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大学

时间:2019-05-13 13: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谈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谈大学》。

第一篇:我谈大学

我谈大学

大学之大,不在楼房之大,在学问之大。所谓学问,顾名思义,乃学与问。学乃学习,问乃思考。

现在的大学参差不齐,读大学的目的与意义也五花八门。如果说,读大学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那么,毕业以后,那不叫做本科生,最多只能称为合格的专科毕业生,因为他只学习了一种专业。如果说,读大学为了谈恋爱,那我只能说他(她)为了她(他)制造了四年的糖衣炮弹。如果说,读大学为了提早接触社会而疯狂地入党、入学生会、团委,为自己的简历增加一系列的“头衔”,我只能说他是孬种,他的生活是可怜的,这四年是这样,以后亦如此。如果读大学为了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模范”,每天规规矩矩,麻木地看教材,那四年后,他会发现自己不过是这学校里的无名过客。如果读大学为了找工作,那他以后的“工龄”将增加四年,我会恭喜他,可以少买四年社保,提早四年退休了……

人生最宝贵最自由的时间都在大学四年,不用来学习,对不起自己的人生。

要学,就要学真正的知识,学科学,学哲学,学文学,学社会,学人生。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的就是科学,那么世界上就不需要爱因斯坦和霍金了!他们会给我们讲相对论?会讲量子力学?会讲天体?会讲宇宙?不,他们教我们的是分数,是一大堆没用的公式,是考试,每次谈到这个,我都象过敏似的产生剧烈的反感。

要问,就要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时刻思考,时刻追问。在大学,除非遇到真正的教育事业者,不然教授们只会给你讲潜规则和斗争。所以,要么就是问朋友,要么就是问自己,追问自己想到的一切为什么。我目睹很多底层百姓为了生活苟且偷生地度日,人生说白了就是为了活着,有钱才能活着。但是,每天拼命地赚钱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却没想过生的意义,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就麻木地单纯地为了活着,最后因为衰老迫不得已地死去。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平凡人,浑浑噩噩地度过一辈子,因为单纯的成功是没意义的,即使早已成功的人,大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钱,但有了钱,还是想不出为什么活着,人的悲哀莫过如此。

大学,大学问,在于以求知若渴的心不断去认识世界。不读《资本论》,疯狂地为工作而生存,永远不知道社会的运作,而时刻被剥削也只能怨天尤人。不读《相对论》和《时间简史》,就永远不会知道物理教材都是毒害学生的。不读《西方美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所以活着才会乏味,缺少审美,怎能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呢?不读《百年孤独》,不读《追忆似水年华》等等,单单只靠工作去了解社会,又怎能深刻?又怎能从多个角度去探索社会与人性?

大学宝贵的四年,提供大量的机会去做学问。真正的知识不在于有用与否,不在于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如果什么都要讲有用,那么人生真的很枯燥。存在即合理,但不是每一种存在的东西都会产生作用(对开口闭口都讲现实的人来说,这作用单纯指经济效益)世界上太多太多未知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有一种说法我深信不疑:人的一生早被设定好,活着就是为了收集酸甜苦辣,收集各种各样的体验与感悟,死了之后,我们将会回味自己所得到的。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刹那,四年太短,不过能做的学问可以很多很多,用短暂的光阴来收获无穷的知识。

用一段外国的名诗作结尾: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

你不懂?或许是没有慧根。你说你懂,便可跻身于风雅之林。此乃大学问也。

第二篇:大学精神之我谈

大学精神之我谈

齐瑜 申晓晨

大学,既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一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它是社会找到全方位知识的进路。“大学”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涵义。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的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 ament,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tower.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意为“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大学,正是这种地方。大学精神,亦不可脱离“象牙塔”崇奉理想、崇奉学术的实质。

崇奉理想,首先要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

中国自古便有“穷则独山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立身准则,这里的“兼济天下”,是当代大学生理应具备的奋斗理想,是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而“独善其身”,则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作为“人”所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个人发展的追求,对个人生活的丰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在少年时期立誓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而今,这样的话语早已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闲来取乐的谈资。纵使如此,我们依旧要重申爱国精神的必要性,是所有大学精神的核心,有了爱国精神,才会有感恩之心,才能够更好的从古老中华民族的精神沃野中汲取力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正如母校贸大“国际儒商”的提法,“国际”与“儒”相得益彰。大学精神,要以爱国精神为核心,在传承民族美德的基础上与时代接轨,丰富完善。

崇奉学术,是对知识对真理的敬畏与追寻,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自由民主的氛围,诚信严谨的态度。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李敖曾言,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蔓延到大学校园,知识成果功利化,整体氛围的浮躁,实是学术界、国家的悲哀。学者张汝伦曾经对当前中国大学的境况痛心疾首:“60年前,人们因为国难深重,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才冲出书斋,今天的大学真的又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或已无需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吗?只要在大学校园里走一圈,不难得出答案: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和酒楼,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它自己的理念。”我们需要对知学术的景仰,需要宁静方才能致远。

此外,创新精神亦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最简易平实的例证便是,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以

强烈的进取精神,提出不因袭任何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沿着自己的路标向前,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亦成为美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贡献巨大力量。大学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机关,其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关乎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综合国力的提升。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而今,从老师到学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之风屡起,诚实守信,不仅仅是大学精神的必不可少,更是完整人格的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大学,应具有蓬勃的朝气。大学聚集着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是洋溢青春、碰撞激情的地方。大学精神,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敢想即敢做,少的是所谓“厚黑处世”知道,多的是锋芒毕露,热忱与纯粹。是的,我们热切地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

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姚国华说,现代大学的问题是重建真正的大学,培植真正的学术,以公开透明的手段扼止沼泽化,优势重组;应该让学生在相互激励、碰撞、流动、综合、创新中溶解物欲与权欲,崇尚公开、自由的学术批评,建立民主、公正的业绩评估,更要摒弃“大学为什么服务”的短见,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文化象牙塔。在组织管理方面,学校内部的行政权与学术权应当分离,校长只拥有行政权,而不再拥有学术权,大学的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实行教育本位管理与学术本位管理。同时,教育目标应该从实用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到完整人格所需的综合文化素养,整顿教学体系,猛压必修课目,增加选修比例,扩大自由选择空间,由单纯的政治教育回归全面的人文教育,唤醒天之骄子的自主意识。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问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既要培养少年们拥有“大”的眼界胸怀,也需培养“学”的专注持衡,需要对千千万青春少年的未来人生之路负责,需要对国家、民族的前途负责。大学精神的回归,任重而道远。于此,笔者期待每一位大学学子都能或多或少的禀赋上述精神,静心方能致远,大学精神并不是拿到“offer”的保障,但确是充盈人生的前提。

第三篇:谈大学学风

谈大学学风

我的讲话包括两大部分,第一,何谓大学学风,第二、有关学风建设的若干关系。

一、何谓大学学风

我在这里所讲的学风概念是宽泛的,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一种良好的学风的形成需要大力的倡导,也需要大学中的教师、学生还有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

我以为,学风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中山大学如果想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位置,学风的建设是一个关键。这也是我今天之所以要在这个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学风问题的目的。

中山大学需要怎么样的一种学风呢?讨论这一问题,对于我校实现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对于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发展,也需要一种共有的气质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人心。

要看一所大学学风的追求,或者说看一所大学的气质如何,我觉得有一条捷径就是看它的校训。我们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国际国内知名大学的校训,在这里不妨罗列若干,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校训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最近东南大学也明确校训为:“止于至善”。

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先生任校长的时候,确立了“求是”二字作为校训,对于这两个字,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之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求是,就是求真理,一个真正的学者,为了寻求真理,必须要有百折不回的气概。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抗战时期)降落道德之标准。”我觉得竺校长对大学学风的阐释,触及了根本。在解释“求是”校训时,竺先生还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家知道,这条路径正是孙中山先生为我校亲笔题写的校训,所以我校的校训与上述各大名校的校训是有共通之处的,中山先生为中大人指明了读书、治学、做人的途径,这条路径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得“是”,追求真理,达到“至诚”的境界,“止于至善”。

大学的学风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对于大学来说,求真、求知、求善的道德感,勇于为社会贡献心力的责任感,是其根本的品格,其中有理想主义的光茫在闪耀。

如果要问我们中大的学风究竟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中山先生的这十字校训。大学作为“社会的良心”,必须坚守这种道德感和责任感,即便“举世皆浊”,也要“唯我独清”,因为这里是理想主义最后的堡垒。现在我们经常在谈要如何建立起现代大学的制度,这种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必须是而且永远是我们这所大学的主心骨。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接下来讨论下面的问题了。

二、有关学风建设的若干关系

对于大学学风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在我所知的一些讨论中,往往有许多的争论。其实,许多问题都是相对的,如果可以较为辩证地去看待这些问题,或者会有一些别的收获,所以,在这里我想就大学学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学术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最为众说纷纭的一对关系。目前,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大学都有对数量片面追求的倾向,引来了许多不同的声音,重视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先明确一下这个关系,我们当然要追求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反对数量,我们要反对的是那些没有质量的数量,我们要倡导的是由质量主导的数量,只有在质量保证下的总量的提高,才可能奠定中山大学国家一流大学的基础,也才可能提高中山大学的声誉。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对数量的片面追求,过分地强调量化指标的学术评价制度,在我国学术界助长了一种浮躁的学风。在这种不良学风的影响下,部分大学教师成了数字的奴隶,于是就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泡沫学术等等,在学术道德上的失范现象也有所抬头。这固然有当事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的原因,但我国学术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个直接的诱因。

对于数量的过度追求,已经带来了学术上的急功近利,这是不利于大学的学风建设的,也是不利于大学学术环境的营造的。在学术评价上,质往往要比量更能说明问题,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于学术成果的质量。许多学术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我校肿瘤医院发在《NATURE》上的那篇文章就是用了几千万的投入,近百人共同努力了将近十年才取得的成果。

我经常说,提到学风的浮躁,不能仅仅将眼光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我们应该要更多地从国家和大学的科研管理体制上找原因,即使国家的大环境一时还改变不了,我们学校本身的科研管理也要有一个明晰的思路,这个思路归结为一点,我想就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营造一种优雅、自由的大学文化氛围,要创造一切条件让我们的老师专注于学问,以学术为志业。

创造性的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本身就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如果单纯以学术成果的数量去要求,是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的。事实上,学校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也已经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岗位业绩津贴。一开始,我们的方案是对所有教师的业绩都进行考核,老师们戏称为“计工分”。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个方案其实仍然是围绕着数量的指挥棒在转,不利于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所以今年我们就开始试行业绩考核与岗位津贴相结合,也就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每位老师的津贴中都包括了岗位和业绩两部分津贴。同时,我们还在全校选出了近200名教师,发给特殊津贴,这些教师可以在若干年内不参加业绩的考核,这实际上是对这些学者过去所取得的业绩的一种肯定,同时,我们也相信,作为卓有成就的学者,学术应该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即使不考核,他们也一定会不断地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使这批学校中最优秀的学者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学术以外的东西,潜心学问,拿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来。当然,我们这个做法也只是一种探索,成功与否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我相信我们的出发点一定是正确的,宽松、优雅的学术环境必将有利于我们大学的学风建设。

我们要用一种全局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在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的努力,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一流,是否重要,最关键的是要看它是否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学术成果。学术界有京派、海派之说,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京、沪两地是可以分庭抗礼的,相比而言,一文化学术上却似乎没有了这种分庭抗礼的资本。作为中国南方一所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我们要力争通过不断地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的学术氛围,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中山大学的学风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术风气和治学风格上打造一个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岭南学派。这是中山大学的责任,我相信,我们也完全有能力达到这个目的。

(二)传授与创造的关系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创造知识的地方?这是一个随着大学的诞生而一起诞生的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这个话题在我们学校也可以理解为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于教学与科研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似乎也是我们每一任校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到最后,往往就成了两个都重要,的确,这两者确实是大学不可偏废的两个任务。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隐约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呢,似乎教学的可以不科研,科研的可以不教学。但其实对于中大这种层次的大学而言,这一预设的前提是不应该存在的。

大学是分层次的,中山大学的主要任务,显然应该是创造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在建国前,我们叫国立大学,在建国后,我们一直是教育部的直属大学,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来源在于创造性地发展知识,而中山大学理所当然应该是这样的一所大学,我们应该以研究型作为我们的目标,这是国家、民族和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要成为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决不是靠调整一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就可以达到的,研究型大学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以创造知识为己任,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获得创新的治学理念,获得将来继续学习的能力。

中大的教师应该以创新作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达到的成就可能会有高低,但不能不努力。我们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我们的知识传授应当是以创造作为前提的,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我们对中大的老师提出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上,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教学与科研就不是矛盾的了。只有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讨论中大教师的学风才会有一个起点。

(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学风建设的主体。在我们学校,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学生学习的任务则不仅要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在知识的层面,我们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大学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中教授学风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学风的优劣。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学风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者积累起来,一所大学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求大学中的教师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授,或者即将成为教授的各位老师中倡导一种怎么的学风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学者要以学术为志业。作为一个学者,他应该以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己任,他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并以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搞学术、做学问,不仅仅是学者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我们毕业追求的事业,对待这个事业,我们要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在中山大学七十八年的历史中,有着许多杰出的学者,他们用毕生的努力告诉我们,什么是神圣的学术,也正是他们,为我们奠定了中山大学今天的地位,在我们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

针对学校教师中个别的学风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就更应该提倡优良的学风。我个人认为,在中山大学讨论教师的学风,决不能仅仅要求我们的老师不抄袭、不剽窃,讲真话、不说假话,对学术道德的倡导,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批判或者惩处上,层次也未免太低了些。我们所倡导的学风应该是富于道德感与责任心的。对于一个学者而言,学术应该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要有一种为了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信念。不作假,不抄袭,只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的道德底线,这就象我们要求一个文明人不能随地吐痰一样。学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发明,是发现,是发展,王国维先生就曾经说过,所谓学术,就是要觉前人之所未觉。我以为,目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不是学术道德的失范,而是学术研究的平庸。对于中山大学这样一所研究型的大学而言,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要创造知识,要以学术为志业,以严谨的态度去追求真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昌盛作出贡献。如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搞泡沫学术,这样的所谓学术除了创造了一堆垃圾以外,什么也没有创造。

看一个老师的学风是否正,我想至少有一条标准是必须要拿来衡量的,就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作为大学教师,教书是他的天职,一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必须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严谨的学风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如果在教学上马马虎虎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是老师,就应该满腔热忱地对待学生,去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无条件的,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说完老师,再来说说学生。我们上面提到,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中的教师,应该以创造知识为己任,那么我们中大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学风,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呢?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回答,中山先生的十字校训,就是我们中大学生的学风,我们的学生要通过大学的学习,达到“至诚”之境,“止于至善”,这种学风的核心也同样是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分子,因而他们理所当然要在学成之后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践行中山先生的教诲,要有一种良好的学风。

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读书,研究型大学与一般教学型大学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创新的理念,学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来说就更是如此。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从事研究的学生,我们认为,研究生最核心的学习任务,就是要从事研究,他们是学校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学术群体,所以,我们对老师创造知识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对研究生的要求。

对于知识,研究生要有一种敬畏感,要有为学术而献身的勇气和毅力,不管将来你将从事怎样的职业,但在学期间,是研究生就应该做学问,就应该以学术为生命,在毕业时就应该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这是作为一名研究生的底线。现在,在学生中似乎也有一种浮躁的空气,许多学生读书只是为了谋职,或急于成名,或急于获利,这些都是学风不正的表现。一所大学优良学风的形成是要经过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的,在学生中倡导一种好的学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四)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前面讲到的学风问题,很多时候涉及到学术道德,于是学术道德的失范,就存在着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

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约束包括基于学者自身道德评价的约束和外部环境道德评价的约束,简单地说就是自律和他律。

我常说,一个人做学问的目的,上者是为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下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一旦作假,一切皆空。学术的声誉是学者的生命,声誉一旦受损,在他自己那个学术圈子中就必然呆不下去,此人的学术生命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我对在学术上作假者的动机常常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在前段时间讨论学术道德问题时,有教授提出,对这种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学术圈中的“清议”力量,也就是学术圈中舆论的压力。我想这是对的,对学术作假者最大的惩罚就是使他在学术圈中无法立足,无颜面对他的同行、他的学生。这种“清议”的力量,实质上就是一种优良的学风,希望我校的各学科中,这种力量越强越好,这是学术上的正气,这种“清议”的过程也就是我校优良学风培育的过程。

对待学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首先应该强调自律,做学问本身就是一项很神圣的令人向往的事业,因而读书人的自律当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最有知识的一群,他们也应该最具有廉耻之心。

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寡廉鲜耻之徒的出现,因而他律也是必须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学术圈中的“清议”力量,我们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明确各种惩戒措施。学校近期以来制定的有关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公示制度,破格录取博士研究生的公示制度等等都是在建立监督机制方面所作的努力,今后,学校还将不断地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机制,让学术上的不道德者在我们学校没有立足之地,不再逍遥自在。

(五)道义与利益的关系 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圣贤最为关注的一个命题。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看来,作为学者首先就应该是圣贤的门徒,而大学则应该是传播圣贤之道,追求至真至善的所在,所以,正确地处理好道义和利益的关系,事关我们学校的学风建设,也事关中山大学作为南中国最高学府的声誉。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物欲的追求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作为“社会的良心”,大学是否应该在这个时代有所警觉,保持一种真诚的理想主义呢?我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即使整个社会都被横流的物欲所主宰,大学,仍应该是这个社会最后的一块净土。我们说大学的品格,说大学的学风,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使大学真正地成为社会道义的化身。

当然,作为校长,我也常说:大学的发展一靠人,二靠钱,就现实而言,现在的大学不讲利益也是不现实的,学校也要在办学的过程追求办学的效益。对于大学的教师来说,只讲道义不讲利益同样也是不现实的,最近这二十年来,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大幅提升,尤其是近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校近年来的岗位业绩津贴政策的实施,首先也是以利益驱动的,最近学校还作出决定,广东省所有出台的有关教师工资的政策,学校都会跟上,目的也是为了保证我校教师的利益,这些都是现实。但是,我仍然认为,作为大学的教师,作为一个学者,在利益得到适当保障的同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道义,还是我们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在我们学校,不同院系的老师间的待遇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事应用学科的老师的收入往往会高于从事基础研究的老师,我想这里并不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基础研究这条学术之路,也就已经意味着对利益的舍弃。以前我们常说,立志做一个学者首先就要有坐冷板凳、甘于清贫的思想准备,我相信,在道义与利益之间,我们中大的老师必定会取得一个平衡点,作出正确的选择,更何况现在我们的老师在社会中早已不是清贫的阶层了。当然从学校的层面,我们仍要想办法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我想这与我们要求学者要立志坐冷板凳是不矛盾的。

最近看报纸,中国国家青年足球队在世锦赛预选赛中一败涂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开除了四名球员,理由之一,就是他们金钱至上,比赛怕受伤,出工不出力,我觉得这是十分可恶的,作为国家队的球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开除他们是理所应当的。对于大学中的老师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学校不能容忍那些一心只顾着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大局,不顾自身作为学者的道义责任的人,他们是当不起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号的。

(六)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关系

自由的精神是学术研究的题中之义,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学术,没有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意志”,也就无所谓大学。

我们提倡学术的自由,同样也提倡学术的包容,在学术上,当然要敢于批判,只有这样学术才会繁荣,才会进步,但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要避免文人相轻情况的出现,学者之间的相互包容也正是学术自由的一个体现。

大学中的学术自由不是无限的,与其他形式的自由一样,它同样也有着许多制约的因素,例如,它不能违背社会基本的道德标准,在现阶段的中国,它不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违背,它也不能违背学术本身所肩负的道义准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不良学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学中的老师滥用了学术自由。所以,我们所说的学术自由是与学术责任是密切相关的,在提倡学术自由的同时,我们还要尤其提倡学术的责任。

学术责任首先是学术的道义,其次我们还要看到学术的社会责任。毫无疑问,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但同时它还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动机,现在的中国仍处在发展中阶段,就更需要大学为之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种意义上说,大学既是一个民族必须保有的一座象牙塔,同时又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智力基地,这是民族所赋予我们大学的责任,我们要勇敢地担当起来,责无旁贷。

强调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关系,强调大学要为国家服务,其实就是强调我们一贯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我觉得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还远没有过时,它正是我们学风建设的一个方向。

上面,就学风建设的若干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学风问题,不仅仅是纯学术范围内的事,我们要把它上升到事关我校长远发展,事关我校能否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要打造一流的大学品牌,就要靠一流的学术成果,所以我们要在全校倡导一种不唯名、不唯利、不唯书、不唯上,求真、求善、求实、求新的良好学风,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迎来中山大学的又一次鼎盛和辉煌。

清华学风: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今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研究院成立之初的规模之小,与其以后的影响之大,是时人所始料不及的;它所留下的丰富的学术遗产,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珍视、总结和继承。为了纪念国学院,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了几位“亲朋好友”,清茶一杯,忆当年大师之风采,叙今日清华之光荣。《清华学报》是《清华大学学报》的前身,曾刊登过多位国学大师的文章,为同时纪念《清华学报》创刊90周年,编辑部组织了何炳棣、何兆武、张岂之、刘桂生、李学勤几位著名学者的文章,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上。几位大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国学研究院和国学大师的怀念和敬佩之情,他们对清华学风的总结对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其一,朴实无华,严谨自律。根据何炳棣先生的回忆,清华大学文学院过去就不追求大规模和单纯的数量,而一直坚持了小而精的发展思路。而且,他认为,胡适先生在谈到清华文学院时,已经看到了清华文史哲学科发展的长处不在量而在质,也已经看到了清华的办学有一种比较淳朴的学风和一种严谨自律的态度。显然这种学风和态度对于保持和不断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尤其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非常必要的。就拿国学研究院来说吧,成立之初只有四位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之中只有一位博士(赵元任)。区区四位导师,在今天看来规模的确不大,可谁敢说它“小”?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富可敌国”!在国学研究院近百名学生中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如果没有这四大导师与其学生们,二十世纪的学术史将会重新改写!

其二,自强不息,追求完美。这是清华师生们在人品和学品上追求的目标。张岂之先生文中讲到的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则逸事,是清华师生这种优良品质的一个很好的注脚。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进修。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校方的压力,而是朱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从清华人文学科许多著名学者、教授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闪光。

其三,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是清华校歌中的一句话,充分体现了清华学风和人文传统。在清华学习、执教55年的刘桂生先生对此体会最为深刻,他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外语。这似乎毫无惊奇之处,但实际上清华的重视外语是与众不同、有其深意的:清华把各门外语当做一个“整体”来重视,而不是把他们分别当做不同的对象或“主体”来重视,也就是把他们当做可以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交流的对象来重视,其目的是为着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是一种“以我为主”的重视,也是一种“有体有用”的重视。“体”自然是中国文化;“用”就是比较交流,以便使中国文化与各种外语所反映、转达的欧美文化二者交融互释。往深处看,这种做法实质是为在中国培养一批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精英。历史系不仅要求学好一门外语,而且要求学好多门外语,至少是两门外语。随着掌握外语的门数增多,学生的视野也便随之扩大,反过来又更加领会到多掌握几门外语的好处和必要性。其次,多学科知识贯通。仍以历史系为例,要求学生的知识要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多种语言(multi-language),这是基础;第二层次是多种档案(multi-archive)或多种文献;第三层次是多门学科(multi-discipline),即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知识;第四层次是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清华历史系建系之初,系主任蒋廷黻先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曾在一次讲话中把“治史”比作“画龙点睛”,他说,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龙”,那么,“龙”是用多种颜色——多学科知识“画”成的。比如,“画骨架”要用经济学知识,“画肌肤”要用社会学或人类学知识,“画龙鳞”则要用“政治学”知识。当这些都画完之后,“龙”似乎“画”成了,但一看,还是不行,还没有“点睛”,缺少生气,呆板得很。这时还需要一门学科即思想史的知识来给他“点睛”。有了“睛”,这条“龙”便就活了起来。

其四,学无定法,唯真是馨。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清华学风有在理论和方法上永不停止追求的传统,二是说清华人有只服从真理而不服从权威的传统。我在这里借用了吴承明先生“史无定法”的说法,而提出“学无定法”。吴先生指出,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而言,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必须放弃;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应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凡是有价值的,无论古今中外,都取为我用。吴先生的这个论断,是对清华学人在理论与方法追求上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另外,清华学人胸襟开阔,融古今中外学问于一身,这在几大导师及他们的弟子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梁、王、陈虽然都受过“西学”和“新学”的熏陶,并带头大力引进“西学”和“新学”,但是他们对传统学术的精华也持积极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所以清华国学院既培养出了中西会通的大学者,也培养出了像赵万里、徐中舒、姜亮夫、刘盼遂等以“国学”见长的著名史家。王国维的“三无”说众所周知,即指学问“无新旧”、“无中西”和“无有用无用”之义。对中西学术的关系,王国维和陈寅恪都作了深刻的总结。王说:“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陈说:“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正是这样的胸襟和追求,成就了一代伟人,也成就了一代学术,我们至今仍受惠无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应当珍惜清华学风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有良智的学者。

建设学风大学必须关注的主题

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这既让我们欣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对高等教育这种“跃升”式发展产生的许多问题感到忧思重重。当前大学的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在诸多问题中,大学的学风失范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围绕大学的学风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学风是什么

关于学风的定义,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见解、经验及讨论的范畴已给出过许多。虽然不统一,但学风作为一种经过长期积累、沉淀,校园中师生共同拥有的“隐形财富”,对学校中的各个群体都具有潜在而又重要的影响,仍然值得大学继续追求、坚持和珍惜,这些都已形成共识。尽管对“学风是什么”做出回答的难度很大,但为了便于体现本文论述的完整性,笔者仍然把自己对学风理解的一家之言呈现大家:学风是学校经久传承的,校园中人人共有的,具有教育、示范、引导功用的独特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二、学风怎么了

翻开大学悠久的历史长卷,大学良好的学风是令人神往的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亮点。大学历来是大师云集之地,是师生探求高深知识、学问之所在,是莘莘学子梦想的“象牙塔”。现在,当我们步入大学校园,还能拥有这美妙而又充满魅力的感觉吗?为了深入地分析大学当前的学风,正如前节所述,笔者将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这三个大学学风主要奉行者的层面展开探究。

(一)学生层面

大学期间,大学生们正是风华正茂、胸怀远大理想、充满无限活力的时候,也是学风的主要表现群体。健康向上、热情自强的学风对大学生成才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潜心读书、踏实学习的人不多,花前月下的不少,热衷经商、兼职打工的不少,沉迷网络、游戏的不少;无所事事的越来越多,考试中使用作弊手段的越来越多,直至毕业论文都能找“枪手”解决了!在大学校园中、教室里,大学生身上表现更多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懒散气氛和精神萎靡,迟到、早退已司空见惯,旷课、作弊也已让人见怪不怪了。甚至有的大学生公然说要把大学校园生活作为最后享受的长假期。大学生们丧失了进取心、意志力、责任感和追求的目标,作为民族未来的“天之骄子”,如果真的就这么沉沦下去,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实!

(二)大学教师层面

大学教师是大学中主要的施教者,他们的状态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学家P·G·阿特巴赫说:“教授们既从事教学活动又搞科研„„,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和大学的风气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授们的影响非常大,贯穿在教学和科研之中,波及教室以外。”可见教师的学风应该包括两部分:教师的学习(研究)之风与教学活动中的风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风)。为了便于理清大学教师的学风现状,本文亦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1.学习(研究)之风

如今,大学教师自身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要点。一些学者对学术生活产生抱怨情绪,认为搞学术没出息,甚至认为从事学术研究成了一种迂腐、落伍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因为学术腐败之风正不断侵蚀着大学教师,书房、实验室的清冷令人生畏,金钱、权力与学术之间的交换日渐增多;学术成果在剪刀、胶水的共同炮制下呈几何级数增长;研究课题和象征教师学术水平的职称在“关系”交缠中多被“跑走、要走”了。

2.教学之风

教书是教师的天职,曾经因为贫穷让大学教师们无法安心上课。现在,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已不能算清贫了。但很多教师却依然热衷于校外兼课(职),导致无心备课、上课。上课时敷衍了事,来去匆匆,学生想下课后询问一些学习问题,却常常赶不上老师离开的步伐。教师一边上着课,一边忙着接手机也成了大学一景。尽管各个学校都费尽心力加强管理,可还是屡禁不绝。很多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学,多年教材不变、教参不变、教案不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是靠一张嘴、一枝粉笔来上课。更有许多教师时常在课堂用清谈、闲聊来打发时间,根本不考虑这里在误人子弟!有的教师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发表过一篇关于本专业的研究成果。

(三)管理者层面

大学管理者既是大学政策制定者,他们自身的学识、修养和管理艺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大学生学习、治学、成长的榜样。如果大学各级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工作,给予学生学风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正面引导,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必然有着重要作用。

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管理者也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潜心学习、工作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问题上投入的时间少了。近几年来,出入酒店、娱乐场所的人多了,热衷于与老板、老总、官员交“朋友”的多了,于是“官”博士、老总(板)学生日渐增多。2004年,屡现报端的大学招生舞弊丑闻等事件还能让大学领导者无动于衷吗?

三、大学学风怎么办

大学良好学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但大学生、大学教师、大学管理者总是大学学风显现的最显著群体,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对大学学风怎么做给出有力的回答。

(一)学生层面的学风建设策略

大学生是学风的直接继承、表现群体之一。因此,讨论大学学风的建设问题,笔者也选择学生层面的学风建设作为起点。

1.学习动机的引导与确立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让莘莘学子进入了大学殿堂,但正是先前的辛劳与进入大学后的安逸之间巨大反差让大学生们无所适从了,加之社会上功利、利己等思想盛行的影响,很多人在懵懵懂懂中就放纵了自己,导致虚度了大好青春年华。因此,让大学生们明白大学不是他(她)们享受的驿站,更不是人生的终点。大学是他们接受高深学问、专业技能训练,为一生智能、知识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时机。正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如果在这期间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将对他们的一生成长留下深刻的影响和障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帮助他们确立良好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应当作为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学风的第一步。

2.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除了学习成就动机的放任,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同样重要。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对学习方式的变化不适应也是导致学风不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就开始的强迫学习、应试教育、题海训练,到了大学突然就转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这并不是一句话所能改变的,十多年的学习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因此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是大学里不可或缺的一课。

3.推动学风示范团体的建立

大学里,现在盛行的学生社团很多。但据很多学校的调查显示,其中学术性社团很少,大多数都是学生娱乐性、运动性团体。作为大学弘扬学风,在大学中推动学风示范团体的建立应以学生自发性学术社团为先导。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建立相关研究性学术小组(团体)。对于这些团体可以让有相关课题研究的教师作为导师,引导大学生培养兴趣探究高深学问,并适当配置经费作为资助,让学生从中确能获得知识和专业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效。

4.重视合作学习

现在大学生个性越来越趋向独立,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多,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合作学习意味着倡导在师生间互敬、互爱、互助,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增加师生间的集体学习意识、责任心和归属感等。合作学习利于在团队、共同任务和团结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学会与同学、老师相处。而同学、朋友、老师的帮助和影响是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层面的学风建设策略

1.重构大学教师责任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之一。因此,大学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工作的重大意义。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教好书,上好课。这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学习专业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尽管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在思想上受到影响,如何让大学教师在物质社会中保持学者应有的责任感也是当前大学的共同话题,但大学教师责任感的树立首先应当表现为端正教学、工作态度。其次,大学教师严守教学规范(规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自己切身的行动为学生做好表率,以良好、规范的教风带动大学学风的进步显然十分必要。第三,教师们还要做到育人于课堂、书本之外。大学的师与生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暂的课堂接触、交流,扩大课堂之外的互动、沟通,“师友”的角色更有助于学风的培育。2.大学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作为“进入21世纪的钥匙”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关注。作为高深学问(知识)的传授者和研究者(制造者),大学教师若自己能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同时,大学教师应及时实现教育者、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重新定位师生间平等合作的教学关系,那么对于大学学风的建设、培育、增强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重视学术规范建设

近年来,大学教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失范也令大学学风倍受冲击。大学教师们作为高深学问自我监护人的不足有所显露。作为学风意义上的学术规范建设,大学教师们首先要乐于在清冷的书房中坐冷板凳,舍得放弃一般人追求的享乐;其次,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负责,从个人做起,谨慎地坚持学术研究的规范,坚决抗拒外来的利益诱惑和学术上的虚荣,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严格的操守,自觉地抵制学术界中种种不良现象。第三,还要探索在学术界建立一种更客观、公正的治学道德准则和学术规范,而改善对于学术活动机械的量化管理机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及时关注。此外,勇于接受社会舆论,甚至是法律法规对学术活动的监督和引导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三)大学管理者层面的学风建设策略

1.坚持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学风的改善和升华牵涉到大学的理念。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保持大学固有的价值观,特别是在扬学术自由之风,循学术自治之法等方面,恰恰需要大学管理者成为主要的倡导人和执行者。从学风建设的角度出发,大学管理者应当维护大学成为传授高深知识之优雅所在,保持大学的社会良心、道德感和责任感,使读书、治学、学术成为大学的常态生活方式,从而让大学成为理想主义的最后堡垒,使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象牙塔”继续永葆青春,引人向往。

2.抓管理基本规范

学风虽是一种“隐形财富”,但从建设的角度而言,管理者可以从大学的基本管理规范中加以引导和促进。首先,应当加强基本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可以为人的行为规范提供应有的约束。考查学风好的大学可以发现,重要一条就是师生对固有规章的自觉遵守和执行。其次,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加强考试管理,坚决刹住考试作弊歪风,弘扬诚信考风要成为大学关注的重要方面。第三,优化教学管理,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新思路应当成为大学管理者关注的要点。最后,笔者认为,大学管理者要从自身规范管理做起,坚持学生、教学、教务、学籍等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长效机制,才能有助于大学学风的建设和培育。

3.转变大学管理者作风

大学管理者的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到大学的所有角落和所有群体,关系到大学的方方面面。大学管理者“机关化、衙门化”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从建设学风的角度来看,如何发挥大学管理者管理育人,如何转变大学管理者的工作作风是促进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围绕教学这一大学的中心工作,要尽一切可能,为广大师生创造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地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主动服务的服务理念作为大学管理者促进学风建设的根本所在。

四、结语

关于学风的探讨已很多,笔者的研究也有不够全面和不足之处。但大学学风建设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需要我们大学的每一员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相信,大学不论作为理想的“象牙塔”,还是社会的“动力站”,大学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来支持其前进,一种独有的气质来凝聚人们对它的希望,这就是学风!如今大学更需要正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实现大学生读书、修身、成才的目标,努力建设、培育大学的良好学风绝不可忽视,更不能懈怠。只有这样,大学才会继续其生命力,迎来它宏伟壮丽的未来。

大学学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要:大学教育在推进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社会也赋予了大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而学风建设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养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大学形成良好氛围的需要,更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神圣使命的需要。针对现如今大学中存在的学风问题,大学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大力推进和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关键词:大学 学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学教育在推进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社会也赋予了大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而学风建设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养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大学形成良好氛围的需要,更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神圣使命的需要。

对大学学风建设的认识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我们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①]因此,学风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作风,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才。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的优良品格形成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学生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正确,学习态度功利化,甚至以能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物质条件为学习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优良的学习行为。

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只有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间,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良好的学风,我们大学生是直接营造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当前从大学生整体来看,学风的主流是勤奋上进、刻苦认真的,大部分学生有着远大的抱负,积极进取,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也应看到大学里的确存在学风不正的现象。虽然学风不正问题出在少数同学身上,但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容忽视。这些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考虑过怎样过好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思想上认为上大学只为捞张大学文凭,以装点门面。在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习散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在乎。平时学习不用功,考时打夜工,甚至在考试中采取各种手段作弊,情节十分严重。

二、学习目的不正确,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有好工作,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这对自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贪图玩乐,追求享受。有些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缅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等,只求活得潇洒、快乐。可以说白白浪费了青春时光,严重破坏了学风和校风。

形成以上学风问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学生无敬业和爱业精神,没有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有些大学生则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有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使学风的衰退。当然其中也有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少数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上课敷衍了事,责任心不强,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不力或办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忽视了大学生的育人工作,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学风的不正。因此,大学的学风建设要在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重点还应放在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大力推进和加强大学学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切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②]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大学是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丰富完整,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等。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③]因此,全面发展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指在体力、智力、心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200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这与当年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以及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样,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作出了正确定位,即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追求,大学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造就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因此,大学学风建设也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然而,反观现状,如今的大学教育已过分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得大学生片面追求“证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努力学习,往往就为了获得一张文凭和一个个的证书。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片面发展的学习风气,使大学生缺失了人文素质,拥有了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爱,对自我不自制,不讲诚信和公正,奉行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以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赫钦斯就呼吁: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应该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④]因此,我们大学的学风建设在抓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营造一种学会做人的氛围,让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2)学做(learning to do),就是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团结。(4)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⑤]由此把求知与学做、做事与做人、广博与专精、社会与个人综合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作为学风建设的目的,那正体现出新世纪大学教育理念的综合化、人本化和主体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现代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和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的人才。十六大报告也强调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大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使大学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学会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只有明辨社会主义荣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成长为一个全面学习的社会有用之才。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周济在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一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以辛勤劳动为荣”和“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内容,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育、学术、研究,既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心气浮躁、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只有坚持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学风,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子曰:民无信不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诚实守信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毛主席、周总理一贯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并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行动的楷模。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最终都是要栽跟头的。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表,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今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既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倡导并形成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遵循学术道德的良好氛围,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创新离不开严谨的态度和艰苦的劳动,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以此为基础,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出精品、出力作,推动科学繁荣和发展。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形势严峻,任务紧迫。自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术气氛空前活跃,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人辈出、学术繁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总的来说,高校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好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为维护和发扬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高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现象。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学风不正,突出的表现是浮躁;一是学术不端,突出的表现是造假,比如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事实、篡改数据,学术失范,违规、违纪乃至于违法。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认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而紧迫的任务,必须花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好。二 从严治教,切实抓好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使人们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要加强制度约束,加强规范管理,使人们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们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加强道德自律。修身正己、自我约束是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的基础。有的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自律意识差,有的对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知之甚少,有的是明知故犯。既然我们选定了以科学研究作为我们的职业,就要严守职业道德,加强学术道德自律,树立正气,讲求诚信,忠于真理,严谨治学,为推动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是新世纪对科研工作者的深情呼唤,也是党和人民对科研工作者的热切期望。

加强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约束。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术道德的外化,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的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要加大制度制约的力度,建立对学术道德缺失的曝光和惩处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媒体曝光、行政处分、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要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包括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当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使“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得到具体落实。

三 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委员会作用,不断提八妇女节高学术道德和学

风建设水平

在我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今天,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具有特殊意义。学风建设委员会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倡导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务实、勇于创新的学风。受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托,学风建设委员会主要开展拟定学风建设的相关文件、总结和推广学风建设的典型经验、提出学风建设的研究咨询建议等工作,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衷心祝愿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成功,不仅对学术研究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而且对高等学校整个学术风气的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源探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因此,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要求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由于优良的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以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学风普遍较差的现状,要加强学风建设,有必要对影响学风建设的根源进行探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学风的影响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因此,校园小环境必然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主流性的东西对校园环境的影响更大。目前社会大环境中对校园学风影响最大的是市场经济对校园的冲击。这一方面表现在有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而忽视对学生入校以后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学生中兴起的“打工”热潮,目前高校学生在外做兼职的不在少数,而且从事的工作可以说是遍及各个行业,名牌院校热门专业的学生由于市场上的需求比较大,因此在外做兼职的更多。对于贫困生通过适当做一些家教等工作来解决自己经济上的困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太多的学生热衷于在学校时就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这不仅对这些学生自身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周围的同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这样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

二、网络对学风的影响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展示出了美好的生活乐园,它宽频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快捷便利的沟通、最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在无“网”不胜的时代,网络对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然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化乐园中,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给其带来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尤其是对那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影响极大,若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可使其坠入无底深渊,现在好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或退学都与上网有关。

三、校园文化对学风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校园群体共同创造并追随的文化理想。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校纪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设施、社团组织和传统习惯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状况对学风有直接影响。

四、扩招对学风的影响

高等学校扩招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对于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扩招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到扩招有利面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扩招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扩招对学风所带来的影响。扩招导致学风下降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扩招所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此处的生源质量包括学生的学习和素质等多方面;二是扩招致使教师、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紧张局面加剧。

五、学生管理对学风的影响

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校园秩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从跨进大学校门开始就思考着为什么学、以什么态度对待学习以及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达到成材目标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大学生搞好自己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优良的学风,通过改善学校的学风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一个学校学生管理状况对该学校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对影响学风建设的根源进行探析的基础上,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争取把社会大环境、网络、扩招等因素对学风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目前学风普遍较差的局面。

学风建设 人人参与

学风,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学风是一个学校的风骨,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提高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广东商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方案》指出,学风建设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加强学风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学风是大学师生的精神面貌、综合素养、教学质量、学习绩效和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诸方面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从学校层面来看,学风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凭借学校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与推动,需要干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学校形成一个有利于优良学风形成的环境。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学风建设还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以及各种社会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的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工作中既有学校整体的建设规划,又有各职能部门具体的实施方法;既有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术之风,又有学生的求学之风、勤学之风;既有班风建设的规定,又有学生个体的优良学风培养要求。

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沉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的不懈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需要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以便为大学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科学化提供现实依据。

大学的学风建设不仅仅是由大学本身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大学中的人、环境、条件,以及社会思潮等等各种因素的集合体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都时刻冲击着大学的学风建设。这就增加了大学学风建设的复杂性。

学风建设的系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要把学风搞好,要靠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人人参与,调动一切有效资源,将各种资源整合到学风建设中来。我们号召全体师生员工,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积极参与和支持学风建设,你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将极大地推动我校学风建设的发展。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頂

頂頂

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第四篇:谈如何做好大学班主任

谈如何做好大学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几个重点,帮助班主任引导认识自我,自主学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疏导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高技术水平知识,具有完善思想与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这个阶段,学生将进一步扩充知识,完善人格,发展智能,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做重要准备。大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生活和思想上的教育者与引导者,应该充分重视工作的重要性,把握工作重点,为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保驾护航。

一、增强责任感,加强对大学班主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的工作主要围绕班级而开展,而班级工作是由班主任组织和领导的,班级工作不能囊括学校的全部工作,却体现出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个班是通过班级与班主任、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班级与任课老师、班主任与学校等相互联系的综合体,班主任在这个综合体中起轴心、联结作用。作为班主任,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辨证思维,灵活应用管理原则,方式方法,环境条件,有效、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效能,达成管理目标,可以帮助学校为高校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有效的管理办法可以对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带给学生书本外的为人处世经验,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

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参照的榜样,老师的性格与讲课风格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言谈举止会得到学生特别的关注,并在生活中进行模仿。有人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班级”意思就是班主任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班风,例如一位一贯严肃认真的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会纪律严明,学生处理事情也会认真细致。一位幽默开朗的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会班风活泼,学生总乐于参加文体活动。因为学生总是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班主任的性格和言语习惯会成为他们不知不觉模仿的对象。作为班主任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规范语言和行为,提升自身素质自然学生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伴随而来的是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是非观念薄弱,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并进行纠正与引导,是大学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当前学生常见的思想问题可总结为三条“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

1.我国市场化改革带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拜金主义思想的糟粕,一部分学生受其影响明显:“为了拿奖学金”成为考试作弊的正当理由;为得到国家发放的困难生助学金,想方设法捏造困难证明;甚至有的学生轻易弃学,梦想一夜暴富,步入传销的泥潭。

2.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引起“读书无用”、“混文凭”的思想,很多学生开始在心底琢磨刻苦学习是否真的没用了,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迟到早退进而旷课,成绩下降不思进取的同时心中有理有据“学了以后也用不上!”

3.社会物质文明的丰富带给当代大学生更多可选择的消费对象,部分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品位、风格、志趣,显示自己卓尔不群,通过对消费的追求来实现自我、表达自我。追逐新款手机,名牌服饰,名牌化妆品,喜欢下馆子等等,进而忽视对自身学识与修养的提高,在学习中逃避现实,看不清自己在能力上的差距,而在毕业找工作时的显着特点是眼高手低,简历专投着名企业,在工作中与同事的人际关系难以融洽。

对于学生的这些思想问题,仅以理论上的说教远远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选择一种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使他们自己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这“三大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危害。如给认为读书无用的同学讲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让其认识掌握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身边的例子告诉追逐名牌的同学“梅花香自苦寒来”,拥有的物质只是眼前的,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长久的受人关注与尊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令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四、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学风建设

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良好习惯做起。在班级管理中要营造一个制度环境、规则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地把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习惯统一到制度的轨道上来,形成强烈的规则意识。同时定期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到班级介绍学习与生活的经验,通过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得到熏陶,潜移默化,并产生认同与向往,形成积极进取的班风和学风。

五、加强心理辅导,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阅历比较简单,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感并引起焦虑,滋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人际交往障碍、厌学甚至轻生。班主任应定期以班会课或情景剧等形式给学生讲解这些心理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处于心理疾病状态,进而帮助他们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途径,如结合学生特点,教给学生音乐疗心、运动养心、朋友爱心、父母护心、自己安心、老师慰心等助人自助的调解心理亚健康的办法。遇到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进行开导,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遇到的问题。班主任不一定具有专业的心理治疗水平,但老师积极关心的态度会让学生的心里感到温暖和慰藉,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学生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专业课教师承担了“教书”的任务,而班主任承担了“育人”的职责。我们要重视班主任工作,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这个集体中汲取营养而进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百年树人”的育人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日本大学趣味谈

日本大学趣味谈

2011-01-26 16:55:18|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如果问国人,知道哪些日本的大学?估计国人可以一口报出早稻田和东大,其余的大学估计就未必能说出来了。

作为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被人所知并不奇怪,各种漫画、日剧也经常和东大沾个边,最著名的就是日剧《龙樱》了,那句“正因为你们是白痴和恐龙,所以你们才该去东大!”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导致05年《龙樱》一播出,东大的受验率就提高了20%以上,可谓大大的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

而早稻田被国人所熟知,就要归功于这所大学的开放和反骨。早在清末时期,外派日本留学生大部分都就读于早稻田,宋教仁、陈独秀、李大钊、廖仲恺、廖承志等一大批在中国近代史上留名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早稻田就读。加上60年代安保斗争也是早大的学生最为活跃,为此中国人民日报曾经大篇幅的宣传,使得早稻田在中国人中的知名度极高。

当然,日本也不是只有东大和早稻田是好大学的,至少在学术上京都大学就毫不比东大逊色。庆应义塾也是和早稻田比肩的私立大学。

今天笔者就从各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日本的大学。

一、东大诞生

东大要论起源,那要追溯到1684年江户幕府所设立的古代科学研究所天文方了。当然,这个天文方也就是看看天象而已,叫研究所那是简陋了一点。光有看天的还不行呀,后来又设立了医学的种痘所、教孔子儒学的学问所。到了18世纪,外国人多了,要翻译外文了,那就要培养外国语人才,得有外国语学院,又设立了藩书调查所。

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第一代文部卿(那时候还不叫文部大臣)是明治六大教育家之一的大木乔任。大木乔任虽然只当了2年文部卿,但他模仿当年法国的学制把全日本分成了7个学区。这个大学区的化分差不多就是日本地区的划分,也就是除了北海道以外的,关东、中部、关西、中国四国、九州、东北的六个部分,当时把关东和东北的一部分画成了一个学区,从1排到7。每个大学区里还划分成中学区和小学区,当时的目标是,每个区要有中学校32所,每个小学区要有小学校210所,全面提高日本人民素质,消灭文盲。

这个想法是很不错,但颇有点大跃进的味道。因为在当时这几个大学区划的并不均衡,政治文化中心的第一学区也就是关东地区学校不少,够的上大学资格的有庆应义塾、圣公会立教学校、开成学校、英吉利法律学校、日本法律学校、东京商业学校等多所准大学。相反,第四大学区的中国四国地区和第六大学区根本没有学校,这个大学区的目标定的是根本不符合日本国情,属于拍脑袋的主意。

到了大学区划分之后的6年,也就是1879年,混乱中的明治政府终于意识到这样的目标太不符合实际了,废止了大跃进的目标,把教育的国家基准明确化。就在这前二年,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合并,改名为东京大学,这也是日本第一所大学。

但这个东京大学的名字存在了没多久,伊藤博文组阁,第一任文部省大臣是明治六大教育家的另一位森有礼。1886年森有礼在位颁布了帝国大学令,把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此后又有了京都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北海道帝国大学、汉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大阪帝国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号称九帝大。

另外,森有礼自己也是个创学家,有两次留学经历的他,很早就在银座的一家卖鱼店的二楼开设了一个商学商法讲习所,开学的时候还请了自己的好朋友福泽喻吉来客串一下帮忙写设立学校理由书。后来森有礼当了文部省大臣,当了官就忙了,没时间管学校,把自己的学校交给了东京府托管,由民办走向了官办,这也就是现在的一桥大学。

二、明治六大教育家和明六社

明治六大教育家指的是在明治初期,对日本普及近代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六位名人。分别是: 制定学制的大木乔任 功玉塾的创始人近藤真琴。同人社的创始人中村正直。同志社的创始人新岛讓 庆应义塾的创始人福泽喻吉 明六社的发起人森有礼

其中近藤真琴海军出身,一直干到中佐,退下来当教育家了,专门教学生们航海技术。中村正直上过儒学,精通荷兰语、英语、还翻译了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助论》,这本书在明治年间卖了100万部以上,和福泽喻吉的《劝学》并驾齐驱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著作。此外,功玉塾、同人社、庆应义塾被称为帝都三大塾。不过,没有多久,功玉塾、同人社相继没落,有人把津田梅子的津田塾、三岛中州的二松学舍搬了进来,称为新帝都三大塾。

1873年,刚刚从美国访问回来的森有礼召集了几个好朋友谈论他这次出访看到的见闻。说现在西洋人流行搞学会了,还印学会刊物,在刊物上大家交流思想发表文章,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咱们搞学校都各搞各的太分散了,咱们也搞一个学会吧。这建议一提,大家觉得新鲜,都说好就要拉起杆子了。森有礼又说了,先别急,这学会要有个会长才行呀,谁当会长呢?当时庆应义塾的门生最多,就说那就是福泽喻吉当会长吧。福泽喻吉说我不干,咱哥俩还这么见外干嘛,你提议的当然你干最好了,说着硬是把森有礼推上了会长的位置。于是成立了日本第一个学会,因为是明治六年成立,所以取名为明六社。

当时的明六社可谓人才济济,除了福泽喻吉、森有礼、中村正直这三位大教育家以外,还有帝国大学总长加藤弘之、独协学园的创始人西周、津田真道、三叉学舎的创始人萁作秋玶等,后来发展到旧大名、新闻社、日本银行、胜海舟等旧士族也蜂拥而入,一时间成为当时的时髦团体。

后来明六社继续发展,成为了日本文部省的最高荣誉殿堂,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学士院。

三、明六的幽灵森有礼

创办一桥大学、开创明六社的森有礼是奠定日本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为第一届伊藤内阁的文部省大臣的森有礼在自己3年的任期中不但开设女子中学和女子高中,还颁布了很多重要的法令带奠定了日本乃至影响到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

颁布了帝国大学令: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作为日本最高位的国立教育机构和研究机关。

颁布师范学校令:设立高等师范学校和一般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后增加到4所:高等师范学校(后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御茶水女子大学)、广岛高等师范学校(后广岛大学)、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奈良女子大学)。这四所大学至今依然是日本教育类的一流大学。

颁布学位令:第一次提出了博士和大博士的称号。(要注意的是,虽然提出的博士和大博士的称号,但限于当时的教育水准没有授予过任何人。直到1920年当时学位令改正以后才有授予的例子。日本也有所谓的学士学位,但这个学士是一个称号,在当时只是颁给帝国大学也就是东大学生的。直到1920年大学令颁布以后,所有大学的毕业生才都被授予学士称号。)

虽然森有礼为了日本现代教育化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但因为他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大,制定的日本教育改造计划过于激进,很多想法有点异想天开。比如他鼓励日本人民学习英语,曾经提议要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实用,还自己改编了一套简化的英语语法,便于日本人学习。这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由此大家送森有礼一个绰号,称他为“明治六年的幽灵”(有礼和幽灵在日语里同音)。这也遭到了当时一些国粹主义者的仇视认为森有礼是卖国贼。1989年2月11日,在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典礼的当日,森有礼被国粹主义者西野文太郎暗杀。享年43岁。

四、14年政变

明治十四年(1881年),日本政坛发生了一起奇怪的政变。说它奇怪是因为这场政变没有流血,也没有任何过分的暴力,现政府直接被哄下台了,就是一场普通的政权交替。

政变的起因是关于明治政府此后到底是走德国君主立宪制还是走英国的议院内阁立宪制的争论。前者的代表是伊藤博文,后者是大隈重信以及早矢仕有的、中上川彦次郎等庆应义塾的一批学员。最后结果是大隈重信斗争失败,被赶下了台。下了台的大隈重信一气之下也办学去了,开创了东京专门学校。一开始只有文学课程,后来大隈重信借来了三个帝国大学的法学士,借此开设了法学课程。但小心眼的伊藤博文还不依不饶,借口大隈重信是激进党办学禁止国家公务员和帝国大学的教授去东京专门学校讲课,又把老师们调回去了。这下导致大隈重信的专门学校没有老师,大隈重信甚至都有了和刚刚开设的英吉利法律专门学校合并的想法。

另一批政治上失势的庆应学生开始走向商界,早矢仕有的开创丸善、中上川彦次郎进入三井财阀、藤山雷太开创大日本制糖、小林一三开创阪急百货阪急电铁。由此奠定了庆应在日本商界的地位。

1902年,东京专门学校改名为早稻田大学。与此同时,日本另一位教育家,号称日本体育之父的嘉纳治五郎在东京的牛込,也就是今天的新宿区开设了弘文学院,专门招收中国留学生给他们补习日语,这大概也算是日本第一所私立日本语学校。这所学校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7年,但当时在这所学校里学习过的有陈天华、杨度、黄兴、杨毓麐、胡汉民、胡元倓、杨昌济(即杨开慧之父)、朱德裳、石陶钧、李四光、林伯渠、李琴湘、鲁迅等等。校长松本龟次郎后来担任过北大的教授,曾经教过鲁迅和周恩来这样大牛学生的日语。

1905年,差点和早稻田大学合并的英吉利法律专门学校改名为中央大学。

五、日本旧制大学体系完成

明治维新之后20多年,日本的初等教育已经逐步完善,开始整顿高中。于1894年6月,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月,颁布了高等学校令。设立第一到第七所国立高中,进一步完善了高中教育。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从清政府的赔款中得到了大大的好处,拿了1000万日元做教育基金。加速完善现代教育体系。1904年,日本政府颁布专门学校令,在高中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门学校,不过这不是现在的日本专门学校。倒是和中国现在的职高很类似,课程为三年以上,专业范围非常广泛,以医科类为多。有宗教、医学、齿科、药学、外国语等各门专业。

同一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成立,鲁迅由弘文学院进入此学校学习。

1918年日本大学令颁布,这标志着日本的普通大学终于诞生。1919年第一所日本普通大学大阪医科大学成立,这所大学的渊源来自于大阪的荷兰语私塾“适塾”,福泽喻吉当年便在此塾学习荷兰语,后来还担任了该塾的第十代塾长。适塾后被大阪府接管,成为公立,后升格为大学改名为大阪医科大学。1931年大阪医科大学升格为大阪帝国大学。

次年,又有十所大学相继成立成立,分别是两所国公立:东京商科大学(后一桥大学)、县立爱知医科大学(后名古屋大学)、8所私立: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同志社大学、日本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明治大学、国学院大学。其中庆应义塾大学成立时间2月5日是所有私立大学里最早的,因为占了这个便宜所以也算是第一所日本私立大学。

此后,一些有实力的专门学校达到一定阶段开始升格为大学,每年多则8、9所,少则1、2所。二战期间升格大学较少,一共只有5所大学成立,分别是东亚同文书院大学、藤原工业大学(后并入庆应义塾大学)、神宫皇学馆大学、兴亚工业大学(千叶工业大学)、大阪理工科大学(近畿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东亚同文书院大学,这是一所在中国设立的大学,1901年由近卫文磨在上海设立,母体是东亚同文会。(东亚同文会是个很传奇的组织,参与了很多东亚的事业,在上海和东京都有报纸和学校。里面即有日本国粹主义组织黑龙会的内田良平,又有孙文的好友中国同盟会员宫崎滔天。后因为近卫文磨亲近洋务派清朝官员,中国同盟会的会员退出了该会,现在日本霞山会为其后续团体。)东亚同文书院大学的学生主要是日本在中留学生,也有面向中国学生的学科。

二战结束后东亚同文书院大学闭校,主体搬回了日本,改名为爱知大学。六、二战后的日本大学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满目疮痍,殖民地都丢了,殖民地上的大学那就更保不住了,帝国大学中的台湾帝国大和京城帝国大也就永远的成为了历史名词。

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一边处理战犯,一边让美国赶快派个调查团来,看看怎么改造日本的教育体制。于是1946年3月,美国派了一个教育使节团访日,写了一份长长的报告书,指出:为啥日本军部可以那么肆无忌惮的原因就是日本人平民文化低素质低,没有一个健全的中层知识阶级,不知道民主是何物,所以日本现在急需大学扩招,增加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培养一批符合美国利益的知识层,让他们知道民主与自由,那么就不会再有军部独霸天下的事情出现了。

麦克阿瑟一看,好,就这么办!于是大手一挥:日本应该提高全民素质。战后日本的学制改革开始了。

简单的说,这个学制改革就是把日本教育中的封建残余都去掉,让大家实现均等教育。废掉了华族才能上的某些大学,把原本日本的教育由复线型教育变更为单线型教育,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还规定了“小学区制、男女共学、综合制”的高中三原则。

原先的旧制大学是有严格标准,现在大学扩招,门槛放低,也就什么人都能进大学了,大学则开始了大面积的合并和扩招,并且原本不够大学资格的专门学校一合并,就成了一个大学,各地的大学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一时间大学泛滥,特别是战前很多仅仅是高中甚至是初中学校居然也一跃为师范大学。被讽刺为“跳级优等生”。曾经在中日战争中在南京现地取材,揭露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日本著名记者大宅壮一称新制大学为“车站便当大学”(駅弁大学),意思就是日本急行列车一到停站的地方有会有当地的便当卖,而有便当卖的地方就有一所大学,由此讽刺当时大学的蜂起。

和林立的便当大学相比,原来的帝国大学还是保持着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这些大学集中了日本第一流的教育人才,在战前就是日本一流的研究教育机构。随着日本战败,大学的研究开始从战时状态下解放出来,京都大学的汤川秀树于1949年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的诺贝尔奖得主朝永振一郎、江崎玲於奈、福井谦一等,菲尔斯奖得主广中平佑、森重文、小平邦彦,无一不出自旧帝国大学。

另外,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台湾学者李远哲因为是台湾大学毕业,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旧帝大出身。

私立大学就没有国立大学那么强悍的研究实力了。不过日本的私立大学走了另一条路,利用同窗会等团体组织帮助自己毕业生就职、升迁、从政、创业等等,从而达到扩大自己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的,其中以早稻田和庆应最为著名。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国立大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学者,而私立大学主要是培养社会人的。

七、大学群

到了80年代,大学各自开始拉开距离,加上偏差值这一体现入学难度的数据出现,大学根据难度系数被分成了若干群,和美国所谓的常春藤大学联盟有点类似,一直被沿用至今。

早庆上智:

早稻田、庆应义塾、上智大学。这三所大学的偏差值一直是私立大学中最高的,属于第一集团,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某某进学塾写着今年早庆大合格XX人,表示自己的成绩。

MARCH:

这可不是三月的意思,而是5个大学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分别是,明治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立教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这5所大学排在日本关东地区私立大学的第二档,也算是比较有名的大学集团。

日东驹专:

关东地区私立大学的第三集团:日本大学、东洋大学、驹泽大学、专修大学。

大东亚帝国:

这是关东地区私立大学的第四集团的称呼,非常雷人。大东文化大学、东海大学、亚细亚大学、帝京大学、国士馆大学。关关同立:

关西地区偏差值最高的四所私立大学,分别是关西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

产近甲龙:

关西地区私立大学的第二集团。京都产业大学、近畿大学、甲南大学、龙谷大学。

还有一些不入流的私立大学,也被排成了串,比如什么“关东上流江户樱”(关东学院大学、上武大学、流通经济大学、江户川大学、樱美林大学),“摄神追桃”(摄南大学、神户学院大学、追手门学院大学、桃山学院大学)等等。

以上都是根据学校入学偏差值的高低排的,还有一些大学群就不是按偏差值,而是按照分类或大学联合组成的大学群。

7帝大:

这不用说了,就是7所旧帝大,日本顶尖的研究学府。东大、京大、东北大、大阪大、九州大、名大、北海道大。

三商大:

旧制大学中的三所商科国公立大学,一桥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神户大学。

六医大:

旧制大学中的六所医科类国公立大学,新泻大学、冈山大学、千叶大学、金泽大学、长崎大学、熊本大学。

文理两大,也称教育两大: 筑波大学和广岛大学。

关东理科四大:

关东地区四所有名的私立理工科大学,学术交流比较广泛,也是竞争关系。芝浦工业大学、东京电机大学、东京都市大学(武藏工业大学)、工学院大学。

东京国立四大学:

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四所大学都是专科类大学的top。其实此外还有东京海洋大学、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学艺大学等专科类国立大学,但因为成立时间不长,远没有上面四所大学有名。

东京五美:

东京五美是指的五所美术艺术类私立大学。分别是多摩美术大学、女子美术大学、东京造型大学、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武藏野美术大学。

此外还有体育团体的称号,东京六校和关西六校就是棒球联盟的名字。这让很多人产生误解,以为这些称号是代表了学校学术的好坏而争论不休。

进入了平成时代,日本开始遇到了高龄少子化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日本的大学也陷入了生源不足的困境。不但那些普通的私立大学开始为生计发愁,就连很多一流大学也开始担忧自己的未来:文部省年年经费消减,私立大学只能靠运用资产投资和社会募集资金来维持运营。而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又给了运用资产投资的私立大学一记重创……….适者生存,能活下来的必定是最擅长适应环境的物种。今天的日本大学开始注重产学联合、开始注重学生就职指导、开始注重提高在社会的知名度、并且把未来的生源定位在了留学生群体。30万留学生计划已经正式成为日本的国策,许多知名大学都做出了招收大量留学生的计划,仅早稻田大学为例,就预计2020年将有在校留学生8000人。

扩招留学生是一把双刃剑,从优点上说将给日本的大学带来新的活力,加速大学的国际化,缓解日本生源减少的问题。但过多的扩招势必会降低留学生的入学门槛,入学留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留学生学费减免进一步削减,奖学金竞争更加激烈,日本大学将渐渐失去吸引力。相信今后维持一定的留学生人数的同时还要尽量吸引优秀的留学生,将是日本大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下载我谈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谈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学习方法谈(讲稿)

    大学学习方法谈在坐的同学刚跨入大学的门槛,还没有对于大学学习生活的感性认识,作为一种预备知识,我主要想讲一讲能够反映大学的学习生活真实状态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自学能......

    我谈教书育人

    我谈教书育人 建湘小学 黄春梅 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

    我谈《西游记》(范文大全)

    《西游记》读后感 我对《西游记》中的人物的评价: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

    我谈雷锋精神

    我谈雷锋精神 雷锋,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为什么雷锋在死后还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呢?不是因为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尊老爱幼、帮助妇弱、捐钱济贫„„......

    我谈执行力(汇编)

    我谈执行力 ——读《卓越执行》有感 一提到执行,就感到笔端很沉重,不知道从何说起。执行它本身不仅是一门丰富的学问,而且还是一整套非常具体的行为和艺术,于个人、于集体、于......

    我谈爱劳动

    我谈爱劳动 聂家桥中学六一班胡倩 捧着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坐在书桌前静静的阅读,可谓是趣味无穷。最近我也读了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书名叫——《三爱》,这可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

    我谈三农问题

    我谈三农问题 计算机系08计科一班李娇丽 学号:2008021128 我们曾经长时期执行以“农村”为重点的“老、少、边、穷”地区提供财政支持政策。全国各级政府都有从上到下的专门......

    我谈质量

    我谈质量 上海的楼脆脆,重庆的彩虹桥,本田凯美瑞的召回„„当这些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翻滚在我们脑海时,下意识的就会蹦出一个词“质量” 也许有人看到这个标题,会觉得有些“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