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女性发展空间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拓展女性发展空间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女性占我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拓展女性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提高女性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从如何拓展女性发展空间,构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谈点浅见。
一、制约女性发展的根源
(一)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观念根深蒂固。促进两性的协调发展,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两性平等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日益深入人心并进入决策主流,性别平等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令世界瞩目。男女平等已经拥有了较为坚实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法律和政策上的男女平等与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之间尚存着明显的距离。在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中,女性参与社会的愿望和参与社会的行为常常在没有法定政策的约束条件下被忽视,职业女性在发展上,难于形成令人满意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的历史性别意识和由此发生的社会决策行为,将女性更大限度地“挤压”向家庭;二是由于传统的历史性别意识和社会决策行为的存在,很多女性往往对不平等的性别意识表现出某种“屈从心理”和“屈从行为”,从而形成了和正在形成着依赖性的性别意识,抑制着女性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精神和行为的形成;三是在承认女性法定的生理条件的特殊性的同时,并把这种“承认”自主或不自主地落实在社会决策行为过程中,造成了女性在社会竞争中劣势竞争地位。如女大学生就业比男大学生就业难,下岗女工再就业比下岗男工再就业难等。这使我们看到,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影响妇女参政的因素中,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妇女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矛盾。女性双重人格的形成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即理性的合乎现代价值观,非理性的认同传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妇女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角色期待对男女的不同,使妇女在事业和家庭间陷入两难。另外,社会舆论的严酷一方面使女性难挡流言蜚语,出现成功恐惧,另一方面使男性领导在培养选拔女干部时心有余悸,影响女干部成长。
(二)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政策执行不容乐观。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是妇女解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妇女参政,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多次召开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会议,下发文件,规定一定比例。但现实中我国妇女参政还面临着一些认识上的问题以及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妇女参政的比例还较低,渠道还不够,还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不够,不能像对待其他国策那样认真落实;对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还处在应付状态,各级领导干部中女干部比例偏低,且任副职多、正职少;只配备最低限额,且往往是“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集于一身;用双重标准看待女干部,苛求女干部,把女干部的特点当弱点等等。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成长。现有的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力度不够,政策不够细化,软条件多,硬条件少,缺乏可操作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干部选拔时留给女性的门口窄,培养不够,女性成长空间狭小。
(三)女性成才的社会环境尚需改善。如决策环境、宣传环境、法制环境、家庭环境等。主要表现为:在以男性为主的权利圈子中,女性较少能进入那样的关系网;组织部门和妇联促进妇女参政的权威性在减弱。一些选拔任用政策和措施,如挂职锻炼、干部培训等,不能充分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政策效果不明显;现有的一些考核考试方式不能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英雄,真正发现人才,让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等等。妇女参与培训的机会相对减少;以至妇女群众对女干部的要求比男干部更高;市场经济不可能自然而然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而往往牺牲妇女利益;涉及妇女参政领域,妇女参政的数量和比例出现了弹性和软性目标管理。另外,体制问题,如会议和应酬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影响到女干部的参政热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牢记”(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拓展女性发展空间,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拓展女性发展空间的对策
(一)构建女性人才平等竞争机制,着力缩小性别差异。作为“半边天”,妇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各级各部门应将男女平等国策观念作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的女性人才观,认真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大力倡导性别意识。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建立女性人才库,力戒性别歧视,为妇女成才、参政提供制度保障,为妇女干部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广阔舞台,促进更多优秀妇女干部脱颖而出,发挥才干。在女性人才开发的目标和重点上,区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女性人才的特点,确立不同的价值取向,构筑多层面职业发展通道。构筑多层面职业发展通道,必须有一个良好有效的人力资源评价和考核体系。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唯一标准,尊循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推进女性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各类女性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庞大女性人才队伍。只有鼓励女性员工自主地选择职业发展跑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各类女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女性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二是增强信心,注重自我开发。自我开发是女性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追求人生目标、理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开发是使自己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作为女性,要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发挥,很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我,确立奋斗目标。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识,就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有效地施展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更新观念,善于超越。现代女性必须树立“四自”精神,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克服“男主女从”的心理。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自己,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重构女性健康人格,要敢当“出头鸟”,不为世俗左右,勇敢得超越自我,超越男性,走向更高的目标,这是女性寻求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这是女性素质提高的深层因素,也是推动女性成才的内在动力。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特别防止出现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法治是和谐的灵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否则,“无法可依,就会无法无天;有法不依,法律没有权威,也会天下大乱。”当然,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人大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抓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各级人大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动本区域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听汇报、组织代表视察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还要重点对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民减负增收、社会就业等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督,推
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各级人大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在依法行使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时,要确保公平正义的原则。要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力求所有人享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必须符合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最大利益。其次,要通过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犯罪不过是污染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是污染水源”。司法公平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应把司法监督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司法监督,特别是个案监督,督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抓稳定,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另一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有责任分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切实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决定重大事项、开展法律和工作监督,还是处理来信来访,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再就业、帮困助残等工作,关心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三是督促政府和司法机关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力度,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抓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前些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气、水污染严重,矿产及森林等资源遭到掠夺性开采,教训十分惨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履行好职责,把促进生态建设,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涉及教材知识点:
⑴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⑵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⑶依法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将建设,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人口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
⑼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⑽处理好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完善党的民族政策。
⑾坚持党的领导。
⑿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⒂青少年立志成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怎样的社会?(特征)
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稳定与和谐的关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4)这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5)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3、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简述其理由。
(1)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总之,以发展求和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持,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5﹑国家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三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四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五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六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七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6、青少年学生怎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1)要树立崇高理想,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
(3)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4)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作斗争。
7、和谐社会的提出:
(1)、十六大。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与2000年的小康相比多了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此正式列为中共全面提高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3)、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发表讲话。
(4)、两会。
8、提出的依据(现实原因):
我国的国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②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④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⑤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10、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
(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四篇: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把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所谓和谐创建活动,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难以涵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开展一种更加符合“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是群众性创建活动,它们有各自侧重的领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两个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同样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过程。和谐创建活动能够承载和谐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人是社区中的一员、村镇中的一员、单位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村镇、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只有每个人自身实现了和谐,每个社会“细胞”实现了和谐,全社会和谐才具有广泛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贯穿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常抓不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抓起,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和谐精神、和谐理念入脑入心,使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的创建过程成为推动全社会强化和谐理念、践行和谐精神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全社会的亲和和凝聚作用。
(三)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党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就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就能够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就能够促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完善社会调节机制,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因此,一定要把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把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和谐创建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为主题,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建立健全“以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为重点,以创建和谐单位为支撑,以创建和谐家庭为基础”的创建体系,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思想领先,创建文明型社区。良好的社会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创建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社区各种组织一定要着眼于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居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养成美德,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推动理论教育进社区、时代精神驻社区、先进典型在社区,不断增强居民的爱国爱市意识、团结奋斗意识、创业发展意识。要不断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大力倡导爱国、诚信、友善、敬业、守法等道德规范,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知我社区、爱我社区、奉献社区、为社区争光”的风尚,积极营造社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二)坚持重在建设,创建服务型社区。社区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和谐社区,要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准则,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要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要积极推进社区社保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稳定感。要积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增强居民的社会信赖感。要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居民的健康保障感。要积极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增强居民的地缘归属感。要积极推进社区便民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方便感。
(三)坚持资源共享,创建学习型社区。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学习型社区,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全方位、多形式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要有效整合优势资源,让人们接受各种智能、技能、体能方面的培训提高。要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要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把社区建成广大居民求知的课堂、心灵的家园。
(四)坚持安居乐群,创建友好型社区。良好的治安环境是人的基本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际关系更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一个和谐的社区必定是安全、宜居、友好的社区,有一个能够保证人们顺心干事、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社区安全建设,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要充分发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的作用,抓小抓早抓苗头,及时消除社区内部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要切实抓好社区环境建设,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坚持激发活力,创建凝聚型社区。一个和谐的社区,既是社区内各单位、各家庭团结和睦的社区,也是人人充满活力的社区。因此,社区党建工作和和谐创建活动要努力实现“全覆盖”。要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扩大和谐单位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要扩大和谐家庭创建工作的覆盖面,通过家家户户的稳定和谐,促进整个社区的稳定和谐。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保障机制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借鉴吸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好做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健全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谐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尤为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和谐创建活动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步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始终抓住城市和农村这两“块”、各行各业这一“条”,努力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无论是社区和村镇的“块块管理”,还是各行各业的“条条管理”,都要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和谐创建活动规划。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能,通过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工作制度,积极协调民政、公安等部门抓好城市和谐社区创建,协调农业等部门抓好农村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创建,协调各行各业抓好和谐单位创建,协调辖区内具有较强实力和能力的单位对口社区、村镇共建和谐,协调妇联抓好和谐家庭创建,从而形成推进和谐创建活动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人民群众是和谐创建活动的主体,是和谐创建活动的实践者和创建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扩大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社会基础。要问计于民,悉心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凡有关和谐创建活动中的重要决策,都要积极听取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要贴近于民,按照“三贴近”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各类活动,不断扩大和谐创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服务于民,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使创建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让人民群众从和谐创建活动中得到实惠。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宣传和谐创建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形成人人追求和谐、人人维护和谐、人人促进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对于推动和谐创建活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可以先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着手,研究制定和谐创建活动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和谐创建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注重城乡、地区、行业等差别,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提出要求。对工作基础好的地方,要提出更高要求,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培育指导,突破薄弱环节,尽快抓出成效。对和谐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表彰,对工作进展不力、效果不佳的进行通报批评,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考出导向,评出压力,奖出动力,激励各地、各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四)建立健全督促指导机制。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贵在实效,必须自上而下加强督促指导。要坚持逐级推动的原则,善于识大局、谋全局、抓开局,标准由低到高,项目由少到多,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及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在和谐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以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表率作用。要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定要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推动和谐创建活动取得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第五篇:拓展湖北农垦发展空间
拓展湖北农垦发展空间
阮英梓(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加快发展是湖北农垦永恒的主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发展机遇,湖北农垦只有走出国门,立足于国内稀缺资源的境外开发,立足于自身优势资源的境外经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走出去”到哪里发展?
“走出去”到哪里发展?省农垦把目光锁定在政局稳定、国力国情与垦区基本相似,与中国有着良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非洲国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湖北农垦已在莫桑比克成功开办了中莫友谊农场,非洲农业开发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实质性步伐。
非洲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非洲现有耕地2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3.1%;长年放牧的草场9亿公顷,占世界草场总面积的1/4;森林5.2亿公顷,是热带木材的主要产区。莫桑比克耕地面积4亿多亩,人均耕地面积20多亩,土质肥沃,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该国可耕地利用面积还不到10%,开发余地和空间很大。同时这个国家还蕴藏着丰富的金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尚未开发。
非洲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商品供应市场。长期以来,非洲饱受殖民统治之苦,战乱不断,商品匮乏,百废待兴,商机无限。莫桑比克每年粮食进口量达40万吨,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去非洲开发农业,增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正好满足非洲市场的需要。同时以农业为基础立足非洲,瞄准加工业和商贸业,不失时机地拓展经营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湖北的未来集团,进入非洲时间不长,却在非洲很多国家建立了分公司,占领了非洲装修材料市场70%份额。目前,非洲国家为吸引投资,政策优惠,门槛很低。所以说,现在走向非洲发展,时机好、商机多。
非洲农业开发的实践增强了“走出去”的信心。2007年省农垦在莫桑比克建立了湖北—加扎友谊农场。2008年试种的农作物大都获得了成功,其中水稻平均单产1000斤,是当地平均产量的2倍,且品质优良。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得到了莫桑比克认可,政府和企业纷纷开出订单,大量订购农场大米。通过两年在莫桑比克的摸爬滚打,省农垦对非洲特别是莫桑比克的国情、市场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走出去”的信心。
拿什么“走出去”发展?
在充分了解他国资源、市场、文化的同时,整合优势资源“走出去”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整合农垦人力资源。农垦职工以家庭农场为经营单位,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造就了一大批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农垦职工继承了农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干事情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这正是到非洲创业所必需的一种精神力量。与此同时,随着机械耕作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土地流转的加快,以及农垦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引导种田大户和农垦职工“走出去”到非洲开发农业,不仅可以拓宽职工增收渠道,同时有效缓解农垦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整合农垦农业技术资源。湖北农垦50多年的农业实践,积累了精耕细作、选育良种、培肥地力、抗灾增产、综合开发等丰富的耕作和养殖经验。近几年,湖北农垦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先进技术的推广和集成,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在杂交水稻、双低油菜、杂交棉、生猪的育种和饲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农作物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经验和技术大大领先于非洲国家,对非洲国家很有吸引力。
整合农垦管理资源。湖北农垦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在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骨干企业均通过了ISO国际标准认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HACCP认证以及其他国际认证,为垦区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通行证”;湖北农垦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在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造就了一支专业市场营销人才队伍;湖北农垦积极推进管理制度创新,股份制经营,企业内部资金、产品、人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靠什么“走出去”发展?
“走出去”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局风险、汇率风险等,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搭建“走出去”发展的良好平台。湖北农垦“走出去”发展的运作方式是“省农垦局组织、联丰公司搭台、各农场唱戏”,其中搭台是关键。认真实施好中国—莫桑比克农业示范中心建设和湖北—加扎友谊农场开发这两个项目。通过实施好两个项目,让莫国政府和人民看到我们通过开发农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诚意,取得莫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尽快在莫国站稳脚跟。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引导垦区和省内业主前来投资兴业,努力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繁荣的莫桑比克“湖北村”。
切实加强服务保障工作。积极传递国内外产业、产品、市场等发展信息,大力宣传“走出去”发展的典型经验,引导更多的业主到莫桑比克创业,做好宣传服务;加强与莫桑比克政府和使馆的联系,积极为业主争取税收、通关等优惠政策,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做好政策服务;及时帮助业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做好设施服务;指导帮助业主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管理,并统一收购产品,做好技术和收购服务;加强对外派人员的语言、法律、管理、外经等涉外知识的培训,做好培训服务。
巩固中莫友好合作关系。今年10月,省委书记罗清泉带领湖北省经济友好代表团出访莫桑比克,参加了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奠基仪式,进一步加深了与莫桑比克各界朋友的学习交流,增进了友谊,推动了湖北和加扎省省际友好合作关系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