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1

时间:2019-05-13 14:2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1》。

第一篇: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1

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太极拳是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地继承传统太极拳文化, 做一个合格的传播者。我在的学习过程中对太极拳有些粗浅的认识, 现从如下三方面简述之。-

一.对太极拳理法的认识-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依照古人对宇宙及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即太极阴阳之理来编创的优秀拳术.它是 “哲拳”、“智拳”更是修身养性之大道。做为传统搏击术而言,它是专门研究“以弱胜强”的武术。-

那么,怎样才能“以弱胜强”呢?我想唯有智慧才能实现。你必须明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所谓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已知彼,谈何容易?了解自已,了解事物,了解天地宇宙,从中寻找出他们的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规律,是倾毕生精力也难穷尽的学问。-

太极拳经典著作,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里告诉我们无极是太极之母,太极是阴阳之母。那么,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什么又是阴阳呢?-

无极就是宇宙天地未生成前的空空洞洞,混混沌沌,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是“无”、是“空”、是“静”。-

古人认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由“无中生有”先生成天地再演化出万事万物。天地包万物,天地乃太极。所以,太极应该定义为“有”、“广大”、“包罗万象”。-

太极中孕涵阴阳两面,阴阳在太极中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辩证关系的规律就是阴阳。知阴阳就可以知万物。-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源动力是动静两个因素。静是无极,静极生动成太极,动分阴阳,静合阴阳。-

以上简述我们知道,无极、太极、阴阳的变换最终离不开动静。宇宙万物皆在动静之中,人是天地之间最高级的智慧生物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白天人们精神饱满地工作、生活、运动,此乃动也;夜晚一定要休息睡觉,此乃静也。虽说时间宝贵,生命短暂,可是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床上睡觉,否则便不能生存。-

太极拳是遵循太极阴阳动静之理来训练,以利于修身养性,强健体魄,搏击防卫。依循天地人身之规律行事就是智慧,智慧可以“弱胜强,小胜大”。因此,太极拳训练归根结底是练“动静”二功。动静两种功夫是太极拳阴阳的两面,也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源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少了那一种功夫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太极拳功夫。静为母,静极生动,静功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功夫。而今普及太极拳却被大多数人乎略,仅仅打拳架套路而已,这已不是太极拳了,有“盲人摸象“之病态。-

太极拳的“静功“怎样训练呢?-

传统太极拳训练系统中以静站、久站无极桩(辅以静坐等)为最佳训练方法。当然,练“静”的功夫是复杂高深的学问,最终要归回到修炼人生境界,了却“七情六欲”,淡泊名利,悟透生死上来。一切看破,方能达到真正的“静”。-

太极拳的“动功”主要以行拳走架为主(辅以导引吐呐术、单式单招训练),拳架运行风格要求轻、柔、圆、缓,用意不用力,上下协调,周身一家,如行云流水一般。其实,影响太极拳架动态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仍是“静”。只有心静神宁,方能气匀体松地行拳走架,才能练出高水平的太极拳“动功”。不仅如此,只有心静神宁方能气沉丹田,内气充足,尽显太极拳内功之神威。静是能量的蓄集,动是能量的发放;动多静少能量宜散失,厚积薄发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术的关键,也是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要诀。-

太极拳训练方法中桩功法与拳法都是围绕着“动静”二功而设定的。桩功主静,又是静中求动之法;拳法主动,又是动中求静之法。除此之外,还有一法是太极拳流派首创的训练方法,即推手训练法:习练者两人身手相搭,相互试力,练听劲,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练习缠绕诸靠,随屈就伸。它是检验习练者通过桩功和拳法训练后掌握“动静”二功质量水平高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依据太极阴阳之理创编的太极拳主要练“动静”二功。静功有站桩功、静坐功等;动功有拳架训练、单式训练,导引吐呐训练;又有双人推手训练以求验证“动静”二功的训练水平;此三种训练相合,方为太极拳训练完整系统的方法。-

二:对太极拳健身原理的认识-

太极拳健身已广泛被世人所知道,国人中可谓妇孺皆知,而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地来了解并学习它。那么,太极拳如何能健身呢?它与其它运动健身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它健身的独特妙处是什么?-

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一种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就能健身。这种认识太笼统,太浅显了。有一位保健养生专家认为,缓慢的有氧运动有益于健康,太极拳和散步、慢跑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里只指出了太极拳运动的些特性,并没有真正了解太极健身的实质。-

当然,还有许多人运用西方学术研究的方法半来破解太极拳健身之谜。无非是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等等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这些对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研究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我们能否透过现象究其本质呢?我认为:-

首先,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只是太极拳的属性之一。简单地把太极拳归到运动健身,这本身就犯了“以偏概金”的逻辑错误。-

太极拳是一种养生修炼,讲求内外兼修,内修心、外修身;修心主静、修身主动。-

心静神宁,涵养性情,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修炼功夫,提升人生境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太极拳动态运行讲究用意不用力,;轻柔舒缓,如行云流水,似在空气中游泳,实际上是动中求静之术。心平气和就能够放松地运动,放松运动就不伤筋骨皮肉,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健康。-

其次,太极拳是意、气、神、形合一的运动,通过调动思维以及外形的导引,来引动气血的运行,而气血运行又反过来催动外形的合理变换,让内外高度统一。意、气、神、形合一了,人就真正健康了。这里面太极拳更加注重意气的锻炼,-

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人的大脑思维,是指导思想、是灵魂,重要性不必多言。气是维持人生命存在所必须的精微物质,它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有人说是神经的条件反射,是人体的特殊分泌物,是人体电能、磁能、场能等。-

炼意、炼气、养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潜在能力,强化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扶正驱邪,是防病强身的根本。东方养生、健身术太极拳独特之处就在于此!-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太极拳创造者由“不倒翁”得以启发—上虚下实,不易推倒。于是,在太极拳训练中,始终气沉丹田、意下脚底涌泉穴,而使脚下有根不被他人推倒。恰是这一点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竞争压力大的人们健康与保养有特别好处。当今世人往往血气上涌,上实下虚症状偏多普遍“三高”,那么,太极拳讲究上虚下实,正好“对症下药”颇为合适。-总之,太极拳不是一种单纯运动,更是一种养生文化,它修身养性,调整心理平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缓慢静心的有氧运动,适量的运动强度等等都是其它运动很难具备的优点。-

三、对太极拳传承及普及工作的认识-

传统太极拳发展到今天主要有大在流派,分别是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同时,还有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那么,无论什么流派太极拳,虽然风格有所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经以弱胜强之术;都是遵循阴阳辩证之理;训练方法上都是系统的结合功法、拳法、推手实用法,三法合一地修炼。传统太极拳不仅讲究练,更加强调养,因此,它既是优秀的搏击术,又高明的健身术。-

五大流派太极拳以陈氏太极拳最古老,其它四派太极拳都是学习于陈氏太极拳,而后演变、发展。-

陈氏太极拳技击内容丰富,松活弹抖,刚柔相济的练法特点更加适合中、青、少年学习.自从陈式太极拳传人杨露禅进京授拳后,太极拳登入大雅之堂.宫廷里的王爷、达官贵人,八旗子弟习练后,太极拳的风格逐渐向更为舒缓、平和发展,更有利于普及与健身。-

新中国建立之初,老一辈革命家在百废待兴,日理万机之时,许多人不仅亲身习练太极拳,还指示体育部门组织太极拳专家对传统太极拳进行简化。一九五六年,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正式向社会推出,但早期主要在各干部、工人、部队“疗养院”中教授。-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各地太极拳协会组织相继成立,太极拳才广泛地向全社会普及。不仅如此,太极拳做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到在传播与普及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注重普及简化太极拳和国家规定的竞赛套路,乎略传统太极拳的普及。-

2.注重拳架套路的普及,乎略太极拳理法和太极拳养生文化的普及。-

3.侧重在中老年人中普及,乎略中、青、少年人中普及。-

还有以民间太极拳传人,太极拳名家为代表的传统太极拳派,着重传统教学方法,很少去做广泛的普及工作,体育主管部门和太极拳协会往往很少太极拳专家,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文化的普及工作还任重道远。

第二篇: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汤贻良

15271156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切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它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为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人民的长期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健心,使人心态自然、平和预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极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实际上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精髓部分,是集技击。健身、养身于一身,分为健身性、表演性、爆发性等。

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那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一致。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

太极拳的理论说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都是相关联的。比如:太极拳脚下是反作用力,你只要做到下盘的圆裆、开胯、敛臀,劲自然就到了脚下,所以带着拳理去练,会少走好多的弯路。要想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理解拳理,太极拳讲“松沉找刚柔”。太极之根本是静。守静而不妄动。动无动意,动为假形,动复归静。从意道上说,我从离根之感,根就在我脚下,注意:根不是脚根,而是所踩之地也。我离地径有坠落之感,否则无功矣,静在推手中是没有主动推出对方之意,在打手中没有主动攻打对方之意。要占有先机必要时也要移形补位,但仍守静。

太极之外形是松。首先,虚领劲顶,肢体其余各部位顺着重力下落;其次,运动方向上下前后左右,持下落之感;最后,关于含光,下巴微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命门外鼓、腰脊贯直、尾闾内收、两胯松平、圆裆裹裆、屈膝松脚等等要求,从根本上说要松落,自然,松定而得至刚。

太极之内意是无差异。两手、两脚、手脚、头脚,同身表无差异,重心于两脚间转换时也不能出现两脚差异。无差异就是同一。此状态能在松中。

太极之神气收敛入骨,勿使有丝毫外张。我之形有阴阳虚实之变化,但非我真劲,凡有动意者从动意者必受其害。太极之境无休止。

第三篇: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切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它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为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人民的长期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健心,使人心态自然、平和预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极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习练太极拳越来越多,但青年人较少,是由于大部分青年人对太极拳不甚了解,对太极拳存在误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和弱者专门练习的拳术。实际上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精髓部分,是集技击。健身、养身于一身,分为健身性、表演性、爆发性等。起到了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那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十分一致。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就像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在现代生活中就是比较缓慢的、柔和的、适合大多数人的能宣扬民间文化的健身好方法。现在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对习练太极拳能健康身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人群是盲目练拳。所谓练盲拳,就是不带着拳理去练,而是自行其是。太极拳的理论说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都是相关联的。比如:太极拳脚下是反作用力,你只要做到下盘的圆裆、开胯、敛臀,劲自然就到了脚下,所以带着拳理去练,会少走好多的弯路。

要想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理解拳理,太极拳讲“松沉找刚柔”,习练一些人把“沉”练成了“重”怎样理解太极拳中的“沉”哪?就我对练拳体会,如果把自己比作水的话,“沉”就是一块系下去的石头,石头系在水中,石头下去了,水面并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体现在身体上的这块石头就是“意念”也就是说你的意念下去了,但肢体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可一些练拳之人正好相反,他的肢体下去了,但意念没有下去,所以练拳者练的膝盖痛的就是这种现象。这个意念下去还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松”要想做到意念沉下去,就要使身体节节松开,这就像我前面提到太极拳的理论紧密关联,要想做好“沉”就必须练好“松”,所以太极拳练“松”是关键。

太极之根本是静。守静而不妄动。动无动意,动为假形,动复归静。从意道上说,吾从离根之感,根就在吾脚下,注意:根不是脚根,而是所踩之地也。吾离地径有坠落之感,否则无功矣,静在推手中是没有主动推出对方之意,在打手中没有主动攻打对方之意。要占有先机必要时也要移形补位,但仍守静。

太极之外形是松。首先,顶{头顶}劲不丢,头顶虚悬,肢体其余各部位顺着重力下落;其次,运动方向上下前后左右,都不能丢,持下落之感;最后,关于含光默默,下巴微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命门外鼓、腰脊贯直、尾闾内收、两胯松平、圆裆裹裆、屈膝松脚等等要求,从根本上说要全部归于松落,必须自然,松非柔弱,松定而得至刚。

太极之内意是无差异。两手、两脚、手脚、头脚,同身表无差异,重心于两脚间转换时也不能出现两脚差异。无差异就是同一,一体、一个。此状态只能在松中求,舍此而无它法可得。吾否定{上轻下沉}之说法,觉得此中状态并未进入太极真状态。吾说的这种同一状态,能得外三合、内三合,得听劲之神妙,得整劲得气团。但要注意,内气不是沉在丹田,而是沉到脚根,当然同身无差异是一个极限状态。

太极应当从意上修炼而渐入无意自然状态。凡用意之处越来越淡,接近于无而无意状态。意在人先,我之意包容对手,包容周边可感知的一切。要时时刻刻吞融一切,不是吞在身上某处,而是吞到或吸入脚根去,吾乃一皮囊,中空无物,不要想身体内的一切东西,更不可想运什么气,意要在皮表与外界相融,吞融外界,吸至脚根地中。太极之本质是与自然大地同一。通过身法与意道调整,达到与地合之目的。此吾内劲之根本,劲不从体内本之。吾必须松空,才能与自然大地相合。吾所练不过是使全身成为坚实的力之导媒介,运用太极技法。将来力化于地,同时用地之反作用力还施对手,与太极斗者,实则与自然大地斗法。凡言丹田内气内劲之充沛,吾认为只知其表象,运用时方圆相生,本质上仍是非圆即弧的螺旋劲{加速离心力}、弹斗力{有穿透震荡力}。

太极之神气收敛入骨,勿使有丝毫外张。吾之形有阴阳虚实之变化,但非吾真劲,凡有动意者从动意者必受其害。太极之境无休止。

以上则是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习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第四篇:我对“混元24式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精选)

我对“混元24式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

我是很偶然的机会接触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的。我的第一个老师是东北形意名家杨俊秀。杨先生70岁那年就去世了。临终前嘱咐我们“练功要注意“养”。怎么养?怎样练才能既保持武术本质又最大限度地体现内家拳的“养”?

1998年,亚洲体育节在沈阳召开,年过七旬的著名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老师表演的“混元24式”,让我怦然心动,叹为观止。傍晚我迫不及待地随着几个武友去宾馆拜望冯老师。从那以后,我对“混元24式”发生了浓厚兴趣。看书学、跟朋友学都不解渴,就两次进京去找冯老师,从混元太极功、缠丝功直到推手等都系统地进行了学习。六年来朝夕习练,仔细揣摩。

“混元24式”是冯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练功实践,把心意六合拳的功法融于陈式太极拳而创编的。这套拳法既有陈式太极拳缠丝跌宕,又有心意六合雄浑充沛,见效很快。混元功练3—5个月,就会出现强烈气感,一吸一松之间,带动周身鼓荡,气血直灌四肢。运意念转丹田,可以看到肚皮下面有东西在转。看现在一些陈式太极拳习练者,竟然出现很多心脑血管病的,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练入了误区,追求功架低矮、用力震踏、发劲猛烈,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往往忽视了“养”的修炼。拳谱说:“克敌制胜皆末技,延年益寿不老春”。追求克敌制胜已是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表演效果则更属缘木求鱼了。冯老师常说: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而“混元24式”却刚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凝神静气地打一套拳,顿感周身通泰,如沐春风。两年下来,我原来的胃病、气管炎,甚至痔疮都痊愈了,尝到甜头,练功的劲头就更足了。

然而,混元太极拳并非只讲“养”不讲“用”,尤其在鼓荡精神、充沛气力方面让人有切实的体会。有人说:“太极像摸鱼”。我觉得这话说的有一定道理。摸鱼不是别人看你盘架子懒洋洋、慢腾腾,而是感觉自己在水中摸鱼的状态,什么状态?摸鱼眼睛要看,更需要皮肤来“听”,瞬间感觉鱼的方位、动向,尽管外形虽缓,内意却高度集中,随时能够骤然发力。所以,混元太极注重内意和精神的调整锻炼。有人说太极的特点是松软柔缓,我说这样理解是片面的,那只是在演练时候给人的外观印象,真正的太极就是松与紧、快与慢、刚与柔的阴阳转换,这些都需要通过意念的训练来达到效果。比如掩手肱捶,重点研究的是蓄吸放吐之间的变化,而不仅仅停留在发力的视觉效果。

“形意讲劲力,八卦讲变化,太极讲虚实”,其实太极、八卦和形意一样最终都是讲内劲,只不过练法不同。混元太极融进了心意六合内功,这样就比别的太极更讲内劲。过去我跟别人推手,关节发僵,周身好象捆住一样,这是练形意过分追求刚劲出现的偏差,尽管别人放不出去我,我也放不出去别人。有时一个虎扑,却不得机得势,有时得机得势了,却又发不出劲来。后来,冯先生告诉我,关键是一个“松”字,即便按形意的要求,顶、扣、圆、敏、抱、垂、曲、挺也就都出来了。形意拳动手讲“硬打硬要”,一般人理解,就是一边挨打一边勇往直前。其实通过混元太极的修炼,就很容易理解“硬打硬要”:就是对方硬了你才打,对方硬了你才要。那么怎样让对方硬起来,我的体会就是问劲要真,有惊咋之举,破坏对方的“松”,才好抓住对方的“硬”,从而沾身纵力,转换阴阳。

光能“松”还不够,还必须把人发出去,这就需要“合”。“引进落空合即出”,究竟怎么“合”?练拳讲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说起来人人都知道,用起来到底怎么才算“合”,就不知所以然了。通过推手实践,我感觉所谓“合”就是劲力的合,劲力要合住,再加上阴阳瞬间互转,才能把人发出去。所以,盘架子注重练习如何随时随地蓄劲,推手就是练习找准机会突然把劲放出去,二者相辅相成。跟冯老师推手,一搭手就顿感失重,为什么?就是因为冯老师身体处处合得住,阴阳转换不为人知,一旦抖发,劲力极大。

形意讲“翻浪劲”,就是海面上骤然涌起巨浪的感觉,混元太极所讲“弹簧力”也基本类似,有一种卷紧了钟表发条突然放开了的劲力。这种劲力怎样练出来?光盘架子是不够的,必须注重混元内功和单操。其实不光混元太极如此,像杨式太极拳的傅钟文等大家都是单练棚挤,一个动作反复上百次,腾腾作响。混元太极同样重视单式的反复操练,反复体会。比如背折靠就要练出定劲、裹劲和抖绝劲来,体会出背靠、胸靠、肘击、裹扔等等技法,才能在推手中得机得势,意动招发。

太极拳是公认的“哲学拳”,里面奥妙无穷。我学习“混元24式”时间还短,体会还浅,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但是我相信,能够移情所至,真心投入,必将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而任何怀有功利目的的人是在拳中走不了那么远,看不到那么多的。

第五篇:对党的认识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的信念和追求。这些年中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理想,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和个人综合素质都有了长足进步,我要求加入党组织是要在党的组织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取个人私利,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的学习和提高自己,更好的工作和发挥作用,希望党组织帮助和提高,我会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因为党具有较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党的纪律的内容有四项,包括:党的政治纪律,党的组织纪律,党的群众纪律和党的保密纪律。同时党的纪律也有其基本特征,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是二者的辨证统一,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中国共产党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了严密的组织原则,有了铁一般的纪律,就一定能使我党实现共产主义。

下载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保险的认识1

    人寿保险也是人身保险的一种 人身保险“(personal insurance)泼斯弄因受润丝 内生存或死亡,由保险人根据契约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 健康保险:是以非意外伤害而由被保险人......

    我对赌博的认识1

    我对赌博的认识 北湖区月峰瑶族乡人民政府 XXX 赌博是几千年封建统治社会的遗留产物,曾一度受到严厉批判与封杀。但是,近几年来,赌博之风如死灰复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

    1、思想汇报—对党的认识

    思想汇报——对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

    思想汇报1(对党的认识)

    思想汇报2006年12月1日至12日,我参加了中共重庆市级机关党校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让我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很大......

    对“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1

    对“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山东省汶上县白石镇中学 颜培忠 摘要;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

    浅谈对体育舞蹈的认识.1

    浅谈对体育舞蹈的认识 1、体育舞蹈简介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标准舞(......

    思想汇报1——对党的认识

    思想汇报 ————对党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90年出生的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没经历共产党解放中国的艰辛里程,但我的入党决心,绝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心血来潮,父亲就是一......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注意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引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