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央行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央行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民银行的行政执法工作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金融秩序,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基层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执法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大部分的执法任务,提高基层央行的执法效能,是全面履行央行职责的基本要求。
一、当前基层央行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依法行政进程步伐的加快,人民银行的行政执法工作越来越规范,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工作缺乏有效整合等原因,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央行依法行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现状不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一方面,基层央行执法检查人员严重不足。当前,基层央行的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各部门的执法人员大多又是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日常业务十分繁忙,执法检查与日常工作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其外部业务品种与内部管理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对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应用不断升级,这就对央行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层央行员工对金融新业务、金融机构管理新模式了解不够,缺乏熟知金融机构业务、熟悉金融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导
致在对商业银行实施检查时,不能深入挖掘问题或是在调查取证上出现困难等情况,影响了执法检查工作的效率。
(二)行政执法项目确定不规范,执法工作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基层央行执法项目的确定主要是依据上级行的要求及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需要,缺少统筹安排和综合考虑,普遍的做法是由各部门自行安排各项检查,在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上都不尽相同,未能形成稳定的执法检查工作体系,导致监督检查权行使的力度不足,不能引起被查机构的重视,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担。例如,在支付结算业务检查工作中对个人账户有关客户身份识别及客户身份资料留存的检查项目就与反洗钱有关业务的检查出现交叉和重复,导致重复行政及检查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对证据收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央行基层执法人员未能及时按照检查程序的要求收集账表、票据及凭证等原始证据,对进场记录及会谈纪要工作重视不够,做出的行政处罚主要依据现场检查后形成的工作底稿,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给行政执法行为带来隐患。如果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人民银行重新收集证据将非常困难,作为行政处罚主要判断依据的证据由于收集不全,其法律效力就会受到质疑,加大了基层央行行政执法工作的法律风险。
(四)有关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处罚工作缺乏依据。目前我国金融法律框架还不够完备,所规范的内容还不够具体,对于新兴
业务和支付工具比如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等的立法规范出台缓慢,无法适应工作需要。此外,在目前支付结算业务执法检查所适用的法律依据方面,有关票据、银行卡等业务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比较多,法律效力层级低,缺乏明确的罚则和实施细则,导致基层央行在执法检查后难以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罚,使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五)基层央行实施行政处罚的手段和形式单一。按照《行政处罚法》第八条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停或停止某项业务、责令停业整顿等,而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六十七条之规定,对“超过期限或未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等资料”的银行机构要并处警告和经济处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该类违规行为均使用警告和经济处罚并处的形式,单处警告或进行通报批评的方式由于没有法律和法规的明确规定无法使用,导致处罚形式单
一、处罚宽严尺度不易区分。
(六)基层央行开展行政执法工作阻力大,处罚效果不理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传票均交其上级行进行统一保管,多数商业银行会计总账、明细账全部用数字和代码表示,人民银行现场看资料费时、费力,个别金融机构配合执法检查的积极性不高,往往以各种理由回避提供会计凭证或代码解释文本,造成基层央行执法取证工作困难。此外,一些经营基础薄弱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资产质量不高以及对员工业务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其违法违
规行为屡禁不止,使执法检查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行政处罚效果并不理想。
二、加强基层央行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执法队伍培养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基层央行要紧密结合人民银行工作特色和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在每个重点岗位上培养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熟知法律知识的执法检查队伍。各执法职能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考核的方式,组织开展金融机构新业务、金融理论知识及法律知识培训,抓好基层人员的岗位业务知识及执法检查技术训练,注重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增强基层央行干部职工的行政执法能力。
(二)统筹安排执法检查项目,积极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工作。综合执法检查是人民银行的多个业务部门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开展的现场综合执法检查,是新时期基层央行强化金融管理、实现履职方式创新的一项重要制度。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检查工作,能够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有利于形成检查合力,加大检查、处罚的力度,从而全面提升基层央行行政执法的公信力。
(三)提高依法行政意识,重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各执法部门应加强与法律事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对于执法相关程序要认真进行检查前的学习与领悟,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开
展执法检查工作,认真完成相关法律文书。要对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认真分析每一类违法行为的性质、特征和重要环节。建议尽快出台对取证程序、证据保存和使用等问题的指导意见,以规范基层央行的调查取证工作,确保行政处罚行为证据充分、事实确凿,避免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层级。建议对现有的法规、规章条款进行全面归纳和整理,对与法律规定相冲突或已经不合时宜的进行修订,使之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以解决基层央行在行政执法中有法难依和无法可依的问题,使整个金融法律体系构架合理、科学。同时,对人民银行现有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在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与执行,益于实际操作的文件,应升格为金融规章,增强其权威性和适用性,并在处罚依据和适用范围上尽量细化规定,以增强基层央行行政执法工作的可操作性。
(五)明确通报批评和约见谈话的法律性质,实现处罚形式的多样化。在实践中,基层人民银行一般都把通报批评及对违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见谈话作为低于行政处罚的制裁措施来使用。但从实际实施效果看,通报批评就对当事人的声誉影响而言,它比警告的处罚程度还要严重,对违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见谈话能够引起违规机构管理者对违规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而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程序,避免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建议对通报批评和约见谈话的性质归属予以明确,使处罚的形式多样化,增强行政处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到宽严适当,易于操作。
第二篇: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银监会的分设,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金融服务仍是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人民银行的工作水平和质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笔者结合实际对基层央行的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了解到金融服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并就如何改进现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体制不顺,使基层央行的金融服务工作受到影响。当前人民银行的一些主要金融服务职能是以自治区(省)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也就是说,诸如金融统计、经理国库、资金清算、货币发行、支付科技、安全保卫等金融服务工作,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对其所在自治区(省)的市地中心支行、县支行负责领导和管理,分行只是负责指导和协调。在金融服务方面分行的职能与省会中心支行是对等的,而这些城市中心支行的人事任免、干部考核又是由分行直接管理,这就造成了省会中心支行对其他地方中心支行的人权和事权脱离,省会中心支行感到工作不顺手、难开展,而市地中心支行又感到在央行内部有两个“婆婆”。
2、内部管理机制不够理顺,资源存在浪费,金融电子化建设缺乏全面统筹。多年来,人民银行不断致力于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在开发、推广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基层央行在金融统计、货币发行、安全保卫、支付清算、国库等部门投入使用的系统达20多个,计算机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工处理业务。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业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人员、解放生产力。但由于部门之间互相不协调,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央行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的步伐。其主要原因:一是在硬件配备方面实行的是条条管理,行政管理代替市场行为,各个部门都在配发设备,有的专业是一个系统配两台设备(一主一备),专机专用,不得调剂。配发的设备型号五花八门,既不利于管理和维护,又造成人力物力的闲置浪费。二是在开发软件方面,各个程序的开发平台不一致,系统之间互不兼容,20多个系统40多台计算机及服务器,常常出现一个系统的数据需要手工采集到另一个系统,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既增加了若干项培训工作任务,又给基层行的业务人员造成了不必要的工作压力。三是系统开发尚未成熟就推广应用,系统功能不完善,系统版本不停升级,常常旧版本同时运行,双机操作,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影响了金融服务工作质量。四是科技经费不足。目前,市地中心支行和县支行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有限,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不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的需要。当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部门还存在“吃大锅饭”、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情况。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致使有的金融服务人员在提高工作质量和业务缺少动力。个别职工已不能胜任金融服务工作岗位职责,只能干一些简单的业务;有些人员虽然能胜任当前岗位工作,但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员工素质已不适应金融服务手段的需要。一是文化知识水平依然偏低,虽然近几年基层央行有大、中专文凭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但由于大多数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文凭,专业和业务技能的提高局限性较大。二是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也不利于人员的全面发展。在职职工业务继续学习教育跟不上,金融服务人员工作之余无所追求,难以积累出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三是有的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业务不求甚解。目前部分职工对金融服务业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层央行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在往往只停留在传达文件和讲话上,有针对性的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不多。四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评比缺乏合理性,难以保证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五是政策水平、法制观念较低。这是目前表现最为明显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人员并不熟知与其金融服务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较强。
4、现行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现实的和时效性,制约了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是一些现行规章制度政出多门,繁乱庞杂,对其内容进行无限的细分、过多的环节,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长期以来,针对央行金融服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上级行和专业部门不断地“查缺堵漏”,制定规定一个接着一个。会计部门这样规定,国库部门那样要求,发行部门还有发行的制度。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纪律,都必须执行,由于制度规定的繁琐零散,在执行中又往往顾此失彼,无所适从。二是部分制度设计理论可行,但不便于实际操作和执行。如按人总行制度规定,“电子联行运行管理、检查、指导由清算部门负责,业务管理、检查和指导由会计部门负责。”但实际工作中二者根本不能分离开来,由此造成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制约了联行电子化建设的进程。登记簿作为国库会计明细核算组成部分,是对国库会计账务的补充反映,但人民银行国库的登记簿已从传统的四五个增加到目前的二十多个,成为国库核算部门每天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发生一笔会计业务,需要几个会计人员在若干个登记簿上进行记载,本来每笔收入和支出都是逐笔输入电脑的,但仍要求进行人工逐笔登记,加大了不必的工作量。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对金融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5、管理不够科学,制约了金融服务水平的发挥。一是对金融服务工作组织领导还不够到位,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二是服务资源配置不科学。虽然央行金融服务内控体系比较完善,但从执行情况来看,一些体系在科学框架构建上考虑欠周,设计不够严密,缺乏科学性,其中许多要求只是无味地曾加服务一线人员的工作量,加剧了基层央行业务人员短缺。以支付清算工作为例,基层央行的服务对象、核算内容决定了大多数县支行每天的业务量十分有限,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大中城市收缩,业务量萎缩,不少支行每天仅几十笔业务,但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执行,人员数量却一个也不能少。三是服务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尽合理。基层央行人员管理机制在改革中没有出台新的举措,缺乏竞争淘汰机制,优秀的、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能适应多岗位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需要不断地充实。
二、建议
面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各方面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可能形成对金融需求的巨大压力,基层央行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如何开阔视野,支持商业银行拓展新业务?如何尽快改进现行服务手段,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我个人认为只有坚持走实事求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注重服务效能、提高服务品位之路。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金融服务工作的领导,把金融服务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金融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范围大,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必须引起基层央行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当前,基层央行要结合新的职能,从调整机构设置和整合分支机构内部两方面入手,整合资源,可将分支机构内部相近和有关联的部门尽可能合并,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积极做好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打破条块割据,研究开发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综合业务系统,做到各系统的衔接和数据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
2、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研究探索构建适合央行现行体制特色、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金融服务新机制。为适应改革要求,要按照国家赋予人民银行新的职责要求准确定位,大胆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勇于探索借鉴优化劳动组合的新办法、新措施,科学设置金融服务岗位。如基层央行会计和营业部门要提高综合效率,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柜员制综合核算,集中复核,集中监督,根据业务量情况灵活地配备前台临柜人员数量,才能解决现行制度下普通存在“小而全”的矛盾。
3、要加快金融服务改革步伐,改革一切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改革传统用人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工作效能。一是要加快清理规范金融服务制度,对现有金融服务相关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规范,对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些制度,以及那些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规定办法进行清理,该废除的立即废除,该完善的尽快完善,以进一步规范金融服务工作制度。二是要建立科学的金融服务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对金融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保障基层央行金融服务长期性发展必须建立科学、量化、公开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机制。三是要更新服务理念。要教育服务人员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认识做好本职工作对履行人民银行职责、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增强做好金融服务的自觉性。
4、要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金融服务发展步伐,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基层央行要在金融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是要利用其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人才优势,为地方政府和银行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要加强金融统计分析监测体系,对经济金融宏、微观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提示经济金融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安全、高效的资金清算体系,提高社会的资金运用效率。三是要完善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发挥央行经理国库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四是要加大人民币反假、防假工作,保持流通中人民币的清洁度。五是要完善信贷登记咨询信息系统的功能,为银行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六是要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技能,在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银监会的分设,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金融服务仍是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人民银行的工作水平和质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笔者结合实际对基层央行的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了解到金融服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并就如何改进现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
作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体制不顺,使基层央行的金融服务工作受到影响。当前人民银行的一些主要金融服务职能是以自治区(省)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也就是说,诸如金融统计、经理国库、资金清算、货币发行、支付科技、安全保卫等金融服务工作,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对其所在自治区(省)的市地中心支行、县支行负责领导和管理,分行只是负责指导和协调。在金融服务方面分行的职能与省会中心支行是对等的,而这些城市中心支行的人事任免、干部考核又是由分行直接管理,这就造成了省会中心支行对其他地方中心支行的人权和事权脱离,省会中心支行感到工作不顺手、难开展,而市地中心支行又感到在央行内部有两个“婆婆”。
2、内部管理机制不够理顺,资源存在浪费,金融电子化建设缺乏全面统筹。多年来,人民银行不断致力于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在开发、推广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基层央行在金融统计、货币发行、安全保卫、支付清算、国库等部门投入使用的系统达20多个,计算机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工处理业务。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业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人员、解放生产力。但由于部门之间互相不协调,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央行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的步伐。其主要原因:一是在硬件配备方面实行的是条条管理,行政管理代替市场行为,各个部门都在配发设备,有的专业是一个系统配两台设备(一主一备),专机专用,不得调剂。配发的设备型号五花八门,既不利于管理和维护,又造成人力物力的闲置浪费。二是在开发软件方面,各个程序的开发平台不一致,系统之间互不兼容,20多个系统40多台计算机及服务器,常常出现一个系统的数据需要手工采集到另一个系统,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既增加了若干项培训工作任务,又给基层行的业务人员造成了不必要的工作压力。三是系统开发尚未成熟就推广应用,系统功能不完善,系统版本不停升级,常常旧版本同时运行,双机操作,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影响了金融服务工作质量。四是科技经费不足。目前,市地中心支行和县支行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有限,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不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的需要。当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部门还存在“吃大锅饭”、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情况。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致使有的金融服务人员在提高工作质量和业务缺少动力。个别职工已不能胜任金融服务工作岗位职责,只能干一些简单的业务;有些人员虽然能胜任当前岗位工作,但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员工素质已不适应金融服务手段的需要。一是文化知识水平依然偏低,虽然近几年基层央行有大、中专文凭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但由于大多数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文凭,专业和业务技能的提高局限性较大。二是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也不利于人员的全面发展。在职职工业务继续学习教育跟不上,金融服务人员工作之余无所追求,难以积累出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三是有的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业务不求甚解。目前部分职工对金融服务业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层央行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在往往只停留在传达文件和讲话上,有针对性的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不多。四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评比缺乏合理性,难以保证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五是政策水平、法制观念较低。这是目前表现最为明显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人员并不熟知与其金融服务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较强。
4、现行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现实的和时效性,制约了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是一些现行规章制度政出多门,繁乱庞杂,对其内容进行无限的细分、过多的环节,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长期以来,针对央行金融服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上级行和专业部门不断地“查缺堵漏”,制定规定一个接着一个。会计部门这样规定,国库部门那样要求,发行部门还有发行的制度。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纪律,都必须执行,由于制度规定的繁琐零散,在执行中又往往顾此失彼,无所适从。二是部分制度设计理论可行,但不便于实际操作和执行。如按人总行制度规定,“电子联行运行管理、检查、指导由清算部门负责,业务管理、检查和指导由会计部门负责。”但实际工作中二者根本不能分离开来,由此造成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制约了联行电子化建设的进程。登记簿作为国库会计
第四篇: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是法律赋予安监部门的重要职责,执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政府的权威和安监部门的形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依法治“安”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层的行政执法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执法都是上级部门委托执法,已经颁布的行政法律、法规、规章,许多实施主体均为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事实上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
2.执法人员大多不是法律专业出身,缺乏对行政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凭经验机械片面地理解适用法律法规的条款,对有些违法行为的定性把握不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
3.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还不够规范,立案、备案、听证、复议、结案等程序不到位,甚至有一定的随意性。
4.对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5.个别群众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顾个人利益,没有全局观念,给我们基层工作造成了很多被动,镇上除了大量做工作外,没有具体处理的法律依据。
二、工作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要积极主动更新法律知识结构,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要全面系统,除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外,更应学习和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立法法》等基本知识。
2.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乡镇安全监管委托执法水平和能力。同时,派出执法人员和乡镇执法人员一起开展联合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对乡镇执法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迅速提升乡镇安办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不断充实基层安监力量,夯实乡镇安全监管基础。
3.安监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廉政制度,使行政执法立案、备案、行政复议、应诉、结案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程序规定。
4.按要求认真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定责、分解量化、职责到位,并强化实施。加强对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考核,列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执法部门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和重大行政执法问题,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5.按照六五普法的总体要求,继续强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在工作中把普法与提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相互结合,注重实效,真正达到教育群众和提高干部、群众法制意识的目的。
6.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不断提升乡镇安全监管形象。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将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非法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处罚的坚决处罚,确保“隐患排查不彻底不生产、隐患整治不到位不生产”,彻底消除隐患苗头。树立乡镇安监执法队伍的权威,不断提升乡镇安全监管形象,从源头上控制住安全隐患。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四日
第五篇: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自成立以来,作为人民银行内部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的“防火墙”发挥了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但随着被监督部门新系统的上线运行,以及会计国库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央行基层行事后监督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充分发挥事后监督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央行 事后监督 存在问题 建议
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作为人民银行内部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的“防火墙”发挥了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但随着被监督部门新系统的上线运行,以及会计国库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如何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为重视程度不够、职能定位较低等两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不少同志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职能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事后监督只是前台核算业务的延续和重复,是对各类核算资料和档案的整理、装订、保管、调阅。有的认为各类风险有会计、国库、发行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把关,还有内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出不了大问题,设立事后监督部门意义不大。少数事后监督人员认为事后监督工作枯燥乏味,每天都在寻找差错,容易得罪人,时间长了易产生麻痹和松懈思想。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事后监督中心履行监督职能客观上带来了不利影响,致使在事后监督部门职责设定、人员配置、工作协调、监督效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事后监督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2.职能定位较低。按照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事后监督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复审和检验,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防范资金风险。但目前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重点基本停留在“事后”的工作层面上,以勾对凭证账表、装订资料为主。从发展的眼光看,事后监督仅履行上述职能,定位显然过于偏低,不对会计核算过程的重要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过程”监督,会计核算过程的许多不合理做法将被“默认”下去,核算人员习以为常,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纠正。
(二)监督方式落后,主要表现为监督时效性差、监督手段落后等两方面
1.监督时效性差。目前,事后监督是在会计事项发生后进行的再监督,其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时效上滞后的严重缺陷,无法对会计资料和业务处理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只能把监管放在“事后”。由此带来的是,监督发现的问题,如果属于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规定程序提出整改建议,落实整改措施,发挥事后监督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方面的职能作用;如果涉及资金风险方面的重大问题,事后监督关口的后置问题使得防范风险成为一句空话。
2.监督手段落后。目前,事后监督的手段跟不上前台核算手段的变化,即前台核算已经实现电子化,而事后监督仍采用手工化(事后监督除会计业务采用系统监督外,国库发行业务的事后监督仍以手工审核凭证为主),两种手段的悬殊差异造成监督耗费时间长、准确性差、监督效率低,业务信息和资金清算过程无法实现有效监控。如TCBS上线后,各级国库资金汇划实现自动化处理,对国库外来凭证的真伪、要素审核工作是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措施,但目前预算拨款凭证和收入退还书等付款凭证验印仍停留在手工审核状态,系统的自动化处理与国库事后监督模式不匹配,事后监督起不到应有的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作用。
(三)监督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监督资源匮乏、风险监督缺失、同级监督局限性大等方面
1.监督资源匮乏。事后监督是对所在行所有核算业务的监督,目的是防范资金风险,因此,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全面熟悉会计、国库、发行、计算机、货币信贷、行政许可等各项制度、操作规程和管理规定,要具备较高的法律政策水平。但目前,事后监督工作人员不仅年龄偏大,学历不高,而且人员配备不足,缺少既懂会计监督业务,又精通会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监督力度仅限于账平表对、要素齐全。同时,基层央行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也只是根据业务需要,组织学习相关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文件等,这种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业务培训和监督方式,势必造成监督人员业务素质量难于全面提高,监督水平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制约了监督工作的发展。
2.风险监督缺失。事后监督部门的监督成果主要体现在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要求,未能提供更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监督信息,缺乏能够帮助被监督部门提前发现并有效防范、化解核算业务中潜在风险问题的有效信息,影响了监督整体效能的发挥。此外,事后监督中心发现县支行被监督业务有问题时,因没有权限督促其整改,这样就埋下了风险隐患。
3.同级监督局限性大。由于事后监督主要是采取同级监督的方式,监督人员心存顾虑。监督人员的隶属关系是在本级,因而事后监督人员在事后监督时有“三怕”:怕引起被监督部门主管领导的误解,影响自己进步;怕引起被监督部门的抵触,影响部门之间关系;怕引起被监督人员的怨恨。由于监督人员心存顾虑,监督质量和效果就可能打了折扣。
(四)监督的权威性较低,主要表现为制度执行力不高、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等方面
1.制度执行力不高。由于现有制度的设计没有针对会计核算的不同环节从系统或整体来考虑,把会计控制系统相互关联的整体人为地分割为单独的每一个节点,造成了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处理意见的落实整改情况缺乏强有力的处置手段,其监督效力大打折扣。以对缴存存款准备金的监督为例,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营业部门发现准备金不足时,打印“准备金不足清单”交货币信贷部门和事后监督中心。由于事后监督部门无任何手段,对缴存存款准备金不足的情况无能为力。
2.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一是被监督部门不重视,导致事后监督成果利用成效不佳。如被监督部门很少主动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对事后监督部门指出的问题和整改建议研究不力,对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风险隐患未一一排查,致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二是内部监督之间脱钩,导致事后监督成果利用范围狭窄。尽管事后监督成果具有独立性、及时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是会计检查、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无法比拟的,但事后监督成果的利用仍限于事后监督部门本身、主管领导和被监督部门,监督成果利用范围的局限性造成了监督成本增加,监督资源浪费。
二、提高事后监督工作成效的几点建议
针对事后监督地位、监督方式、监督资源、监督权威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要提高事后监督效能,建议:
首先,监督理念要转变。思想上重视事后监督工作,充分认识到事后监督不是核算业务的延续,而是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思想观念上,应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逐步实现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督并重转变,由以纠错为主的监督主导型向以参谋顾问角色为主的服务指导型监督转变,由真实性、合规性监督为主向与资金风险监督并重方向转变,从关注表面差错向注重监督结果数据分析转变,加强对监督结果的分析,为实现人民银行资金安全的管理目标服务。
其次,监督方式要创新。一是监督方式智能化。就是开发同步事后监督系统。尽快开发与TCBS系统同步的事后监督系统,从而实现对前台账务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控,对业务数据、账表的自动核对和系统重要参数、系统管理的随时监测,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是监督内容实时化。就是有效监督业务部门资金清算过程。采取日常检查、岗位排查、现场跟踪检查为一体的综合监督,使监督方式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达到及时防范风险发生的监督目的。三是监督过程延伸化。就是对业务部门开展现场检查。定期不定期对被监督部门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查看非现场监督看不到的风险点,如重要会计事项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各种登记簿等,突破传统非现场监督的局限性,杜绝监督的盲点,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监督的威慑力。四是监督关口前移化。就是将事后监督的监督时点前移,克服时间上带来的不利局面。从辖区实际情况看,可以将一天的业务按时间划分成段,在划分的时间段内,按业务种类划分,分时段分业务进行及时监督检查。五是监督层次深度化。就是建立风险导向监督机制。增强事后监督的预警提示、风险评价等职能,从简单操作型的静态事后复审凭证向智能型的动态预警分析转变。事后监督人员要定期对发生的会计核算差错按风险层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及时提供风险评估信息,并向被监督部门提出解决问题、预防风险的建议和措施,使被监督部门能够提前关注潜在的风险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切实提高被监督部门的业务核算质量,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第三,培训力度要加大。监督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有效实施监督的关键,要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突出监督业务的特点。一方面,总行有关业务部门要开展对现有监督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以及分析、判断、处置问题的能力,树立监督人员的风险意识,为有效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省行业务指导部门要定期对事后监督人员进行检查方法、审核技巧等的专项培训。特别是对被监督部门各类业务知识推广培训,均应包括事后监督中心相关人员,以此全面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避免外行监督内行现象的发生。
第四,协调沟通要加强。由于事后监督的对象是会计传票、凭证及报表数据,这是被监督部门前台业务操作的结果,对于操作的真实性、程序的合规性,往往是无法通过上述载体获取的,因此,事后监督中心要主动与被监督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一是事后监督工作人员要充分借助联席会议平台、监管业务报告等途径,在向相关部门、上级对口部门及时通报事后监督发现问题的同时,要了解核算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及核算业务的新规定、新变化;同时,利用现场监督和日常反馈的机会,对事后监督中遇到的业务疑问或分歧与被监督部门进行沟通协商。二是事后监督中心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审部门的沟通,根据内审部门组织的现场检查及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各时期业务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事后监督的重点业务,提高监督效能。三是事后监督中心要进一步加强与会计、发行、货币信贷等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通过这些业务部门对县支行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县支行认真落实整改工作,从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