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零八年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策效应的科学评价一般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看国民经济各主要变量变化是否符合决策者的初衷;政策的中介目标即看其变化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的方向,或者是否体现了政策意图,同时还要看各个中介目标之间是否相互配合。对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而言就是看国民经济变化是否朝着经济回暖的方向发展,社会需求是否被真正启动。
(一)2009年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变化分析 ①经济增长持续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从当季同比增速看,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②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企业利润不断增加。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25890.8亿元,同比增长7.8%。③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2009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7亿美元。④物价全面企稳回升,房价快速上涨。CPI同比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来,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⑤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1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⑥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增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局)。从以上数据看出,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加、进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从国民经济的各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效果较好。
(二)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元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实际上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这也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结果。所以,在实施扩大政府投资时,应注意对企业投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其消极效应。2.减税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减税。由于受金融危机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让利成为必然的措施。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了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据专家预测,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现就我国对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1)主体税种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一般来说流转税主体税种(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所以减少流转税的征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对企业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有很好的刺激和鼓励作用。据估算,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节约1500亿~3000亿元税收支出。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有效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回暖,为我国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2)出口退税与经济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我国已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和项目,如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提高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轻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不出现大的贸易逆差。(3)所得税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要素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中,替代效应已逐渐起更大的作用,超过收入效应,从而总效应表现为随着企业所得税的增加而导致产出减少。2008年起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标准税率由原来的33%降为25%,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增加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体现了公平税负的理念;同时,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1600元提高到2000元,调整个人买卖房地产的相关税收,进一步减轻了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
3.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的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的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71%,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的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1.利率调整效应。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和金融危机对M2的冲击。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能是由于2009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信贷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实体经济恢复不确定因素增加。
第二篇: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荐 1527 梁树广 原创 | 2010/6/24 21:26 | 投票
关键字: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梁树广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2009年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看,这些政策是合理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在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概览的基础上,运用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当前采取政策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更为有效,货币政策可以配合财政政策进行,并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效应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复杂的局面,国内发生了冰冻、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看,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四个季度增长分别为6.2%、7.9%、9.1%、10.7%。从数据看,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未出现大的衰退,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表明前期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财政政策对经济回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我国这些政策方案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理论为我国加强宏观调控,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是根据凯恩斯理论分析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效应。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概览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
(一)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采取一般是在遇到社会总需求减少或者整个国家遇到了某种灾难性事件时,如1930 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1998年我国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等。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利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如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其目标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主要内容如下: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 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6)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7)增加国债发行量。2009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7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
[1]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4)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基于凯恩斯理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分析
凯恩斯理论主要是应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产物,不过此次金融危机也造成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减缓,其各国环境与当时的美国类似。可以说凯恩斯理论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合理性。
凯恩斯理论主要观点是通过家颁布法律,建立经济管理机构,通过财政、金融和其他手段全面干预经济,并且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在经济政策主张上,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可以用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但重点还是要放在财政政策上。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采取政府干预的政策,是因为有时市场不是万能的,不能带经济走出低谷。因为市场中的某些价格(如工资)具有刚性,不能根据外部经济的变化迅速变动,不能平滑地调节经济,从而使市场力量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政府所实施的这些稳定性政策能够很好地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很显然,凯恩斯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一个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与思考的全新理论体系。
我国此次应对金融危机上也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财政政策出台后,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适当出台货币政策进行平稳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通过扩大其财政支出,用公共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增加社会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生产来创造需求以弥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通过扩大投资的途径来增加社会就业。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有效需求理论与就业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3][2]
我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根据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企业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企业会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剪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
我国当前采取财政政策主要是根据外部需求发生了变化,如美国、欧盟等国家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需求迅速减少,同时国内需求也减少,再加上当前农民工、大学生失业较多的背景下,为了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以及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只有创造有效需求,扩大内需。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一方面是加大政府投资,另一方面刺激居民消费,而且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扩大内需。
凯恩斯的第二个理论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居民的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和收入正相关,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和利率负相关。具体可表示为: Md =L1(Y)+L2(r)其中,Md 表示货币需求, Y表示收入, r表示利率,L1(Y)表示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货币需求,L2(r)表示投机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灵敏。与此不同,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会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不高,居民储蓄存款额连年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交易动机需求较小,谨慎动机需求较大和投机动机需求较小,造成货币政策的总体效果不佳。我国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居民收入,即Y,以增加居民的交易需求,逐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推出各种金融市场工具,增加居民的投机需求,同时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的谨慎需求,从而刺激居民消费。
凯恩斯的第三个理论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向上向下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这就是经济周期。一般经济周期经历四个阶段,即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所引出的实际结论是,在萧条阶段,降低利率有利于经济复苏,而仅靠纯货币的补救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还是财政手段。实际上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种经济周期活动。我国经济发展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必然经历了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有的经济学家预测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是V型或者W型,实
[4]
际上就是说我国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根据凯恩斯理论,要想恢复经济发展,可以重点采用财政手段,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问题。
四、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策效应的科学评价一般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看国民经济各主要变量变化是否符合决策者的初衷;政策的中介目标即看其变化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的方向,或者是否体现了政策意图,同时还要看各个中介目标之间是否相互配合。对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而言就是看国民经济变化是否朝着经济回暖的方向发展,社会需求是否被真正启动。
(一)2009年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变化分析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从当季同比增速看,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企业利润不断增加。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25890.8亿元,同比增长7.8%。(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2009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7亿美元;(4)物价全面企稳回升,房价快速上涨。CPI同比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来,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1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6)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增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局)
从以上数据看出,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加、进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5]
显恢复,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从国民经济的各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效果较好。
(二)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实际上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这也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结果。所以,在实施扩大政府投资时,应注意对企业投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其消极效应。
2.减税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减税。由于受金融危机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让利成为必然的措施。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据专家预测,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现就我国对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1)主体税种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流转税主体税种(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所以减少流转税的征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对企业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有很好的刺激有很大的鼓励作用,据估算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节约1500 亿到3000 亿元税收支出。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回暖,为我国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出口退税与经济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我国已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和项目,如2008年 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
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这提高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轻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不出现大的贸易逆差。
(3)所得税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
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要素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中,替代效应已逐渐起更大的作用,超过收入效应,从而总效应表现为随着企业所得税的增加而导致产出减少。2008 年起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标准税率由原来的33%将为25%,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增加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体现了公平税负的理念;同时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1600元,提高到2000元,调整个人买卖房地产的相关税收,进一步减轻了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
3.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71%,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1.利率调整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6]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和金融危机对M2的冲。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能是2009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信贷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实体经济恢复不确定因素增加。
五、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凯恩斯理论,并且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过此次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也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综合各种数据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开始有恢复的迹象。
(二)建议
[7]
虽然我国采取的政策效果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特殊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1)我国财政投资虽然取得积极效果,但是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效果不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不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所以,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增加消费拉动内需,这才是长久之策。
(2)凯恩斯理论强调政府干预,但是其前提是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市场仍然缺乏弹性,即IS曲线和LM曲线过于陡峭,导致私人投资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不敏感,使乘数效应达不到宏观调控的初始设计的水平。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如财政政策效果理想的原因之一。政府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继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
(3)我国还存在凯恩斯理论没有涉及到的大量过剩劳动力,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约2000万左右,农村约有2亿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农民工约1.5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每年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就是1000万个左右,约有近1000万左右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凯恩斯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政府介入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当前政府还有一大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还是靠投资,处于投资导向阶段,同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50%-60%(外贸出口占GDP的百分比),所以,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冲击很大,我国经济内外需求失衡,使实体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一般来说,在外部经济需求扩张、国内企业赢利较好的宏观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部市场收缩,国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给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机遇。
(5)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实体经济还未完全恢复,而我国股市、楼市、生产资料价格等不断攀升,政府应注意加强我国4万亿投资、贷款资金和国际热钱的投向,加强信贷投放结构和监管,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尤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后热钱大规模外逃对经济造成的重大冲击。
参考文献:
[1]李东卫.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回顾及取向[J].广东经济,2009,(2):29-32.[2]石良平.实话石说[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8:265-287.[3]曲维维,金融危机下重现凯恩斯主义[J].北方经贸,2009,(9):11-12.[4]张伟,朴明根.当前金融危机下美国救市政策效果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6): 57-61.[5] 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6]潘亚岚,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五卷专刊):65-69.[7]郭菊娥,吕超等.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1-4
第三篇:浅谈我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08国贸金融一班 陈宇涛 0840303124
我国金融危机的政策以及分析
(一)我们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解读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和国务院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十大对策措施。重点包括在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国家首次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此相应,国内各地区也纷纷推出了扩大政府投资并带动社会投资的计划。通过这些措施的推出,将力求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困难和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此次中央的4万亿投资和地方的配套投资主要运用的是财政政策。
1.为什么主要选择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
顾朝明先生的著作《大衰退》创立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危机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1)关于大衰退的传统解释。长期以来,对于美国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以及20世纪90年代日本长达15年的大衰退,传统解释一般都认为:股市崩溃导致银行不良资产贷款等问题凸显,因此造成信用紧缩,流动性陷阱产生,进而导致企业借贷困难,最终引发了整体经济大规模的倒退。基于这种理解,到目前为止的西方主流观点对于这种大规模经济衰退的解决办法基本上都着眼于货币供给方,主张政府在大力治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同时,主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的资金,增加流动性,遏制并消除信用紧缩现象,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股市崩溃——信贷紧缩——企业借贷困难——经济萧条——政府注资(货币政策)——信贷扩张——经济复苏。
(2)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辜朝明先生在《大衰退》中创立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彻底颠覆了以上这种传统观念,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认为:问题的根源并非货币供给方,而是货币需求方——企业。这种观点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于股市以及不动产市场的泡沫破灭以后,市场价格的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企业负债严重超出资产,因此,企业即使运作正常,也已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是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但是暗地里这些企业却在全力以赴地偿还债务。这时企业将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在停止借贷的同时,将企业能够利用的所有现金流都投入到债务偿还上,不遗余力地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企业这种“负债最小化”模式的大规模转变最终造成合成谬误,于是就会出现即便银行愿意继续发放贷款,甚至在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也无法找到借贷方的异常现象。由于借贷方不足这个造成信贷紧缩、流动性停止的关键因素深藏于幕后,不为人所知,最终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衰退期间的货币政策失灵现象的发生。
市场泡沫破灭——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合成谬误(企业不贷款)——货币政策失灵——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当企业资产负债表失衡,出现资不抵债现象,企业大规模转向负债最小化模式,从而导致合成谬误,将经济拖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之中。此时利率降至极低点,通货紧缩现象发生,货币政策完全失灵,政府必须大胆使用财政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复苏。
2.党中央、国务院的应对策略主要采取财政政策2008年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2009年新春伊始,继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之后,中央政府已悄然启动部署又一轮中央投资计划,这一次是1300亿元。这笔中央投资初步拟定安排中央项目350亿元,分配给地方额度为950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教育重点项目、环境保护工程和结构调整构成了新投资的六条主线。
以上措施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主要采用的是财政政策。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认为,在经济下行阶段政府必须大胆使用财政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复苏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但是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断定,在经济下行阶段货币政策完全失灵是偏面的。党中央、国务院在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如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等货币政策措施。
2009年6月12~14日温总理在湖南考察。温总理指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主要表现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消费稳定增长,夏粮再获丰收,工业稳中有升,市场信心增强。
实践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方针和一揽子计划是正确的。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当前广大基层干部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机理、“美元本位制”危机的学理解释、党的应对政策的正确解读方面还缺乏学术上的理解,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统一思想,树立信心方面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党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因此当前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经济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解读党的经济政策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策之我见
① 运用我国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等行业的规范管理。在风暴呼啸之时,冷静对待风暴,不能以他人之乱,而自乱。而是要加强规范自身行业的经营管理,以堵他人投机转嫁危机。正如温总理20日上午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今年是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明显减速,形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不可低估。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对此,我们密切观察形势的变化,沉着应对,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正在收到积
极成效。我们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比较充裕的资金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优势,还有改革开放三十年奠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基础,有多年来积累的应对风险的经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对此要谨慎金融业的放贷,加强房产、股市炒作的监管,确保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
② 如何救市?不是政府投入资金,而是政府运用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政策调控。正如温总理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提高调控的有效性、针对性、灵活性,特别要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作用,调节市场的发展。做生意有亏有赢,我们赢的时候自然要笑,但亏的时候也不要气馁,按我们家乡的话说:“我们既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做生意,搞投资本来就有风险,哪有一味地赢一味的赚钱的?亏的时候也是有的,这不得不承认。这就要求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然规避与调节,而不是某一些行业一亏了,就要求政府投入,救!这不利益社会的发展与公平。如果某一行业亏了,我们都要救,那么每个人做生意亏了,我们都要去救吗?那消费者能同意吗?
③ 政府适时适价收购内、外资的抛逃资产。如今的股市、房产等行业泡沫味浓,经一些人的炒作,已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特别是房产,有人认为,房地产业的下滑是资金的短缺,这是一个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房地产的房价远远超出其价值,已超出了购房者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观望相持的局面。如果房价能使购房户承受较合理的价格,自然购房户就会下手,不至于看热闹。房价的下跌,才是房地产商的出路,一味地死挣,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内、外资想在风暴猖狂之时,想抛逃取现,特别是外资想抛逃取现,以撤走资金去救他国之市,我们就可将计就计,就让他们撤,但不是现在。如果现在撤,我们冷观其变,他们撤他们的,我们看我们的,不去接收,等市场调节到一定的时机、一定的价位,我们就可放手收购,将这些破产的在逃资金收为国有或集体所有或有能力的企业所有或个体所有。如一些大城市的房产,有些人不是想兑现外逃吗?到适时适价时,可以收购以解决我国的住房难问题。这样我们也可做一回赚钱的生意了。
第四篇: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从局部扩散到全球,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由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经济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经济体2009年将陷入全面衰退,新兴经济体也正面临严重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只要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全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这次系统性危机的冲击。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有必要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认真的剖析,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1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进程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地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胀压力、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金融业和房地产五方面。一: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
二: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806亿美元,使外汇储备净值达到1.8088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6月,我国持有美国的国债高达5038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这就使得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我国必须要考虑大量美元外汇的安全性问题。
三: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四:对金融业的影响。从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一年来跌幅巨大,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五: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2,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④从2001到2007年10月,房价平均涨了100%,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但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3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这次金融风暴虽然美国政府采取“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来挽救金融危机,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更应该积极应对。中国应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更好地面对此次危机。
3.1调整外汇储备战略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3.2加强金融业的监管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
3.3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3.4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政府要通过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对房地产行业指标保持密切关注、前瞻性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提前采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避免或缓解房价大幅下跌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总而言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警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被动防守、漏洞百出的监管状态并不足以抵抗全球系统性风险,以开放的姿态,在提高本国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才是保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正确之路。
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
二: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
三: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
四:就业形势严峻,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农民工返乡增多。
五: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第五篇: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艺术设计系09环艺29090101020方树威
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
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中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其经济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使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股市和楼市大幅度波动,房地产价格下降增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不乐观的一年。首先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其次,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和中小企业倒闭、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经济增
长回落和通货膨胀问题,针对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
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世界经济总体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内物价上涨严重。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环境,平抑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的信用,发挥积极稳健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
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其具体的内容是:
1、运用支
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
2、实
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
3、多方协同
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
4、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
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
紧”转为“适度宽松”。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
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
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
大,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我对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增
长充满了信心。当然,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线性的,其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周期性、历史性和体制性因素的约束和影响,这需要
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经济金融改革中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从战略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