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对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13:1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工委对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工委对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工委对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内地富余人员向沿海地区急剧流动,这种转移和流动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工。近年来,**区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使得其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区外来工子

女就学现状,更好地营造外来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就学环境,构建和谐**,**区关工委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以及实地参观等形式,广泛听取部分镇、街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外来工及其子女、退休干部、热心该问题的各阶层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22场,座谈、访谈人数694人次。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外来工子女就学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当前全区外来工子女就学的现状

截止目前,全区外来工约2.65万人,其中处于教育阶段(含幼儿)的外来工子女8564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31.7%。其中:在校幼儿2086人,占全区在校幼儿总数12.5%;在校小学生5063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总数16.1%;在校初中生1415人,占全区在校初中生9.4%。这些外来工子女大部分布在江口镇、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等。如国欢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1093人,占总人数2854人的38.3%;江口镇石庭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95人,占总人数2571人的31%;梧塘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88人,占总人数3046人的26%。面对这种现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历来认为,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仅是读书问题,而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问题,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生问题,应当责无旁贷地加以解决。目前的整体情况是,全区已经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具体做法是:

㈠部门重视,全面落实,为外来工子女就学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区教育局,把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逢开学伊始,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实行“三到位”。即:平等教育到位。实行外来工子女与当地适龄儿童同等的入学待遇和收费标准,建立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以防止无故辍学。简化手续到位。在提供户口簿、暂住证、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实行无门槛入学,即使上述证件无法及时提供,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子女先入学后补办,乃至变通,做到一个不少。投诉受理到位。区教育局在**电视台广泛宣传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并特别设置公示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近三年共收到投诉件16件,受理率达100%。同时,在教育部门直接指导下,各中小学围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注重贴近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就近入学、全员接收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接收外来工子女在当地学校入学。即:设校式,在外来人口密集中心点梧塘镇,利用原有的霞楼小学设立外来工子女学校,专门接纳外来工子女,解决了206名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区教育部门拟以此为示范典型向外来工比较密集的有关镇、街推广,再办若干所专为外来工子女入学的学校。设班式,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地点,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结合接收学校办学情况,单独设立外来工子女班级。全区共有2个学校设立2个外来工子女班级,解决了90名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随班式。对分散的零星外来工子女,实行属地就学管理,穿插随班就学。全区穿插随班的有6182名(不含幼儿)。

㈡学校帮扶,全力以赴,为外来工子女就学营造关爱氛围

相当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由于迁徙到新谋生地,环境迥异,缺少父母引领关爱,学习相对后进、甚至有一小部分性情孤僻。各级关工委、各有关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入手,大力营造关爱外来工子女的良好氛围。

1、帮思想。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采取结对交友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友善、充满亲情、弥漫关爱的氛围,帮扶他们过好思想关,树立信心。如:梧塘中心小学采取“2+1”结对形式,由一名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和一名品学兼优的本地学生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进行思想帮扶,做到多与外来工子女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进行家访。江口镇关工委大力倡行一名教师、一名本地学生和该外来工子女居住的户主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经常联系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帮扶促进。2008年开学初,安徽籍的四年级学生小林转学到该镇西刘小学,初入学时,他经常逃学,在结对同学小黄、结对黄老师和结对户主刘某苦口婆心劝导下,小林终于从游戏机厅重新回到学校。户主还利用小林在“家”的时间,经常给他讲故事、教他拉二胡等。小黄也经常与小林一起学习、打乒乓球、玩游戏等,以充实由于父

母失管造成的空虚,小林同学逐渐融入到全班同学之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2、帮生活。由于外来工子女的父母收入普遍较低,他们的生活比较困苦。学校针对这一状况,多方筹划筹资,帮他们度好生活关。如白塘中学和塘头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备足开水为寄午的外来工子女在学校就餐提供方便,学校食堂按照保本要求,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尽可能可口的饭菜。而

且还特别组织教师轮流值班,既保障他们安全,又为他们温习功课,取得了双赢。塘头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建立外来工子女扶贫基金6300元,资助3名贫困外来工子女。2008年上半年,该校关工委主动联系**医院,组织20多名医护工作者专门为该校外来工子女免费体检。国欢中心小学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集体庆祝活动,把学校、班级、同学的关爱之情送给每一位外来工子女。梧塘中心小学利用“六一” 节组织外来工子女开展专题活动,为部分外来工子女赠送学习用品及慰问金。2008年5 月28日,梧塘沁后小学举行庆“六一”外来工子女联欢会,有170多名外来工子女参加。市委书记杨根生带领市委、区委领导亲临会场,为外来工子女送来节日礼物及慰问金,给广大外来工子女极大的鼓舞。外来工子女纷纷表示,他们将加倍努力,学会做人,学好本领,长大报答社会,报效祖国。2007年春节,部分外来工子女因冰冻雪灾无法回家过年,三江口中学班主任、任课老师采用走访、短信、电话联系,把一句句问候,一个个祝福,送给来自各地的外来同学。该校八⑵班的刘老师把来自江西的小余同学接回家,与家人一道欢度新春佳节。2008年上半年,三江口中学除了用学校爱心基金资助外来工子女外,还发动社会有关人士捐助特困生。“5.12”四川汶川地震后,该校领导在第一时间慰问了20多位四川籍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免费提供他们与家乡亲人通电话,鼓励他们安心在校学习、生活。学校表示会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3、帮学习。针对外来工子女学习上的衔接不顺、知识漏缺等情况,学校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进行拉平补齐,千方百计地发掘特长、挖掘潜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七中教师充分理解外来工子女处境,结合他们自身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文体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第二课堂无偿为外来工子女补课,不断拉近与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他们上进心。在校就读的一批外来工子女在2007年学年度期末都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其中江西籍七年级学生林勇的成绩提高尤为明显,平均每科提高26分。三江口中学在做好全体同学教育管理的同时,特别针对外来工子女的这一新生群体,通过开展“六个一点”(即知晓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外来工子女系列活动,逐步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2008年上半年,该校组织外来工子女参观三江口水兵部队,过一日军营生活,感受军人风采,并举办“走进军营,学习军人”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有12位外来工子女获奖,其中四川籍的林丽同学获得了二等奖。梧塘中心小学构筑外来工子女成长的平台,积极鼓励外来工子女参加各种活动及竞赛,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生活的乐趣。该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外来工子女。2007年,西林小学的湖南籍李恩婷同学参加全区讲故事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江西籍龙红宝同学在全区运动会上获得垒球第一名,四川籍学生徐兰、唐丹同学品学兼优,在全区慰问地震灾区大会上发言。三江口中学围绕北京奥运会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塑造自信、自强、自律的健康人格,倡导外来工子女积极参与评选“阳光少年”(“自强自主阳光少年”、“诚实守信阳光少年”、“尊老爱亲阳光少年”、“勤劳节俭阳光少年”、“助人为乐阳光少年”、“敬业奉献阳光少年”)活动,有2名外来工子女榜上有名。

二、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从这次调研情况看,作为外来工的流入地的**,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各级各类学校能够顾全大局,服务中心,摒弃部门局部利益,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做了大量起步性、开创性的工作。外来工对**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帮扶基本上是满意的。但在调查中,从我委调研课题组的角度看,我们发现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管理机制薄弱。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社区之间工作开展不平衡。领导重视的、外来工密集的乡镇、社区工作开展要好一些,反之则差一点。虽然我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起步较早,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造成部分镇、街、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没有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摆上议事日程,只有上级推一推,才动一动。如:一些涉及外来工的管理部门重突击轻机制,一些学校重帮扶轻管理,一些镇、街重应付轻督促。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各类学校来讲,因为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信息不全、政府投入教育的财力人力不足以及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等情况制约,许多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二是外来人口不稳定,教育管理困惑。外来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极大地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外来工子女教育面临一大难题。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外来工流动缺乏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盲目性,而且外来工流动季节与教育学年度不尽一致,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各类生员增减心中无数,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调配学籍管理等方面困难重重,生员经常出现朝增暮减现象,且多数未能办理正常转学手续,各接收学校望而却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外来工子女来说,由于流动性大,造成接受教育不稳定性,面临着随时更换教育环境的现象,造成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所在学校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教育。一批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工作稳定的情况下,无法升入本地达标高中,无法参加本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三是教育资源配置难,教育公平差距大。尽管政府、教育部门采取措施保证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但我们仍需要正视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论上、政策上对于平等教育权的认定并不完全等于现实中的教育机会均等,在未出现外来工子女就读问题之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就已经面临解决城乡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的平衡问题。近年来,由于外来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加,加之其流动性大的特点,其就读问题势必加剧原本存在的教育不平衡问题。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入学的主体——城区及其各镇街中心校的角度看,由于接收外来工子女属于尽“义务”,本来容量饱和的学校再接收大体三分之一的外来工子女,实在无能为力,而且外来工子女学业基础相对较差、纪律性相对涣散等也造成学校管理上的难题,学校接收外来工子女积极性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工把自己的子女送往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就读倾向呈上升趋势,造成了生源饱和,师源紧张,教室爆满。如塘头学校每年只能接收200名学生,而外来工子女要求在该校就学的达400多人。江口、梧塘、国欢、白塘、三江口等中心校都存在类似情况。四是家庭教育未跟上,社会压力较大。调查中我们普遍感觉,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因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累,对子女教育成长普遍存在顺其自然的思想,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过问,有的甚至漠不关心,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教育管理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形成了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盲区。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年龄幼小,让孩子独自一人上下学;有的孩子生病了也不及时照管,仍把他放到学校;一旦学校和老师有事找家长时,家长象断了线的风筝,很难联系,这样给社会、学校造成压力不少,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三、构建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教兴区战略,逐步实现我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迫切要求。促进外来工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实现由政策倾斜向统筹解决转变

外来工子女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将对未来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是读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因此, 解决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建议我区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来关心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切实增强抓好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区域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一系列倾斜,而且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的义务教育范畴,要有未雨绸缪的预先规划,统筹解决外来工子女平等教育权的问题。

2、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由部门负责向齐抓共管转变

适龄儿童入学完成义务教育,是所有少年儿童的宪法性权利。政府要为外来工子女实现教育权创造可行的条件,就必须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范畴,实行一体化管理。⑴纵向联抓,目标管理。坚持“外来工子女流到哪里,教育管理就做到那里”的工作思路,按照属地教育管理原则,把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的总体规划,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把这项工作列入教育部门、镇街年度工作绩效评估范畴。⑵横向联管,部门齐抓。要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镇街和社区、学校、公安派出所、工青妇、劳动、工商、税务、人才交流中心、流动人口管理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改变以往由教育部门的独立承办状况,要明确与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密切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从源头上核实外来工子女人数,掌握详细情况,像做“计生台帐”那样建立外来工子女数据库,使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动态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掌握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主动权,消灭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盲点”。⑶关怀联建,人文激励。以人为本,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来工子女教学质量的调研;探索建立对从事外来工子女教育的教师和外来工子女的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外来工子女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与外来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进行校际结对交流,以进一步规范、提升其办学质量,建议有意识地选派师风师德高、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外来工子女集中的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

3、共享教育资源,实现由帮扶教育向公平教育转变

从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角度出发,外来工子女要接受公平教育,流入地政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从而转变帮扶教育的局面。⑴积极营造氛围,在消除歧视上做细。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积极营造友好地接纳外来工及其子女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全民意识,消除社会上对外来工及其子女不公正的歧视。在全区范围内宣传推广各地的先进做法,使外来工及其子女把**区视作第二故乡、安心发展、安心就读。⑵加大资金投入,在改善条件上做实。政府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直接用于帮助外来工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外来工子女学校的硬件投入。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修理、更新现有教学设施。对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政策上资金上要倾斜。同时要引进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要扩大宣传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公益心和爱心的先进个人。⑶拓展教育内涵,在家庭引导上做真。以依托社区和接纳外来工子女的学校为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教育内涵,加大对外来工特别是农村家长的沟通、引导和教育。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大,如何提高外来工的自身素质,普及、强化、转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中家庭对学生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社区和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外来工及其子女与当地政府和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参与当地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他们真正热爱第二故乡,融入第二故乡,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4、积极调适疏导,实现由心理困惑向心理健康转变

大部分外来工子女背井离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一方面他们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凸现出的较强的独立性特点,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自卑与自尊并存,上进与消沉兼有。针对这些特点,作为直接教育的学校要努力寻求外来工子女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⑴健全帮困体系。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体系,以设立奖学金制度、困难帮助制度为主,辅以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资助方式,千方百计缓解外来工子女学习生活困难。各级各有关部门应鼓励督促有关企业特别是外来工较多的企业资助相关学校,解决学校办学上的经费缺口,支持学校接收企业外来工子女。⑵营造关爱气氛。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外来工子女的思想动态,掌握其思想脉搏,善于捕捉异常行为之前的一些异常情绪,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对我们产生信任感,消除心理屏障,在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因势利导地发挥人的自尊心的积极因素,在工作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从而促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同时要积极树立他们身边的在逆境中发奋成才的典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自强自立,树立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决心。⑶提高心理素质。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外来工子女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会他们善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减轻心理重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塑造健康人格。要建立外来工子女心理档案。实行个案跟踪,因材施教。针对外来工子女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通存在的问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对外来工子女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外来工子女的“爱心之家”,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给他们创造条件并指导他们加强心理完善的训练,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实践、完善自己。

外来工子女是一个动态的弱势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探索,让外来工子女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第二篇:关工委对农村外出务工子女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2007年7月,中组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团中央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关爱流动儿童工作通知精神,全面了解**地区留守流动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前不久,**市关工委和各区县(市)关工委组成调查组,历时四个月,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长、望、浏、宁4个

县市的留守儿童和市内5个区流动儿童的状况开展了一次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长、望、浏、宁四县市共有在校学生370366人,其中留守儿童97854人,占26.4%。宁乡县、浏阳市留守儿童较多。宁乡县留守儿童占在校生的45.9%,**县仅占5.78%。偏远乡镇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如宁乡县大屯营、沙田、巷子口等乡镇留守儿童达到70%以上。这些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51.9%,母亲外出打工的占2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22.1%。留守儿童托管情况是:单亲监护的占47.5%,隔代托管的占33.6%,亲属托管的占12.7%,寄宿学校的占6.2%。

2、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市内五区共有在校中小学生148587人,其中,流动儿童38189人,占25.7%。流动儿童最多的是雨花区(在校学生47838人)达14812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1%,占全市流动儿童总数近四成。流动儿童比例最小的是开福区,占在校学生的12%。流动儿童相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总体情况较好,获得学校表彰的儿童有8090人,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1.2%,获市级表彰的有340人,占9%。流动儿童中入团入队的有20850人,占54.6%。据雨花区有关部门的调研,100%的农民工家长从不同方面对现有学校感到满意,并发现孩子来**市区就读之后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和进步。

二、主要做法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历来重视。对于留守儿童,望城县召集了有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参加的留守儿童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爱留守儿童阳光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千名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县提出了留守儿童的建档率、临时监护率、入学率、巩固率、心理保健工作建档率的“五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并力争2008年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率达90%以上,留守儿童家长家教知识普及率达95%。浏阳市淳口镇对留守儿童工作实行“四纳入”: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纳入村、社区中心工作议题,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措施,纳入相关部门工作内容。对于流动儿童,2004年,**市出台政策使得农民工子女“零门槛”到城区上学。2007年又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实行“一费制”收费和杂费全免,同时,对在市区就读的近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贫困生,也将享受“一费制”收费全免的政策。市内五区均出台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合理确定定点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开辟绿色入学通道,并对农民工子女做到“五个一视同仁”:评优奖励一视同仁,入队入团一视同仁,享受助学金、学费减免一视同仁,对贫困生、残疾生的扶助一视同仁,参加活动一视同仁。芙蓉区对没有违规向农民工子女乱收费的定点学校,年底各奖励10万元。

2、学校教师尽心尽责。对于留守儿童,许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关爱措施。如浏阳市山田中学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61.8%。该校先后完善了“留守儿童亲子活动室”、“心灵驿站”、“家长学校”和“留守儿童亲子家庭档案”,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协会”,建立了“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网站,开通了留守儿童免费亲情热线电话,组建了40多个手拉手亲子家庭,亲情家庭实行每周一谈、每月一通(通电话)、每季一评、每期一聚、每年一庆,让150余名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了一个随时都能感受亲情、倾诉心声的地方。2007年3月23日,10余家中央媒体对“山田模式”进行了专题采访。对于流动儿童,市区所有接受了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均将外来人员子女学籍与本学区子女的学籍同时建档,混合编班。针对农民工子女较多的情况,许多学校坚持开展以关爱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互帮互助活动,如“城乡少年手拉手”、“在相互关爱中成长”、“献爱心、尽孝心和培养社会公德心”等活动。学校将社会各界捐赠的学生用品优先发给农民工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为新入学的流动儿童家长授课。雨花区树木岭学校农民工子女占了近90%。学校针对这种情况,自编教材《同在蓝天下》,分为“生活环境篇”、“安全白护篇”、“文明交际篇”、“自理自律篇”,从多个方面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引导,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一些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砂子塘二小成功地创建了**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流动人口示范性家长学校,八一路小学获得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实验学

第三篇: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鹤城区政府副区长

巫培云

近期,我就城区就学难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区就学方面:主要存在“入学难”的问题

突出表现:城区优质公办学校生源爆满、班额过大、学位紧缺。舞水小学、人民路小学、迎丰路小学等小学在校学生均在3000左右,平均班额人数超过65人,其中跃进路小学平均班额人数超70人,个别班级近80人。市一中、市三中、市四中等学校初中部平均班额人数超过65人。按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今年秋季,市一中、市三中等高中学校将停止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城区内“入学难”问题特别是初一年级学位不足矛盾将相当突出。以城中片区为例,据测算,舞水小学、跃进路小学、人民路小学3校毕业生有1218人,市二中仅可招收初一新生700人,按就近入学原则,今年秋季,城中片区初一年级预计缺学

位500余个。

主要原因:①城区学校建设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城区内中小学校布局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格局,城区内人口翻了一番,公办学校数量仅新增1所。据测算,目前城区内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5所。②房产开发配套建设学校政策未落实。《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置小学;8000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但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③城区学校管理体制重叠复杂,难以实现统一调配整合。城区内中央、省属企业子校,市直中专、中职学校教育资源闲置较多,但由于条块分割、管理主体分散,这些教育资源难以统一调配,有效整合利用。④家长盲目择校攀比心理造成城区优质学校生源膨胀,人为加剧“入学难”矛盾。⑤流动人口子女增多。据统计,在城区学校就读的外地学生达6300余人,鹤城区内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学生有1300余人,进一步挤压了城区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经费支出。

对策建议:

1、有效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一是整合

城区教育资源。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建议将部分中央、省属企业子校和市直中专、中职学校纳入市、区教育部门管理,当务之急是请求市里将芷江师范怀化校区转办为初中学校,解决今年秋季城中片区初中学位不足的矛盾。二是积极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学校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将落实此项政策作为前置条件,督促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按政策自建、相邻小区开发商合建或由开发商出资政府代建等方式,在新建小区中建设中小学校,破解小区“入学难”问题。

2、调整城区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汇报,简化城区教育管理层次,实行分层办学、分类管理,尽快实现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原则。

3、严格分片招生。在市、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未到位前,重新对城区中小学校招生区域进行调整,严格生源按片区划分,实现公平竞争。

4、均衡师资力量。家长择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优质学校集聚过多的优质教师资源。今后,在师资力量配备、教育经费安排上,逐步改变集中分配为均衡分配,促使城区各学校同步均衡发展,缓解择校压力。

二、农村就学方面:主要存在“上不好学”的问题

突出表现:教育教学质量不高。2006年,全区农村学校初中毕业生共2199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为723人,占32.9%。近2年来,贺家田学校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到20人、省示范性高中学校仅3人,黄岩学校升入省示范性高中学校不到10人。芦坪中学2005年升入省示范性高中学校为零。

主要原因:①学校布局分散,难以集中师资力量。我区农村学校基本上是每个乡镇分别一所中心小学、初中或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格局。近年来,农村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生源逐渐萎缩,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师资、基础设施浪费较为严重。如贺家田、黄岩学校初中部不足150人,芦坪中学、凉亭坳学校初中部生源不到350人,黄金坳中学教室闲置过半。②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农村教师学历起点较点,初中教师相当一部分为中师起点,小学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多为民办教师转正,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老化,如芦坪中心完小40岁以上的教师近70%,特别是村小教师近年内将陆续退休,农村教师面临断层。③农村

教师待遇较低。农村教师实际收入较同级别城区教师悬殊较大。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误餐费、生活补贴及医保等难以全部落实到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想方设法调动进城。④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全区外出务工人员约2.2万人,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如芦坪中学初三某班有56%的学生父母在外务工,隔代教育问题十分突出。⑤辍学率反弹严重。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外出打工潮等因素影响,厌学情绪较重,农村学校特别是黄金坳片初中生辍学率偏高,如2005年秋季农村初中生注册人数为5241人,2007年春季注册人数为 3407 人,减少1834人,相当部分学生流失。凉亭坳学校2005年初一注册新生为125人,2007年春季初三注册人数为86人,保留率不到70%。

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村学校布局步伐。在小学阶段,通过改变农村学校性质,撤并“村中村”等村小、教学点,建办低龄寄宿制中心小学等形式,逐步形成“小学进乡镇”的格局;在初中阶段,分别将黄金坳片学校、黄岩学校初中部分别合并到黄金坳学校和杨村学校,形成“联片办初中”格局。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集中

师资力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

2、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与农村学校布局同步进行,总体原则是:每个乡镇办一所低龄制中心小学;在黄金坳、杨村、鸭嘴岩分别建办一所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有效解决外出务工作员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村学生接受接近城市水平的良好教育,解决隔代教育问题。考虑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学生安全问题,积极探索在农村学校推行“墟场休息日”等灵活的学习作息制度,保证学生路途往返安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时出台相关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政策文件,多方面、多途径向农村教师倾斜,确保农村教师引得进、留得下、教得好。一是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农村教师医保支持力度,在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将农村教师大病互助、生育保险一并纳入财政统筹;建议设立与农村教师工作年限成梯次正比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此津贴由区财政专项资金解决;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确保农村教师实际收入、生活水准高于或不低于城区教师,做到用一定待遇留人。二是优化农村教师“出口”

渠道。建议将农村学校分类,明确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5-8后,方能申请调动进城;工作12年-15年后,结合工作实绩或考核情况,允许农村教师可自主选择到城区同类型相应学校任教,鼓励农村教师安心教学。三是明确城区教师职称评聘、任职提拔等必须有一定年限的农村工作经历,引导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提要 “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从而使得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对北京、上海、浙江(杭州)三地的流动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子女的教育状况作出具体分析,最后从教育观念、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学的方式,主要是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学校;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据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小学和民工子女学校入学的小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上海浦东新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4万余人,在公立中学借读的共2.86万人;闵行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6万人,加上在公办中学借读的共有2.22万人;宝山区、嘉定区民工子女学校分别有2.56万人和1.13万人。市中心区和远郊人数较少。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往往是受户籍制度、教育投入机制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外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农村交纳教育附加费,在城市打工也缴纳工商税、暂住费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城乡的双重费用,但他们的子女上学,却仍然要另外缴纳很高的费用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民工子女入学接受应有的教育。

(二)一些公办学校相对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以及学杂费是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一道门槛。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在公办学校就读,一是民工学校收费低。如在杭州,民办学校每学期收费600元(以小学为例),公办学校按杭州市收费标准每位学生每学期收取300元的借读费,在北京甚至达到600元。在杭州调查发现,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立学校的收费表面上是按《杭州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暂行办法》收取,但实际上,学校仍以各种原因“强迫”家长以自愿奉献的名义缴纳上万元的教育基金。二是民工学校收费方式比较灵活,允许学生按月或按季度交费。三是民工学校的招生条件宽松,面向全社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手续简单,公办学校招生原则,往往先满足本地生源,才会考虑外来民工子女。其次,公办学校在入学办理手续上要求民工子女要持有流入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证明、暂住证、健康证等一系列证明,往往使得想让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家长奔波、折腾一番,有时还需要走“后门”,拉关系,这让当初到城市务工人员无所适从,同时也滋生公办学校一些单位部门的腐败。

按照杭州市划定的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外来人口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选择,一如他们选择质次

价低的生活用品一样,很自然地选择教育水平虽低但收费低廉的打工子弟学校甚至让孩子辍学。据报载,截止2001年5月份北京的2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阶段的入学率为90%,初中阶段为20%,有相当数量人口面临着就学那难但没有质量保障的尴尬境地。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受到歧视。有的公办学校的借读生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比,有的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积极参与,从而造成他们在学校成为被冷落的对象,逐渐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到公办学校受到歧视,而宁可选择学校没保障的民工学校。据在杭州学校外地生与本地生关系问件调查发现,在对于“你平时更喜欢和哪些同学一起玩”这个问题的回答,回答更喜欢和杭州本地同学一起玩的比例为0,回答更喜欢同外地生一起玩的有49.21%,认为都一样的占4.21%。寻究其原因,虽存在方言的阻碍,而更多的是在本地与外地、市民与民工阶层的划分。从而造成本地与外地学生交往的鸿沟,也使得更多的流动人口子女认为城里人瞧不起他们,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接收学校如何使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和睦相处,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四)民工子弟学校为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提供了便利,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快,分布散,不均衡。据2001年5月下旬上海各区县教育局统计,目前在沪工有民工子女学校519所,在校学生约12万人,分布在卢湾、黄浦以外的17个区县,其中民工子女学校有50所以上,在宝山、闵行、嘉定三个区,共有学生52000名,占总人数的43.2%。

办学条件不符合要求。根据各地区县教育局自查和2001年5月教委检查的结果,除少数租用空置校舍的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尚可外。如浙江杭州明珠实验学校为首的5所民工子弟学校,其余以简屋、民宅、厂房作为教育的居多,办学条件多数不符合要求。北京丰台区共有民工子弟学校52所,其设立和办学均未经过丰台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从北京、上海、杭州调查数据得知,这些民工子弟学校的举办者很少是本地长住户口,大多数是外地人员,其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毕业,有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其中学校的教师情况普遍是“半路出家”,65%没有教师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流动性很大,劳资矛盾明显。民工子弟学校因办学条件的诸多原因,学校的卫生状况和免疫预防工作差,缺少严格的卫生检查,学生事物中毒时有发生,并且学校里的设施、交通工具等也普遍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就其中火灾隐患一项,据上海市消防部门去年4—5月对506所民工子弟学校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安全通道不畅,无疏散标志,消防设施严重不足等火灾隐患。

民工子弟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在许多方面权责不分,尤其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民工子弟学校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地位,学校的权利不能在法律上得以承认和有效保障,学校的存在及其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很容易受到国家或当地政府相关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影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之中,动迁对学校来说是家常便饭;民工子弟学校现在也已开始激烈的竞争,影响学校竞争实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而在于学校所处的地段,取决于学校附近是否有集中的民工聚居点,是否有大量的学龄儿童存在,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外来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五)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管理衔接和法律法规亟需协调、完善。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在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上的管理,出现了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基本不管理,流出地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管理的现象。在上海,除安徽寿县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有专门在沪负责联系民工子女办学情况外,其他各地都没有专人负责。为此,曾发生过两所学校为抢生源而降低收费现象。检查中还发现,有一个学校承办人兼了6所学校校长。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市、区、县教育局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管理,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扶植,涉及到经费、校舍、交通、消防、安全等难以管理。由于外来人口流入情况难以预测,所以区县教育局无法制定办学计划。

而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上,虽然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提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措施,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创造条件,但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未作出明确界定。199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没有强制的具体操作内容,而其具体的政策要求由各地自己制定,没有明确流入地的学校对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责任和义务及具体收费;没能从法律法规层次上对兴起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地位、权利加以确认。再者由于,无论是流出地还是流入地政府大都对此保持低调,除了经费问题外,还有管理协调上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外来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从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门槛;或者忽视未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现状,片面追求功绩效应,追求小班化教育,没能协调好空闲的公办教育资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创造条件。此外,一些领导部门认为民工子弟学校这一现象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不会持续太久,可任其自然消亡,从而出现了一批具有严重隐患和教育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威胁到外来流动子女受教育质量。

(六)国家教育投资少而分配不均。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为4.842%,我国仅为2.3%,远远低于平均值,加上因投入体制和环节的问题产生的消耗,真正落实到教育之中的经费就更为有限了,这说明了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水平是明显偏低。而在这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财政拨款过多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高教经费总量中80%来自政府,而义务教育中只有60%来自政府。

同时,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差距呈拉大之势。1995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0.50:0.36,此后呈加大趋势。再者,我国教育政策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无视城乡差距;以传统的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以及现实存在的阶层差距拉大引致的教育不公等因素影响。对于收入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相对欠发达的区、县(城乡结合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情况下,加上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仅靠这些并不宽裕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承担非本地区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费用,就显得勉为其难。

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重要意义。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也是国家行为,政府有责任负担起提供

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及机会。在目前旧体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必须自动负担及统筹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可以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并具有一定声势的宣传活动,使《义务教育法》和《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家喻户晓,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意义深入人心。特别要注重向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宣传,增强有关部门对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争取他们对义务教育的重视,自己维护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

(二)强化流入地政府的作用,在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涉及面广,仅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所以需要强化流入地政府牵头,教育、公安,工商、财政、计划生育等部门通力合作的专门管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机构,统筹协调,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转学、学籍、考评等工作的管理,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平等对待、处理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存在的现象。

(三)充分挖掘公办学校现有资源,以全日制中小学借读为主,多种形式办学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借读收费标准并降低收费,明文规定取消赞助费和其他不合理费用,简化借读手续,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免或部分免除学费和学杂费。从单一的办学体制转变为多种办学体制,由以国家办学为主体过渡到提倡社会办学,并以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也可采用中外合资办学形式,引进国外资金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浙江杭州明珠实验学校就是采取了政府、企业、社会三结合的投资模式,不仅为学校的办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在教育工作也收到了三方面的扶持和关心。以其优良的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了杭州以至全国及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头羊。同时要协调各学校的教学资源,互通有无,以较强学校扶持那些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也可利用国内高等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民工学校建立纽带,采取成立相应的青年志愿者试点工程等方式。

(四)按照“疏”、“堵”、“导”、“督”等原则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疏”——挖掘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潜力,向公办学校分流。“堵”——对存在严重隐患和教学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坚决予以取缔,并为原在校学生及时疏导,加大力度打击以办学骗取钱财的罪犯。“导”——调动乡、村积极性,鼓励其作为社会力量办学主体,对办学效益高,社会信誉好,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民办学校予以引导,支持,使其达标并鼓励此类学校扩大规模,形成品牌,使他们走上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轨道。“督”——规范民工子弟学校,应该规定这些学校的办学标准,对办学者和教育的素质、教学质量、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五)不断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自1995年《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步入正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泛行政化的倾向,一个以法治教的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而对于由于民工潮带来的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及相应产生的民工子弟学校,他们在行政与法制两者存在着空白,既得不到政府支持,也无法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要求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民工子女教育的法律法规成为必然。

(六)实施多种教育投资模式,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他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而教育公平是以教育投资为前提的,为了维护每一个国民受教育权,势必要加大我国教育投资比例,改变教育投资方式。我国要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个有利条件,教育投资多元化是缓解教育经费短缺和投资来源缺乏等多种问题的良策。这就要逐步实现我国教育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格局,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同时采取各级政府依法征收并用于教育税费,以及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种可行性投资方式。其次教育作为国家的公共政策,这就要求对于每一位国民实现教育公平。要扩大教育公平就应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适当调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投入比例,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渐普及教育;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同时建议在流动儿童、少年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县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一定的教育经费补贴,调动这些县、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积极性,提供资金保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调查

黄永祺

2004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对在本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在城区入学读书。这一政策贯彻执行得怎样?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就此作了一些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沙市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基本情况

2004年,长沙市城内各区都按照省、市的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的办学责任,对在市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和其他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申请在城区入学的,按照便民的原则,就近安排在相应的城区学校就读。在具体执行中,长沙市城区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一般要求学生家长提供“六证”,即:户口、身份证、暂住证、原籍派出所出具的外出打工证(在长沙经商的则应提供个体工商执照)、租房合同或契约(在长沙种地或从事养殖业的应提供租地租塘合同,时限均应在一年以上)、原籍学校转学证。凡是“六证”齐全的,则与城区孩子一视同仁,严格按政策规定的同一标准收取学杂费,可免交“建校费”、“择校费”、“借读费”或“捐资助学费”;“六证”不齐的,学校可根据省物价部门的规定,“适当”收取一定的“择校费”或“借读费”(一般每生不超过600元/学年)。对跨学区选择国有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以及外地城镇来长的务工、经商 人员子女,则严格按省、市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照顾他们入学。据统计,2004年,市内5区学校共接受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子女28344人。基本做到了凡是有稳定工作和住所的农民工子女想在市内读书的,基本都能入学的目标。为此,长沙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共投入资金2946万元,改扩建中小学校46所,相应增加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切实保障了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出现的新情况

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受到了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欢迎。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农民工子女家长、城市孩子的家长和学校老师三方都有一定意见。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教材不统一,农民工子女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的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都要优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实行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农民工子弟到城区读书后,大多感到难以适应,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觉比城市孩子能力上低一等。

2、城乡学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农民工学生对城市学生的“挤出效应”。城乡学生由于教育起点不同,基本 素质与学习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同班不能同学,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隔阂。一些城区学生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一起学习,会影响学习进程和水平,纷纷转学或选择其他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长沙市29中,2004年夏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共276人,其中农民工子女204人,而城区新生仅为72人。这并不意味着学区范围内城区学生减少了,而是农民工孩子“挤出”了城区孩子——他们转到了农民工子女少、学习条件相对好的其他城区学校,尤其是城区重点学校。在雨花区,城区孩子在初中阶段的择校率现已在50%以上,加剧了城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3、农民工子弟进城就学后,给城区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和矛盾。一是教学内容安排和计划进程面临新问题。由于城区和农村孩子的学习起点和理解能力不同、城乡学校的课程设臵和内容不同,城区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混合编班在一起学习后,老师要兼顾不同情况、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学上难度大大增加,教学内容、计划进程和教学方法等也要作较大调整,学校和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有的甚至叫苦连天。二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使城区学校的学生员额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2004年芙蓉区共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6341人。其中小学4855人,占全区小学总人数的25.2%;初中1486人,占全区初中生的36.7%。在 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马王堆中学,农民工子女已占学校学生总数的39%;在市29中,农民工子女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学校学生总数的71.26%。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到来,芙蓉区小学1—4年级每班学生人数有不少超过74人,最高的高岭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级竟达到82人。“大班化”教学导致“老师费尽劲、学生听不清、作业改不完、辅导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对教学质量、效果有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任务加重。城区中小学的教师编制是按城区学生在校和预期入学情况确定的。由于我市实行教师享受超过公务员待遇、教师工资等“人头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的政策,为控制和节约财政开支,教师的编制控制得比较严格。农民工子弟进城入学后,教师人数难于相应增加;同时,由于这部分学生生源具有流动性、不稳定性,加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吃财政饭、易进不易出、向其他部门流动不多等),很难根据新增农民工子女人数来核定增加教师编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趋紧,教师负担加重。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厌招、厌教农民工子女学生的现象。

4、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城区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趋紧,费用增加。为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我市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对学校进行了危房改造、校舍维修等改扩建工程,增加了课桌椅等教学设施。如2004 年夏季,芙蓉区新增农民工子女3443人,按人均395元,净增投入136万元。开福区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3234人,安排危改资金125万元,对民主西街小学等15所学校进行了改造;安排学校维修资金100万元,对市8中、建湘村小学等10多所学校进行了18个项目的基建维修。但是,由于近年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人数增长较快,而学校受资金、土地等限制,校舍、场地和教育、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不可能一下子跟上。因此,凡是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其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都比较紧张,学校的支出费用也增加较多,亟待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支持解决。

三、几点建议

1、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市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它既是依法保障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需要,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区企业低成本吸纳劳动力,增强地区经济竞争比较优势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国有中小学校为主的工作责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应当指出,目前我 市城区学校在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时,只要查看“六证”,即可入学并与城市孩子一视同仁的“门槛”,在全国各地城市中是比较低的。但是,“六证”的办理或涉及的环节仍然较多,还应进一步简化或降低“门槛”。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凡是在我市市区内有相对稳定的住所、工作,并将其子女学籍转来的,都应按其住所或工作单位就近安排入学。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三要开展“劝学控流”工作。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加强学生流入地和流出地学校的沟通与协调。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城区学校,要向学生开出“接收入学单”,查验学生的转学证明;对于转出学生的原籍学校,应要求学生将城区学校的“接收入学单”交回原学校,并加强对转出学生的回访,防止其转出后失控辍学。二是对在我市城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或其他外来人员的子女,长期(一年以上)随父母留在城区而又辍学、不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其所在社区、工作或管理单位以及学区责任学校要主动上门做工作,劝其到学校读书,努力防止或减少农民工子女进城失学、辍学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努力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差距。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所出现的新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差异所造成的。因此,要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措施上,坚持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努力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要逐步实行我市城乡中小学校教育规划、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臵和教材的统一,防止城乡同年级学生因教育目标要求不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不一和体制性教育质量、水平差异太大而影响流动转学的问题。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帮助农村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改进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的落后面貌。三是要推动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支持、帮助农村学校,通过选派优秀校长和老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培训、城乡合作办学、教育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城乡教育交流互补,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3、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办学责任。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以县(区、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发展义务教育所需的人、财、物方面,县(区、市)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这一级的财政往往比较困难,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大量进城就学的情况下,流入地城区的办学压力特别大,有的甚至超出其能力所及,难以承担。因此,应该对现有教育管理体制进 行调整和理顺,适当加大省、市及乡镇(街道)的办学责任,对于接受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城区,省、市应增加对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其他政策支持;乡镇、街道也要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当地办学,以缓解区(县、市)里的办学压力。二是要改变由政府统包的单一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支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在土地征用、教学目标要求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实行民办学校与国有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承担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三是要调整和改进教育结构,搞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通初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衔接。让一些在城区普通中学学习跟不上、升学有困难,甚至厌学、辍学的农民工子女,能转入职业学校学习或参加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在教育事业费、教育附加等投入资金上向承担义务教育任务重、接受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倾斜;除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外,还要通过设立“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扶助基金”,组织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的投入;要加快城区学校的改扩建工作和教学设施的修缮补充,帮助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五是要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按规定核定学校教师编制的 基础上,根据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数量、发展趋势及实际教学需要,允许学校适当增加一些教师编制,或临时聘用、返聘一些教师;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大力培养“一岗多能”和“双师型”的教学人才。

4、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积极化解处理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学习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改进教学管理。对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可通过学校改扩建或设立分校、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等办法,适当增加班级数,降低每班学生人数,防止班级生员过多的“大班化”教学影响质量和效果的问题;可尝试由市内重点学校或几所重点学校联手,在农民工子女多的地方创办、承办农民工子女专门分校;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将班上同学根据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也可成立由若干老教师组成的辅导小组,专门对基础比较差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辅导和补课,帮助他们尽快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允许农民工子女根据其自身学习基础和自愿,在原来所处年级上降一个年级入学,使其实际学习水平与城区学生的相应水平相适应。二是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由老师指定一到二名城区学生对口帮助一名农村学生;或由几名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带一、二名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学习讨论、兴趣小组等,加强城区学生与农村来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三是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育老师和城区学生不要对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歧视、嘲笑或侮辱;要帮助农村学生努力消除自卑、气绥、孤独甚至自暴自弃、逆反抗拒、报复他人的心理。努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之间营造形成尊师爱生、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注:此文曾获2005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联系地址: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邮编410013 联系电话:0731-8666199)

下载关工委对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工委对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开题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开题报告 ——以舟山定海区为例 一、文献综述 1.已有的研究内容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国内最早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

    外来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汕头市外来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为配合市委办、 市府办做好 “幸福汕头” 指标评价体系及民生 “十 二五”规划建议编制工作,我局就我市外来工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通过......

    某市加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学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XX 市 加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学 工作情况调研报告XX 市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资源建设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做到“应招尽招、能招尽招”,切实保障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

    关工委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大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到铁路的队伍,他们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段关工委以联合带动联动的方式,从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

    B关于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问题的建议

    关于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义乌市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逐步使外来建设者在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子女上学、职业介绍、劳动保护等方面享有......

    关于请求解决公司员工子女就学的报告(样本)

    关于请求解决公司员工子女就学的报告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兹有我公司职工XXX之子(女)XXXX ,XXXX年XX月出生,现请求协调解决至阜南县XXXX学校X年级; 职工XXX之子(女)XXXX ,XXXX年XX月......

    关于请求解决公司员工子女就学的报告

    关于请求解决公司员工子女就学的报告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兹有我公司职工郭 锐之女郑雅静,2008年1月出生,现请求协调解决至阜南县第一小学(北校区)一年级。 恳请给予解决为盼。......

    2021年暑期关注外来工子女成长实践报告

    2021年暑期关注外来工子女成长.实践报告2021年暑期关注外来工子女成长.实践报告今年是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第一年,所以我的服务实践被迫推迟到8月份,然后7月份要呆在学校,整个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