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女大学生现代女性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当代女大学生现代女性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余 卉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当代女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现代女性意识有所缺失,因此对女大学生进行女性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培养:从心理上克服女性的依赖性和盲从性,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做好女性自身的定位。关键词: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缺失培养
当代女大学生是集现代人、女性、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她们受现代文化的影响,追求进步,努力进取,渴望在学业、事业上取得较大的成绩,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的仅将自己人生的目标定位于一心一意做一名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有的羡慕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比女性自由,恨不得将自己变成一名男儿身,这些都说明当代女大学生女性的自主意识没有真正生长出来,存在女性意识的缺失,还需要对其进行女性意识的培养。
一、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的缺失
什么是女性意识?南开大学教授乔以刚认为,女性意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而学者罗婷这样说:“女性意识也就是性别意识,是对女性的角色、地位等问题的认识,是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刘素玲:《谈当代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08)。对于“女性意识”的概念纵有不同的表述,但其核心观念是相同的,那就是充分肯定女性自身的价值,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近百年,表面上女性是解放了,从家庭走出,走入了社会,但在思想上,多数女性包括知识女性,女性的自主意识没有真正形成,在现代教育中表现为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的缺失。
1、向传统观念复归,成才意识淡薄
在传统文化环境中,男性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却处于依附地位,女性的命运被牢牢地掌握在男性手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夫贵妻荣”、“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夫唱妇随”、“女为悦己者容”等思想一代一代地禁锢在中国女性身上,像一把沉重的枷锁钳制着女性自身的发展,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虽然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地位也不断提升,但几千年来的文化心理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这种思想直接危害着当代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她们在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之间徘徊,不知如何定位自己、塑造自己。
一些女大学生在陈旧思想的影响下,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自身的成才意识淡薄。认为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把选择好丈夫、建立家庭、生育孩子作为女性人生追求的目标。即使是读大学也仅仅是为了将来能多一些机会接触处于社会高层的男性,从而找到各方面条件不错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使自己生活更安稳而舒适。每到大学生毕业离校找工作的时期刊文献
期,在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看到社会上的成功男士张贴于校园里的专门针对于女大学生的征婚启事,这些征婚启事很有市场,吸引了大量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有的由于容貌不够漂亮,花钱去整容,为的就是能顺利找到一位已经成功的男士作为自己将来的靠山,认为靠自己的奋斗打拼不可预知的未来还不如嫁个好老公成就终生的“安逸”,为了所谓的安逸,有的傍大款,即使这位大款比自己年长几十岁,即使自己不爱其本人也再所不惜,只要有她所爱的金钱就行,有的甚至甘于做 “二奶”。总之,“找个成功男士”、“嫁个有钱人”等已成为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共识。
有的女大学生还总是按照传统的审美标准将自己努力塑造成一位温柔贤惠的女性,认为只有这样的女性男人才喜欢、认可。特别是她们看到某些个别的事业有成的女性在情感、婚姻上的不如意后更是坚定地认为女性宁可柔弱、小鸟依人,也不能变成女强人。她们害怕特别成功,认为事业心强、能力强、成就高的女性,常会具有较多的男性气质,因而失去女性特有的温柔,使得男性不愿意接近,于是有的女大学生宁可装作不懂,也不愿表现得处处很优秀。
2、对自身女性角色的盲目抗拒
女性的柔弱、怯弱、自卑、依附、平庸等弱点,加之在就业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苛刻要求甚至仅仅因为是女性就拒之门外的现实,使得一些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女性的性别角色产生抗拒、排斥反应,她们十分痛恨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以及对女性的压迫、约束,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超越这些束缚。为了表现自己的反抗,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认为的“男女平等”,同时由于受一些媒体宣传(如快乐女生)的影响,一些女生努力使自己在外在装扮、性格上与男性接近甚至一致,她们常常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对待周围的人,在使自己变得独树一帜的同时,却很难与周围环境融合,她们常以一种蔑视的眼光俯瞰着人们,然而她们在远离了别人的同时也孤立了自己,使自己的人生显得孤独寂寞。
二、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的培养
法国女性主义的先驱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生理、心理、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重新对女性进行了剖析,她宣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朱艳美,赵媛媛:《女性主义与当代女大学生的现代女性意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6)。这个“女人形成”论对后来全世界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充分说明对女大学生进行现代女性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从心理上克服女性的依赖性和盲从性
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人,女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19世纪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简爱》塑造了一位有着强烈独立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女性人物,女主人公简爱没有美丽的容颜也无丰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独立的人格赢得了自己的爱情。女性的独立意识既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体现,也是女性对“父权制”、“男权主义”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和反抗。作为一个现代女大学生,应该从心理上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寻找一种区别于男性的独立性的存在,从而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女性应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独立于男性面前,彻底改变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传统看法,从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2、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1)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女性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甚至女性自
己都认为在事业上无法和男性相比,怀有这种思想的女性索性放弃了对学业、事业的追求,一心追求着心目中认同的完美的家庭生活,而实际上男性与女性在智商、能力上只存在发展上的差异,没有高低之分。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在认知方式上,女性的阅读能力比男性强,注意力较男性要集中,靠书本和课堂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强于男性;在思维方式上,女性形象
思维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强的语言天赋。比如在学校奖学金的获得者中,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人数,此外,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歌舞晚会上,参与者较多的是女生,表现出众的往往也是女生。因此女生应充分利用好自己自身的天然优势,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元化的舞台,充分展示自己作为女性的自信和独特的魅力。
(2)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娜拉是易卜生《玩偶之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当初成天满足于自己所谓的幸福家庭
中,但是她后来觉悟了:自己原来仅是丈夫的傀儡,于是她走了,然而她能走多远呢?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她口袋里没钱。独立的前提是要有经济能力,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而经济的独立是需要提高自身能力才能获得的。在大学期间,女大学生除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和男生一样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大学内的团学会、学生社团、协会等都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很好的锻炼平台,学生在这样的团队中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与社交能力,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与个人特长。很多成功女士在自己的大学时代都曾是校园里的积极分子,活跃于校园里的各种大小活动中,有的甚至还是学生会主席,而这一段宝贵的大学生活经历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够足以使自己独立于社会之中。
3、做好女性自身的定位
(1)对女性角色要有明确定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女性的家庭角色:相夫教子,而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开始进入社会,接受教育,参加工作,承担起了社会角色。因此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承担着双重角色: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两者缺一不可。女性切忌为了家庭角色而放弃社会角色。因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而存在,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积极参与社会的创造。对于家庭劳动,社会是不肯定其价值的,不给家务劳动以一定的经济报酬,如果为了家庭而放弃事业,女性就失去了独立的经济能力,成为了男性的附庸,在社会上属于从属地位。所以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对女性实际上是不利的。西蒙·波伏娃曾说:“许多年轻夫妇的家庭,给人的印象是夫妻完全平等。但若丈夫是一家经济的唯一负担者,这种平等便只是一个错觉,他们依照他的工作地点决定他们的居处;她跟着他从城里搬到乡下或从乡下搬到城里,甚或搬到远方或外国去;他们的生活水准依他的收入而上下;他们的生活节奏随着他的职业上的要求而缓急;朋友和郊游也往往在他的行业范围之内。他比妻子更积极于参加社会活动,所以在知识、政治和道德上,他仍是指挥者。而且,对于不能自立的妇女,离婚只不过是一个空的理论”(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第258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现代女生接受专科、本科教育的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要不断地深造,这样能够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社会角色,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发挥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作用。因此女性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首先把自己定位在社会角色这一层面上,不能放弃自己学习、深造的机会,只有将自己打造好了才能赢得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尊重,女性应该在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后再谈家庭角色。
(2)对女性的品格特征、性格气质要有明确定位
在性格上女性天生具有自己不同于男性的品格特征、性格气质,如细致、随和、体贴、忍耐、善良、温柔、无私。这是女性与生俱来的,不要因为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而放弃作为女性特有的美好品质。在很多大学,除开设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个人气质与涵养的课程,如形体训练、健美操、服饰搭配与美容、中国传统文化等,这些课程特别适合女生发展的需求,学后能在外在和内在上提高女生的气质和修养,从而提高女生作为女性的个人魅力。总之,男女平等是男女地位的平等,而不是男女性格、品质、气质的同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不是将女人变成男人,而是在保持女性独有的美好特质下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总之,当代女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女性意识,一方面在生理、心理上保持女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积极地参与社会,平衡好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最大程度地体现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刘素玲.谈当代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8).
[3]朱艳美 赵媛媛.女性主义与当代女大学生的现代女性意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
报,2005,(6).
[4]苗金燕 魏童龄.由婚姻观谈当代女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重庆交通学院
学报,2006,(6).
[5]陈亚兵.传统家庭伦理对当代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余卉(198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通讯地址:湖南长沙岳麓区雷锋大道335号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系
第二篇: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现状初探
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现状初探
摘要:女性意识一直是妇女研究所关注的概念,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变化,女性意识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从女性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个维度,对部分高校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状况。
关键词:女性意识
女大学生
问卷调查
一.女性意识
许多妇女研究者认为,在进入男权制社会后,女性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事实并不是如此,福柯认为性别身份的获得同自我的获得是密不可分的。女性自获得女性身份就拥有了作为一名女性的自我意识。一直以来男权制的社会使得女性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且女性自我意识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男权制社会所强加于女性的,而且女性将这种从属地位的观念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所以女性不仅是受到男性的压迫,也受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压迫。这种女性意识是男权制压制女性的一种工具。
直到女性主义者出现,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对女性意识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性主义的各个流派对女性意识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性的。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权利,她们认为女人应该跟男人一样,女性受压迫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接受教育,没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利。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男权制和男权制社会,女性要解放就要推翻男权制,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忽视性别差异不同,她们强调女性气质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这些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再到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等,由于阶级、种族和文化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女性有着不同的女性经验,所以对于女性意识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她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她们对女性处于一系列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社会建构的,这样一个社会事实有共同的认识。男权制社会通过规定的女性形象和身份来统治女性,女性经历了受统治和压迫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女性将这种服从和统治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时女性完全认同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认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作为一名女性就应该是温柔、顺从的,做一名贤妻良母就是其人生的目标,而女性没有话语权来表达自我,更没有意识到女性应该有话语权来表达自我,即使她们有了话语权,她们所表达的也是男性所赋予的角色。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使女性逐渐认识到,女性的受压迫和从属的地位,而且让女性认识到女性解放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现代社会随着女性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意识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女性的自我意识不再是男权社会所强加给女性的,女性对自我的认识也不再是以男性的标准衡量的,而是女性将自己作为客体来看待。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也凸显出来,成为女性意识的重要部分。
要研究女性的女性意识,首先要对女性意识的内涵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女性意识是女性将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根据这一点,我认为女性意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女性对自己生理状况的认识,包括外貌、身体状况等;二是女性对自己心理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等的认识;三是女性对自己与他人、周围环境关系,对女性所处的地位、作用等的认识。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对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状况调查分析。
二.对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为了了解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笔者进行了一次有关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的问卷调查,问卷从女性自我意识、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群体意识三个维度,通过实地访问和网络对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进行考察。最后共收集问卷67份。
对问卷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女性的自我意识方面,55.74%的女生希望自己是刚强的、坚定的、自主的,21.31%的女生认为自己应该具有传统女性的特质,即温柔、顺从、依赖的性格特征。22.95%的女生认为应该忽视的性别特征,女性应该是中性的。有38.46%的女生希望自己能成为政界或商界女强人,或学者,35.38%的女生希望自己成为职业妇女,只有10.77%的女生希望自己成为家庭主妇。42.62%的女生认为爱情或婚姻对自己最重要,26.23%的女生认为知识对自己最重要,24.59%的女生认为事业对自己很重要,10.29%的女生认为外貌对自己很重要。65%的人在家庭(爱情)与事业发生冲突时,会选择家庭(爱情),21.67%的女生会选择事业。这说明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很多女生表 示事业对自己很重要,但是在家庭和事业产生冲突时,她还是选择家庭,可见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她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在女性受教育的问题上,59.02%的女生认为高学历是女性的进步,是女性自我觉醒的表现,29.51%的女生认为现在高学历是女性就业压力大导致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个别女生还表示“高学历对女性来说觉醒和压力兼有,但女性应该是在压力中觉醒,在这种觉醒中前进的”。72.13%的女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26.23%的人对自己能否独立解决问题持怀疑的态度,很多女生都表示自己能够独立的处理问题,自己做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的女大学生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93.44%的女生认为经济独立对女性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所有女生的看法有强烈的一致性。44.26%的女生很关心国际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54.1%的女生表示自己并不关心。有55%的女生想在企业、学校或政府机构中做一名领导者。而也有45%的人不想做一名领导者。
在就业上,有70%的女生认为女性竞争力不如男性,30%的女生认为女性与男性具有同等的竞争力,没有一个人认为女性的竞争力是大于男性的。在就业的优势方面,有57.35%的女生认为是自己女性的一些特质,20.59%的女性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有53.33%的女生认为女性应该团结起来,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而有21.67%的人并不这样认为。在有关女性地位的问题上,结果有一些出乎意料,有50%的女生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低,45%的认为男性女性的地位是平等的。81.67%的女生认为女性在社会上受到一些歧视,只有10%的女生认为女性是受到严重歧视的,8.33%的女生认为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受到歧视。在女性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上,有50%的女生认为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但也有48.33%的人认为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有一些作用,但是作用不如男性大。
虽然样本很小,但也部分说明现在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提升,有很大一部分女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如女强人或职业妇女,传统的家庭妇女不再是唯一的女性形象,绝大部分女生认识到经济独立对女性的重要性。但是应该看到她们所理解的成功女性是以成功男性为标准的,这种男性标准让她们心理产生很大的矛盾。女大学生是受到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女性,一方面她们期望自己能有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又将家庭视为自己最重要的领域,很多女 3 性表示在事业和家庭产生冲突的时候,会依然选择家庭。她们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也很自信,但是她们的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男性所不具有一些女性气质,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在就业上女性竞争力是不如男性的。有一半的女性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领导者,但是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深了女性心理的矛盾性。作为女性群体的一分子,大多数女生都认识到了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性所处的劣势地位。
1.对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比较
可以肯定的两点是,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女生,都认为经济独立对女性很重要,在就业上女性竞争力不如男性。但是在对女性气质的理解上,来自城市的女生有多元化的认识,并没有特别强调女性气质或男性气质,也有很大一部分认为女性应该是中性的,应该忽视性别。反而来自农村的女生50%以上认为女性应该具有刚强、独立和自主的男性气质。在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女性中,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女生有很大差异,42.30%的来自农村的女生希望自己成为职业女性,而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中想成为女强人的占多数。但是两者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爱情或婚姻对自己最重要。62.16%来自城市和69.23%来自农村的女生都认为自己在就业上的优势是女性的一些特质。67.56%来自城市的女生认为高学历对女性来说是进步的,而只有49%来自农村的女生这样认为。虽然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自主性,但是有67.56%来自城市的女生想做一名领导者,而61.53%来自农村的女生并不想做一名领导者,这也说明城市和农村生长环境的差异对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在女性地位问题上,54.05%来自城市的女生认为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男性是平等的,61.53%来自农村的女生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要比男性低,这或许正是在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低的社会事实的一种体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性别歧视现象正在减少,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很少有人认为女性在社会上受到严重歧视,86.48%来自城市和76.92%来自农村的女生都认为只是有一些歧视。
在关心国际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上,两者也有一些差异,有54.05%来自城市的女生很关心,而来自农村的女生有65.39%的人不太关心。51.35%来自城市 4 的女生认为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而57.69%来自农村的女生认为妇女的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重要。
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是有差异的,这跟城市和农村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有关,具体因素还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2.对家庭月收入在2000以下和一万以上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的比较
对来自这两类家庭的女生的比较,差异最明显的一项是在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女性上,家庭月收入1万以上的女生有66.67%想成为政界或商界女强人,或者是一名学者,而月收入2000以下的只有30%的人想成为这样一类女性。家庭月收入在2000以下的女生60%认为爱情或婚姻对自己很重要,而家庭月收入1万以上的女生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没有突出强调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
家庭月收入1万以上的女生,55.56%的人认为社会上男女地位是平等的,但家庭月收入在2000以下的的女生有65%的人认为女性的地位比男性低。此外,家庭月收入在一万以上的女生有77.78%的人认为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而月收入2000以下的女生只有40%的人认为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更多(60%)的人认为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虽然有一些作用,但作用不如男性的大。
总之,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凸显,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女大学生更多的表现出对自身现状的矛盾心理和不确定性,无论是女性意识的内涵还是对女性意识的理解都呈多元化的趋势,需要有更多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2]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朱迪斯.巴特勒.权利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93-98.[5]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J].妇女研究论丛,1997(1):14-20.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05010158吴礼健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4.心理失衡,阻碍了成才 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由于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目标,专业思想不牢固,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这是成才的绊脚石。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路和途径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方面应该有目的地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多媒体、图书馆、板报、墙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邀请专业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人才,与同学们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专业思想,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使之具有文明开放观念,懂得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2.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气氛
创造人格的形成与创造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背景条件,而且本身就是最有利的创新教育。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营造民主气氛。
(1)管理体制的民主。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能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又要迎合学生的多样化职业兴趣,这样就要求学校多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能。
(2)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教育者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要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主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3)思想学问的民主。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是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二是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产生的错误和荒诞,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3.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中,以传统的分科为中心,实行分科教学,学生所学的只是确定的、系统化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知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位置没摆正,教师注重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其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容易雷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因此要进行变革。(1)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学生自主性学习即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教师由讲转向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①学生在教学前进行自主性预习,自己质疑,自己提出问题;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上请老师解疑;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③学生学会自我表现评价和自我控制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在课程结构的构建上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如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浓缩专业课程、开设人文综合课程、实施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等。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凸显。如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强、贫富悬殊等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以及情感调适不良、就业压力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调,影响自身潜力的发挥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把系统的心理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促进心理健康,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建设一支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并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疑难问题,为他们提出正确的调节方法,使其摆脱心理压力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健康地面对生活、学习。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重拾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心理障碍。
(2)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和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生活磨练的结果,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有遭受挫折的可能,因此要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5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6.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新人。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我们只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良好创新心理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学们在大学里学习,可以接触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创新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广博的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锻炼才干。
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下苦功夫学习,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创新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题目,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内核,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把各民族的兴衰荣辱牢牢地维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特别强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对于维护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利益和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做出了不懈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奋斗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要贯彻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栋梁之材,要自觉做推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努力学习掌握党和政府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努力增长才干,为全面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增强国防观念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侵略别国。在当今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
1、国防: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2、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3、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4、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学习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和素质。
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
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增进对国防的感性认识。
关注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强化忧患意识。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而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使得学生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并且专业课设置过细,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同时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第四,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突破,相信一定可以走向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