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现实的压抑
1.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现实的压抑
几千年的男权统治,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女性加以绝对控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顺从、自我萎缩的性格,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无法认识自我的价值需求所在。
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历史来看,她们每一次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与突破,都和人性解放的思潮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真正觉醒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显著标志是以秋瑾、何香凝、张竹君、林守素、陈撷芬等为代表的20世纪初先进知识女性群体,她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价值、意义己有了相当的自觉意识。她们己经开始意识到她们不仅作为一个性别意义上的“女人”,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并且在社会实践上,积极投身于争取自身解放与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型力量。伴随西方女性解放思潮的大量涌入,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在知识分子阶层普遍增强,已接受现代教育的她们开始对女性的现实地位和文化处境进行审视,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进行反思,明确认识到女性不应该是男权文化的附庸,而是有着自我意识和精神需求的独立个体。
纵观近百年来的女性意识觉醒历程,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它的发展与突破仍然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如今女性依然生活在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里(虽然相比过去女性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决定了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突破中或多或少的会受到男性化社会精神的灌输。女性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不得不被迫或者潜移默化的朝着她们觉醒的反方向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成为了女性真正觉醒的最大阻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篇:《爱玛》中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爱玛》中看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摘要:《爱玛》是奥斯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奥斯丁通过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她对女性自身命运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解读来看奥斯丁所倡导的先进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爱玛 自我意识 婚恋观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小说家,作品大多以女性独有的视角描绘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中家庭生活的画卷,描写金钱与婚姻、描写女性和爱情。奥斯丁生活在传统思想与习俗比较顽固的英国乡村,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是汉伯夏郡斯蒂文顿教区的教区长,靠着教区的收入养活九口之家,维持着农村中等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奥斯丁的生活圈子主要限于乡村的中等阶层,她本人过的基本上是中产阶级妇女的悠闲生活,正如她书中描写的那样,较为悠闲富裕的生活环境使奥斯丁得以阅读很多书籍,并能够和她的姐姐卡桑德拉走亲访友,参加乡村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
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奥斯丁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萌生的,当时女性的地位一直不受到尊重,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尤其是当时的观点认为妇女不善于男性那样归纳概括她们的思想,她们的头脑也不具备像男人们那样理解重大问题的能力,所以家庭生活才应当是妇女的最适合的天地。因此女性自立的机会因此大大地受到了限制。为了表现女性独有的自我意识,奥斯丁在创作上塑造了爱玛这样一个作家认为除了她自己没有什么人会喜欢的角色。下面就以爱玛为例分析表现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爱玛·伍德豪斯简直是个得天独厚的人,又美丽,又聪明,又有钱,不但家里生活舒适,而且性情开朗,她快满21岁了,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①作家在作品一开始就为女主人公设定了这样一个介绍,这也就不难解释爱玛身上女性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家庭环境。在海伯里的乡村,爱玛所在的伍德豪斯家族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上等级均居首位。作为这样显赫家庭的女儿,她深受家族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由他的财富决定的,而下等阶层在很多方面都是卑劣的。因此,爱玛总是瞧不起下层的那些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贵贱不相亲”。另一方面,在家里爱玛由于母亲早逝,自十二岁起就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就如奈特利先生所说的“爱玛总是被当做全家最聪明的人,所以被宠坏了。”、“母亲一去世,她失去了唯一能管束她的人”②而她的父亲伍德豪斯先生自闭地固守在属于自己社交范围的小圈子里,处处表现出对于变化和新事物的恐惧,迂腐得近乎荒唐,对于爱玛,他只有一味溺爱和习惯性依赖,完全起不到训导和指引的作用。这种环境既有利于培养爱玛无拘无束、男女平等的先进观念同时也给爱玛自身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缺点:做事我行我素,高傲又势利,看重门第观念;她对婚姻抱有资产阶级的势利态度,认为应该从阶级类别和财产标准来看待人与人的关系。
关于爱玛的自我意识的强烈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撮合别人的婚事。用作者的话说,爱玛认为“这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一件修善积德的事,爱玛生活境遇好,有闲暇也有能力做这
件事。”③在小说中,爱玛由于侥幸的促成了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的婚姻使得爱玛十分热衷于替人做媒。由于泰勒小姐的离去使得爱玛跟父亲的生活伤感、无味,由此需要需找一个人来替代泰勒小姐的位置,附近住宿学校的私生女哈丽特·史密斯便成了爱玛寻找的密友。在爱玛的怂恿下哈丽特拒绝了农民马丁的求婚渐渐爱上了年轻的牧师埃尔顿先生,仅仅因为艾玛觉得作为农民的马丁很粗俗,配不上身份可能是贵族的私生子哈丽特。爱玛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批评,在与奈特利先生反驳中爱玛所说的话也能反映出她自身所表现的强烈的自我意识。“男人总是以为女人拒绝一个男人求婚是不可理解的。男人总以为女人有求必应。”④而且爱玛还认为尽管哈丽特是个私生女,似乎低人一等,但有理智的人却不应这样看,她父母犯下的过失不能由她承担责任。哈丽特的地位与他人是平等的。这样看来对于社会中对女性的一些世俗偏见,爱玛有着自己独特的客观而敏锐的判断和认识。
其次是关于自己婚姻的见解。爱玛曾多次表示自己不会结婚或者短时间内不会结婚,爱玛想要以这种做法来体现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这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爱玛的自我意识反抗传统的一种表现。她曾对哈丽特说过这样一段话“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她意识到没有经济基础的女性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只有通过婚姻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只有顺应社会,女性才能有更好的归宿。但作为上等人家的女儿爱玛认为自己的结婚对象在各方面必须高于或者跟她平等,这样才能与她相匹配。关于爱玛和奈特利先生,奥斯丁很缓慢、隐蔽的在小说中表现两个人之间爱情的细节。除了他们的争论和分歧,爱玛更多地是尊敬奈特利先生而不是爱他,他们最终选择结婚主要是因为他们平等的社会地位,奈特利先生是个大地主,他拥有大量土地,因为家庭的富有,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进入上流社会。因此,在海伯里只有他有条件在财富和地位上和爱玛相配。这一表现不仅体现了爱玛的自我意识也体现了奥斯丁所倡导的婚姻观,她认为正当的婚姻关系首先应当认清对方的人品性格,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爱恋的基础上的结合;另外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爱玛的自我意识还表现在对自我认识的认同。就像小说一开头所说的“爱玛·伍德豪斯简直是个得天独厚的人,又美丽,又聪明,又有钱,不但家里生活舒适,而且性情开朗,她快满21岁了,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如果说爱玛真有美中不足,那要算她的任性和对自己估计偏高。”⑤对于这一美中不足,在奥斯丁看来正是爱玛自我意识的表现,正如“她对泰勒小姐的意见是很尊重的,但办起事来主要依自己的主张。”⑥爱玛的成长环境赋予了她自由的心灵,她经济上的独立保障了她独立的人格自由,在她身上所表现的是一种自由意识和对自我认识的认同,不管这种认识是否正确。爱玛认为女性与男性一样具有理性与智慧,这种智慧只有通过多读书、多参加交际活动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
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封建保守思想仍然相当强大的时代,奥斯丁只是初步地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爱玛的塑造充分地展现了奥斯丁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认可。尽管爱玛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可以说她是奥斯丁笔下一个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奥斯丁.爱玛.[M].张经浩译.长春出版社p1 p30 p18 p52 p1 p1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爱玛.[M].张经浩译.长春出版社,1998
[2]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3]牛庸懋 蒋连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
[4]邓军.论简·奥斯丁《爱玛》中的女性婚姻观及其成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5]孟娜.分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J].大众文艺.2011.15.[6]王成.《爱玛》: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J].成功(教育).2011.8.
第三篇: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你是否见过这样一种现象,偶然翻开石头,下面却生长着幼嫩的小草,它们努力地向石头边缘生长着,这是因为它知道,如果要继续生长,就必须得接受阳光的照射,于是它用尽全力终于让我们看到石头缝有小草长出,使我们感受到它的顽强,这是否在向我们诠释着生命的智慧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呢?
科学巨人钱伟长曾经是一个文科生。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中文和历史考出了两个100分,但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学习如此偏科,但他却仍被当年的清华录取。这样的成绩,放在今天别说清华,就连普通的高校,也只能望门兴叹。
事情远不至此。钱先生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面对侵略者的飞机大炮,钱先生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要转入物理系。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同意入学物理考试只有5分的钱伟长转系。但随后因钱伟长执着的等候、说服让吴有训做了有条件的让步:试读一年,如果数理化有一门不到70分,就回文学院。一年后,钱伟长终于考到70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试想想,如果不是这一次转系,中国只能多了一个历史学者钱伟长,却少了一代科学大师钱伟长。
这又使人想起鲁迅的弃医从文。
1898年,18岁的鲁迅,离乡背井去寻求人生之路。1902年,他东渡日本,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但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
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紧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于是鲁迅决定回国弃医从文。后来于1918年5月,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试想想,如果鲁迅不是这一次转变,中国只能多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却少了一代文学泰斗。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人没有自我意识或意识不够,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缺点,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个得力弟子,苏格拉底在临终前希望他能找一个最优秀的弟子,可这位得力弟子找了半年也没有找到,苏格拉底要告别人世时对他说:“本来你就是最优秀的,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忽略了。”苏格拉底最后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挥和重用自己。”可见这位弟子自我意识不够,体会不到自己就是苏格拉底想要找的人。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我们要培养这种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敢于面对生活。只有拥有自我意识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而不变得世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他曾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不久,郡太守派来一名督邮来督察,这位督邮粗俗而傲
慢,而陶渊明平时藐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又不能不见,于是没穿官服就去见,县吏拦着他要他穿上官服,说要是督邮乘机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于是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索性取出官印,写了一封辞职信,从此,陶渊明就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陶渊明原本可以衣食无忧,但要丧失人格和气节,这与陶渊明对生活的意识、觉悟不符,于是他选择放弃,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坚守自我。拥有自我意识,使生活自由自在,活得真实,拥有自我意识,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坎坷,身受府刑,精神打击到了极点,但他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那些在逆境中奋发的人,他意识到我不能放弃生命,不能被困难压倒,生活给予我再多的痛苦我也要将其化为动力,展现自我,带着这种意识他坚持创造,最终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更充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意义非凡,自我意识不可缺少。
孔子作为思想家,他对生活的感悟、自我意识体会更深刻,比如做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生活意识觉悟高,他是那样想的也是那样做的,他不仅自己身受其益,弟子也受到感染,这向我们诉说着,个人的自我觉醒很重要,如果我们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对个人、集体、国家乃至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细细体味生活,提高自我意识,为生活矫正方向,让生命释放光彩!
第四篇:浅谈鱼玄机诗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浅谈鱼玄机诗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大理学院文学院 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3班 学号:2007122310
前 言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各方面都实行着比较开明、开放的政策,所以女性所受到的禁锢和束缚相对较少,在社会交往、婚恋方面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自由。女性比较开朗、奔放,热情,自信。“不仅文人墨客遍及天下,三尺童子耻不知书,巾帼女子也熏染了重文习诗之风”。[1]这样的社会环境为唐朝的女性在文学领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和现实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女性诗人,鱼玄机就是其中的一个。
鱼玄机,原名幼薇,字蕙兰,做了道士以后才改名玄机的。少有才名的她在公元858年嫁与情投意合的李亿为妾,后来被弃出家做道士。无论是根据《三水小牍》的记载,她因失手打死婢女被人告发[2],还是根据《中国女性文学史》分析她是被人诬陷[3],其最终的结局都是被京兆尹温璋处死。
在唐代,女性入道一般有三个目的:“一是炼药求长生;二是寻求性爱;另一个目的是,有些妇女生活上出现了波折,入道以求安身之处。当然,三个目的[4]往往兼而有之。”“在三个目的中,尤以同文士交往,寻求性爱最具时代特色。”[5]鱼玄机的入道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寻求一个安身之处。唐代的女道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阶层,她们大胆、开放、独立。作为一个道士,本应过着心如止水、清心寡欲的生活,可是“她们不守清规,亵渎教门,” [6]她们风流、多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虔诚的信教者。苏者聪女士在《闺帏的探视——唐代女诗人》中曾写道:“士吏们因她们美丽,多才又多情,乐与她们交游,但不过是把她们当做
〔[7]感情需要的玩物,借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并无真心相爱,真情相娶之意。”她们在本质上就是一群畸形的方外之士,甚至可以说是一群艺妓。
根据《全唐诗》[8]记载,鱼玄机一生留下诗作五十余首,在数目上只少于薛涛。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对鱼玄机的创作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鱼玄机)的诗功力在薛涛之上,与李冶不相上下。”[9]内容丰富的鱼诗,表现出她主动追求爱情,追求男女平等,以及对于女性自我价值认可的女性自我意识。
正 文
关于女性自我意识,并没有一种确切的解释,大体有以下两种认识:
一、“女性自我意识应当是女性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女性关于自身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自我价值,能力特征,行为方式,自我控制,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全部〔[10]意识和思考。”
二、“女性自我意识是女性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女性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意识,意识到社会中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并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女性自我意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肯定。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综上,女性自我意识应该是一种女性主体自我对于客体自我的意识,也应该是女性对于自我的全面认识。它以女性自身的独立自主和对自我价值肯定等比较积极正面的方面为主,同时也应该包含女性对于自身一些不好方面的一种反思,如依赖性。鱼诗不仅体现出一种大胆追求爱情,追求男女在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平等,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体现着她作为女性的一种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可的女性意识,当然,时代和性别并没有让她一直保有一种清醒独立的女性意识。
〔[11]1 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它历来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女性的感情十分丰富、细腻、敏感,尤其是封建社会束缚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渴求更加强烈,而封建伦理却往往用教条禁锢着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扼杀着她们的激情,使她们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比较含蓄。
“唐代妇女敢于冲破礼教藩篱,走出闺房”。[12]鱼玄机一生同很多文士都有交往过,并且写下了很多热情洋溢的爱情诗,其中大多都是抒发自己的思念与闺怨之情的。对于一往情深的李亿,她写下了许多思念他的作品。如“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情书》),别离后,她考虑的仅仅是要到什么地方去探问李亿的书信。“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春情寄子安》),不为行路的艰苦而忧愁,所苦闷的是想念心爱之人却不能见面。“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隔汉江寄子安》),为了纾解身处汉江南北的相思之情,只能怅然凝望,枉然作诗。“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天”(《早秋》),表面说思妇、征人两地分离,实质上是她自己思念李亿。“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江陵愁望寄子安》),以江水永无停止的流动喻自己永不停歇的相思之情。“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闺怨》),春去秋来,秋来春去,即使他从来没有任何书信,可是她却一直都在思念着爱人。她还写过《冬夜寄温飞卿》和《寄飞卿》给温庭筠以寄寓自己的感情。如“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冬夜寄温飞卿》),“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冬夜寄温飞卿》),“珍簟凉风著,瑶琴寄恨生”(《寄飞卿》)。
她的爱情诗除了写闺怨,相思之情的,也有坦然表露自己对于完美爱情生活的向往之情的。一首惟妙惟肖的打球诗,“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她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希冀。“不辞婉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明写球,暗写自己因为外妻身份可能不能与李亿白头到老。接下来“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采用拟人和双关的手法说明她希望能够和爱人常相伴随,不离不弃,李亿只有将自己娶进家门才算是个完美幸福的结局。
《迎李近仁员外》“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对于爱人突然到访,她是欣喜若狂的,所以丝毫不加掩饰。“焚香”二字表明为了迎接爱人的到来,她是多么地虔诚。她以火一般的热情,大胆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坦诚地书写自己的爱情。
女性重情、被动,属于追随型,偏重于寻求或给予感情上的支持,男性偏重于采取行动,着手解决问题。封建专制社会,女性对于自己的感情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忽略和漠视的。鱼玄机则不同,一旦对自己的感情有了清楚的认知,她也就不会压抑自己感情的欲望,而是任其发展,未加掩饰,坦率示人。
在被弃后,独自一人生活在外面,写了一首《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给“住处虽同巷,经年不一过”的李郢。“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她在诗中用刘晨和阮肇天台相遇的典故,把自己比为仙女,把李郢称为阮郎,这“显然是主动求爱,”[13]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法,进一步暗示李郢能够接受她,希望能够与他结为人生伴侣,是对自己的求爱之意的一种补充。虽然她“落花有意”,但李郢却是“流水无情”。即使如此,她仍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作诗《赋得江边柳》给李郢以示自己的爱意,真可谓是主动大胆了。
鱼玄机虽然被抛弃了,可是她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主导自己的感情生活,“莫倦蓬门时一访,每春忙在曲江头。”(《左名扬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大胆邀请左名扬要经常光临自己的寒舍,不要心生厌倦,自己只是春季在节日游览胜地曲江池游玩。
在《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中,她借乞酒结交朋友,并且以身相许。“一首诗来百度吟,新情字字又声金。西看已有登垣意,远望能无化石心。河汉期赊空极目,潇湘梦断罢调琴。况逢寒节添乡思,叔夜佳醪莫独斟。”首句写她反复吟咏邻居寄来给她的诗,并且她很喜欢那首诗。第二句写两人相互钦慕。第三句就颇为大胆了,说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才相见一次,不值得他们效仿,地上的舜帝和潇湘二妃因舜帝死在了苍梧,也不值得效仿。最后一句说良辰美景,好酒不应该独酌。即使是在贞节观念比较淡薄的唐朝,她的这种爱情表白也是相当大胆的。
〔[14]“在追求爱情方面,鱼玄机是大胆的、主动的。”在封建社会,她算得上是一个颇为大胆的女子。她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态度,从而表现出女性作为一个人的意识的觉醒。她敢于大胆地、毫无顾忌地书写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对于爱情执着和坚持,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上升为一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意识
男耕女织,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男女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上地位的悬殊是很明显的,所谓的相对平等状态在当时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也不可能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女皇武则天只是历史一个的偶然。
2.1追求爱情上的平等
在感情中,女性往往是被动的,男性是主动的。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女性往往采取顺从、迁让、容忍的态度,常以男性的意志为转移。
《赠邻女》“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封建制度的包办婚姻使一个女性很难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丈夫,她们往往面临着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在那个时代,受到冷遇或者被抛弃的女子一般都是采用眼泪等柔弱的方式来挽留自己的爱情,并没有积极主动去追求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的平等权利。而鱼玄机认为女性被男性抛弃了,是大可不必执着于过去的。尾联中她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懦弱只会哭泣的女子在同情之余,也鼓励她应该主动争取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所应享受到的平等权利,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不要执着于负心男子,没有必要忍受男性对于自己不平等的屈辱。
这和她本人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唐代风行的是门第婚姻,他们“重高门,轻贱户”[15],“封建社会的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爱情为基础,而是以阶级地位和利益来决定的。”[16]
她的丈夫李亿为了自己的仕途娶妻裴氏而最终抛弃了她。被弃后的她正如诗中所写的“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主动投入到追求在爱情中平等的斗争中去,以独立的人格和放荡不羁的态度去反抗现实,不让自己的情感与个性屈于男权社会的价值观——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必须从一而终。
封建礼教和愚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会使女性自觉地按照男性中心的伦理规范来要求自己,严守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妇德,必须遵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性在思想和意识上处于麻木状态,只能逆来顺受,不敢反抗,永远会屈服于男子的权威之下。鱼玄机不仅对薄幸男子给予了深刻的指责,颇为勇敢,而且也是一种直率的对抗封建礼教的爱情宣言,主张男女在爱情上应该公平。
2.2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从鱼玄机留下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很有才华,颇有抱负的女性。《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她的愁苦并不只是局限于女人在爱情中的思念、闺怨之类的愁苦,也有对于作为一个女性不能金榜题名的愁苦。前两句气势恢宏,抒发了她的满怀雄才大志,后两句却说因为是女子,所以不能与男子一样可以金榜题名,一展自己的满腹才情,只能羡慕着那些金榜题名的男子。“由于政治上不可能有出路,作为一位长安里家女,她只落得了做人妾的命运。”[17] 一个“恨”字,将男权社会的女性因性别差异而带来的苦痛描写得淋漓尽致。她恨自己是一个女子,不能发挥自己的才情,怨恨女子无权参加科举,体现了男女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愿望。她的这种言论体现着一种进步的意义,是对社会性别歧视的一种大胆反抗。
“唐代妇女参政意识抬头,有些妇女已登上政治舞台,取得或大或小的政治权利。”[18]但是,鱼玄机作为一个“下层女子,虽有才能,但如无政治背景,亦难有参政的机会。”[19]谭正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写道:“如有武则天那样的机会,她们(李季兰和鱼玄机)是龙是蛇,我们真不可以限量。”[20]尽管如此,她“已不愧为巾帼的英雄了”。[21]儒家礼教的种种教条束缚并泯灭了封建女性对于自身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以至于她们的才能没有施展的空间。鱼玄机注重自身价值的展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下层社会的女子而放弃追求男女之间在政治上的一种平等。自尊、自信、自我认可的女性意识
男权社会维护的是男人的利益,女性往往是男性的附庸,在社会生活中只会是一个配角,不会成为一个主角,即使是在“男女界限不十分严格,男尊女卑的思想和男女授受不亲等等道统观念尚不像后世那样深”的唐王朝,女人还是很容易失去自尊、自信,产生男人比自己高一等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鱼玄机不仅是一个女性,而且还出身贫寒,在唐代那个注重门第的社会,即使她很有才华,容貌很好,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有很好的出路或者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3.1自尊
她的《和人次韵》云:“喧喧朱紫杂人寰,独自清吟日色间。何事玉郎搜藻思。忽将琼韵扣柴关。白花发咏惭称谢,僻巷深居谬学颜。不用多情欲相见,松萝高处是前山。”以居陋巷不改其志的颜回自喻,对那些把道士看做是妓女,轻薄无才而冒充风雅的虚情假意的求见者冷语相斥“不用多情欲相见,松萝高处是前山。”全诗一扫女性的柔弱,表现出女性的一种自尊和气概。鱼玄机放情,并不是因为她喜欢过着卖笑,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而是她希望在广泛的交往中寻找到一个可以尊重并可以依靠的人,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她不希望自己失掉女性本身的一种矜持和自尊。
而《感怀寄人》:“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灼
[22]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苍苍松与桂,仍羡世人钦。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坦率地说出她愿意接受那些尊重女性,尊重女性人格的人,那些玩弄女性的人她是不接受的。她认为作为一个女性,应该需要被尊重,女性也有自己的尊严,这种尊严是不可以亵渎的。
同时代的崔莺莺面对抛弃自己另攀高门后又回来重修旧好的元稹喊出了“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的恼怒和怨恨。后来元稹将要离开,莺莺又写了《告绝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既然已经抛弃了,就恩断义绝了,那么不应再来纠缠。还是把你的情意留给眼前的妻子,不要朝三暮四的。其实这首诗写的就是看不起男子喜新厌旧,反复无常。
当她们面对男性对于女性尊严的挑战时,一个是平静地对待,一个是激烈地回敬;一个是温和地看待,一个是决绝地处理。不管怎样,她们都挽回了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尊严。处于封建时代的她们是进步的。
3.2自信
鱼玄机的诗还表现出一种自信的意识。
《赋得江边柳》是她再次请求李郢能够接受自己所写下的爱情宣言。诗中她写道:“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鱼是一种修辞双关,也表鱼玄机的鱼。柳条能系住客舟表明她自认为自己在容貌上仍旧有姿色。以江边柳自喻,说自己虽然是一个弃妇,但仍然如江边柳那样,尚有姿色可观赏。虽然是请求别人接受自己,但是她并没有将自己置于尘埃之中,反而表现得很是自信。
“唐代的女道士,在道德家看来,都是些淫荡无耻的小女子,她们只知吟风弄月,做男子们玩狎的器具,有什么思想,更谈不到知道什么幸与不幸。”[23]鱼玄机在《卖残牡丹》中写道:“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红英只称深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芳恨买无因。”以牡丹自喻,明写牡丹价值很高,实说自己也是如此。只是自己生错了地方,才有这样悲惨的命运,有种生不逢时的遗憾。她从封建的桎梏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并且高度肯定了自己的价值,表现出她作为一个女性的自信。
3.3肯定女性的存在价值
在《浣纱庙》中,她写道:“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春秋时期,在越王复国中,美女西施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人们在谈论这段历史时,只是津津乐道于那些大英雄,反而骂西施是“红颜祸水”。诗人直接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和使“十万精兵尽倒戈”的力量。是从女性自身角度描写,充分肯定了女性的自身价值。她并没有以祸国殃民的罪责去指责西施,而是大力赞扬西施作为一个女人所存在的价值。
传统女性由于生活的社会圈子比较狭小,目光也只限于抒发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个人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女人除了家庭,除了婚姻,作为一个女人所具有的〔[24]价值往往是被忽略的。“女性是被动的,只能向社会所认可的价值尺度靠拢。”鱼玄机从封建的桎梏中看到了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以外的存在价值,并且加以肯定和赞扬。“因为环境的关系,李季兰和鱼玄机都仅仅做了个男性的模仿者,所以历史家不把她们看在眼里。如有武则天那样的机会,她们是龙是蛇,我们真不可加以限量。但是,能够这样,已不愧为巾帼的英雄了。”[25] 带有依附性的女性意识
鱼玄机的女性自我意识虽然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她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女性身份地位低下以及女性自身所固有性格缺陷,致使她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十分艰难。加之,从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角度来看,女性相对男性仍处于弱势地位。这些种种因素都难免会使女性对男性产生依附的心理,鱼玄机的诗作中就有所体现。
“湿嘴衔泥燕,香须采蕊蜂”。(《暮春有感寄友人》)以燕子筑巢,蜜蜂归窠反衬出自己被抛弃后无家可归。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靠着“暮去朝来典绣衣”(《和人》)勉强维持着生活,过着“茫茫九陌无知己,”(《和人》)“深巷穷门少侣俦”(《暮春即事》)的生活,以至于“空匣镜昏蝉鬓乱,博山炉冷麝烟微。”(《和人》)我们看到一个封建女性,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经济基础,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如穿衣、吃饭、住宅都不能保证,希望生活稳定的安全需要也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形之下她就只能依附男人,不能够完全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句诗:“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道出了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在性别上的一种无奈。封建社会并没有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条件,女性无法享受到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权利。封建社会的妇女长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境地。“其要害在于,妇女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全方位地依靠、依赖、依附于男子。” [27]唐代毕竟是一个封建王朝,仍旧是以农业为本,男耕女织的生活为主导,女性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必定不能在经济上独立,只能依附于男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品,鱼玄机也不能例外。
她明白“水柔逐器知难定,云出无心肯再归。”(《送别》)男人是风流的、薄幸的,主张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也可以“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赠邻女》)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她追求幸福的方式就是不断地为自己重新寻找一个男性作为自己的依附。如李郢(《酬李端公垂钓回寄赠》、《赋得江边柳》)、温飞卿(《寄飞卿》、《冬夜寄温飞卿》)、左名扬(《左名扬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等。她将自己置于一个又一个的情感怪圈之中,让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何必珍珠慰寂寥”的梅妃是有彻底独立的意识的。她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女从来都是为悦己者容,既然唐明皇不懂得她,给不了她想要的爱,那还要那些珍珠来做什么呢?即使自己“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又怎样呢?她还是坚定地拒绝他,决绝地将珍珠退还给玄宗。即使自己是一个人,仍旧可以高傲地活着。鱼玄机在感情上缺少的就是这种彻底独立的意识。
“不用多情欲相见,松萝高处是前山。”(《和人次韵》)有着想要摆脱依附地位的独立意识,但是“女性从来都是被塑造者,她只能按照社会以及男性对她的要求来塑造自己,即便反抗,也是少数,并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小。”[28]从情感的角度讲,她的这种自立、自强的女性情爱意识是进步的;从现实的角度讲,她的这种宣言缺乏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她自己在诗中也有提到,她自己连最基本的穿衣、吃饭、住宅等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都不能够保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她又将如何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呢?
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其教育和法律都是最大限度地体现男子的意志,也是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男子的利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男子为中心,在社会活动的舞台上,男人是主角,女性在社会上虽然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利,但那也是跳不出男权社会所允许的范围的,他们是不会让女子来挑战男性的权威,封建社会的女性在家里和社会上是没有任何话语权力的,所以,鱼玄机的女性自我意识是无法摆脱时代和性别的局限。“生来是个女性,命运已给予她终身的不幸。如果没有知识,浑浑噩噩像牛马般地过一世,倒也令人省事。最不幸的是也去吃了‘智果’,从模糊中清醒过来,认识了自己也是一个人。”鱼玄机的一生是悲剧的,而其悲剧的最大原因莫过于她是一个女性,而且又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有个性的封建女性。
[29]
结 语
鱼玄机以自己鲜明的女性意识写出了处于封建社会女人真实的情感世界。无论是追求男女在政治上的平等,还是在爱情上的一种平等,她始终表现出一种坦率、大胆、自信、执着和勇敢的个性。不管是对于身为女性的自己还是其他封建女性,她都能冲破封建礼教的价值观,来肯定女性的存在价值。当然,处于封建时代的她并没能走出时代和性别的局限,表现出一种女性在物质上对于男性的完全依赖和精神上的部分依赖。尽管如此,她身上所具有的女性自我意识对现在的女性仍然有着借鉴和启发的意义。我们应该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对待,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应该摒弃。
注释
[1][6]高世瑜.唐代妇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6月1版.第95页,第94页.[2]皇甫枚.三水小牍(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页.[3][20][21][23][25][26][29]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144—146页,第138页, 第138页,第138页, 第138页, 第138页,第138页.[4][5][13][14][17]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第221页,第222页,第226页,第225页,第223页,.[7][12][15][16][18][19]苏者聪.闺帏的探视—唐代女诗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281页,第5页, 第15页, 第15页, 第7页, 第8页.
[8]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拾肆[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4890—4894页.[9]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月第1版,第750页. [10]张淑琴.论女性的自我意识[DB/CD].许昌: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100页. [11]白忠德.奥斯丁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DB/CD].商洛:商洛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第23页.
[22] 史仲文 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3页.[24][28]朱易安 柏桦.女性与社会性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8页,第18页.
[27]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高世瑜.唐代妇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6月1版. [2]皇甫枚.三水小牍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4]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5]苏者聪.闺帏的探视—唐代女诗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6]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拾肆[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 [7]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月1版. [8]张淑琴.论女性的自我意识[DB/CD].许昌: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9]白忠德.奥斯丁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DB/CD].商洛:商洛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10]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11]朱易安 柏桦.女性与社会性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2]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3]江民繁 王瑞芳.中国历代才女小传[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6月第1版. [14]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5]史仲文 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16]彭志宪 张焱.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17]江合友 胡宪丽.婚姻困境与鱼玄机诗的主体意识[DB/CD].邯郸: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8]罗石 周家胜.鱼玄机悲剧命运探因[DB/CD].黄石: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24卷第4期.
[19]赵莉.评鱼玄机作品的女性意识[DB/C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五月第30卷 专辑.[20]艾芹.鱼玄机女性意识及其爱情诗[DB/CD].曲阜:齐鲁学刊,1985年05期.[21]罗昌繁.薛涛与鱼玄机女性意识之比较[DB/CD].南京:文教资料,2007年5月中旬刊. [22]桑宝靖.女冠才媛鱼玄机—中国道教文化史的光彩一页[DB/CD].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23]胡培丽 胡近.女性与情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4]田华林 顾予.抗争叛逆之声:论鱼玄机诗[DB/CD].连云港: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学报,1996年2月.
[25]刘晓红 王海波.论鱼玄机诗作的叛逆性[DB/CD].徐州: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20卷第6期.
[26]宋冬霞.李清照与鱼玄机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B/CD].合肥:学术界,2010年1月总第140期.
第五篇: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心论点: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主要事例:
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
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
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2、办女报.她们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这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女学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女界钟》等报纸。
3、建立组织,争取参政权.除了在舆论上鼓吹外,她们还认识到,必须“合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为争取参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之向上,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4、废缠足,1901年清政府颁布禁止缠足谕旨,要求废除缠足陋习.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强调指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止,力矫弊习”.规定在新学堂上学的女生一律禁止缠足,以为社会表率.三、女子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教育、职业、婚姻、参政等等之上。在女子教育观上,知识女性把女学看作是强国之本,认识到女子教育可以使女子从业自立,正如西方的男女平等和教育造就了职业女性一样,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和国力的强盛。因此,先进的知识女性不遗余力地倡导女子多读书,坚持女子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全面发展,最终成为能够自立、自强的国民。在女子婚姻观上,不再绝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自由择偶,离婚自愿,更有宣扬独身者。在女子职业观上,清末时传入西方妇女就业状况,辛亥革命也极大地鼓起女性走向社会的勇气,众多知识女性意识到就业有利于她们自立,不再依赖于男子,广大知识女性开始探索就业途径,追求职业平等。在女子参政观上,受西方天赋人权学说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女性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参政观,中华民国的建立进一步进步女性参政的希望,主张女子以渐进方式参政。
民国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追求男女平权.新文化运动对纲常礼教的抨击,使之强加给妇女的种种束缚不再天经地义,婚姻自主的开始流行,就业机会的增加,一定程度的参政权利的获得,表明在追求男女平等方面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和195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在结婚,离婚,财产,就业,选举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妇女解放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妇女的权利作了充分的规定.如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1986年颁布,2006年修改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女孩与男孩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如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