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引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人于2012年4月,做了一次“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喜亦可忧。如何更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问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前提,也是大学生顺利成才的保证;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既是大学生失业社会,成就事业的心理基础,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然而,世纪之交,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外文化的碰撞,新旧观念的反差,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选择与奋斗的困惑等,都给人们以强烈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压力。应激因素的大量出现,对人民形成很大的冲击,由此导致的心理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而所承当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繁重的特殊群体,有各种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因此,在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野内审视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分析
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是物质高度的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也就是说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经验的人或者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其反应是不同的。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家庭、生活、学习和就业等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对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造成了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给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以及交往等带来不利。而且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害怕遇到挫折,虚荣心又强烈,对一些细小问题无法进行冷静处理等,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另外,当今教育体制的误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高中老师经常把大学生活进行美化,许多学生那个时候还不了解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就幼稚地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什么也不用做了。到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这种落差感会使许多学生无法忍受,在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便产生抑郁、厌学情绪。不仅是学习上,就业、交往、家庭
等都会对大学生带来影响;此外,有一些学生是来自农村的,家庭条件不是非常好,要靠国家贷款才能维持学业,为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面对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担心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考虑到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当同学们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有60%的人都认为会感到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即使他们很想与别人交流,但却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导致最终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有大部分的大学生性格都属于内向型的,有36%的大学生都害怕到公共场所,害怕接见陌生人,更有甚者是还8%的学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别人交往。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无助,没有朋友,也没有倾诉对象,进而郁郁寡欢。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交际困难的问题,这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2.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新的环境、教学模式不适应,由于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第一学期就有许多人考试挂科,学习的自信心下降,或产生其他一些问题,造成心理失调。另外,一些大学生以前在高中是学校的佼佼者,而在大学则是普通的一员,这种落差感会使他们感到失落、自卑,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根据调查统计,在大学学习中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概率为32%。缺乏自信心的同学达到36%,还有一些就出现考试恐惧症等现象,说明学习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生活的压力主要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向国家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参加勤工俭学、校外兼职等活动。这使得他们中有些虚荣心太强的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羞愧心理,与同学之间相处的敏感而自卑。其次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城镇,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到了大学,不知如何独立生活,为此感到烦恼,心理积压了许多的不满和抱怨。
3.就业压力大
由于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竞争、学校的社会影响、自身综
合素质、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就业形势,就业已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与引导着大学生活。而作为大学生,都期待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失业率极高,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这些无不造成大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焦虑、担忧,而失去安全感和优越感,许多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在我们随机访问一些大学生时一位学生这样说:想到毕业以后不知道能干什么,心里就很焦虑。甚至在我们新生入学之初,我们心中就有疑问,将来我们的专业就业形势如何?我们能干什么?这些无不说明就业压力对于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4.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
一些大学生由于交际困难,不善言辞、性格过于内向等原因而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迷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我们的调。而且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我们调查的人中,90%的人都会经常去上网,而在这些人中聊天、玩游戏的达64%,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和做作业的大学生最喜欢上网聊天和短信聊天这两种方式。这种对网络的沉迷,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识,交往,情感和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和健康人生观的培养。
5.难以排解情感危机和其他困难
如今大学生谈恋爱已相当普遍,但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
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多数人并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和正常的人际交往需求,有利也有弊,只要把握好度就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如此,但是调查中60%的学生都认为失恋带来的伤害很大。许多人没有正确的恋爱观,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因此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有的甚至走向极端,造成悲剧。总之,情感危机也会造成心理不健康状况。此外,大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都会感到不知所措,遭受失败后也往往悲观失望。他们没有独立能力,遇事不知如何处理,由此产生心理压抑等症状。
结论: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的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是好的,是值得养育他们的人民信任的,尽管他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学生这个随着中国高教改革而日益壮大的青年群体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独特性,他们以其出色的知识背景和极具魅力的年龄优势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他们也以其追求不同凡响的冲动和多梦的青春参与了社会的脉动。现代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日益激烈,事业的艰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希望获得知识、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大学生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
一切都将会从大学开始,大学虽然是人生中不长的几年,但因其汇聚了人们青春最炽热的年华而影响深远,是我们人生的黄金岁月,有人在这里立下一生的宏愿,也有人在这里走向了永远的迷失。大学生活,包含了青春的骄傲与沮丧,也充满青春的美好与苦恼。大学风景线,永远是人生中最动人的篇章,而大学生群体,永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体之一。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摘要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不少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发生心理失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的孤僻性格。调查数据显示,87%的学生认为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诚、信任”,但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却有36%的学生感到过于拘泥,9.33%的学生不相信别人,15.26%的学生感到自卑,11.2%的学生感到别人轻视自己,16.8%的学生感到被别人误解。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现行的人际交往不适应的问题,以至于产生心理上的孤独、焦虑不安。
2.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心理
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等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由于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心向往大中城市和高收入的行业,同时又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条件,致使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由此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暴躁、抑郁、悲观等不同情绪反应。调查发现:47%的应届毕业生感到精神疲惫劳累、经常失眠。对就业的前景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占38%。
3.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心理
在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在调查中有19.5%的同学自认为“缺乏信心”,“过分地担心将来的事情”的占25%,“很在乎别人看法”的占28%,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面对现实缺乏自信的心理。调查中,65.5%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过重”,45%的同学认为“学习困难”,显然,由于学习带来的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的。
4.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域、家庭都存在贫富悬殊差异;对城镇的部分学生,企业不景气,有的家庭生活困难或家长下岗等因素引起部分学生产生自卑等方面的心理现象。调查中有47%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困难,22%的学生把自己归为贫困生行列,自认为是特困生的学生也高达到12%。沉重的生活负担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心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并成为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往往出现表现出自卑、胆怯、嫉妒、孤僻、冷漠、悲观等心理特征。个别同学过分地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从而引发仇恨和报复的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5.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而疏于理智的思考,在感情方面往往比较执著,但由于缺乏经验,经常为感情的纠葛而忧郁、苦闷和烦恼。有的同学忙于谈恋爱,而与同学关系逐渐疏远,把自己孤立于集体活动之外;有的同学害怕别人抢走自己的异性朋友,整天胡思乱想,坐立不安,不能一心一意地去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由于现实中的许多原因,一些恋人不得不分手,对感情的执著和痴迷使得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失恋问题,往往陷入情感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报复的仇恨心理,在高校中因学生恋爱危机而发生的自杀、报复事件时有所闻。调查显示:对大学生谈恋爱持“不提倡、不反对、重引导”态度的占74.5%,“对人对己都无好处”、“缺乏道德”、“反对者”分别有20.5%、6%、3.5%。认为大学生的婚恋行为是“正常的身心需要”、“不负责任”、“无聊空虚”、“无所谓者”分别有37%、26.5%、20.5%、15.2%。
在个性特征方面,大学生具有外向、开放、活泼、自信、富于幻想等特点,但也存在缺乏务实精神、责任心不强、克制力较差、自我为中心,缺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高达30%左右,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又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有固定的方向性,会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保证一个人的发展是正确的。
在我们身边,有因为失恋轻易放弃自己生命;有取得高学历,受不了工作生活的压力而轻生的;有大学生因为同学间的小矛盾就失去理智,大开杀戒等活生生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这些都是因为心里素质过差才发生的悲剧,也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导致的。
所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要形成,而且要牢固树立,做到能经得起任何困难、风险和诱惑的考验。
2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肯定自己
一个人自卑的来源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战胜自我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自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
不断的去肯定自己和相信自己,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所以,只要你肯定了自己,相信自己是对的就不要犹豫不前,要勇敢地走下去,这样才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3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无聊的人;难免会激发我们的不满,甚至火力爆发。其实,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与处理。
例如钉子的故事: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来到栅栏边,对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钉子在栅栏上留下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后,就会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疤痕。就像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所以,口头上的伤害与肉体的伤害没什么两样。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对错来源于谁我们都应该冷静的去面对。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是对自我心理素质磨练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同理,在生活中,有时我们有一些困境,觉得好难过去。这时告诉自已:我只要一步就好。你将精力专注于每一天的生活,不要去忧虑明天。进一步的应用,这个是包含一个自我超越的观念。所谓进步一点,不是与别人比,而是与自己比。今天比昨天棒,明天比今天好。
4从心理学良好心理素质的几个标准方面审视自己的不足
马斯洛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不断的根据这几个方面去审视自己的缺陷所在,提升及锻炼自己!给自己一个坚定的自我暗示:只要生命不息,我就永不放弃。
5多与人打交道,在过程中磨练自己
经常听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只有我们真正去实践了,才能够取得实质有效的成果!很多朋友害怕和陌生人接触,交往,这就是心理闭塞,素质欠缺的一点体现;我们应该打开心扉去接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形当中也会锻炼出你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面对陌生环境的良好适应的心理素质。
对我们最有益处莫过于立即付诸行动,强而有力的行动力才是培养心理素质的最佳秘密武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去健全我们自己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另外,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选修有关课程外,还可以参加“心智开发小组”、“人际交往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以自主、互助、自觉提高心理素质。很多学校还通过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预防心理疾患和恶性事件的发生。有的学校为新生做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预测,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帮助他们排除障碍,如果你不行,还在犹豫什么,让我们
一起努力吧!
以上是本人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和调查研究,只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联合,加之其他积极要素的互相作用,大学天生才就有了可靠的内正在条件。优异的心理素质正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孕育发生积极而又长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别全面发展务必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扶植,全面进步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学生同样要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嬗变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是其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关键一环,被誉为“人生的一大选择”。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不过是其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政策。自1995年开始,国家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在“统分”政策下,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然而,为了分配好工作,毕业学生及家长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各种专业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国际通行的资格证书考试和出国所需要的语言等级考试等让大学生应接不暇。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对全国36所高校9472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其中,“大学生对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选择”结果显示,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选项而位居前列,而“政治理论”学习却几乎被大学生排在了最末一位,说明大学生重视现代实用技术与职场能力培养,轻视思想素质与理论素养训练的倾向十分明显。
2、择业目标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
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几乎杜绝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可能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对大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
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全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回报家庭与社会”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把“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作为个人价值取向,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
3、择业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更注重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既不谈个人现实利益要求,也不以物质或经济标准去判断职业。1986年,詹万生等人的调查显示,“经济收入高”被排在第四位,而“学习条件好”、“社会地位高”被排在第一、二位,表明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渴求和职业声望,而经济收入并非职业选择的主要动因。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4]。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4、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大学生们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科教文卫、国营大厂是青年最想去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曾经被归入另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一些就业领域开始吸引大学生择业的目光,求稳怕变、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丁大建、高庆波在“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33.1%的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7.4%的人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另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被摒弃,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而“爱一行,干一行”,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弃,重新选择。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首先,个人本位职业观挑战社会本位价值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影响,呈现出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国家利益至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局限性。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敢于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
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表现出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需要,关注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营造,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其次,功利性职业观挑战诚信价值观。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取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惜违背做人原则,背信弃义,在求职材料上运用各种心思和技巧,仿造各种证书,使求职材料的水分越来越重。一些用人单位发现,他们所收到的学生简历,有2/3以上的称自己是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有近一半的称自己获有计算机或其他等级证书,有80%以上的称有工作(实习)经验。这说明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夸大在校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行为倾向。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还擅自毁约、随意跳槽或不按就业合同办事据报道,浙江余姚某电器企业招聘省内外20余名大学生,不到一年只剩下1名在坚守岗位,公司不得不再到洽谈会上急寻人才。大学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另外,毕业生的诚信问题在助学贷款归还上面也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银行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
再次,竞争性职业观挑战以和为贵价值观。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稳定安定,是古今中外许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追求的理想王国。“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然而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随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竞争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多年的校园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中度过的,他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这容易使他们满脑子充斥竞争,忘记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忘记人类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协作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采取卑劣手段;或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独显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他人合作。经历了激烈竞争的校园生活的锻造,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极强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这给他们的事业与生活发展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确实,具备“团队精神、品行好、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是不少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
最后,多元化职业价值观挑战一元主导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集合体。
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统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点上。当今,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原则以及维护民主、自由、竞争等思想观念的前提下,社会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趋向多元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总之,在当代大学生职业观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图像。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
所谓的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物质高度的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心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的社会性,其客观性是指心理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模写”。(《列宁全集》第14卷第224页)。人反映客观事物与镜子反映的客观事物不一样,镜于是消极的反映,而人脑是能动的反映。人脑的反映是受个人条件折射的,即受个人的经验和他全部的个人性格特征制约的。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经验的人或者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其反映是不同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它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及其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不断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的含义广泛个人的品德、觉悟、智力、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都属于素质的范畴。所谓的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诸要素及其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性格、兴趣、动机、意志等内容。它对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整体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并制约着人的能力和才能的发挥。良好的心理索质是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的重要条件,也是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当受教育者的心理与思想处于协调状态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以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接受教育信息,是通过他们内心的理解、思考、选择等精神活动来完成的。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会通过反馈增强或减弱下丘脑变化。大脑皮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影响青年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易冲动。随着青年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生理成熟不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等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必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意识、情感、意志、人格等特征的发展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朝气蓬勃。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一般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差,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由此也会造成一系列矛盾,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冲突,表现出某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所以这个时期对他们身心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己刻不容缓。
四、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任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择业观是大学生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过去,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强调社会集体价值时忽视个体价值,若再用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结果只能被拒绝被否定。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大胆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却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应指向集体最长远的共同利益。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
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既可在城市也可到乡村,既可在内地也可去边疆。因此,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坚持社会价值观导向的一元化,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的教育。目前,团中央和教育部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主动放弃了沿海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志愿到西部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004年,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毕业分配到部队。毕业前夕,他们在写给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信中表达了他们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献身国防,是实现我们报国理想和个人成才的最佳选择。蓬勃发展的国防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燃烧自己的青春和激情。”[8]江泽民致信清华大学毕业国防生,对他们积极投身国防事业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高校应抓住这些事例,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003年,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思民预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加盟海王集团。他认为:“一个愿意到西部做志愿者的人,一定是对社会、对自己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对企业而言,有责任感的人是最好的员工。”
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让大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学发起的“共青团无人监考班”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开展的“诚信、责任、青年”征文评比活动,北京工业大学以“无人售报”为契机进行“诚信与责任”主题教育,目的都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与责任”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校还应结合人才市场上的选人标准,让大学生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
在竞争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2000年,上海高校以“当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自我判断”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具有的竞争意识、科学精神、法律意识、理想信念等方面评价较高而对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心理素质评价不高甚至较低。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许多大型科研项目需要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员通力协作方能成功,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引入了“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理念,如某些数学和计算机竞赛改变了以往只有个人赛形式而增加了团体赛形式。这种基于团队合作的竞争是以成员的优势组合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成效,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互相协作并互通有无,所形成的心态则是宽宏大量,而每个人不仅能对自己的长处自信,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优势。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
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之间合作的技巧。高校在教育中应多引入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如惠普、微软雅虎、苹果电脑等世界优秀企业都是从团队创业起步的,让大学生明白优秀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北京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在招聘时就十分注意招聘对象的潜在素质与协作技能。如果两个应聘者具有相同的研究成果,一个是独立完成的,另一个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实验室更倾向于后一位应聘者,因为他经受过团队合作的考验,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可见,竞争需要合作,合作支撑竞争,高校教会学生合作比教会学生竞争更重要。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四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其情况,从而探究出其解决对策,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配合教育体制改革,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给在校的大学生造成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会给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等带来不利。而且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段乳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些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又害怕遇到困难,虚荣心有强烈,对一些细小的问题无法进行冷静的处理,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先偏激。还有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法学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边产生抑郁,厌学的情绪。有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的,要靠国家的贷款才能维持学业,为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和他人交往,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担心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考虑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从这些可以看出,大学生以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调查主要以我校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查、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的。针对“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时,有60%的同学认为融洽,有30%的同学认为平淡,有10%的同学认为紧张,这说明了他们多数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您和周围的同学一般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上,有5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冷静处理,有30%的同学不知所措,有10%的同学绝望沮丧,有5%的同学觉得自己会大发脾气,有5%的同学选择求助他人,这说明了他们多数有较稳定的情绪,遇事多数学生能冷静处理,其次主动求助他人。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趋于成熟的表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 1
知如何应对挫折;在“你对自己的人生前途的态度是怎样”这个问题上,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很乐观,有20%的同学认为命运难测,有20%的同学抱有“能过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的心理,有30%的同学想尽力争取明天的幸福,也有10%的同学很悲观,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的意志还是健全的、人格还是完整的;当问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何计划时,有60%的同学还是有计划的,有40%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一点计划都没有;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高,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比较高,有5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一般,有1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较低,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是正常的,其智力和情商的总体水平高于同龄人;且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只有小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缺乏。在“遇到快乐事你会跟谁分享、遇到不快乐事你会跟谁沟通或求助”这个问题上,有40%的同学选择好朋友,有10%的同学选择父母,有5%的同学选择老师,有10%的同学选择同学,有15%的同学选择兄弟、姐妹或亲戚,有20%的同学选择自己消化,这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遇到快乐事能跟他人分享;遇到不快乐事大多数会跟周围人沟通或求助,但仍有部分大学生采取了自己消化,这部分大学生可能与性格内项和自卑有关。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还是健康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30%的同学经常会由于种种原因感到疲劳和压力,有10%的同学偶尔会由于种种原因感到疲劳和压力;在“上大学后,你最烦心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会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烦心,有25%的同学因为就业竞争太激烈而烦心,有20%的同学因为恋爱不成功而烦心,有15%的同学会因为经济困难而烦心,有5%的同学因为和他人关系不和谐而烦心,有5%的同学没有烦心事,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烦恼多,心情压抑。心理压力增大、心情压抑,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的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水平是高的,是值得养育他们的人民胜任的。但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心理素质较差的群体,他们在大学这个黄金时段中徘徊和挣扎,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不利,也严重影响着祖国的未来。
那么,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将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学生自己应当要有正确和谐的自我认知;要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 ;要有健全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各种挫折;要有健康的情绪体验,提高情绪调节
与控制的能力。心理素质的高低好坏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于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积极参加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听取心理素质的教育报告,学习心理素质的常识,积极参加课外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有效地控制自我和科学的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高其承担责任的能力;根据不同类群大学生的特点,有层次地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素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从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舒桂珍.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7,(1).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危机意识调查研究教案
当代大学生危机意识调查研究教案
指导教师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孙璐
成都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一队 唐玮凌 邓琳
大家晚上好:
我们来自医学检验系一队的唐玮凌、邓琳,我们一起合做了这次的社会学课件。很高兴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给大家展示我们的课题,我们的课题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危机意识的调查研究报告,希望通过这次课
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启迪与指导,准备很仓促望大家多多见谅!
一,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学校勤学路的照片作为此次课题的背景,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成医军转地三年跨越发展的见证人,我们将在这里度过3到5年,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负责,我们应多一些理性的思索,树立起一种怎样的危机意识呢?
二、自古以来都说:教书育人,但现在的大学中,教书很多,育人却不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是空谈理论,不着实际,没有进入到学生的心灵,如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上已经是一片苍白虚无的荒漠。娱乐,上网,恋爱,导致学业的荒废,有的人则铤而走险作弊,有的人则不得不面对挂课……我们的一些大学生陷入了逃课,作弊,挂课的危险循环,或者不能自拔,或者破罐子破摔……我们的大学生面临危机。
三、在大学,你是怎么学的?做的功课在哪里?
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无论别人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素质的地方,如果你学习失败你将什么也不是,当然不排除意外,但你会成为那个意外吗?
四、关键词 逃课
据专家对国内部分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统计:基础课逃课率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20%以下,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学生到课率仅50%。另据网上一个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逃课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
当谈及大学生逃课问题,某些同学甚至有些“理直气壮”:“为什么要去听课?无聊的课上了也没用。我逃课就在寝室里打游戏,或者上网聊天。逃课,我也是有选择的,不会为了逃课而逃课,我逃不喜欢的课。不喜欢一些老师讲课,太烦了,都是讲原理,一点用都没有。
五、关键词 作弊 挂课
作弊其实质就是道德危机,我们的考试大国面临挑战。考试面临的真正挑战,与其说是考试技术、考场管理的问题,毋宁说是严重的道德危机和教育危机。社会道德风气的建立,有赖于两个基本的系统,一是政治系统,官员队伍的廉洁清正,为人表率;另一个就是教育系统。学校作为社会教化、文明养成最重要的制度化场所,历来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源泉,源头活水被污染,其后果可想而知。考试舞弊不是新问题,然而此次作弊潮却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技术翻新,花样繁多。如隐形耳机、隐形笔、暗藏耳机的背心、钱包、皮带等等,并造成多起人身伤害;二是参与者众多。它反映的究竟是大学生道德沦丧,还是对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性反抗”,一时众说纷纭。我认为,这种道德评价的迷乱才是最令人悲哀的,它成为学生作弊潮的某种道德环境。
因为平时逃课太多了,就算是来上课,说不定也有睡觉的时候。何况,功课不只是上课就会了,平时哪有时间去复习、做题、背书?和女朋友约会、上网打游戏还忙不过来呢——于是几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得不在每学期末面对考试危机。临考试前的挑灯夜战也许有点用,有时候依然难以保证及格。挂课成为了大学生的必经路。
六、关键词 就业
我们从大学生的求职态度、看法结合困扰因素来分析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大学生就业难,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会出现零起点就业,就是说一分钱薪水都不要,只要你能给我个工作让我做。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学生的原因、体制的原因,等等。太多的学生在毕业季节,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求职危机通常早早地就罢在毕业生的面前。参加了很多面试笔试,要么就是自己达不到对方的条件,要么就是对方的情况自己又看不上眼,试来试去,最终还是没有一个着落。
看着一次又次的双选会,求职就业的意识不断加强,求职危机给在校生一个提前的警示,一方面在学校里更好的把握时间,充实自己多学东西,增加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心理准备,放低心态,不妨从低处做起,逐渐向理想迈进。
七、总结
1.全面提高自身自律能力、不放任自流,多参加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
2.转变学习理念,所谓的就业压力大、需要提前适应社会只是逃课的一个借口,学生时期主业还是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应该珍惜时光扎实打下基本功。
3.在学校里更好的把握时间,充实自己多学东西,增加实践能力;要有心理准备,放低心态,不妨从低处做起,逐渐向理想迈进。
4.确立就业目标,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应变性,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八、感谢各位朋友大力支持!
九、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