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信用与规制
信用、信息与规制
――守信/失信的经济学分析
于立丁宁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中国现实经济中的广泛存在的失信现象,从经济学特别是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信用的性质,失信的种类与原因,防止失信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信用问题是个很好的视角。
关键词:信用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信用规制
一、信用的基本概念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信用和中国经济发展”。首先,应该对会议关键词“信用”有所界定。从信用体系上说,有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狭义的信用指的是银行或金融信用,因此信用的英文词Credit又指“信贷”。1 广义的信用还有“信誉”(reputation)、“诚信”或“信任”(trust)、“声誉”(prestige)等涵义,甚至还与“道德”(moral)、“伦理”(ethics)有关。通常,人们所说的信用含义相近,但往往有所不同。本次会议的邀请函中,将会议主题译成“Trust and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即把“信用”译成“Trust”,也是明显的一例。
信用本身是个中性词,与其对应的褒义词是“守信”,贬义词是“失信”。守信是指信守合同、履行承诺、努力工作、不偷懒、不说谎等行为。失信则表现为说谎、违约、欺骗、赖账、造假、缺斤少两、偷懒等行为。
在涉及信用的交易活动中,行为主体至少包括双方当事人(授信方与受信方,贷款方与借款方,买方与卖方,雇主与雇员,作者与出版商,原告或被告与律师,规制者与被规制者,等等),往往构成具体的委托-代理关系,有时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不一定是单向的,也可以是交互的。
在涉及信用的交易过程中,通常要有合约(contract,或称契约、合同),但这种合约可以是正式的(有正规标准合约,甚至经过公证)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口头或默认)。一般而言,非正式合约不具法律效力,但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不发达国家,都存在大量的非正式合约。而且通常是非正式合约引起更多的信用问题。
在中国现实经济中,失信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可以说是出现了信用危机,与此有关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虽然问题比较严重,但如果把信用概念理解得过于宽泛,或者模糊不清,成为一个“大筐”,很可能于事无补。本文讨论的重点是企业信用,但又不同于狭义的银行信用,因此可与信誉(reputation)同义。就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的比较而言,由于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机制2,是信用的载体,而个人信用一般不具 本文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大学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中心的资助。并且经过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讨论。Credit还可指学位教育中的“学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另一个与此有关重要论点是,任何一项信用机制或规制政策,如果不是“纳什均衡”,则很难是有效的。
备这种性质,所以企业往往比个人更可信。
二、信用的性质
说到信用,人们首先容易想到的是道德。道德当然很重要,但道德问题主要属于社会学
3伦理学、宗教和社会哲学的范畴。本文探讨的主要是信用的经济学性质。
1、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
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有如下特征(1)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附于企业、商号或品牌等信用载体;(2)由于信息的传递过程,建立信用或信誉往往需要逐渐形成。另一方面,虽然不守信的坏名声也要有个信息传递过程,但通常是“下坡路好走”,因此短期行为者与失信的相关度较高;(3)信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可以分离。如担保公司为某个企业做担保,后者实际上在使用担保公司的信用,当然也需要付费。麦当劳及其它的连锁经营也是同样道理;(4)衡量信用价值的难度主要取决于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有关的市场机制和法律设计就十分重要。
2、信用的外部性
分析企业(当事人)选择采取守信或失信的行为特征不能就事论事。引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xternality)概念分析信用问题,可使人得出新的启示。
当事人选择守信或失信行为,不仅会对自身产生后果,还会给他人(外部)带来效应。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的守信行为可能会对其他当事人产生“正面”影响,引起别人的效仿,结果有利于形成大家都守信的社会环境。反之,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的失信行为可能会对其他当事人产生“负面”影响,引起恶性循环的社会效果。“三角债”现象就是突出例子。
一般情况下,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守信行为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奖励,即企业(当事人)的守信收益小于社会的守信收益;而能够产生“负面”影响的失信行为又得不到必要的惩罚,即企业(当事人)的失信成本小于社会的失信成本,这样就会产生信用市场运行中的“市场失败”(market failure)。“信用市场失败”的结果便是守信行为倾向于减少,而失信行为倾向于增多。这可能是中国目前失信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往往需要(广义的)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恰当的规制措施进行干预。这是本文后面章节的话题。
3、信用与交易成本
从社会的角度看,守信可以大大地节约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相反,如果失信较为严重,交易者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收集有关的信用信息,同时采取各种手段来防范失信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根本上依赖于信用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主要靠行政命令,市场经济首先要靠信用,法律或必要的行政手段只能是辅助性的。虽然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rule of law)4 经济,但一个社会或国民经济的运行,如果事事都靠法律却是不可想象的,即使能够勉强运转,交易成本也必然过高。反过来就是说,必要并且有效的法治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保证一国经济的运行效率。简单说,信用与法治既有相互替代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3 亚当·斯密的名著之一是《对国民财富之性质与源泉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另一名著是《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发表于1759年,早于《国富论》15年。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在斯密看来,道德或信用与经济人假设是不矛盾的。钱颖一曾明确区分两种根本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rule by law),二是“依法治国”(rule of law)。(钱颖一,2000)
三、失信与信息不对称
对中国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失信行为,光“骂娘”是远远不够的。其他国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信用问题,有关信用的经济学研究近一、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多新的重大成果。守信或失信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往往是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因此,对信用问题必须进行“理性”的分析。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发现,现代经济学中比较适合分析信用问题的是信息经济学。(Molho,1997)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是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问题。如果信息对交易各方都是对称的,则交易各方可以通过签订完备合约(complete contract),减少甚至杜绝失信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可把失信分为两类。
1、第一类失信:隐藏知识
不对称信息可分为两类,并从而产生两类“失信”。第一类是“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或“隐藏知识”(hidden knowledge),即有些信息只有一方当事人知道,另一方不知道。例如贷款合同中的借款方过去有过违约的“前科”,但银行对此并不了解。简单地说,“隐藏知识”就是“说谎”(Lying)。在信息经济学中,将此现象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亦称“签约前机会主义”(precontractual opportunism)。
“逆向选择”最初起源于保险业,后来扩展到许多其他行业。保险公司面对的投保者中,有些人投保前(签约前)已经患有严重潜在疾病,但由于这些人掌握“私人信息”或“隐藏知识”,结果是恰恰是这些人的投保动机最高。这种现象对保险公司而言,则是一种与其意愿相悖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前提是“隐藏知识”,最早是由阿克洛夫(Akerlof,1970)在“柠檬市场”(market for lemons)5问题中提出的。该篇论文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
2、第二类失信:隐藏行动
第二类是“隐藏行动”(hidden action),即签约时双方都了解有关信息,但签约后有一方可以利用对方不了解的签约后信息,采取“偷懒”或“不尽力”行为,给对方带来损失。简单地说,“隐藏行动”就是“欺骗”(cheating)。在信息经济学中,这类失信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亦称“签约后机会主义”(postcontractual opportunism)。
“隐藏行动”最初也起源于保险业。在保险合同签约之后,比如投保房屋险的投保者,则会缺乏动力去消除火灾或其他隐患,因为反正可以得到补偿。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则面临着投保者“隐藏行动”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具有广泛意义的“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理论就是与此有关的重要理论。委托-代理问题一般表现为委托人(雇主、授信人)无法观察代理人(经理、受信人)的行为,如努力程度和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等,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可能做出与委托人利益相悖的行动。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委托人可以很好地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因而代理人就有可能采取“隐藏行动”。
虽然我们可以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分别讨论,指出其特点和危害,但上述两类失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有时会同时出现。
另外,中国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强取豪夺”型的“失信”现象,如“赖账不还”等属于“明着骗”,则远远超出了信息不对称,“隐藏知识”、“隐藏行动”的范围,已经达到了“明目张胆”、“明火执仗”违法的程度。有时现实经济中的失信程度已经达到了信用危机或失信5 “柠檬市场”有人译为“次品市场”。Lemons的文中之意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实际交易中的物品或服务达不到表面所示的质量水平,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对此不能完全了解。因而,一般意义上的“次品”不能准确表达原意。
泛滥的程度。
四、防止失信的机制
既然上述两类“失信”有其存在的经济基础,而且通常难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完全消除,就要求采取其他有效手段,“对症下药”。因此,顺理成章地就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制度或机制。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防止失信的市场机制,但实际上市场机制也要以必要的法律为基础,特别是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有时所谓的“行业自律”或市场自发惩罚的作用是有限的。
1、针对第一类失信的“信号传递机制”
对于“逆向选择”,重点在于建立“信号传递机制”,尽量使交易各方的信息对称起来。例如,通过“信用评级”,签约前对交易对象的信用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又如,当对交易对象的信用了解不够,又不值得花过大代价去掌握时,可通过担保机制,由信用较好的第三方出面担保,也是比较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这样,“信用等级”和“担保”发挥的正是“信号传递机制”的作用。“抵押”也是与此类似的“信号传递机制”。
2、针对第二类失信的“信用激励机制”
对于“道德风险”,重点在于建立“信用激励机制”,一方面使守信者得到奖励,同时使失信者得到惩罚。从社会的角度看,有时允许当事者获取一定的“信息租金”(information rent)或“守信奖金”(credit reward)也是必要的。比如有的企业通过长期的诚实守信行为,使其产品品牌有所升值,以至于形成较大程度的“产品差异”,6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能够在质量、性能相同的情况收取高于同行的“价差”。这种现象不能视为不公平,甚至应该给予鼓励。现实中,Sony系列产品几乎所有品牌的价格都高于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的价格。大连市百货大楼“不满意就退货”承诺,虽然增大了营销成本,但多年来企业从价格或其它方面得到的回报,也使企业具有了长期竞争能力。企业理论中的“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也是这样一种激励机制。(Molhol,1997,p139)
对于守信行为,仅有正面激励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否则也会产生“逆向选择”。在设计对失信行为的综合惩罚机制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失信行为的“期望成本”一定要大于失信行为的“期望收益”,这种“期望成本”就是“平均惩罚力度”与“被惩罚概率”的乘积。低于此标准的“惩罚”就会成为实质性的“鼓励”。当然,这种惩罚既包括法律意义上的,也包括市场自发意义的上。大家可以亲身感觉到,中国现实经济中对失信行为的惩罚还远未达到这一基本标准。
3、两类失信并存时的“应变机制”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号传递机制”与“信用激励机制”是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失信问题的主要手段。实际上,二者之间也能够相互促进。例如,本来主要是用于减少“逆向选择”的快速的“信号传递”(如媒体“曝光”,列失信“黑名单”),往往会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反过来。本来是为减少“道德风险”的行之有效的“信用激励”,通常也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
既然现实中两类失信可能同时发生,并且相互作用,那么就启发人们探索能够同时防止两类失信的机制。这里以作者与出版商之间的出版合约为例加以说明,其道理也可用于说明发明家与产品推销商、歌星与唱片公司或规制机构与公用事业部门等类似的委托-代理合约关系。(Molhol,1997,p163)
在作者(委托人)与出版商(代理人)之间的合约关系中,作者可能对其作品的潜在销售额缺乏了解,出版商具有私人信息或隐藏知识。同时,出版商也需要一种动力去促销,如6 “产品差异”(product differentiation)是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学中的重要概念。(于立、王询,1996)
果没有这种动力出版商就可能会采取隐藏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需要某种合约机制来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稿酬支付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畅销书”的“一次性稿酬制”(lump sum payment),二是针对“常销书”的“版税制”(royalty system)。当选择“一次性稿酬制”时,作者将书稿的版权转让给出版商,出版商由于能够获得全部销售收入,因而会有积极性去推销,从而不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但依然会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作者在对出版商谈判一次性稿酬时处于不利地位。假如选择“版税制”,即根据销量,作者与出版商分享销售收入,这样虽然可望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但仍会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经济学家萨平顿(Sappington,1991)提到一种“应变合约”(contingent contract)可以解决类似问题。具体说就是作者先要求出版商预测销售量,再据以签约。如果出版商预测的销售量较高,作者尽量选择较高的一次性稿酬和较低的版税;如果出版商预测的销售量较低,作者则尽量选择较少的一次性稿酬和较高的版税。作者选择的这种“应变合约”与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非常类似。企业中实行的经营者“年薪制”也是“应变合约”的例子。首先确定基薪,再允许经营者根据企业的绩效领取绩效金。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对经营者进行激励,有利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守信。
五、信用规制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前面的一般分析,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如下的有关结论,即中国现实经济中信用危机或失信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从市场机制角度看,不外乎两个方面:(1)信号传递机制缺乏。如缺乏可信度高的资信(征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担保公司及其它信用中介组织。(2)信用激励机制不当。守信者得不到应有鼓励,失信者得不到必要惩罚,这本身也会形成一种社会性的“逆向选择”。最坏的信用制度是守信者“事实上”受罚,失信者得到“事实上”的鼓励。不幸的是,这种现象经常是经济现实。
社会上对现实中的失信泛滥普遍存在着误解,总以为政府重视,或者重要官员的关注,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第一,本来属于市场机制范围内的事情不应期望用非市场手段去解决,企业的信誉只能靠企业自身的长期守信行为来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行之有效的市场途径来约束企业行为,例如上述的各种“信号传递机制”、“信用激励机制”和“应变合约”机制。第二,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要期望政府行政机构去解决,这一方面是政府行政机构也会产生失信行为,另一方面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法律首先是约束政府行为的。(钱颖一,2000)第三,虽然目前中国有关信用方面的法律建设还很不够,但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主要用法律手段解决信用问题成本太高,有时甚至不可行。(张维迎,2002)
人们习惯上认为,由于“内部性”(即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会导致“市场失败”(market failure),因此便需要采取相应的规制(regulation)措施,但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实践都已说明,规制也可能产生“规制失败”(regulation failure)。(于立,2002)下面就举出中国现实经济中的若干规制不当或规制失败现象。这都是信用规制制度设计中需要给予充分注意的问题。
1.中国的《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的股份不得超过20%。这就等于限制无形资产(企
业信誉)自由的交易。限制无形资产的价格就是限制信誉的价格,而限制了信誉的价格就必然会导致信誉的短缺。(张维迎,2002)当初制定《公司法》时有这一规定,初衷也许就是针对失信现象的,但这种规定反过来又强行地使守信企业的信誉贬值,从而引导人们“逆向选择”。
2.中国的《公司法》规定,公司上市必须符合“开业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的要求。国务院1993年制定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必须符合“企
业经济效益良好,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这种规定会诱使企业和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造假帐。正常情况下,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完全是企业和投资者自主决策的事情,政府机构介入越少越好。如果出现欺骗行为,也应通过有关的法律程序予以解决。政府机构介入太多会使政府蒙受过多的社会和法律责任。中国现实中,有许多本来纯属企业信用的问题,最终成为政府信用问题。这是典型的“规制失败”。
3.国家税法和有关政府税收条例中,过去经常有对某些类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在一定期
限内减免税收的规定。这些规定虽在当时或局部不是全无积极意义,但对长期的和整个社会的信用建设来说,无疑都在客观上诱导某些企业想方设法“戴假帽子”,或在期限内故意关闭企业或者重新注册。不仅国内企业,就是外资企业也把较多精力放在钻政策空子上,而不是诚实发展,守信经营。这也是加入WTO后,相当多的企业缺乏自信,被动退缩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2.3.4.5.6.7.8.9.张维迎,2002:《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第1期。张维迎,2001:《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钱颖一,2000:《市场与法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于立、王询,1996:《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于立,2002:《规制失败的类型与分析》,待发表。Daniel R.Fusfeld, 1990, The Age of the Economist.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George Akerlof,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Lan Molho, 1997,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ying and Cheating in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Blackwell Publishers.D.Sappington, 1991, Incentives in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0.Charles K Wilber, 1998, Economics,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地址:大连市,116025
Tel: 0411-4710388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信息与信用(上) (张维迎)
2002年6月25日 信息与信用(上)(张维迎)
主讲人简介张维迎教授
1、学习工作简历及科研经历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1988年牛津大学进修;1992年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牛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8月-1997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1997年9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开始任学院副院长。
2、学术及社会兼职:兼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及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咨询委员,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专家评审组委员。
3、近年来国外访问讲学经历:1996年4月-6月,1997年2月-7月,1998年6月-9月,香港城市大学讲学;1997年12月,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一周;1998年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两周;1998年12月,韩国国立汉城大学讲学;
4、获得荣誉:1990年-1993年,世界银行奖学金(三年);1992年-1994年,牛津大学Nuffield学院奖学金(二年);1992年-1994年,伦敦经济学院Lionel Robbins 纪念奖学金(面向全英大学的最高奖学金,每次仅授一名;二年);1992年,牛津大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the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1997年,《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获得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特等奖(仅一名);1998年,《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获得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信息与信用(上)
信用是社会交换的基本问题,社会作为组织最基本的特征是交换,交换的进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信任又与当事人的信用有关。人的一生都处在信任的关系当中。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为例,父母是债权人,子女是债务人,不孝之子就是破坏了信任关系的子女。日常生活中的礼尚往来也是如此。在一个商业社会当中信用更是无所不在,几乎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会涉及到信用问题。
所谓信用是指能够被有限接受的一种交换的中介。信用是由于交换才出现,在你发出信用的时候,交换并没有结束,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信用还要被收回。
信用的核心主要是信息问题,只要有足够的信息就不会存在不讲信用的问题,如果信息不充分,欺骗行为不能被观察到,信用就可能成为大问题。现代社会识别别人很难,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容易地对别人做出区分,重要的一点是组织,包括宗教团体、非正式中介还有企业;第二就是赢利性的信息提供商;第三是政府和新闻媒体,这些机构在社会上的信用特别重要,尤其是前两类。那么加入一个团体就可以获得信用,这里任何个人做了违背信用的事都会对整个群体的信用有损害,这样就是群体有积极性去惩罚这样的人,因而这种信用才能维持下来,这也是组织的很重要的功能。
对于企业来说,名号和品牌的重要性就在于,对于大家来说这个品牌是可信的,一旦其中有人骗人了,大家就会说这个品牌骗人了,这样就很容易了,个人的信息就不那么重要了,成了企业内部的问题。所以在现代社会保护品牌非常重要,否则这个社会就没有信用。在中国,信用的建立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西方国家里信息在信用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有人有积极性关心企业的信用,也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返回-
第三篇:信用评级信息保密制度
信用评级信息保密制度
2011年6月1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信用评级业务信息的保密工作,维护投资者、评级对象和公司的合法利益,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第二章 保密信息和密级
第三条 保密信息是指公司在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活动中所获得的评级对象(发行人)的商业秘密、协定的非公开信息、公司尚未对外公布的信用级别及其他评级信息。
第四条 保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书面文件、电子文档、磁盘、CD、电子信息数据或其它任何形式的物品承载的保密内容。第五条 保密信息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个密级。
第六条 绝密信息包括征求意见稿、未正式对外披露的评级报告、协定不对外公布与评级有关的其它核心信息。
第七条 机密信息包括评审评级委托方或评级对象(发行人)提供的全套原始资料和特别要求保密的文件、评级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资料,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报备的材料。第八条 秘密信息包括尽职调查记录与数据资料、工作底稿和质量检查文件、购进的不宜公开的参考资料、项目开发建议书、工作方案、通知书和联系函等。
第九条 公司可以应评级对象(发行人)的要求进行保密评级,该保密评级不得公开、公布。公司对该项评级不予披露,不向公众披露任何与此有关的信用等级的变化。此保密评级不得用于任何债项发行。第十条 评级结果发布之前,评级对象(发行人)请求评级的事实本身属保密信息。评级对象(发行人)有权选择是否接受评级结果。评级对象(发行人)不接受最初评级结果的情况下,未经其书面认可,公司不披露评级结果。但评级对象(发行人)接受的评级结果发布之后,公司披露对其有关评级的变动情况,无需征得认可。第三章 保密管理
第十一条 全体员工均需签订保密协议,并在保密协议有效期限内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第十二条 评级报告撰写过程保密
1、分析师对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评级对象所有评级资料应当在公司工作场所使用,防止其他非项目相关人员获知,下班后应将评级资料锁入柜中;
2、分析师计算机中的保密信息必须设置口令,所有存在于评级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不得导出系统;
3、分析师要外发邮件的评级相关信息应从公司的电子邮箱中邮发,不得采用其他方式传送。第十三条 评审保密
1、评级秘书在召开评审会时应将评审流程材料亲自交给评审委员;
2、外聘评审专家参加评审会议时,会前评级秘书须请专家 签署《保密承诺函》(见附件),并将此作为评审文件一并存档;
3、评审委员、分析师和其他与会者不得向评级对象透露相关评审细节;
4、评审委员会主任应当阻止与评审会无关的人员参加和旁听评审会。3 第十四条 文印保密
1、文印人员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打印、复印和扫描,文印文件须严格进行登记;
2、文印人员对文印的多余或作废保密文件,要即时进行销毁,不得留存或以废纸利用形式流出文印室,用于打印和扫描后的电子文件发送相关部门后应于当日进行物理性删除;
3、文印人员应及时收发传真,避免保密文件未经批准传出,收到传真后要及时交给收件人。第十五条 纸质文件收发保密
1、前台人员收发所有纸质评级文件和资料,邮寄、接收和送交邮件须严格进行登记;
2、邮寄前应明确双方的联系信息,使用公司专用信袋。前台人员应按照时限要求选择合适的邮寄方式,并保证能够对邮寄过程进行监控;
3、前台人员在收到邮件后应及时将其送交收件人,如收件人不在可向其部门负责人移交代收,收件部门、收件人有误或不详时,应及时向综合管理部主管领导请示。第十六条 评级信息系统保密
信息技术部人员随时对导出系统的评级信息进行监测,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立即查实,防止内容外泄。第十七条 存档保密
1、分析师在出具正式评级报告前应将其获取的评级信息按规定分类存档,对于存档密级应当注明,档案室人员应当将绝密和机密信息单独订卷;
2、评级秘书出具正式评级报告后将相关信息按规定分类存档,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分别存档;
3、数据中心接收及保管所有电子文档,档案室接收及保管所有纸质文档。
第十八条 评级人员借阅存档评级信息时,数据中心和档案室管理人员要经有密级审批权限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借阅:
1、评级人员借阅本人参与评级项目的保密信息须经部门负 责人批准;
2、借阅其他相关项目的保密信息须经评级总监或副总监批准,不得借阅非本人参与项目的机密、绝密信息;
3、非评级业务部门需要借阅保密的评级业务资料,须经主管评级业务副总裁批准;
4、借阅保密信息资料需在严格限定归档时间后在公司工作场所合理使用;
5、电子版评级信息的借阅未经批准不得下载,所有被借阅 的评级信息均不得打印、复制、扫描、传真和电邮。
第十九条 公司员工不得探听与自身工作权限无关的评级信息,不得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保密信息,不得将保密信息携带至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也不得在公共场所谈论保密信息。
第二十条 除对发行对象(发行人)或其同意的第三方外,公司员工不得向任何第三方及公司内部非相关人员,透露评级对象(发行人)授权公司用于评级的保密信息、公司的信用等级信息或将来可能决定信用等级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公司员工在离职或退休前应将任何保密信息按公司要求存档,且不得继续使用和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这些保密信息。员工在离职或退休后承担无限期保密义务,直至公司宣布解密或保密信息实际上已经公开。
第二十二条 公司员工发现保密信息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作出处理。
第二十三条 公司董事会成员,除非同时是评审委员会成员,没有接触评级保密信息的特权。第四章 责任与考核
第二十四条 对出现下列情形的,扣罚主要责任人当月绩效工资的10%-50%:
1、泄露公司评级业务保密信息;
2、错误确定评级保密信息密级;
3、不当使用保密信息;
4、未按照规定对保密信息进行保密管理;
5、违反本制度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 因违反本制度使公司声誉受损、公信力下降的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罚:
1、扣罚主要责任人当月绩效公司50%-100%;
2、降级或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六条 如果因违反本制度对公司造成损失,责任人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件:保密承诺函 附件 保密承诺函
四川大证信用评估服务事务所:
本人应邀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的(外聘)专 家委员之一,参与评审工作,本人郑重做出如下承诺: 与参评项目不存在应回避而未回避的情形; 与参评项目不存在应保密而未保密的情形; 严守评审规则,遵循公司既定的评审程序;
对评审过程中接触到的相关资料、信息,严格履行保密义务。若因为本人的原因,而导致应该遵循的回避制度、信息保密 制度等有关规章制度没有得到遵守、执行,又导致客户或/和贵 公司产生有形和无形损失的,本人将承担相应的既定损失和潜在 损失。签署人: 年 月 日__
第四篇:推动信用信息公开
3、推动信用信息公开。依法公开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
为在全区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讲诚信、做示范的氛围,首先我局做好各项工作的政务公开,将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在一定范围上进行公开。辽宁省自2010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诚信示范企业评选活动,我局经济体制改革科负责区一级的推荐工作。为把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做好,根据我区街道负责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召开各街道相关负责人布置会议,由街道负责广泛宣传,让企业了解诚信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申报,根据企业上报情况,初级筛选后择优推荐3-5家企业。我局收到各街道上报的企业信息后,召集区地税、国税、工商、环保、安监、财政、经信等相关部门会诊,各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欠税、偷税、出现安全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等企业进行筛选,并向企业反馈,企业得知自身存在的问题后及时的做了改正,最终根据改正情况共上报23家企业。通过诚信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在全区营造了讲诚信、争做示范的良好氛围,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第五篇:信用信息锁定管理办法
信用信息锁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创新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的信用信息。
第三条 信用信息锁定是对我省辖区内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发生了符合第二章规定情形时,对其信息在一定时期内的固化。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被锁定的信息,依法在其办理注册、年检、备案等事项时予以提示和限制,同时加强监督管理。
第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锁定范围
第五条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对其信息进行锁定:
(一)逾期未年检的;
(二)前置审批、许可过期的;
(三)营业执照过期的;
(四)经营地址查无下落或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工商部门无法与之取得联系的;
(五)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
(六)违反法律、法规,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立案调查的;
(七)立案查处结束而未执行的;
(八)其他执法机关请求协助执行的;
(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需要采取信息锁定措施的其他行为。
第六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对其信息进行锁定:
(一)符合本办法第五条
(一)至
(八)所列情形的;
(二)符合《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第十条所列情形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需要采取信息锁定措施的其他行为。
第七条 无照经营者的信息锁定。对正在立案查处和查处结束而未执行的无照经营者,限制其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或担任法定代表人;对于查处的无照经营者及其违法行为,在信用山西网和其他媒体予以公布。
第三章 锁定程序
第八条 对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施信息锁定,按照下列程序。
(一)符合第五条
(一)至
(六)所列情形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由业务系统自动锁定。
(二)对符合第五条
(六)、(七)所列情形在业务系统中无记录和
(九)所列情形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实施锁定,由承办机构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承办机构负责人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三)对符合第五条
(八)所列情形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实施锁定,由承办机构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承办机构负责人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第九条 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实施信息锁定,按照下列程序。
(一)企业、个体工商户信息被锁定后,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信息将同时被锁定。
(二)符合第六条所列情形,业务系统不能自动实施信息锁定的,由承办机构填写《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承办机构负责人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第十条 对查处的无照经营者的信息锁定,由业务系统自动实施。
第十一条 各市申请锁定管辖区域范围之外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的信息,由各市工商局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分管局领导批准,报省局信用办登记备案,由省局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各市工商局负责本市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的信息锁定。
第四章 解除锁定程序
第十二条 对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解除信息锁定,在依法做出处理后,由做出处理的机构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经分管局领导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解除锁定。
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自做出处罚决定之日起满三年,系统将自动解除信息锁定。
第十三条 对无照经营者解除信息锁定,按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各市申请解除锁定管辖区域范围之外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的信息,由各市工商局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经分管局领导批准,报省局信用办登记备案,由省局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解除锁定。
各市局负责本市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锁定信息的解除。
第五章 责 任
第十五条 被锁定信息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对锁定有异议的,可以向锁定其信息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解除信息锁定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及时做出处理,锁定信息确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信息锁定,相关机构应当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解除信息锁定,相关机构应当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事、纪检监察部门依照《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二○○九年六月一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