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调查与思考 田志坚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市场化。我国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型农业难以形成科学化与集约化的规模农业。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措施与惠农政策的引导下产生的种粮大户则完全可能具备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市场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因此,扶持与培育种粮大户的发展既能有效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商品化,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方式。
一、株洲县基本情况
株洲县辖19个乡镇,322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14214人,其中乡村劳动力244172人,农业从业人员142679人。株洲县地处湘中偏东,丘陵地貌,是水稻两熟制的适宜地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51公顷,水田面积24357公顷。水稻常年种植面积68万亩左右,总产33万吨以上。株洲县是我省最早的成建制吨粮县、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湖南省优质稻基地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二、株洲县种粮大户发展现状
1、种粮大户的数量逐年增长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株洲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部分农民放弃了原承包责任田的种植,将责任田流转给他人种植,形成很多种粮大户。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县种植水稻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户,种植水稻100亩以上的大户91户,种植20亩以上的大户达5000户以上,涉及耕地面积超过10万亩。
2、种粮大户科技素质还待继续提高
株洲县的种粮大户主要是中壮年,文化水平以初中毕业为多(约占70%),高中毕业约占25%,另有少部分种粮大户具有中专或同等学历。近几年,株洲县
农业局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绝大多数种粮大户都经过了多次科技培训。但种粮大户中很大部分年龄偏大,本身文化基础不高,在接受新科技、应用新技术方面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还需继续提高。
3、种粮效益普遍不高
从调查数据看,2010年种粮大户每亩纯收入多集中在300—400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亩收入达不到200元,甚至有的不到100元,极少数种粮大户的亩收益可以超过400元。总体来看种植效益普遍偏低,即使加上粮食直补等国家补贴效益也很不理想,种一亩水稻的有效收益只有3—5天打零工的收入那么高。
三、当前制约种粮大户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土地流转不够规范或流转费用过高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种植大户的土地基本来自于流转,城郊边缘流转合同完备且是跟发包方签订的较长时期的流转合同,偏远乡村的种植大户有的与农户直接签订流转协议,有的达成口头协议,流转手续不规范,有造成纠纷的隐患。城郊附近流转手续完备但流转费用很高,如田园合作社的流转土地后转包费用为620斤稻谷/年·亩,致使该区种粮大户种植成本很高,如将流转土地用于水稻种植将要保证单季亩产在550公斤以上才能产生效益。
2、仓储、整晒、烘干等难题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效益
我县种粮大户的粮食产品主要是商贩上门收购。种粮大户大都缺乏晒场、烘干设备和大型仓储,新收的稻谷很大一部分是商贩对田收购。即使是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也没有大米厂等深加工设施,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种粮大户的粮食产品也只能由商贩收购,商贩则乘机压级压价,种粮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3、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生产作业
一方面种粮大户流转所得的承包地大多是分散的,难以做到集中管理,不便于对承包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即使是大面积集中的承包地,种粮大户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原本薄弱的农田基础设施加以整体改造。薄弱的农田基础
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正常生产作业,影响了种粮大户尤其是大规模种植户的发展。
4、农资价格的逐年上涨,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效益
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是水稻种植的基本成本,种子、肥料、农药的价格、质量都将影响种粮大户的产量与效益。种粮大户最怕农资价格上涨,据调查目前每亩每年农资成本平均需要400—550元(其中种子80—100元,肥料180—200元,农药130—160元,其它100元),较两年前的每亩每年340—400元上涨了30%—40%左右,这个涨幅远远超过了粮食价格的涨幅。
5、资金缺乏,贷款难,制约了大户的发展
种粮大户投入资金大,投资成本主要包括转包租金、农业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农机购买、运输费用等项目,投资大但贷款难。据调查,种粮大户基本上贷不到款,所需资金基本上靠向亲戚朋友支借,或者靠赊欠化肥、农药等农资及农机,待出售稻谷后再偿还欠款的方式来解决。
6、抵御农业风险能力缺乏
农业受季节、天气影响很大,仍然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虽然农业保险对分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农业保险是一种低保额、低保障的惠农措施,种粮大户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依然明显不足。
7、技术支撑和社会化服务难以及时到位
虽然我县种粮大户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县农业局的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性培训,有的还参加了农民创业培训,但很难凭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训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由于农业局及下属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很有限,难以保证对所有种粮大户的技术服务都能及时到位。另一方面,粮食生产牵涉到各个部门,需要广泛深入的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机、水利、财政、商务等部门协调配合,面向种粮大户的社会化服务还没能有效实现。
四、株洲县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
作为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株洲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对种粮大户给予特殊的扶持与奖励措施以促进种粮大户的健康发展。
1、扶持与奖励种粮大户
一是及时足额发放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种粮大户能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二是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做大做强,并对种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2009年以来,县政府对种粮大户在制止耕地抛荒、购置良种、治理病虫、农机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资金达500万元,对种粮大户奖励资金达50万元。
2、对种粮大户实行“四优先”政策支持
一是县农业局优先安排最佳技术人员全程无偿技术指导服务。二是县粮食局组织粮食加工企业优先优价全部收购。三是县农机局优先配置农机。四是银信部门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3、对种粮大户的社会化服务
2011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涉农各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对种粮大户的培育扶持政策,从不同角度对种粮大户推出了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政策,如县农业局从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的信息引导、示范与推广、涉农项目的优先支持,以及解决种粮大户的土地整理、沟、渠、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种粮大户实行优先安排的倾斜政策。
五、促进种粮大户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健全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要建立自动流转机制,凡弃耕抛荒或不愿对原承包责任地继续种粮的土地自动返归到发包方,再由发包方依法流转给后承包方用于粮食生产,可以省去后承包方的流转租金或流转费。二要加强承包
地和流转地用途的有效监督与规划管理,有效遏制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弃荒现象。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可增设种粮大户专项贷款资金,对具有一定规模且合法守信的种粮大户给予贷款支持,财政给予贴息支持。
3、切实解决种粮大户的整晒、烘干、仓储难题。粮食部门应结合自身优势,给种粮大户提供烘干、整晒及仓储方面的有效帮助。所在乡镇、村应根据当地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为种粮大户的整晒、仓储提供切实的方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额。农业保险可帮助种粮大户分解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等带来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种粮收益的稳定性。可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额,真正让种粮大户感到“种粮有风险,风险不用愁”。
5、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可考虑对种粮大户的农田改造项目单独立项,即由有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提出立项申请,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利用财政支农的农田改造项目对种粮大户单独立项,尽快改善其农田基础设施,有利于种粮大户的生产作业,也有利于种粮大户生产的稳定性。
6、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实农技力量。进一步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尤其是乡镇、村农技队伍建设,要培养到村、组的农技服务骨干、服务专干为种粮大户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技术支撑,确保种粮大户能率先得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7、整合资源完善社会化服务。建议明确种粮大户的职能管理部门,协调整合涉农各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掌握种粮大户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监管并指导种粮大户生产与发展,为他们提供包括政策、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单位:株洲县农业局)
第二篇: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的调查与思考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维系社会稳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重要战略任务。可是,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低迷不振,农资价格上扬过快,给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予以了严重打击。为全面了解当前粮食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期,我们组织力量对祁东县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现状
祁东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之
一、也是湖南省产粮大县之一, 2007年末,全县总耕地面积55.85万亩,其中稻田面积48.39万亩、旱土7.46万亩,2008年,种植粮食作物102.596万亩,其中早稻39.9493万亩、晚稻43.136万亩、中稻4.01万亩,玉米5.1万亩、红薯5.03万亩、大豆等其它旱粮作物5.35万亩。与2007年比较,除中稻减少13.89%外,其他分别增加3.82%、2.7%、29.87%、4.38%和14.42%。就祁东近五年来的粮食生产发展情况来看,总体趋势基本平稳,具体表现为“三增三减”:
三增:一是粮食作物的良种应用率增加,超级稻、优质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2008年,祁东县超级稻种植面积达45.27万亩,比2004年增加28万亩,年均增幅23%,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9.86万亩,比2004年增加14.26万亩,年均增幅11%。二是旱土的复种指数增加,以玉米为代表的旱粮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该县2008年落实玉米种植面积5.1万亩,比2004年增加2.85万亩,年均增幅28%。三是粮食作物的单产提高,对促进粮食的总产平衡贡献扩大。2008年,该县早稻平均亩产 421公斤,比2007年增加21公斤,增5.25%,今年已收割的中稻平均亩产经测产验收已达到568公斤,创下了历史新高。
三减:一是标准粮田面积减少,受建设用地和农田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的影响,可用耕地面积逐年递减。2007年末耕地面积 55.85万亩,比2004年末减0.65万亩,减少1%。二是双季稻种植面积减少,受种粮效益、劳力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的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双季稻面积33万亩,比2004年减少3.34万亩,年递减率3%。三是粮食市场价格疲软,农民自愿销往市场的商品粮数量减少。2007年,该县销往市场的粮食数量只有8.175万吨,比2004年减32.4%。对步云桥镇新和村5组20位农户的调查情况表明,被调查对象户共有103人,2007年粮食总产51072公斤,人平496公斤,除口粮、饲料外,商品粮仅11900公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从事农业以外的其它产业,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妇女,农村劳动力显得十分短缺。据调查统计,在家的青壮年劳力不足留守劳力的10%,而75%以上的劳力都是55岁以上且集中在60-70岁之间,他们的耕种能力相当有限,面对成片的闲臵稻田显得力不从心。鸟江镇新家村黄金组有65人,男女劳力共45人,稻田面积48.6亩,2008年在家种田的劳力仅15 人且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由于劳力缺乏,该组今年双季稻面积少,甚至有一部分抛荒稻田。
2、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种田的成本高、收益少,比较效益低下。突出的表现就是农药、肥料、工价平均上涨30%,导致每亩新增成本210元,而稻谷的收购价格增幅不到15%且价格不稳定,农民种田每季每亩收益不足350元,远远低于务工、经商、种经济作物的收入。二是惠农补贴政策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虽然目前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实行了多项补贴,但是由于政策执行走样,把各种补贴变为所有农民的一种福利,没有真正贯彻“谁种粮补贴谁”的精神,未能让实际种田人得到实惠。三是种粮的保障系数低,部分农户害怕种田风险。受大旱、大涝、高低温等自然恶劣天气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爆发成灾的影响,种田的保障能力低。
3、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和综合产出能力弱。一是水利设施差。全县现有蓄水工程83277处,正常蓄水库容32361万m3,其中水库147坐,设计灌溉面积45.5万亩,但实灌面积只有25万亩,不及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主要是因为这些水利设施大都兴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土法施工,加上维修管理资金匮乏,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效益衰减。目前,90%的水库大坝存在安全病险,85%的水渠淤塞、崩垮,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到0.4,90%以上的山塘淤塞,淤塞量达30%以上,电排机埠全部瘫痪的达45%以上。近几年来新开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为形象工程,不能发挥实际效能。一旦发生大涝大旱,就无法应对。二是耕地的耕作层破坏严重。受长期施用化肥的影响,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壤的团粒结构变差,通透性能下降;受工业废水废气无序排放的影响,农田遭受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增多,耕作层破坏严重,产出能力大打折扣。
4、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未形成气候,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到目前为止,该县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仅1100户,其中50-100亩的大户仅56户,100亩以上的大户只有18户,规模种植面积5万亩,只占全县总稻田面积的10.3%。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国家至今还没有一套可操作的促进土地向大户流转的制度,造成当前农村土地不能合理流转。二是农业机械化操作程度不高,受地形、田块、推广力度的影响,农机作业率不及稻田面积的20%。三是农业、粮食两部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不紧密,机制不配套,造成生产、销售环节脱钩,且粮食流通企业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粮食市场化运作职能。
5、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离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差距较大。近些年来,粮食生产除了在制种技术上有所突破外,其它方面的技术基本上没有更新,发展高效农业在粮食生产方面没有得到体现。究其原因,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的组织机构、配套设施、责任考核、技术培训、项目管理、待遇保障等没有构建到位,农技人员普遍存在重经营轻服务的思想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撑作用。二是种田农户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技术的意识不强,接受缓慢。三是各级农业部门对粮食作物生产新技术的研究、探索、试验与示范力度不到位,推陈出新的新技术成果不多。四是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研究与应用的力度不够,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6、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干预效能下降。农户对农业生产享有的自主权过大,相当一部分农户对政府的号召、规划听之任之,行政干预与行政制约措施毫无用武之地。
三、对策与建议
祁东地处湘中偏南,粮食生产状况在湘南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并确保粮食安全,需要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组织层面等完善体制,需要在行政推进、财政支持、科技兴农、社会化服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制度。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1、平衡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优化粮食生产的软环境。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粮食生产步入市场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强有力的挖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粮食销售步入市场化,卖粮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化运作对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粮食作为构建社会经济基础的特殊商品,失去政府的宏观调控,就会迷失方向。在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具体来说,在农户的自主经营上,政府要有一定的制约权力;在农资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政府要逐渐收编,限制厂商准入,加大价格与质量的监管力度;在粮食的流通上,要充分发挥国家粮食贮备库的主力作用,制定与种植成本相匹配、让生产者有钱可赚同时又能让消费者接受的保护收购价格,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各类惠农补贴上,要明确补贴对象,完善补贴程序,加大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适得其所。
2、完善保护基本农田的法律法规,保持良田面积的稳定。国家要修正、补充、完善现有的涉及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占用农田和任意抛荒的治理力度。针对当前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中任意占田的突出问题,要全面贯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先批后占、占补平衡”的方针,要尽量少占田,多造田。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基本农田的保护,大胆执法,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对任意抛荒的现象,要出台制约措施,决不允许耕地闲臵抛荒。
3、完善粮食生产的投入体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总体投入。粮食生产的投入既要有短时期内的生产性投入,又要有长时期内的建设性投入,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要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加强财政投入,实行政府公共财政向粮食生产倾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项目与资金;加大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调控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加大对有功单位与人员(包括种植大户)的奖励额度。二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粮食生产。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资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有识之士将资金投入粮食领域,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及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有利政策,实行农业基础设施功能社会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由市场进行调节,广泛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理顺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使用、受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出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管、想修而没钱的无耐境地。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扎扎实实从事粮食生产的企业、大户,银信部门要建立信誉档案,加强跟踪服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四是开展农业保险,政府要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完善保险体系与机制,扩大保险覆盖率。在化解种植农户粮食生产风险的同时,又增加一条粮食生产的融资渠道。
4、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路子,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分散经营的影响,我县在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比较薄弱,粮食生产没有产生品牌与规模效应。以后,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国家要出台政策,促进耕地从散户向大户流转,从外出户、缺劳户向可耕种人员流转;规范流转机制,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建立流转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帮助农民了解耕地供求信息,处理流转后双方利益关系的协调。二是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户自发地建立各类粮食生产协会,实行集团采购和集约经营,降能节支,增产增收。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重点是要大力发展农机事业,通过改善路网设施、加大农机购臵补贴和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另外,还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后服务。四是突出生产亮点,大力发展优质稻。要通过3-5年的努力,确保中高档优质稻的面积要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提高我县粮食生产的品位。
5、创新科技兴粮机制,实现粮食产量与效益的突破。一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攻关。国家要加大农业科研单位的扶持,鼓励其多出产品,多出成果。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预警及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设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改善办公条件、增加工资待遇、拨付科技推广经费,以此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管理,增强服务观念;加强培训,提高应战能力。加快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着重加强农技推广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保障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项目实施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逐步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和工资待遇,实行服务、经营分离制度,确保农技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单一性、纯洁性。三是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投入。通过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措施,普及科学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种田水平,确保农民种高产田、种高效田。
第三篇: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来自农村的信访问题,对于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信访问题出现的起因
随着我国农产品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组织方式受到极大挑战,短期内农民增收难、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农民产生比较强烈的不满情绪,使农村一些原来就很敏感的“热点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心态失衡,思想观念落后。部分村民因循守旧,不患贫而患不均,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心态失衡,对两极分化不满情绪增大。还有部分村民全局观念淡薄,喜欢走“上层路线”,对基层干部不信任,认为只有上面的领导才会公正、公平。
(二)利益驱动,故意制造事端。少数村民受利益驱动,组织策划群众上访,煽动群众闹事,以便自己从中获利。如个别离任的村、组干部与在职的干部之间因集体资源、宗派利益等产生磨擦,就故意挑起矛盾,煽动群众闹事。有的是为了博得群众对自己的信任,让上级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各种棘手之事。还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制造事端,激发矛盾
为自己非法谋利提供条件。只要出现一定规模的上访,一般都存在着组织者、领导者。(三)被动服务,村组干部素质亟需增强。一是一些基层组织因经济基础薄弱,服务功能被动、弱化,没有及时、主动地去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
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致使一些本来很小的矛盾激化升
级,酿成大纠纷,从而加大了调处的难度。二是部分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有个别村干部,政治思想很好,品德人缘也很好,群众称为“老实人”。但是,一遇到难办的事,如宅基地纠纷、计划生育等问题,就讲不出政策,说不出道理,拿不出新招,调处起来不周全,没有一定的魄力和前瞻性,使一些问题由小变大,由少积多,逐步酿成大的矛盾。
(四)管理滞后,民主氛围不浓。有些基层组织一年不召开一次会议,对一些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如宅
基地审批、土地补偿费分配等不征求群众意见,只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部分村、组在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项目开发时,既不广开言路,又不考察论证,开发项目“流产”也无人追究,群众极为不满。个别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上大搞利己主义。凡是自己能沾得上边的,则想尽办法兑现实施,自己或亲属沾不上利益的,则以村民自治、群众集体意见来推推挡挡。如有的村组干部因自己的儿子马上要到结婚年龄,就故意推迟集体收益分配的时间,以便儿媳妇也能享受到这一分配。有的村组干部则因自己家族里没有纯二女户或者外嫁女子户,而极力反对给这些人以优惠政策等等。
二、新形势下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的对策
(一)抓住“早”——变上访为下访。〖HTF〗要及时捕捉信息,及早化解矛盾。在具体操作中,要坚决克服“上访无好人”的观点,正确对待上访群众,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依照法律法规解决矛盾,及时有效地疏导群众。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要把易发、多发信访的落后村及村组亏损企业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对排查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及时摸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突出“快”——变久拖为速决。对于群众上访,接访后要做到快调查、速处理、快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不留后患,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发生。在调查处理中要坚持两个“要”,把握两个“关”,做到“三不结”。即:事实要查细,把握好事实关;有错要必纠,把握好处理关。要做到问题未查清的不结案;处理结果未与上访人见面的不结案;调查结论群众不满意的不结案。
(三)把握“源”——变处理为预防。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会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更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在解决群众上访问题的同时,要注重超前防范,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一是要选准选好农村各级班子带头人,配备强有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强化“责”——变被动为联动。一是要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逐级
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层层明确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要健全信访网络。从乡镇到村、到组、到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都要有信息员、联络员、调处员、宣传员,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通报工作情况,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格局
。要充分发挥信访信息网络的预报预警作用,彻底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收集报送影响基层稳定的苗头性问题。三是要推行稳定承诺制。乡村组和
有关企事业单位要公开承诺,明确处理期限,引导群众有问题逐级反映。四是要实行领导接访日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变来访为回访,变上告为下解,领导干部要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答复,耐心解释,果断处理。
(五)瞄准“热”——变焦点为亮点。一是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及时公开村级财务,让群众真正了解集体的收支情况,对于表述不清楚、群众有疑问的地方,要通过财务收支说明和帐、款、物三对照等形式,把家底兜出来、亮出来,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同时也给干部一个清白。二是要严格按政策法
规处理土地征用及宅基地审批问题。三是要妥善处理灾欠减免及项目开发资金分配问题。要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各项村组管理,公平、公正、公开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搞宗派,不和稀泥,不循私情,确保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第四篇: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既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然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也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和动力源?
在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四川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评价。回良玉同志就此作重要批示:“新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明确建设重点,广辟投资渠道,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在这方面,四川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必须长期不懈抓下去,而且能够在创新中大有作为。
又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钉锤声声,机器轰鸣,去冬今春的蜀中大地,火热的劳动场面随处可见。
初步统计显示: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全省累计完成投资74.4亿元、投劳8.5亿个,完成土石方6.9亿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4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221.2万亩,成片造林635.6万亩,建成县乡标美路1662公里„„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答卷。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多发省,四川面临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诸多挑战:如何保证量大面广的资金持续投入?如何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建设效益,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创新投资渠道、创新工作重点、创新运行机制„„新形势下,创新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动力之源。投资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农民群众的“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几乎占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入的一半。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将在3年内逐步取消,老路走不通了。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仅不能减,而且要加大。投资缺口如何填平?答案是广辟投资渠道,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钱。
政府主导型:水利建设,今年已争取中央投入10.5亿元、省财政4.5亿元,确保重点项目、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整治、农村人口饮水解困、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顺利实施。交通建设,争取到国家计委3年投资20多亿元,用于4500公里县际油路或水泥路建设,省财政也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建农村公路。造林绿化,去冬今春国家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14.6%。
改田改土,国家投资5.3亿元,占整个投入的69.7%。
政府引导型: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调动农民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如省财政近1.7亿元的小农水资金,调动地方和群众投入2.7亿元。又如2002年旱山村治水兴村中,0.7亿元省财政投资引来的投入达1.4亿元。
社会投入型:各地以区位、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业主投资,去冬今春仅兴水办电一项就吸引个人、团体投资2.1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有16处。乐山沙湾区推出“以地换堤”,由圣达焦化公司与德胜钢铁公司共同投资8631万元,修建堤防3300米,一举开发土地1000余亩,还保护了两家公司厂区土地1000亩,可谓“双赢”。
盘活资产型:各地纷纷以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努力盘活资产。如绵阳市通过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效解决了工程的维修、管理和流动开发资金。
积极性怎样调动?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涵盖山水田林路气,关涉农村千家万户,建设主体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设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成效。
一套以激发建设主体内在动力为着力点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成型。
其一,推进业主开发。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能较好地解决经营活力、生产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难题。在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资金上帮助、法律上保护的大环境中,鼓励基层干部当业主、招商引资引业主、国家农建项目优先安排业主等趋势明晰,催动业主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已有11万余户,开发土地近600万亩,总投资达73.8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高达24.7亿元。围绕业主开发,农民通过租赁土地、替业主打工等手段获益匪浅,积极性有增无减。
其二,尊重群众自主。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激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心宽气顺地搞建设。如崇州市在秋修中,实行承包田农毛渠由受益农户自行治理、公共地段由集体经济扶持加两工补助统一实施的办法,家家户户踊跃上阵,使疏掏任务较往年提前半个月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三,配套政策鼓劲。以中小型水利建设为例,务工农民每人每天可获取劳务收入10-15元,积极性倍增。我省独创的“李冰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活动连续8年不间断,与目标管理挂钩,实行以奖代补,也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群改田改土兴水利的积极性。
效益如何提高?
投入要讲产出。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是确保持续投入、激发建设积极性的内在要求。随着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着力点,除了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在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新的“产出”目标,决定了新的建设重点。
综合治理是主战场。如同一场“多兵种”参与的会战,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新村扶贫、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旱山村集雨节灌、休稻养鱼等项目有机结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农机等部门密切配合,山、水、田、林、路、气整体推进,目标直指整合效益。苍溪县推行的“六个一”户办工程是亮点之一。围绕农户庭院,每户兴建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个石板水泥院坝、一条进出硬化路,独具特色的生态庭园经济发展模式初具,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便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这一庭园经济模式。
调改结合作载体。项目围绕调整转,调整跟着市场走,这样的建设脉络广为采纳。通江县玉屏寨村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把治水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今春维修山平塘2口,新建微水池15口、水渠1620米,地里栽银杏,地埂种金银花,规模达2000多亩,投产后全村人均将增收1500多元。
新技术担重任。四川十年九旱,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走节水农业新路子关乎治本。去冬今春,我省重点总结推广了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中心村村民蒲朝刚研制的简易抗旱节水灌溉技术,集喷灌滴灌于一体,亩投资仅300元左右,管道使用期达10年以上,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旱情较轻年份每亩增收400元以上,旱情较重年份每亩则增收800元以上,效益显著。
新模式积极试点。农村水利现代化试点正在郫县、广汉、彭山展开,渠道建设、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生产等配套推进,成效初显。另一项试点———灌区计量用水则在都江堰灌区率先推行,对水利管理的规范化、市场化进程大有裨益。
第五篇: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调查与思考
中共永兴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现有7200多万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3000多万。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没有全国党员的先进性。而实现农村党员先进性,关键要从源头做起,把好农村发展党员关。为了解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办法,对我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县共有行政村342个,根据基层组织分类管理的情况,本次调查抽样选择了三塘乡竹溪村、马田镇马田村、油市镇新塔村、城关镇城郊村、樟树乡天堂村、柏林镇柏林村和鲤鱼塘镇东山村等7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择的这7个村中一类村3个,二类村2个,三类村2个,在自然条件、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党建工作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发展党员有如下特点:
(一)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但宣传引导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群众入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现有入党申请人数量明显偏少。所调查的7个村中18岁以上人数为8986名,已提交入党申请书人数仅26人,仅占0.28%。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普通群众宣传引导不够。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只管“守株待兔”,坐等群众交入党申请书,很少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使部分群众对党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入党的积极性。二是部分党组织特别是个别村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的认识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吸收了党员而影响到自己书记“宝座”的稳定性,因此不想发展党员。这次所调查的7个村中有鲤鱼塘镇东山村、城关镇城郊村等2个村连续4年未发展过党员。三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农民群众的思想十分活跃,物质和精神需求呈现多元化,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优秀青年的流动性加大,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入党人数有所增加,但结构比例有待改善。据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所调查的7个村共发展党员51名。发展数量与全县近年来农村发展党员总数比例基本相称。但从党员结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没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县十分注重发展年轻农村党员,7个村所发展的51名党员中35岁以下的30人,占58.8%,36-59岁的20人,占39.2%,60岁以上的1人,占2%。但由于历史原因,党员队伍老化情况还没得到明显改变。所调查的7个村党员总数339名,35岁以下的党员仅41人,占党员总数的12.2%;36-59岁的党员167人,占党员总数的49.2%;60岁以上的党员131人,占党员总数的38.6%。其中三塘乡的竹溪村和柏林镇的柏林村,35岁以下的党员仅1人,党员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党员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从发展的党员看,大专文化仅1人,高中、中专文化24人,初中及以下占26人。所调查的7个村,大专以上文化仅7人,高中、中专文化76人,初中及以下256人,占有75.5%。三是党员中经济能人比例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从身份情况看,新发展的党员中普通农民17人,致富能手9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人,复员退伍军人9人。
(三)发展党员制度有所完善,但具体落实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县认真总结党员发展经验,建立了发展党员材料审查制、考察预告制、发展票决制、全程公示制、结构警示制等制度,着力建立发展党员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和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但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在:一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党员标准把握方面用“能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用“年轻、有文化”的条件代替了政治素质。甚至个别地方受宗族、裙带关系的影响,在发展党员时掺杂个人因素。二是重发展轻培养。根据发展党员细则规定,党组织要对要求人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帮助端正入党动机;基层党委要对发展对象进行一般为五至七天(或不少于四十个学时)的短期集中培训。但由于农村工作特点,入党集中培训时间一般达不到规定,甚至流于形式,使一些新党员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三是重结果轻程序。个别地方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时,以支委会代替支部会;在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以传统的举手表决方式代替票决制。如我县鲤鱼塘镇陈塘村2003年在接收两名预备党员时,仅在村组干部及部分党员参加的一个工作部署上由支部书记通报了一声,并未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表决,在当地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发展党员对策建议
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常不断地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壮大党的队伍,对于保证党在农村的事业后继有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党所肩负的带领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当前农村发展党员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形成正确的入党导向。农村党组织尤其是党组织书记要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党员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培养新生力量,增加新鲜血液。要充分运用各种会议、宣传墙报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等途径,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党是个什么样的党”、“为什么要入党”及“入党后将要怎么做”等问题。要切实增强“党要管党”意识,坚持用党的政治主张的主旋律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流。针对社会上不良思潮,要勇于制止。
(二)强化管理,锻造一流的党员队伍。当前一些进步青年不想加入党组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认为入不入党一个样,有的党员还不如一般群众。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首先,要把村党支部建设好。对软弱涣散的村要进行调整,对只抓经济、忽视党建工作,特别是对发展党员工作“顶、推、拖”的村支部书记,加强教育。其次,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用党员的模范行动感染群众,吸引群众。再次,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树立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农民看到加入党组织的责任、义务和作用。
(三)加强培训,培养充分的后备力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吸纳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在认真做好在家务农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同时,重视在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拓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来源。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促进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成熟。要根据当前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增强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充实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通过学习、培训、考核以及交任务、压担子等实践锻炼,使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认识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纪律,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四)突出重点,发展优秀的农村青年。在发展农村党员中要突出重点,把农村中各类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根据当前农村实际,要着重围绕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围绕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重点在高中以上文化、35岁以下的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问题。二是围绕体现党的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重点从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能力弱化、带头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围绕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重点从非党村组干部、后备干部、复退军人和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村党组织班子后继乏人问题。四是围绕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点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有的村民小组和自然村无党员的问题。要通过努力,把农村中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有上进心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朝气与活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五)严格程序,建立完备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程序发展党员,是保证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一要严把材料审查关。重点做到“六查六看”,即查培训教育情况,看入党积极分子是否经过培训和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如何;查确定发展对象程序,看是否经过民主推荐、由支部大会研究决定;查培养期限,是否在一年以上;查政审材料,看是否规范、真实和准确;查支部决议,看内容是否全面、合乎要求;查预备党员转正情况,看基层党委是否及时审批。二是严格发展程序关。具体要抓好考察预告制、发展党员公示制、接收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票决制的落实。凡拟考察的发展对象在上级党组织考察前,都要实行考察预告。对批准履行入党手续之后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之前,要进行发展党员公示。在支部大会讨论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均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三是要严把责任追究关。一方面对要落实好发展党员警示制。对三年或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程序不符合规定及新发展的党员结构比例不符合规定要求,由上级党委进行警示。另一方面要抓好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对没有正确贯彻执行党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及发展党员有关规定,导致工作失误或产生严重后果的及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搞不正之风,弄虚作假的应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查处;对不构成违纪违规,但问题比较严重的责任人,应教育批评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夯实基础 壮大队伍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中共吉水县委组织部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党员队伍的新途径、新办法,我们通过以座谈交流、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当前全县农村发展党员情况作了专题调研,对目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县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县农村党员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党员分布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妇女党员比例偏低。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党员的后备力量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的逐年增多,他们一心只想赚钱,很少考虑入党问题,从主观上弱化了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提出入党申请的人逐年减少,入党积极分子不能保持一定数量的动态平衡。其次是由于农村党组织忽视吸收妇女入党。现有的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仍存有昨日“男耕女织”的遗痕, 不同程度地禁锢着妇女的思想和实践,妇女还不能摆脱沉重的家务劳动的束缚,与外界接触的机遇十分有限。几千年来形成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深层,时至今日并未完全消除,仍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惯力,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制约了妇女入党的积极性。
2、农村发展党员的速度极其缓慢。主要是因为:一是部分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得力。首先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发展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中往往是重视了抓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党的建设。其次在吸收新党员上存在偏见,片面理解入党自愿的原则,没有积极主动地向青年党员进行教育引导,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工作方法,发展党员工作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二是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对青年农民的教育。当前,仍有个别村特别是贫困村存在着党员活动无阵地,青年活动无场所,政治学习无资料,思想教育无人抓的现象,放松了对青年农民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使一些青年农民思想较混乱。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农村青年比较注重自身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的实现,认为入党后不自由,受约束,影响致富。少数青年农民对党认识片面,对党内某些不良现象看不惯,把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存在的党性观念淡薄,群众观念淡薄等不正常现象,看成是党组织的整体问题,把特殊理解为普遍,逐渐淡化了入党的愿望。
3、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不强。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组织威性不高。有的村党支部很少开展甚至不开展活动,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造成了党内各项工作不正常。没人做发展党员工作,出现发展青年党员难和青年党员难入党的“两难”现象。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陈旧,发展程序不够规范。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方法,不积极主动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少数基层党组织不能严格按程序办事,有的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搞个人说了算,有的不经过一年的培养期,就直接上报申请入党,有的甚至不经过党支部大会就上报审批入党,从而导致少数乡村在发展党员中搞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农民党员质量。
4、村支部书记害怕“篡位”思想比较严重。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偏低,私心较重,担心“培养了苗子,丢了位子”,因而极力阻挠青年入党,特别是对致富能力强或村干部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存在排挤思想,使农民入党的愿望受到挫伤,导致入党对象的减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发展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制约因素。
二、我县对策
近年来,我县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出发,坚持入党自愿、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有效保证了党员质量,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五年来,我县农村党支部申请入党人数有171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94名,新发展农村党员639人,其中35岁以下的 434人,占68 %,女党员84人,占13.2 %,经济能人 355 人,占56 %,外出务工经商 103人,占 16%,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91 人,占14 %。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责任,合理规划,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指导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近年来,我县一直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进行考核。建立了县委、基层党委、党支部三级党组织抓发展党员的责任制,三级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做到用责任制管责任人,靠责任人带一班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格局。我县坚持实行县委组织部对发展党员后进镇进行重点指导。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分别包一个党员发展难度大的村,凡是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行政村,不能参加评优评先,对连续三年不发展青年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实行黄牌警告,同时对包村干部通报批评。县委组织部坚持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并坚持通报制度,较好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责任意识。二是摸清情况,合理规划。有计划地发展党员是落实发展党员宏观目标的基础。为此,我们每年都要对全县党员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及成熟程度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吉水县2005-2010年发展党员五年计划》,明确发展重点并作为各基层党委发展党员的指导性文件。在每年年初,要求各基层党委对申请入党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分别进行造册登记,有计划地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减少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落实了计划、对象和措施,全县发展党员工作循序渐进,健康有序,没有出现“突击发展”、“消极发展”现象。
(二)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
发展党员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我县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按照《党章》及《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规定,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一是把好标准关。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是衡量申请入党人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唯一尺度。在工作中,我县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决不求数量而轻质量,并坚决抵制“关系党员”、“金钱党员”、“人情党员”等通过党内的不正之风发展上来的人员,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把好程序关。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培养、教育、考察政审、审批等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从以前只审发展对象材料扩大至审查所有预备党员转正材料,变一次审查为二次审查,做到所有入党材料均由组员办审查,以进一步确保党员质量。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抓好“三严”,即:严格政审,进一步明确政审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要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严格把关,对暂时不具备入党条件的,由党支部书记或支委负责人找发展对象谈话,指明努力方向,缓发《入党志愿书》;严肃填表,要求发展对象从对自己负责,对组织负责的角度,认真填写《入党志愿书》。此外,我县编写了《发展党员工作指南》,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转为正式党员的工作程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使党务工作者有章可循。三是过好民主关。我县注重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对发展农村党员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程度和透明度,提高新党员的公认度。对个别村热衷发展“家族党员”、“派性党员”的现象,我县坚持从源头抓起,在确立入党积极分子环节实行“公推制”,由党员群众代表共同推荐入党,入党申请人须得到多数人同意的方可纳入积极分子队伍,从而使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长、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组织视野。
(三)推优育苗,壮大队伍,储备党员后备力量
目前,全县共有共青团员16112名,占全县28岁以下青年总数的19%。认真做好青年团员的“推优工作”,是疏通青年团员入党的有效途径,也是壮大我县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有力措施。从2003年起,我县一直把“推优”与“育苗”有机结合起来,由党团组织共同培育党员和青年中的优秀分子,进一步壮大全县党员队伍的青年后备力量。首先是选准苗子。把年龄在16岁—28岁优秀团员青年都纳入选苗范围。由各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按照选苗条件共同开展调查摸底,注重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团员青年、复员军人、民办和代课教师、致富能手确定为选苗重点。党团组织每半年分别对“推优”对象进行一次考察,将考察结果记入推优档案,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对个别表现平平的不再列入推优对象;对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党内外反映比较好的团员,列为发展对象,保证了“推优”工作的严肃性和“推优”对象的整体素质。2002年以来,全县86名优秀团员吸收到党内,占同期发展的35岁以下党员的75 %。其次是在“育苗”上下功夫。党团组织根据团员青年上进心强、求知欲强、渴望成才的特点,共同制定育苗内容。一是在团支部中建立《党章》学习小组,通过组织团员青年进行党章、党史等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加团员青年对党的基本认识。二是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县委组织部联合团县委共同举办了“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革命歌曲合唱大赛、“百校千村助成才”等一系列活动共35场,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激发他们建设和谐平安吉水的政治热 情。
(四)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为党员队伍注入活力
重视在农村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县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发展视野,做到“两个注重”,有效改善了党员结构分布,党组织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青年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将培养重点放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突出贡献、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青年上,放在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乡土人才上,放在退伍军人村级后备干部上,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利用春节和农闲时间,采取办青年农民培训班,召开创业标兵座谈会,务工人员奉献家乡恳谈会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青年农民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地位,明确党的光荣使命,激发青年农民的政治热情。在每年“七·一”都要表彰一批农民党员,特别是为家乡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业功臣,号召广大农民向他们学习,让青年农民在“当党员光荣”、“做先进光荣”的环境中感染、熏陶,增强入党的荣誉感。其次,拓宽渠道,加强培养。将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训结合起来,依托基层党校、行业协会、“三培两带”活动等形式对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发现、筛选和培养党员。
二是注重在妇女中发展党员,激发其政治参与热情。我县将发展女党员工作作为党员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女党员发展列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的一项具体指标。充分发挥妇女“推优”这一优秀女性发现与推介的主渠道作用,在坚持共青团组织妇女“推优”的同时,把“推优”工作延伸到妇联,要求各乡镇妇联,每年向各基层党委推荐2名以上妇女入党积极分子,健全了妇女入党积极分子的发现机制。坚持大力消除发展女党员工作的障碍性因素,为女党员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县强化了与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协作,组建了县乡两级共29支宣教队,深入村组农户,对女青年进行面对面地引导、帮扶。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女性党员致富能手作为义务宣讲员,以自身的亲身经验和体会,现身说法,帮助广大女青年增强入党愿望,端正入党动机。据统计,近几年来县乡两级宣教队共进行宣讲270余场次,受教育对象达1970余名,聘请义务宣讲员84名。2002年至今,全县共发展农村女党员84名,占农村新发展党员数的13.2%,连续五年以上未发展女党员的村党支部减少了80个。
五、加强建设,夯实基础,锤炼农村党支部战斗力。
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党支部建设,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以提高农村党支部战斗力。今年以来,全县共帮助基层党委落实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59个,为农村党支部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制并下发了《吉水县村级班子和村干部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对村级班子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严格规范的考评。对班子软弱涣散、问题较多,无力抓发展党员工作的村党支部,要求党委进行整顿教育。对一些经教育,思想认识仍不能提高、私心较重的村党支部书记坚决予以调整下来,扫除发展党员工作的障碍。大力在村干部中树立一种“不抓发展党员工作是失职,抓不好发展党员是不称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支部书记抓党员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发展党员工作当作村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教育农村党员干部,使他们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紧贴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用务实的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将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创建五好党组织的重要目标。做到以制度管村、以制度治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性。
各基层党委: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切实增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实践者、推动者,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者。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优秀青年的流动性日益加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新的形势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严格遵循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对新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吸收了一批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为党的组织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县发展党员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农村党员发展缓慢,党员年龄偏大,队伍结构老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党员整体素质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极需更进一步提高;相当数量的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中党的力量薄弱;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也存在着观念上的不适应,责任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利益化和方法上的滞后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
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优化农村党员结构,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建设西部强县和全面小康泾阳的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培养对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既坚持标准又注重速度、既确保质量又注重数量、既注重发展又注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任的高素质党员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平安诚信富裕和谐新泾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总体目标:
1、村级党组织每年要发展1名以上新党员,培养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着力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重点发展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党员、妇女党员,逐步改变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妇女党员偏少的状况。“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每年新发展党员的结构上要努力实现“三个百分之五十”:一是有致富带富能力的要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以上;二是有高中文化程度或相当文化的要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以上;三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要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以上。另外,发展妇女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30%以上。
2、要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做到“两个基本消除”:即基本消除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基本消除没有35岁以下年轻党员的村。
3、要在两年内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上取得“三个新进展”:一是县、乡、村三级在落实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上有新进展;二是在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程度上有新进展;三是在发展农村党员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新进展。
重点培养对象:l、一年以上工作经历,且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2、部队复员转业军人;
3、受各级妇联组织表彰的妇女同志;
4、被工商部门评为“五好经营户”的户主夫妇;
5、被各级计生部门命名为“少生快富新家庭”的夫妇;
6、近十年来当选为县级(含县级)以上人代会、妇代会、团代会的代表;
7、工作表现出色的村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
8、本乡镇前三名的纳税大户(个体);
9、在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头人、产销大户或致富能手等; 10有见义勇为行为,并得到有关部门表彰奖励的人员;
11、担任村级理财小组负责人和为村经济发展进言献策具有较大贡献的人,村级各种民间组织中公益事业心强的负责人;
12、外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其他流动人员中的优秀分子。
三、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要把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没有35岁以下年轻党员的农村党支部作为重点,进行全面排查,逐村进行分析排队,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对在党员发展中长期被动局面未有效改观的,村支部书记在党支部换届时不得提名为支委候选人,乡镇有关责任人不得提拔重用。对由于种种原因在本村一时难以发展党员的,要因地因人制宜,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可采取“异地培养”等方法,力争在发展中青年党员上有所突破。当前,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和各类民间组织集聚着大量的优秀年轻农民和农村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各级党组织要将其列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区域,通过在非公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2、拓宽视野,努力提高农村新发展党员队伍的素质。要积极在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规模种植、养殖人员中发展党员,不断培养吸收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员。要将那些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群众威望较高的非党村委会干部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要积极为那些受各级各类表彰的先进人物创造条件,争取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主动性。要把那些积极要求入党,经过考察符合党员条件的农村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引到党内来,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3、扩大民主,积极促进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公开透明。要实行民主推优,建立健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群团组织三个层面定期推荐,村党支部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制度,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众公认度。要全面推行、逐步规范发展党员公示制,使发展党员工作自始至终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4、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常利用村民代表会、村民会议等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党员工作有关规定的学习、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进一步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委党校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熟悉入党程序和发展党员的原则、程序和要求,把农村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引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他们树立明确而坚定的政治目标。
5、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并始终把“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放在首位。决不能以所谓的“能人”标准或其它标准代替党员标准。要正确处理政治标准与能力素质、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培养与发展的关系,保证新党员的质量。要特别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比例结构而降格以求,坚决不能把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甚至是没有入党要求的人拉入党内。同时,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坚持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那些违反党章和有关文件规定,利用不正当手段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并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机制。要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党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党校内部设施,达到四有:有场所、有桌凳、有黑板、有基本的电教设备。要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乡镇党委书记为党校校长,对党校的工作负总责,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为党校副校长,负责党校的日常工作,是直接责任人;组织干事、宣传干事为党校具体工作人员,协调组织开展好党校的各项工作。
要科学制定培养发展计划。每村每年至少培养2名以上的入党积极分子,至少发展1名预备党员。乡镇党委书记联系2名培养对象,乡镇党委委员每人联系1名培养对象,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也要分别联系培养1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人要认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记实表》。乡镇党委每年要集中举办2-3期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要向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党内学习材料,培训后要统一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测试,考试成绩要填入培训鉴定表中,培训鉴定表归入党员档案。经培训后,要通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才能正式发展。入党培训的有效期为3年,超过三年的,发展时要重新培训。没有经过培训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不得列为发展对象。
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基层党组织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应按规定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乡镇党委不得审批。
坚持发展党员审查考察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经教育培养确定为发展对象,乡镇党委要及时对其发展过程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进行考察。上报的入党材料做到“十有”:有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个人自传、考察记实、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座谈记录、外调材料、公示情况、团员推优材料、支部大会记录、支部综合政审材料。在考察和审批新党员之前,乡镇党委要认真对拟发展对象进行资格审查和程序审查,重点审查入党对象年龄、培训情况、公示情况、征求党外群众意见情况、党支部大会讨论发展情况、政审情况,查看入党志愿书是否填写规范、入党材料是否齐全,做到材料不齐全的不考察,不按程序发展的不研究,程序不到位的不审批。
坚持发展党员预审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一年期满后,基层党委决定召开党委会研究批准其为预备党员之前,入党积极分子档案材料必须送交县委组织部进行预审备案,未经县委组织部预审备案而发展的党员一律无效。
严格执行审批前谈话制度。党委审批前应派专人与发展对象进行谈话,未经谈话的发展对象不得提交党委会讨论。
四、切实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要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乡镇党委要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主体责任,制定本乡镇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并分类指导各村党组织实施。要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三级联创”、“双培双带”、“争先创优”目标管理。乡镇党委每年要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要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发展党员或者发展党员工作滞后的基层党组织,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已被命名为“五个好”党组织的取消命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不得作为评优表彰对象。乡镇党委要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纳入村级目标考核,对3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在年终定等分类时只能评为后进村,对2年内不发展党员的村,不能评为一类村;要把党员发展工作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村级党组织和包村干部、村党组织负责人身上,引导共同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要对多年不发展党员的村实行重点管理。各乡镇负责组织的干部要对近3年来农村党员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及时向党委领导、包村领导干部、村党组织通报党员发展工作情况。对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无年轻女党员、党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和发展工作不规范的行政村党组织要列入重点管理对象,逐村建档立册。县委组织部每年将对“重点村”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来抓。乡镇党委书记要牢固树立不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不是好书记,抓不好党建工作是不称职书记,不抓党建工作就是失职书记的思想,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在农村发展党员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常抓不懈。对违反发展党员工作有关规定的错误行为,要发现一起,纠正一起,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取得实效。
一、基本情况
我镇有24个农村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23个,中药材种植协会党支部1个;农村党员754人,女党员118名,占15.65%。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111名,占14.72%;36岁至45岁的党员143名,占18.97%;46岁至54岁的党员175名,占23.21%;55岁至59岁的党员112名,占14.85%;60岁以上的党员213名,占28.25%。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01名,占79.71%;高中文化程度的104名,占13.79%;中专文化程度的26名,占3.4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3名,占3.05%。按从业或流动性划分,在家务农的党员693名,占91.91%;外出务工的党员61名,占8.09%。
二、主要做法
2003年以来,我镇共发展农村党员128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81名,占63.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61名,占47.66%;女党员29名,占22.66%;农村能人党员13名,占10.16%。具体工作中,我镇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了“五个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建立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建立“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工作机制,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具体细化,并纳入村党支部的考核。对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实行通报制,并对“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
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健全和完善农村党支部活动阵地设施的基础上,利用远程教育集中培训、举办学习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方式等,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协调科技项目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小额扶贫贷款、信贷资金给予扶持的办法,大力实施“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实用技能、培养致富干劲”的“三培养”工程。使50岁以下的农民党员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农民党员中广泛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在本村上一次农业实用技术课,培养一名科技示范带头人,发展一亩新技术或新品种示范地,至少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同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求每名外出务工党员每年为家乡献一条发展良策,带一户贫困户外出务工经商,引进一个项目(一批资金或人才)。
三是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对党内重大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全面推行党员“三优先”制度,即:党的方针、政策优先在党员中传达,科技示范项目、扶贫项目优先让党员领办,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切实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在科技培训、项目承包、村干部作用方面优先考虑党员;坚持对党员家中的红白喜事关心帮助;坚持节日期间对贫困老党员进行慰问;坚持对党员“双带双奔”能人进行表彰;坚持对党员因公得罪他人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为他们撑腰壮胆。
四是建立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渠道,把培养重点放在外出务工优秀青年、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乡土人才,放在村组干部及后备干部,放在科技种养致富带头人上。针对农村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好苗难保留,好苗难发现的情况。采取“结对子、铺路子、压担子、引路子”的培养办法,促使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尽早成熟,业务过硬。选择发展对象时,坚持优先考虑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坚持优先考虑青年、妇女、有文化的农民,坚持优先考虑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坚持优先考虑退伍军人和打工返乡创业者,切实保证发展对象的质量。
五是建立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切实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落实。近三年来,全镇24个农村党支部每年都扎实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表彰优秀党员69名,延期转正党员3名。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镇农村党员通过经常的教育,管理素质得到逐年提高,能按照党委的要求做好党员应尽的义务,思想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对照党委要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仍有一定差距。当前,农村党员纪律观念、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足,轻党建,重经济;有的党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党员碌碌无为,思想滞后;有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观念较淡薄,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等。
二是农村党员结构比例不够合理。一方面年龄老化。农村35岁以下党员仅111名,占14.72%;60岁以上党员213名,占28.25%:另一方面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601名,占79.71%。
三是外出务工青年较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外出务工青年逐年呈上升趋势,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由于部分优秀青年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使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力量有所减弱,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着“兵源”不足的问题。四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容乐观。部分农村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市场观念、商品观念、利益观念日益增强,而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要求入党积极性不高,要求入党的热情有所下降,这也是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之一。
四、对策与措施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丰富内容。学习培训要做到“四个结合”,确保“四个重点”,即政治理论与党的基本知识相结合,以《党章》为重点;科技知识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以实用技术为重点;法律知识与政策知识相结合,以法律知识为重点;先进性教育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相结合,以先进性教育为重点。通过学习培训达到增强党性、丰富知识、懂法律、懂技术、想发展、会发展的目的。
二是创新方式。首先要走出去学。分批组织党员到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吸收先进单位的经验,达到换脑筋、转观念、长知识、增才干的目的。其次要利用培育科技基地及示范户带,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再次要灵活科教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科普书籍的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党员的科技至富经验。
(二)加大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力度,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目前,党员老龄化。党员文化程度偏低是党员队伍缺乏战斗力的主要表现。今后一是加大在年纪轻、有文化、致富能力强的青壮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注重发展在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二是严格入口,疏通出口,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
(三)加大流动党员管理的力度,提高党建管理工作的水平。面对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等实际问题。一是认真做好外出党员的管理工作。对外出务工党员由所辖支部建立台帐,澄清去向、流出时间、外出期限、联系方式等,并约定管理责任;对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可以建立临时党小组,明确负责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管理。二是认真做好流入流出地党员管理的衔接工作。双方党支部要相互开具转出和接收的信件、信函,明示责任,避免“挂空”。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仅靠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的正确,还要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针对我镇农村党员当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任重而道远.镇党委将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认真做好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扩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农村党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是当前农村党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几个月来,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认真开展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在要求全县乡镇党委严格自查自纠、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对本县7个行政村的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几年,我县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建立健全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机制,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了农村新发展党员的质量。特别是紧紧围绕新发展党员“四个以上”目标,建立县乡村“三级共培”机制,着力实施“四个培养”工程,落实“四个倾斜”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少数地方和行业党的力量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防止了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的出现。
1、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夯实发展党员工作平台。一是加强宏观领导。县委切实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具体指导,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制定完善了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县委班子成员普遍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及时发现,认真加以解决。各级党组织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定期讨论研究,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二是加强业务培训。2002年以来,我们每年依托县委党校对基层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和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一次,专门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在企业、农村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和精神,明确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同时,明确各级党务干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所调查的7个村均把党务学习培训做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以上支委会,每季度开展一次以上党员培训。三是加强支部建设。我们注重深化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整顿后进支部,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措施,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为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激励保障,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城关镇新井村对满60周岁的老党员每月补助40元的生活费(其中镇补助10元,村补助30元)。
2、健全培养教育机制,增强党员队伍后备力量。我们坚持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管理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切实扩大党员后备来源,着力建设一支数量稳定、充满活力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一是强化群众思想政治引导。坚持在广大群众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与此同时,从强化党组织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角度出发,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化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以及“争先创优”、“党员联系户”、支部带支部、农村无职党员“双学双增双带”星级评比等系列党性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类党内活动,大多数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得到极大地提升。5年来,全县共有6690多名群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是强化共青团后备军作用。全县各基层党委切实加强对团组织的领导,把团组织培养、推优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来抓。全县基层团组织5年来先后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354名,经党组织培养教育后被接收入党,约占同期新发展党员总数的22%。三是强化党员入门素质教育。各级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都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严格的制度。除指定党员进行经常性培养教育外,各基层党委每年都要对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短期培训,采取专题辅导、座谈讨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四是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实践锻炼。为加快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各村党支部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经受锻炼和考验,在实践中考察其政治立场、思想品质、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通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条件成熟的,及时列为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3、健全审批管理机制,严格党员发展质量要求。一是严防突击发展。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始终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审批和发展党员。一方面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另一方面不下达硬性指标,不允许突击、成批发展,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二是严格发展程序。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严格遵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全面衡量发展对象,对农民致富能手等优秀分子,积极培养加强教育,吸收其入党。三是严格审批手续。具体做到严把“三关”和坚持“五个不批”,即:把好支部大会讨论关;把好党委审批关;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未经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集中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的不批;未经一年考察、政审或政审不清的不批;未征求群众意见的不批;未经党委谈话或发现不够党员条件的不批;不符合入党程序的不批。2002年以来,全县延长预备党员资格的64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54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务必让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发展不够好。个别村党支部对党员发展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科学地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计划,缺乏必要的培养教育措施。有个行政村18周岁以上人口有1418名,而近5年才发展4名党员,年均发展不到1名。
2、入党热情不够高。部分群众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高,个别村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很少,党员后备来源趋于断层。所调查7个村现有申请入党人为35人,仅占18岁以上人口总数的0.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返乡定居的离退休老党员和改制企业职工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农村后,组织纪律意识弱化,按农村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群众入党积极性造成影响。二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向前发展的形势下,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部分群众价值观出现偏差,无私奉献的精神弱化,讲“实惠”、“图享受”的思想占有一定市场,政治上不求进取。三是由于少数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差,甚至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使党的形象受到影响,一些群众产生失望和困惑情绪,争取入党的热情不高。四是农村党支部政治思想引导工作抓得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目前外出务工青年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个别农村党支部在年轻农民中发展党员思路不清,办法不多。
3、党员结构不够优。农村党员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队伍老化问题较为突出。所调查的7个村,60岁以上的党员有103名,约占35%,而35岁以下的党员只有28名,占9%。同时,文化结构也不够理想,初中及以下的党员占73.9%,而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26.1%。这些村近5年新发展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35%,35岁以下仅占21%左右。
4、责任意识不够强。在新党员的发展工作中,少数农村党支部仍然存在着忽视质量、应付了事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党务工作人员存在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知识不熟、操作程序不懂的现象。有的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流于形式,措施不力;有的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和政治表现缺乏必要的考察;有的在审批时把关不严。同时,个别地方存在发展唯亲、发展唯派、发展唯弱的不良倾向,新党员大多从亲朋好友、家族成员中培养产生,从相对自己能力较弱、优势较差的人员中培养产生,以维持个人在农村的地位和势力,这对党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有关对策和思路
(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注重改善党员结构。一要坚持合理规划,做到科学发展。要重点向优秀青年倾斜、向优秀经济能人倾斜和向党的力量薄弱的地方倾斜,注重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努力实现“四个以上”目标(即生产、工作一线的占65%以上,35岁及以下的占7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85%以上,女性占30%以上)。要指导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保持均衡发展,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和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发生。二要狠抓薄弱环节,优化工作格局。要加强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创新和推进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抓好“四个培养”工作,注重把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共培机制,抓好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稳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积极探索在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利用外出流动人员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工作督促力度,突出解决连
路口镇农村发展党员情况调研
工
作
总
结
路口镇党委共辖1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0个,中小学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1个。据统计,2006年,全镇共413名党员,预备党员4名,其中女党员47名,农村党员373名,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党员19名,60岁以上190名,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专科20名,中专16名,高中36名,初中及以下341名。
2002?2006年路口镇发展农村党员的基本情况:2002年发展农村党员4名;2003年发展农村党员2名;2004年发展农村党员4名;2006年发展农村党员3名。
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的作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镇通过推行“三个培养”,“三培两带”工作,加大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使农村党员队伍得到逐步壮大,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发挥。但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难这一问题仍然突出,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一、农村党员发展难的原因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不强,威信不高,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是党组织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够到位,开展党组织活动不够正常,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措施不够得力等。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体制的不断发展及农村思想观念不转变,影响党员发展工作,就现在农村社会体制来看,农村经营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性,也就是影响了党组织形成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除此之外,有些农村组织负责人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定计划、安排工作时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工作多,对党员工作关心得少,对抓不好党建工作而潜在的危机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对党建工作不积极、不热心,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身素质不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造成群众对党失去信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价值取向日益趋于多元化,农民的政治热情淡化,政治信仰不坚定,讲求实惠的多了,甘愿奉献的少了。部分有一定文化,一定能力的人不想入党,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只要自己经济搞上去了,老婆孩子能吃好穿好,能过上好日子,就是自己最大的追求,认为入党后就要积极为民做贡献,就得为人民服务,耽误生产,又没有什么补贴,影响发家致富,不想多化费时间在参加党组织活动上,从心里不想入党。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加大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难度。一是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没有站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受宗族、裙带关系的影响,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在发展党员时,搀杂着一些地域、宗族和裙带意识,优亲厚友;三是青年、妇女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推优选秀”工作跟不上,一些在带头致富,科技示范,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出成绩的优秀青年农民和妇女,不能及时培养和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三)活动经费短缺,活动场所受限,发展党员工作受阻,大部分村村级经济基础差,活动经费比较紧缺,加上活动场所受限,就难以保障必要的组织活动。除“
七、一”等纪念活动开展集中活动外,平时很难以集中。
(四)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少,党员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中高等院校扩招,大多数在农村学生只要初、高中毕业后即便没有继续深造,大部分都不愿意回家务农,或相约外出打工、经商或参军,使得村里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少。有的村出外打工或参军的青年高达90%左右,导致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后继乏人。
二、发展农村党员建议
(一)、强化措施,夯实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地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结合党的选进性教育活动,老党员讲传统,青年党员讲科技,党员老板讲创业,努力在农村营造政治上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群众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主动性,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通过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务工人员联谊会等途径,激发农民的政治热情,要充分发挥乡镇机关党员和农民党员挂钩结对“1+1”的优势,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特别是已经入了党的致富带头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事迹和各行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要利用“七一”表彰优秀党员的时机,号召广大农民向他们学习,努力在农村营造“入党光荣”、“当党员光荣”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素质,增强党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号召力。三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群众的事情办好,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党的威信,增强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二)拓宽发展渠道,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以实施“三培两带”为切入点,坚持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格把好党员的入口关,一是对本村有培养前途的群众进行登记造册,特别是对退伍军人、初、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致富能干,非党村干部,妇女小组长等要登记造册,建立充足党员后备队伍,二是党组织通过组织活动时邀请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列席,接受党的教育,特别是非党村民小组长和妇女小组长;三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力度,跟踪管理;四是积极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推优”工作,做好共青团员中发展党员。
(三)要正确引导宗教信仰。一是做好宗教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工作。在贯彻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建立和完善的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其做好农村宗教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改善对工作的领导,在潜移默化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三是丰富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学习考察活动等结合起来,与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结合起来,以丰富的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向党组织靠拢。
(四)突破难点,着力解决打工青年党员的发展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农村青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许多农村青年常年外出打工,处于分散和流动状态,党支部对他们的接触了解很少,缺乏沟通和引导,有心想从他们中间发展一些苗子加以培养,却感到无从着手,力不从心。即使有的青年要求入党,也由于培养、考察、谈话、转正等各个环节操作上受地域限制而被搁臵起来了。如何加强对外出打工青年党员的发展工作,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一个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委托流入地党组织培养发展。针对外出时间较长,生产生活场所相对固定的打工青年,流出地党组织并委托其生产生活居住地的党组织进行培养、发展。流出地所在的党组织负责提供外出打工青年的其他证明材料。二是建立临时支部进行培养。对相对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务工的外出青年,只有两名党员的、党支部可以按照入党程序,指定这两名党员对优秀青年进行培养,成熟后按程序发展。有三名以上党员的,可以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负责培养。三是坚持培养与发展相分离的原则,异地交流培养,针对流动性较大的打工青年,坚持培养与发展相分离的原则,可以异地培养,待培养达到发展条件时,由最后培养阶段的党组织发展,也可由最后培养的党组织介绍回流出地党组织发展。四是实施“回归”工程回乡发展,对政治素质好,有经济实力的外出打工优秀青年,党支部可以动员他们回乡办实体、办企业,然后再按照程序进行培养发展!
我县在抓农村党建工作中,六措并举切实解决日趋突出的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
一是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县委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作为搞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在今年村 “两委”换届中,重点选拔培养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能致富和带领致富”的年轻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有效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是着力强化现有党员队伍建设。乡(镇)党委通过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深化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站和党员教育经常化、形式多样化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展示先进形象,有效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青年入党的良好环境。全县各级党组织通过采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树立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先进等措施,结合村级后备干部选用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为农村青年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提供舞台,创造条件,有效地激发了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
四是以“彝州先锋走廊”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工作。以“双培双带”活动为载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做好在农村致富能手、经营能人中发展党员工作,真正把那些年青、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能人培养发展为党员,发挥他们在带民致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把更多的年轻人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
五是加大共青团员推优工作力度。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团员队伍,加大农村回家生产初中、高中青年的培养教育力度,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团员,并在优秀团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保把优秀团员及时发展入党,不断为党的事业输入新鲜血液。
六是严格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县委将党员发展工作作为各党(工)委、支部(总支)党建目标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党员发展工作情况作为村级党组织绩效考核、干部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推行对年内未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实行“黄牌”警告制度,追究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有效确保党员发展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