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时间:2019-05-13 14:3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春市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春市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第一篇:宜春市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1986年起与养老保险同步实施的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近二十年来失业保险以其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功效,为我市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到~年9月底全市历年累计为4.8万名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待遇1.4亿元,拨付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0.23亿元,转入促进就业资金0.31亿元。随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终结和两条保障线全面并轨,今后失业保险将担负起两条保障线的重任,新形势下,失业保险作用更加凸显,问题亦更为突出。

一、现状分析

到9月底,全市实有失业保险缴费人数153150人,与1999年事业单位尚未扩覆时24.8万人相比,净减9.5万人,减幅达38.3%;今年1至9月全市征缴失业保险费2276万元,完成当期征缴计划的96.6%;1-9月全市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10109人,较上年同期8366人净增1743人,增长20.8%;失业保险费用总支出2639万元,与上年同期1331万元比增长98.3%;累计欠缴失业保险费8343万元,较去年同期净增438万元;累计结存失业保险基金5347万元,较上年末净减330万元。

总体情况看,一是失业保险缴费人数和基金征缴与上年同期及以往相比,呈参保人数减少、基金增幅减少的态势,县市工作很不平衡,如宜丰县前三季度征收失业保险费36万元,仅完成任务的18%,二是受“并轨”和提高失业保险待遇影响,享受待遇人数增多,基金支出骤增,基金存量减少,支付形式严峻;三是失业保险欠费额度再增,欠费势头未变。

二、当前的突出问题

(一)失业保险征源萎缩,潜力难挖

1、国有企业参保人数严重流失,失业保险征源急剧萎缩,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深入,原属失业保险主力军的国有企业参保人数大幅减少,已由1997年21万人的高峰人数,下降到目前实际参保缴费人数不足6万人,减幅超过70%,减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由于改制力度大、步伐快,奉新、靖安、宜丰等县市地方国有企业的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已全部流失,缴费人数为零。

2、非公有制单位扩覆步履艰难,新的征源潜力难挖。据统计目前全市非公有制单位从业人数18万人,其中失业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仅为3.2万人,不足20%。国有企业退减后,本应由非公有制单位接替的情形,难以成形。究其原因:一是受参保缴费必然要增加成本,减少利润和企业经济利益不能最大化的眼前利益影响,多数业主拒绝参保缴费,不愿承担法定义务;二是职工将就心态较为普遍,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顾及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无奈之下只能将就;三是对失业保险理解不够,重视不够,力度不够,部分地方担心强制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参保会影响招商引资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有轻待失业保险的倾向,甚至还有设定“禁区”的现象,以至失业保险扩覆难以推进。

(二)失业保障资金支付形势严峻,缺口大、压力大。

1、可用资金少,支撑能力弱。从宜春的情况看,全市现有可用资金5347万元,支付能力按现行标准272.25元/人月,人均享受20个月计算,可以支付约9820人,总体只能维持目前已接纳的失业人员,再增即会无米之炊。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靖安、上高、丰城、高安、市本级等半数县市收不抵支,其中靖安、上高历年结存已全部枯竭,预计入不敷出的县市还会扩大。

2、由于目前我市的失业保险政策是后移分散制(即基于目前失业保险资金支撑能力和改制企业职工在改制时已获得一定数额的安置费用,一段时期内其生活基本能够维持的实际,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限适当后移,一般规定改制企业职工再就业后再失业的,可直接与失业保障并轨,其原保留的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即总体维持享受权益不变;对确无再就业能力的对象,经核定情况属实的,及时纳入失业保障),因此大量的享受对象可能将会自现在起及未来几年内出现,如按全市约16万名各类改制企业职工中的30%陆续进入失业保障线的保守预测,所需要的资金约为2.2亿元(40000人×20个月×272.25元/月人),潜在的资金压力和缺口巨大。按现行政策规定,失业保障缺口资金应由地方政府全额兜底,因此势必会给地方财政造成重压。

(三)失业保险欠费严重,清欠难

截止到~年9月止全市失业保险累计欠费达8343万元,从欠费构成看:国有企业6017万元,占总额的72.1%,事业单位2077万元,占总额的24.9%,其他单位249万元,占总额的3%;从欠费总量看:欠费总额相当于目前2.5个年度总征缴量。

1、国有企业旧欠难清。国有企业失业保险欠费基本产生于企业改制前,按企业改制政策规定,本应由企业在改制时按优先顺序清偿,但由于享受失业保险权益是后移分散制,当时企业和职工得不到实利,因此多数企业在清偿社会保险欠费时,宁愿清偿养老保险大头,也不愿清偿失业保险小头,基本拒付。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逐步到位,大量失业保险欠费已成为难以清偿的呆帐。

2、事业单位参保缴费欠缺严重。在目前国有企业退缩后,非公有制企业又不能及时替代的状况下,本应担当主力的事业单位仍欠费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参保政策未落实到位。按照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参保政策规定,属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应缴的二个百分点的资金,应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安排,目前全市除袁州区、丰城市、铜鼓县、上高县、奉新县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外,其他县市及市本级一直未列入预算,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因资金来源困难,多年来“空保”欠费。二是部分事业单位领导法规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认为事业单位是“铁饭碗”不会失业,不需要参保和缴费,不愿尽义务,有能力缴费也百般拒缴,如市本级几所大中专学校,两年分文未缴,工作人员数次登门亦拒不缴费。

三、建议

1、依法扩面,尽快将国家法定实施范围内的各类单位纳入失业保险扩覆征缴范围,重点是非公有制企业,以此扩大征源,增加征量,最大限度的挖掘征源潜力;做大面包,造大船,最大限度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财政支付压力;同时,亦能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因不能享受失业保险这一基本社会保障权益而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震动。由于在扩面征缴过程中必然触及业主眼前利益,产生抵触行为,同时也由于各地的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的需要,设置的“禁区”,使之难越。因此,特别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对推动失业保险向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尤为关键。

2、在抓非公有制扩覆的同时,加大失业保险欠费的清欠力度。首先建立机制,明确责任,将清偿失业保险欠费作为考核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责任目标,分解下达,尤其要发挥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责成企业在改制时按规定优先偿付失业保险欠费;其次是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有缴付能力久拖不交的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通报曝光;最后是通过法律程序,对拒不缴费的单位按照《劳动法》和xx《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征缴。

3、建议各级财政要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加大对第二条保障线的资金支持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失业保障支出,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各级财政支持的重点,是要按照事业单位参保的规定,将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其单位应承担的2个百分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支出,并实行财政代扣制,确保事业单位这个大“面包”不缺失,同时,又能以其示范和辐射效应影响带动其他所有制企业扩面征缴。

第二篇: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

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的综述

1、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较窄。依照《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失业保险应该覆盖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但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在2003年末时为25639万人,可实际参加失业保险者的为10373万人,可见事迹参保人数与应参保人数还存在着差距。因此,采取措施扩大实际覆盖面是推进失业保险的重要任务1。

2、失业保险金存在的问题:

(1)支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失业保险金用于直接的失业补贴比较多,促进就业部分的比重还比较低。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2007年、2008年分别为217亿元、254亿元,其中直接的失业补贴为129亿元、139亿元,占总支出的60%、55%。同时我国失业保险的基金总额迅速增长,而对救济人数和保障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因此导致大量基金结余,且结余连年递增。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用于生活保障部分过大,而促进就业部分偏低;另一方面,失业保险金在总量上并不算多的情况下却有太多结余,导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也违背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宗旨促进就业功能弱化。(2)给付期限过长。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过长,最长为两年。一方面增加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可能会造成基金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失业者的依赖心理,产生道德风险。可能会出现一些失业者依靠失业保险金生活而不积极寻找工作,甚至可能有失业者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5。(3)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不良。在收入方面由于实际参保人数与应保人数相差大,实收保费低于应收保费是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窄的必然结果;另外,企业还往往擅自降低缴费基数,也是实际收费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管理环节,一些地方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现象屡禁不止,或者利用部分基金结余进行投资时因失误而造成基金损失,从而大大削弱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基础和对失业人员进行补偿的能力。在支出方面,冒领失业保险金的现象仍然存在,失业后隐性就业者仍然在挑战着失业保险制度,而一些符合申领失业保险基金条件的人却因不了解失业保险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利1。

(4)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力度不够。从《失业保险条例》的内容来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显得非常被动,功能较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缺乏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条例立法宗旨为促进再就业,但是并没有关于促进再就业的相关内容,仅是粗略的规定失业人员领取职业培训和介绍补贴,缺乏具体操作细节;其次,该条例没有对国家和政府的就业促进职责作出规定,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对促进就业缺乏认知,无法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再就业服务。因此,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仍然以暂时性、低层次的失业者生活保障为主,促进就业功能较滞后2。

(5)失业保险资金的筹集力度不够、基金统筹层次低:○1企业拖欠、抵制失业保险费缴纳的“失业保险漏税行为”;○2直辖市和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的省、自治区由人民政府规定;○3县级统筹也存在问题,表现在其互济性差,不适应各地区间失业人口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3、失业保险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其立法层次低,立法滞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率和相对完善的法律责任。首先,在我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政出多门,管理费用太高;保值增值无从谈起;保险基金浪费十分严重。第二,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出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并未到位。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基本上仅仅是在每年年初进行一次,而且一些检查演变成了“走过场”;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亦未完全到位1。

4、失业保险的待遇标准较低。目前我国失业金发放属于现收现付定额给付,替代水平通常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85%,明显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按工资水平标准的55%—90%发放的标准。不仅形成失业保险金替代率较低,且造成各省市区之间的差异过大。最低工资标准各省市区基本上是每年调整一次,而失业保险金标准却没有做到相应联动的调整,这样不仅没有落实国务院规定,而且忽略了物价上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等因素给失业人员带来的压力3。

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立法内容上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相关实施细则,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赋予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为促就业、保民生做出新的贡献。立法宗旨上应该在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强调促进就业功能;立法原则上,失业保险制度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具体内容和措施上,比如在适用范围、费率水平、支出结构、给付期限等相关内容作细致的规定2。

2、拓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第一类:城镇被保险人。指整个工薪阶层,应包括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所有职工,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都应能享受一定期限的失业津贴救济和再就业机会。失业津贴的领取期限根据情况如保险人年龄、就业难度、经济衰退、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等可酌情处理。第二类: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是一个过渡人群,使他们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是有很大难度的。国家仅还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层面徘徊,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应加大农民工失业保险这一块的执行和监督力度。第三类:应届毕业大学生。随着我国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一批人有幸登入了大学殿堂,却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教育体制上要和社会需求接轨。另外,“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或未就业”也应纳入到失业保障范围中。

3、改进失业保险金统筹模式。这就需要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和实行差别费率,这样既有助于完善失业保险费率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就业的功能。

4、完善失业保险金运行机制。第一、健全失业保险基金扩面工作机制,拓宽基金来源;第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稽核和强制征收机制,确保失业保险费应收尽收;第三、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储备监管机制,杜绝基金流失;第四、建立失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使失业保险功能最大化。

5、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制度。(1)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失业保险管理体制的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建议对我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监督体系。政府在宏观上对失业保险进行间接管理和监督,而设立专门机构对失业保险事业进行直接运作和管理。(2)健全失业保险的监管体制。首先,建立专门的失业保险监督机构;其次,加强人

4大对失业保险制度的监管;最后,建立失业保险的外部监督机制。(3)实现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为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功能,对于筹集的失业保险基金,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利率及物价变化情况,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制度,努力争取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可以考虑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将失业保险基金中的一定比例作为投资基金,寻找积极稳定的投资途径,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2。

第三篇:失业保险案例分析与解答

失业保险案例【借鉴意义深远】

[案情]王某于2007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某企业聘任为技术工艺(科)员,按要求每月缴纳失业保险费。前不久该企业以其工艺设计严重缺陷给企业造成近5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通知解除与其的劳动关系,导致王某失业。王某失业后到有关部门领取失业保险金,可工作人员要其把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原单位用工登记及合同等资料和托管在人才中心的个人档案一并交来才为其办理失业登记,让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可王某担心解除证明上载有“工艺设计严重缺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之故,今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信息会影响其今后求职与发展,故不愿意把该材料提交给失业登记机构。

请问:不办理失业登记能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案例分析]

本案例涉及享受失业保险金的具体条件的问题,特别是未办理失业登记的失业职工能否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问题。

首先,为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就业,各国对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规定了具体资格和条件,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失业人员必须符合劳动年龄标准;第二,失业人员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第三,失业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就业年限,或一定缴费条件;第四,失业人员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在我国,申领失业保险金的具体条件是:第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以单位及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第二,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第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本案例中,王某不提交相关资料信息,导致无法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故其不能享受失业保险

第四篇: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简要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简要问题分析 2007年已经趋近结束,经过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目前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2007年的中国经济有一个关键词被无数人提起:CPI。仅仅一年,中国的CPI指数连续上涨,猪肉在一年时间里涨价50%,房地产的价格则更是以每年100%的价格快速爬升,股市从2000点一跃跳到6000点,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昭示着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的现象。从这些数字里,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经济过热的起因是什么?又应当如何做来避免经济过热带来的危害?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规避风险?本文尝试简单的分析以上若干问题。

要理解经济过热的现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经济,以及经济又是如何增长的。

首 先,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人类从事商品生产、交换活动的总称。人类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产出各种商品,因为专业化分工,不同商品的生产者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 换,因为以货易货的不便,人类开始使用货币进行商品交换。初始人类的黄金开采量与人类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差不多,因此黄金便担任了数千年的货币。而在1970年代,因为黄金开采量已经无法反应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增长,因此人类废除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而不管是以什么货币为度量单位,不管生产力发达还是落后,也不管20世纪中服务业占据经济领域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本质实际上依然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这两种行为(商品包括实物商品、虚拟商品、服务等等)。

之 所以要有商品交换,是由于人类的专业化分工引起的,每个人从事自己最熟悉的工作,可以最大化的生产该类商品,这样可以使得社会的经济总量最大化,通过商品 交换,社会中的每个人又获得了自己所需要、但又非自己专业可以生产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每个人可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通过商品交换,每个人可以获 得其他专业人员以比自己高的效率生产出的商品,实际上专业化分工以及商品交换使得社会上的经济总量增加了,而且每个人可以分享到更大的经济蛋糕。

进入近现代,经济中出现了金融市场,人们在金融市场中交易股票、期货、债券以及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市场的繁荣,为企业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反馈到生产领域,促进企业更加高效有利的创造社会价值。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资本市场的繁荣,大大促进了纯商品生产领域以及服务业的社会价值的增加,从而使得人类社会变得空前繁荣。

到此,经济运行可以被涵盖为——商品生产(实物、虚拟、服务),商品交换(消费),在这个过程中,若要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社会公信力的货币发行机构,针对经济的运行状况,确立货币扩张亦或是紧缩性政策,适当的发行货币。在19世纪末、20世 纪初,因为缺乏有效的货币发行机构,缺

乏有效的生产与消费的调控,资本主义世界频频爆发经济危机,其本质在于——不断增加的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低廉 的工人工资所造成的低社会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即,对创造出来的商品,社会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消费,从而造成资本投资的低效回报,社会经济总量的倒退。

中 国当前的经济出现的问题很复杂,但概括的说,其本质也在于此——不断增加的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低价的人力成本造成的低社会购买力之间的矛盾。简单的 说,就是,中国自己生产的商品,中国自己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消费。因而,中国的商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造就了中国无与伦比的外汇储备,而高额的外汇储备有 刺激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从理论上当提高中国的整体购买力,从而使得中国的内部消费能力增强,然而,由于中国连续多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 内部市场的购买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中国的企业一边在承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中国的老百姓却反而发现自己手中的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了——猪肉涨价、房 地产涨价等等。

中国的这种经济政策,其影响力经过多年的隐藏,终于在2007年 爆发性的出现在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上,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得银行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没有限制的贷款,房地产商依靠银行贷款买地盖楼,老百姓依靠银行贷 款购买房产,企业依靠贷款介入金融市场牟利,银行旗下的一支支基金也吸纳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介入金融市场抬高金融市场的总体价格。而这一切,实际上都脱 离了经济发展的本质领域——商品生产以及商品交换领域。大量的原本应该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以及消费社会创造的各类商品的资金,被卷入金融市场以及 房地产市场投机以图获取暴利。这又反过来造成社会购买力的进一步下降,如果不进一步加以控制,接下来就会出现因为购买力下降造成的生产力下降的衰退——也 就是通常我们口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届时,企业裁员,就业率下降,经济总量减少等现象都会接踵而来。

如 要避免以上所述局面的出现,需要政府以正确的经济发展观为导向,将社会的经济活动集中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领域来。具体来说,一是需要提高中国人民的购 买力,二是要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而在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提高中国人民的购买能力。只有创造了巨大的国内消费,才可能刺激国内的企 业扩大再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水平,才可能反馈回税收以及购买力领域,使得国内消费能力进一步增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至于如何提高中国人民的购买力水平,一方面是从绝对的方面确保中国人民手中的货币购买力增加,另一方面是从相对领域将消费的重心调控到对经济长期增长有益的领域,譬如汽车、电子产品、信 息服务等,而非房产、地产这类对经济长期发展无益的领域。

另一方面,作为普通的百姓,如何规避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中的风险呢? 只 要理解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危机的本质,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一个原则是不可逆大势而为。譬如,当政府鼓励房地产领域的生产与消费的时候,不应当退出该领域,而 是应该积极介入,分享房地产投机过程中的价值增长;在金融市场火爆的时候,同样应当积极介入,当然这需要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作为保障。第二需要对未来可能 发生的风险应当有清醒的认知——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与

相对不足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经济收缩过程到来之前,应当保障手中持有相对稀缺的商品——社 会生产力不足而需求相对旺盛的商品、难以扩大生产规模的稀有金属等,同时确保不持有过多的在经济危机中会大幅贬值的信贷资产——债券、股票等

第五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近日,XX县组织有关单位,设计了“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XX县位于XX市东北部,辖33个镇乡,315个村,农户总数23.4万户,农业人口80.2万人,占总人口的90.67%,面积1892平方公里。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XX县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25个,安全文明村18个,评选“三户”161998户,信用户171623户。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XX市文化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XX市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教育培训,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是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镇(乡)党校、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通过科技宣传月、宣传周、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培训160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黑板报、宣传专栏165期,培训转移劳动力8353人,962名青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村两委干部251人。三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印发《纲要》学习简行本,举办《纲要》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栏”,书写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各乡镇还相应制定有乡村特色、适合农村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四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一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统计,近年来XX县农村共投入74.6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目前,全县农村拥有宣传文化站2个,广播电视站30个,村文化活动室39个,农民演出队伍(含锣鼓队)134个,体育场所127个。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XX县梁山灯戏、XX年画、XX癞子锣鼓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全县1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含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今年,XX县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乡村文化节先进县”。三是每年组织县文广新局、科委、卫生局等10多个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XX县在前几年的探索中,坚持走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来,XX县33个乡镇、31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纳入镇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把“村校”建成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学习、信息传播、文化活动基地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通过学生这个纽带,连接学校和家庭,学生把在学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如云龙镇云龙村2组有一村民,前几年爱好打麻将、搞赌博。其女儿在该村小学读四年级,经老师教育,回到家里监督父亲,帮助父戒掉了赌博恶习。村民在村校通过文明教育的潜移默化和学生这个纽带,思想政治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自觉戒掉恶习、摈弃陋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该做法曾被中央和市级主要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受到好评。

4、开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活动,促进农村创建整体水平上档次。近年来,县文明委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25个和县级文明单位132个与全县151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乡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单位引进资金5753.6万元,帮扶资金404.371万元,资助1630户贫困户子女入学,建村民学校47所,办培训班234期,培训学员19694人次,化解矛盾1226件。

5、抓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一是开展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各乡镇、村按照文明村镇、卫生场镇条件积极开展创建活动,2005年创市级卫生镇1个,县级文明村镇25个,县级卫生镇2个。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及“三户”、“好婆媳”等各种创评活动。三是狠抓“信用工程”建设创建活动。在全县315个村聘请农民客户经理319名,为农民建立经济档案,颁发《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评出了715户农民特级信用户,增加授信1430万元,已建成信用镇乡12个,信用村154个,信用农户171623户。四是今年又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联创活动,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同志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2、阵地建设滞后。目前,阵地建设在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有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调查显示,目前XX县农村镇乡无正规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占78.77%,12.38%的村有文化活动室,但设施不齐、设备老化占绝大多数,且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3、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1、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是打破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瓶颈”的关键。要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2、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二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3、加快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活动。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三是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4、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舍、改灶,改善居住环境。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实施“村镇清洁工程”,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

5、突出“乡风文明”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创建”活动为龙头和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同时,切实抓好城乡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在各种创评活动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6、强化意识,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统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其次,应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当全社会处在一种功利化、物欲化的社会氛围的时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必须从什么是真假、美丑、善恶入手,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系相融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向前发展。

下载宜春市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春市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马占潮内容提要:本文叙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市文明办课题调研安排,我们设计了“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现......

    当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

    当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崔丽娜一、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1.电子商务各类平台崛起在生产——流通——消费的社会再生产链条中,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

    关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祝期祥 为帮助广大农户化解自然灾害,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根据中央有关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

    当前美容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美容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一、从美容院加盟化妆品生产企业来分析 1、行业企业相对数量缩水,规模扩大,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①、一方面美容行业大企业都在不断扩大规......

    当前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当前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福建省光泽县实验小学德育处黄泽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经济,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法律素质是一个人对法......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精选合集]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一)相关配套政策缺位,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功能发挥乏力。在基层央行贯彻实施货币政......

    当前机关及其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机关及其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xx县、乡党委政府换届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最大的特点就是雷厉风行,言必责实。从近段时间县纪委监察局对县直部门、单位和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