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3 13:5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第一篇: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辽宁医学院宋丽萍

文章摘要: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针对目 前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整合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的优势,形成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达到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为政府分忧、为中介人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就业培训现存问题联合培训构建模式

大学生就业培训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探寻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以期实现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整体优化,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

一、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分两步骤进行: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教育厅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这些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培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业培训的方式和水平还亟待提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体系不健全,缺乏与社会力量的优势合作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都成立或配备了相关的机构、设备及经费等,但就业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培训人员很少接受就业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仍以兼职教师构成,结构上还不能专门化、专业化;课程形式多样但是缺乏实践操作性,缺乏与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培训人才的优势合作。

(二)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优势不能互补。

大学生只有在毕业前一年学院安排的教学实习时才能在企业实践半年(医学院有些专业可以实习一年)的时间,在此阶段企业才参与到大学生的就业培训中,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高校具有丰富全面以及最新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在人才培训方面带有较强的理论特点,培训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培训的优势在大学的学生培训中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企业与学院缺乏应有的资源整合。

(三)中介机构与大学以及用人机构的联系不直接造成信息缺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只是简单的档案代理和一般的信息发布,缺少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中介机构,因此,不能深入校园,参与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任务,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诸多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

(四)大学生毕业实习与政府安排的就业见习缺乏融通

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都集中在大四期间,而见习期多数安排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学生不了解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和政策,造成一部分学生盲目实习与见习。高校应该多举行类似见面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见习基地和岗位的情况,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

(五)普惠制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问题

普惠制的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初、中级理论与应用上,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还很缺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大学生就业理念虽然相关,但是普惠制培训项目应该多与大学生的知识程度相适应。

二、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

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会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等,给予高校毕业生关于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一)政府、企业、中介培训进校园,组成专兼职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

政府进入校园带来高水平的政策信息和丰富的人事管理经验;中介进入校园便于发现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库;尤其是企业应当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转移到高校,在高校直接培养、发掘并储备人才,从而减少对新进员工岗位培训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聘请较高指导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丰富大学生就业培训。

(二)丰富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指导内容体系

1、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职业规划服务机构,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高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培训专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身定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碰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指导,设计推出系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模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自主创业辅导,组织高校毕业生到企业见习基地进行职业见习。

2、实施大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升职业能力

高校要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订单式培养”,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如文、法、史、哲等专业的学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使相关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三)高校要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建立定单培养人才的模式

高校要根据自身传统和办学条件,办出学校特色,拓展学校生存空间。

1、高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学生直接参与锻炼

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的办学模式,探索未来高校发展的新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科研,还可以在产供销领域得到实践的机会。

2、企业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项目合作,建立分院或专业,共同研发、培养人才

企业和学校联合调整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使专业设置企业化、市场化、灵活化、高效化,使高校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企业也可借鉴学院的专业实力,委托学校作研究项目,同时委托培养人才。

(四)高校通过与政府、中介以及企业的合作,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供需机制

高校应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寒暑假短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和网上实习联络机制

学校应派专人对拟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情况,坚持挑选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网站,该网站接受大学生的实习报名,接受企业成立实习基地的申请,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高校都是双赢的合作。

2、调整毕业招聘的时间,解决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目前从每年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7月份的毕业生求职期,时间拖得太长,招聘活动最好集中后移到下半年的七、八、九月份,所有就业协议毕业后签定,招聘时间与大学生毕业时间一致起来,有利于稳定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心绪。上半年以发布招聘信息为主,尽量减少各类招聘会对毕业实习的冲击,最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段,并限制在20天以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安心实习。

3、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建设若干大型的公共实习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提高的机会。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对接受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政府可以根据每年接纳的实习生人数,减免一定比例的税额,使企业在积极参与“大学生实习基地”计划回报社会的同时,得到一定的实惠。

(五)规范和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发挥中介机构在就业中的辅助作用

1、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

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在学生就业培训中的作用,鼓励他们提供一些对大学生的免费培训,内容包括怎样正确填写就业简历,如何向用人单位有效的推销自己,以及面试技巧等,做好人才的储备。

2、政府及企业提供给中介机构相应的政策,鼓励其为大学生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惩恶扬善的办法评选诚信介绍毕业生有突出贡献单位,弘扬诚信招聘、公正选拔、规范用人的中介机构;政府、企业可以按照中介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和职业介绍拨去经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帮助求职者顺利实现就业。让中介机构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利润,这样中介机构才有动力持久地发挥作用,实现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双赢。

(六)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近几年,“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很好地调节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1、建立和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现实习与见习的对接

政府要确定一批条件合适并有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就业见习,同时协调好配套服务;把高校的实习基地纳入政府的见习基地建设中来,也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包括寒假),如果在校大学生已经完成论文撰写和修改,可以由学校出具证明函,参加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监管权暂时转移给劳动部门,劳动部门将学生安排在合适的见习岗位,原则上见习期不超过3个月。此外如果企业最终录用这名学生,将不再需要试用期。2,打破地区限制、设立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

政府根据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技能实训、鉴定等新功能,由初、中级培训向中、高级培训全面推进,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为大学生可以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选取普惠制培训的项目做好就业服务部门和普惠制就业培训领导小组间的沟通、衔接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七)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招聘求职平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整合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的力量,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报纸平面媒体、专门人员队伍等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建设高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立体平台和服务体系,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人才中介机构、各高校要统一就业信息数据标准,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这个工作如果不是政府的话,任何一个学校和部门都无法单独建立这种全国性的联网的信息体系。

总之,大学生就业培训工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只有有效的调动政府、高校、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力量,优势整合,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达到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为政府分忧、为中介人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的共赢。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研究

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研究

徐轶群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厦门,361021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加剧,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加。为此,我们要树立学生本位思想,增加经费投入,在心理咨询理念、内容、方式、心理咨询队伍、咨询软硬件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大对学生心理咨询与干扰的力度,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咨询 构建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加剧,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呼声成为有识者的共同期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彰显其独特的作用。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正是他们想要有所作为、渴望有所成就造成的焦虑感。为了减少这些精神上不必要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社会发展来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往往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突显出来的。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也就作为一种现代观念开始渗入人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将成为评价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1]。早在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正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的范畴,1995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文件,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具体规定,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20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教育实效性来看依然堪忧。如何在心理咨询理念、内容、方式、心理咨询队伍、咨询软硬件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不断优化,切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仍然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青少年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求会取代它成为推动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因此,在社会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大学生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大学生不再过多追逐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追求的失败更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占了近一半,独生子女的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且从小缺少一起成长起来的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人的交流与沟通,甚或一味沉溺于网络游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就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2]。如今90后父母的离婚率也较高,单亲家庭的孩子想法容易偏激,这对今后个人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3、现今社会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据问卷调查,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父母不愿意正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表面上没有精神问题,心理就是健康的。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没有绝对的健康与绝对的不健康,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在国外,看心理门诊和看感冒一样普遍。父母们愿意花大把的钱用在孩子的吃喝穿住以及找工作等事务上,而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投资,百分之八十的父母不愿意将孩子们送到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这就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使得有些心理问题可以遏制在萌芽期,结果日积月累酿成了悲剧。

二.安徽省高校目前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现状分析

心理咨询起始于20世纪初,它最早是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进入高校 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咨询在的形成、发展以及逐步成熟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大学生心理咨询兴起的前奏:职业指导进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思想的形成: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全面展开: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实践。

大学生心理咨询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同学生事务管理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目前,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高校,它往往只是学术研究的有益补充,其目的是通过关注学生的非学术事务来为学术知识的传授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委员会于 1937年和1949年分别发表的同名文献 《学生人事工作宣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学生事务工作是有教育意义的,在高等教育中应具有很高的地位:学生发展是学生事务工作的中心内容,学生人事服务应当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不能仅仅只对其进行智力训练,而应该把智力、个性、能力等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国民。因此,高校应当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包括智力、情感形成、身体状况、社会关系、职业倾向与技能、道德与宗教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潜力,最终为社会的更加美好做出贡献。

而据目前的调查分析,安徽省的高校的心理咨询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职心理健康咨询师比例偏低,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本科类院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比例不足1:1000,有的院校只配备的了三到五名专职心理咨询师,每半个工作日只有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值班,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2、心理咨询课程较少,大部分学校只安排了一学期的心理学普修课,没有让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的心理课程,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普遍意识较差。

3、新生心理排查较为笼统,对不合格学生的跟进力度不够,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都安排了新生心理普查,但普查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为机试,测试结果只显示了合格与不合格,没有更为具体和精确的提示以及预案和指导,使得学生在测试完之后不能根据自身的个体化数据等有效指标进行合理的改进。使得心理排查虎头蛇尾。

4、心理咨询的软硬件力量不够,大多高校只在校医院安排一个房间作为心理咨询室,房间里也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摆放沙发和其它物品,房间内道具和设施大多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专职心理咨询师较少,大多为辅导员兼职,有的辅导员只是考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使得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容易留下隐患。

三.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将心理咨询放到和科研教学同等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合理设置高校心理咨询的方式和内容,拓宽咨询的范围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心理咨询是有效地为学生服务的关键所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鲜明特色就是十分重视心理咨询服务。影

[4]

因此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范围非常广泛。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中心的老师包括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精神病学专家、学习技巧专家等。咨询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心理较为健康的学生进行学业方面、就业方面、恋爱与情感方面的一般性咨询,还包括针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性咨询,又包括对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辅助性咨询。而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对心理咨询的类别和层次进行严格的划分,使得心理咨询不能对号入座。再者,心理咨询机构应该对每个来访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学业成绩、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等内容。大学生四年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心理咨询和和治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成长更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因而心理档案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同一名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连续性,通过对比和查看心理档案记录就能够更有效的采取相应的咨询方式和诊疗措施。

2、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心理专业课程模块也十分必要。除了让学生学习心理学普修课以外,还应该增加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等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课程,这些课一周不应少于四个课时,课程内容和教案设置上不仅要有灌输式教学、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电影教学法等,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在教学方式上,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更要养成他们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认识,掌握自我干预的方法,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课外活动方面,应该加重心理健康活动的比例,多开展各种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比赛,使学生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研究心理问题的动力和兴趣。

[5]、加强新生的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一年一度的高校心理危机排查非常重要,但是单一的排查方式使得测试结果往往阴错阳差,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再加上心理排查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人员又不够,使得心理排查效果甚微。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在机查、泛查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再进行明确的分类,如一类问题学生,二类问题学生,或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等。再对有问题的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他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即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和内容进行划分,最后给出一整套心理咨询及解决的处方。这个处方的执行者可以是辅导员、心理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同学。排查完后,还要加强后期的跟进力度,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隐形的,处于潜伏期,辅导员和老师要对学生实时观察、实时指导、实时记录、实时干预,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4、加强高校的软硬件力量。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约有一万五千名以上的学生,据合肥师范学院2016年新生入校心理排查统计,约有百分之三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是隐患,约是350人,仅仅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师是不够的,至少应该设置两个三个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建设方面,应该参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一般本科应为80平方米以上房间方为合格,还要设置预约等候室,等候室大小约12平方米每间,等候室要有独立的场所和出入口,色调温和平静,自然、大方、温馨、舒适,墙上挂有心理咨询范围、心理咨询师守则、来访者须知、咨询师介绍等宣传资料,配备饮水设备、沙发、办公桌椅、电脑、电话、相关读物等,咨询室内应光线柔和,灯光可调节阴暗;咨询椅质地柔软舒适,成90度或60度摆放;有面巾纸;其它用品齐全。条件好的高校还应该配有团体咨询室,大小约40平方米每间,配备移动座椅、坐垫、隐藏式黑板等。在心理咨询师资上,应该多引进心理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专兼职相结合,进校后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把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作为辅导员和心理学教师晋升的硬性条件。辅导员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应该掌握系统而全面的心理咨询知识。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和心理学教师外出参与心理方面的培训,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吸收外界先进的咨询理念、咨询方法。在待遇方面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公益性补贴,激发老师积极性。

总之,只有真正树立学生本位思想,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学生心理咨询与干扰的力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才能防患于未然,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健康成长,成为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15,07:35—36 [2]龙春华.行为心理学[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6 [3]格尔德,米策尔.心理学入门[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105 [4]科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47-48 [4]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89-90 [5]李洪波.基于演化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12:135

第三篇: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模式及就业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模式及就业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重心的北移西阔,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带的隆起,给我省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转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大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就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模式问题形成了本报告。报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比分析了当前本地区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现状,深入剖析了农民工在培训及就业方面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在分析问题研讨对策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目前职业培训的现状,探讨新的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让农民工进城的路更平、更宽、更多;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更好的服务于农民朋友提供实践指导;为政府部门更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 农民工 培训及就业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1、“新形势”到底“新”在哪?

首先,农民工群体有了新的变化

“农民工”现象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形成“民工潮”。2000年以来,“二代”农民工逐渐进入劳动市场,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

其次,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体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紧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好的搞好培训,培养出跟上时代发展的适用型人才,也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第三是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2、何谓“农民工”

对农民工的界定,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例如,郑功成认为,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孙立平则指出,农民工这个词表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其中的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的是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一种特殊的结合。农民工一直以来就流动于城乡之间。从职业上看,他们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从身份上看,户籍制度仍把他们认定为农民。他们既离开土地又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

3、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

“ 培训模式”是指采取哪些途径让农民工有效获取从“工”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学得来,用得上。甚至能为其后续发展和技能的提高、升级提供保障;“就业模式” 是指农民工以什么方式从“工”,这是农民工由“农” 转“工”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搞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和大学生的学校学习和毕业就业不同,农民工的培训学习和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实践表明,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应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5年2月26日和3月23日,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对农民工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研究室会同有关部门从深层次研究农民工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策安排下,国务院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方向。创建和谐社会,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成为当前政府工作主要内容。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培训机构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培训机构应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2003年,国家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提高农民工劳动素质,在全国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9年,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我省实农村“双带”工程培训。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是伴随农民工的出现就有的,各级报刊、杂志都有选录。如: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华东经济管理杂志刊登的朱贵平吴静波 赵国艮撰写的《安徽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无为、颍上等地66位返乡农民工的访谈》;

重庆大学徐艳撰写的《重庆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研究》;

韩俊,崔传义,金三林撰写的《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主要特点》(http://www.xiexiebang.com/xwxx.asp?id=1008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与代际对比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06月21日01版)等等。

上面所列的研究内容都是围绕农民工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尽管都涉及到了农民工培训及就业问题,但都没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报告抛开对农民工问题的宏观研究,站在培训机构、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的立场仅就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以谋求发现新的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做为职业教育机构,我们立足于行业领域,去研究探讨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问题首先是对们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教育部门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教育部门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发现及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2、为政府部门更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研究基础。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也必将伴随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入农民工群体,进行调查询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所得数据和信息都是一手数据。这些数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深入调查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状况和职业预期,总结几年来在培训转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现有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发现新的培训方法和就业模式。研究内容

1、农民工培训模式如何更好的适应农民的需求,长班,短班结合;学校培训 与企业岗位培训结合;企业的技术师傅和学校的专业教师换位培训,使理论和技能融合。

2、农民工就业模式如何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如:以招工的形式招生或以招生的形式招工的“批发”模式;劳务派遣的“出口”模式。另外还有“订单”模式。

3、结合本校近年来的培训和就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现有模式的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在进行课题理论研究时,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从资料、期刊、图书中以及从因特网网上(即从电子媒体类(electronic media)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及理论上的应用等。在了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进行培训及就业需求分析时,我们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在进行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研究时,采用案例分析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理论研究阶段

开题后,我们立即开展了与农民工培训转移与就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同时,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为课题的深入展开打好理论基础。

2008年7月初,我们召开了有全体成员参加的第二次课题组会议。在会上,我们小结了前阶段为课题开题及开展课题研究所作的工作,布置了近阶段大家要完成的任务,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打算和设想。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立项通知及课题研究进度计划表等有关资料印发给本课题组全体成员,以便大家能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一步一步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同时,对课题研究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也提出了要求。

课题理论研究主要研究与农民工培训转移与就业的相关政策,特别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政策的研究;同时从同类项目研究中吸取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所用。

统计调查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课题计划安排,课题组成员于2008年12月——2009年3月利用农民工年底返乡过年的时机对本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及就业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及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农村劳动力特别集中的场合,我们也就调查表中没有具体问到的问题和他们做了更深的交流,为本课题的研究搜集了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阶段 案例一: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与河北泛美服装公司签约开办服装制作专业,首次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当年该专业招生262名学员。尽管这数据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已是不少,但与协议约定的每年400人的目标还差不少。2007年,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该专业招生人生达到360人,6个教学班,服装制作专业招生的火爆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同时,该专业的所有师资及实训设备都超负荷运转,理论学习和实习操作交替进行。河北泛美服装公司也经常派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氛围空前高涨。首批262名学员由于河北泛美服装公司延期开工,推迟了2个月进厂。而进厂后,由于学员对服装流水线的工作方式不适应或不熟悉,导致日产量很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相应的公司也压低了工人的工资,这引起了工人的极大不满。有部分工人陆续离厂,有的改行做其他工作,有的投向其他服装企业。这样的结果,在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的同时也波及到还没毕业走进工厂的学员。07年的虽然很大,达到360人,但公司员工离厂事件的潜在影响很大,学校领导与公司紧急磋商,随后公司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也没有效遏制这一现象。2008年8月,第二批学员入厂时,就有近100名学员没有进去。同时,08年服装制作专业的招生量也明显下降,只有70人,2010年,该专业取消了招生计划。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虽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是企业的发展的不稳定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和招生

我国的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方式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企业的发展有起步期、鼎盛期与衰落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变化尤其明显。而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求企业有稳定的、良好的发展前景。否则,企业一旦走入低谷,“订单班”学生的违约现象就会比较严重。

二是学校的资源配套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学校教学一般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独自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但是由于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有时候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往往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相互脱节。“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的,能够很好地克服人才培养计划的缺陷,尤其是为企业设置的专业课程可以由企业工程师专门授课,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但是,其他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并不很强,其教学内容很难量身定做,往往与非“订单班”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订单式”培养意识不强以及教学管理对“订单班”教学计划的跟踪管理力度不够。二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实训设施不能因需设置。实训是“订单式”培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过程。由于实训内容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定,与生产实际非常接近,因此,有些实训项目可能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从未开设过的,必然会对指导教师与实训设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同类专业的不同学校及企业缺乏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举措,而同类专业的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比较缺乏,合作则更少,不能互通人才需求信息,导致“订单”小,难以组班,或“订单”太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订单式”培养方式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尽管存在以上局限性,但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技能培训学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客观要求。那么怎样克服上述校企矛盾,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要形成办学特色

要获得企业的人才“订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实力以及社会声誉。专业实力强的学校有充足的师资、合理的教学计划、完备的教学设施,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快、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学校更容易引起企业的关注,最终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其次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学校设置专业必须与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匹配;要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使实训设备满足“订单”要求。在教学硬件满足之后,还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进行实际指导。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首先精通,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订单”教育的实现。

最后是可灵活采取“阶段式”、“菜单式”、“配送式”等形式的培养模式

“阶段式”是指学校培养完成一半之后,由企业挑选人员组班,校企共同合作,完成后一半的培养;“菜单式”是指由各企业提出具体培养要求,由学校汇总企业需求,将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偏重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罗列制定出分门别类的详细的培养“菜单”,并依据“菜单”实施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实训;“配送式”是指针对一家或几家企业选才(不同工种、不同需求量)的特殊要求,与企业共同商讨制定培养方案,对组成的班级实施公共教学、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强化岗位培训后,直接送入企业上岗。这些灵活的“订单式”培养更具特色,更有实效。

案例二:

2009年秋季开始,我们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短训班(学期6个月)实行招企业进校培养模式,这是学校在培训模式上的创新。原来,该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专业理论+实习车间实训,实训的材料也就是买来的铁管、铁棒,指导老师要求加工什么就加工什么,大点小点无所谓,加工坏了扔掉再重新加工一个,导致学员对产品加工的概念一无所知。产品的加工过程要有其他能力的辅助才能完成,因为任何产品的完成都是有质量控制标准的,尤其是在尺寸精度上。这种模式培训出的学员与进厂操作的水准还差一定距离。

为了改变这种弊端,学校与校外企业联系,代加工产品,这样一是省下买实习原料的费用;二是可以稍微收点加工费,创点收;最重要的是,学员通过加工产品。极大的提高了理论和实操能力。但代加工产品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废品的解决问题,学员的加工能力处于初学乍练阶段,废品率绝对很高,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只能是产品方和学校协商。但也不能像企业内部一样废品率超过规定就扣工资。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则没有企业会拿产品让学员加工,这是一对矛盾。二是管理问题,实训老师在教授技术的同时,还要负责学员(人)的管理,质量管理缺位。代工产品无形中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因为老师在产品管理方面并没有专长。三是技术问题,负责实训教师是解决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的主角,有些关键技术限于教师的能力,解决起来也有难度。但如果只加工很简单的产品,学员会在干熟后就厌烦,甚至产生其他想法,也学不到什么技术。

招企业进校培养模式实行近一年来,整体的运行很好。首先要照顾到学校、企业、学员三者的利益,只有“三赢”才能保证此模式的正常运行;其次是指导教师要和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在相互学习和磋商中,让学员真正掌握实际生产的技术和经验,这也是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进校最适合呢?课题组认为所选企业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实力,这样的企业生产能力强,设备种类多,加工产品的门类广,和这类企业合作可以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企业不能太小,因为小企业没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甚至生产设备和技术都不完善。

另外,学校在专业教学上要积极做好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更好的服务于学员,以让学员满意为目标。毕竟学校的目的是教学,企业的目的是生产产品。不同目的的两个个体只有协作才能实现共赢。成果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我们从2010年6月中旬开始了课题结题准备工作,接着开始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回顾近二年时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克服了许多困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基本完成了本课题研究任务,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根据分工不同先后完成了课题小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初稿、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初稿等材料。课题组又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定稿等工作。期间,学校领导也对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给以指导和建议,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认识。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刻的体会到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它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改变过去重形式、重宣传、重过程的传统培训做法,树立实事求是、务实高效的培训理念,综合评估培训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创业需求等状况,量身定培,因人施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培训班,并开展国家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

2、增强了学校知名度,办出了专业特色,社会效益明显。

课题进行两年来,在专为农民工转移培训而设立的电焊,车工、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进行了很大改革,从教学内容到培养模式,这些都工作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用人单位也感到满意,每天打电话要工人的很多,有的学员还没到期,就已经被用人单位接走或预定下。随着学员就业形势的趋好,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2010年春季招生346人,短训学员在9月份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本县一企业向学校预定20名氩弧焊操作工人三个月后进厂工作。

八、问题与思考

1、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如何搞?是先就业再创业好,还是以创业代就业。我们认为农民工群体因为其自身原因和自己技术方面的现状,应该走先就业再创业得路子。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无论是在社会经验,还是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相对缺乏,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另外,政府部门支持、鼓励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注,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从政策的层面,特别是国土、建设、信贷、税收等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统一的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创业支持的力度还不够。

2、就业培训组织机构众多,标准不统一。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主要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培训,农业局的阳光培训,扶贫办的扶贫培训,还有残联、工会、妇联等根据各自的管理对象开展的培训。这些培训上面都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标准不一,各自为阵,既造成了培训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又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有的培训机构师资薄弱,设施设备简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新的培训及就业模式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企业需求需要不同的培养模式。各培训机构应在实践中多摸索研究,绝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应付多样的需求,那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

4、部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愿望不高,上热下冷。不少农民由于受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经济能力、和培训内容设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接受培训的迫切愿望,参与度不高。特别是一些农民工经济困难,培训补助资金又非常有限(一般补助200-500元,最多800元,而农民工参加一次培训,住宿费、生活费等各种费用至少也要2000元左右),无法参加培训。还有,培训内容设置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农民的求学愿望不相一致,这也是造成农民不愿学、学了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篇: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做了研究,分析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力求在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下,探索适合体育院校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

关键词:体育专业 就业模式 探索 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已由过去的统一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从总体上看,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矛盾突出,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近几年来各大体育类高校也在致力于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单位仍然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找寻适合体育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推动力。

一、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都会有一届毕业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出投身与社会建设中,在全国高校扩招,全球经济紧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怪乎许多高校学子有“毕业等于失业”的感慨。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人,到2011年达到了660万,短短6年时间里增加了322万人。大学生就业与下岗工人再就业已成为国内社会稳定的两大因素。

无独有偶,随着体育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2003 年 6 月《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看,体育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仅为28.1%,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2007年麦可思《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排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 10 名之内;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整体就业率一直在上升,但是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仍在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前10名之内。

笔者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方向大致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指导员、公安干警及政府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总体就业率自2007年以来呈上升态势,但变化不大。显著特点是实际就业率逐年下降,而灵活就业率逐年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能够从事本专业就业率偏低,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采取了灵活的就业方式,不再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也不再选择就业地区,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就业渠道。体育专业的学生慢慢适应的市场配置的局面。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传统机构的精简,到这些地方就业竞争压力变大,而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娱乐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所以,对于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

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问题。就业结构随着产业机构的变化而变化,毕业生人数增长每年都在增长,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而传统的接纳毕业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机构精简、缩编等原因用人在减少,同时出现研究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与体育专业学生竞争的局面,导致岗位竞争激烈。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热点区域毕业生竞争增强,而偏远城市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是产业结构的特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是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变量,也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就业,往往这些地方的体育产业也较为发达,可是要实现有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体育产业长期规划目标,就必须要重视农村偏远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的体育人才引进保障制度,同时也开辟出体院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就业市场。

3.学校就业指导、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就业指导的问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就业指导目的不明确,存在为“指导而指导”,为“面试而指导”的现象;学生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系统、整体认识,不能合理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得到肯定,但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和对连续性的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匹配;学生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性与用人单位强调“显性人才”之间的冲突;

(二)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注重对择业技巧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和服务系统。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培训

大学生就业培训

现在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严重,很多毕业生选择去参加培训,从而导致这个社会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参加培训的热潮。根据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再加上2007年年未就业人数约100万人,有659万人面临就业,按照往年比例推算,2008年待业大学生达112.9万人。预计未来3年,大学毕业生每年仍将增加50万人,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同时,由于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

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求职者应聘与企业招聘间存在脱节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而就业力培训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择业观有偏差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白皮书》对此问题做出了权威解答,这包括国家制度、体制层面的问题,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求职者应聘与企业招聘间存在脱节问题,现阶段人才市场缺位问题等。

《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仍有所偏差。我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精英式”培养,大学生就业盲目追求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方向集中在国家机关、大型国企和外企,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却受冷遇,大量技术性、服务性岗位招不到员工。

南京、大连等城市近期所做的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择业的理想色彩过重,70%以上的大学生留恋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几乎没有人认可1000元以下月薪的工作。“这种反差说明了高校毕业生求职仍把'工作稳定'和'社会地位高'作为主要择业标准,也反映了求职者应聘与企业招聘间存在脱节。”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说。

除此之外,人才市场与人才中介的缺位造成的信息不畅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

一。“大学生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群体,个人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就业信息不够畅通。”肖鸣政说,大学生找工作,理所当然要选择“好职位”,即使在“不如意职位”暂时就业成功,也千方百计想“跳槽”,这自然就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大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白皮书》指出,女性、非重点高校、基础学科三大群体就业问题突出。专家分析表示,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数量逐年成倍增长;供大于求为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女大学生成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

研究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本科层次就业状况呈现院校类型性差异,直属高校、部委高校与地方院校和大专院校就业率差距较大。较好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重点高校毕业生,专科生的就业环境则较为严峻。

肖鸣政也指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名校大学生频频跳槽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曲线就业”的现象,也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宁愿招收资质、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平平的毕业生,也不愿招收名校的“高材生”。

除上述两点外,不同学科分类就业率差距较大,工科、理科类初次就业率较高,人文社科类学科是初次就业率较低的学科,以往的热门专业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由于招生人数激增,导致热门专业学生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力培训将掀热潮

《白皮书》指出,企业将越来越多业务外包给派遣机构已是一种趋势,而大学生也应加强职业素质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力培训,以此增强个人能力、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丽娟表示,就业力培训将会从学校独自承担过渡到由学校、社会共同完成,入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将掀热潮。“到目前为止,就业力及人生规划在中国还处在一个启蒙的阶段,各高校的教育改革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大量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提升课程的培训将进入到大学的课堂。

此外,她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社会与高校互动,建立大学生实践平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障碍是缺乏实习经验。社会职业中介组织和高校有必要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合作,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计划,建立各种大学生就业实践平台。

据了解,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国家及各地推出了一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方伟表示,目前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有”多、缓、促、保、帮“5个措施。

据介绍,”多“即指尽可能多地制造培育岗位和职位供大学生就业;”缓“意在通过学校尽可能地开设科研项目,留住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校进行科研开发,成为人才”蓄水池“,缓解

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促“是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拓宽就业面,鼓励大学生参军或者到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保“指完善相应的就业配套设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帮"是说学校、社会和人力资源部门对家庭困难、甚至有性格障碍的大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

——北大资源学院

下载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力网络营销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产品逐渐融入到生活当中。智能电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从网络营销着手,分析了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传统营销与......

    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5则范文

    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 总体上来看,尽管西方各国都是市场经济,在劳动就业中以市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各国的就业模式又都表现出明显......

    “定制培训”的就业模式

    “定制培训” 一种多赢的就业模式 就业市场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是某些行业、职位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却人才难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如何让理工类专业......

    就业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结业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 系别:艺术设计系 班级:公共08-1 姓名:张华卿 学号:38号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其劳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优先考虑......

    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

    渠县同仁医院 大学生就业见习培训计划为响应国家号召,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渠县同仁医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在......

    大学生就业培训感想

    青春不老,我们无悔 —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感想 转眼匆匆,六天的就业培训已然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感动的学习日常,过程中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友谊的积淀,点滴之间,感......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本文从正面和负面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简述,着重论述大学生就业与构建......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另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