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区政协督办水务局承办的重点提案
7月19日,区政协主席**带队,对区水务局办理的《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提案进行了现场督办。区政协副主席、提案委员、部分农林界委员、区政协办公室、学提委负责人参加了现场督办活动。
督办活动中,相关督办人员视察了文殊沙河罗家大庄段河道治理工程、洪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情况、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在现场了解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和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副主席主持召开了督办协商座谈会。水务局负责同志汇报了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工程实施情况以及提案办理情况,面对面与提案者进行了座谈沟通。提案者对办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并对做好项目前期规划,加大高效节水农业宣传,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讲话中指出:政协主席副主席督办重点提案实行了好多年,实践证明取得的效果明显,此次现场督办工作穿插了视察、参观活动,使得提案办理工作有了创新和发展。今后要继续探索创新提案督办形式,推动提案办复落实工作。**主席对我区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水务部门重视政协提案办理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水务部门在提案办理中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提案办理富有成效;二是谋划超前、规划到位,基础工作扎实;三是抓主抓重、抓点示范,节水工程建设
措施得力;四是创造条件、主动出击,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大;五是全局谋划、统筹协调,综合配套效果明显。并针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加强提案办理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围绕提案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牵头办理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办的办案机制;二是承办单位要加强与提案者的联系沟通,多听取提案者意见建议,确保办理工作取得实效;三是整体联动、整合资源、整合项目资金,深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整体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四是谋划在先、规划超前,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五是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汛的意识,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也对做好下一步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要高度重视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坚持开门办案、现场办案等行之有效的办理方式,切实办理好每一件政协提案。二要务求实效,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提案办理中,要做好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与提案人的有效沟通,不闭门造车,不敷衍应付一答了之,对于所提问题能解决的要集中力量尽快解决,不拖延推诿;因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解决的,应列出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已经解决并取得成效的问题,要建立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做好跟踪整改,防止问题反弹;列入计划限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兑现承诺,取信于民。三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要把办好政协提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进一步明确办理责任,切实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按时高质量完成今年任务。
第二篇: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 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 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 李尔林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从长宁县实际情况看,农业产业带建设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路径。
一、长宁县农业产业带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宁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带的建设。
(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逐渐形成。得益于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主导产业逐步朝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演变。正形成三大特色产业带:以沿江乡镇为中心,发展“宜字头”优质水稻、油菜等,形成了江南优质粮油产业带,面积达到28万亩;以铜鼓乡、花滩镇为中心,重点发展了优质生猪、蛋鸡等,形成了优质畜禽产业带;以梅硐、双河、龙头、竹海为中心,建设 万亩生态竹林,巩固了退耕还林,并建设了以双河镇为中心的竹笋加工区和以龙头镇为中心的竹木加工集中区,形成竹生态林业产业带,面积达到10万亩。
(二)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围绕产业发展,各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实体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继发育起来,有的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的效益。2008年,全县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3家,其中市级9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6.2亿元,其中销售超亿元的有2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了1 :4。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拥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先后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入社社员1.73万户,带动农户8.06万户,专合组织成员比一般农户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成为产业化链条上连接农户与企业、农户和市场的充满活力的新主体。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三)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市场竞争的基础;通过农业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打造知名品牌,全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有 4个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有1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品牌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农产品共注册商标100余件,其中有农副产品商标33件,“竹海”(酒)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众望”、“竹海风韵”等商标正在申报宜宾市知名商标,农业商标每年保持新增注册10件以上。
二、农业产业带发展的启示
通过近年来探索,我县不断研究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加深了我们对农业产业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以下5点启示。
(一)必须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农业产业带的形成,是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地理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发挥资源特色优势是基础,发挥组织和市场优势是关键,发挥科技进步是核心。为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从本地的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取得市场竞争的先发优势。也正是从本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和种质资源出发,竹木、生猪、粮油等产业才能在我县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在不败之地。
(二)必须坚持产业化整体开发。产业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有适当的种养殖规模,还要有一定的加工、流通等产后环节的强有力支撑。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讲求规模和量的扩张,注重发展规模生产基地,也要注重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更要注重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带发展的配套体系,产生整体开发的效应,有序促进产业带的健康发展。
(三)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农业产业带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市场的竞争力上。没有竞争力,也就得不到市场份额,也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培育和发展产业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着眼于市场细分,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如:花滩镇康利达鸡蛋通过实施严格的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进入了城市超市。
(四)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产业带的发展,不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而要有选择、有重点的推进。要从自身的立地条件出发,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坚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培育,才能把产业做强做优。我县已规划了农业产业带,近年来,重点发展竹类、生猪、粮油等产业,并以整合支农资金为着力点,集中力量打造三大产业带,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发挥特色园区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基地带农户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五)必须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业产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增加对产业发展的多方面投入,来增加产业发展的后劲。近年来,从中央到基层,都基本按照“三高”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在县上确定新农村示范村方面,采取了竞争立项、以奖代补的方式;科技力量不断增强。2006年至2008年,县农口部门从农科院校引进专业人才全部是学士以上学位。通过多方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充分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产后加工流通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市场压力。如我县柑橘产业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2008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但直到目前,县内仍无一家水果加工企业;农业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如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连结机制不完善,产业内的无序竞争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采取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带建设要按照依靠科技,建设示范基地;规模种植,打造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创建农产品品牌;信息化管理,拓展农业功能;产业化经营,龙头专合的总体思路,注重生产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进一步提升农业内涵和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结构。
大力推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的进程,始终是农业产业带建设的重点。一要强优势。从我县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抓起,以粮油、生猪、竹木、烟草、竹荪为重点,把优势做大、做强。二要拓功能。认真借鉴成都五朵金花和国色天香的成功经验,通过基地改建、文化挖掘、设施改造等途径,大力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使之成为集观光、体验生活、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好去处,成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蜀南竹海竹林、佛来山果林等休闲场所,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县内外城镇居民提供调节生活节奏、寄托闲情逸致、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观光空间,增加农业从旅游业上带来的收益。三要巧布局。要对全县各村的资源、环境等比较分析,以“特色+规模+优质”为取向,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要素集聚,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打造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带。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4-5个产业布局明晰、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化生产新格局。
(二)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某一项农业技术难题的突破,往往会使相关农产品获得跨越式发展。我县烟草产业的恢复性生产就得益于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水稻高产得益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应用。为此,需要将竹类生态、生猪、竹荪等优势产业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一一排列出来,依靠自身科研推广力量,广泛借助外力,集中加以攻克,以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采取“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执行一个标准、确定一个主体、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要求,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统一供应生产投入品、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产销衔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示范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培育农业品牌结合起来,继续鼓励和支持盛园食品、康利达、君富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品牌效应促进生产和销售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产业带的健康发展。
(三)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提高产业发展的紧密度带动力。
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仍然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不强的现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培育龙头作为今后农业产业带建设必须抓好的主攻方向。要注重工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在做强做大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特别要引进生猪、水果等加工企业,弥补优势产业的加工空白区,进一步培育博融、富贵成等竹木精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力使它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水平、新档次。要继续通过支农资金整合、购机补贴等政策导向和订单农业发展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其对产业带建设的带动能力。要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能力,把产业协会真正办成服务企业、联系政府的中介组织,促使合作社真正走上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发挥中介组织在产业带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产后保障。
总结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市场需求的约束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后保障一直是农业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强化产后保障,在保鲜、贮藏、加工方面求突破的同时,必须全面推进农产品物流创新。要建立长宁农业网络服务平台,全面把握市场趋势,关注其他地区相关产业情况,在此基础上合理细分市场,确定我县农业的市场定位和主攻区域。要以城市农业、加工农业甚至是出口农业为导向,继续开发特色优势产品,适应不同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需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扩大对外贸易,扭转自供自给的局限;要千方百计发展订单生产或者期货市场,扭转传统营销方式——攻现销现卖的局限,使市场范围和领域全面拓宽。要大力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建设县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借助西博会等机会参与举办展览、展销活动,加强农产品推广工作。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带健康发展。一要制定全县农业产业规划。要加强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研究制定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切实加强对特色农业基地和特色产业的保护。二要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攻关、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探索BOT等模式在农村运作,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带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常规媒介,推动市场信息进村入户、进企业,指导农民调整结构,拓展农产品市场。发挥农科教结合优势,把生态农业技术和节本增效实用技术作为当前技术推广的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要继续推进玉米、油菜、生猪、母猪、烟草等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工作,切实化解和降低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
第三篇:坚定不移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坚定不移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也同样面临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减轻水体污染、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加强对公司工业污水、含煤废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来合理保护水环境及对水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XXX公司非常重视环保的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来削减污水中的污染物,并使水资源达到高效的利用。在此,XX部各值班人员对污水处理工作也十分重视,下面就是XX部各值班人员在巡查过程中的其中几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每天24小时在岗,不间断的巡查各个车间,对厂内所有的水泵、电机等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排污泵能正常运转,试运正常后,检查控制箱上的切换开关打到“自动”位置,杜绝“滴、漏、跑、冒” 现象。
2、按时按量加药,开稀释泵,确保水质,确保厂区污水及时处理,清水能供应水冲洗及各部门的使用。
3、根据气候的变化,合理地像雨水池内增设潜水泵,适当地将雨水池内的水抽入调节池内进行处理。
XXX有限公司对污水处理再循环后,并将处理水用于绿化、冲洗、工业用水,提高了环境的质量,充分利用和节约了水资源,达到了变废为净、变废为用的目的。
第四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五篇: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范文模版)
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是人类最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人们可以想象得出没有水的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因此,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捷。水是极其稀少的,水量与可利用量也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可用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出于对水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雨稀少,节约用水,合理运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也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优为重要。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传统的节水,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一个人做某件事情要有动力,一个社会做某件事情也要有动力。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靠道德和良知的引导;一个是靠外界的约束和激励,靠压力和推力,并把这种约束、压力和推力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搞节水型社会建设,固然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得全社会都能了解我国的基本水情,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节水的意识,自觉节水。但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建立一种体制、机制,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需要去节水;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仅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
建设节水型社会,简单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明晰初始水权。
明晰初始水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基础。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通常,水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权包括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在我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通过某种方式赋予水的使用权给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因此,我们所讲的水权是狭义的水权,也就是水的使用权。
(2)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
明晰初始水权是水权管理的第一步,还要建立两套控制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
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实现宏观上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通过控制用水定额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
(3)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
(4)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5)用水户参与管理。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配初始用水权;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监督水权交易;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
(2)无论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地区,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所不同的是:缺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受控于“宏观控制指标”;可以充分利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丰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取决于“微观定额指标”;注重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要把节水与治污结合起来。
只有把节水和治污结合起来,节水的效果才能更快的表现出来,才能让人民享受的更多的实惠,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