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业务材料(一)目录
业务材料
(一)目 录
一、领导重视1、2010年计划生育责任状2、2010年药具工作计划3、2010年计划生育药具文件4、2010年计划生育工作记录5、2010年华大街道计生考核方案6、2010年药具工作总结
二、人员要求
药具管理人员
附:
1、毕业证书复印件
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复印件
3、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规章制度
1、避孕药具工作制度
2、药具管理员职责
3、宣传培训制度
四、药具橱柜管理
1、药具橱柜
2、库存药具品种
五、基层工作
下社区工作记录薄
一、领导重视1、2010年计划生育责任状 2、2010年药具工作计划3、2010年计划生育药具文件4、2010年计划生育工作记录5、2010年华大街道计生考核方案6、2010年药具工作总结
二、人员要求药具管理人员
附:
1、毕业证书复印件
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复印件
3、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规章制度
1、避孕药具工作制度
2、药具管理员职责
3、宣传培训制度
四、药具橱柜管理
1、药具橱柜
2、库存药具品种
五、基层工作下社区工作记录薄
第二篇:教师业务档案目录
中水二中教师业务档案目录
教师姓名____________ 是否班主任____________
1、教学工作总结(1份)
2、教学工作计划(1份)
3、教学进度计划(1份)
4、教师教学优秀教案(1份)
5、素质教育检测质量分析(份)
6、中水第二中学教师家访情况记录表(5
7、扶优辅差工作计划(1份)
8、扶优辅差工作措施(1份)
9、中水二中扶优辅差记录(10人次)
10、扶优辅差工作总结(1份)
11、教学小论文(1份)
12、教学教研反思(1份)
13、教学教研心得(1份)
14、教学教研工作总结(1份)
15、教案
16、登分表
17、听课记录
份)
第三篇:业务学习材料(一)
业务学习材料
(一)3月2日
校本教研的主要实践因素
张文富
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人的要素 , 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 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主体、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的组合、专业研究人员是专业引领导引。三者是校举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 , 三足鼎立 , 缺一不可。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 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 , 从本质来说 , 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 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师的自我反思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 , 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显然 , 自我反思与日常生活中的“回顾”不同 ,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 它具有目的性 , 带有研究性质 , 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 只有教师的反思成为个体的自我意识 , 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 , 校本教研才能成为现实。在课程与教学中 , 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根据时间 , 区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 在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
在实施课程之前的反思:这时候的反思往往是一种预设性的反思 , 通过这种前瞻性的反思 ,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史为有效 , 通过预测和分析 ,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 进行及时的反思 , 处理和思考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 能使教学活动得到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 对于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起点。
在课程实施后的反思 : 在结束教学之后 , 及时并有效的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 , 批判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 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 提高反思水平, 并逐步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思考多为指向外部的 , 而自我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 , 按照布迪厄在《实践与反思》中的说法 , 自我反思要求个体把自身看作既是反思的对象 , 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的自我反思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 : 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 , 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在过去的许多教育研究中 , 教师大多处在被研究者地位 , 是教育实验中的“白老鼠” , 而在校本教研中 ,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 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 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 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 ,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通过研究 ,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 改善教学行为 , 提升教学水平。
(二).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 , 而同伴互助则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 , 开放自己 , 形成相互交流经验 , 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 ,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 共同成长。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 , 基本的同伴互助形式包括交谈、协作、帮助等。
(1)交谈。交谈有着不同的层次区分 , 浅层次的交淡主要是信息交换和经验共享 , 信息和经验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被激活 , 教师只有通过交谈 , 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 , 才会少走弯路 , 发展自身。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 , 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 , 这个过程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 , 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讨论是教师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 , 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 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2)协作。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 , 完成某项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 往往要求许多教师共同承担研究课题 , 或者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困惑和问题 , 这样组织成为协作的团队。在协作中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 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 同时也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 , 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 , 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3)帮助。在教师队伍中 , 总有一些教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专长 , 也存在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 , 他们可以作为相互交流中的核心人
物 , 承担起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任务 , 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坏境的要求。例如 , 现在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 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
校本教研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 , 是教师的群体行为 , 也可以是学校整体行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 , 作为个体的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所以 , 校本教研的开展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 , 而是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 , 校本教研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 , 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 , 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 , 最终达到研究目的。就校本教研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 , 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 , 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 , 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 一种研究的文化 , 学校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 , 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 ,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 ,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 , 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为此 , 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情境 , 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 , 其中尤其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
在校本教研中 , 需要有一些有威望的核心成员。特别是一些有威信的学校领导 , 一些有威望的老教师 , 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这样有助于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文化 , 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例如 , 同伴之间要做到:
(1)各抒己见 , 自圆其说。强调教师独立思考 , 发表自己的见解 , 不人云亦云 , 不牵强附合;强调对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进行解释、说明、阐述。
(2)但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强调不同的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
(3)不作结论 , 各取所需。强调个人的消化吸收在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批判。保留不同意见 , 保护不同的见解。
(三)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 ,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 , 但是绝对不是局限在本校 , 参加的人员不会完全是本校的人员。尤其是专业人员 , 是校本教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 , 在信
息和资源方面具有着优势 , 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所以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与专业引领 , 校本教研具有低水平反复的危险 , 很难得到理论提升。所以说校本教研要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 得到可持续发展 , 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个关键因素。
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各级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相对于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而言 , 专业人员专攻于教育理论 , 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 , 在学术方面“术业有专攻” , 并且经常处信息交流中 , 熟悉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内发展趋势。他们介入校本教研可以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新的理论支持。
专业引领 , 就其实质而言 ,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基础教育中 , 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才能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同时这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 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 , 需要理论的指导 , 需要加强理论学习, 需要了解最新的发展 , 这是提高教师素养 , 增强理论思维 , 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工作者而言 , 需要接触基础教育的现实 , 需要了解课程与教学的现状 , 这是理论走向实践 , 获得新生的主要途径。拒绝理论 , 就是拒绝进步 , 没有理论的实践往往只能徘徊在低层次上 , 低水平重复。实际上理论的价值不单在 11 操作 11, 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人精神和气质的熏陶 , 智慧和思维的启迪 , 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这正是理论的魅力所在 , 也是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
不接触实践 , 就没有生命力 , 没有实践的理论会失去鲜活的具体事实 , 缺少实践的支持。从专业研究人员角度讲 , 要树立 “ 实践第一 ” 的理念 , 要有深切的实践关怀 , 自觉地长期地深入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中去。只有从实践中 , 从教师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中 , 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升华 , 才能构建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力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理论 , 从而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 , 增强对教学理论的信念。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 , 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 ,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 , 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 , 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 , 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 , 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 , 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 , 对教师帮助最大。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 , 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 , 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第四篇:建设管理处业务法律法规目录(定稿)
建设管理处业务法律法规目录
一、土地管理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6.《土地登记规则》(国土[法]字第184号)7.《土地登记办法》
8.《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
9.国土资源部《关于改革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和土地资产处置审批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44号)
10.《关于印发〈企业改制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意见(试行)和〈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42号)
二、用海管理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国海发〔2006〕28号)3.《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5.《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75号)
三、建设、规划、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6.《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7.《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市场管理条例》
8.《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01号)
9.《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4号)
10.《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9号)
12.《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建设部令第80号)13.《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号)
14.《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2002年自治区政府令第9号)
15.《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2号)
四、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第五篇:【中国移动MM业务研究报告目录参考】
中国移动MM业务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移动MM业务概述
第一节 中国移动MM业务定义
第二节 中国移动MM业务特征
第三节 中国移动MM业务核心术语
第二章 中国移动MM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平台技术应用分析
第三章 中国移动MM业务分析
第一节 中国移动MM业务架构分析
第二节 中国移动MM业务盈利模式分析
第三节 中国移动MM业务内容分析
第四节 中国移动MM业务终端使用情况分析
第四章 中国移动移动MM业务竞争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移动MM业务“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二节 中国移动MM业务同领域竞争者情况分析
一、领域界定
二、电信APP-market
三、联通Unistore
第三节 中国移动MM业务优势&劣势分
第五章 中国移动MM业务功能服务分析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一般功能分析
第三节 特殊功能分析
第六章 中国移动MM业务用户分析
第一节 用户性别分析
第二节 用户职业分析
第三节 用户年龄分析
第四节 用户满意度分析
第五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认知度分析
第六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使用频度分析
第七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现有功能使用情况分析
第八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新功能的态度分析
第九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了解来源分析
第十节 综述
第七章 用户代表性评价分析
第一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功能模块评价分析
第二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服务内容分析
第三节 用户对中国移动MM业务优惠及价值增值内容评价分析
第八章 中国移动MM业务推广效果分析
第一节 推广方式
第二节 投入成本分析
第三节 预期效果分析
第九章 中国移动MM业务贡献分析
第一节 中国移动MM业务地位分析
第二节 中国移动MM业务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章 中国移动MM业务发展问题透析
第一节 规模化经营问题
第二节 用户范围界定问题
第三节 技术和管理问题
第四节 第三方监管问题
第五节 收费模式创新问题
第十一章 中国移动MM业务发展思路建议
第一节 推广模式
第二节 新角色定位
第三节 业务管理
第四节 用户管理与激励
第五节 中国移动MM业务和139说客业务整合图表:中国移动MM业务架构图
图表:中国移动MM业务终端统计
图表:中国移动MM业务用户性别占比
图表:中国移动MM业务用户职业分布统计 图表:中国移动MM业务用户年龄统计
图表:中国移动MM业务用户使用频度统计 图表:中国移动MM业务用户满意度统计
图表:2009—2010Q3 中国移动MM业务成本投入统计 图表:2009—2010Q3 中国移动MM业务盈利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