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效应分析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效应分析
(一)外部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外部效应是指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未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收益之中。一般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他们都会使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正外部效应的情况下,个人成本小于社会利益但大于私人利益;在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个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但小于社会成本。外部效应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只采用如下分类:以外部效应产生的后果对于承受者的损益而言,有益则称为正外部效应或正外部性,有害有损失则称为负外部效应或负外部性。前者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为第三方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收益或福利,但却不能得到回报或报酬。譬如高科技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部分社会成员将会免费使用,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后者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例如工厂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又如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音,一般不会因为干扰了机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进行补偿。
负外部性可分为金融负外部性和技术负外部性。金融负外部性是指通过价格体系起作用的一个经济行为人对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的负效应,如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负效益。技术负外部性则是指某一经济行为人的活动对其他经济行为人产生的,但未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负效应,主要来自如技术锁定、技术外溢、过度竞争、公共产品以及工业污染等方面。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产业集群的技术负外部性对环境的负面作用。由于受到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的限制,我国沿海产业集群以重工业为主,新兴产业科研开发能力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从经营方式来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较多的是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特别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有的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目标,急功近利,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存在着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问题。
(二)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现象
在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开发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负外部性现象,主要因为海洋空间资源中很多资源(包括沿海水域、珊瑚礁、滩涂湿地等)属于公共物品。这些资源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却能为任何人享用, 它们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是伴随着人们生产活动或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产生的,因而负外部性既存在于生产过程也存在于消费过程中, 它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负外部性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现实中,由于在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中普遍存在着开发不当、过度利用、疏于保护等现象,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利用的经济业绩与环境业绩出现了矛盾,即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开发利用是不可持续的,达不到经济、社会、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继而产生了生态效率流失。近十几年来,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不完善,在城市建设和港口建设中,不科学的大规模围填海加速了港池、航道的积淤;大规模围海养殖, 大大缩减了沿海滨海自然湿地面积,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盲目扩大养殖面积, 养殖废水大量排放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局部天然海湾、港口围填,造成岸线缩短、湾体变小、浅滩消失,使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繁衍生息场所,水域中天然生长的鱼、虾、贝、蟹、藻类大量 1
减少, 造成沿海滩涂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质量下降, 功能失效(如湿地盐碱化、荒漠化等), 继而造成该地区经济收益减少,为了获得更大收益, 开发者将加剧对已开发空间资源的过度利用,因而使这一系统陷入恶性循环。
同样地,如果开发者片面强调生态环境业绩,边际外部收益会有巨大提高,却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边际私人收益受损, 以致社会收益严重受损。有些沿海地区政府受技术、资金等各种条件限制,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脱节, 使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政府在治理外部性中的任务和角色定位
政府的任务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负外部性、完全控制污染, 而应该是促进私营部门把负效应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有效程度内,要求个人将负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减少有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并且对正外部性进行有效的转化。要知道使企业开发采用绝对不产生任何外部不经济的产品是不现实的。所以政府关注的并不是市场机制下产生了外部性并予以完全消除, 而是外部性有没有被控制在最低程度。十七大以来,政府一直在致力于职能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也使政府在治理外部性过程中的角色不同于以往的行政命令为主,而要真正配合采取多元化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治理,并且能够从创新的角度,探求更多的内部化方法。
(四)政府治理外部性主要途径的分析
因为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实用性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在不同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不同手段的特点,选择治理方案,不搞“一刀切”。最大限度的纠正负外部性,使外部性内部化。以下将对不同手段做出阐述和分析:
(1)政府直接管制
科斯认为政府有能力以低于私人组织的成本 进行某些活动。因此 ,在市场和私人谈判解决不了负外部性时 ,有必要进行政府直接管制,即政府做出直接规定,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不得做什么 ,并要求人们必须服从之。对违反这些强制性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程度的罚金 ,使其行为的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 ,其主要表现为: 禁令,如明令禁止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源利用与排污,甚至对一些严重污染企业直接采取“关、停、并、转”的强制措施;行政许可证制, 即规定只有持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生产经营许可证才能生产或排污。一般来说, 直接管制是缺乏效率的, 这是因为: 第一, 管制标准的制定是由政府当局一手操办的, 它是否科学、合理而可行, 难以预料;第二, 政府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涉及的污染活动的直接干预, 没有考虑企业之间成本与收益的差别, 对所有的企业都一刀切, 排除了市场效用;第三,直接管制中, 企业和市场在政府严格的行政管制中没有活动余地。但直接管制也并非绝对无效率,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直接管制可能比市场途径更具有效性。例如, 当出现偶然的、未预期到的紧急情况,如异常气候所产生的干旱、洪、涝灾害, 或其他自然灾害时, 由于情况紧急, 而且持续不长, 征税或许可证市场贸易体系的建立不仅时间上来不及, 而且也难以保证达到所希望的标准。这时,直接管制将会发生有效作用。例如,在十一届人大会上,河北省省长郭庚茂就曾表示要在奥运会期间,关停污染企业,支持北京奥运,保证支持北京空气质量,此时政府的管制行为就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上述分析可知, 直接管制在通常情况下, 是缺乏效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管制与效率根本不相容。在有些特定情况下, 直接管制具有经济刺激手段的不可替代性。从这一意义上讲, 直接管制的最大缺点和最大优点都表现在指令的严格特征。严格的指令妨碍了市场的运作而引起效率的损失,但正是这样, 它确保了标准的准确依从。
(2)正确地配置产权
外部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产权的不合理分配,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重新分配产权得到解决。例如,如果一个单位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单位发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的话,那么把这两个单位合并成一个单位就可以使外部问题内部化了。只要法定的产权是明确界定的和可以交易的,那么 “看不见的手”总是会使相关的经济实体得出有效率的结果。因此,政府在产权改革中力求使产权明晰,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部性问题。所以政府所要做的便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晰产权归属,使当事人自由交易,从而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进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产权配置不失为政府治理外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已展开实际工作来规范产权制度,为更好的保护产权进行了实际的探索。但是科斯定理本身是建立在许多经济假设之上的,在实际经济环境的运用中必然会有许多限制。而事实也证明了,当产权管辖范围太大或者产权只归国家不归私人时,当外部性问题涉及到的人很多时,要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成本可能非常高,即存在所谓的交易成本,从而难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所以政府在运用科斯定理,进行产权的明细配置时也需要对具体情况做出判断。而且在产权明晰,配置合理,产权自由配置的情况下,市场可以自由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所起的作用是为市场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健康的经济运作环境,此时,政府更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3)税收和补助
税收是政府征集财政收入的手段,历来是满足政府支出需要的。税收可以用于消极的外部性问题的治理,即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额外成本,也就是未能在企业生产成本中体现的成本(即部分社会成本)用税收形式加之于企业,使企业的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一致。这与政府规定排放标准的区别在于它不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处理企业的污染排放。企业可以自行排放污染,排放得多,多交税;排放得少,少交税。政府则用征收污染的税收治理污染。与税收相反的做法是补助,补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积极的外部性生产进行补助,使企业生产的边际效益增加到与社会边际效益相等,鼓励企业扩大产出,比如对教育的补助,对研究开发实行贴息贷款,另一方面,对企业治理污染的行动采取补助或允许治理污染的支出在税前列支,以鼓励企业治理污染,减少污染。例如河北省用税收杠杆促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开展“三废”资源的循环利用。2007年上半年,河北省多项环保指标改善一成以上,治污减排初见成效。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对污染企业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去年河北省为近500家企业办理减免税共计4亿元。政府通过对治污有效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提高了污染企业的治污积极性。有效的限制了污染物的排放。再如,07年,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指出,中国将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方案》指出,中国将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见,税收和补贴是政府常用的方法,不乏成功有效事例,此处不在赘述。但是,税收和补助也存在缺点,其缺点便是税收、补助标准难以制定。政府现在正在向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转变,对于市场,要求政府下放其权利,为市场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和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而在多数情况
下,对于税收标准的制定,政府可能缺乏科学的调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制定出的税收标准必将约束市场健康的发展。这就必然会成为政府采取此种手段的限制因素。
(4)政府发放经营许可证
对于消极的外部性生产,政府可采取发放许可证的办法以限制产生,例如环境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而政府是该商品的所有者。作为环境的所有者, 政府可以把污染废物分割成一些标准的单位, 然后在市场上公开标价出售一定数量的“污染权”, 每一份权利允许其购买者可排放一单位的废物,每一水域或区域出售污染权的数量要足以保证环境能被人们接受。政府不仅应允许污染者购买这种权利, 而且, 如果受害者或潜在的受害者遭受了或预期将要遭受高于价格的损害时, 他们为了防止污染, 政府应允许他们以高于污染者的出价来购买这些权利。而且在产生外部性的污染者之间, 政府也应允许其对污染权进行竞购。在竞争中, 一些能用最少的费用来处理自己污染问题的公司则都愿意自行解决, 使之内部化。政府则可以用出售污染权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这样, 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其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 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逐年减少许可证的发放数量来降低污染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在这方面,我曾看过一些报道,其中,哈尔滨市政府颁布了《经营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对排污许可证的申报条件,实施细则及管理方向作出明确规定,这一办法的出台要求所有企业排放污染物要稳定控制在排放标准和总量指标之内,在重点企业和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及适应环境要求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的研究开发,积极支持更多的企业进入环保领域,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手段,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环保产业的发育,推动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让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是,经营许可证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就是企业有可能发生寻租行为,为得到许可证而贿赂政府官员;政府也可能因缺乏对污染的认识而陷入盲目性。从而产生政府行为的外部性。所以政府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也需要慎重考虑多方面因素。
(5)发展循环经济
针对我国沿海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政府还可采取积极措施,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包括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三个环节。政府是循环经济的推动者,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必须明确职能定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但是各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而公众由于资源环境意识和观念的淡薄,也明显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目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各级政府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氛围,树立循环经济的战略意识。早在2006年3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就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力求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深圳的循环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但是环境的问题仁然严重,这就要求政府采取多元手段,配合公民参与,积极解决环境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某某大学《形势与政策》 2013 学年——2014 学年第 1 学期
题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成绩:
姓名:学号:班级:任课教师:
**学院
某某大学《形势与政策》
(字数要求:不少于2500字)201 3 ——201 4 学年第 1 学期
姓名:班级:学号:任课教师:成绩: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基于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世纪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论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主要有利因素
(一)宏观经济平稳、结构调整政策营造较好外贸环境
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个位数增速”的新发展阶段,十八大后新届政府将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作为外贸工作重点。在2012年《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对外贸易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关于开拓新兴市场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基础上,2013年外贸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延续稳定性。与其他主要国家(地区)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速以及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指标相对平稳,经济运行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这些因素都为我国外贸的整体环境奠定了较好的基调。
(二)国内产业基础坚实,外贸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尽管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呈现向东盟、孟加拉国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但整体来看,受益于长期加工贸易的技术、管理和基础设施引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生产集群,综合竞争优势仍旧明显。在全球产业布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我国承接的产业分工将更加复杂、也更具附加值。从上半年我国出口情况看,完全依赖成本优势的产业(来料加工)出口表现欠佳,而服装鞋帽等集群产业以及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中等创新产业出口增势显著。在外需持续萎靡、国内成本不断上涨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我国外贸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
(三)外围环境仍有改善空间
今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尽管经济表现缺乏亮点,新兴市场增速放缓也成常态,但美国经济复苏、日本数据走高仍将是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上半年,我国与瑞士、哈萨克斯坦、新西兰的贸易增速分别达116.3%、23.1%和57.5%,显著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和上年同期水平,互补的产业格局、便利的自贸合作成为我国外贸“开疆辟土”的重要方式。7月,我国与美国将举行中美第五次战略与经济对话,双边就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开放投资环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金融、气候合作等多领域进行磋商和对话,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更加深入、更具建设性的国际合作将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二、主要不利因素
(一)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不同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问题,外需持续低迷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长波调整期,后危机时代各经济体面临不同形式的内生增长动力问题。发达经济体中欧盟经济虽继续恶化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期内难有起色;美国经济在美元的强势推动下呈低速复苏态势,但财政紧缩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对其经济走势仍构成一定冲击;日本的“安倍经济学”虽有力推高其数据表现,但过激的政策效应能持续多久,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强势经济能否维持都对日本形成考验。发达经济体虽暂时依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振市场信心,但仍存下行风险。新兴经济体方面,一方面面临如何强化缓冲机制以应对来自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资源市场低迷、经济普遍放缓的情况下需要将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内生潜力上。
(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经营成本高企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多个省市先后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相比,我国用工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削弱。同时,人民币汇率不断创汇改以来的新高。上半年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5.6%,其中兑美元升值1.7%,兑欧元升值3.3%,兑日元大幅升值了16.7%。虽然上半年尤其是5、6月份我国外贸增速的回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但相对高位的汇率已然拉高了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外贸环境日趋复杂
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在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动机大大增强,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环境日趋复杂[14]。如今年4月,美国农业部宣布修订联邦政府采购指定生物产品指南,要求联邦政府采购更多美国生产的生物产品。这一措施可以看作是“购买美国货”的延续,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涉及15个国家,包括中国。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一些国家利用限制性手段控制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型产品出口,对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口产生不利影响。
(四)国内工业生产放缓,抑制了原材料的进口需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同比放缓了1.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5.2%,同比回落了2个百分点。此外,国内过剩的钢铁、水泥、造船、光伏等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进一步抑制了对上游原材料的进口需求。
三、2013年进出口走势研判
2012年底,世界经济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业内普遍看多经济走向。然而,今年上半年除个别国家经济表现转好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遭受冲击成为常态,可见全球经济仍相当脆弱,复苏前景充满不确定性。6月份,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的增速由5.5%降低到5.1%。发达国家政策的自利性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延缓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一定程度上是对此前超前涨势的回调。
国内方面,产能过剩和PPI通缩抑制了经济增速,整体需求相对疲软,政府的经济工作重心转向改革与结构调整的基本导向决定了今年全年GDP增速的“微下行”趋势。但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存在增速回升的基础,全年经济走势预计将呈“前弱后稳”的走势。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对比来看,1-5月,美国进出口贸易下降0.7%,日本下降10.8%,韩国下降0.9%,俄罗斯下降24.7%,巴西小幅增长了1.3%;截至到4月,南非进出口贸易下降2.4%[15]。相比之下,我国外贸虽跌至“个位数增长”时代,但在全球贸易中仍表现突出。
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利空因素大于利好,但受1-
4月“一日游”贸易对整体数据的拉动,以及外贸结构调整的加速,预计全年实现8%的外贸增速仍可期。
四、新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建议
(一)建议国家财政政策在调结构、促增长、减税收方面更加积极;同时加大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在投资减速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民生和居民有效消费能力有效刺激内需。
(二)继续实施商品结构升级、贸易伙伴多元化等外贸发展策略,延续出口的稳定增长。同时应注重开发新兴市场,增强多边贸易体系,通过市场多元化和自贸区合作有效降低贸易保护主义争端。
(三)进一步推动外贸结构调整,提高机电商品和高新技术商品的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降低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高度依赖。关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状况,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转变区域分工模式,打造我国出口新亮点。
(四)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调整进口税项政策,鼓励关键零部件、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增加能源、资源类商品的战略储备;在确保粮农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改善民生的产品进口。
(五)加大力度引导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对中部和西部进一步挖潜,在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背景下占据有利地位,维持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稳定。
第三篇:我国沿海氧化铝运输主要港口竞争力分析
一、外部竞争因素
外部竞争因素包括港口地理位置、直接腹地外贸氧化铝需求量、腹地氧化铝客户基础和氧化铝集疏运条件等四个因素。
1、港口地理位置。连云港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理位置优越,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将我国中西部的广大地区纳入了其腹地。我国电解铝厂绝大部分分布在资源较为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而作为连云港腹地的河南、青海、甘肃、山西、陕西、湖北、宁夏等地电解铝厂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以上地区都是陇海、兰新铁路的辐射区域,连云港是其最佳中转港口。而日照港和青岛港距离较近,周边又有烟台港、威海港等港口,直接经济腹地很小,大部分都为以上港口交叉腹地,两港地理位置不如连云港。
2、直接腹地外贸氧化铝需求量。青岛港的氧化铝货源供给地区主要为山东和山西,以上地区氧化铝需求量较大,但地区内国产氧化铝量也非常大,对外贸氧化铝的需求较少。日照港的氧化铝货源供给地区主要为山东中西部和河南北部,以及青海等西部地区,该地区氧化铝需求量也很大,外贸氧化铝需求量也不小,但是,河南北部地区属于与连云港交叉腹地,货物产生分流,青海、甘肃等地区为日照港的潜在货源地区,外贸氧化铝需求量较大,目前日照港对该地区的辐射力有限。连云港的氧化铝货源供给地区主要为陇海铁路沿线的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和青海等省份,以上地区分布着多家电解铝企业,对氧化铝的需求量巨大,对外贸氧化铝的需求也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连云港、日照港及青岛港由于距离较近,部分氧化铝货源供给腹地交叉重叠,竞争非常激烈,但总体上分析,连云港直接腹地内外贸氧化铝需求量最大,其次为日照港,青岛港直接腹地内的外贸氧化铝需求量最少。
3、腹地氧化铝客户基础。连云港是我国氧化铝进口第一港,氧化铝进口量约占全国近一半的份额,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氧化铝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客户基础最为强大。多数企业反映连云港的服务非常好,对客户最为负责,这是连云港氧化铝客户基础较强的重要原因;青岛港凭借港口规模优势,把握住了一定量的货源,客户基础好于日照港;日照港的氧化铝运输业务起步较晚,且日照港与连云港腹地交叉,日照港目前也没有出台吸引货主转港的货源开发政策,客户基础比较薄弱。
4、氧化铝集疏运条件。我们通过对腹地电解铝企业氧化铝疏港的调查,腹地氧化铝疏港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连云港、青岛港氧化铝疏港中铁路、公路都占一定份额,日照港的氧化铝疏港基本为铁路方式。由于铁路运输成本低于公路运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客户优先考虑铁路运输。因此,哪个港口铁路运力充裕,哪个港口就在该因素上具有一定优势。目前,日照港的铁路疏港能力较大,连云港次之,青岛港氧化铝公路运量大于铁路运量。
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对三港的外部竞争因素进行评分,将各因素的评价值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得出各港口在相应竞争要素上的相对竞争力强弱的加权分值。加总得到港口外部竞争因素的总加权分。连云港的外部竞争因素优势明显,为2.2,除集疏运条件略逊于日照港外,其他各项竞争因素均处于优势地位,青岛港为1.6,日照港最低为1.55。青岛港和日照港在外部竞争因素上竞争力相差不大。
二、内部竞争因素
内部竞争因素包括氧化铝接卸泊位、氧化铝接卸设备、氧化铝堆存库场、氧化铝接卸服务水平及氧化铝交易平台搭建等五个因素。
1、氧化铝接卸泊位。日照港、青岛港和连云港三港都有氧化铝专用泊位,都能接卸6万吨级以内船舶,接卸泊位竞争力因素相差不大。目前,连云港的氧化铝接卸码头有四个,靠泊能力大于日照港和青岛港。
2、氧化铝堆存库场。青岛港的氧化铝堆存能力达到70万吨以上,连云港的堆存能力也在50万吨以上。由于连云港氧化铝接卸量远大于青岛港,其库场有时出现阶段性紧张。而日照港由于氧化铝接卸量较少,其氧化铝专用库场面积较小,库场设备配备也不齐全,没有形
成专业化堆存。
3、氧化铝接卸设备。目前,三港都有氧化铝专业化卸船及灌包设备,卸船设备均为气吸式卸船机,有时也由门机协同接卸。日照港的氧化铝卸船机上自带灌包设备,是国内专业化程度最高、工艺最先进的氧化铝接卸设备。青岛港和连云港的卸船机工艺相近,自动化程度也较高。
4、氧化铝接卸服务水平。多家客户反映连云港的港口服务水平最高,对客户最为负责,且商检、海关等部门也都积极配合港口的氧化铝运输业务,给客户提供了极为方便的运输通道。青岛港的服务水平也较高,海关也对从青岛港进口的氧化铝提供了较为快捷的服务。日照港的氧化铝接卸工艺还不够成熟,接卸工艺不配套,接卸效率较低,且部分客户反映海关及商检等部门服务通道不畅通。
5、氧化铝交易平台。连云港港较好的氧化铝存储和交易平台使连云港港的氧化铝运输竞争优势尤其明显,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氧化铝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目前,中国铝业、五矿等贸易公司将连云港港作为其氧化铝中转基地,并进行氧化铝贸易。青岛港开展氧化铝运输时间较长,其氧化铝交易市场也有了一定发展。中国五矿从青岛港中转10多万吨,青岛鸿俊矿业从青岛港中转近10万吨,然后分销给没有进出口权的电解铝企业。日照港在这一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截至目前没有贸易公司在日照港操作氧化铝进口。
根据以上分析,对三港的内部竞争各因素进行评分,并得出各港口在相应竞争因素上的相对竞争力强弱的加权分值。加总得到港口内部竞争因素的总加权分。连云港得分为2.6,青岛港为2.3,日照港为1.65。从内部竞争因素来说,三港的竞争力相差较大。
三、三港口竞争态势分析
将外部竞争因素和内部竞争因素得分相加,得出总加权分,可以确定各港口处于竞争力格局中的强弱地位。从加权得分上可以看出,三个港口竞争力相差比较大,连云港得分4.8,青岛港次之,得分3.9,日照港得分3.2。竞争力分析结果与目前各港口氧化铝吞吐量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港口竞争态势矩阵能较好地反映目前各港口在氧化铝接卸上的优劣势,也能分析出各港口在各竞争要素上的对比。
第四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农业国之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就是她养活的。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着问题和困难,比如: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将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将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2)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将无法使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3)农村市场不规范,令农村市场无法做到健全繁荣。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将使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变得落后,科学含量降低,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使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降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会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令大部分指令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降低,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有这样问题那样困难,但中国还是在进步在发展在崛起。1949——2009年,新中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60年来,尤其最近3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产业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工农商齐头并进,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温饱不再是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农民的追求。其中最大最辉煌的成就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用着占世界7%面积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13亿多人!这就是作为世界上人均农业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的中国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他们决定了中国的命运,造出了辉煌的成就,编写了伟大的历史,在历史巨柱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温饱不再是农民的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我国农民的追求目标,他们将获得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1]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2]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3]青木昌彦等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5]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中文版。
第五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世界排名由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财政收入连年显着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
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比2002年增长了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
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2 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