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打工之自我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打工之自我的全面发展
打工这一词,我们都不陌生。但是把它的范围缩小到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在经历与关注的同时,却是十分的陌生!看到有大学生打工积累经验、财富、甚至是成功,而更多的却是大学生被骗或是遭冷遇等负面现象。我们是该好好地反思了!到底是作为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一下的思考:
说起大学生打工,首先我要说的是大学,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中转站,在大学里我们学会的更多的是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及怎样去正确的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及处理问题,怎样才可以更好的活着。我们在看到它的功绩的时候,更应该清醒的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大学与社会实践的逐渐脱离;课堂知识无法满足时间需要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低下。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学教育就很难达到应有的目的,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急切需求在更多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其次我们不排除还有那么一部分人是为解决家庭负担。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假期,课余时间打工的原因。
接下来我说一说,我们大学生打工遭到欺骗和冷遇的原因,我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宏观上看,大学生在社会上相对是一个弱势群体,一方面在受的教育中,维权意识还没有培养起来,二是我们的骨子里受几千年中庸思想文化的熏养,大多数人都有不愿惹事,怕事的思想。三是激烈的社会竞争,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自由竞争的环境。这就是要我们去积极地面对,适应。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大学生的素质低下,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个人能力不完善,对社会没有充足的认识,所学与所用不相匹配等都是我们所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党和国家注重在权利方面的保护,像大学生被骗的现象也会进一步得到解决,剩下的我们遭到冷遇的主要原因则是自身能力的不达标,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里面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对大学生欠缺信任,究其原因还是大学生没有表现出高等教育的成果,反而表现很多的是不成熟,不理性。这是内在原因。
通过简单的分析,明白了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决,目前的我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不难发现,这一切的根源是在大学生自身,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可以借鉴:“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基础上的”。
结语,大学生打工是很好的接触社会,步入社会的锻炼,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阴暗的一面,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从自身出发,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这即使目标,也是内在要求。
第二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优秀自我评价
一岁一枯荣,一朝一暮,大学四年就如白驹过隙,蓦然回首,大学四年的过往深深地烙在我这颗心上。以下是我为了证明这四年不虚此行作出的自我评价。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思想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工作或生活上都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鼓励自己勇往直前,不怕艰辛不怕困苦,向自己的成功彼岸迈进。
特别在体育专业上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在田径、篮球、足球等方面更为突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曾三次代表班际篮球联赛,并取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代表系参加校篮球联赛、游泳比赛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此外我还积极参加篮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等各种裁判工作,并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还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本人自尊自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很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诚实,可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
我成功过,失败过,但每次跌倒我又顽强奋起,因为我相信它只是我前进路上的基石。
展望新世纪,我充满信心,我将以满腔热情迎接挑战,充分展示一名跨世纪大学生的英姿,争做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当我将这几年的酸、甜、苦、辣浓缩在此网页时,我想了很多,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再一次涌上心头。
我本是平凡人,却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得到了那么多人的教诲,鼓舞与帮助。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卑、热情而又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事业和我的朋友,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去诚诚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路!
大学四年生活,虽然短暂,但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做好我自己,脚踏实地地去走好以后的人生路。
第三篇:大学生打工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任课教师:喻术红09级法五 李知菲 2009301610142
大学生课余打工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培养的并非是只能在象牙塔里做科研写报告的书呆子,更应是能适应多变、复杂社会,可以抓住机遇和面对挑战的综合素质人才,也就是英文中所说的兼具academic 和 practical双重特质的社会储备力量。与英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比,我国学生进入社会获得工作经验的年龄相对较晚,但随着教育对于学生自立意识的重视不断增加,大学生打工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打工往往会面临同工不同酬、被拖欠或克扣工资甚至发生工伤的遭遇。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挣取部分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利用假期或课余兼职本应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当这件好事因为得不到报酬甚至身体受到伤害而成无奈、痛苦时,对于完善、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救济途径的诉求之声愈发声高。
一.问题背景
老师在课上也提起,法律的修订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迅速变迁,致使打工大学生成为没有法律保护的真空主体。事实上,数年前高校学生打工人数寥寥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在当时学生工作由国家分配,学生缺少外出打工的动因,即使少量学生的外出打工也处于学校的严密控制下[1],因此这些学生的权利基本不会受到侵害,而如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人才市场相对持续饱和的情形下,即将迈入社会的在校生为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提高竞争力,而在课余时间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除却上文所提及的素质教育对于自立的重视成为大学生打工现象日益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扩招,学生积数变大,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在校贫困生群体也越来越庞大。目前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21]。
二.打工大学生法律地位不同观点阐述
2关于“打工大学生”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学界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打工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理由是:其一,大学生符合我国劳动立法关于劳动者劳动资格的规定;其二,把大学生纳入劳动法律关系的范畴可以弥补我国关于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盲区”,有助于保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另一种观点认为则不承认“打工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理由是:其一,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能将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的范畴,否则会导致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无限扩大。大学生不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主要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其主业是学习,大学生外出打工不是一种就业行为,更不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大学生在校期间受校方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其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不完全符合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其二,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并未将“打工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
综上,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是: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其劳动权益是否受劳动法保护。
三.大学生应纳入劳动法保护对象的几点理由
(一).劳动者定义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对“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给出明确的界定,这导
3致了概念的模糊和保护的不周,在此,只能从法理上进行分析[3]。在宪法上,劳动者指一
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宪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另外,《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使得对大学生的劳动权的讨论不仅仅在理论上有很高的价值。但是,1 大学生打工维权之现状与对策 陈丹 镇江高专学报 2008(7)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法律保护 石磊 中国校外教育 2011(4)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 钱小敏 时代经贸 2008(4)
宪法保障的仅仅是公民的劳动权,是一种就业机会保障权,《民法通则》赋予公民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地位,都不是具体的劳动权利义务保护。因此,对劳动者的保护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法规上,也就落到了劳动法上。在劳动法上,劳动者指的是具有劳动资格并且已经参加劳动关系的公民。劳动资格主要取决或者受制于下述因素:一是年龄,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健康,在劳动法中,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三是智力,从精神健全、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三个层面去考察,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四是行为自由,公民必须能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综观上述因素,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这几个条件。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周岁之间,智力正常,而且拥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大部分大学生都属于健康群体。因此,大学生应该可以参与具体的劳动关系,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二).大学生打工与兼职、勤工助学的不同区分
司法实践中,将打工大学生排出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原因是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根据该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打工”
4并非同一个概念。
1.“兼职”: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兼职”并非规范的法律用语,而是对一种工作状态的表述。它具体是指,一个人在已经拥有一份工作的前提下,又利用这份工作之外的时间从事第二份甚至是多份工作的状态[1]。然而,大学生打工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兼职”的情形。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是在以学业为主的前提下,只能利用课余的时间从事打工。在学业之外从事一份工作的情形,显然不属于一般意义的“兼职”。
2.“勤工助学”是指高等院校组织本校学生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内产业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学生从中取得相应的报酬的活动。这一名词是由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在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对“勤工助学”的认定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办法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第6条规定:“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勤工助学必须是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而打工大学生大都未经学校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属于私自外出打工,不在勤工助学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勤工助学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设立的“勤工助学基金”,其专门用于支付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中的劳动报酬,旨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勤工助学是国家对贫困学生的一种优抚措施,而大学生私自外出打工则属个人行为,不在国家优抚支助政策范围内[2]5。因此,不能根据该规定就断然认定“打工大学生”不具有劳动者的法律身份,不受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
(三).从立法目的分析
如上所提及,司法实践中,处理“打工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纠纷时,往往把“打工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原因是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那么这是否表明“打工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不受劳动法的保护?我认为,仅依据这条规定就把“打工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是对该法条的误读。上文提及过的“勤工助学”与打工的辨析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从立1
2“大学生打工”的劳动法保护之研究 木韩震,于玲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院报 2010(6)对“打工大学生”法律地位的思考李彦法制与社会 2010(4)
法目的的角度展开讨论。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这意味着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社会性以及劳动合同的继续性这两个重要特征决定学校和学生订立劳动合同的不便捷与不现实性。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获得主要生活来源。劳动关系的强烈人身属性,决定了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弱者身份。因此国家动用公权力介入并干预预先属于私法自治范畴的劳动合同领域,以保护弱者权利。劳动合同中许多内容受到法律的限制。为了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国家通过发布实施劳动基准:最低劳动标准,对劳动合同的许多内容做出了限制,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条款、工资条款,均必须遵守国家工作时间以及最低工资的规定。勤工助学的工作为政府支持下的优抚项目,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最低劳动保障,作为一种资助性质的行为,也没有必要规定和实施最低劳动基准。
劳动合同相对稳定,双方当时人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继续存在,不像一般的民事交易合同,通过当事人之间的一次或几次履行就导致合同关系的消灭,《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而终止,如果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不继订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在校大学生从事的大多为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整理或助教工作,无法与校方约定确定的合同期限,而学校对于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没有强制性的工作要求,基本按照学生的自主时间随时调整。
从以上两点看,《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即强调勤工助学的学生未成立劳动关系,不必要签订劳动合同这一规定,旨在便于更高效、便捷地开展助学优抚的项目,使得从事勤工助学的学生得到最大利益,学校同时方便管理,而并非排除学生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四.特别说明
上文关于打工大学生劳动者资格部分的论述的出结论大学生可以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大学生打工的具体工作类别和工作性质,又可以继续区分为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分别受《劳动法》和相关民法的调整。
1.雇佣关系
我国《劳动法》的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劳动合同法》虽然将用人单位扩大到“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家庭、自然人仍不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法主体,受雇于家庭、自然人的在校大学生仍被排除适用劳动法。雇佣关系主要受民法调整,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平等合同关系,几乎没有最低保障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本条规定”。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侵权造成劳动者身体损害.赔偿权利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由此可见,雇佣关系中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
2.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双方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二者之间是被管理与管理的关系。广义上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一方将自己的劳动力有偿交
给另一方(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存在的前提,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人单位必须在保障最低标准之上与劳动者协商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工作,属于《劳动合同法》中的非全日制工,是有劳动资格的主体,即《劳动法》、2007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对象,受到两个法律的保护。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用人单位应适用工伤保险赔付。且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的赔偿范围亦不相同.工伤保险责任仅对人身伤害限额赔偿,不涉及精神抚慰金等。
【结语】让打工大学生的权利保护不再空白,同时是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健康。大学生打工维权难的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现在,大学生打工的合法权益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法必依,使得大学生打工维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浅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异同 房素素 学理论 2011(11)
2.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法律考辨 白小平张玺 商业时代20008(36)
3.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时代经贸,2008(4)
4.大学生打工维权之现状与对策 陈丹 镇江高专学报 2008(7)
5.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候玲玲;王全兴 云南大学学报2006(01)
6.非全日制用工规定的缺陷及其完善--以麦当劳低薪事件为例 王倩 2007(07)
7.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研究发展述评王庆高经济管理 2009(08)
第四篇:浅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发展的经典论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不仅应获得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也应获得思想道德的丰富、提高。
二、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和创新及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我修养的核心内容,增强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大学生在积极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培育要求,即智育要求。智育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科研观念、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又要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3.健康素质方面的教育。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应加强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要培养大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大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素养,增强其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喜爱。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新的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使服务贯穿学生培养和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时时体会到关爱、方便和愉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全面发展,提升自我——党课思想汇报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全面发展,提升自我——党课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上党课之前,一直对党校的党课学习有点害怕,那是看到别人在写思想总结,长篇长篇地让人发愁,尤其听了党课中除了听党课以外什么也不可以做,更是觉得不近人情,以为党课无非就是些高不可攀的论调,会很催眠的吧?
但是上了第一次党课之后,我觉得党课还是非常有意思的,绝对值得认真听讲。陈老师讲得很生动具体,言之有物。我认为,关于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该在言之有物的事实中讲解方才能让人理解,因为毛泽东思想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来自实践的。在现实点说,如果讲的是纯理论的东西,我想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听的,也未必能听懂。
这一次的党课,陈老师给我讲的主要是入党的要求和程序。老师首先给我们入党要求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这是挑选党员的重要方针,我们学校一直认真地坚持遵守着。接着是这次党课的重点了——入党程序,一般是个人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与考察→发展对象确定→预备党员的接受→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这一系列的程序都分别有不同的严格的要求,所以,真正成为一名党员是很不容易的。在成为正式党员之前,我们必须要经过重重严密的考验,之后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次的党课学习还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党课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入党是一件更严肃的事情!容不得一点儿戏!所以我上课的时候一直打着十二分注意听讲,连个小动作都不敢!
短暂而意义深刻的第一次党课培训已经结束了,然而党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却永远学习不完,做不完,接下来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过第一次的党课学习,让我更加深刻认识了党,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跟党走,并且增加了我——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中一员的决心。此次党课培训,让我明白了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意味着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我在组织上入党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组织上入党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但是要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却是一生一世的事。
作为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决定用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加紧学习。因为作为祖国的未来,作为受过党课培训的个人,需要我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真正起到代表作用。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积极从思想上争取入党,成为新时期、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员。第一次党课虽然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不断向这个光荣的组织靠拢。
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