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时间:2019-05-13 14:0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第一篇: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2010年02月20日 15:41

[摘 要] 本文认为大都市 经济 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 发展。“同城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因此,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同城化还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一、国内外大都市经济圈的理论与实践

1.国外大都市经济圈相关理论回顾

关于大都市经济圈,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概念。人们往往联想到大都市带、城市群、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等概念。一般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腹地组成的、内部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最早注意到该现象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法国地 理学 家戈特曼。1942年,他在美国东北部考察时,发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许多大城市发展迅速,并不断向外围地区扩展延伸。1957 年,他故地重游时,以往相间布局的大城市已经聚合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城市地域。为形象地描述这一特殊的地域空间组织,戈特曼借用古希腊传说中的“Megalopolis”来命名这个巨型的城市群体。

日本对都市圈的研究最为深入。1951 年,木内信藏在对日本城市发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地带学说”,成为日本都市圈研究的开端。最初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由单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腹地所构成的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地域,如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其研究核心思想被应用到日本政府1960 年提出的“大都市圈”概念之中。“大都市圈”由若干个都市圈构成,并且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 万人以上且邻近有5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身人口的15 %,都市圈之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 %。

1987 年,加拿大学者麦吉(MeGee T G)在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出现类似西方大都市带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他先后提出“Desakota”和“MegaurbanRegion”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另外,在1988 年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以麦吉的 论文 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学者根据对发展 中国 家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与都市圈近似的概念,如扩展大都市区(Extended Metropolitan,EM)、分散大都市区(Dis-persed Metropolis,DM)、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MIR)等。不过,目前国际上谈及都市圈,Metropolitan 一词更为常用。

2.国内大都市经济圈相关理论探讨

1983 年,于洪俊等人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以“巨大都市带”的译名介绍了戈特曼的思想,此后关于都市圈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1986 年,周一星提出与Megalopolis 对应的中国概念——都市连绵区,即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 交通 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其后,姚士谋等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并将其内涵表述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 自然

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二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 现代 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 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在此基础上,陈立人等对城市群体演进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指出城市密集带与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体向高级化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这二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尚属准都市连绵区,最终将迈向大都市连绵区阶段。宗传宏认为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是二个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大都市圈是单个特大城市集聚作用的结果,大都市带则是若干个大都市圈相互扩散、对接、重叠、整合作用的结果。徐琴认为城市带主要强调城市密度及空间组合,可以由若干中小城市组合而成,并不一定有特别突出的中心城市,可视作都市圈发展的早期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内都市圈研究进一步走向微观与实证,“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浮出水面,即在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条件下,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地1小时车程、100 km 左右地理半径的地域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西安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兰州大城市圈等。

3.国内外都市圈的实践

荷兰的兰塔斯德地区是都市圈建设成功的范例之一。1960 年,荷兰为了解决大城市的拥挤问题,开始了新城建设运动,他们先后规划了15 座新城,其中13 座分布在著名的兰塔斯德地区。兰塔斯德地区最终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城市体系健全、城市间具备有机的分工和协作的都市圈。但是,新城的成功建设也使核心城市开始衰落,到1970 年末,荷兰几个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共流失了大约50 万人口,丧失了10 万个就业机会,大片的旧城和老 工业 区被废弃。此外,东京都市圈和汉城都市圈也有一些经验和教训。

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人口和城市密集地区,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都市连绵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大陆有12个城市密集地区已经具备或即将成长为比较典型的都市连绵区,它们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闽东南沿海、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湘中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松嫩平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已经非常清晰地出现了都市连绵区的基本特征。

综上,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虽然尚无统一定论,但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以及国内外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大都市经济圈可以理解为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二、“同城化”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1.“同城化”问题的提出

我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都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都市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都市圈、京津唐地区的大都市圈、胶东半岛的大都市圈、沈(阳)大(连)大都市圈等。在中国,具有“重心区”和“增长极”意义的大都市经济圈,通常认为有三个,即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环渤海都市经济圈。然而,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以致都市圈内因利益导向而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融合。为此,在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众多城市提出了“同城化”或相近的概念。如“深港同城”等。

2.“同城化”问题的界定

“同城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包括:第一、发挥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把城市规划纳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旨在整合城市之间的资源和市场,发挥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带动作用,建立大都市经济圈,促进区域产业优势的形成。第二、借鉴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提出长期发展战略。第三、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科技服务一体化,以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第四、逐步形成区域自主创新机制和自主创新生态,确立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三、大都市经济圈建设与“同城化”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对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的认识,笔者主要以沈阳、抚顺、铁岭和本溪四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以及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大都市经济圈)为对象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同城化”建设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

大都市圈的开发建设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具有人为开发建设和阶梯自然形成的两重性,即人为的“点”的开发建设和“面”的自然扩散的突出特征。以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为例,沈阳不仅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业中心,是辽宁省省会,而且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和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它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沈阳周围还聚集着粮煤之城铁岭、煤炭之城抚顺等城市,沈阳、抚顺、铁岭、本溪、营口、辽阳、鞍山等城市共同构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经济联系紧密、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途广阔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体。辽宁在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基础上提出了“同城化”的设想,沈抚两市计划重点建设“沈抚同城南部合作区”,即以抚顺经济区和沈阳浑南新区、汪家组团为支撑,建设专业园区,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沈阳工业经济带”。沈阳和抚顺同城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将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2.“同城化”建设有利于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中,抚顺、铁岭与沈阳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于其它城市,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大都市经济圈,必须首先实现沈阳、抚顺和铁岭的经济一体化。沈阳、抚顺两市山同脉、水同源,边界相邻。两市中心区相距仅45公里,抚顺经济开发区与沈阳浑南新区仅一水之隔。两市虽然同是老工业基地的重工业城市,但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别,具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基础条件。抚顺石化工业有较雄厚的基础,已确定并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精深加工”,集“油、化、纤、塑、洗”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在围绕催化剂、表面活性剂等重点产品向生物化工、医药和医药中间体等延伸做长石化产业链的同时,也可为沈阳提供数量可观的成品油和化工原料。沈阳既稳定对抚顺的原油供应,又可借助其石化产业延伸下游产业链。抚顺可以在电力、煤、煤气、钢材、铝材等能源原材料方面做沈阳的供应基地,沈阳则可以在这些方面向抚顺投资,以扩大向沈阳的供气规模。沈阳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抚顺机械工业的基础条件向抚顺进行产业转移,抚顺在石油机械、工程机械、高压电瓷、压力容器等方面则可以补充沈阳的空白,并在其他机械加工方面与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在沈抚区域内形成庞大的机械加工企业群,形成集

聚效应。铁岭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且有“辽北粮仓”之称,它可以为几个城市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原料支持,并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复苏。可见,沈抚铁同城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将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进程。

3.“同城化”建设中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同城化的建设,而同城化不断发展又必然推动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沈阳与抚顺、沈阳与铁岭在年内将开通城际公交;沈抚、沈本(溪)城际铁路建设今年启动,根据中远期规划,到2010年,沈阳与铁岭、辽阳、鞍山、营口也将开通城际铁路;今年还将实施桃仙机场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工程,并建设3条高速连接线,使辽宁中部城市进入沈阳桃仙机场更方便快捷等。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和抚顺高湾经济区将作为同城化起步区,到2008年,“沈抚同城起步区”将重点建设西起沈阳三环路、东至高湾开发区东部边界、北起集锡高速公路、南至浑河这一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浑河景观带、滨河景观地产带、文化创意生态科技产业带、区域服务中心,建设“高端生态新城”。到今年9月份,9.3公里的沈通路将改造完毕,路宽23米、双向6车道。这条路将与城市轻轨、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共同构建沈抚“半小时交通圈”。据规划,2015年至2025年,辽宁省将形成沈铁、沈本经济带,与沈抚共同完成“四城市同城化”。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良好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Gottmann J.Megal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J].Economic Geog rap hy1957,33:189 —220.[2]张京祥,邹军,吴启焰,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 ].城市规划,2001,(5).[3]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4]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6]陈立人,王海斌.长江三角洲地区准都市连绵区刍议[J].城市规划汇刊,1997,(3).[7]宗传宏.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J].城市问题,2001,(3).[8]徐琴.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中国的都市圈建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郭诚.构建大西安经济圈 加快陕西经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0]徐惠蓉.南京都市圈的构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2,(5).[11]牛叔文,祁永安.兰州大城市圈建设构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3,(6).[12]杜宁睿.荷兰城市空间组织与规划与实践评析[J].国外城市规划,2000,(2).[13]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李善同,冯杰,侯永志.中国区域发展趋势十大预言[J].中国军转民,2004,(7).

第二篇: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

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障碍性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2006年安徽省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将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建设合肥经济圈将有利于发挥合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带动安徽经济奋力崛起。因此,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十二五”期间合肥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客观要求。

一、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

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个不同等级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若干腹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环状经济区域。

经济圈同城化过程本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的过程。同城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实现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在本区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繁荣。

通过同城化发展,产业得到整合,区域分工得以深化,资源得以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对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同城化发展所引致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自2003年安徽省首次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以来,合肥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由于存在一些内在机制与体制上的障碍,合肥经济圈的同城化效应还远没有充分发挥。

二、合肥城市经济圈范畴界定及同城化基础分析

(一)合肥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城市经济圈是以自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应有的经济辐射区域来构建。合肥与巢湖、六安、淮南和桐城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合肥经济圈以合肥市为中心,包括六安市、巢湖市、淮南市和安庆的桐城市(县级市)的经济区域。2008年,合肥经济圈内四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国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58%;人口1581万人,占全省的29.12%;国内生产总值3211.0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6.15%,人均2987美元(2008年平均汇价)。

(二)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异质性使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为不同城市之间开展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与合作和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成为同城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异质性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重要因素特征的差异性,由于此差异性使得合肥经济圈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模式(1998年标准),2008年合肥人均GDP为3.45万元(5048.6美元),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淮南人均GDP为1.98万元(2900美元)处于起飞阶段;而巢湖和六安人均GDP分别为1703美元和1283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桐城市人均GDP为1488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圈内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合肥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巢湖、淮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1:43.9:35.1和8.69:61.11:30.2,六安、桐城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4.2:38.6:

3.7,2和18.64:48.15:33.21,其中合肥、淮南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其它三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从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可知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二三一”特征。3

从主导产业来看。合肥在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淮南在能源、电力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巢湖、六安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桐城虽然是属于县级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安庆市,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但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各市的产业结构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可以为合肥汽车整车的生产提供零配件;淮南可充分利用巢湖的电缆加快军用电缆、通信光缆和光纤光缆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合肥化学工业园,六安医药化学工业同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纺纱、坯布和羽绒优势与合肥的服装加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产业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缺乏优势与特色,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合肥是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更多应该注重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合肥市却将部分的传统的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当合肥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时,六安市在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巢湖市更是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来强力推进。再比如淮南的电力行业由于得到煤矿资源的支持,成为淮南市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桐城市把纺织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六安市却也将电力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看成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发展。

(二)区域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中心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中的中心城市相比,合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首位度偏低,带动力不强,辐射力偏弱,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多的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影响了同城化效应的发挥。2009年合肥

GDP同比增长17.3%,达到2102.1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市第4位,仅是武汉市的46.09%,郑州和长沙的56.13%和63.7%,甚至比发达省份的中

等城市低。2008年合肥经济首位度为2.36,而武汉市和长沙市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6.4、3.0,分别是合肥的2.78倍,和1.27倍。

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等级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同城化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合肥经济圈内的淮南、六安和巢湖的城市人口不到100万,GDP总量远低于1000亿元,作为副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桐城市更是一个县级市。而在副中心之外,缺乏若干中小城市的支撑,除了肥东与肥西县外,各县的GDP不到100亿元,城市化水平低,对产业集聚缺乏吸引力。

(三)政策层面同城化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目前,尽管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间已经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但只是临时性、局部性的和非制度化的,实现合肥经济圈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行政分割问题。在行政区划分割下,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缺乏整体观念,政策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长期以来,各地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方面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很多政府官员中,封闭保守、“肥水不流外人田”、斤斤计较等旧思想仍然存在。在招商引资时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顾地区的产业定位,恶性竞争,强化了经济圈内的产业同构现象。

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同城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各县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户籍制度等差异,形成了比较隐蔽的地方保护;合肥经济圈缺乏一个发达繁荣的商业中心,特别是合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等生产性服务要素市场滞后,没有构成一个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商贸流通中传统业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型超市、连锁和配送等新型业态发育迟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

四、促进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合肥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除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外,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要特别注重扶持金融、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基础性、配套性的产业要更多地向六安、巢湖和淮南辐射。六安市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及饮料制造业。运输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培育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水电等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巢湖主要发展电工器材产业、化工产业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食品加工和船舶制造产业。淮南市除了重点发展煤化工、火力发电等支柱产业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桐城市产业定位为合肥的产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周边县镇要充分利用优质农副产品、煤炭及旅游资源等形成与合肥市产业互补的关系,把合肥经济圈建成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能源基地和旅游基地。

(二)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基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和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巢湖的水资源、治理巢湖污染的考虑,可将合肥市(含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南部)和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含山县以及六安市的舒城县合并为新的合肥市。同时,撤销巢湖市的居巢区、肥西县和肥东县,设立合肥市居巢区(或巢湖区)、肥东区和肥西区。强化淮南市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考虑将六安市的寿县、合肥市的长丰县北部划归淮南市,设立新的区。寿县县城距淮南八公山区仅几公里,长丰县县城距淮南大通区也仅十余公里,并且淮南市政府所在地由几百米即是长丰县。将长丰县从杨庙至下塘一分为二,南并入合肥郊区,北以新长丰县并入淮南市。做出调整后,淮南市可以统一规划,开发历史名山八公山,发展旅游经济,也有利于淮南市西城区的扩张发展,同寿县县城联成一片。

加快产业园区的集聚步伐。政府在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水电气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以重点扶持。对于国家级开发区和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省级开发区,重点建立产业集群的平台,提供行业发展情报,收集和发布各行业的统计数据,散发管理知识和情报资料等,加强信息发布与沟通,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合作。

(三)政策及体制层面的对策建议

以十二五总体规划为基础,要制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体系等各类专项规划。以省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合肥城市圈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肥城市圈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建立经济圈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会晤制度,部门专题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问题联合办公制度,研究解决合肥经济圈建设中涉及的确定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问题。

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政策执行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快建立合肥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统一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联合招商引资。启动一批事关合肥经济圈社会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生态、环保、旅游、商贸、信息和文化方面的项目。逐步统一各市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加速构建合肥经济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检验检疫等监管和执法标准。建设发展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9,(1)18-22

[2]蒋晓岚,孔令刚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8,(7):31 32

[3]李廉水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4-76,207-209

[5]周富如等,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9

[6]赵栓豹,张让刚,张志国中外都市圈建设的优势、经验其对济南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5):23-

第三篇:广佛同城化[范文]

广佛(广州佛山)同城化

广佛总体发展空间格局示意图

一、概况

2009年3月19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佛山市市长陈云贤在广佛交界的佛山市南海区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及两市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4个对接协议,标志着广佛同城的正式启动。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指出,以广州市、佛山市为主体,以广佛都市圈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并将广佛肇区域合作等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2020年。1.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2年,初步实现同城化,带动广佛肇经济圈和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同城化,率先实现现代化。广佛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城镇化水平达9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战略定位

全国科学发展试验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世界重要的大都市区。国家重要综合性门户区域。

国际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产业定位

以优化提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为核心,构建“一心五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协作配套、有机联系、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

一心: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包括广州中心城区、佛山中心组团以及番禺市桥、广州新客站周边地区组成的广佛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

五区

——东部创新产业发展区。以广州知识城建设为引领,整合形成包括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增城南部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组团以及广州大学城、国际生物岛、天河软件园等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产业区,打造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知识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北部空港经济发展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主要包括三水西南部、南海东北部、白云北部、花都中南部和从化西南部,打造空港物流、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及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西部现代制造发展区。以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为载体,加快建设一批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打造现代制造业集聚区。

——南部临港产业发展区。以南沙港为龙头,包括南沙、番禺南部、顺德东部等,打造集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北部和西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以从化、增城、三水等北部地区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高明西部和南海西部山林和顺德河网湿地等自然资源,打造复合型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

三、出台政策

1.招商引资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突破限制同城化发展的行政体制障碍,共同致力于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营造统一、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推进市场一体化,培育区域性商贸、物流、科技、文化、旅游和公共产品等共同市场,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形成同城化发展合力。(1)加强市场监管合作。联合清理排斥和限制外地企业、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举报投诉、打假查处的合作、交流与协调机制,搭建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一体化工作平台,加强执法合作和联动协查。

(2)构建一体化诚信体系。统一企业信用标准和规范,建立信用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实现企业信用评估结果互认。切实保护两市名优品牌,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加快建立两市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和进出口预警机制,合作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各种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诉讼。

(3)统一规范企业的登记注册条件和程序。推进同城化标准制订工作,加快建立两市统一的标准标志制度,逐步统一抽查规则和检测标准,尽快实现质检报告互认。

(4)建立两市各行业和企业的交流制度及合作平台,增强协会(商会)在沟通联络、行业自律、产业宣传和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法律、会计、审计、评估、金融、投资、信息咨询等服务。

(5)研究建立两市经济利益分配协调机制,探索和推进有利于同城化的财税分配规则体系,形成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

2.人才支撑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1)教育。充分发挥广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扩大两市市属大专教育和职业教育双向招生规模,支持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地区设立教学、科研机构。密切教育机构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开展各类教育合作和学术研讨活动。共建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

(2)就业。加强就业政策对接,促进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建设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位发布、就业扶持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实现同城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转移就业协作机制。

(3)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合作,率先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利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留交会、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和科教研究机构等平台引进和培训人才,促进人才有效开发与合理流动。探索建立评委库专家、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共享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互认,促进职称业务广佛联动办理。试行两市政府公务员交流和相互兼职制度,推动人员交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发展理念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

3.科技创新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整合两市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配置,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1)依托两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进科技信息、专家库等基础性科技教育资源的联网共享,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孵化器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2)积极开展科技合作,设立广佛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广佛技术创新协作机制,联合推动重大通用技术和应用技术创新,提高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为两市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制订工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检测、认证中心,加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域自主创新环境。

4.产业发展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指导,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广佛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现代服务业。积极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共同支持重点金融集聚区的发展。加快枢纽型物流园区建设与合作,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共建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共建国家级数据资源集聚区,打造数据中心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大型连锁经营和品牌企业为龙头,实施广佛商贸一体化战略,整合两市分销资源,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完善的区域商品市场体系。发挥广交会、中博会、广博会、佛山陶博会、家博会等会展品牌优势,整合共享会展场馆资源,联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造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加强旅游规划衔接,整合旅游资源,统一旅游市场管理和旅游信息平台,共同打造广佛旅游品牌。加强中介、文化、工业设计、创意、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协调规划和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区,共建区域服务体系。

(2)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两市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围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钢铁、造船、机械装备、家电家具、陶瓷及建材等产业,加强两市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若干联系紧密、相互配套、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集群,联合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广州南沙临港产业区、广州开发区、佛山高新区等产业功能区合作。

(3)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广佛科技比较优势,依托区域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增强软件研发能力,拓展软件服务外包,推动数字内容加工等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以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通讯设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为重点,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现代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国家基地,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提升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有重点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强政府协调,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广佛两市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

(4)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广佛农业布局的规划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的交流合作。在广佛区域内建立一批高科技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产品无障碍流通,保障“菜篮子”产品的同城化供给和区域粮食安全,加强观光农业的合作,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广佛一体的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人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

四、管理机制及运营模式

广佛同城化领导小组由两市书记、市长组成,负责同城化特别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联席会议制度:

同城化市长联席会议由两市市长为总召集人,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市长为召集人,负责研究解决同城化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和指导检查各部门落实工作。

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两市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牵头编制并组织实施重点工作计划,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亦可视需要由会议召集人协商召开。

成立专责小组:

建立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专责小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再设立其他小组),建立行政磋商机制和行政互认机制,负责两市相关领域衔接协调,并落实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确定的有关工作事项,对接制定三年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具体举措,协调推进落实。

第四篇:大都市与精神世界读后感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读后感

孟雨凝 201109030315 通过所学,我们已经了解到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早期,社会学对城市系统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而这次,我有幸拜读了齐美尔所著的《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是,对他所进行的研究过程有了进一步了解;二是,对他的研究结论产生了一些能动的观点,而不再只是书本上别人的总结。

不像滕尼斯和迪尔凯姆,齐美尔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的社会心理。他从分析城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以及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在这里,我先将齐美尔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的主线进行梳理;然后,结合现实,谈谈我的读后感。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描述了城市的特征:城市生活复杂,生活节奏快,生活组织严密,精神刺激强烈。那么,为了适应这种生活环境,城市人会变得理性、聪明、工于心计。城市人的心理特征:理智性、极强的时间观念、崇尚因果观念、个性化和疏远化等,但城市人却因此在精神世界上是自由的,相对农村人而言。而城市人之所以会变得理智、冷漠、个性化,根本原因在于金钱的重要性。因为它把所有的人格和品质都简化为一个问题:值多少钱。而金钱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发达的劳动分工需要有普遍化的交换手段。其实,金钱的作用,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货币经济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人们在于他人交往中采取了一种讲求实际的功力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态度往往伴随着对别人的漠不关心。作为一种等价物,金钱是最有力的平衡器,它可以把各种性质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差别表达出来,金钱变成了所有价值的共同目标,它把一切事物的精髓、个性和它们的具体价值都抹杀了。齐美尔在对现代城市生活进行认真严肃的考察后,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城市生活中,个人怎样才能保持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必须适应城市。

对于这本书,我不能说自己完全理解了,简略的看过一遍后,我深觉得这本书值得反复咀嚼。齐美尔作为一名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能够从复杂的城市社会生活中,从复杂的人性中,总结提炼出关于城市人社会心理和形成原因的诸多理论,并且一直到100年后的今天这些理论还能得到大家的追逐和赞同,这就足以见得他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个名社会学专业学生,我一直很关注韦伯提出的研究者的原则问题。韦伯提出,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是可以相容的。价值相关主要表现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选题、收集材料和结论得出之后,应用这些结论时。而价值中立则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我认为,齐美尔在这本书中就深刻体现了价值中立的一面,而正是这种价值中立的态度,使得齐美尔在此书中的相关思想和理论有生命力和包容性,概括性。他在书中这样说:无论我们是赞同还是反感冲突和统一的个性表达,它们超越了我们的判断式的态度所适宜的范围。既然这样的力量已经从头到尾结合在我们属于其中的整个历史生活之中,渗入了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胞,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抱怨或者宽恕,而只是去理解。

比如,齐美尔指出大都会以其街道的纵横交错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迅速和形态多样,造成了它的心理环境,为了适应城市中各种事件中的转变和矛盾,理性并不必然发生骚乱和内在的动荡,而那是更为保守的个性能够适应同样的事件节奏的唯一途径。因此,都市人创造出一种保护机制,来抵御对之构成威胁的、外部环境的波动和断裂所带来的极度混乱。都市人的典型主要以理性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而不是情绪化的反应。就这一点,其实生活在都市当中的人都深有体会。就我个人而言,我来自一个小城镇,而且我从小是在一个兵工厂的家属院长大的,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我们的社区除了工厂还包括了学校、医院、市场,所有人的生产生活基本都可以在本厂区完成。厂里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同质性强——都是工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往往十分看重感情。而现在,我在成都上学,我的生活圈子不仅仅局限在成都理工大学社区,而是会和成都建立一种联系。更准确的说,由于城市是货币经济的中心,以商业活动为主。现代城市的商品供给来源于市场,产品是提供给素未谋面的顾客,所以人际关系是无法估算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斤斤计较、计算利益的交换。所以,准时、精确、算计这些都在都市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

我曾经到北京游玩,在去往目标景点的路上,就发现北京市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无论是走路的、乘地铁的还是坐公交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不耐烦的、焦躁的心态。每个人的表情似乎都是:别靠近我,没兴趣,烦着呢。这点正好可以用书中的一个理论解释。齐美尔指出:厌倦态度的本质在于对事物之间的区别漠不关心。它们在厌倦者看来是一种均

一、单调、灰暗的色彩,其中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让人喜欢。这种心理状态是对彻底的货币经济的一种准确的主观反应,因为金钱代替了各种各样的所有事物,并且以“多少钱”的区别表达了它们之间的所有质的区别。有鉴于金钱以其单调乏味和冷漠无情的品质,能够成为所有价值的一个公分母,它成一种可怕的校平器——它掏空了事物的内核,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价值和它们的独一无

二、无与伦比,而且再也无法恢复。

通过这本书,我体会到大都市中人们的理性、算计、冷淡、厌倦实际上是一种客观情绪,是货币经济的客观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决不能用简单的好坏了评价。实际上这种冷漠、理性实际上保护了自己,因为这种保留的态度,使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在接触每一个陌生人时有自己的安全空间,不至于由于过分的介入而发生冲突。同时,这种暗含厌恶的保留又显现为一种更为普遍的都市心理特性的形式或包装。它给个人保证了一种、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当然伴随着自由而来的是城市人的内心的孤单寂寞。利用这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环境和充裕的大都市,还依然觉得身处荒漠,十分孤单寂寞。

齐美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解释城市心理的矛盾面。照理,城市人应该是张扬个性的。但是,我们又可以发现在中国很多大中型城市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样子。其建筑物、机构和技术等文化成就展现出明显的去个性化。因为分工越来越细,对人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单一化。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点时,往往就使作为整体的人的个性丧失殆尽,至少也是越来越无法跟客观文明的蓬勃发展相媲美。人被贬低到徽不足道的地步,在庞大的雇佣和权力组织面前成了一粒小小的灰尘。但这实际上反过来促进了个性化的发展。为了挽救最个人的因素,必须创造某些非常手段、特性和个性化,而且它们必须被过度夸大,甚至只是为了能够进入个人自身的意识。每个人都渴望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另一面,而展现出来的人则获得了大家的瞩目。比如,诸多选秀节目中的参赛者,他们中性的打扮,特立独行的衣着往往会受到大家的追捧。都市人所特有的在自我放逐、反复无常、吹毛求疵等方面的放纵过度,这些行为的意义不再是它们本身的内容,而是在于它们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让自己引人注目。

所以说,齐美尔在文中提出如何保持个体的精神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致的城市里,怎么能保持整体的人的个性,而且这个个性不是表面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创造性。我们在适应城市的过程中,不能极易产生理性、算计甚至冷漠、厌倦、寂寞等心理,但通过一些书籍了解到之所以会被都市狂流席卷的原因,我们就能保留一丝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和思考力,是自己不会被都市去个性化。

第五篇:关于2021年同城化发展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计划

关于2021年同城化发展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计划

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x同城化发展工作的安排部署,现将x街道xxxx年推进x同城化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情况

一是规划协同编制,结合成眉两市及丹棱县相关规划,编制x街道乡村振兴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x镇融合发展地带融入“十四五规划”,编制x县、丹棱县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区实施规划。二是交通协同完善,全面完成x经济区环线(x段)高速公路建设并通车运行,正在建设蒲丹快速路,全面完成蒲尚路、关子门路、凉风岭路等外联路建设,打通两地交通瓶颈。三是产业协同发展,打造x县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区,目前初步规划方案已形成。

二、具体措施

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同城化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以x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项目为载体,通过整合两地产业、旅游、生态、电商等基础资源,连片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区,进一步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在交通发展方面,以省市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两地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发展,协同推进x经济区环线(x段)高速、蒲丹快速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打通关子门路、蒲尚路等交界地带外联路,实现交通同城化。二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召开同城化发展产业、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亮点成效

一是交通瓶颈基本打通,x经济区环线(x段)高速已全面竣工并通车运行,蒲丹快速路正在有序推进,预计xxxx年可通车运行。二是建立协同发展示范点位,突破行政界线打造x县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区,目前项目初步规划方案已形成,并按照方案确定的任务有序推进。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暂不完善,x、x两地暂未建立公交同城化体系;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两地在共建合作示范基地,建立产销长效机制,搭建两地农产品产销合作平台,联合制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方面协同发展还不足。

五、xxxx年工作计划

一是加快交通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工作,做好蒲丹路建设的协调保障工作,力争xxxx年底完成道路主体工程施工。

二是加快示范点打造,推进x县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区建设,xxxx年底初步形成建设成效。

下载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外来人口同城化待遇

    2017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外来人口同城化待遇 【热点背景】 在全国总人口中,平均大概每6人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去年,中国流动......

    成德绵乐同城化战略

    成德绵乐同城化 规划建设天府新区 未来 5 年,成都将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支持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启动实施成德绵 乐同城化战略,加快成都市“两枢纽、三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天......

    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

    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沪杭两地政府政策的比较大致分为以下三点:1、两地都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吸引人才的策略。其中上海政府在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北京市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最近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是古都北京提出的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名城保护规划。它对首都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 ,将会......

    突出改革创新沈抚同城化稳步推进(模版)

    突出改革创新 沈抚同城化稳步推进 沈抚同城化作为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对推进沈阳、抚顺两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突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举措和选择。2009年以来,抚......

    县城新落户居民或可享同城化待遇

    据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向县城聚集,是壮大县城规模、提升县城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省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给予新落户居民同城化待遇......

    同城票据交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精选5篇)

    近年来,同城票据交换发案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同城票据内部交换控制机制存在一定缺欠,不能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确保银行资金安全运营,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同城票据交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