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

时间:2019-05-14 22:0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

第一篇: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

摘 要: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在不断的下降,并且在我国的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尽量做好质量管理,确保我国的耕地能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所说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进行土地整理时耕地质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1 耕地质量的含义

土地质量在本质上讲就是土地发挥或维持其功能的能力。耕地的质量是由对耕地形成影响的各种环境以及自然因素决定的,直接体现在耕地作物生产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进行土地改造的手段则是生物技术以及一些科学技术,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改造以及综合整治,在整治的时候不但需要改造环境和自然因素,还必须对耕地设施进行一定的改造。

1.2 进行土地整理以后我国的耕地质量方面依旧存在的一些问题

1.2.1 过度的重视耕地的面积,而没有给质量足够的重视

现在,在我国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很多地区的目标仍然是增加耕地的面积,并没有在改善生态以及提高耕地的生产力等方面进行,整改之后,土地的质量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国能够进行开发适合做耕地的土地已经比较少,很多时候,为了确保耕地的占用和补充能够平衡,便开发那些不适合做耕地的荒地,虽然面积能够保证,但是质量却很难达到实际的需要,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看耕地的面积,更应该重视土地的质量,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

1.2.2 在土地整理的时候没有将生态效益以及景观效益结合起来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保护,也没有提出相关的要求,所以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些方面。现在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时候,设计道路和沟渠的时候追求高品位的设计,虽然规划出来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美化农村的形象和环境,生产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特色不断的缺失,景观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减少,各个地方都大同小易。做好土地整改之后的耕地质量管理的办法

2.1 建立一系列的土地整理后的耕地验收评估体系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个地区在使用土地的时候,必须根据年度计划进行,并且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本区域内部的耕地总量不能较少,若是存在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则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垦出和占有的土地面积及计量都差不多的耕地,并且还必须确保能够通过相关农业部门的验收。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也说明,在进行验收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耕地的实际面积,还必须保证耕地的质量。土地管理法还规定在验收的时候必须得到相关农业部门和行政部门联合验收,才符合法律,在进行耕地验收的时候,占有和补充是不是达到平衡,还要必须根据区域的不同和耕地类型的不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定不同的指标,用来判断质量是否平衡,从而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能够和占有耕地的质量持平。

2.2 做好土地整理的管理和评价,对后备耕地的实际质量进行调查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我国的一些开垦的耕地进行了调查,这些耕地主要在西北缺水的地区、华北平原一些旱盐碱严重的地区以及土壤比较薄并且坡度比较大的丘陵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开发前调查的严格程度不够,直接导致土地开发之后,出现了严重的耕地退化现象。所以,国家在以后进行土地补充的时候,才会强调后备耕地的质量调查,若是不合格的绝对不能进行开发,合格的可以开发的耕地,在进行开发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开发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开发之后怎样利用,确保开发之后的土地不会出现地力退化现象。还应该详细调查现在已经开发和没有开发的各种耕地资源,详细了解后备耕地的实际质量和其附近的生态环境,做到有计划的进行开发,在开发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避免出现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2.3 做好土地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管理评价机制建立工作

现在,我国的耕地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便是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并且污染严重的耕地已经占了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耕地若是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会受到严重的污染,人食用了污染严重的农产品便会给自身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做好耕地污染管理,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机制。

若是通过了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数量,并且农业设施也有所提高,但是这些耕地在将来或现在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那么进行土地整理的作用便很难真正的体现出来,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耕地的时候,必须注意其中的工程技术,对土地周围的垃圾、河泥以及塘泥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检测,若是不能达到国家的要求,则不能够进行开发,水源达不到需求的也不能进行开发。在验收整理项目的时候,必须做好整理前后的土地情况的评价,只有土地整理项目改善了环境,才能验收合格。

2.4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将景观规划的相关内容添加进来

在土地管理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发达国家土地整理时的一些经验,吸取他们土地管理的一些教训,将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添加。进行规划整理的时候,可以把乡村自身的生态价值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多考虑自然因素,更好的将生态环境的优美体现出来。添加景观规划的内容不但能够满足农业长远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需要,还能够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赵磊.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6).[2] 赵建宁,洪土林.我国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现状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 郧文聚,杨红.农村土地整治新思考[J].中国土地,2010(23).

第二篇:建筑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建筑业是国家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筑业的基本工作方针。牢记“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当出现建设高潮的时候,工程的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虽是促使质量管理上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但市场还有消极的一面,当它还处于发育阶段,会带来商品生产的盲目性,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现在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近年全国发生工程倒塌事故虽是个别的现象,但性质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例如2009年3月19日,西宁市佳豪国际广场工地发生坍塌事故、上海市13层在建住宅楼 “连根拔起”整体倒掉 等。因此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市场管理,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也希望建筑企业谨记“工程质量,人命关天”做到质量责任,重如泰山,必须终身追究。

1.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目前农民工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让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较多,甚至有些农民工受包工头的利益驱动, 偷工减料,片面追求工程进度,结果酿成较大的工程质量事故。2.缺乏战略统筹。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质量总方针、总目标。遗憾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战略策划。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整体方针、策略和目标中去,未能结合到整个经营活动中去。争取做到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的均衡发展。合理安排工期工序 合理调度机械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加快了进度 做好安全责任制 成立安全小组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 落实到人 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 加快进度并且降低成本。统筹 发展

3.把达到技术标准看成是最高和最终的质量目标。许多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的实质含义的理解往往一开始就错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树立“用户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经营观。因此,企业制订质量标准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仅仅以达到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满足。为了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制定的标准,不能是随意的,而应当是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让不同消费者认可的。用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技术标准是从彼此不同、各有特点的各个具体工程中抽象出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我们没有顾及用户的感受,将技术标准强加于他们,就有可能伤害用户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失去用户的支持。

4.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点。这是有关质量认识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认识。事实上对质量形成机制和施工工艺的新研究表明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现代生产中,质量是注入产品的。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使产品一开始就符合消费者需求,可以显著地提高质量。同时推行价值工程,改善制造工艺,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先生 认为,改善质量是免费的。

5.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欠明确,质量工作存在盲目性。一旦工程出了质量问题,便会互相推脱。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各部门都忙于“救火”,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或对已做过的事,时过境迁则无从谈起,今天发生在甲身上的质量事故,虽经过废品分析会、工程质量会等,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监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大部分监理业务仅局限在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而在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建设主体各方的权力界限也是十分混乱的。业主方由于逼于法规上的强制性,而被动地聘用监理公司实行工程监理,所以在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并没有放权给监理单位进行监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施工过程的管理中,动不动就对监理工程师进行无谓的问责,教训和喝叱,不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太态来处理问题。由于我国施工队伍大多数背景比较复杂,特别是许多建筑业的大佬,都是黑白二道“通行”的人物,许多管理部门的人根本不敢管施工队,有事情就只有拿现场监理人员来出气。使得监理人员变成了主要问责的对象。由于行业的这种潜规则,导致了真正有本事的人都会逃离这个行业。

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1.人员素质高低对丁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在质量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风气,同时要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2.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对于工程质量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额外成本衡量的。从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

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力度。我国的《建筑法》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弱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4.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必须以工序质量控制为基础和核心,落实在各项工序的质量监控上。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设计变更有手续,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5.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事后验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组织竣工检验等。若发现有质量问题,应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 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6.完善监理制度,提高对实施项目监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理解与明确业主与监理、承包商与监理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工程质量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加大培训力度,严格培训措施,规范监理市场、加强对监理人员的教育,维护监理人员的公正、客观、科学性

工程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代替了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或者说工程建设进行管理,这里的工程指的是指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工作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

性研究、最终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进行管理。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懂经营、懂开发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尤其是与人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另外积累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招聘企业不招应届毕业生,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此我们要竟可能抓住假期实习的机会,锻炼自己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

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做到有真才实学,通过英语四级,暑假期间住进时间到工地,监理公司实习

毕业后,立即就业,一直都想能去很多的地方所以我得就业目标不是房地产公司,也不是中建集团 而希望自己能进入中铁集团的中铁十二局,我会从基层开始,锻炼自己。

第三篇:土地征用问题及对策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一、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土地征用过多、过滥,失地问题严峻,为实施城市规划分批次征用土地后,由哪些具体的建设项目来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谁申请使用,就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出让或划拨给谁使用。

2、对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力度过轻 查处的大量违法批地占地案件,往往是未批先征,未批先用,事后再补办手续。即使被查处了,也常以“生米煮成熟饭”为由,再补办手续,做好了善后工作。

3、征地补偿过低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毫无保障 调查表明:如果征地成本为100,被征土地收益分配中农民仅占5%至10%。另外,有的政府故意混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区别,拖欠农民土地征用补偿费,导致农民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境地,生活极度困难。

4、补偿方式单一,难以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 现有的补偿方式多是“买断式”一次性给付,由于农民本身的理财能力和投资能力偏弱,即使给得多一些也难免坐吃山空。而且,由于对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不到位,导致补偿金的发放过程渠道不畅,分配混乱,克扣、贪污以及乱投资等现象不断发生。

5、腐败现象严重 由于征地的决定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加之土地审批权重利大,极易滋生腐败,在一些地方,没关系没钱不批地,有钱有关系乱批地现象相当普遍,导致巨额的土地增值大量流入了不法商人和贪官之手。

另外,土地征用程序不到位、土地征用协议内容不规范、土地征用款分配不合理,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对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相应对策

1、要确立规范的征地制度标准,一是具备保障农民权益的功能,以确保农民在失地的同时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居住、就业、医疗和养老的条件;二是具备控制农地非农化趋势的功能,将农地占用纳入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

2、要科学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排除商业性征用,严格限定农村土地征用的范围

3、要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政府既是征用的主体,又是补偿的主体。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首先要严格控制政府的征地权力,理清征用的界限。其次强化平等协商和监督机制,国家征用集体土地时,必须与集体农民进行平等的协商,征得绝大多数农民的认同。

4、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加强征地的民主性 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其一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征用的审批程序。其二,应该增加农村土地征用的听证程序,提高征用土地的透明度。其三,加强农村土地征用的民主性,对征地补偿的确定及补偿费用的分配及使用,农民有权进行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被征土地被闲置,有权申请恢复土地的耕种。

5、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合理安置失地农民 《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补偿标准中的“土地年产值”是个极不易确定的数值,因此,应当以土地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的标准才较为合理,同时,还应该加入预期的利益。另外,在给予金钱补偿的同时,对农民的生活给予安置,如给予换地补偿或“债券或股权补偿”,还可以将一部分补偿拿出来为失地农民办理保险。

6、健全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司法审查,排除外界干扰,人民法院在审理农村土地征用的案件时,应当进行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查,兼顾行政法的合理性原则同合同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

第四篇: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

粤府办〔2008〕7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国土资源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66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补充耕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将未利用地、园地(不含可调整园地)、山坡地以及建设用地开发改造为耕地的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利用市、县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补充耕地的项目。

第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环保、监察和审计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项目的前期审核、实施、验收、监督、检查等环节进行管理。

第五条 项目选报原则: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双重功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陆域严格控制区、土地权属有争议、无灌溉水源、以及25°坡度以上山坡地等土地,不得用于补充耕地;

(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综合利用。

第六条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社会资金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参与补充耕地工作,取得的补充耕地指标可以有偿转让,但投资风险自负。

第二章 前期审核和规划设计

第七条 在对适宜开发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基础上,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级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环保、财政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缺口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编制本地区专项规划,并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由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专项规划主要内容及报告要求见附件7)。经批准的专项规划连同耕地后备资源地块资料,应及时上报省级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环保、财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 每年11月底前,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将本地区下一补充耕地计划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

第九条 项目必须从经批准的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地块中选取。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和林业部门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其中,项目资金来源于县级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项目资金来源于地级以上市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联合申报,并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审批。

属县级审批的,审批后的前期审核材料应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备案。

财政投资的项目由市、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作为项目建设单位,承担项目建设任务。

第十条 项目前期审核申报材料要求:

(一)项目前期审核申报文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总投资估算、资金筹集方式等;

(二)项目所在地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图)或专项规划图(局部图);

(三)土地权属证书(复印件)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图)和项目地类表;

(五)地形图(1:10000);

(六)土地权属单位同意开发整理的书面意见;

(七)涉及河滩地的,应附县级水利部门同意开发整理的书面意见。

第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认真核对项目开发整理前的图斑,并对项目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等进行审核,特别是对土地权属是否清楚,土地权属单位是否同意开发整理,山坡地的坡度是否小于25°,地类是否与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的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一致,面积是否准确等情况进行审核。

项目的地块应相对集中连片、水源有保障、土层达到一定厚度,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可满足项目建成后耕种的要求。

第十二条 项目前期审核批准后,市、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应按照《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组织项目区的勘察测量、编制项目设计和预算。属利用社会资金的,项目设计和预算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后批准;属使用县级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设计方案审核和预算初审并行文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项目预算审批;属使用地级以上市财政资金的,项目设计与预算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财政部门上报,并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设计方案审核和预算初审及行文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项目预算审批。

属县级审批的,审批后的设计预算材料应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备案。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订。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同时应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强化监理责任。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并做好施工日志记录。设计方案确需变更的,应按《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投标。

第十五条 利用社会资金的项目应引入竞争机制。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应有计划地从耕地后备资源地块中分批选择项目引入社会资金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在项目设计方案及投资预算经批准后,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并由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与其签订开发补充耕地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职责。

属土地权属所有单位或土地承包经营者自筹资金补充耕地的,项目的前期审核、设计、实施等手续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投资收益补偿方式等事宜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与投资者具体协商确定,并由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与其签订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第四章 项目验收

第十六条 项目验收分为县级初验、地级以上市验收并经省级抽查通过后发函确认二个阶段。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有关部门共同负责项目的初验和验收,具体分工如下:

(一)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进行初验;其中,县级发展改革、农业、林业、财政部门参与项目工程验收,县级农业、林业部门参与补充耕地初验。

(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进行验收。各地级以上市应建立具有中级以上农业(或土壤)、水利(或水保)、国土(或测绘)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组成的专家库,每次验收时从专家库中按专业随机抽取3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补充耕地验收工作。项目验收确认函需待省级抽查通过后,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联合核发。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林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对补充耕地进行随机抽查,并反馈抽查意见。

第十七条 项目验收程序及材料要求:

(一)申报验收。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同时上报下列材料和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完成情况表》(见附件2);

2.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3.由地级以上市专业机构出具的按行业标准测定的项目补充耕地土壤抽样化验报告;

4.项目竣工图。

(二)县级初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在10个工作日内,根据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工程以及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或初验,填写《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见附件3)和《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见附件4)。

1.初验认定不合格的,由建设单位负责整改后重新申请验收。

2.初验认定合格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向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提出补充耕地验收申请,同时按一式两份上报下列材料和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

(2)《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

(3)项目实施前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标准分幅);

(4)项目竣工图。

(三)市级验收。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内,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对项目补充耕地进行验收,并在《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上签署验收意见。

1.验收认定不合格的,由建设单位负责整改后重新申请验收。

2.验收认定合格的,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按一季度一个批次,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的月底前,集中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补充耕地抽查申请,附《××市补充耕地验收情况汇总表》(见附件5),同时分项目、按一式两份上报下列材料及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

(2)项目实施前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标准分幅);

(3)项目竣工图;

(4)市、县级财政资金投资的项目须报送财务决算报告和财政部门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核报告。

省国土资源厅接到抽查申请后,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林业局于每季度结束前集中组织实地抽查,抽查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抽查意见。抽查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且抽查的项目个数应占该县级上报验收总项目的10%以上。每个项目由抽查人员填写《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抽查记录表》(见附件6)。抽查中有项目不合格的,地级以上市对不合格项目所在县(市、区)该批次项目均不予核发验收确认函,待项目建设单位全面完成整改后,重新申请省级抽查。

经省级抽查的项目均合格的,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同级农业、林业部门核发验收确认函,认定该县(市、区)该批次项目验收合格。

第十八条 申请验收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完成并能正常使用;

(二)地类清楚,面积准确;

(三)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四)项目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开垦的地块周边无严重污染源。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方法:

(一)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设计方案,查阅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和补充耕地土壤抽样化验报告,逐项对项目工程进行验收,并予以综合评定。

(二)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图和施工单位编制的实测项目竣工图为依据,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取室内核算与现场核对相结合的办法,核查项目开发前、后各地类的面积和补充耕地面积。

(三)按照《广东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标准》(见附件1),核查项目的灌溉排水条件、交通条件和土壤肥力情况,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第二十条 实行补充耕地资金补助制度。

(一)省财政厅设立补充耕地补助资金,2008年至2012年,省财政共安排40亿元,对2008年1月1日之后已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部门核发补充耕地验收函的市县级开发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每亩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定。

(二)补充耕地经核发验收确认函后,由县级财政部门会同级国土资源部门逐级向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提出补助资金申请,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按照项目验收确认函的补充耕地面积等因素分配补充耕地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省级抽查反馈意见和项目验收确认函。

(三)省财政安排的补充耕地补助资金专款用于补充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等支出,工作经费按不超过3%的比例据实列支。

第二十一条 由园地改造为耕地的,如果项目区内改种植农作物面积达50%以上的,其补充耕地指标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或有偿转让;否则,只可作为耕地总量平衡指标,用于弥补耕地保有量缺口,不得进行有偿转让。

第二十二条 使用社会资金开发整理的补充耕地指标由投资者与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按不低于6:4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在项目招标时明确。

第二十三条 社会资金投资者所获得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指标由其自主在省内进行有偿转让,转让所得归投资者。转让前,社会资金投资者应将转让意向及价格书面告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在转让价格同等的条件下,当地政府有优先受让权。社会资金投资者必须将转让合同报送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并由其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确认。

第二十四条 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建立台帐,对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指标的取得、转让、使用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经地级以上市核发验收确认函后,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要求和补充耕地指标的使用情况,及时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项目相关档案,并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收集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及验收过程中的有关文件、资料、图件和影像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第二十七条 项目经地级以上市核发验收确认函后,补充耕地应由项目所在地镇政府与土地权属单位签订协议,正式移交给土地权属单位耕种或外包耕种,并由当地农业部门负责跟踪补充耕地的种植管理。

第五章 部门职责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部门职责

(一)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开发补充耕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牵头组织省级抽查;建立台帐对全省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核;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验收,并对补充耕地数量的真实性负责;联合同级农业、林业部门核发补充耕地验收确认函;建立台帐对全市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三)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编制本地区补充耕地计划;负责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核;负责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和设计预算申报;组织项目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并对补充耕地数量的真实性负责;建立台帐对全县(市、区)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门职责

(一)省财政厅负责筹集补充耕地补助资金、对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省级补助资金分配方案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并下达。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对项目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监管。

(二)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批;对财政安排的补充耕地项目及相关预算进行合规性审核下达;分配下达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审核拨付资金;进行财务监督管理。

(三)县级财政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和设计预算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按规定落实、拨付和监督项目财政资金;负责补充耕地补助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第三十条 农业部门职责

(一)省农业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农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验收和核发验收确认函,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把关。

(三)县级农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把关;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建设单位按行业规范采集土壤样品和送验。

(四)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指导、跟踪补充耕地的种植。

第三十一条 林业部门职责

(一)省林业局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林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验收和核发验收确认函。

(三)县级林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

第三十二条 发展改革部门职责

(一)省发展改革委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工作;做好补充耕地与当地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工作;参与本地区专项规划编制和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建设工作。

第三十三条 环保部门职责

县级环保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

第三十四条 监察部门职责

(一)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行政监察。

(二)省监察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第三十五条 审计部门职责

(一)按《审计法》规定的职能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审计监督。

(二)省审计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第三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制订省级抽查计划后,应书面通知各抽查单位参加。

第六章 责任

第三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项目申报、实施、质量和资金管理等负责,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法定代表人按照各自职责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责。

第三十八条 项目组织部门、相关职责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在审批、评估、咨询、监督、验收、抽查等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用于项目的财政资金。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按职能分工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拨付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财政违法行为的,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存在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等问题的,应责成整改;已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质量验收标准(略)

2.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完成情况表(略)

3.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略)

4.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略)

5.XXX市补充耕地验收情况汇总表(略)

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抽查记录表(略)

7.广东省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专项规划主要内容与报告要求(略)

第五篇: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66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补充耕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将未利用地、园地(不含可调整园地)、山坡地以及建设用地改造为耕地的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利用市、县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补充耕地的项目。

第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环保、监察和审计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项目的前期审核、实施、验收、监督、检查等环节进行管理。

第五条 项目选报原则: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双重功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陆域严格控制区、土地权属有争议、无灌溉水源、以及25°坡度以上山坡地等土地,不得用于补充耕地;

(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综合利用。第六条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社会资金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参与补充耕地工作,取得的补充耕地指标可以有偿转让,但投资风险自负。

第二章 前期审核和规划设计

第七条 在对适宜开发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基础上,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级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环保、财政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缺口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编制本地区专项规划,并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由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专项规划主要内容及报告要求见附件7)。经批准的专项规划连同耕地后备资源地块资料,应及时上报省级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环保、财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 每年11月底前,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将本地区下一补充耕地计划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第九条 项目必须从经批准的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地块中选取。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和林业部门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其中,项目资金来源于县级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项目资金来源于地级以上市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联合申报,并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审批。属县级审批的,审批后的前期审核材料应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备案。财政投资的项目由市、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作为项目建设单位,承担项目建设任务。

第十条 项目前期审核申报材料要求:

(一)项目前期审核申报文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总投资估算、资金筹集方式等;

(二)项目所在地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图)或专项规划图(局部图);

(三)土地权属证书复印件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图)和项目地类表;

(五)地形图(1:10000);

(六)土地权属单位同意开发整理的书面意见;

(七)涉及河滩地的,应附县级水利部门同意开发整理的书面意见。

第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认真核对项目开发整理前的图斑,并对项目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等进行审核,特别是对土地权属是否清楚,土地权属单位是否同意开发整理,山坡地的坡度是否小于25°,地类是否与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的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一致,面积是否准确等情况进行审核。

项目的地块应相对集中连片、水源有保障、土层达到一定厚度,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可满足项目建成后耕种的要求。

第十二条 项目前期审核批准后,市、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应按照《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组织项目区的勘察测量、编制项目设计和预算。属利用社会资金的,项目设计和预算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后批准;属使用县级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设计方案审核和预算初审并行文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项目预算审批;属使用地级以上市财政资金的,项目设计与预算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财政部门上报,并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设计方案审核和预算初审及行文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项目预算审批。

属县级审批的,审批后的设计预算材料应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备案。《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订。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同时应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强化监理责任。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并做好施工日志记录。设计方案确需变更的,应按《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投标。

第十五条 利用社会资金的项目应引入竞争机制。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应有计划地从耕地后备资源地块中分批选择项目引入社会资金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在项目设计方案及投资预算经批准后,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并由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与其签订开发补充耕地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职责。

属土地权属所有单位或土地承包经营者自筹资金补充耕地的,项目的前期审核、设计、实施等手续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投资收益补偿方式等事宜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与投资者具体协商确定,并由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与其签订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第四章 项目验收

第十六条 项目验收分为县级初验、地级以上市验收并经省级抽查通过后发函确认两个阶段。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有关部门共同负责项目的初验和验收,具体分工如下:

(一)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进行初验;其中,县级发展改革、农业、林业、财政部门参与项目工程验收,县级农业、林业部门参与补充耕地初验。

(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进行验收。各地级以上市应建立具有中级以上农业(或土壤)、水利(或水保)、国土(或测绘)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组成的专家库,每次验收时从专家库中按专业随机抽取3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补充耕地验收工作。项目验收确认函需待省级抽查通过后,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联合核发。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林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对补充耕地进行随机抽查,并反馈抽查意见。

第十七条

项目验收程序及材料要求:

(一)申报验收。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同时上报下列材料和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完成情况表》(见附件2);

2.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3.由地级以上市专业机构出具的按行业标准测定的项目补充耕地土壤抽样化验报告;

4.项目竣工图。

(二)县级初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在10个工作日内,根据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工程以及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或初验,填写《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见附件3)和《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见附件4)。

1.初验认定不合格的,由建设单位负责整改后重新申请验收。

2.初验认定合格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向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提出补充耕地验收申请,同时按一式两份上报下列材料和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2)《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3)项目实施前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标准分幅);(4)项目竣工图。

(三)市级验收。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内,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对项目补充耕地进行验收,并在《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上签署验收意见。

1.验收认定不合格的,由建设单位负责整改后重新申请验收。

2.验收认定合格的,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按一季度一个批次,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月底前,集中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补充耕地抽查申请,附《××市补充耕地验收情况汇总表》(见附件5),同时分项目、按一式两份上报下列材料及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2)项目实施前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标准分幅);(3)项目竣工图;

(4)市、县级财政资金投资的项目须报送财务决算报告和财政部门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核报告。

省国土资源厅接到抽查申请后,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林业局于每季度结束前集中组织实地抽查,抽查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抽查意见。抽查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且抽查的项目个数应占该县级上报验收总项目的10%以上。每个项目由抽查人员填写《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抽查记录表》(见附件6)。抽查中有项目不合格的,地级以上市对不合格项目所在县(市、区)该批次项目均不予核发验收确认函,待项目建设单位全面完成整改后,重新申请省级抽查。

经省级抽查的项目均合格的,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同级农业、林业部门核发验收确认函,认定该县(市、区)该批次项目验收合格。

第十八条 申请验收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完成并能正常使用;

(二)地类清楚,面积准确;

(三)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四)项目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开垦的地块周边无严重污染源。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方法:

(一)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设计方案,查阅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和补充耕地土壤抽样化验报告,逐项对项目工程进行验收,并予以综合评定;

(二)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图和施工单位编制的实测项目竣工图为依据,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取室内核算与现场核对相结合的办法,核查项目开发前、后各地类的面积和补充耕地面积;

(三)按照《广东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标准》(见附件1), 核查项目的灌溉排水条件、交通条件和土壤肥力情况,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第二十条 实行补充耕地资金补助制度。

(一)省财政厅设立补充耕地补助资金,2008年至2012年,省财政共安排40亿元,对2008年1月1日之后已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部门核发补充耕地验收函的市县级开发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每亩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定。

(二)补充耕地经核发验收确认函后,由县级财政部门会同级国土资源部门逐级向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提出补助资金申请,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按照项目验收确认函的补充耕地面积等因素分配补充耕地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省级抽查反馈意见和项目验收确认函。

(三)省财政安排的补充耕地补助资金专款用于补充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等支出,工作经费按不超过3%的比例据实列支。

第二十一条 由园地改造为耕地的,如果项目区内改种植农作物面积达50%以上的,其补充耕地指标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或有偿转让;否则,只可作为耕地总量平衡指标,用于弥补耕地保有量缺口,不得进行有偿转让。

第二十二条 使用社会资金开发整理的补充耕地指标由投资者与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按不低于6:4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在项目招标时明确。

第二十三条 社会资金投资者所获得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指标由其自主在省内进行有偿转让,转让所得归投资者。转让前,社会资金投资者应将转让意向及价格书面告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在转让价格同等的条件下,当地政府有优先受让权。社会资金投资者和补充耕地指标受让者必须将转让合同报送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并由其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确认。

第二十四条 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建立台账,对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指标的取得、转让、使用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经地级以上市核发验收确认函后,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要求和补充耕地指标的使用情况,及时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项目相关档案,并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收集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及验收过程中的有关文件、资料、图件和影像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第二十七条 项目经地级以上市核发验收确认函后,补充耕地应由项目所在地镇政府与土地权属单位签订协议,正式移交给土地权属单位耕种或外包耕种,并由当地农业部门负责跟踪补充耕地的种植管理。

第五章 部门职责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部门职责

(一)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开发补充耕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牵头组织省级抽查;建立台账对全省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核;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验收,并对补充耕地数量的真实性负责;联合同级农业、林业部门核发补充耕地验收确认函;建立台账对全市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三)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编制本地区补充耕地计划;负责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核;负责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和设计预算申报;组织项目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并对补充耕地数量的真实性负责;建立台账对全县(市、区)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门职责

(一)省财政厅负责筹集补充耕地省级补助资金,对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省级补助资金分配方案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并下达。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对项目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监管。

(二)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批;对财政安排的补充耕地项目及相关预算进行合规性审核下达;分配下达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审核拨付资金;进行财务监督管理。

(三)县级财政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和设计预算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按规定落实、拨付和监督项目使用财政资金;负责补充耕地补助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第三十条 农业部门职责

(一)省农业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农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验收和核发验收确认函,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把关。

(三)县级农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把关;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建设单位按行业规范采集土壤样品和送验。

(四)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指导、跟踪补充耕地的种植。

第三十一条 林业部门职责

(一)省林业局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林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验收和核发验收确认函。

(三)县级林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

第三十二条 发展改革部门职责

(一)省发展改革委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工作;做好补充耕地与当地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工作;参与本地区专项规划编制和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建设工作。

第三十三条 环保部门职责县级环保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

第三十四条 监察部门职责

(一)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行政监察。

(二)省监察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第三十五条 审计部门职责

(一)按《审计法》规定的职能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审计监督。

(二)省审计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第三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制订省级抽查计划后,应书面通知各抽查单位参加。

第六章 责 任

第三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项目申报、实施、质量和资金管理等负责,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法定代表人按照各自职责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责。

第三十八条 项目组织部门、相关职责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在审批、评估、监督、验收、抽查等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索贿受贿的,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用于项目的财政资金。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按职能分工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拨付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财政违法行为的,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存在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等问题的,应责成整改;已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质量验收标准

2.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完成情况表 3.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 4.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 5.×××市补充耕地验收情况汇总表 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抽查记录表 7.广东省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专项规划主要内容与报告要求

附件1: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质量验收标准

1.总体要求

开发补充耕地质量验收以旱涝保收为标准,田块平整,排灌顺畅,道路通达,开发出的地块符合农业耕种的要求。

2.土壤质量 2.1土层厚度

全土层厚度不得小于40cm,表土层厚度不得小于15㎝。2.2表土层有机质含量

水田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1.5%,旱地表土层有机质含量1%以上。

2.3土壤酸碱度

表土层PH值在5.0~8.0之间。2.4土壤质地 表土层质地为砂质壤土至粘土。3.工程质量 3.1土地平整 3.1.1田块布臵

平原地区田块布臵有利于灌溉、排水、防风及农业机械作业的需要,田块形状规整,边与边尽量平行;丘陵地区田块布臵需满足治理水土流失的要求梯田长边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

3.1.2平整程度

水田格田田面高差在±5㎝以内;旱地田面坡度在l:500以内采用淋灌、喷灌或滴灌的田块对田面坡度要求可适当降低。

利用园地改造为耕地的,6°以下(不含6°)的坡地不需要修筑梯田,坡度6~25°的需修筑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

3.2 灌溉与排水 3.2.1灌溉水源

项目区有可靠的水源保证,干旱缺水地方修建山塘、蓄水池、陂头或抽水站,配套完善的引水渠。

3.2.2 排灌标准

水田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旱地灌溉保证率在70%以上;排涝达到10年一遇标准;地下水控制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深度。

3.2.3排灌设施

排灌渠道满足项目区灌溉和排水要求,各类沟渠布局合理,形成网络,坡度适宜,便于排灌。桥、涵、闸、放水口等配套设施齐全。3.3田间道路 3.3.1道路布局

田间道路布局合理,满足小型农业机具通行、运输、作业的需要;与周边道路、村庄相连接,方便生产生活。田间道路分为田间道和生产道两级,连片面积50亩以下的项目可不设臵田间道。

3.3.2道路质量

田间道路面宽度3米~4米,路基采用密实度好的土压实填筑,两边衬砌护坡或挡土墙,路面铺填碎石、石渣、炉渣或硬底化,厚度10厘米~20厘米;生产道宽度1米~2米,路基采用密实度好的土压实填筑。

3.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3.4.1防洪设施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3.4.2坡面防护在丘陵地区开发耕地,应设臵截水沟、排洪沟,防止洪水直接冲刷田面,减少水土流失。

3.4.3防止污染耕地周围有废水、废物污染时,有较完善的防渗、排污设施;灌溉用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

4.质量评定要求

4.1评定内容包括土壤质量和工程质量。其中,土壤质量包括土层厚度、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4项;工程质量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4项。

4.2评定方法

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根据实地勘察情况进行评定;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根据土壤抽样化验报告结果进行评定,土壤样品采集每200亩最少1个混合样,每个混合样由5个以上的小样点组成,面积不足200亩的按200亩的要求采集;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根据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资料,并经实地勘察后评定。

4.3评定标准

土层厚度、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8项全部达标的,评定补充耕地质量符合标准;有任何一项以上不达标的,评定补充耕地质量不符合标准。

下载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土地资源的整理变得更加重要,本文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设计;问题;对策 1、前言 我国国土总面积......

    土地租赁协议书(耕地)

    土 地 租 赁 协 议 书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为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甲乙双方协商,本着互惠互利 的原则达成以下协议: 一、租赁范围和用途 甲方将所属耕地亩......

    土地整治问题及对策探析

    土地整治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指出了土地整治是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应运而生的。结合土地整治由来及现状,梳理了在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资金、项目管理、生态、科技创新......

    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

    大型超市商品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大型超市商品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卜蜂莲花为例 学生 赵京飞 指导老师 李萍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商品质量......

    项目质量管理

    三、项目管理的六个方面     物料管理是很多项目经理忽略的问题,实际上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公司现在对物料管理实现了用MRPⅡ进行管理。但是到了现场,由于系统集......

    耕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提质的探索与实践

    耕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提质的探索与实践xxxx位于xx中部偏西,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574个村(居),111.6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57.27万亩,人均耕地约1.4亩,是贵阳“1小时经......

    太原市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太原市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摘要】:耕地资源是自然界中数量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保护耕地资源是我国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