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一轮专项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
单元·专项排查练(八)
1.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点拨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建立起来。
2.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3.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4. 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确定的路线未得到贯彻执行。(√)
5. 导致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点拨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6.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点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不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点拨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 性质。
8.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
9. 经济特区中“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易错排查矫正练
常考易错点 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倾方面的表现辨别不清、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掌握不全面、不能全面理解新中国工业经济体制的转变等
1. 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易错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自愿相结合”“社和社、社和组”。由题眼可知,材料说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大炼钢铁,追求高速度,这违背了客观规律,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具有强制性,不符合“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排除D。
2.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多年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答案 B
解析 把握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60多年,前30年即是1949~1979年,后30多年即1979~2009年。显然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自由的流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合。
3.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1960年工业总产值达1 650亿元是由“大跃进”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
4.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答案 D
解析 反右斗争扩大化发生于1957年,导致政治建设遭到破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1960年,导致经济建设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导致政治、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故D项符合题意。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 “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2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等
5. 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1953~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1952年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项错误。
6. 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是将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是将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2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在进行中,故选A项。
7.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 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到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分析,此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题干现象是“大跃进”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因此应选C项。
8.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中,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第二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B.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影响
C.正确认识四个现代化的关系
D.接受了苏联失误的教训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20世纪60年代”可以判断出。20世纪60年代“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生产落后。20世纪60年代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9. 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可见“教训”是()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D.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 C
解析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这是吸取了对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故C项正确。
10.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村合作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中共十二大是在1982年召开的,三十年前分地指的是1950~1952年建国后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而三十年后又‘分’地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B。
11.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商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从1978年到1992年,非国有工业、商业占国民经济的总产值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选B项。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D两项错误,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
12. “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
A.中苏关系恶化
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答案 D
解析 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落寞说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
大题冲关规范练
13.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15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9时到午前5时之工作,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日,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
——1926年12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
(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950年到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从5 756万增加到9 949万,其中,机械增加(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引发的数量变化)人口为2 545万,占总增长量的60.8%。1957~1960年间,非农业职工增加2 500万人,其中1 950万来自农村。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成因。
材料三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指出,2012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81.7%,相比之于1978年的0.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
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年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9 674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县(区),并向乡镇延伸。
(3)材料三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
答案(1)因素:近代工业的发展;平等思想的传播;劳工地位的提高;地方政府的推动。
(2)现象: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成因:工业化;“大跃进”运动。
(3)特点:途径多样;保障机制逐渐形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成就:改革开放深入;法制建设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第二篇:历史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导学案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主备教师:张肖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2.知道失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并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学习重点:中共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学习流程:
一、课前延伸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基于对国内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分析,_________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____,逐步满足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开端。
2.失误
(1)总路线的提出及失误的原因: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并于_________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但由于中国刚刚从____________转向___________,党和人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不足,对________________缺少经验,又________________,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__。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路线提出以后,党中央又发动“_________”和_________ 运动。这就使_________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及调整恢复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运动,再加上_________等因素,国家和-1-
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为此,_________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①主要_________产品都有很大增长,_________尤为突出。________________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②新兴的_________工业、_________工业、_________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像大庆石油工人_________、两弹元勋________________、县委书记________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二、课内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商讨: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八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此后,党中央发动了哪些错误的运动?
4.根据课本28页“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思考: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
5.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我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6.中共八大后的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7.请列举出这一时期的模范人物。
大庆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三、课后提升
1.阅读下列“大跃进”时期的口号和民歌:
材料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材料二: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下马坐火箭,新的记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
材料三: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请完成: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广大群众的什么情绪?
(2)这种情绪的存在暴露了当时党和群众思想中的什么错误倾向?导致了什么后果?
(3)材料二中提到的“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请完成: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什么?当时国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准备怎样解决这一矛盾?
(3)为什么八大制订的路线和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3.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过严重的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条战线也涌现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这一时期有哪些英雄模范人物?
第三篇:《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总结
专题总结
一、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3)结果: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认识
(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内容: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关注历史基本理论、概念的价值
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不需要我们专门去深入总结,只需要了解其基本观点及其与历史知识的一般联系。毕竟我们只是把这些理论作为帮助我们理解现象的工具,并不是真正要去研究这些理论。例如一些史观问题,历史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革命与改革性质的判断标准等,近年来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我们就应该从题目本身出发分析命题意图,看看命题者是否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引入了试题,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答试题。
很多考生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提到某某理论时,往往兴趣不大,只是记住了这些理论,但是到做题时,却往往把这些基本理论忘到了九霄云外。考生在试卷发下来之后,可以先浏览一遍试卷,看看每个题目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解答,或者说需要用到哪些理论,千万不要盲目作答,这样只会事倍功半。实例点批
(本题满分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对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曾于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进行了某些必要的整顿,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划小,把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从公私合营企业中划分出来等,应该提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但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上均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1年l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
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请回答:
(1)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怎样的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分)(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什么发展?(3分)(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意义?(3分)
点批 该生对本题能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基本读懂了题意。从前三问的回答也暴露出对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牢固。第(1)问“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的措施应顾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方面,在改造中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第(2)问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是错误的,应为“十五大”。第(3)问由于判断错误,以下的理由随之而全部失分,凡表明态度进而分析理由的题目一定要确保观点正确,十分审慎;要做出正确判断首先要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今天的私营工商的状况了如指掌。第(4)问理解很好。本题出错重在对历史概念把握不够。备考复习中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整归纳概念内容;区别概念的异同;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规范答案
(1)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从限制到消灭的政策。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必要的。
(2)从1978年到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且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结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承认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长期存在,发展到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认识:不同意。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今天的私营工商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产物。(4)半个世纪以来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第四篇:初二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练习题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达标检测】
必做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开展土地革命
C.镇压反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D.开展“文化大革命”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
A、浮夸风
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
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
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4、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①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 急于求成③ 自然灾害④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5、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是在()
A、电子工业B、钢铁工业C、石油工业D、航天工业
选做题(2分)
议一议:曾有报刊宣传某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0万公斤、一棵白菜250公斤,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种宣传对不对?你怎么看?
第五篇:历史一轮专项十六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化 人民版
单元·专项排查练(十六)
1. 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为伽利略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点拨 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彻底否定。(×)点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概括与发展,而不是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4.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点拨 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5. 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6. 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7. 欧美的现实主义文艺流派,也即现代主义流派。(×)点拨 欧美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文学艺术流派。(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是真实反映现实,揭露和批判现实;现代主义流派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
8. 一战后至二战前的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二战后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点拨 一战后至二战前的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二战后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
易错排查矫正练
常考易错点 混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关系;不能正确分析近代世界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能正确把握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特征等内容;对近现代文学流派与时代背景的对应关系认识不清
1.“爱因斯坦是一个造物者!”这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杨振宁在这里高度赞扬爱因斯坦的主要依据是他()
A.否定牛顿力学体系B.创立现代物理学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D.提出了相对论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之间的关系分辨不清。爱因斯坦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相对论。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排除A;现代物理学有两大支柱,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论,B说法过于片面,排除;人们的思维模式的改变不仅仅因为相对论,排除C。答案为D。
2.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指出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演变发展,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A项说法符合史实。20世纪初的量子论开辟了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新途径,B项不符合史实。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C项不符合史实。开创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的是生活于16~17世纪的伽利略,D项不符合史实。
3. 马克思说:“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这里的“工具机”是指
()
A.飞梭B.珍妮纺纱机
C.改良蒸汽机D.汽船
答案 B
解析 本题容易误选C项,错选原因在于对工业革命的起点、标志分辨不清。结合题干信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即珍妮纺纱机。
4.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时代背景,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D.宗教改革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对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记忆不清。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进程中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答案为C。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 19世纪以来文学和艺术主要流派的辨识
5.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下列符合该流派风格的作品是
()
ABC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该流派风格属于现实主义,A是现实主义风格,B是浪漫主义风格,C、D属于现代主义作品。
6. “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像新闻报道一样准确地再现。”“看上去是神奇的、魔幻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拉丁美洲现实的特征。”这是对下面哪部作品的评述()
A.《大卫·科波菲尔》B.《百年孤独》
C.《玩偶之家》D.《时代在改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流派;《玩偶之家》是丹麦戏剧家易卜生的作品;《时代在改变》属于美国摇滚乐的代表作,不符合“拉丁美洲现实的特征”,选B。
7. 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有“愤怒的年代”之称,这一时期,一批被称作“愤怒的青年”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称雄文坛,引人注目。他们的作品表达了战后人们普遍的幻灭感,宣泄了年轻一代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怒情绪。你认为从创作手法上看“愤怒的青年”的作品应属于
()
A.现实主义作品B.浪漫主义作品
C.现代主义作品D.古典主义作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注意作品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故称“愤怒的青年”。
8.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印象画派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可知这种文学流派关注现实,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故选B。
9.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下列对莫言作品典型特征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A.重在对社会的写实和对生活的再现
B.以“魔幻”手法开辟小说创作蹊径
C.借助“怪诞”手法深刻表现现实
D.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就是用魔幻手法反映现实,选择C项。
10.“他的音乐如雾里看花,具有朦胧的意境,捕捉无定型的流动体(如云、风、气味等)运动时的瞬间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这个音乐家是()
A.贝多芬B.德彪西C.毕加索D.莫奈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音乐的特征为切入点,考查理解材料准确鉴别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归纳材料核心内容即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这体现了印象派音乐的特点。A项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家,与材料特征不符合。C、D两项是画家不符合题意。
11.“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被称为
()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拒绝旧习惯”,即反传统,“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即反理性。反传统、反理性属于现代主义文艺的特点,故选D项。
12.“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描绘变成真实。”下列作品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
A.《巴黎圣母院》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
答案 C
解析 材料观点是巴尔扎克的观点,取模特的手、脚、胸等体现了写实,即现实主义,选择C项。
大题冲关规范练
1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下列名画,写出解说词。(内容必须包括:作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或流派)
图一 《清明上河图》
图二 《蒙娜丽莎》图三 《戴帽子的女人》
答案 图一: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风俗画。
图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艺术创作,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勃兴,作品注重表现人的美及人的丰富思想感情,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图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迅速变化,一批画家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着重于表现自我感受。现代派绘画常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说明:上述要点必须连缀成文,以解说词形式表达)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按照题目要求,从作者、时代、艺术风格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在组织答案时应做到语言简练概括,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