做到这两点,我首先用简单的菱形、三角等几何图形在黑板上画出世界简图,然后由低纬到高纬,一边分析成因,一边画出该洋流的流向,并用蓝红两色粉笔来区分寒暖流,同时简要说明该洋流名称的由来,几分钟时间,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二十余支主要洋流便清晰明确的跃然黑板之上,最后再请学生总结复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方法我几经推敲和发展,每次使用都效果明显,这都是教学反思的结果。
2、反思教学中的失败之处
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免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失误,比如教学方法运用不当,组织学生活动效果不佳,教师对知识表述不清,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一旦出现了问题,我们不应该归罪于学生或是找其它客观原因,而是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所在,并反思此处教学失误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臻完善,更上一层楼。
二、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1、反思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运用情况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也就是要对自己学生的认知过程、接受能力、出现问题等方面做一个综合的预料,然后根据学生的状况确定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知识讲解深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未必和教师预想的一致,所以教学中要根据现实情况随机应变,而且要在课后及时反思和总结学生的情况,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2、反思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或是对同一类问题感到头疼。这说明此处知识或此类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不易解决。但如果我们能认真反思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卡壳”,究竟知识的“瓶颈”在哪里,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突破难点的手段。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再遇到此类问题,一是要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多花时间多做练习。这样,曾经的问题和难点就被攻克了。
例如,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地球光照图”这类题目比较头疼,尤其是对于图中某点所处时刻的推断,普遍比较模糊。我经过反复思考,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一是学生对于经纬线这个初中知识有些遗忘,二是学生做这类题目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针对这两点原因,我首先把初中的地球经纬网知识又带领学生复习一遍,解决了学生有关经纬网方面的疑问。然后通过典型例题(侧视图、极视图),分析解题的步骤和技巧(具体过程略),最后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来强化巩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以后又遇到此类题目时,多数学生解答起来都得心应手。
3、反思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或者是和传统知识有冲突,这时候教师不要盲目否定学生,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只要是符合逻辑的有道理的观点,我们就要给予肯定。如果是比较冷门或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课堂上没有时间分析判断的,课后教师一定要好好反思,分析学生所提见解的合理性,并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各自的看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可以是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理问题和看待地理事物,而且,也许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就此造就一个伟大的地理学发现。
4、反思学生的建议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尤其是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征询学生对此阶段教学的意见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和要求,并认真反思这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有时候学生的建议恰恰是我们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采用后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反思他人的教学和评价
1、反思他人的教学过程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在教学上的长处,学习他人的长处就等于是提高自己。所以平时我们要多听其他教师的课,然后反思他人教学时的成功与失败,成功之处我们学习借鉴,失败之举我们引以为戒。而且除了要多听地理课以外,还要多听其它相关学科的课,比如历史、政治、生物、物理等。这样做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相关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到自己的地理教学中。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本校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内容是夏、商和西周三个朝代。教师在授课时采取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请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自白,这些角色中有夏的创立者禹、夏的最后一个君主桀、夏朝的普通老百姓和奴隶、商的建立者汤、商的最后一个君主纣、西周的建立者武王、西周的老百姓等等,通过这些角色的自白,使学生从各个侧面了解了夏、商和西周三个朝代的政治统治和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经过认真反思,将这种方式借鉴到地理教学中。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时,我分别请不同的同学扮演世界不同城市的市民,然后通过举例向大家介绍自己城市的气候特点。代表罗马的学生说“我们这里的人夏天出门很少带伞,但一定要带太阳镜”;代表伦敦的同学说“如果你有风湿性关节炎,那你最好不要来伦敦”;代表开罗的同学说“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棉衣和羽绒服”。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和学生们幽默的语言,大家在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比用枯燥的语言描述那些气候特点,效果要好的多。
2、反思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部门和学校经常会举行观摩课、研究课、评优课等。听课人有各级领导和各学校的地理同行。他们会对授课人的课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珍视这些宝贵的意见,并仔细反思。这对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四、进行教学再次设计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是能够使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了以上各方面的反思以后,最终要进行教学再次设计。再设计要保持和发扬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改变曾经的失败之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难点的突破,参考多方面意见,采取一些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等。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课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中的弊端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今后的教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第三篇:一节英语课后的反思
一节英语课后的反思
一位教师教学了一些表示室内物品的单词后,布置了一个“小小设计师”的任务,发给每组学生一张房间的轮廓图,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房间,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找蜡笔,互相讨论图的着色问题,以至于后半节课几乎成了美术课。学生的活动完全脱离了英语语言的实践,未能达到通过画画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的教学目标。
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不断拓宽英语学习的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是,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必须讲求适度,必须避免冲淡英语学科特色的做法。英语课不能脱离语言教学而成为美术课、音乐课或手工课等。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画一画、玩一玩或做一做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并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问题四:价缺乏公正性、层次性和交互性。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问题回答,在教师的倡导下教师里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等赞扬性语言。有时一节可种这样的价形式多达十几次。教师的价语言也很单一,往往是学生只要答对了就说 “Very good.”。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一节课中很少看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
反思:教师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这本身没有错,而且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应把握好的价方式、尺度和时机。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得学生来说,全班的掌声鼓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的机动的价方式;同时还应与学生分享价的权利,让学生参与到价中来。例如,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英语课上,一位学生表演之后,该教师并没有立即做出,而是提问另一位学生:Is your partner good?该学生回答:Yes.Very good.课堂上该教师还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反馈。活动中教师不时问学生:Am I good?学生有时也会说:Oh, not so good.这样平等交互的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问题五:盲目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
在公开课上,大部分教师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有展示单词图片的,有呈现新授内容的,有创设情景和拓展练习的。有一位教师从复习单词到新授知识呈现,再到练习巩固都用课间来完成。学生一会儿看Powerpoint画面,一会儿看Flash动画,一会儿看迪士尼中的人物,一会儿洪恩英语中的歌曲。只要是与本课教学内容有联系得内容都制作成课件,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反思: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设计多媒体课件应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时的课件应有一条主线,比如,以课本中某一场景为背景进行设计,不能过多涉及学生并不熟悉的人物和场景,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六:对学生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教师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教师对这些生成性问题不知道该处理,有的干脆置之不理。有位一年级教师教学 “What’s this?/ It’s a pear.”后,拿着一只很大的梨问学生:What’s this?几个学生都回答:It’s a pear.令老师很满意。突然又有一个学生回答:A big pear.但授课教师对该学生的回答并不满意,也许是因为那位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不一致。于是,该教师拿着梨,反复问那位学生直到那位学生答出:It’s a pear.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单词Plus时,边在黑板上书写符号“+”边问学生:What does this sign mean?有个学生说:It means a hospital.教师不知该对待该学生的答案,于是继续问起他学生。结果有的学生说表示医生,有的说表示护士,有的说表示急救,还有的说表示基督教。学生看似讨论得很激烈,其实师生之间的活动早已偏离了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其随机性造成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如能适当开发和利用这些问题,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会使教学更精彩。而有些生成性问题则与教学内容无关,教师应设法防止其发生,不能一味地之任之,淡化甚至遗忘原有的教学目标。上文提及的那位一年级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并适时引出对单词big与small的教学,这样就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一位教师如果能出示一道数学题,并提问学生:What does this sign mean?就能及时转变提问得角度,使学生转入正轨。所以,教师应提高教学应变能力,合理解决和利用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第四篇:一节英语听力课后教学反思
一节英语听力课后教学反思
吴爱华
又是一节听力课,我发现:在英语教学中有的学生听力差,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来自学生,即学生不重视听,很少花时间去练习。其二来自教师,只重视外语知识基本语言问题。
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充足的词汇量及相关的语法。因为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具体问题有:语音障碍。有些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就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特别是对同音异义词难以辨别。英美语音差异,英美英语除了在词汇上有差异,在语音上也不尽相同,有些读音差别还相当大。我国英语教学基本采用英国语音教学体系。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美音教材逐渐增多并有流行趋势,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英美语音差异,就产生了听力障碍。语速障碍,中学生平时学习都以课文磁带为准,速度较慢,如果再遇到一些语速较快的连读、弱读、重读、爆破、重音转移等有关语音语调变化的听力材料,便无所适从,所以平时训练时就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向大纲要求过渡。词汇障碍,学生英语词汇量大小,掌握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听力理解。
文化背景知识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搞好听力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听力。文化背景可分为两大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主要包括社会文化习惯和民族文化特点的交际用语和词汇,比如姓名(Name)、打招呼(Greeting)、感谢语(Thanking)、告别(Farewell)等,中西方表达不尽相同。
母语干扰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以后,常受母语干扰,习惯用中文逐字逐句翻译出来,不能直接将语音信息转化为一定的情景,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听力习惯问题
听力主要目的就是弄懂所听材料的基本思想。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不要力图把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听懂,每遇到不理解的单词和句子时就停下来思索,就会跟不上语速。
心理因素的问题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认为,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的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受影响。另外,外部环境也有影响,如在教室、语音室与户外听的效果不一样。
逻辑思维问题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的联想、判断、记忆、分析、综合等的协同工作过程。听者对所听材料做出的反应快慢及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所听材料的储存记忆。这样就需要听者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有意义的信息进行长时或短时储存。
第五篇:一节数学课的课后反思
一节数学课的课后反思
李影
【摘要】:正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对教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因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思辨、体
【作者单位】: 双沟中学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方法 反思 思辨 生成 体验 建构
【分类号】:G624.5
【正文快照】:
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对教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因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思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像一根火柴,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