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对文明的影》读书笔记 孙莉

时间:2019-05-13 12: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督教对文明的影》读书笔记 孙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督教对文明的影》读书笔记 孙莉》。

第一篇:《基督教对文明的影》读书笔记 孙莉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读书笔记

——信靠那值得信靠的很少阅读与宗教有关的书籍,因此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的第一感觉是有点晦涩,但是稍稍阅读一些篇幅便觉此书并没有那么高深。很多东西是基于《圣经》而来的基督教教义。每一章节都阐明了基督教教义对于文明各个方面的影响。我不排斥宗教,但同时却也没有真诚的信仰去真正信依某一个宗教。在导言中,作者导言的标题——“信靠那值得信靠的”,这是我对于这本书印象至深的一句话。一度觉得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被这句话所指引着,在心里真正的信仰着上帝,信靠他所值得信靠的,以此为信念坚持他的写作亦或是他的一生。作者阿尔文·施密特无疑是上帝忠实的信靠者,在本书的开头的导言中他就已经交代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因为基督教的贡献被忽视了乃至基督教被恶意攻击,所以要写这本书来护教。因此,我们难免会把这本书看作是施密特的护教书。这本书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护犊情深”。当然,对于作者来说他是上帝的子民,但是,施密特先生为基督教的辩护大大超出了他作为一个子民对于上帝的爱戴。若爱则至真至纯,毫不为世间污秽所恸,作者虽有其著书理由,但是未免给人一种片面化的感觉。关于基督教的书读的不多,一本《圣经》看了创世纪的部分之后被束之高阁。但是,在外国作家的书中,还是可以看到西方人对于上帝的信仰。在罗斯的《死亡和濒临死亡》中,这种信仰在濒死的人身上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在我不由想起《泰坦尼克号》电影中在船断成两截的时候,有很多虔诚的基督徒手拉着教父,在轮船沉入海底之前心中最大的依赖是上帝,相信上帝能带他们走进天堂。我没有这种坚定的信仰,能将生死都依托于这个叫做上帝的神。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太多关于内心的触动,因为我不是一个虔诚而坚定的基督徒。但是不得不说,看了这本书之后长了很多知识。在看这本书之前的认知里,我明白基督教对于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却没那么细致入微的去了解基督教是怎样来影响这个世界的文明的。这本书很详尽的叙述了基督教这么多年来对于文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论深刻亦或是不太明显。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来说这本书可以让他更加坚定他对于耶稣的信靠,对于非基督徒来说,这本书也不失为研究宗教的一本知识集锦。

书中首先提到了基督教对于生命的尊重,尽管第一章写的是被耶稣基督改变的人,其中有耶稣自己的门徒,使徒以及一些皇帝诸如君士坦丁、霍诺留等。但是正是这些被称作为“殉道者”的门徒和使徒基于对耶稣的信靠而将生死置之度外才将基督的教义传扬,向世界撒播福音。他们用生命在传教正体现了生命的尊严。基督教教义的《十诫》中“不可杀人”体现在了平等、博爱中。基督徒对于杀婴、弃婴堕胎、角斗士表演、人体献祭、自杀以及墓葬的反对表现了基督对于人类生命的珍重。人类生而有罪,但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到救赎,因信称义,因此上帝在根本上还是珍重人类生命的。据我所了解,希腊罗马文化对于生命的尊重是远远不够的,暂不说书中所提到的杀婴弃婴等行为,我们知道在希腊城邦的政治文明时代,真正享有政治权利的是希腊雅典城邦的公民,而奴隶和妇女以及外来人员是没有权利的。这种公民权利的享有者只是少数人,奴隶和妇女的生命和尊严是不被重视的,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也可以看到,妇女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不能在公开场合说话,不能在没有丈夫或者父亲的陪伴下出门。是基督赐予了妇女尊严和自由。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种说法,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夏娃是引诱亚当偷尝禁果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原罪的根源,因此认为“女人是祸水”。虽然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假使我信仰基督的话,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施密特先生在这本书中所述也是事实。耶稣在复活后同几个妇人讲话,让她们告诉他的门徒他已

经死而复生了;耶稣像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妇女参加教会活动等等这些事我虽然不至认为它是绝对存在的事实但也不至不相信这些话的真实性。对于妇女的尊重体现的也是平等的观念,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其次,书中写到的基督教对于文明影响的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应该是对道德的影响,人类文明至此,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这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所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基督教提高了性道德观,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类的原欲就是性,对于性的约束是提高人类道德的重要一步。基督教提倡“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观是现在我们的文明中所提倡与坚持的,虽然现在有些国家宣布“同性恋合法”,但是在“十诫”不可奸淫的教义指导下,一夫一妻以及拒绝乱伦依然还是普世道德观。而且,依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来说,基于爱情的婚后性行为才是“道德的我”所提倡的。因此,基督教对于道德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人类与动物之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有道德意识,动物之间的性关系是固定的,动物之间也是没有尊老爱幼等道德意识存在的。如果说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文字,那么我想,人类文明的核心应该是道德,不道德非文明。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

再者一点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基督教对于慈善事业和国家福利的影响。蒙着基督的爱与怜悯,“圣洁蒙爱的人要心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博爱的基督教徒帮助他人不求任何回报,向穷人、病人、垂死之人广施善心,是以爱为中心的怜悯。但是,这种以“博爱”为初衷的慈善发展至今日的国家福利却滋生了懒惰,依赖等有害结果。“过度的福利使受惠者道德败坏,使受惠者沉湎于依赖而不可救拔,因而使他们自己受到伤害”。国家福利诱导很多人形成国家救济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但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否认慈善事业没有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而慈善事业也的确渊源于基督教。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失掉自己对于弱者的同情,我们也许没办法真正做到像早期做慈善的基督教徒一样倾其所有去救助别人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博爱的行为。尤其是如今贫富差距巨大,很多的底层人物生活艰辛,作为一个不消说有能力无所不为的人哪怕是一个可以温饱的人来说,但我们遇见弱者或是需要帮助的人时,伸出援助之手或许就是份希望。尤其在现在社会骗子横行的年代,每每听到有女孩在大街上被骗旁观者无人伸手救援或是老人猝晕在闹市无人问津的新闻总觉得惊骇,是人心坏掉了还是这个世界黑了?想起那个好心送孕妇回家却惨遭荼毒的还在花样青春里的女孩,心里的疑问号越来越大。为什么别人好心帮助你,却还要害人呢?有时候觉得无法理解,也许是自己生活的世界太过单纯了。这样的人,存在于世有什么意义呢?我也不懂。

再然后是基督教对于劳动和经济的影响,在时间上,我们能现在采用的是基督教的公元纪年法,不得不说这是基督教对这世界的又一伟大贡献之一。而基督教强调劳动者的尊严,并把懒惰视为致命的七宗罪之一。劳动被赋予了高贵的精神而不是像希腊罗马,劳动是奴隶该做的是被歧视的,因此“赋予劳动以尊严和尊敬产生了一个显著的副产品,那就是奴隶制度的削弱”而劳动自由也和经济自由业促成了今天的文明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人,属于劳动阶级的人的自由在中国是被束缚的。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劳动的尊严和个人的经济自由都不能在非民主的社会存在”。因此在书中作者还引用了拉比丹尼尔·拉平的“资本市场从未在任何非基督教国家自发产生,这绝非偶然”。初看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中国在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我不知道这可不可以作为我反驳这句话的理由,但是后来查阅资料发现西方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唐朝,因此我没有办法排中国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不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况且,中国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资本市场。因此,本来对于这句话没有好感的我,后来亦是不得不接受了它。

最后基督教对于医疗、教育、自由和公正、法律、艺术与建筑、音乐与书籍、节日符号文字词汇表述以及对于科学的影响也都是我之前不曾细细了解。曾经很愚昧的想,宗教是站

在科学的对立面的,但在施密特这里,我却看到了另一种观点:科学与宗教是并行不悖且互相联系的。牛顿的下半生是与圣经陪伴度过的,以前不太理解牛顿这位巨匠在后半生的如此行径,但现在,或多或少,隐约觉得越是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心中越是有坚定的信仰,在迷茫的时候可以问问上帝。“如果你更深一步的思考,科学将迫使你最终相信上帝”

西方文化从时间上来划分可分为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发挥了重要的启下作用,我们无可否认。对于这本书,总体上认为,不失为研究基督教文化的一本好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非基督教徒来说,对这本书表现的兴趣恐怕不大。但不论是这本书的实质如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多方思维。这本书又为我打开了另一个眼界。我不是一个对于学术有浓厚兴趣的人,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历史书籍发生的很大的兴趣,这倒是一个意外。

多看多度多思多想。最后,信靠那值得信靠的。

第二篇:孙莉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姓名:孙莉性别:女 手机:***现居 住 地:海淀区

电子邮件:sunlili11@163.com户籍:湖南常德

出生日期:1987.11.20学历:五年制大专

身高:160cm体重:50kg身体状况:良好婚姻状况:未婚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自学能力强,善于思考,能吃苦耐劳,敢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富有工作

激情,乐业敬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极佳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有些方

面还有一定的不足,比如知识,社会经验等;不过我相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

努力工作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来提高的,我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即时

工作性质:全职

目标工作地点:北京海淀区,可配合公司加班,出差等临时安排

期望薪水: 6000-10000/月不等

目标职能:美容导师讲师美容院店长美容顾问

工作经验

1.2006年9月来京,进入瑞士蓝衣天使中国总部学习芳香理疗,美容美体以及美容院管理和市场营销,于2006年底由公司安排到下属旗舰店工作

2.2007年4月,进入北京朱颜化妆品公司担任公司示范店主管,2007年9月,担任朱颜化妆品公司蓝妮儿品牌导师从事公司客户接待,协助总经理处理公司事务以及下店培训,策划主持店内庆典活动等工作

3.2009年3月,自己经营了法国蓝妮儿品牌加盟店,位于西城区百万庄大街,该店是和一家大型专业美发造型合作,因前期一些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到造成后期矛盾不断,不能愉快的工作,2010年3月终止合同

让我们为了这个美丽的事业携手共进,加油!

第三篇:《论死亡和濒临死亡》读书笔记孙莉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读书笔记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这本书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对病人临终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基础上所著。这本书,乍一听名字大家都觉得好像是本很恐怖的书。因为一般而言,我们对于死亡都是避之不谈的,而这本书却要告诉人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事。但是,看完之后,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值得你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把它看完的书。是的,看完这本书,我用了一个礼拜,除去上课、睡觉、吃饭和其他必要活动以外,在这一个礼拜的时间里,日夜兼读。其实并没有觉得自己这种读书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就是好的。我觉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很认真。首先,这是态度问题。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本身的态度是有问题的。因为有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里面。但在好几处,我都是看了两遍的,因为看过一遍之后觉得自己跟什么都没看一样。这一点,可能是自己这几年书看的比较少的缘故。而且,在看外国人所著的书时,也不太习惯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停下来想想他们在上一段说了些什么。这样看偶尔会觉得有点烦。但,这是态度问题,一开始就没有端正好看书的态度。不过,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好像已经习惯了无时无刻都捧着这本书了。所以,耐着性子,还是很快的把它看完了。

“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死亡仍然是可怕的,令人畏惧的。即使我们以为在很多层面上已经征服了死亡恐惧,但他依然普遍存在。”

这句话是作者在第一章中关于死亡恐惧的一个强调点。在看这本书之前,在我尚且年幼的时候,我有想过关于死亡的事。常常在入睡前或是清晨醒来时挣扎在这个问题里:“我死后会怎么样”。在很多个失眠的夜里望着天花板想着自己死后是否还会有知觉;死后这个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自己是否还能看见死后的自己?我会自己给自己答案,死亡如同深度睡眠,只是睡眠有一个期限,而死亡是恒久。是恒久不醒的睡眠。所以就像睡觉一样,不会有明晰的知觉和意识来感知周遭,就更加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而自己的身体会化作一堆白骨,继而是一抷黄土,而身体的腐烂过程在脑海里被刻意屏蔽了。相对于白骨和黄土而言,身体慢慢腐烂发臭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而这个世界将再不会有我的存在。想到这里,总是会陷入深深的恐惧里,但那个年幼的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恐惧死亡。只觉得脑海里一片茫然,心都揪在了一起,然后立马打断思考,转移注意力,最后不知什么时候在空洞的黑暗里睡去。次日清晨想起昨夜在黑暗中挣扎的自己,呵,原来是个“怕死鬼”!但,这是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不是么?但在这本书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多年前自己对于死亡的浅思

涌现在了脑海里。不太深刻,也不透彻。但却是自己在那个年纪里对于死亡的思考。随后的几年,我总是在提醒自己“死亡并不可怕,你是个勇敢的人,不用惧怕死亡,毕竟,现在的你,还好好的活着”!也不是什么富有积极色彩的心理暗示,但却相随多年。庆幸自己是个乐观开朗的姑娘。我不否认现在的自己仍对死亡有恐惧,尤其是听到重大灾难事故的伤亡数字时。但,相较而言,比刚开始产生的恐惧要浅淡的多了。所以才耐着性子,把这本直面“死亡”这个禁忌话题的书看完了。但起初,我只是想知道,罗斯要怎么写这本书,这本书里,在这本书里又是怎么写关于死亡的。但,看完书之后,发现,她并不是将过多的笔墨用在如何描述死亡上。而是着重在于对那些病人或者濒危病人在医院里或者是他们自身的感受和他们面对死亡的反应和态度。通过这些感受、反应和态度,她分析了病人面对死亡时的大多数普遍的状态。并就她与她的团队从病人那里了解的来的绝症期间病人的应付机制做了一个总结。

她把这个应付机制分为五个阶段:否认与隔绝、愤怒、交涉、抑郁和接受。在描述这五个阶段之前,她先给我们分析了人们对待死亡和临终的态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日新月异并没有减少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的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解决了很多人们从前无法抵御的病痛。但是,也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专业化。“人们关注的对象有个体转移到群体,这一点在人际交往的其他领域里表现的更为显著。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在近数十年里发生的变化,就能够发现这种转变无处不在,从前,一个人敢于直面他的敌人,能够正大光明地和一个看得见的敌人进行个人接触。而如今,不论士兵还是平民都必须严阵以待、提前预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它不给任何人提供公道,甚至在来临时都不为人察觉。这种毁灭可以像晴天霹雳一样从天而降,如同广岛的原子弹那般,夺取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也可能以毒气或者其他化学战的隐蔽形式,无形中侵害人体,致人死地。人们不再是由个人为自身的权利、信念、家族的安全和荣誉而战,而是变成整个国家、包括妇女儿童都卷入战争,每个人直接或间接的被牵动,丧失生存的机会。科学技术就这样促成我们对毁灭、也由此对于死亡的愈来愈变本加厉的恐惧。”科学技术在造就福音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于突然变故的恐惧。所以“如果我们无法否认死亡,就会试图去征服它。我们会加入高速公路上的飙车行列,会一边为全国节假日期间的死亡人数震惊、一边庆幸不已——“死的是别人,又不是我。我没事。”人们会抱着这种态度来面对周遭的死亡而不是虔诚的感谢自己还活着。“认为现实受苦能换来天堂回报的信念早就不复存在了。苦难失去了意义。”人们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延续自己的生命。然而,那些冰

冷的机器,维持的仅仅是心跳,却不去考虑那样拼命维持的意义。“如果科学和技术的用途不是错误的导向增加破坏性、使生命苟延残喘而不是使之更富人性,如果与科技相伴随的是为个体的人际交往释放更多的空间,那么我们真可以说这个社会是了不起的”作者在这里谈到很多她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度思考。医学的发展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机械的延续人类的生命而让其没有价值没有尊严没有意义的苟延残喘。在她的访谈过程中,所有的病人都给她传达了将心比心的重要性。我想,作为一个社工专业知识的学习者,我们也要深刻的意识到将心比心的重要性。用专业知识来说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临终关怀”是我们专业知识中的一部分,对于它的理解要在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更加深入。也算是提前接触一下“临终关怀”。

在其后的五个阶段叙述中,她给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病人之间的谈话内容,从这些谈话中总结出了病人和濒危病人对于死亡的反应,由最初的不愿接受和极力否认到中间的愤怒,然后是内心的挣扎和上帝讨价还价以及随后的抑郁,最终不得不面对死亡的事实,接受上帝即将带他离开人世的现实。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的不是病人与死亡相持不下的折磨,而是他们对于信仰的坚持,到死都还一直坚信上帝的仁慈。有一个病人是这样说的:“以前我就像一个机器人,相信别人告诉我的东西。我被教育成那个样子。我以前并不是真正的在崇拜上帝。我一直觉得我崇拜上帝,可如果有人说我不相信上帝,我一定会觉得受到了侮辱。但现在我知道了其中的区别。”这个病人是一个修女,一个一直信奉上帝的修女,然而从前她的那些崇拜都是别人教给她的。而在病后,她从另一个病人那里更加坚定了她对上帝的信仰。还有一个病人的家属在访谈中说道:“坚信圣经里说的,上帝无所不能”。“我确实认为,如果他真的不能好转,如果他的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那么我坚信这一定是上帝的意愿”。在她的丈夫生命垂危的时刻她依然没有崩塌她内心对上帝的信仰,甚至没有责怪上帝要带他离开她。这种信仰的坚定在这本书中处处可见。真让我觉得震撼。我想,这也是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吧?只是,我欣赏他们对于上帝,对于信仰的执着与坚定不移。很多时候,人是需要信仰来支撑意念的。

在总结了病人对于死亡的反应机制后,她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病人们是怎样面对死亡的,而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该怎么做才是对病人最好的看护;该怎样不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路途中感到悲伤和愤怒;该怎样让他们富有尊严没有遗憾满足而平静地离开人世。对于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提供经验与借鉴。也让我们有了一个缓

冲的心态来从容的面对我们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死亡。

在本书中,有很多富有深思的句子穿插在作者的叙述和病人的谈话间。这些句子所告诉我们的不仅仅只对于病人而言的,在我看来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很多话一针见血刺到了我的心窝里。

“在你无法给予的时候,你就更加需要别人了”、“死亡,意味着有价值的活动的终止”、“我想说只要我还活着,就总有生的希望”、“接受并不意味着幸福”、“保持尊严,直到生命的尽头”、“或许,当我们接近生命的尽头,在奋斗过,也付出过,笑过,也悲恸过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我们起始的地方,终点亦是起点,人生的旅途就此结束。”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观去判断某件事情对某人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因为坦率,因为真诚,因为,不逃避问题,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听到来自每一个人的声音”

······

这本书,读完了。感受,也写完了。对于死亡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向着死亡更加靠近下去。

第四篇:孙莉教子心得

关于高中生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青岛烹饪学校

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必要加强。由于学习忙,寒暑假也比小学初中的短。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就相对较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时间短,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而高中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和性格定型期,家庭教育对他们来说犹为重要。而高中的家长都是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正处在事业的高峰期,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少。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个时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正如一个家长所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教育好我的儿子,让他成材。”事实上,孩子的成材也是家长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高中阶段的家长怎样实施家庭教育,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呢?我想,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很多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和爱是理所当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报。没有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是孩子不听话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让孩子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支的习惯。前美国首富、美孚石油公司的总裁,洛克菲勒,每个星期给孩子的零花钱只有三十美分,相当于人民币2.4元。而且他要求他的孩子们每周把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记录好,下周领零花钱的时候交父亲检查。后来,他的儿女,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不要依靠亿万富翁的父亲。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入和支出的习惯,就可以将自己的财富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而不会由于金钱问题而时时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学会理财,也就是学会规划人生,会理财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一段时间过去后,要让孩子算算账,一个学期,一年要用去父母多少钱。另一个方面也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尝试去赚钱,了解金钱来之不易,而且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这样有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证。

二、宽容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严是爱,松是害”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千百年来,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说的最多的也是“严格要求”。的确,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发展,少走弯路,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是对“严格要求”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使孩子习惯接受,不会批判的思考,个性丧失,创新意识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心灵压抑,性格孤避,过早地失去了童真。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在今年6月末日报道的,13岁考上大学的天才儿童曾永康的悲剧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严格,更应该宽容。严格不是苛责,苛求,应该严而有度,严而有序,严而有理,宽容不等于放纵,放任,不等于对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不等于可以原谅孩子的所有 1

错误,宽容更多的是对孩子感情、心灵上的宽容,让孩子有健康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严格的教育。家长要处理好要求的严格与环境的宽松,过程的严格与结果的宽容的关系。宽容是对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信心,有勇气,严格要求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严格要求自己,善始善终良好习惯。

三、民主平等的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显著的特点是“变”。孩子开始发育了,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有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和他们平等交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四、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打造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新教育理念认为:“人人有材,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个个成材”。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材,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是成材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成材的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这都是他们自己扬长避短,学校和家长因材施教的结果。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肯定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边学边教,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优秀的人。

第五篇: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郑易平王维

(摘要]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客忽视的。清教的契约思想为北荚殖民地人民反抗英王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I新教的人权政治思想为美国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宗教大觉醒运动不仅使契约思想、人权思想广为传播,而且在此基础上速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关键词]基督教 文明 清教新教 大觉醒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首次把“文明”而不是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区分人类集团的标准和引发后冷战时代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文明观里,宗教是构成文明的首要因素。亨廷顿的观点或许偏颇,但他从文明的角度看人类冲突的独特视角,还是给了人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另一位美国学者奥利维尔·如恩斯在《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一书的前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菲雷在回顾1989年苏联解体,致使美国最终获胜时,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苏联是个超级大国。它或许一直都拥有令人敬畏的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但却从来都不是一个文明,证据就是它可以在旦夕之间消失,而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性遗产。我在考察促成‘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美国世纪’时,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表明美国的情况正好与苏联相反。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原因恰恰在于它的文明。”[1]可是谈起美国革命,人们立刻会想起潘恩、杰斐逊、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的贡献,也很容易想起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影响,而基督教文明作为美国革命的重要背景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一、清教契约思想对美国革命的贡献

“契约神学”是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认为,人与上帝之间有一个契约,那是人自愿与上帝订立的契约,即恩典契约。通过恩典契约,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赐予,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这个赐予而存在的。清教主义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是加尔文主义的一个分支,因此深受加尔文契约神学的影响。清教分离派首领罗伯特·布朗于1582年在荷兰出版了两本书,提出了契约思想,他写道:“建立的或集合成的教会是一群或一些基督徒和信教者。他们按自己的志愿,与他们的上帝订立契约,受辖于上帝,并在神圣的共同体中得到了上帝之法。”[23而重要的是,布朗把清教的契约思想引入了政治领域。他说:“人们应该有什么协议呢?”“对于教会神职人员,必须有教会协议;对于民事行政官,必须有人民的协议或共同体的协议。,[3]也就是说,一切合理的权威来自上帝的圣谕和人民的协议,其民主倾向清晰可见。清教徒来到北美,继承和发展了清教分离派的契约理论,确认了契约思想及相关的权利,即教会或政府的建立是被治者同意的产物。在《五月花号公约》中,教会契约已成为自治共同体的基础。“《五月花号公约》不仅使契约缔结者联合起来崇拜上帝,而且缔结契约是为了建立新的共同体和新政府。”[4] 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指出:“源于圣经传统的圣约思想与建构民治国家的思想相连。最后,订立圣约及把‘我们自己联合在一起的方式’将以法案、条例及宪法等公正而平等的法律形式体现出来。”美国联邦制中的核心观念是以订立圣约和把我们联合在一起的程序形成自治的关系社群。,__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 喻的: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他们拥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所有的人生而平等的预设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即 在上帝面前人们处于根本平等的地位,并且,这种传统告诉我们,所有人出身都相同。,E63 《独立宣言》阐述了契约权利思想:“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他们的公正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一无论何时,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坏这些真理,人民都有权改变或废除之,建立新政府⋯⋯”既然英王暴虐,违反了契约,殖民地人民就有革命的权利。人们一般认为《独立宣言》所阐述的契约思想基本上来自洛克,因为杰斐逊熟诸洛克的《政府论》,并把洛克的观点称为 “常识”。其实,清教的契约思想早于洛克半个至一个世纪。此外,关于契约思想,“罗杰·威廉斯、托马斯·胡克和约翰·怀斯等人都曾详细阐述,想必杰 斐逊也是熟稔的”r73。另外,《独立宣言》也是在总结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在美国革命的酝酿时期,抵抗暴政的权利思想已被广 泛传播,这其中新教牧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萨诸塞的一位清教领袖、波士顿的著名牧师约翰·科顿于1633年写道,当人民发现统治者违背了“他们宣誓遵循的公正和幸福的原则”和背离了“他们的契约的根本条款”时,也就免除了人们对他的效忠。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拿起武器”也是合法的[8]。显然,清教的契约思想为美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来源。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勋爵

在论述美国革命时指出:“这种革命精神通过殖民

地宪章而源自于十七世纪的教派。”[91而托克维尔说得更清楚:“从第一个在美国海岸登陆的清教徒身上就看到美国后来的燕个命运,犹如我们从人类的第一个祖先身上看到了人类后来的整个命运。,I-103因为,“清教的教义不仅是一种宗教学说,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最纯粹的民主和共和理论相一致”E11"1。

二、新教对美国人权政治思想的贡献 1.新教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思想 美国的建国者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少数几项绝对权利之一。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政府都无权强迫个人接受任何教义或者检查任何教义。政府不得强制推行一种宗教信仰,也不得因为人们有信仰或者无信仰而剥夺他们的任何权利或者特权。因此,美国宪法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加以保护,其《权利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 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清教徒最初历尽艰辛,甚至牺牲生命来到北美就是为了实现宗教自由的理想。可是清教徒到北美后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排斥其他教派。在这种情况下,罗得岛的缔造者浸礼教牧师罗杰·威廉斯,坚决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正统清教所奉行的政教合一原则,反对政府干预宗教事务,强调宗教信仰完全是上帝与每个个人之间的关系,他有一句名言:“上帝设置一堵墙,将他的教会园地隔开,不受荒原的污染。”[121他在1664年撰写的题为《论因 信仰而遭迫害的血腥教义》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精神领域与世俗领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教会掌管精神生活,行政官员管理世俗事务n引。他认为正确的宗教政策应免除政府干预宗教的危险,政教分离正是为了保证各教派的宗教自由,而宗教自由是一项主要的自由权利。作为罗得岛的缔造者,他从英格兰争取到实行宗教宽容原则的特许状,该特许状规定:“在这殖民地,任何人不应母宗教上的意见的分歧而以任何方式受到骚扰、惩罚遭致不安或遭到怀疑,不得在实际上侵犯我们这一殖民地公民的和平。”[141罗杰·威廉斯在罗得岛实行宗教自由政 策,甚至宽容到连无神论者也得到了保护。

在殖民地时期,除了浸礼教之外,虔教派和贵格宗也主张宗教自由。贵格宗的教义是根据《新约全书·约翰一书》,即以“上帝就是光,在此毫无黑暗,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演绎而来,认为每个人心灵中都有内心之光,即“光明的种子”,可以直接感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意志。因为人人能直接同上帝交流,因此,无需牧师作为中介。这体现了一种宗教平等观。它主张有原罪的人只要承认其原罪,真心忏悔,修正其言行,都能得到救赎和上帝的恩泽。它反对宗教迫害,认为那样做背离了耶稣的悲悯精神,实质等于精神上的谋杀[1引。贵格宗领袖威廉把信仰自由看作是最重要的自由。他在1670年撰写的《信仰自由的伟大事例》中,把信仰自由界定为“不仅是相信或不相信这一原则或那一原则的思想自由,而且是对我们所认为绝对需要的原则以鲜明形式加以崇拜的自由。’’c16] 2.新教的自由民主思想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清教徒是平等思想的传播者。首先清教徒主张一切人在原罪方面是平等的。其次,清教徒接受了加尔文的“预定论”,严格区分选民和弃民,但同时主张,没有人能自己救赎自己,每个人获救的机会是与他人一样的。倘若一切人在原罪和基督神恩面前是平等的,那么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平等的。马萨诸塞的进步牧师约翰·怀斯著书立说,宣扬“理性会指导人们不可避免地选择民主制,选择自然之光珍惜的政府形式,作为是适宜人类的公正和自然权利的政府形式-E17]。他强调人按天性是自由和平等的,指出“一切仁政的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的福利以及每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尊严等权利,并保障这些权利不受侵害,[18]。在此,他明确提出人人平等和人人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人权观念。

康涅狄格的奠基人,杰出的清教徒托马斯·胡克,主张一切人享有宗教平等和世俗世界中的平等,必须经由大家的同意才能建立教会或政府。他宣称:“遴选公共官员是人民的权利,并得到上帝的恩准。”选出的官员,“其权力是有限度和范围的’’[”3。波士顿具有强烈民主精神的牧师乔纳森·梅休生活在英国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矛盾逐渐加剧的时代,他被约翰·亚当斯称为美国革命前15年 中“唤醒和复兴美利坚原则和感情”的最重要人物之一[2引。他在《无限制的臣服》布道中鲜明地主张抵抗专制政权的权利,认为无限制地臣服掌权者是

“荒谬的”。他提出了.“合法抵抗”的原则,他说:“我们可以保险地主张两件普遍的事而无害于政府:其一,当世俗统治者所行之事不适合上帝的意志时,可不必服从⋯⋯不服从他们是一种责任,而非犯罪;其二,任何政府摒弃公共福祉和社会安定这一政府的目标,⋯⋯那么人们就没有理由或动力去顺从或臣服。”统治者“从上帝那里得不到做坏事的权力”,政府是受“人民的委托而建立的,当权者滥用这种委托权力,人民可以取回委予其他人川E 13。除清教之外,在英属北美殖民地,还存在新教的其他教派,诸如浸礼教、虔教派、贵格宗等等,他 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浸礼教牧师罗杰·威廉斯不仅大力倡导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而且宣传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政府只是人民主权 的创造者。

贵格宗不仅和虔教派一样主张宗教自由和社

会平等,而且在政治实践上主张贯彻人民主权。贵 格宗领袖威廉·宾缔造了宾夕法尼亚,他于1682 年为宾夕法尼亚起草了《政府体制》的基本法,在序 言中,他明确指出,一切政府的伟大目标和本政府 体制的目的是“支持崇敬人民的权力,保障人民不 受滥用权力之害。”“没有服从的自由是混乱,没有 自由的服从是奴隶制”,因此,公民享有自由权的时 候,无论统治者,抑或被统治者都要服从公正的法 律‘2引。

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威廉·宾强调政府 的分权制衡,他主张政府由三个部门组成:总督(没 有否决权),一年一度选出的助理会(有权提出法 案,并在行政上协助总督)和一年一度选出的议会(有权批准或否决助理会提出的法案)。同时他还主 张官员轮换制。威廉·宾表示,他制定政府体制,旨 在保证实现人民的三种基本权利,即自由权、财产 权、通过投票选举以参与立法的权利和通过司法系 统受行政部门保护及参与司法和行政的权利[2引。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属北美殖民地新教进步 牧师对殖民地人权政治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 们从新教教义出发,在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信仰自由 的同时,主张社会平等,阐明了被统治者的同意是 建立合法政府的基础;主张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 制,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同时主张政府内部分权制 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甚至宣称如果当权者滥用权 力、背离公共福祉,人们有抵抗乃至革命的权利。这 些思想对后来的革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 愧是美国人权政治思想的先行者。

三、第一次宗教大觉醒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1730~1760年北美殖民地开始了第一次宗教

大觉醒运动,即唤起民众宗教热情、复兴传统宗教 虔诚的运动。宗教复兴者打破了以往在教堂定期进 行宗教活动的惯例,不分地点、时间,凡有人群的地 方皆为布道场所。他们采用即席讲道、家访等多种

方式四处布道,有的地方还把布道场词编印成册,__在民众中广为散发。为适应传教与培养高级教牧人

员的需要,宗教复兴者陆续建立起高等学府。大觉醒运动使“唯信教义”、“预定论”等神学思 想广泛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提出了普遍救 赎的宗教平等观,宣称不是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 一个人的个人宗教体验,才是救赎的条件,并且这 种救赎最可能降临于一般的、未受过教育的人们身 上。公理宗牧师乔纳森·爱德比兹在马萨诸塞推动

宗教复兴时,摒弃了加尔文教对“选民”和“弃民”的 划分,强调精神的觉醒是上帝预定的被救赎的人的 标志,在广大人民中间得到了响应。“大觉醒”显然造成了一些教派分化,使越来越 多的信徒背离国家教会,但却使宽容异己之风尚得 以发扬,推动了众多的宗教派别与团体的形成和相 互的认同、理解与尊重。宗教的民主化促进了民主 热情,宗教的平等观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平等观,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平等的认识。结 果使代表不同宗教派别的牧师在政治上活跃起来。每年的选举也就不像往昔那样平静了,希望连任的 官员感受到了选民的压力,这多少削弱了统治者的 控制力量。

另一方面,“大觉醒”唤起了各殖民地民众对经 济和政治上的共同利益的认同,加强了民众共有的

“上帝选民”、“特殊命运”的信念,促进了美利坚民 族一体化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达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提供了道德依 据‘2 4|。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家威廉·麦克劳克林

认为,大觉醒“福音运动为(美国)革命奠定了基础。它在摧毁老殖民地社会静态的贵族式的、阶级层次 分明的和审慎控制的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 用’’[2引。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革命前夕1776年1月,潘恩这位“自由的使者”发表了著名的革命檄文《常 识》,此书出版后在殖民地居民中不胫而走,成为北 美人民反英最具号召力的思想武器。一般认为,《常 识》中宣传的革命理论是世俗性的,然而,潘恩在抨 击英国君主专制政体和世袭制的合法性基础时却 使用了大量的圣经话语。在书中,潘恩详述了《旧 约》中犹太人向耶和华要一个世俗的国王来统治他 们的故事,指出君主政体是起源于基督教之外的异 教徒的政权形式,而上帝是反对君主政体这种统治 形式的,甚至把君主政体列为一种罪恶。此外,在列 举世袭制的弊害时,潘恩把世袭制同基督教的原罪

说相比较,认为二者是“相类”的,都是“不光彩”和 “丢脸”的。最后,他总结道:“君主政体和世袭制度 不仅使某个王国而且使整个世界陷于血泊和瓦砾 之中。这是《圣经》所反对的政权形式,所以免不了 要发生流血。”

《常识》的发表和传播,正值北美第一次宗教大 觉醒如火如荼之际,当时人民的宗教意识空前高 涨,《常识》的宗教话语巧妙地把宗教意识和革命意 识融合在~起,使人民的革命激情进一步高涨。(作者:郑易平武汉大学在职博士生、中国矿 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008; 王维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徐州221008)参考文献

1-13[荚]奥利堆尔·如恩斯:《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固世纪》,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23 H.M.Dexter,Congregationalism As Seen in Its litera— ture,New York,1975,P101~105.

[3][7][15][17][18][19][20][21][22][23][25] 转引自陆

镜生:《美固人权政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4~65、130、91、88、88、89、89、92、92~93、96页。

[43 J.Mark Jackson,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oliti. cal Thought,New York,1932,P61.

[5][6][美]文森特·臭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 联书店2003年版,第56、58页。

[83 Perry Miller,The New England Mind:the Seventeenth Centuty,New York。1957,P410.

[9][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 页。

[10][11][法]托克堆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323、36页。

[12]Mark De Wolfehowe,The Garden and the Wilderness:

Religion and Government i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History,Chicago,1965。P6~7.

[13]Providence:Massachusetts Club Publications,1870,V01.3.

[14]Anson Stokes and Leo Pfeffer,Church and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1964,P65.

[16]Mary Maples Dunn,wilIiam Penn:Politics and Con~ science,Princeton,1967,P146.

[24]Sydrney E.Ahlstron,A Religion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 979,P294.__

下载《基督教对文明的影》读书笔记 孙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督教对文明的影》读书笔记 孙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P1-48第一、二章。 灵性成长陷入瓶颈,难以突破。瑞尼麦克林牧师说,感觉不满的时候,就是内心预备好更上一层楼了。祷告求神带领。奇妙的是,冬云弟兄两次推荐《基督教神学思想史......

    最美乡村教师孙影

    最美乡村教师孙影:绽放在山区的城市花朵 编者按:因为支教,她放弃了大城市的稳定工作;因为支教,年过30岁的她错失了爱情;因为支教,她5年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3万多元的外债。在物......

    《雪域豹影》读书笔记

    合上沈石溪的《雪域豹影》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生活在日曲卡雪山一带的雌雪豹阿灿霞刚产下一窝幼崽,配偶便死于非命。一般来说,雪豹的世界里是没......

    《雪域豹影》读书笔记

    《雪域豹影》读书笔记 合上沈石溪的《雪域豹影》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生活在日曲卡雪山一带的雌雪豹阿灿霞刚产下一窝幼崽,配偶便死于非命。一......

    文明征文,龙莉

    文明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行动,文明是一种精神,节约每度电,节约每张纸,节约每桶水,脏话都是文明的体现。 文明,就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我们的身边,不难发现乱扔垃圾......

    2010--2011孙伊莉党员总结[大全]

    党员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洛龙区龙城双语初中 孙伊莉 2010---2011学年,我担任初三(5)、(6)和初二(8)、(9)、(10) 五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学期,可以说是紧张忙......

    孙思莉北师学习总结

    北师培训周记之一 ——初来 经过近9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我们培训的地点——北京师范大学。这是国家的最高最优的师范院校,也是我长久以来向往已久的地方(相信也是众多老师......

    《德育教育纪录片》观后感 孙琳莉

    《德育教育纪录片》观后感 在7月5日,学校组织了一次活动,让我们看《德育教育纪录片》,,这部片子的内容包含了四部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这些内容里面最令我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