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道策划
下沙大学生“夜生活”专题报道策划方案
一、报道要求
新一代的“80”、“90”后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争议的整体。很多人认
为如今的大学生不求上进、追求刺激、没有责任感、不自爱等。在我们的身边,从杭州下沙大学城的KTV、酒吧、旅馆夜间生意火爆中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频繁参与夜生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本次调查要求记者深入娱乐场所内部,了解大学生参与夜生活的基本情
况,并针对这一事件对学生、老师、家长进行采访。最终得出有关学生参与夜生活情况的调查和对三类群体的采访结果,组织成专题报道。
二、报道时间
2012年9月中旬至十月初
三、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9月19日-9月22日)晚上进入酒吧、KTV、网吧等娱乐场所收集信息,了解大学生出入这些场所的情况。
特别注明:
1.通过下沙大学城的微博、贴吧等,了解大学生晚上的主要娱乐场所;
2.广泛利用人脉,尽量寻找对这些娱乐场所比较熟悉的人(如做过服务生或去过的人)一同前往调查;
3.划分时间段,进行多次调查,分别总结出平时、周末、节假日的情况;
4.由于本调查涉及问题比较敏感,要以大学生的身份适当参与被调查者的活动,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学校、专业、年级等)并做好当事人身份的保密工作。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9月23日)集中调查我校学生寝室登记离校、外宿的情况 特别注明:
据了解,多数学生晚间外宿、离校是没有登记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为了解这一情况,其一可以通过采访询问宿管阿姨,其次可以通过询问同学等方式,较为直接的方式使信息更加准确。
第三阶段(9月24日至9月25日)进行校园采访
特别注明:
1、学生方面尽量采用匿名的方式,以增强真实性;
2、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老师、甚至家长进行分别采访,设置不同的问题;
对学生的问题主要有:目的(兼职、娱乐、爱好等)、什么情况下会参与、夜生活的频率和主要内容、平均消费、今后的打算、是否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等;
对老师的问题主要有:怎么看待现在大学生的夜生活、自己对学生的生活了解多少、是否能理解这种行为、对这种行为如何看待等;
对家长的问题主要有:是否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夜生活、对目前大学的环境是否放心、能否接受这种行为、对这种行为如何看待等。
第四阶段(9月25日至9月26日)整理调查和采访结果,成稿。
浙江传媒学院记者
2012.9.19
第二篇:六一儿童节策划报道
“六一”儿童节新闻策划报道
随着六一儿童节的临近,为做好这一以“未成年人”为主题的系列报道,结合今年我市3月《安顺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策划系列六一报道。
【选题】
1.结合《安顺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对该规
划进行解读,突出“儿童与福利”首次纳入发展领域。对安顺未来5年儿童发展的亮点做出解读。(3-5分钟)2.规划提出: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加强残疾
儿童保健工作。
选题:智障儿童的快乐“六一”
(安顺的儿童福利院内的智障儿童的生活进行报道,给他们策划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3.规划提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交通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及家长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和幼儿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能力。
选题: 关注幼儿园儿童安全教育
4.规划提出:继续推行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选题: 走基层农村娃的快乐午餐
人物选择农村儿童,最好是留守儿童,通过午餐问题的解决,凸显安顺营养改善计划
5.实验学校: 两个学生娃一娃帮一娃
讲述一群小学生帮助一个残疾儿童许威快乐成长学习得感人故事。“我希望把这种帮助同学自己快乐传递给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愿这份爱心活动永远传递下去。让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互助友爱。”
6.关注六一儿童节的动态报道
1.“六一”这天,部队官兵、一些单位和部门可能会组
织人员到福利院、盲聋哑学校看望慰问儿童,关注儿童福利院、盲聋哑学校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2.开展的“诗歌朗诵、讲革命故事活动、参观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给予提前的了解和关注,并在报道中既要要有活动的现场报道,也要有对孩子们参加活动体会的采访。
安顺电视台《安顺新闻联播》2012-5-10
第三篇:电视新闻 策划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 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理论的提出
深度报道理论的产生,是对客观报道理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促进了深度报道的诞生。
读者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要求报社、通讯社提供有深度的报道。
深度报道理论的基本内涵
深度报道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客观地解释新闻事件的含义和分析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延伸和拓宽新闻报道领域,更为详细、全面、深度地报道新闻事实。
深度报道要求“以今日之事态校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
深度报道是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深度报道的特点
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理性思辨色彩 现代新闻理念
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深度报道的要求 选择重要题材
从多侧面、多角度展开新闻事实,开掘报道的纵深感
叙事与论理有机结合深度报道的操作要点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
提供简历性的事实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
深度报道的结构方式:聚焦法 导语
过渡到主题
发展主题
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 独家新闻与深度报道
独家新闻 :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
以深刻和全面为理念的深度报道,承担起追求独家新闻、使媒体在竞争中立足的重任。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方向 以“整合”创造全新的深度报道模式 打造网络深度报道品牌栏目
客观报道理论 客观性理论 “客观性”的视觉象征,是一个360度旋转的人眼——它意味着脱离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
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同时,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
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人民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也就是说,新闻媒介是观点的报道者,而不是意见的鼓吹者。
客观报道方法
以适当的(符合事实的)逻辑结构和组织信息;
对公共议题表达所有相关方面的观点; 记录事实、免除夸夸其谈和添油加醋
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排斥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对客观报道理论的批判 局限性
客观性是值得追求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的目标
事实是可以操纵的,绝对的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
学术界也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无人相信“纯客观”的新闻了。
左翼批评家说新闻媒介以“客观公正”的面目服务于政府和大企业的利益
社会科学学者说,新闻不是客观的;新闻不可能是客观的;新闻也不应该是客观的。新闻客观性是危险的理想,是一种控制策略,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用以掌握其他人的方法。积极意义
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报道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常识、期望,是人们构思、定义、安排、评价新闻文体、新闻实践和新闻机构的标准。
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公正”已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当今统治性的新闻信条,是记者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
客观性的可能和价值在于——它是理解世界的途径。客观性是判断信息可信性的多元标准和可行方法
客观性能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媒介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攻击性批评的一种策略程式
客观性“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为即使是事实也不可能被信任的世界设计的。” 补充和修正
它突破了“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人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人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深度报道方式摆脱了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深人认识新闻事件
深度报道的报道内容具有广延性的特点
解释性报道
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重点在“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上做文章,向受众提供比较充足的背景材料,着重回答这一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意义、影响及发展趋向等问题。
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人地揭露问题为目的的报道形式,起源于美国新闻界。它专门用来揭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败行为和不法行为,故也被称为揭丑式报道。调查性报道是记者深人调查的产物。它要用具体翔实的事实性材料,指出丑闻、丑行的具体表现,揭露它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探寻它所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是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性报道。从写作特点上分析,它与解释性报道极为相似,即都立足于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新闻和所蕴涵的深层次的东西。所不同的是,解释性报道是对已经过去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重在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预测性报道则是对刚刚出现或未来将要出现的新闻事件、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预测出其最终结果和发展趋向。
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通过持续报道,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映,达到集中、突出的效果,引起受众的关注。连续报道是一种快捷、深人报道新闻的报道方法,多用来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或比较突出的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指的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或问题,把相互关联的典型人物、典型事物组合起来联为一体进行报道的报道方法。这种报道方法,通常把一个大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小主题,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大主题。选择重要题材
深度报道被西方新闻界称为“大报道”,题材重大、篇幅宏大便是题中应有之义。深度报道所选取的报道题材,往往是重大国际问题或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问题。展开新闻事实 叙事与论理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提供简历性的事实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
导语
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
过渡到主题
发展主题
结尾
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关于新闻策划的争论及其概念界定 新闻策划的动因 如何进行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新闻策划的两个案例 新闻策划概念引入过程 当今媒体对新闻策划的重视 新闻策划带来的一些问题
新闻策划带来的一些问题 老问题:主题先行; 恶性炒作,过度炒作; 商业味道浓厚的策划; 策划带来的新闻失实; “新闻策划”的三个层面 对事实的策划 对报道活动的策划 对媒介运作的策划 新闻策划概念的界定
关于新闻策划的含义,我们采用蔡雯的界定,即所谓“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指的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说来,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
二、媒介新闻单元(指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资讯为主要职能的那一部分)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三、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本课程是采访课,因此主要侧重于最后一个方面,即新闻新闻报道活动本身的需要报道的设计与组织 新闻报道活动本身的需要
新闻报道活动是主观认识客观、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既然有人类主体活动,就必然会有目的性、主动性,就必须进行计划。
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对独家新闻的渴求刺激了新闻策划
充分发掘新闻价值,把新闻做足、做绝的需要 广告、发行要求内容方面的配合 如何进行报道策划
报道策划的五原则 报道策划的类别 报道策划运作流程 报道策划中的选题策划 报道结构 报道方式 报道方案设计
报道策划的五原则
媒介策划的底线:准确、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五原则: 事实为本 不断创新 可调整 追求实效 可执行
报道策划运作流程 前期
确定选题,设定目标 收集处理信息 设计报道方案 后期 实施方案 搜集反馈 调整方案
报道策划中的选题策划
可供报道的客体(事实)受众获知的需要 实现传播的条件 报道结构
报道结构要素:时间、空间、角度、广度、深度、符号 报道方式 集中式 系列式 连续式 组合式 受众参与式 媒介介入式 媒体联动式 报道方案设计 报道目的
报道范围与重点 报道规模与进程 发稿计划
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报道资源配置与运作机制
采访策划 确认选题 对主题的思考 ☞主题是记者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主题与问题 ☞主题与内容 ☞主题与标题 ☞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 ☞主题的提炼与表现 对角度的选择 ☞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中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角度与客观事实 ☞角度与报道形式 ☞角度与电视特色的发挥 ☞角度选择的着眼点 对形式的考虑 ☞形式指事物的状态结构。新闻报道的形式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报道方式 ☞形式与节目形态 ☞形式与采访方式(在节目中结构全片)
展现采访的全过程(人物专访、现场报道、电视讨论、以采访为拍摄主线的纪录片)插入采访片断(动态新闻、现场快速采访)采访准备 全面准备 ☞理论准备 ☞政策准备 ☞情况准备 ☞知识准备 ☞心理准备 ☞事务准备 确定重点 ☞重点范围 ☞重点对象 ☞主要画面 研究背景 ☞目的和作用 ☞研究背景的基本环节 ☞广泛浏览 ☞分门别类 ☞综合分析 ☞消化吸收 ☞存贮积累 设计问题 ☞通用原则 ☞辅助公式(GOSS)☞总体设计 ☞屏幕后问题的设计 ☞屏幕前问题的设计 拟定方案 ☞先期采访方案 ☞具体摄制方案 调查性采访 调查性采访界说
调查研究与调查性采访
广义讲,所有的新闻采访都是调查研究
调查性采访,在采访现场,记者以一个对事态未知的角色,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组织问题,挖掘出事实真相,揭露问题实质的采访活动。选题原则
重大: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入手来选题。紧迫:从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入手来选题 适时:选择适合形势需要的题材。
独特:抓热点中的冷门,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找角度。近核:题材选择要能实现揭示事物真相本质的最终目的。采访要求
采访准备:掌握翔实的材料 采访实施:展现调查过程
客观: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让观众从事实的逻辑力量中自己得出结论。魅力:观众参与思考。
社会责任心:冷静、勇敢地深入深入到社会矛盾中去。客观、缜密的考虑报道效果。题材分类
批评揭露性调查
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调查 新问题、新事物调查 人物心态的调查 消费生活的调查 取证材料
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展现调查过程 制造兴奋点 全感采访
三、论证与论点----观点性采访
观点性采访是事实性采访的进一步升华和精炼,是调查性采访的评论部分的基础。调查性采访报道的结构
采访结构
事实性采访+观点性采访
报道结构
陈述部分+评论部分
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事实是观点的基石
观点统摄和深化事实 调查性采访的论证
1、论证寓于展示事实的过程中
2、恰当安排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完成说理过程。
3、调查性采访的论证强调的仍然是展示过程,在过程中说理,而非记者或主持人的逻辑推理。
4、在结构安排上,当事实的调查、事实逻辑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适时引出不同阶层人士对事件发表观点见解,完成报道的主导传播意向。
5、请记住:论据的形象性、论证的群体化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两大特点。
调查性采访的论点
1、论点与论据相辅相成,论据支撑论点,论点升华论据
2、论点源于论据,但要能跳出事实,把具体问题向更广的范围、更宽的思路扩展。
3、论点的提炼
既不能重复镜头语言已经表现过的,也不能跳出节目高谈阔论。力求既点到为止,又说清观点;既短小精悍,又有回味余地 跳出细节和过程,站到适当高度去总结,或引申开来。调查性采访的要求
1、充分准备与随机应变
2、感性印象与理性思考
3、舆论导向与客观公正
4、交流式采访与思想交锋
5、明察与暗访
6、心理较量的技巧 抓住矛盾,紧追不舍 有意设套,引出真相 有意停顿,施加压力 实物取证,追问真相
《新闻调查》 节目要求
1、问题意识:对于调查性采访报道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和事,都有问题。
2、调查样式:新闻调查报道的不是单个时间或事件的局部,而是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
3、调查手段: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记者既是主体,也是节目的一个结构元素。调查记者,他是调查的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节目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4、调查路径:记者的调查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时调查的结束。
对记者的要求:
1、质疑精神:记者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质疑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2、平衡意识:应该让事件中冲突的各方和不同观点的组织(群体)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3、平等的视角:在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4、平静的心态: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你对事物作出更准确地判断。
选题要求
1、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
2、这些事实有没有关切度?你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否关心?
3、这一事实有没有价值?它是否反映出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某些典型特征?
4、它是不是有区隔性?这样的选题会不会同时也被其它栏目选中 关于调查性采访中体验式采访报道和暗访的讨论 体验式采访 优势(略)质疑:
1、对新闻真实性准则的挑战
2、变客观报道为主观感受
3、新闻选择摒弃了新闻价值观
4、在法律、道德和真切感之间摇摆
正确的态度
不能事事体验,一般应选择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或在社会上已存在较长时间的典型问题,但又使凭常规难以采访到的。
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及传播道德的。
既要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避免片面性 暗访的准则
暗访必须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公民的隐私权不受暗访的伤害 国家秘密不受暗访的伤害 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暗访的目的应该是善意的
暗访不得违背正常的新闻采访原则
第四篇:报道策划笔记重点
第七章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20世纪90年代“策划”理念由商业界引入新闻界,人们开始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报道策划更强调受众本位、主动性和动态性。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及作用 1.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
(1)阶段性。新闻报道策划每一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选题需要策划,一次报道策划在实施并完成以后,还会有新的报道需要策划。
(2)滚动性。报道策划的生命力在于随着报道客体与报道环境的改变,不断地改进与修正原来的方案,报道策划这种“应变”功能决定了报道策划要随着报道的推进与拓展,滚动式地运行。
(3)风险性。新闻报道的成败要依赖编辑的选择和决策,而媒介的成败又是由所有这些选择与决策累积出来的。
2.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1)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2)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整合各种资源。(3)有利于满足受众需要,提高传播效果。
(4)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保持竞争优势。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1、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
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如卫星发射、奥运会等新闻事件或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非事件性新闻等,都属于可预见的新闻报道内容,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可以提前进行。
非可预见报道性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如地震、水灾、海啸等自然灾害和非预见性灾难如空难、车祸、火灾等;或突发公共事件如战争、游行中的 1 **、体育赛事中的踩踏事故等等。
2、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划分
周期性报道策划:报社新闻采编部门的一种常规性的报道策划,运行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度、月、周等进行的报道策划。
非周期性报道策划:报社新闻采编部门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如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般不可能提前纳入常规性的报道策划中,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这种策划是周期性策划之外的一种应变策划。还有一些重要活动、会议的报道,虽然可以提前准备,纳入周期性报道策划中,但由于报道内容非常重要,需要以长时间、大规模的报道战役来完成,有时也在周期性策划之外专门进行报道策划。
3、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划分
独立型报道策划: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如报道国务院机构改革、人大政协会议召开、海湾战争爆发等,新闻媒介通常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客观报道,这种报道策划是独立运行的。
非独立型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主要为公益性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如策划救助贫穷学生的公益活动、策划宣传媒介的公关活动等,并且使这些活动成为报道客体,报道者身兼“报道者”与“当事人”双重角色,新闻报道策划与活动的策划、组织相互配合进行。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 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的基础 1.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2.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3.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五、新闻报道的方案设计
1、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面、报道对象。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最重要内容和思想。
2、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
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
报道进程——报道全过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
3、发稿计划
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篇幅、作者、版面位置、刊出时间等。
4、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
(1)集中式报道: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
(2)系列式报道: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
(3)连续式报道: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4)组合式报道: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
(5)读者参与式报道:吸引读者参与新闻报道活动,读者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6)媒介介入式报道: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客体(一般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7)媒介联动式报道:与其他新闻媒介共同进行同一主题的报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
5、报道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管理
(1)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
(2)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
六、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1.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新闻报道的实施是对新闻报道方案的执行。新闻报道的调控指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接 3 受信息反馈,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修正原先的方案,确保新闻传播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新闻策划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度”:
一是宣传要适度,不能炒作过头,产生副作用。否则有可能在获得短期效应的同时,却损失了更多未来的机会;
二是投入的代价要适度,即策划带来的实际效益必须大于实际投入,否则得不偿失。2.接受信息反馈 报道者的信息反馈 报道对象的信息反馈
有关部门与主管单位的信息反馈 读者的信息反馈 3.方案的修正 修正报道思路 调整报道内容 调整报道规模 改变报道方式
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报道策划追求社会反响的同时,亦遵从新闻规律,注意社会效果,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新闻炒作偏重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社会效果和社会责任感考虑不多。
★报道策划选题的题材意义比较重大,报道讲究时机。新闻炒作往往小题大作,偏重于社会新闻、灾害事故、娱乐新闻、名人隐私等通俗题材,新闻价值不大。
★报道策划按照新闻规律,按照事件的进展来报道,不会反复;新闻炒作按照商业的需要,任意编排事实,有明显的反复性。
第五篇:报道策划练习1
报道策划练习:小街故事
内容综述
内容锁定小街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及生存环境,关注与小街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结合本土的文化土壤,表现有张力的故事。
可行性
现象分析,组织人员,题材背景等相对来说比较好掌握。资金消耗较小,路程近,实施环境相对稳定。总体上来说,可行性较高,利于我们实践。
报道主题
1“老表”现象及“老表们”的故事
2范围以学校对面小街的生活为题材。
3讲好故事,并且增强评论环节,引导读者心态,让人们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4报道重点:人们生活,小贩们的“工作”,小贩生活趣闻。
报道的模式和进程
以小组的形式,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小街一周的采访报道纪实。(时间:一周)
制定发稿计划
一周后,在全校范围内播放小街纪录片。面对全校范围内征稿。
稿件内容:对小街“老表”文化理解;对本纪录片的观后感想;对滇池学院与小街之间渊源联系的分析等。
小组内部每人要交一份活动体会。稿件收缴时间为三天,一天审阅分类,第四天出版。
报道结构与报道形式
报刊定为专刊,分为四个版面,分别为A生活秀,B情感纪实,C我们之间,D我要说。
报道力量配置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采访,其余两人负责对一天的纪实进行文字筛选。再一周结束后,小组所有人员每人一篇体会,每人负责一个版面。
总结
从琐碎中提升出作为一种情怀的人本主义关怀、介入和组织社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