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外来务工青年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李楝开
关于外来务工青年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渐渐地成为了城市的建设者,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我市就业,生活,慢慢的外来务工青年已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成为推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外来务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的我市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学习状况基本情况,近期,我通过走访,问卷和电话等形式,对我市个别外来务工青年学习基本状况开展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外来务工青年学习状况
二、调查时间:2012年3月28日——2012年5月8日
三、调查地点:从化市新世纪广场
四、调查对象:从化市新世纪广场外来务工青年学习状况
五、调查方式:访问调查、问卷调查、间接询问
(一)外来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3名外来务工青年主要来自郊区,农村等地,年龄20-30岁,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基本上是通过熟人和老乡介绍或者企业直招到目前的工作,月收入在1500-2500元。调查表明,这3名外来务工的青年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只有小学或者初中还没到的文化,在这个岗位上任劳任怨,不求过多的回报,只是在本职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没有
过多的考虑去再接受别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去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来适合社会的工作资源和发展。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主人翁更应该打造一个和谐的就业环境,来关心一下外来工青年的生活,就业和外来工青年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们平稳的心态,是促进我市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效手段和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风向标。
(二)外来务工青年的主要特点
1.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状况与外来务工青年需求尚有差距。在访谈中,他们对学习状况和工作健康和收入状况只有2名外来务工青年表示感觉“一般”,1名认为自己收入学习水平较低。被调查的外来务工青年,均有认为“自身技能和学习状况有待提高”,他们希望国家会有这么一些职能课程能免费提供给他们就读,或者迫切希望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更有便捷,成本较低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能自身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
2.另外很多外来务工青年的学习环境,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有待改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青年的学习文化生活普遍较为贫乏,他们都想工余时间去深造或者读书和学习多一点的职业技能,但是我们的教育学费太贵负担不起,因为他们的工资除了交房租和吃,还要寄钱回老家所剩的钱就不多了。所以就放弃就学习,只有选择打牌消遣,与老乡聊天,甚至无所事事。
3.外来务工青年权益维护还需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队自身的基本权益有所了解,均未获得医疗,工伤,养老
保险,外来务工青年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4.外来务工青年适应城市角色的程度不高。调查发现,外来务工青年自我角色评价和城市生活适应程度普遍较低,3名外来务工人员不认同自己是城市市民的一员。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
2、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体系,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务工青年,应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并动员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维权工作首先应使外来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
4、依靠政策引导,鼓励外来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各地政
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外来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在资金信货、土地批租、工商税收、手续审批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方便,并在协调和开拓产品市场及提供今年2等方面做好服务和配合工作,以良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
5、新闻媒介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城镇居民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他们,在城乡人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新生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建家园的社会氛围。
6、共青团组织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外来务工青年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各级团组织要主动发挥协调作用,联合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通过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咨询部、培训网点、维权监督岗、团书室、文化部及开辟外来务工青年的入出两地之间牵线搭桥,直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定向服务。
二〇一二年四月五日
第二篇:1999年外来务工青年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1999年4月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广州、深圳等地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以来经过铁路南下的民工总量已超过14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左。在这些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29.8%,三年以上的占17.0%,二年以上的占19.0%。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回乡”的达45.6%,“永远不回乡的”占2.1%,表示“说不清”的占23.2%。三项之和为70.9%。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4.2亿农村劳动力中,至少有2.5亿剩余劳动力,这是造成农村青年跨区域流动最直接的原因。二是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三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一方面农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1985年为42.6%。到1995年已降至不足30%。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从1985年年的1:1.72扩大为1995年的1:2.33。四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有31.1%的外来务工青年进城打工是“想换个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施展才干”,居9个选项的第一位。而想“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干点事业”和“到城里见见世面,开开眼界”的分别为14.7%和11.6%,三项相加为57.4%;因为生活困难,想进城挣钱养家的青年仅占16.9%。可见,半数以上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主要原因不是衣食无着、生活困难。而是因为普遍感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以广州为例,1998年外来务工青年约100多万,已经就业的有70多万,还有20多万人暂时不能就业。比1997年上升了16.6%。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的一年中,有26.1%的外来务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2次以上的达12.8%。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处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他依次为深圳(31%)、北京(28.5%)、上海(26%)、烟台(14%)。从年龄分组数据看,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各工青年以14-18岁最多,达到39.4%;其次为25-28岁(28.2%)、19-24岁(27%)、29.35岁(24.6%)。这表明,外来务工青年进城以后,经常处在一种职业流动的状态中。
从调查数据看,外来各工青年有相当一部分在三资企业(19.2%)或私营企业(11.4%)中就业。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占6.1%。从事个体经营的占5.9%,四项合计为42.6%。他们大都是合同工、临时工,工作缺乏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失去工作后又会重新进入滞留群体。
外来务工青年就业难度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下岗职工人数在不断上升,城市就业面临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和沉重的压力。另外,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渠道不畅,也是择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000名外来务工青年中,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占5.9%,去年个人月平均收入在399下的占20.8%,400元至799元的占43.9%,800元至999元的占14.5%,1000元至1999元的占12.4%,2000元以上的占2.3%。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青年有数量不等的经济收入,但是却很不稳定。在回答“您今年以来是否有经济收入”时,选择“有时有,有时没有,很不稳定”的外来务工青年达25.1%回答没有收入的达7.9%,两者之和为33%。占外来务工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
大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收入除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外,还要寄钱回家。这就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调查结果显示,在外来务工青年中,有较多业余时间的约占41.9%。业余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是引发包来务工青年心理和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当问及“您在城里打工是否会感到寂寞、孤独和无聊”时,有11.8%的外来务工青年回答“经常感到”,“偶尔感到”和“遇到不顺心事才感到”的分别为29.2%和44.4%,三项之和为84.4%;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8.6%。
4、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当问及“进城打工以后。您是否受到过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时。回答“经常受到”的占3.8%。“偶尔受到”的占51.7%,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28.5%。
调查数据显示。列在前四位的侵权事件是: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22.1%);加班后很少或从来不给报酬(19.1%);受到城里人歧视,经常遭白眼(18.7%);用工单位不能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18.7%)。其余的依次为:用工单位提供的吃住条件太差(17.6%);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或变相克扣工资,甚至拒不发放工资(9.8%);业余时间不准外出(8.1%);因公受伤而用工单位不出钱医治(4.6%);用工单位不准外来工参加培训学习(2%)。
从座谈和个案访谈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和城市职工同不同酬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劳资纠纷案中,涉及外来务工青年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拖欠、克扣或拒发工资的案件。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外来务工青年劳动保护条件极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十分严重,因而造成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外来务工青年因工伤致残后,大多数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上的赔偿。在问及“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得到过单位或社会有关方面帮助”时。有22%的人回答“从未得到过”,23.7%的人表示“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两项相加达到45.7%。
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有章,组织管理有机构、有制度。
第三篇:1999年外来务工青年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1999年4月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广州、深圳等地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以来经过铁路南下的民工总量已超过14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左。在这些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29.8%,三年以上的占17.0%,二年以上的占19.0%。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回乡”的达 45.6%,“永远不回乡的”占2.1%,表示“说不清”的占23.2%。三项之和为70.9%。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4.2亿农村劳动力中,至少有2.5亿剩余劳动力,这是造成农村青年跨区域流动最直接的原因。二是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三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一方面农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1985年为42.6%。到1995年已降至不足30%。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从1985年年的1:1.72扩大为1995年的1:2.33。四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有31.1%的外来务工青年进城打工是“想换个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施展才干”,居9个选项的第一位。而想“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干点事业”和“到城里见见世面,开开眼界”的分别为14.7%和11.6%,三项相加为57.4%;因为生活困难,想进城挣钱养家的青年仅占16.9%。可见,半数以上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主要原因不是衣食无着、生活困难。而是因为普遍感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以广州为例,1998年外来务工青年约100多万,已经就业的有70多万,还有20多万人暂时不能就业。比1997年上升了16.6%。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的一年中,有26.1%的外来务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2次以上的达12.8%。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处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他依次为深圳(31%)、北京(28.5%)、上海(26%)、烟台(14%)。从年龄分组数据看,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各工青年以14-18岁最多,达到39.4%;其次为25-28岁(28.2%)、19-24岁(27%)、29.35岁(24.6%)。这表明,外来务工青年进城以后,经常处在一种职业流动的状态中。
从调查数据看,外来各工青年有相当一部分在三资企业(19.2%)或私营企业(11.4%)中就业。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占6.1%。从事个体经营的占5.9%,四项合计为42.6%。他们大都是合同工、临时工,工作缺乏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失去工作后又会重新进入滞留群体。
外来务工青年就业难度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下岗职工人数在不断上升,城市就业面临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和沉重的压力。另外,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渠道不畅,也是择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000名外来务工青年中,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占5.9%,去年个人月平均收入在399下的占20.8%,400元至799元的占43.9%,800元至999元的占14.5%,1000元至1999元的占12.4%,2000元以上的占2.3%。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青年有数量不等的经济收入,但是却很不稳定。在回答“您今年以来是否有经济收入”时,选择“有时有,有时没有,很不稳定”的外来务工青年达25.1%回答没有收入的达7.9%,两者之和为33%。占外来务工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
大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收入除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外,还要寄钱回家。这就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调查结果显示,在外来务工青年中,有较多业余时间的约占41.9%。业余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是引发包来务工青年心理和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当问及“您在城里打工是否会感到寂寞、孤独和无聊”时,有11.8%的外来务工青年 回答“经常感到”,“偶尔感到”和“遇到不顺心事才感到”的分别为29.2%和44.4%,三项之和为84.4%;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8.6%。
4、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当问及“进城打工以后。您是否受到过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时。回答“经常受到”的占3.8%。“偶尔受到”的占51.7%,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28.5%。
调查数据显示。列在前四位的侵权事件是: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22.1%);加班后很少或从来不给报酬(19.1%);受到城里人歧视,经常遭白眼(18.7%);用工单位不能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18.7%)。其余的依次为:用工单位提供的吃住条件太差(17.6%);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或变相克扣工资,甚至拒不发放工资(9.8%);业余时间不准外出(8.1%);因公受伤而用工单位不出钱医治(4.6%);用工单位不准外来工参加培训学习(2%)。
从座谈和个案访谈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和城市职工同不同酬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劳资纠纷案中,涉及外来务工青年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拖欠、克扣或拒发工资的案件。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外来务工青年劳动保护条件极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十分严重,因而造成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外来务工青年因工伤致残后,大多数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上的赔偿。在问及“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得到过单位或社会有关方面帮助”时。有22%的人回答“从未得到过”,23.7%的人表示“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两项相加达到45.7%。
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有章,组织管理有机构、有制度。
2、要建立政府牵
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体系,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务工青年,应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并动员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要制定相关政策性规定,将培训与就业挂构,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维权工作首先应使外来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外来各工青年不受歧视、不受排斥、不受虐待,与当地人同工同酬、平等对待。
4、依靠政策引导,鼓励外来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各地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外来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在资金信货、土地批租、工商税收、手续
第四篇:关于外来务工青年调查报告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要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关于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来我市就业、生活,外来务工青年已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衡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解和掌握新时期衡水外来务工青年全体的基本情况,近期,我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市外来务工青年基本状况开展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外来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4名外来务工青年主要来自郊区、农村等地,年龄25-36岁,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基本上是通过自荐或企业直招找到目前的工作,月收入800-1000元。调查表明,整合社会资源、广开就业门路、切实维护权益、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我市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效手段。
二、外来务工青年的主要特点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与外来务工青年需求尚有差距。调查明显表示,对工作和收入状况,只有2名外来务工青年表示感觉“一般”,2名认为自己收入水平较低。被调查的外来务工青年,均有认为“自身
技能有待提高”。表示迫切希望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更为便捷、成本较低的职业培训,帮助自身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生存环境有待改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普遍较为贫乏,工余时间选择打牌消遣‘与老乡聊天,甚至无所事事。外来务工青年对生活环境表示不满意的原因,除了吃、住条件外,企业人际关系、信息获取途径和文化体育设施是较为集中的问题。这反映外来务工青年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获取更多更广的信息以及改善业余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在健康卫生方面,外来务工青年生病后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较小,大多数选择“自己买药”、“私人诊所”,甚至“忍一忍就过了”。
三是外来务工青年权益维护还需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对自身的基本权益有所了解,均未获得医疗、工伤、养老保险,外来务工青年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在回答“自身权益遭侵害时应如何处理”时,2名外来务工青年选择请求单位领导、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2名选择请求群团、社团组织协助维权。
四是外来务工青年适应城市角色的程度不高。调查发现外来务工青年自我角色评价和城市生活适应程度普遍较低,3名外来务工人员不认同自己是城市市民中的一员。外来务工青年认为自己在城市工作仅仅为了挣钱吃饭,客居他乡,不问他事等,缺乏与城市生活相关的文明礼仪、交通安全、生活常识等知识。
三、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外来务工青年是一中影响极大的社会力量,也是衡水现代化的重
要生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青年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外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将直接关系到大庆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必须针对新时期广大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和不同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素质技能。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形成比较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对外来务工青年进行市情教育,帮助外来务工青年了解我市经济、人才的结构状况,以及在成都就业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外来务工青年了解劳动安全法规、交通法规、婚姻法、计划生育及有关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促进外来务工青年同成都市民一起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推动我市社会文明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具体提要求,组织外来务工青年参加相关文化、技能培训,并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实行外来务工青年职业技能初次等级考试费用补贴,降低职业技能鉴定收费门槛,举办外来务工青年技能专场鉴定活动,加快培养一批高、中、低级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队伍。在外来务工青年中营造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争当能手的良好氛围,发现和培育外来务工青年中的就业创业典型,进一步增强外来务工青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认同度。
二是探索维权新途径,维护外来务工青年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市场的聚合、覆盖和辐射特点,结合招聘会、创业就业培训活动等,广泛宣传维权知识,提高外来务工青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推动维权关口前移。以在民营、股份制企业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维权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重点包括劳动合同和用工协议的主要内容、期限、工资标准、安全质量责任,非法用工的举报投诉途径,工资遭遇拖欠的合法处理方式等。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救助机制和款难救助机制,健全完善劳动者投诉举报、手里查处等各项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及时纠正企业违反《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相关维权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畅通申请法律援助渠道,简化法律援助程序,加强法律援助专职和志愿者律师队伍建设,对外来务工人员提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
三是丰富活动纽带,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外来务工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书画大赛、外来务工青年文化活动月和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友谊和联系,展示富有时代特征的打工文化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第五篇: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海宁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摘 要] 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来到我市就业、生活,外来务工青年已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我们海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海宁有将近十五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其中绝大部分为青年,因此,为了解和掌握新时期海宁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基本情况:他们目前的素质状况如何,有哪些学习需求?为能在提升外来务工青年朋友综合素质做点什么,以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我于2012年3月上旬,对海宁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动向,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外来务工青年 学习需求 建议
一、引 言
(一)调查意义
我国现有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两亿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再加上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于是这支庞大的队伍成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外来务工青年作为推动社会新时期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社会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力量。因此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因此外来务工青年的发展状况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外来务工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时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 被调查的4名外来务工青年主要来自郊区、农村等地,年龄35岁左右,基本上是通过自荐或企业直招找到目前的工作,月收入在2500—3000元。调查表明,整合社会资源、广开就业门路、切实维护权益、,是促进我市外来务工青年安心工作的有效手段。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市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
二、调查结果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徐海涛,已婚,33岁,初中毕业,群众,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参加中专的学习,学习管理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竞争能力。
刘张,男,36岁,已婚,初中毕业,群众,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中专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安乐,男,34岁,已婚有子女,高中毕业,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交通运输方面技术。
何志敏,男,33岁,初中毕业,群众,已婚,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交通运输方面技术。
(二)继续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学习的热情较高,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管理、经济、市场营销等学习热情较高,而只有个别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学术性有较强的感兴趣;三是由于上班导致学习时间不足,且学习机会少。
(三)学习需求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数据,100%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认为电大组织的学习是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四)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自从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青年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三、目前关心的问题
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最关心的问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和子女上学,部分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最关心的是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调查还显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所以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希望能通过继续学习以更好提高自身素质,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状况。
四、看法和建议
外来务工青年是一种影响极大的社会力量,也是海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青年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外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将直接关系到海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得不予以正视。必须针对新时期广大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和不同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
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优化外来务工青年就业环境。
政府要从促进海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对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保护、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创业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城乡关系。
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外来务工青年的积极作用,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外来务工青年对海宁的贡献,完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并给予实质性奖励,激励广大外来务工青年树立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海宁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要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更新观念
三、加强外来务工青年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管理机构,构建管理网络、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要突出抓好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并将其纳入社会教育序列,纳入政府行为。同时,要为外来务工青年的学习创造条件,如对工时作一些适当限制,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
四、是加强外来务工青年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外来务工青年不受歧视,与本地务工人员同工同酬、平等对待。
五、塑造健康向上的打工文化,丰富外来务工青年业余生活。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外来务工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书画大赛、外来务工青年文化活动月和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友谊和联系,展示富有时代特征的打工文化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六、营造尊重外来务工青年的浓厚氛围,强化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文化亲合力。社会各界都要下功夫培养、关心外来务工青年,使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伦理素质,逐步养成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城市设施等良好行为。外来务工青年的犯罪率之所以比较高,究其原因,除了法制观念淡漠而外,也与他们缺少市民意识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培养他们热爱海宁、建设海宁的市民意识。尤其重要的是,全社会应该树立 4 尊重外来务工青年的浓厚氛围,用“新海宁人”、等理念教育,引导外来务工青年,使他们把自己当作海宁的主人和城市建设的创造者,把海宁当作自己的家乡。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9.[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75.[3]吴威先.200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7.[4]魏杰.社会文化与教育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5]约翰.科特(美).现代教育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刘松主.中国教育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