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多伦县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一、节水农业发展背景
多伦县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地区,大陆性气候显著。由于本地地处内陆地区,南部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向北方向的深入,故降水量较少,年均降水量仅385毫米,而年均蒸发量达1713.5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导致我县农牧业生产频繁遭受干旱影响,有“十年九旱”之说。例如2007年我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5、6两个月份的降雨量仅有35.4毫米,造成农田、草场严重干旱,全县农田受旱灾面积62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34万亩,草场发生旱灾面积280万亩,其中严重旱灾面积170万亩。随着旱灾的持续,虫灾也大面积暴发,蝗虫发生面积达60万亩,其中农田发生面积10万亩,天然草场50万亩。受灾害影响,全县农田受旱灾及虫灾造成粮油减产0.35亿公斤,损失5600万元。草场减产1.2亿公斤(折干),损失6000万元。常年干旱的气候特征和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决定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成为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县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历史上,由于我县农业经济底子薄,投入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十五”期间,随着我县财政状况的逐年改善,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强。至“十一五”期末,多伦县工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对农业反哺能力与日增强,农业设施化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这期间,我县节水农业迎来了较快发展时期。2000年多伦县开始引入喷灌种植技术,由于当时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小,发展缓慢。2004年以后,多伦县土地流转规模逐年加大,加之农村组织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多伦县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农民开始把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化种植,以蔡木山乡一家河马铃薯种植和炮台村胡萝卜种植为佼佼者。规模化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大型喷灌圈的推广使用,截止到2012年底,多伦县喷灌圈面积已达()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第二篇: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近来我国西南一些省区遭受罕见干旱,云南、贵州等省区受旱面积逐步扩大。目前各地正在全力以赴,抗击干旱,力争夺取夏粮好收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亩均水资源量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不平衡,因此我国的可用水量比较低。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农业关乎民生安全。节水农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省了多少水,更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必要举措。因为,发展节水农业,可以使病虫害得以大幅度下降,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作物农药残留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为此,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来说,发展节水农业正逢其时。
发展节水农业要以制度和法规作保障。建设节水型社会也需要制度和法规。目前,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占全部用水的比重比较大,而灌溉用水浪费非常严重,灌溉设备及其配件的节水技术标准远远不能达到节水的要求,因此要加快出台一批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及配套器件标准,对于农业用水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约束。
发展节水农业要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我国用水总量中,70%属农业用水,北方还高达80%,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仅45%左右,利用系数不到0.45。农业节水特别是现代化农业节水,对减少水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展节水农业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重点要推广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工程技术、农艺生物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
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在水稻生产上,要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浅、湿、晒间歇灌溉,配套采用秧苗旱育稀植技术和水稻旱种技术,在水源不足地区可改为旱种。在种植园艺作物的水浇地和设施栽培中,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在大田生产中,要在因地制宜采取低压管道输水、水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培肥地力、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
技术。旱地耕作要从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效益,增强抗旱节水增产能力出发,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利用各种蓄水保墒技术,建设田间土壤水库,提高田间水分的生产效益。灌区要从减少水资源浪费出发,发展节水灌溉,在搞好渠道节水的同时,把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田间高效节水上。
二要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旱节水性能有极大差异。因此,今后应加强生物技术在破译农作物品种抗逆、抗旱基因组成、结构上的运用,进行基因重组,培养多抗基因作物品种,使抗旱、耐瘠薄、抗病虫害、优质、丰产等形状达到相对同一。
三要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当前农业节水正日趋技术精细化、工程规模化、管理制度化、设备产业化,要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应根据当地节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技术基础,使工程与管理、水利与农艺、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等紧密结合,促进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的规范化、灌溉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同时重视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四要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搞好旱地农业综合开发。一是推广微集水工程及节灌补水技术。通过农业工程和农业生产措施,将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益。二是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通过地表耕作与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途径,降低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减少地面渗漏,最大限度地接纳保存雨水,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三是节水抗旱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要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规律,确立节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耐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同时发展旱地特色作物,提高旱地农业效益。
摘自《农民日报》
2010年4月9日
第三篇:浅谈节水农业的发展
浅谈节水农业的发展
【摘 要】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问题;方向
1.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1 我国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若按亩均算每亩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全国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所以,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2 据预测,在203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至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立方米增长到6650亿立方米。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型农业发展是唯一的办法。
2.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节水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所以现状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2.2 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不相往来,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2.3 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2.4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伟哥 http://weigegongxiao.51sole.com
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2.5 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
3.1 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3.2 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
3.3 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区域性水资源特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为节水农业重大科技工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伟哥 http://weigegongxiao.51sole.com
第四篇: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2:04 作者:山仑
发展节水农业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而我国水资源不仅总量短缺,地区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65%,水资源却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发展节水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
我国不同区域节水农业的发展趋向
节水农业适宜于在所有从事农业的地区推行,但主要是指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
1.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8%,集中分布在西北,以新疆面积最大。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农业用水占到全疆用水总量的90%;亩均灌溉定额约800立方米,高出华北地区1倍。另外,为保证绿洲内防护林建设及绿洲——荒漠过渡带的防护功能,也需要消耗大量用水。有资料表明,全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占到地表水资源量的55%,开发程度已不低,但净利用水量只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8%,说明潜力有待挖掘。通过总结新疆各地在推行节水灌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近期内将平均灌溉定额从每亩800立方米降到600立方米是可以做到的。新疆发展节水农业一开始就应当努力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如大量采用管道输水,发展微灌、喷灌等局部灌水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实施精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建立统一的节水管理、调度与监测体系等等。但这些措施需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和有力的科技支撑才能顺利实施。
2.半干旱地区: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中心的我国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5。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易造成滥垦滥伐的现实,致使半干旱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该地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均较低,多数地方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20%。尽管该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灌溉农业用水相对合理,但发展农业节水仍有较大潜力。据计算,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总量为3000亿立方米,约为地表水资源量的5倍,故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大力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将对该地区今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农田生产在继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旱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小型灌溉。经长期实验与示范证明,在近中期内应用好现有技术使该地区旱作平均粮食亩产达到200千克左右是可以做到的。为此,当前应加强研究并广泛推行两项实用技术,一是覆盖技术,二是雨水集流补灌技术。
3.半湿润地区:黄河、淮河、海河半湿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同时又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平均降水量为676.5毫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立方米,亩均307立方米,降水量较适中而水资源紧缺是其重要特点。建国以来,山东灌溉面积增加约7倍,有效灌溉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72.7%,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灌溉事业发展较为迅速。一般说来,正常年份半湿润地区可以实现旱作粮食高产(如莱阳农学院经多年研究与实践后认为,小麦亩产达到500千克的旱作技术是成熟的)。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认为黄、淮、海半湿润地区存在较大节水潜力,建议今后本着“水旱并重,以丰补歉”的原则推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水旱并重”主要强调水地、旱地都要以充分利用降水为基础,切实加强旱作高产农田建设,并做好部分水地改为旱地或半旱地的技术储备;“以丰补歉”系指为适应剧烈的年际间气候变化,主动采取以丰收年补歉收年以及区域调节的应对策略,适当加长粮食生产计划周期,充分挖掘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
加速发展节水农业的若干措施
农业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为此,科学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有效实施综合节水措施,积极开发各类节水技术,对于成功实施农业节水、实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的目标是必须的。
1.科学制定农业节水综合发展规划
为适应水资源日趋紧缺的现实,制定农业节水规划首先要更新观念,即农业用水原则必须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据此研究确定不同区域水资源的承载力,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以实现农业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其次,应建立广义的水资源概念,不但要重视可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还要重视整个天然降水。在制定农业节水规划时统筹考虑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在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状况时应全面看待各种水资源。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农业结构——节水型农业结构,是一个被忽视的难点问题,为了实现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目标,对此也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2.实施常规灌溉水替代策略
为减缓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一些专家提出常规灌溉水替代的概念与设想。应当说,最大的替代并可进一步挖掘的水源是降水,其次是污水和废水。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水)在农业灌溉中加以利用,是继管道输水、采用先进的局部灌水方法之后灌区节水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体技术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再生水的灌溉面积已占到全部灌溉面积的30%。因此,建议结合防污体系的建立,将利用再生水进行农业灌溉作为解决我国未来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大措施,切实加强研究与示范,逐步扩大推行。
3.建立有限灌溉制度
推行有限灌溉,采取旱作技术与补充供水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是缺水区面向未来的一项必然选择。有限灌溉的理论依据已基本清楚,即水分亏缺并不总是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在许多作物和果木的一定生长阶段,适度干旱对于节水与增产都有利。这一认识已在大量实验中得到证实。当前的关键是要解决大田生产条件下的可行性问题。在大田条件下,建立有限灌溉制度最终要走精确的按需灌溉之路。精确灌溉是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田进行“非充分”的供水。为有效实施精确灌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掌握可靠详细的作物需水规律资料;(2)运用信息化技术;(3)提供使两者相衔接的技术参数,特别是作物水分亏缺程度的指标;(4)应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以上条件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实现。
4.重视生物节水技术,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
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节水技术尚处于次要地位,但可以预见,当水的流失、渗漏、蒸发得到有效控制,水的时空调节得到充分利用之后,生物性节水——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耐旱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可视为实现进一步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关键环节和最终潜力所在。为实现植物自身的高效用水,选育出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被认为是一个核心目标。实验已经证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一个可遗传性状,作物种间和品种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但是,以耐旱和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的育种工作进展迟缓,其原因可能是在常规育种条件下耐旱节水性状与丰产性状往往难以结合。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基因重组以创造耐旱、节水新类型的研究十分活跃,成为生物学界和农业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要获得生产上能广泛应用的节水耐旱转基因植物虽具有良好前景,但短期内还不会很快实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挖掘抗旱节水种质资源;重视不同层次上节水耐旱育种的相互关系,将常规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将获得耐旱节水转基因植物研究的重点放在林草植物上更为可行;加强生物节水基础研究,明确不同节水耐旱机制所起作用大小,以寻求起关键作用的节水耐旱主效基因。鉴于生物节水研究对未来农业节水可能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建议将其纳入国家科技规划,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第五篇: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作好用水文章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
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
肥与有机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利用深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