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律研究》之“绪论”
Script>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必须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史,这已是史家的共识。同样,一部中国法制史,如果只是津津乐道于华夏“正统”王朝立法建制的辉煌成就,而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政权的法制漠然置之,或视其为华夏王朝法制的附庸,那么,这部中国法制史就是残缺不全的。或者说,它不能算作一部真正的中国法制史。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致可作南北之分。从某种意义上崐讲,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较南方突出。他们多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素以勇猛、强悍著称,曾多次入主华夏建立统治全国的政权,或控制中国北方,与南方汉族政权长期并存。从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在中原建立十六国,到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从辽、金、西夏与两宋的长期对峙,到元朝和清朝的“大一统”政权,历时近千年之久,几乎占了整个封建时代一半的时间。
在入主中原之前,北方少数民族大多已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创立了富于特色的游牧民族文化。他们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记录成文的习惯法规范或成文法典。诸如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为部落联盟首领时的“籍没之法”;女真族在十一世纪初石鲁联盟时代的“条教”;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编纂的《大扎撒》等。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虽然受到源远流长的华夏正统法文化的冲击和融汇,但仍然顽强地固守自己的领地,凭借本民族在国家政权中占居统治地位的优势条件,对国家立法建制以至整个社会生活发挥影响,使这些政权的法制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然而,正是这些富于多元化特色的法制融入,为儒家思想束缚下步履蹒跚的中国法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才使中国古代立法建制创造出世人注目的辉煌,中华法系才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而跻身于世界大法系之列。
可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中国法制史论著,除对北魏、元朝和清朝法制稍微注意外,五胡十六国、辽、金、西夏、蒙古汗国、后金等少数民族占居统治地位政权的法制,备受冷落,或只字未提,或一笔带过,或基于“华夏正统”的观念,只是对其中野蛮残酷的内容痛加挞伐,却置其法制上的建树于不顾。至于有关少数民族法制史的专著,则基本上是空白。
这种状况,显然与少数民族政权法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因此,全面、系统地探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立法建制活动及其经验教训,无疑是民族学和法学理论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有鉴于此,笔者在完成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法制通史》之《宋辽金卷·金朝法制》撰稿任务后,对所搜辑的大量金律资料进一步作了深入的探索和考察,汇纂成此书,力求反映金朝立法建制的全貌,期望对民族法制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
在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中,女真族尤以历史悠久著称。其先世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受周王室册命的肃慎。后来,肃慎部族在汉魏晋时期被称为挹娄,北朝称之曰勿吉,隋唐称靺鞨,五代始将黑水靺鞨称为女真。到十一世纪时,以靺鞨为主体,吸收不同祖源、语系的氏族部落形成的女真族,在“白山”(长白山)、“黑水 ”(黑龙江流域)间崛起。自公元1115年建立国家政权后,相继吞并辽朝和北宋,在中国北部建立了长达一百二十年较为稳固的统治。
在此期间,女真族以开放的恣态,吸收和融合了汉族及其他各族文明的精华,促进了本民族的飞跃发展。同时,对异族文化博采兼纳,又使女真文化获得了丰富的滋养,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多元文化。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双向渗透的结果,形成以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的多元一体的金文化。可见金文化并非同时并存的宋文化的附属,而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金文化应与宋文化并列于“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在金代社会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金建国之初,女真“旧俗”尚支配一切,占居上风。到熙宗时,金朝在中原的统治基本稳定,统治者开始提倡尊孔崇儒。在世宗、章宗时期,儒家思想已成为金统治的思想基础,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学的精神原则成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儒家的忠孝观念被奉为调整君臣上下和家庭、宗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礼俗、丧葬、文体、游艺、岁时杂俗乃至心理素质等深层文化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华夷同风”的文化积淀。
有金一代,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灿然皆备,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佛教、道教尤为盛行。儒家思想之所以独占鳌头,成为金朝统治思想的核心和主体,乃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金崇奉的儒家思想,已不同于先秦和汉代的儒学,而是继承北朝以来兴起的新儒学。这种新儒学不尚虚名,注重博实,敢于摒弃“贵华夏,贱夷狄”等陈腐观念,敢以北方王朝自重,以“正统”自居,完全适合金王朝力图在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树立“正统”形象的需要,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此外,金统治者崇儒还缘于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现实目的。世宗即位后,鉴于女真贵族集团内部不断发生争权夺利的血腥事件,熙宗、海陵王相继死于暴力政变,遂大力宣扬和提倡儒家忠孝观念,特别强调忠君,把忠君思想作为调整君臣关系的法宝,要求臣僚“惟忠惟孝,匡救辅益,期致太平”(《金史·纥石烈良弼传》),告诫臣民不要做有亏忠节的事。
金统治者带头尊孔崇儒,使女真人皆以学习华夏文化为荣,汇成一股学习华夏文化的潮流。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逐渐为女真人普遍接受。儒家思想成为汉、女真人等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
各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确立,推动了金代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和封建文化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三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氛围中,金朝立法上采唐辽宋之制,参以女真传统习惯法,形成具有多元特色的法崐,并对元朝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朝第一部成文法规
熙宗《皇统新制》,就是以本朝旧制为基础,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汇纂而成。此后,海陵王《正隆续降制书》、世宗《军前权宜条理》、《大定重修制条》等法规,都是修订皇统以来历代法规基础上颁行的。集金代立法之大成的《泰和律令敕条格式》更是以唐律疏义》之翻版。它不仅是金朝的一代成法定规,其效力还及于元初。“元兴,其初未有法守,百司断理狱讼,循用金律”
(《元史·刑法一》)
直到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始禁用金泰和律”(《元史·世祖本纪》)。从蒙古汗国太宗六年(1234年)灭金而沿用金律,至此已三十七年时间。而且,金律的效用并未因元世祖一纸禁令而中止。世祖下令禁用金律时,并未颁行一部足以代替《泰和律》的成规定制。以致至元十六年(1279年),御史中丞崔 仍建言:“宪曹无法可守,是以奸人无所顾忌,宜定律令以为一代之法”。(《新元史·刑法志》)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颁布《至元新格》后,元成宗于元贞二年(1296年)以“律令,良法也,宜早定之”(《新元史·刑法志》),命参知政事何荣祖等更定律令。但新律直到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仍未颁行。时中书省臣上疏:“律令者,治国之急务,当以时损益。世祖有旨,金泰和律勿用,令老臣通法律者参酌古今,从新定制,至今尚未行。臣等谓律令重布,未可轻议。请自世祖即位以来所行条格,校雠归一,遵而行之。”(《新元史·刑法志》)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大元通制》告成,才最终取代了《泰和律》的地位。可见,在中国法制史上,金律和两宋法律共同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四
关于研究金律的资料问题。
金代律典法规早已亡佚不传。我们只能从散见于历史典籍中的法制资料,勾勒出金王朝立法建制之概貌。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一百三十五卷,乃是可资参阅的基本史籍。《金史》系元代官修的一部正史。其依据是金朝史官编纂的诸帝《实录》和《国史》,并以金人刘祁的《归潜志》、元好问的《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王鹗《汝南遗事》等著作参证补遗,内容详实而可靠。正如《四库总目提要》所论:金代“制度典章,彬彬为盛,征文考献,具有所资。”而且,《金史》成书前,已有不少史家对金朝史实做了大量的考订整理工作,“相承纂述,复不乏人”,为修成《金史》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四库总目提要》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之久,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对《金史》赞誉有加,称该书“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清人赵翼亦指出:“《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谓为“良史”。(《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七)
此外,题为“淮西归正人宇文懋昭撰”的《大金国志》、宋人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洪皓的《松漠纪闻》等,亦是研究金律的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72年出版了叶潜昭先生的学术专著《金律之研究》。该书以宋朝律博士傅霖所撰《刑统赋》之疏解,及《元典章》为依据,参照《唐律疏议》,对金《泰和律》的条文进行了“复旧”,为金朝法制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弥补金代法规亡佚造成的资料阙如作了有益的探索。其研究方法和视角独特而新颖,给人以启迪。
然而,《金律之研究》所“复旧”的金律,只是颁行于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五月之《泰和律义》。该律典虽然堪称金朝立法的主要成果,却不能反映此前近九十年间金律发展演变的历程,无法显示金代立法建制之全貌。须知,无论熙宗《皇统新制》、海陵王《正隆续降制书》,还是世宗《军前权宜条理》和《大定重修制条》,都是金代长期通行的成法定制,当然是金律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则,《元典章》、《刑统赋解》、《刑统赋疏》等,多为元人著作。其中对《刑统赋》的疏解,援引了《唐律疏议》和元代的判牍、案例作为印证。在未经信史佐证,其中唐、宋、金、元之制难以区分的情况下,将上述著作中的内容认定为金律条文,似值得商兑。
《金律研究》之“绪论”(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身边的感动》演讲稿与《金律研究》之“绪论”演讲
(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身边的感动》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佛子山小学五年级的***,今年十岁,《中国精神颂》里面的小故事我都认真的看完了。
也许我还太小,里面的一些故事让我感动之余,也让我为之惊奇,甚至我还会动用想像力去问,《27年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为什么不找10个伙伴,这样用2.7年就可以完成《本草纲目》;愚公为什么不搬走自己,却非要去动几十万年也难得搬走的大山;《砍树留邻》里的那两家人为什么要用砍树这种违法的方式来换和平。或许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了,他们的行为让我不解,但我还是为他们孜孜以求的品格而沉醉。
但是书中袁媛、马鹏飞等小英雄就像我身边的同学一样亲切,他们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的真实,让我感动!
8岁的袁媛在父母因煤气中毒晕倒时,她有点儿害怕,但是没有哭,她想起起老师在生存教育课上教的自救知识,马上实施起来: 还没有因此耽误学习。贴在马鹏飞床头的作息时间从早上5:00到深夜23:30密密麻麻写满他这一天需要做的事情,至今已经坚持了9年。他说:“奶奶把我照料,我照顾奶奶是理所应当的”。
其实在我身边,就有许多像袁媛、马鹏飞一样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逃不躲,勇敢地面对并解决它;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被困难吓倒,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最后困难总是迎刃而解;还有的同学是低碳生活拥护者,他们是家里和学校里的节水节电小小监督员;特别是我们同学中有好多像马鹏飞哥哥一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家里帮爷爷奶奶分忧,在学校认真学习、团结同学,自强不息,快乐健康成长。
这些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同学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在生活中少浪费一滴水,少折一枝花,多种一棵树,多让一次座这些点点滴滴无不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无不是为今日成功的中国添彩。
同学们,我们在感动之时,也要向这些小英雄学习;学习他们,让我们携手为明天辉煌的中国而奋发进取!
直到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始禁用金泰和律”(《元史·世祖本纪》)。从蒙古汗国太宗六年(1234年)灭金而沿用金律,至此已三十七年时间。而且,金律的效用并未因元世祖一纸禁令而中止。世祖下令禁用金律时,并未颁行一部足以代替《泰和律》的成规定制。以致至元十六年(1279年),御史中丞崔 仍建言:“宪曹无法可守,是以奸人无所顾忌,宜定律令以为一代之法”。(《新元史·刑法志》)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颁布《至元新格》后,元成宗于元贞二年(1296年)以“律令,良法也,宜早定之”(《新元史·刑法志》),命参知政事何荣祖等更定律令。但新律直到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仍未颁行。时中书省臣上疏:“律令者,治国之急务,当以时损益。世祖有旨,金泰和律勿用,令老臣通法律者参酌古今,从新定制,至今尚未行。臣等谓律令重布,未可轻议。请自世祖即位以来所行条格,校雠归一,遵而行之。”(《新元史·刑法志》)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大元通制》告成,才最终取代了《泰和律》的地位。可见,在中国法制史上,金律和两宋法律共同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四
关于研究金律的资料问题。
金代律典法规早已亡佚不传。我们只能从散见于历史典籍中的法制资料,勾勒出金王朝立法建制之概貌。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一百三十五卷,乃是可资参阅的基本史籍。《金史》系元代官修的一部正史。其依据是金朝史官编纂的诸帝《实录》和《国史》,并以金人刘祁的《归潜志》、元好问的《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王鹗《汝南遗事》等著作参证补遗,内容详实而可靠。正如《四库总目提要》所论:金代“制度典章,彬彬为盛,征文考献,具有所资。”而且,《金史》成书前,已有不少史家对金朝史实做了大量的考订整理工作,“相承纂述,复不乏人”,为修成《金史》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四库总目提要》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之久,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对《金史》赞誉有加,称该书“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清人赵翼亦指出:“《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谓为“良史”。(《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七)
此外,题为“淮西归正人宇文懋昭撰”的《大金国志》、宋人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洪皓的《松漠纪闻》等,亦是研究金律的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72年出版了叶潜昭先生的学术专著《金律之研究》。该书以宋朝律博士傅霖所撰《刑统赋》之疏解,及《元典章》为依据,参照《唐律疏议》,对金《泰和律》的条文进行了“复旧”,为金朝法制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弥补金代法规亡佚造成的资料阙如作了有益的探索。其研究方法和视角独特而新颖,给人以启迪。
然而,《金律之研究》所“复旧”的金律,只是颁行于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五月之《泰和律义》。该律典虽然堪称金朝立法的主要成果,却不能反映此前近九十年间金律发展演变的历程,无法显示金代立法建制之全貌。须知,无论熙宗《皇统新制》、海陵王《正隆续降制书》,还是世宗《军前权宜条理》和《大定重修制条》,都是金代长期通行的成法定制,当然是金律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则,《元典章》、《刑统赋解》、《刑统赋疏》等,多为元人著作。其中对《刑统赋》 的疏解,援引了《唐律疏议》和元代的判牍、案例作为印证。在未经信史佐证,其中唐、宋、金、元之制难以区分的情况下,将上述著作中的内容认定为金律条文,似值得商兑。
《金律研究》之“绪论”
第三篇:2012“春之律”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繁花绽放的春日,在这激情燃烧的三月,我们迎来了学生雅园小区第十一届“春之律”社区文化艺术节。这是一次心灵与才华的交流,更是一次视听与美感的盛宴。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学生雅园小区党总支感谢学校领导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心和指导!感谢各职能部门对学生雅园小区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体老师及学生干部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感谢广大同学对雅园小区团学工作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谢谢你们!
一年一度的“春之律”社区文化艺术节在学生雅园小区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积极的作用。它注重以科学精神与文化艺术来培育和熏陶大学生健康高雅的人格魅力,着眼于学生的特才展示和创造力的培养,引领学生们进一步朝着人格有魅力、专业有实力、学习有活力、发展有动力的方向迈进。本次社团文化艺术节以“构建学习型社区,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涵盖了思想教育、学风建设、素质拓展、科技创新、文体活动五个门类20余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广阔而绚烂的舞台,在这里飞扬青春,舞动生命,尽显新一代青年大学生蓬勃的朝气和独有的风采。
同学们,文化艺术节是一个窗口,它可以将我们迸发的热情传递到外面的世界;艺术节更是一只无限量的容器,等待着盛满我们四溢的才华。每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青年大学生,都应该加倍珍惜这次机遇和平台,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积极参与到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去,展示青春风采,增强团队精神,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张扬个性、突显自我的时代,是一个激情澎湃、大浪淘沙的时代。勇于劈波斩浪,才能驶进更广阔的大海;勇于挑战狂风,才能飞向更高远的天空。我们要认清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挑战未来,创造未来。把我们全部的才情和勇气奉献给校园,奉献给社会。用我们生命和灵魂的光芒照亮青春,照亮梦想!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8条金律
导语:高会考试合格成绩三年有效,要求在通过考试三年内通过评审,假如通过了,就是高级会计师,永久有效!假如没有通过那第四年要重新考试,然后继续参加评审。下面就由小编来告诉大家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8条金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正确选择考试用书
对高级会计师考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只制发《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没有统一的指定用书。在市场上高级会计师的考试辅导书虽然较多,但质量参差不齐,选择好的考试用书对应试者来说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所有考试用书中《考试大纲》是必不可少的,应试者只能以《考试大纲》为主,由于考试大纲只有“说明”、“考试内容”、“考试样题”三部分内容,除“考试样题”外没有相关习题,要想顺利通过考试,有必要再挑选一本质量不错的辅导用书,来对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本人由于报名时没有买书,考前买了一本考试用书,直到临考前一周作模拟题时发现好多内容自己看的书上没有,才又去买了一本《考试大纲》。
二、把握备考时间
有人会问,该如何把握备考时间呢?根据视野网站的调查结果,有50.58%的应试者是在考前一个月开始复习备考的,28.88%的应试者是在考前两个月开始复习备考的,鉴于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应试者均具有中级职称,笔者认为,复习备考时间不需要太长,但应视考生基础而定,基础好一点的在考前一个月开始复习完全能来得及,对于考过中级会计师时间较长或者通过评审方式取得中级职称的应试者,因近年来会计法规变动较大,应提前进行备考,以确保万无一失。
三、解读考试特点
打算备考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应试者,首先,要了解一下高级会计师考试的特点,然后花一定时间研读考试大纲,在此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训练上,按套路快速解题,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高级会计师考试总体上说有“开卷考、层面高、题量大、时间紧、难度不大”等特点。我们针对这些考试特点逐一解决进行分析,求解备考的最佳对策。
1、正确对待开卷考试:很多应试者认为,高级会计师考试是开卷考试,没必要下太大功夫复习,对考试的知识点只要有印象就行。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存在着严重的思想误区,因为考试题量大,如果对考试内容不熟悉,在考场上只凭翻书抄很难做完考题,甚至有的连位置都找不到。千万不要以为是开卷考试就掉以轻心,开卷考试也需要认真对待。
2、准确把握考试层面:高级会计师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现阶段的高级会计师应具备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关于2005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可见,高级会计师考试侧重于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的考察,这与中级会计师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有不同的层面,一般不要求作具体会计分录,应试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能力的训练上。
3、重视新增知识点:高级会计师考试与国内其他考试一样也有“喜新厌旧”的特点。每年新增知识点较多地体现在考题中,以2005年为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经济利润、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等新增知识点在考题中均有出现,分值高达40分以上,所以应试者应重视新增知识点,对新增知识点必须准确把握。
4、题量大、时间紧:高级会计师考试一般有8—9道试题,全部为案例分析题,题干的信息量大,对答题速度不太快、知识点不太熟悉的应试者来说,最大遗憾莫过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来不及答完试题。
5、难度不大:从开考以来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高级会计师考试的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备考,考试时能把试题中已掌握的部分答到考卷上,通过考试的可能性就较大。
四、如何提高答题速度?
通过对考试特点分析可见,除了注意新增知识点和把握好考试层面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答题速度,那么如何提高答题速度呢?
首先,影响答题速度的因素之一是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不够,要想提高答题速度就要从提高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做起,为适应开卷考试这种考试形式,我们可以把知识点分为理解性知识点和记忆性知识点。对于理解性知识点,必须深入理解,并能够用此进行分析、判断,不求死记硬背;对于记忆性知识点又可分为常用记忆性知识点和不常用记忆性知识点,对于经常用到的基础性知识点需要作为判断的基础,我们要牢记,对于不常用到的记忆性知识点,要记清在书中的位置,以便在考试时能够顺利找到。
其次,影响答题速度的因素之二是题干的信息量太大,且大多数鱼龙混杂,快速准确的读题是提高做题速度的办法之一。正确的读题方法是:先从试题的要求读起,明确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题型,用笔标注问题的关键信息,看问题有无陷阱;然后,带着问题去读题干资料,阅读时仍然用笔标注关键的有用信息,再对照问题与已知资料,一一作出分析、判断。
最后,影响答题速度的另一个因素是没有掌握答题技巧,面对所需的文字描述,考场上不知道如何提炼语言及把握答题程度。从考试的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评卷是按点给分的,如果答得太少,可能漏掉关键点影响得分,如果答得太多,就会影响答题速度,所以要把握好答题程度,做到恰到好处。
五、研读历年试题,进行类型化训练
认真研读高级会计师历年试题及评分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的类型化训练,培养快速读题、快速提炼相关信息的好习惯,以提高答题技巧。近3年来的试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分析判断题:这种题型要求“分析、判断业务处理是否正确”,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除另有要求者外,答题时只需要说清“正确”或“不正确”即可得分,不必再说明理由。
解释理由题:这种问题的标志是“……并简要说明理由。”对于这种题只需答出依据的相关知识点,除另有说明者外,不必写出相关的法律、法规。
正确处理题:对于“如不正确,说明正确的处理”这类问题,需要把正确的处理答上。
计算分析题: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不仅要求进行计算,还要求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分析或决策。
逐条指错题:这种题型从属于分析判断题,与其不同的是分析判断题的要求中指明需要的判断点,逐条指错题则要求应试者从题干中找出不当之处,可见这比分析判断题的要求更高。
这些题型的答题程度和技巧希望应试者结合历年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加以把握,做到有的放矢。
六、关注考前信息
对于考生来说,考前信息相当重要。很多辅导老师根据考试大纲和法规政策的变化,根据自身的命题经验和敏感性一般能预测出考试的重点,像2005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考前推出高级会计师考试锦囊,考试知识点命中率在60%以上,所以考生朋友在考前一定要关注各方面的考前信息,对考前信息的复习也是查缺补漏的过程,再者因为对考前信息比较重视,也会刺激自己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更深刻。
七、考试时应带什么书?
考试时应该带哪些书,是应试者考前关注的重点,很多人建议考试时带上《考试大纲》、辅导用书、CPA教材、《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笔者在考试时也背了一大包的书,考试结束时才知道,除《考试大纲》外,其它根本没用,建议应试者考试时除了带上《考试大纲》外,没必要带太多的其他书。
八、要学会选择性的放弃
考卷中,并非按难度大小安排考题顺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分值也不一定成比例,且应试者对各考点也有熟练程度的差异,考试时一定要先找自己熟悉的题目做,如果时间不够一定要舍得放弃,考试不要求考100分,只要合格就可以了,若能确保答题的准确率,一、两道题没做,丝毫不影响顺利通过考试。
只要按以上方法进行备考,相信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并不很难,衷心希望应试者能顺利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五篇:绪论三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三、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应该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的创建提供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道德问题研究提供相关 理论支持,具有实践层面的应用价值。
在学术界已经有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但大规模的实践应用研究还没有
真正开展,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目前国内有关环境伦 理学论著正日趋丰富,有关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或理论的论文也很常见,但将视野投向大 学生生态道德养成,从伦理学角度开展研究的课题几乎没有。生态道德养成问题上,学术 界研究的不多,仅南京工业大学黄爱宝教授在2007年《南京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生态 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一文,从行政学角度对生态公民和生态公民的养 成问题在概念上做了详尽分析。从“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字面上搜索,在期刊网上查到1 篇相关文章,为仲晓婷在2008年第3期《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上的《生态文 明建设目标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该文基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视角,以生态 人培养理念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进行了分析。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调查与问题的分析。论文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了大学生的生态认知、生态意识及行为的现状。基于现状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可行的一些教育途径及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涵盖了大学生 生态问题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因素。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突出现实性和生 活化。运用的SPSS17.0软件是该分析软件较新的版本,调查分析以相关性分析和归类分 析为主,具体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较为客观。论文中的调查数据原本体现了 调查现状,部分调查误差和个体差异进行了相应分析:如对大学生群体生态问题上的个体 差异分析,包括不同家庭居住所在地对生态知识了解程度的比较;又如对大学生生态知识、意识、行为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分析上。应该说,这次调查是较客观的,也是较为真实可 信的。
二是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探讨。本文立足于生态养成教育本质,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规格上应有的眼界和追 求。包括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规范、教育的原则与主要任务,具体对策。应该说,这些 分析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在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新意。同时,部分章节 也已在一些学报上发表。
综上,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德育”两个论题,系统的运用伦理学理论,以一个全新角度收集、整理有关生态道德养成理论,在公民道德 体系与生态道德体系理论下进行对照研究,并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寻求 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策略,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借鉴和启迪作用。这既是本文的创新之 处,也是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