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仁县农区耕地复种饲草项目交流材料
同仁县农区耕地复种饲草项目交流材料
同仁县种子管理站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农区耕地饲草复种技术推广是一项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壮大农区饲草料基地建设,有效解决农区畜牧业青绿饲草料不足问题,促进农区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举措。2010年,我县根据青农草【2010】286号《青海省农牧厅关于印发青海省2010年农区耕地复种饲草项目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我县保安镇落实耕地复种箭舌豌豆1000亩,现将有关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作如下小结,不周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组织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其次与由技术承包单位制定了箭舌豌豆复种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要求课题组成员任务明确、责任到
人。其次,我站与实施村社和农户分别签订复种指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了任务到人、指标到人、责任到人,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
1、复种耕地的落实
为保证项目如期完成,我站将复种项目实施地点选择在保安镇群吾村,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不能接受复种技术,落实耕地阻力较大。为尽快落实复种耕地,县农牧局主管领导及我站工作人员多次与村委会进行协商,并深入农户进行宣传、讲解,经过多方努力在群吾村落实了1000亩箭舌豌豆复种耕地,其中大田复种耕地亩,集中连片复种耕地382亩,农户庭院种植亩。
2、饲草种子的发放
复种耕地落实后,我站立即调运了箭舌豌豆种子。在对种子做完室内检验合格后,将箭舌豌豆种子按实际种植面积发放到农户手中,发放标准为每亩7公斤,共计发放7000公斤。
3、种植及田间管理
这次箭舌豌豆复种方式为单播,在播种期间我站组织技术人员,根据箭舌豌豆附中技术规程进行现场指导,于7月20日前全部播种完成。在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期间,由于我县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在30℃以上,加之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将群吾村主干渠冲毁,饲草复种田在持续高温期后未能及时浇水灌溉,致使箭舌豌豆出苗率受到严重影响。鉴于上述情况,我站及时动员群吾村群众修复主干渠,并与8月19日对所有复种田块施肥、浇水;同时为防止牲畜在收获期后进入复种地块内啃食、践踏,造成更大的损失,我站雇用看护人员对复种地块进行看护,以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4、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资金由省财政支农资金4.9万元,用于种子补助、技术承包及培训费;化肥、机耕、收获、运输、饲草料加工等部分的费用由种植户自筹。项目实施期间,我站严把经费使用关,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财务纪律,做到了专款专用,复种补助的种子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
总之,这次箭舌豌豆复种项目在我站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站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望各位领导与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县饲草复种工作更进一步。
第二篇:饲草饲料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建议书
紫花苜蓿种植及饲草饲料深加工项目
建
议
书
内蒙古化德县音利特饲草料中心
第一章
概论
一、项目名称、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紫花苜蓿种植及饲草饲料深加工
2、项目承办单位:内蒙古化德县音利特饲草料中心
3、项目负责人:蔚鹏
4、项目主管单位:化德县人民政府
5、项目协作单位:内蒙古瑞丹生态研究中心
6、项目依托单位:化德县财政局、乡镇企业局、畜牧局
二、项目内容与规模
主要发展紫花苜蓿种植和饲草饲料深加工,计划分两步进行,即第一步在现有4.5万亩紫花苜蓿的基础上,3—5年内发展到10万亩,并在此基础上新上年产2万吨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环保型饲草饲料加工生产线,加工的主要原料为现有的4.5万亩紫花苜蓿、5万亩沙打旺、10万亩草木樨和30万亩覆膜高产玉米秸杆;第二步为5到10年,使优质牧草紫花苜蓿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全县覆膜高产玉米的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让草业种植与加工真正成为一项推动全县猪、牛、羊、鱼业富县的大的主导产业。
项目总投资3813.914万元,其中第一阶段投资3238.914万元,主要是用于购置新型种植机械和粉碎设备,新打和配套机电井50眼,种植紫花苜蓿5.5万亩,同时新上年产2万吨各类绿色环保型
-1-
饲草饲料加工生产线;第二阶段投资575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各类新型种植机械,新打和配套机井,种植紫花苜蓿10万亩,覆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三、项目地点
紫花苜蓿种植区计划首先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海滩区,然后在全县适宜种植区推广,覆膜玉米在全县18个乡2个镇普遍推广。
饲草饲料加工生产线项目安排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城关镇。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一)、自然条件
化德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部,东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接壤,南与河北省康保县毗邻,西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相连,北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交界。处于阴山北麓东端,属于剥蚀低山丘陵区,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30毫米左右,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平均气温2.8℃,无霜期102天。全年日照总时数3076.7小时,日照百分率69%,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7.38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总量为48千卡/平方厘米,属光资源丰富区。年平均风速4.4米/秒,最大风速为29米/
-2-
秒,平均大风(风速≥17米/秒)日数70天,最高年份达97天。全县无常年性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时令河流四条,汇水总面积2647.29平方公里。地下水丰缺不均,平均水资源总量3548.08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2169.15万立方米/年,目前,合计用水量为1204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余量为965.15万立方米。
化德县东西长108.50千米,南北宽72.00千米,总土地面积2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0362亩,林地面积409400亩,草地面积1994067亩,林草覆盖度为45%,植被类型为干旱草原植被类型、草甸草原植被类型和盐生植被类型。境内生态保存完好,植物、动物品种多样,草原广阔,风光旖旎,蒙汉两种文化交融,具备以草原民族风情和回归自然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的基本条件,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
化德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有钨、金、银、铁、铜、硅藻土、石英、萤石等20余种。石英石储量在2亿吨以上,铁矿储量1000万吨以上,为发展合金产业提供了丰富资源。
(二)社会生产条件
-3-
化德县现辖3镇3乡,93个村委会,8个社区,355个自然村。全县在册人口17.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35万人,是一个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多民族居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1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2%,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90位;三次产业之比为17:58:25;财政收入完成2.33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5%,列全市第9位,全区第9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9%,列全市第6位,全区第80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4亿元,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8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67元,列全市第3位,全区第6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7元,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94位。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产现状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以农为主,以粮为纲的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就种植业而言,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实质性的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发展。在粮食主产区,要通过发展畜禽业把粮食生产区同时建成高产品产区,突出发展草食、节粮型畜禽业,进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为合理优化农业结构,“九五”期末,化德县依据县情确立了玉米、马铃薯、林草产业立县,健康工业、餐桌工业强县,旅游业兴县,流通业活县,猪、牛、羊、鱼业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
-4-
并从九九年开始先后大规模地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草)项目,同时立足本县是自治区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的近邻之地域优势及可长期供应华北双汇集团肉食的便利条件,在全县大力推广了小尾寒羊养殖和滩区奶牛基地、大鹅基地建设,因而为适应大力发展畜禽业的需要,积极发展优质牧草和饲草饲料加工前景广阔。为此实施系统性的集种植、加工生产、环保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工程,对进一步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畜多、肥多、粮草多、饲草饲料多的良性循环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建设是化德县实施禁牧舍饲、建设畜牧业大县的必然选择。化德县乃至全盟为确保生态建设成果得以长期巩固,今年提出了禁牧舍饲畜、建设畜牧业大县的发展战略,奶牛、小尾寒羊在全县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化德县及周边地区草业种植与饲草饲料深加工还处于空白,很难适应舍饲畜牧业和畜牧业大县建设的需要。因此,化德县紫花苜蓿种植和饲草饲料深加工必将成为全县乃至全盟大的主导产业。
(三)、大量干旱低产田和退耕荒地亟待开发治理。前述表明,我县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而开发治理进度慢,资源浪费严重。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开发治理,扩大林草地面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加饲草料产量和深化饲草饲料加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实行农牧并举,对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四)党中央提出了发展高效农牧业,饲料工业也要相适应,走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之路,真正发挥其对畜牧业拉动、导向的作用。化德县饲料工业的现状,还远远满足不了畜禽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全县尚无一家高质量的饲料加工企业。广大农民采取的粗放饲养方式,原料、原草不计饲养成本,损失浪费严重。市场上供应的饲料,基本上是周边地区生产的,价格较高,品种单一,更缺少高效高质的精饲料。现有的饲料从数量、质量和价格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本县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饲养业的发展。因此,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先进省区饲料工业发展经验,在防止重复建设的同时,要尽快走出一条适应本县经济发展特点的饲料工业新路子,来添补本县饲料工业的空白。
经调查当今饲料工业已大都采用现代高科技,大力开发新产品。如用生化技术开发了秸杆生化颗粒饲料;用膨化技术开发了膨化饲料;并将计算机技术也运用到饲料领域,使饲料产品,更加科学实用、经济。
秸杆饲料开发早在1990初,中央和国务院就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大力发展秸杆畜牧业,并将新型饲料的开发研制列入国家“九五”计划。目前秸杆生化技术日趋成熟,先进省区已开始使用和推广。现在秸杆生化饲料除了饲养反刍动物羊、牛、兔外,还可以育肥猪、养鸡、养鱼等。由于该种饲料成本低,牲畜食口性好、营养全面、饲养方便,已在不少省区广泛发展。据了解:仅养猪
-6-
一项用秸杆生化饲料喂养,可降低饲养成本150元左右。
膨化饲料同样以质高、缩短饲养时间、成本相对低、而得到饲养户的青睐。据专家称:膨化饲料将会成为21世纪主流饲料,发展前景广。
为了方便群众、服务用户,采取灵活、实用、经济、方便的办厂形式,即:生产线大、中小结合;产品高、中、低档结合;加工乡、村(户)结合;形成立体三维网络,化德县饲料工业就必须立足于高水平、高起点、既可避免与周边地区争市场,又可以提高饲料产品档次,引导本县乃至全盟饲料工业发展方向,真正起到示范引路作用,使该项目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化德县地理条件优越,是全盟(区)农区畜牧业的典型旗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玉米、优质牧草种植逐年扩大,全县饲养速度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饲养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二)有一定的人才和技术保障。我县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108人,其中中高级以上农艺师23名,中高级以上草原工程师12名,技术力量雄厚。并且有万亩节水高产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WFP中国化德项目化德县中低产田改造及化德乡2000亩草籽基地建设的丰硕成果,这些对紫花苜蓿基地建设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面积统一种植、收割、管理及深加工提供了有力
-7- 的保障。同时化德县有种植紫花苜蓿的历史,8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2万多亩。在深加工方面工艺技术先进,秸杆生化技术系我国专利技术,经多年不断完善,日趋成熟,还列入推广计划。粮食(包括非粮食)膨化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我国完成了从引进到消化,已在先进省区开始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饲料加工全过程,实现99种配方贮存、自动调换、人机对话,科学、方便、快捷。
(三)本项目市场潜力巨大。化德县有养羊和养牛的悠久历史,目前羊存栏21万只,牛存栏6.7万头,猪存栏16万头。通过紫花苜蓿种植和饲草饲料深加工,可有效地解决牲畜精饲料问题,缩短牛、羊、猪饲养期,提高效益。同时由于本项目开发的产品代表着饲料发展的方向,随着饲养成效的显现,愈来愈被广大用户所认识,必将带动起周边市县的需求。
(四)本项目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或由国家行业权威部门推荐和生产,在国内同类设备中居于领先,代表着当今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因而在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方面较有保证。
(五)项目水、电、煤供应充足,基础设施完备,能源保障供应。
(六)厂址安排,选定优化,方便用户,原料产品便于运输,尤其采用建立分厂和加工点的方案,可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8-
第二章
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
一、市场预测
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牧草需求量巨大,据有关资料我国年需牧草3500万吨,但生产能能力只有2万余吨,供需之间的缺口还将随着我国畜禽业年均增长10%的速度继续拉大。国际市场年需牧草更大,其中东南亚、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年需量即达1000万吨左右,目前,主要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口苜蓿颗粒粕饲料,但跨洋远运,运费昂贵,每吨苜蓿颗粒粕的价格在250美元左右。我国邻近这些地区,运输便利,若积极参与其中,必有广阔的发展市场。
目前市场上常规普通类饲料供求基本平衡。本项目开发的膨化饲料、秸杆生化饲料在化德县及周边地区尚属空白,随着该产品的问世,逐渐显示出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饲养效果,市场需求量会逐步扩大。本项目立足于本地区丰富的原辅材料优势和日益扩大的市场容量,选用目前国际和我国先进技术设备与工艺,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和党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本项目必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二、建设规模
(一)基地建设
3—5年内紫花苜蓿由现在的4.5万亩发展到10万亩,5到10
-9-
年发展到20万亩。建设内容为:
1、农业工程:以平整土地培肥地力,适宜机械化操作为重点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2、水利工程:以抗旱排涝为重点,需打机电井100眼,其中第一阶段50眼,第二阶段50眼,并做到开源节流相结合,同时完善水利工程配套的其它农田建设工程。
3、科技推广: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向群众传授紫花苜蓿的种植管理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种植水平。
4、购置必需的紫花苜蓿种植收割设备、加工设备和青贮玉米、秸杆加工设备。
(二)加工厂建设
第一阶段新上膨化饲料、配合饲料、秸杆生化饲料生产线,设计年生产各类饲料2万吨,其中:膨化饲料5000吨,秸杆生化单价饲料(包括牛、羊、猪、鸡)2000吨,秸杆生化全价饲料(包括牛、羊、猪、鸡)5000吨,生产优质草粉8000吨,另生产秸杆生化剂20万袋。
第四章
项目实施计划 一、二00一年完成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并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及资金筹措。并同年完成1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二、二00二年,完成1万亩紫花苜蓿种植计划,并筹建加工厂,力争当年形成生产能力。
-10- 三、二00三年,再完成1万亩紫花苜蓿种植计划,并使工厂加工达到正常生产能力。
四、至二00五年,完成5.5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使其面积达到10万亩,第一阶段项目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五、至二0一0年,完成15.5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使其面积达到20万亩,真正成为一项全县支柱产业,同时加工厂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3813.914万元,其中第一阶段投资3238.914万元,第二阶段投资575万元。
(一)种植及粉碎设备投资估算
紫花苜蓿种植及粉碎设备总投资3190万元,第一阶段投资2615万元,第二阶段投资575万元。
(二)加工厂投资估算
加工厂总投资623.914万元,其中膨化饲料生产线投资26.05万元,配合饲料生产线投资80.884万元,秸杆生化饲料生产线投资24.16万元,总厂建筑投资103.52万元,秸杆生化分工厂建筑投资71.3万元,其它费用50万元;流动资金268万元。
-11-
二、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资3813.914万元人民币,计划申请外国政府贷款280万美元,折合2315.6万元人民币,自筹1498.314万元人民币。其中第一阶段投资3238.914万元人民币,计划申请外国政府贷款280万美元(折2315.6万元人民币),其余自筹。外国政府280万美元贷款全部用于:
1、购置紫花苜蓿种植、收割设备(播种机、割草机、翻晒机、一次打孔机);
2、购置紫花苜蓿加工设备(草颗粒设备);
3、购置青贮玉米、秸杆加工设备(玉米秸杆收割、粉碎机,喂料、运输两用斗车,青贮专用塑料袋)。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紫花苜蓿种植效益分析
第一阶段在现有4.5万亩紫花苜蓿的基础上建成10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后,可年增产干苜蓿5.5 万吨,每吨按1000元计算,农业增产值5500万元,每吨成本按400元计算,纯增收入3300万元。较种粮可增收3575万元。第二阶段紫花苜蓿面积达到20万亩,可年增产干苜蓿155000吨,农业增产值15500万元,纯增收入9300万元,较种粮增收10075万元。
-12-
二、加工企业效益预测
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各类饲料2万吨,产值315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5,利润总额343.2 万元,税金189万元,投资利润率为55%,投资利税率为85.3%。
从以上两方面测算可以看出,种植紫花苜蓿收益比种粮高出3倍以上,通过加工更可增值50%以上,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三、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有效地治理化德海周边乡镇风蚀沙化和土地荒漠化,不仅可保护化德海湿地环境,同时也可增添一道亮丽的旅游业风景线,使我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地改善,使全县逐步步入生态环保型良性循环系统。
四、社会效益分析
1、该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劳动生产率。
2、项目建成后,不仅使项目区内农民增收,同时饲草料深加工也可解决部分人员就业,对促进社会安定和小康县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3、紫花苜蓿基地及饲草饲料深加工项目建成后,除外销出口创汇外,优质饲料的生产将极大地推动全县奶牛、小尾寒羊饲养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可改善猪、鸡饲料的营养成份,缩短育肥周期和降低育肥成本,进而促进全县畜牧业的深入发展,使玉米、-13-
马铃薯、林草真正成为立县产业,达到猪、牛、羊、鱼产业富县的目的。
第七章
一、贷款总额
贷款偿还
此项目向国外贷款280万美元,合人民币2315.6万元人民币。按贷款规定,50%为软贷款,即1157.8万元人民币,年利率1%,从第六年开始偿还,25年还清;50%为硬贷款,即折合1157.8万元人民币,年利率5%,从第3年开始偿还,10年还清。
二、还款资金来源及贷款偿还计划
本项目还款资金来源为项目各年紫花苜蓿种植纯增收入的60%、饲草饲料深加工项目税后利润和以外国政府贷款所购设备计提的折旧费。
按外国政府硬贷款从第三年开始偿还10年内还清,软贷款从第6年开始偿还25年内还清之规定,每年偿还硬贷款本金144.725万元及相应利息,偿还软贷款本金57.89万元及相应利息。
借款还本付息之资金来源大于相应应还款额,表明项目可行。而且,该项目属于生态环保型项目,可以享受30%的馈赈,贷款还本付息期要低于计算的还本付息期。
-14-
第八章 结论
通过广泛咨询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紫花苜蓿种植及饲草饲料深加工项目进行分析,本项目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快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带动我县饲草饲料生产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
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一、项目名称、承办单位........................................................1
二、项目内容与规模................................................................1
三、项目地点............................................................................2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必要性........................................................2
一、项目背景............................................................................2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7 第二章
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9
一、市场预测............................................................................9
二、建设规模............................................................................9
-15-
第四章
项目实施计划............................................................10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1
一、投资估算.......................................................................11
二、资金筹措..........................................................................12 第六章 效益分析.......................................................................12
一、紫花苜蓿种植效益分析...............................................12
二、加工企业效益预测.......................................................13
三、生态效益分析...............................................................13
四、社会效益分析...............................................................13 第七章 贷款偿还.......................................................................14
一、贷款总额..........................................................................14
二、还款资金来源及贷款偿还计划......................................14 第八章 结论...............................................................................15
-16-
第三篇:青海农区耕地种草是发展草食农业的必然选择
耕地种草是发展青海东部农区草食农业的必然选择
田玉智1王子录2
(1青海省民和县草原工作站,2青海省民和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 青海民和 810800)
摘要:介绍了耕地种草意义和作用,现状及问题,提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认识,发展规模;加强科技,倡导科学;政策扶持,龙头推动的建议,以促进耕地种草工作的顺利开展来推动青海东部农区草食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耕地种草;利用现状;青海农区 ;草食农业; 建议
近几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草业经济已成为牧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使农区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分布在黄河、湟水河两岸的青海东部农区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峡谷、沟壑交错,坡耕地多,垂直分布显著,春季干旱、冬季酷寒。通过“退耕还草”工程,依据东部农区的自然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条件,采取选育抗旱兼抗寒的草种、抗旱栽培技术和越冬保护等综合技术措施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区畜牧业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现,为此通过耕地种草,科学地调整农区农业产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1.意义和作用
1.1种草比种粮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多。传统农业以耕地种粮为主,有点余量养猪,粮食总是紧张;现代农业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稳定猪禽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畜,种草养畜的现代农业被称为草食农业,草食农业给人类提供的生物量和蛋白质远远超过籽实农业;牧草生态适应性很强,自然资源利用上有显著优势,在同样耕地上种草的光合效率最高,低成本的耕地种草成为发展草食农业的必然选择。
1.2草比粮食产业链长,转化升值多。种草和饲料作物的产业链长,草--草产品加工--草食动物--动物产品--加工—深加工,拉长了生物链和产业链,两个链条相加是其他任何作物和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每增加一道工序就增加一道链条、就业和追加值,解决就业增加收入,转移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本质表现和核心;种粮直接利用,生物链和产业链都短,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极端浪费。种草和饲料谷物形成的产业链,也推动了生态、食品链的发展,引起了人类的重视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保障了人类健康长寿。
1.3种草和饲料作物优势同样,生态效益好。牧草具备生态农业必备的两个内涵,一个是追求农作物的多年生;另一个是追求动物、植物、微生物平衡的多样性。以牧草“多年生长适应强,净化空气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流失,调节气候维生态”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耕地发展种草,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有效推进草食农业发展,构建农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1.4种草和饲料作物是现代畜牧业的主体,饲料成本低。饲料作物比粮食作物生物量和蛋白质高,适应性更强,营养量远远超过粮食,比精饲料还精。这样全部用草搭配饲喂草食动物,饲养的动物更强壮,成本更低廉。种草对广大中小农户极为有利,利用自己种的饲草、饲料分散发展养殖,高度资本密集养畜经济效益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是现代营养体农业的标志之一。
2.现状及问题
2.1种植分散规模小,品种单一产量低。传统农业以谷物为主,耕地面积的70-80%种粮食,现代农业将耕地的40-60%用来种草,15%左右种等同于草的饲料作物。我县从八十年代推广耕地种草,户均334m2饲草地以来,除了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种草以外,一直[1][2][3]
没有大面积连片种植。尽管全县种草面积达2.237×104hm2,但种植分散,能够机械化作业的饲草种植面积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草收割机械作业,人力消耗大,收割打草捆形不成规模。品种主要为燕麦、箭舌豌豆、紫花苜蓿等,由于一些品种(多为进口)价格较高,农民不易接受,单种单收普遍,混播较少,难于实现种草的高产、高效、优质,一直制约着草产业的形成。
2.2科学种草认识浅,疏忽管理不出产。由于农民对农田种草这一新兴产业的认识不足,好地用于种粮,多选择地力较差的耕地种草,且不重视田间管理,很少投入肥料,播前不精细整地,播后不注重防杂锄草,靠天生长;种植方式单纯,仅豆科或禾本科,混播也只是粮--草套种,农作物播种量大而稠密,播种当年收粮为主,致使套种的紫花苜蓿等牧草见不到阳光死亡严重,当年收不到草,翌年返青不好,以后也形不成好草地。
2.3技术服务不到位,商品转化程度低。每年都有县政府、畜牧局、科技局等组织的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但全县草业工作者有限,县级负责草业科技推广专职人员更紧,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草业科技专业人员缺乏,培训中种草及其产品加工利用方面的内容较少,对牧草栽培和田间管理指导不够,技术服务缺位。农户用多少种多少,饲草种植随意性较大,不集中的种植形不成规模,大都仍作家畜补饲自给,很少出售也只是在小地域内,由于种植分散,变成商品草要集中收购成本也较大,即商品转化程度低。
2.4支撑体系比较薄,产业效应难发挥。饲草收购、贮备、供应为一体的草产业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草业投入力度不够,龙头企业拉动不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力。
3.建议
牧草的需求量随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也不断增加,为保持生态减轻天然草地的压力和解决饲草供应紧张的问题,加大推广耕地种草显得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耕地种草,推行舍饲圈养,积极实行种草养畜是发展农区高效畜牧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3.1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围绕“畜牧立县”战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抓紧做好耕地种草工作,要成立县耕地种草办,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农业、畜牧、各乡镇政府等,科学规划,健全草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草业科技力量,借鉴发展耕地种草经验,把种草作为调整现代农业结构,发展农区草食畜牧业的支柱产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抓出实效。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青海农区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和水利灌溉条件,结合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趋势,对耕地种草的生产规模、牧草种类、粮草轮作、合理混播、土壤改良、技术服务、发展目标等进行统筹考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生产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在脑山地区从减轻天然草场压力的角度,结合气候冷凉特点,大力发展抗寒禾本科牧草为主;浅山地区以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为主;川水地区以饲料作物为主,粮草(套)复种,兼顾种草和种粮的有效结合,使耕地种草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3.3提高认识,发展规模。通过种草大户的致富经验进一步宣传发展农田种草的意义和市场前景,着力提高村社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农民发展农田种草。要拿出好地种草;整社或整村土地要调整流转,饲草地连成片,规模种植;选择适宜草种和播法;加强田间后期管理,及时防除杂草、病虫,适时施肥、水、收获;有计划的粮草轮作,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以种草规模拉动龙头互补,有利拓宽草产品加工--草食动物养殖--动物产品加工--深加工的规模,发挥整体效益的转化。
3.4加强科技,提倡科学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做支撑,将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和贮运等环节组配,使之适应市场。如牧草技术,混播后二者共生,即改善了群体结构,提高了光、热、肥的利用,又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促进多年生人
工草地的建植。只有这样种草才能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草水平。还要合理开发利用草地,发展生态养殖促进生态农业。
3.5政策扶持,龙头推动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支持,争取项目投资,上龙头企业牵动种草,以推动耕地种草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柱,韩增祥.东部农区退耕地种草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对策[J].青海草业,2002,11(2):45-48.[2]王子录,田玉智,杨国柱.民和县退耕还草有关技术问题的探讨[J].草业科学,2002,19(6):17-20.[3]杨三存,王子录.种草养畜是干旱山区发展畜牧业的有效途径[J].青海草业,1998,7(2):47-48.作者简介:田玉智(1970~),女,畜牧草原师、本科。TYZ5250@126.com
王子录(1967~),男(藏),畜牧师、本科。
第四篇:与固始教育同仁交流发言材料
课堂教学求高效 特色办学为宗旨
——潢川县传流店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传流店中学是我县首批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近两年来一直在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尝到了其中的苦涩滋味。我认为这些阶段性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局及教研室领导的正确指导和高度重视,得益于传流店中学全体教职工的精诚团结及敬业精神,得益于广大兄弟学校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我们学校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农村中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等种种原因,学校的发展也受到了种种限制,为了学生的成才,教师的成功,学校的发展,学校确立了“创办农村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心,打造高效精品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以素质教育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从2008年秋开始着手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摸索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一、经历的历程
1、孕育萌发期
传中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经历了兴衰之后,面对学校的现实情况,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自己的特色,传中才能获得新生和发展!为此,学校重组了领导班子,分层次召开教师座谈
会,商讨学校的发展和出路。经过集中探讨和专家报告,全校教师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学校制定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略,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级领导班子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尤其是2009年5月14日,全省网络联盟教育现场会在我校成功召开,我校的多媒体教学得到了专家领导们的一致肯定,我校被定为“省网络联盟教育试点单位”,这一喜讯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注入了催化剂。完备的电教硬件设施、教师们熟练的电教业务能力和科学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我校新课改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准备探索期
思想决定行动,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决定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为:先试点后铺开,先总结后推广,先培训后上岗,稳扎稳打、逐步实施,以点带面辐射全校。
面临课改这个新课题,我校把解放思想和加强学习放在首位,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我校邀请县教研室专家、大学讲师、名校专家等来我校,为师生做专题演讲。同时,学校选派教师到各课改名校参观、调研,如选派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焦作许衡中学和信阳五中等课改名校进行参观学习,尤其是我校教师五次自费赴杜郎口中学学习,了解当前教育形势,更新教育理念。每次大型学习归来,学校都要组织召开专题汇报总结会,总结经验,盘点感受,整理成册,以供各位教师学习。同时组织教师上好示范课、实验课,然后进行评课,结合我校实际论证实施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掀起学习和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为实施改革进行理论储备及实践积累。
按照课改实施步骤中创办试点班级的要求,我校于09年春在七、八年级各办一个试点实验班,为了检验课改的成效,从平行班中挑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对实验班实行特殊政策,教师不写教案,要写学案,学生实行分组管理,学生“零”作业政策,同时为实验班配置了配套办公设备,按照杜郎口模式上课,进行摸索总结,学校全程进行跟踪指导,对于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常召开教师研讨会,商讨解决之道。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实验班的成绩大幅领先其他平行班,师生们信心大增,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变浓了,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也点燃了广大教师的改革激情。
3、实践总结期
面对着对比成绩和教师的课改热情,2009年秋学校决定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铺开,全部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和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我校对教学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1.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实行集体备课制。教导处选派优秀教师任各级段各学科的备课组长,“定人、定时、定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初备和二次备课,全面完善学校的教研制度。2.在“三课”活动基础上建立随堂听课制度,改革听、评课方式,提高教师授课技能。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得少于3节,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员每周不得少于5节,听课教师听课后必须对该节课进行点评,评课时只评缺点及个人看法、建议,不评优点,这样能快速提高授课教师的授课技能。3.开办教师论坛。为了促进和巩固新课改,为教师交流课改经验提供一个平台,学校特在每周一的教师例会上增设了“教师论坛”,让每一位教师发表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以及所面临的困惑等,加强教师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4.每期开
展教学大比武活动。为了鼓舞和激励教师课改激情,巩固和展示课改成果,学校每期都举办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4、定型提升期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课改的征途中我们仅仅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仅仅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雏形,在具体的管理和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我们还缺乏从理论层面的系统指导。为此,我校于2010年7月与《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签订培训协议,使我校的课改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系统的指导,力争在2010年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模式,在2011年达到完善成熟。9月11日至12日,中国名校共同体刘爱军主任率山东杜郎口中学课改名师一行5人对我校教师进行了第一次理论讲座和业务培训,10月30日至31日中国名校共同体刘海员主任再率课改名师对我校上一阶段工作进行检查、总结、指导和反思,并对下一阶段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经过两次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校新课改工作无论是质还是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激情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二、取得的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11月5日全市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胡金国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同时我校派教师代表潢川县参加了其它学科的研讨会;在2010年元月的全县期终统考中,市教研室委托县研室对我校的课改效果进行初评,与其他两所兄弟学校进行交换监考统一阅卷,我校各科成绩均较大幅度的进步,得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赞扬;
2010年5月8日,我校和市实验中学共同承办了全市杜郎口中学名师课堂教学诊断现场会,我校数学教师孔剑、外语教师付静分别作一节示范课,请市教研室和山东杜郎口中学专家进行指导分析,与专家进行交流,得到了充分肯定。2010年6月我校被市教育局评为“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单位”。霍同友和吕宏亮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市教研室领导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工作,也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
在素质教育春风的吹拂下,在高效课堂大潮的席卷下,我校向特色办学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距高效课堂要求还相差甚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在以后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所以我们是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曲折的改革之路,我们将以坦然的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困难。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第五篇:交流项目
河海大学关于选派优秀本科生参加国际交
流项目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满足国家急需专业、学科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鼓励优秀本科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现将选拔优秀本科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计划,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选派计划
1.选派规模:2012年起试点实施,具体人数以国家留学基金委最终批复人数为准。
2.选拔对象及专业要求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通信工程(含常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常州)、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
3.选派类别及交流形式:选派类别为本科插班生,主要赴国外进行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或赴国际组织/企业/实验室实习。
4.留学期限:12个月
5.留学单位及地区:主要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
二、国家经费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项目介绍(拟有三个,具体项目以国家留学基金委最终批复为准)
(1)河海大学与英国邓迪大学交流项目
留学国别为英国,留学单位英国邓迪大学;雅思考试(6.5分);学生被录取后,进入邓迪大学相应专业的相同层次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实习。
(2)河海大学与里尔科技交流项目
留学国别为法国,留学单位为里尔科技大学(即里尔一大);法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学生被录取后,进入里尔科技大学相应专业的相同层次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实习。
(3)河海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交流项目
留学国别为澳大利亚,留学单位为西澳大学;雅思考试(6.5分);学生被录取后,进入西澳大学相应专业的相同层次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实习。
四、选拔要求
1.基本要求
①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专业素质,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②申请时应为项目实施的全日制在读三年级本科生;
③品学兼优;
本项目选派范围暂不包括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尚未执行人员以及正在境外学习、工作的人员。
2.其他要求
申请时应已获国外大学、机构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学校协助联系国外大学),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其他相关要求。
五、申报办法
1.选拔方式
(1)选拔工作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报名表,另附在校期间的成绩单、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单及项目对应语言成绩单和其他获奖证书的复印件,经学院审核同意后交教务处。
(3)教务处对报名条件进行审核,确定合格人员名单。合格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准备书面申请材料并提交教务处、国际合作处。
(4)学校拟在2月底前接收申请材料,3月上旬组织校内选拔。
2.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受理时间及程序
①2012年申请受理工作计划分两次,具体如下:
第一批网报时间:2012年4月20日-4月25日
第二批网报时间(根据第一批情况确定):2012年10月20日-10月25日
②项目实施院校应根据获资助项目的选派计划,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选拔推荐及公示工作。被推荐人选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http://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按照《关于准备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的说明(国内学生类申请人用)》准备书面申请材料并提交所在院校。
项目实施院校应分别于2012年5月5日和2012年11月5日前将单位公函(应含校内选拔推荐、评审及公示情况并附候选人员名单)及申请材料提交至国家留学基金委。
国家留学基金委不直接受理个人的申请。
3.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及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组织审核及录取工作。第一批和第二批录取结果分别于2012年5月和2012年11月在国家留学网上公布,书面录取通知将同时邮寄各校。
六、派出与管理
1.留学人员应于2012-2013学派出。被录取后留学人员不得改变留学身份、留学期限、留学国家和留学单位。
2.对留学人员的管理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
3.留学人员派出前须在国内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并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教育部出国人员上海集训部或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办理派出手续。凭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报到证明》到留学目的国驻外使(领)馆报到后方可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学人员派出后由驻外使(领)馆协同推选学校进行跟踪管理。
4.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应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的有关规定及《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的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的管理,应按期回国。
5.各校应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获批项目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与外方合作单位沟通、联络;人员选拔及推荐工作;录取材料转发;对留学人员进行出国前培训;在留学人员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时为其开具《同意办理派出手续的函》;对留学人员在外学习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将派出情况通知国家留学基金委,对未派出者说明主要原因;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项目执行工作。
国家留学基金委将定期对各校获资助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视情况相应调整资助项目及资助计划。
6.本项目录取人员本科毕业后再次出国留学不受回国两年服务期限制;如再次申请国家公派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亦不受回国后工作须满五年方可再次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限制。
教务处、国际合作处、学生处
二0一二年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