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结业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
系别:艺术设计系
班级:公共08-1
姓名:张华卿
学号:38号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其劳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毕业生、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就业,探索多元化就业模式,齐抓共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形势严峻,勇对压力
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的“天之骄子”们几乎都发现“饭碗”难找。困扰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今年更显突出。据调查,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3%。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短期内很难缓解
1、岗位需求急剧减少。“十一五”期间,城镇劳动力大幅增加,同时全球金融海啸从各个行业延伸,国内外企业的压力都在不断加大,用人单位的需求迅速减少,学生就业质量下降很大。
2、毕业生供给大幅增加。全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随处可见,成为国家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群体。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增长更多的创造了生产性岗位,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供给不足。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大都应从事脑力劳动,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然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部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首先需要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需要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鼓励创新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3、大学教育改革之后,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是造成就业难的关键原因。大学教育缺乏创新,导致大学生过度依赖别人给予工作机会,缺乏自己创业的动机和能力。
二、利好频出,政府助力
大学生就业难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非常力度”,为应对严重的就业形势,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覆盖面之广、措施含金量之大前所未有。
(一)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对到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政府给予补贴等优惠措施。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村官、“三支一扶”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等岗位。
(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
目前,70%以上的大学生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这一渠道还不够畅通,存在一系列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企业录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将可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三)鼓励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
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既可以促进科研的发展,学习和研究时间,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有积极作用。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好的举措,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如果经营不错,还可以解决其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税收。
(五)鼓励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这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一方面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体会或者更正自己的择业方案;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可以适时地调整机构的用人制度和人才储备计划。
然而,这些就业模式的出台只能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从根本上讲,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靠自己。转变就业观念,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是出路所在。
三、更新观念,勤修内力
(一)摆脱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每日睡到自然醒,薪水领到手抽筋”,这句话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观念上的误区成为很多 就业的绊脚石。
1、“终生就业一次就业”的误区。很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设定的理想工作。他们把就业与终生奋斗目标直接等同。这种观念对大多数青年学生而言不现实,因此,青年学生应该书里“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
2、“金饭碗、铁饭碗”的误区。今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持续不减,如果说考公务员是“金饭碗”,大学生们再择业上退而求其次就是追求“铁饭碗”的岗位,即财政供养岗位。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经济结构布局的完成,财政供养的岗位会越来越少,非国有经济将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大局也是定局。
3、“唯城市论”的误区。大学生要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唯城是举”的主流心态是错误的。
4、“唯专业论”的误区。大学生应该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会拓宽就业的视野。
(二)明确目标,提升就业能力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成功就业的前提。
2、注重能力。事实证明,不管就业形势如何,能力突出的大学生,一般不会遭受就业难题。
四、校企合作,促进就业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正常的教学环节,要拓宽这一环节的内涌,延伸外延,把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注人其中,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里的水活起来,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创新的客观要求,“实习+就业”模式反映了这一客观要求。
1、校企对接,学生受益,学校受益,单位受益。在人才供需市场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新员工,主要理由是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作为供应方的高校则感叹大学生就业难,工作实习锻炼时间短、内容少。针对人才市场校企供需双方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与新特点,高校应该实行“实习+就业”的探索,打通实习与就业之间的渠道,并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这些经过实习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期短、上手快,再经过几年的磨练,很快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于。
2、方法灵活,双向选择。“就业实习”模式可操作性强。学校有关部门提前将收集到的用人单位、专业岗位、需求数量等信息上网公布,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条件、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意向等实际情况在网上自由报名。然后由用人单位进校挑选报名的学生,最后由学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双向实习等协议。其中有的学生只是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或是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获取学分和毕业资格;有的学生边学习、边进岗工作,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和企业在学生是否就业的问题上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给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权。
五、社会参与,保障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建立毕业生“预就业”模式以及“扩、买、稳、引、转”模式等,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缩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方的选择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就业”模式
1、预就业”模式,解决了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为毕业生以后就业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到更为合适的员工有利于减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和培训资金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2、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毕业生“预就业”模式就是通过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实习,增加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的提高。加强实习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提高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就已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教育学生及早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高校毕业生及早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做到了解市场,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及早实施。
(二)“扩、买、稳、引、转”模式
1、发展特色产业“扩”岗,增加区域就业容量。加快发展步伐,增加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加大政策投入“买”岗,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和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的热情,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强化技能培训“稳”岗,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方法。
4、优化就业服务“引”岗,促进就业供需对接。通过加强就业服务机制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功能,打造优质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求职、空岗、技能、就业的有效对接。
5、发展市场经济“转”岗,拓展域外就业空间。坚持开拓新市场的原则,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新的用人单位。
把握形势,变压力为动力;明确政策,化利好为助力;转变观念,变实力为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制定良好的就业模式来为高校毕业生保驾护航,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气,每位同学都要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明确国家政策,找出自己的对策。
第二篇:“定制培训”的就业模式
“定制培训” 一种多赢的就业模式
就业市场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是某些行业、职位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却人才难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如何让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找到更加心仪的单位,快速缩短适应期;如何让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尽快找准“就业点”,突破“哪个工作都可以做,哪个工作都不专”的瓶颈呢?
思路决定出路,“定制培训”促进学生成功就业。作为企业与培训机构相互合作而为企业培养目标人才的定制培训模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把此模式引入到毕业生教育中来。学校有计划地与地方企业合作,以期达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即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用人单位选择到如意的人才。
思路决定出路。为实现学校育才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对接,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以 “建立校企联合就业培训基地”为试点,率先开始在我省践行“定制培训”模式。据电信学院书记高宏伟介绍:自2009年该模式实施以来,电信学院已经开始与实训机构进行合作,7名学生通过在实训机构进行定制培训之后,顺利进入中软国际、浪潮世科、海辉等业内知名企业。
与以往的毕业生“双选会”不同,在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2010届毕业生“双选会”上出现了很多大
二、大三学生的身影,他们积极参与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用人企业进行沟通。双选会不再仅仅是应届毕业生寻求就业的一个桥梁,更成为大
二、大三学生就业预演的一个平台。
学生就业理念变化,“定制培训”向哪里走?在谈到学生就业问题时,高宏伟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几年学生的就业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为学生求学欲望高涨,就业岗位的选择不再仅仅关注工资或其他待遇问题,而是更加看重该岗位的发展空间和个人才华能否得以实现等。
鉴于学生就业理念的这一转变,河南科技大学电信学院适时引入了“定制培训”方案,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具体来说,分为三步走:一是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让学生选择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培训方式。二是学院配合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选定预培训人员,同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实训就业协议书。三是从
大四开始进入培训程序,经培训考核后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学校办理学生档案移交手续。
2010年,学院与许继电器、无锡NIIT外包学院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作出了“在全国有重点地选择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在建立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设立以该单位冠名的奖学金,激励学生尽早谋划,立志投身该单位”的发展策略。
电子信息学院高书记还指出,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我们认为“3+1”实训就业培养模式与 定制培训 像两条并行的铁轨,结合起来运用必将推动学生就业这列火车高速前进,是目前解决学生就业的最好方式之一。“3+1”实训就业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后一年参加企业内训并到企业实习。如果学生在大四一年期间参加企业内训或实训机构培训,这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课程安排必须在三年之内完成的基础上。
“站起来,能讲会说;坐下来,能做敢拼。”这是一些用人单位对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是“定制培训”结出的一个硕果,也是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生受欢迎的原因。“定制培训”为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刚刚破土而出,但是已显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校地合作共建,产学研优势带动高层次就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定制培训”将学校、企业、实训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出现了一种学生、企业、实训机构与地方政府多赢的局面。
3月19日,河南科技大学2011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电子信息类专场)在西苑校区10号楼举行。海辉软件(国际)集团、许继仪表有限公司、中兴通讯、上海文思等90余家国内外用人单位为我校毕业生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700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此次双选会。
双选会上,用人单位争抢河科大毕业生,有的单位甚至预定大
二、大三的学生。海辉软件(国际)集团招聘管理部经理季英女士在观看了我校学生制作的机器人表演之后,当即表示想要与他们签约。之后,她还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海辉的一名副总裁就是从河科大走出来的。
许继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说,河科大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科研潜力大,综合素质高,经过二三年的锻炼,大多数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这是河科大学生获得我们青睐的主要原因。
双选会期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还同时召开了“定制培训”交流洽谈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书记高宏伟向各用人单位通报了自实施“定制培训”以来取得的成果和突破,并介绍了今后“定制培训”的发展方向。他说,“定制培训”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一些方面亟待改进、提高和完善。今后,我们将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扩展合作领域。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和科技发展趋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定制培训范围由IT领域向光伏产业、智能电网(交通、管理)、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展,争取更多更宽阔的合作空间范围。
二、拓展培训内容。除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增加职业素养、沟通技巧、情商提升、职场礼仪等软技能培训,定制培训内容应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注重技能培训转变为技能培训与做人和做事培养同步进行,切实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培育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定制培训期间积极参加高级别的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水平,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拼搏的精神风貌,提高河南科技大学培育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据统计,此次双选会共有600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各用人单位对此次招聘会的效果非常满意,充分证明了我校毕业生是被社会各界认可的。(通讯员 段笑蓉)2011年3月21日大公网报道
华信-大学
软件工程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甲方(公司全称):
乙方(学校全称):
丙方:(身份证号码:)
第一条培训目的为进一步探索教育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良好模式,保证甲方吸纳基础性人才的质量、拓宽乙方和丙方的就业通
道,甲乙双方合作成立定向培养班,丙方是乙方在校注册学生,自愿报名并经考核后被择优选入定向培养班学习。经协商一致,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第二条培训形式
本次校企合作开展的人才定制培养项目,共分为校内培训、校外实训两个阶段,根据学员的实际专业水平,由
甲乙双方协商决定具体的培训科目及课时标准。
1、校内培训(乙方指定培训教室)
(1)授课讲师:乙方自选讲师
(2)培训内容:Java基础、Orqacle数据库、JavaWEB设计、JavaEE等。
(3)培训时间:
A.技术培训:具体培训方向为Java方向;乙方保证技术培训不少于140课时(1课时=1小时)。
B.日语培训:乙方为定制班学员提供的日语培训总课时,不得少于100 课时。
2、校外实训(甲方指定培训教室)
(1)授课讲师:甲方自选讲师
(2)培训内容:项目实战
(3)培训时间:甲方保证本阶段的总培训时间不少于120课时(1课时=1小时)。
3、具体的培训时间及课程安排等内容作为本协议的附件,乙丙方应严格执行。
第三条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承诺对乙方的定制班学员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培训费用;在乙方学员参加甲方组织的项目实战阶段,乙
方学员需自行负责食宿及差旅费用。
2、当学员完成全部培训课程后,甲方保证最终录用的人数(以签订三方协议为准)不少于该定制班总人数的85%。
3、学员出现如下情况时,甲方将不予录用:
(1)培训期间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具体参照定制班学员管理规定)。
(2)有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3)毕业时无法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4)没有通过甲方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的专业考核。
4、最终未被华信录用的学员,除出现本条第3项甲方不予录用情况的,甲方将为其提供面向其他软件企业的就
业推荐机会。
第四条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需配合甲方完成校园宣讲及定制班学员选拔等相关工作。
2、乙方根据甲方需要,向甲方提供定制班学员的学习成绩、个人简历等相关资料。
3、乙方须抽调校内骨干教师,经甲方考核后进行定制班授课。
4、乙方须提供完备的教学软硬件配套设备、设施,以及符合培训要求的教学场地。
5、乙方应加强在校期间的培训管理,保证丙方能够认真完成培训课程和实习期限。
6、在丙方毕业时,乙方负责进行派遣工作,并将丙方各类档案资料转至甲方。
7、未经甲方许可,本协议资料及其相关合作细则,乙方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给其他院校或企业,否则甲方保
留一切追责权利。
第五条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丙方须按时参加定制班的培训课程,严格遵守学员管理制度,并认真参加甲方组织的各专项考核。
2、若丙方未经甲乙双方同意,擅自中途退出学习,甲方保留向丙方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丙方须向甲方缴纳
违约金人民币三千元(大写:叁仟圆整)。
3、丙方在定制培训结束后,如未能通过甲方组织的考核,则甲方不予录用,但将为丙方提供面向其他软件企
业的就业推荐机会。
4、若丙方通过了相关考核,须与甲方签订《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保证在毕业后与甲方签订
《劳动合同》,否则丙方须缴纳违约金人民币五千元(大写:伍仟圆整),用以弥补甲方所遭受的培训成本损
失。
5、丙方确认并承诺毕业后服从甲方的安排,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在丙方被甲方录用后,即享受甲方公司相
关标准下的薪资福利待遇。
第六条其他
1、本协议自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协议有效期内,三方必须严格遵守,任何一方或两方不履行协议或不完全履行协议即为违约。违约方应承
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另外一方或两方除了有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协议外,还有权终止本协议。
3、协议中如有未尽事宜,甲、乙、丙三方共同友好协商解决,可以达成补充协议,和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
力。因本协议发生争议的,三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甲方所在地法院裁决。
4、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
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
总体上来看,尽管西方各国都是市场经济,在劳动就业中以市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各国的就业模式又都表现出明显的本国特色。一般而言,美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是自由放任式的,欧洲国家、日本的人力资源市场则是另一特色,普遍以大公司的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制为特点,而且强调就业的稳定性,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相对发达。具体来看:
1、就业立法与就业管理体制各具特色。在西方国家,就业立法是解决就业问题最为惯常的政府措施,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保障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保护失业为前提的。以美、德、日三国为例,美国就业法律制度的特色是对就业歧视有严格的约束,对就业管理体制的要求也很严;德国则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制定了最详尽解雇程序的国家,且有独特的就业管理体制;日本就业法律制度的特色是特别强调就业技能训练。
1973年,美国政府综合《社会保障法》、《人力开发培训法》等几个法案,颁布了《综合就业与培训法》,成为美国官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一个综合性法规。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美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负责少数民族的就业管理事务;同时,在劳工部专门设立了“妇女事务局”,负责改善劳动妇女的福利、工作条件和增加妇女的就业机会。196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使德国著名的 “双轨制”教育制度得以形成。同年还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以及《训练促进法》等,都旨在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就业。此前的1951年,德国还颁布了一项有关解雇程序的法律,对正常解雇、非正常解雇、定期合同与辞职、对雇员的保护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在就业管理上,德国曾于1927年设立了联邦劳工局,虽然1939年与政府劳工部合并,但在二战后又得以重建。除管理失业保险外,联邦劳工局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人力资源市场上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具体的职责范围包括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学徒的培训与安排、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等。日本的劳动法律体系比较完备,主要有1947年的《职业安定法》,1966 年的《职业措施法》,1969年的《职业培训法》,1972年的《女工福利法》,1974年的《雇佣保险法》,1987年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从立法中可以看出日本对职业技能开发的重视,各时期都颁布过就业训练方面的法律,从战后初期直到80年代,一直对就业训练、人力资源开发予以特别重视。
2、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完善。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主体与决策主体是一致的,但各国劳动力供求主体的自由度是不尽相同的,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企业——劳动力需求主体的约束程度不同。1985年,国际雇主组织曾就终止雇佣合同的法律约束程度,对西欧、北欧的雇主进行了调查,其中,被认为约束极强的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极弱的是英国;日本与其他国家不同,除了法律约束外,大公司还受习惯即终身雇佣制约束,再加上年功序列工资制等,都强调的是稳定的劳资关系和就业的长期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科技发展的加速,西方各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都由“消极”转向“积极”,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主要目标转向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国家走得快,有的国家走得慢,其中前者的典型可以说是美国。由于受西奥多·舒尔兹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美国从6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人力开发法案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着重点,即进行就业调查,开展职业定向、咨询;提供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面;提供在职培训和自谋职业培训;把靠福利过活的人变成自食其力的工薪领取者。
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方面,西方国家有职业介绍、咨询、指导等,其中以职业介绍为主。西方国家的职业介绍所大多发源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并在此后得到重视,发展成体系。大部分国家是由政府设立职业介绍所,为求职者提供免费帮助;有些国家将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所列为非法;而在美国,政府设立的职业介绍所和私人职业介绍所是并存的。职业介绍所的效能在各国并不一样,例如美国各类职业介绍所达2600多家,但所起的作用不大,或者说效率不高;瑞典的情况正好相反,它有着一个庞大的、组织严密的职业介绍体系,每年都有70-80%的人员通过职业介绍所就业。
3、就业机制运行高效。西方各国的就业机制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市场型就业机制和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机制。市场型就业机制主要存在于市场经济国家,其运行特点是劳动力供求信息主要靠劳动市场产生、传递,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有关就业的决策;工资率的升降一方面起着激励机制的作用,推动个人努力工作,奋发进取,另一方面扮演着调节机制的角色,在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减少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不应求时降低劳动力需求。这种就业机制的核心是劳动市场,它在微观上为劳动力的供需双方提供相互选择的平等环境、条件和场所,负责千百万劳动
力的就业和协调就业决策。
有控制的市场就业机制是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为主,以政府的适当控制和干预为辅。市场调节的灵活性、高效性以及能够根据社会需求比较合理地配置社会劳动力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调节劳动力供求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即劳动力的流动和大多数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主要由人力资源市场来实施和调节。但是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需要政府予以适当的干预和控制,如政府通过指导性就业计划及相应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利用法律、法令、规章制度等手段引导劳动市场规范化、合理化。因此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机制有两层含义:第一,企业和劳动者有完全自由权,在人力资源市场能够自主决策;第二,人力资源市场不能是无控的、放任自流的,它必须置于政府的适当控制和干预之下,但这种干预和控制不能妨碍人力资源市场的正常运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工资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将谋求自身利益、希望以较少的劳动投入获得较多收益的企业和劳动者统一起来,使之达成协议,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劳动力的供求。但当经济发展过快或者处于停滞造成人力资源供求的差距较大时,或者出现意外的就业人数增加或减少时,如战争减员或军人复员,就必须由政府实施有效干预,实现最大程度的人力资源配置,保持经济领域内部和社会的稳定。
上述劳动就业体制对西方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在人力资源市场内部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工资差别来划分的不同就业层次,而在一些特殊行业如律师、会计师等,在接受专业的高等教育后,还必须通过专设的资格考试才能在其职业领域内就业。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是同社会人力资源市场有机衔接在一起的,基本上不存在专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而其就业模式大致都是在学校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择业、人力资源供需双方双向选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充当着重要的中介人角色。据资料显示,美国大学60-70%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就业服务机构这个主渠道就业的;日本的文部省和劳动省均不设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专门机构,也不负责毕业生的就业,而占日本大学70%的私立大学,则都设有机构健全的就业指导中心,具有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美国和日本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并且在各大学的教学日历中都有具体的日程安排,从新生起就训练他们提高身心素质,增加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明确在校期间应该注意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提高。
第四篇: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进行教书育人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就是进行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理念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大多数教师是由普通教育转轨搞职业教育的,很少有真正的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转变相对滞后于普教,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于我们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的思想,职业教育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主要是应试教育,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条件的约束,因此在针对农村生源进行航海职业教育培训时,要以人为本,拓宽专业口径,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广泛培养市场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建高职教育品牌”是当今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和共同发展追求。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应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向既有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显得极为迫切,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正视自己,不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通过自学、专家讲座、教研活动、课堂实践等形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应重视“有岗敬业、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二是从工科院校招聘一批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或从生产一线聘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职校姓职,重在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内涵所在。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宗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正确处理好专业课、文化课的关系,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重点,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车间的建设,配备必须的试验器材、操作工具和原料,把教学活动尽量搬到学生即能动手,又能动脑的现场,让学生边学边实践,从而加深理论的理解和加强实践的操作,提高技能技术水平。
三、校企合作,搭建教育和就业的平台
把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实验实习基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联办,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结
合。同时,也使学生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的熏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既得到学校的认可,也得到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熟练的技术工人现在比较短缺,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好于本科大学生的现象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在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才,走出校门就能就业,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改进评价办法,让评价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就业,获得技能,这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对职校学生的评价方法必须科学,应逐步建立“专业技能水平分阶段达标考核”的评价体系,做到“考教分离”,严格考试制度,“以考促练”“以赛促练”,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学到真正的专业本领。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能力考核,改革考试方法。由于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课程考试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应制定一套旨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多元制综合考试机制。这种新型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单一笔试考核为笔试、口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试。如德育课考试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并未降低对学生考核的要求,在题型上体现综合能力的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科目考试既有理论考核,又有占比例较大的技能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其一就是质量要有大的提高,其二就是就业要有大的提高。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大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深入理解,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第五篇: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做了研究,分析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力求在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下,探索适合体育院校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
关键词:体育专业 就业模式 探索 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已由过去的统一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从总体上看,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矛盾突出,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近几年来各大体育类高校也在致力于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单位仍然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找寻适合体育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推动力。
一、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都会有一届毕业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出投身与社会建设中,在全国高校扩招,全球经济紧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怪乎许多高校学子有“毕业等于失业”的感慨。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人,到2011年达到了660万,短短6年时间里增加了322万人。大学生就业与下岗工人再就业已成为国内社会稳定的两大因素。
无独有偶,随着体育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2003 年 6 月《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看,体育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仅为28.1%,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2007年麦可思《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排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 10 名之内;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整体就业率一直在上升,但是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仍在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前10名之内。
笔者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方向大致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指导员、公安干警及政府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总体就业率自2007年以来呈上升态势,但变化不大。显著特点是实际就业率逐年下降,而灵活就业率逐年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能够从事本专业就业率偏低,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采取了灵活的就业方式,不再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也不再选择就业地区,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就业渠道。体育专业的学生慢慢适应的市场配置的局面。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传统机构的精简,到这些地方就业竞争压力变大,而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娱乐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所以,对于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
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问题。就业结构随着产业机构的变化而变化,毕业生人数增长每年都在增长,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而传统的接纳毕业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机构精简、缩编等原因用人在减少,同时出现研究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与体育专业学生竞争的局面,导致岗位竞争激烈。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热点区域毕业生竞争增强,而偏远城市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是产业结构的特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是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变量,也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就业,往往这些地方的体育产业也较为发达,可是要实现有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体育产业长期规划目标,就必须要重视农村偏远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的体育人才引进保障制度,同时也开辟出体院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就业市场。
3.学校就业指导、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就业指导的问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就业指导目的不明确,存在为“指导而指导”,为“面试而指导”的现象;学生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系统、整体认识,不能合理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得到肯定,但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和对连续性的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匹配;学生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性与用人单位强调“显性人才”之间的冲突;
(二)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注重对择业技巧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和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