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汝城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汝城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何好生 何曼霞 何淑艳 朱敏方 朱小英 朱玉萍
当前,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外出务工潮流造就了农村一支支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使得农村家庭结构残缺不齐,家庭矛盾隐患日益凸显。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平安家庭的创建。汝城是湖南省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山区县,拥有近10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营生了4.3万农村“留守妇女”。如何引导她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列中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亟需解决。本文结合该县农村“留守妇女”现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展开了调研分析。
一、汝城乡村“留守妇女”现状及特点
该县常住人口达39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9.8%;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招“副业”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截至2011年底,外出务工人数已达9.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27.4%。其中男性8.2万人左右,占务工总人数的85.4%;据该县2010年外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户均人口为3.68人,家庭户均约为32.25万余人,平均每两个农村家庭中有一个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12.4%,农村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㈠体力劳动透支大。农时期间靠“留守妇女”一双手忙了春耕,忙“双抢”,忙了秋收,忙冬种。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里里外外都得顾。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日益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体力大幅度透支。
㈡精神压抑负担重。因丈夫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面临婚姻危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夫妻间长期失去联系;二是无法掌握丈夫务工收入;三是丈夫不再承担“养家”义务;四是丈夫在外搞“婚外情”。近年来,务工人群中离婚率迅猛上升,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该县每年审结涉及打工青年离婚的民事案件达30余件,如某村一青年农民工王某,在老家有家室,近几年在外地搞装修,便与打工女罗某以“夫妻”名义姘居并生下一女孩。因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据相关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该县 “留守妇女”中一整年没有性生活的达13.5%,一年夫妻共同生活时间约15天的达45.6%,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孩子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活,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一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住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丈夫的忠诚成了“留守妇女”最大的心理负担,精神的压力远远大于经济的压力。
㈢生活环境不安宁。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农村治安状况较差,“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由于处于弱势地位,于是成为农村强奸案的主要侵犯对象。相关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如某村28岁的“留守妇女”李小妹孩子不足满月,丈夫就去深圳打工,一年多了,还没有回来。几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空空荡荡、阴暗潮湿,摆放的几件家具也陈旧过时,家中没有安装程控电话,唯一的一台电视机也没有安装有线电视无法观看。李小妹说:“每天晚上我都很害怕,不想呆在家里,想请别人陪伴,可别人也要照看家庭。我们村有几个光棍汉时不时地来我家,死皮赖脸地坐着不走,甚至有时对我动手动脚,这种事情没法跟人讲,生怕别人说闲话”。晚上还害怕小偷,就是知道晚上有人偷东西,我也不敢吭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留守妇女”告诉笔者,自己曾经多次被人骚扰,现在她打算养条狗。她说:“现在天一黑,就不敢出门,早早地把门关好反锁。小
偷以前是晚上偷,现在白天都敢偷,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家禽经常丢。晚上还经常有人敲门。我男人已经3年没有回来了,每月只往家里寄500元生活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因思想上长期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理性追求,仅限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经济发展意识上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缺乏创新、进取意识,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不敢顶风险创事业;家庭生活上,受传统意识左右,年龄较大的已婚妇女大多留守家中,承担起赡养老人、养育子女和农事耕种的责任。一些“留守妇女”不思进取,缺乏创业激情,存在“等”、“观”、“望”的思想,致使不少农村妇女沉溺于麻将扑克,染上了赌博恶习,把老公辛苦赚来的钱,当成娱乐法码,甚至受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邪教”影响的也为数不少。
2、经济上依赖性较强。广大农村家庭中男人收入较高,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妇女的收入则属于辅助性的,而且多数妇女没经济来源,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丈夫予以生活保障。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家庭生活权利和责任的不平等。“留守妇女”对家庭财产的分割不像城市家庭那样明晰,“留守妇女”对丈夫在外收入无法准确掌握,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使得一些妇女面对婚姻家庭问题时,选择容忍或委曲求全的态度,在承受身心伤害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的财产权益受到侵害。如A村妇女张某结婚十多年,起初夫妻感情很好,后来丈夫长年在外打工找了个相好,开始嫌弃妻子,对她非打既骂,而妻子为了家和孩子则忍气吞声维系着名存实亡的家庭。
3、情感寄托已成常态。“留守妇女”的丈夫常年在外,除了打工挣钱外,还面对着都市“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因文化底蕴薄弱,修养意识差,经不住诱惑而进入休闲娱乐场所,有的在外面搞“婚外情”,有的出入赌场,将血汗钱当成赌注,变成不文一名的穷光蛋,有的染上毒品,耗尽了收入,吸坏了身体。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累月留守家中,除了务农教子养老,还要孤灯长伴。有些重体力活自己干不了的,需要请劳力帮助,在农村的特殊环境中容易与同村男子产生婚外情;同时,也不排除有少数妇女耐不住寂寞或经不住男人的勾引而红杏出墙。等等这些问题造成农村性道德水平下滑,长此以往造成了部分家庭情感出现危机,从而引发农村离婚率大幅度上升。
4、政策法规意识淡薄。由于农村“留守妇女”法律意识淡薄,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面对不法侵害,不讲究策略,致使危害结果扩大,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丑不可外扬”忍气吞声,私下解决,不敢果断报案,使犯罪分子消遥法外。其结果是良善受辱,惩恶落空。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一是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民主、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重点围绕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综合技术和农产品储存、加工等技术,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提供市场供求走势等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和营销,代办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提供就业中介服务等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要建立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考虑在外出务工农民较集中的乡村应尽快建立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副产品主产区为突破,把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机制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三是要突出发展农业连锁经营服务。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服务,把服务网络延伸到最基层村组,为“三农”提供一系列服务。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农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⑵、开展技术、信息咨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⑶、整合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优势农副产品提供市场竞争平台;⑷、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留守妇女”提供技能培训、政策引导等中介服务。
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各级党委、政府及
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妇女”树信心、转观念、提素质、拓视野、强法制,鼓励她们自主创业、奋力攻坚、增收致富,实现妇女经济自主独立。同时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及城市发展需求,以乡村为单位、田间为课堂,定期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要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优势,拓宽增收渠道,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培育发展农业致富能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基地+农户+技术”的推广模式,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花卉园林等新兴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程中实现增收致富。三是要健全科教服务体系。亟需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邀请国内有关专家、技术能手深入田间、地头、场院现场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活动和科普行动,在实用见效上下功夫,在学用结合上求突破。要引进适合本土作业的农业科技项目,形成“项目+农户+技术”的推广模式;要逐步建立完善科教服务体系,形成“校企+基地+技术”的办学模式;培育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户、女性科技带头人,形成“骨干+农户+技术”的发展模式,影响和带动农村妇女走科技致富之路;引导和鼓励农村妇女通过经营合作、专业合作、产销互助等形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妇女收入。四是要突出技能培训重点。对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对相关行业知识与技能实施培训。在加强农村妇女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和维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一定的从业技巧和安全知识;要继续加快农村妇女就业转移步伐,坚持“培训与转移同步”、“输出与回归结合”、“就业与维权并举”的工作思路,建立培训、就业、转移、信息、安置、维权等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使其通过内转外输实现增收。五是要创新市场培训机制。积极推行“定向培训”模式,通过签订培训、就业协议,分期分批将农村妇女输送到就业岗位;与企业结对,依托企业建立小型加工点来转移当地富余女劳动力。要主动为妇女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实现“输出劳务人才、引回创业精英”的良性循环。六是要拓宽创业就业渠道。要大力发展家庭式加工业、现代种养业、农产品流通业等产业渠道,使“留守妇女”不出家门也能实现增收致富;要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妇女、带头创业妇女、创业经纪人的“领、帮、扶、带”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实施家庭自主创业;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她们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树立典范宣传推介,找准市场前景好、辐射面广、带动性强、适合农村妇女从事的致富项目,帮助她们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3、突破传统习俗倡导乡村文明典范。一是要突破传统不良习俗。农村一些不良的道德习俗,影响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正常生产生活,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妇女地位、降低就业门槛、树立男女平等意识、突破传统“重男视女”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她们在参与中发展,在竞争中进步,在创造中前进。各级妇联组织及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美德进农家”、“书声进农家”,“科教进农家”、“法律进农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荣辱观”等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立自强意识,摆脱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二是宣传妇女优良典范。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舆论载体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农村妇女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及在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农村妇女建设新农村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并通过开展“双学双比”女能手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农村妇女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4、注重政策法律学习增强维权意识。注重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积极引导她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普法教育宣传工作,乡村两级要成立普法教育宣传领导小组,各乡镇要明确一名实职领导亲自抓普法宣传和妇女维权工作,要以乡村为单位,定期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学习《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妇女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妇女自主维权的意识,提高她们依法维护的能力,使守法和维权变为自觉行动。
第二篇: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011年9月
调查对象:农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妻子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县留守妇女的现状,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我对此特地进行了一番调查,其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我县留守妇女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占64%;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占19%;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占17%。30-40岁年龄段的留守妇女占一半以上,因为这部分家庭的子女在校上学,且丈夫正值中壮年,是外出挣钱的最佳时机。
2、文化程度。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
3、生活状况。本次调查中,有85%的妇女从业,从业妇女中,76%左右的人都从事传统种植、养殖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4%左右。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一肩挑,既要从事生产,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和兼顾家务,比较辛苦,压力也很大。
4、家庭情况。留守妇女家庭一般属中等规模,多数家庭都有正在上学的孩子,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家庭最多,为61.95%,两个孩子的为35.34%,三个孩子的只占2.71%。
5、留守原因。在留守妇女中,曾经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留守妇女占留守妇女总数的63.93%,打工时间1至5年不等。导致她们结束务工回家的最主要原因是要照顾家庭,占51.49%;其次是要回家生小孩,占17.91%;第三是因为工资太低,占11.75%。而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留守妇女,79.05%的也是因为要照顾家庭和传统妻主内的分工所致。因为建设家庭的需要,绝大部分已婚育的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照顾家庭。这说明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挣钱、女人顾家的传统分工模式仍然是农村的主导家庭模式。
二、存在问题
1、劳动强度大。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调查中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不太好的占75%左右。这些留守妇女中,抚养1名小孩的占44%,抚养两名小孩的占47%,抚养三名及以上小孩的占4%;赡养1位或2位老人的占31%。有87.5%的人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强度相对较大的种植业。
2、精神压力大。农村留守妇女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产劳动、家务劳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重要责任,同时,面临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多重压力。由于丈夫长年不在身边,身体上承受劳动之苦,生活中缺少关爱,感情上出现空缺,心理上时刻担心丈夫的人身安全和“生理安全”,担心丈夫变心,精神负担很重。这种由于夫妻长期分居造成男女双方生活寂寞精神苦闷,极大地造成了婚姻家庭的不稳定。
3、子女教育压力大。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要承担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教育子女的时间很少,再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本来就不高,势必影响到她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而且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正常性格的形成。
4、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除了生产劳动、扶老携幼,就是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没有其它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对她们来说,生活是单调、枯燥、无味的。
5、发展能力较弱。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存在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以为丈夫在外打工能往家里寄回点钱就满足了。自己没有专长,致富无门路,又不去学一些实用技术,只好守着家里的几亩责任田;部分在家务农的农村留守妇女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家庭依赖过大。
6、法律知识比较欠缺。调查中发现,有40%以上的留守妇女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相关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只有不到30%的妇女表示,如果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会找政府、妇联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28%的妇女表示找当事人协商;40%以上的妇女则选择忍耐。
三、对策和建议.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新农村建设。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增加本地农民就业机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已有一定经济
基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少农村留守家庭。
2、提高留守妇女的发展能力。一是针对留守妇女现状,筛选适合妇女特点的培训项目,依托县乡两级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性、普及型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留守妇女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使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二是多方位深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采取多项措施,用好用足政策,扎实推进财政贴息贷款政策的实施,推动留守妇女自主创业。
3、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借助村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因势利导,加快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娱乐内容,鼓励留守妇女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健康向上的文化节目,让她们精神有所依靠。同时,开展“邻里节”、“好婆媳”评选、“平安家庭”创建、“美德在农家”等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4、切实维护留守妇女合法权益。一是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二是在乡村两级建立、完善集法制宣传、矛盾调处、法律帮助、心理咨询等为一体的“妇女维权站”,把服务送到留守妇女身边,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5、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一是在各中小学中建立留守学生信息档案,组建留守关爱团队,通过定期走访、谈心交流、师生结对等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二是发动老干部、教师和巾帼志愿者组成关爱工作团,通过建办校外辅导站、儿童快乐家园、开设七彩假日乐园等方式,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6、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农村妇女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成立乡、村“农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生产联合互助组”,以
减轻劳动强度;“生活联合互助组”以互相关心实现情感上的诉
求;“文化活动联合组”以共同分享娱乐等。同时,鼓励她们利用协会或互助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加强留守妇女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家庭氛围。帮助农村留守妇女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各级妇联组织的紧密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全社会都应关注、关心、关爱、援助这一弱势群体,使农村留守妇女早日走出困境,让她们由“守家园”变为“建家园”。
这次调查了解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无奈和辛酸,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个弱势群体吧。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河南工业大学电信0904xxx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
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心理偏差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0%,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
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做了一个专项调查。在XX村留守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中学35人,小学3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33.4%,重度达到18.9%。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在对村小学近200名留守学生的智力测试和文化知识检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身心发育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占总数的80%。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如果留守儿童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很多。
(2)性格有明显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因此,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也会出现问题。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他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如有的打群架、偷盗、虐待老人等等。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家庭,学校,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家庭教育方面。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 的观念。
2.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五,开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为专题的政策研究,目的是降低留守儿童在农民工子女中的比例。
3.学校。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4.社会。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篇: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研究
盛海涛黑龙江省春蕾捐助中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加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中的男性涌入城市,从而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以及相对的问题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妇女产生原因生存现状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离开农村,在外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长达6 个月以上,本人留居在家,年龄介于20 - 50 之间的已婚女性。这个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产生的特殊群体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家庭的幸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关心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妇女,对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背景
造成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地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整体而言,主要是由于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原因,而是妇女自身的性别特性的羁绊。
1. 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原因。我国于195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户口登记有了全国统一完整 1的法律依据,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户籍制度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两个不同的身份阶层。这种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制造特权,以城市的发展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又进一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基础设施先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农村妇女之所以选择留守而不跟进城市是因为户籍制度下举家迁移成本过高: 跟进城市的话,农民就必须荒废农业生产,而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的生活保障;进城之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由于受教育权受到身份和地域限制,所以在城市就读的教育费用偏高,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在城市里失业,民工也无法享受跟城镇居民相同的优惠就业政策和失业保障;住房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一般工薪阶层都望尘莫及的急速增长的房价面前,农民工只能望‘房’兴叹。除此之外,还存在医疗,养老,乡土情愫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框架下,农村家庭选择丈夫出外打工,妻子留守家庭是自然衍生出来的现象。
2. 女性自身性别特征的羁绊。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在选择谁去谁留的问题上,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对妇女的价值取向依旧停留在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封建模式上。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的劳动分工较有弹性,留守妇女即能织又能耕,既能独立承担起农副业劳动,又能照顾好家里老小的生活起居。女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处于劣势,表现为她们有生育的刚性任务、体能的限制,文化程度较低,在城市中得到工作的机会低于男性等方面。农村家庭是一个居住、生育和经济生活的单位,农村妇女往往将自己的利益与家庭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争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为农村家庭中妻子选择留守的根本动力。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农民家庭追求生存理性的同时追求经济和社会理性的表现。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
丈夫外出打工,留下妻子一人在家中内外兼顾,给农村留守妇女造成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她们要承担家庭中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责任,而且面临着孤独、离婚率上升、安全感降低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压力。
1. 生理压力。农忙时节,农村留守妇女要独立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任,每逢农忙季节抢收抢种成了留守妇女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平原地区,机械化普及的地区,留守妇女承担的体力劳动不是太大,但是在丘陵山区,大型机械无法操作的地区,留守妇女面临的劳动压力很
大。农村留守妇女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困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大和留守妇女不懂劳动技术,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非农忙季节,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
孩子,另外加上副业的劳动,大多数留守妇女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忙里偷闲的休闲方式就是跟邻居聊天,或者看看电视。另外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几乎没有性生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再加上一系列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低于非留守女性。
2. 精神压力。心理学家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妇女在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几个因子上的分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压力大。丈夫在外务工,留守妇女被迫承担起所有的家庭责任,事无巨细都需要独立处理和决策,包括儿女的教育,老人的健康,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电话跟丈夫商量,但是为了避免丈夫担心影响工作,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做决定。
农村留守妇女经常会感到孤独,对其婚姻的稳定性产生质疑。长期两地分居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实现,降低了其婚姻幸福感和满足感;性生活是婚姻的生理基础,是促使男女双方成就婚姻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因,留守妇女过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导致性压抑和性饥
渴,婚姻满意度下降;丈夫外出,夫妻继续社会化的环境不同,机制不同,过程和结果不同,导致夫妻的人格特质出现差异,从而给婚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近年来农村社会治安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丈夫外出是家庭遭遇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有的留守妇女有时也可能面临被异性骚扰的问题;留守妇女对丈夫的担心,包括丈夫身体健康、工作安全和感情方面是否出轨等担心也大大降低她们的安全感。
三、应对策略
改革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面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治本之举。但是改革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可以断言农村留守妇女现象还将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和政府不会对此坐视不管。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影响着农村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负起责任,给予这一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引导其走出困境,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术,增强其生存能力,使其有能力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优路径。农村社区可以组织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在农忙季节互帮互助,交流农业信息,也有共同话题,可以互相倾诉心事;留守妇女可以在社区的带动下自发组织娱乐性强的活动,丰富其文化生活,增加其生活中的信心;另外还要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成立农村警务站,加强日常的治安巡逻工作。
参考文献:
[1]魏翠妮.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张宏宏. 留守妇女形成的原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6)
[3]朱桂琴. 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 天中学刊,2006;
(4)328 农村经济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1人力资源管理2班刘强
1.摘要:
1.1基本观点: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故我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这次实践。
1.2实践方法:参考当地数据、实地了解。
1.3成果:多方了解后对本地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了解国情有了一个很好的帮助,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1.4结论:当地留守儿童仍是一个较大的群体,社会的关爱和支持陆续在进行,但力度并不大,这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并不大。
2.正文: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每天一个人玩,一个人闹。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跟本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现在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我不想每天这个样子,我想开开心心的读书„„” 看完孩子这段真实的文字,不免让人有些酸楚。其实这正是一名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声音!
通过参考当地记录,我得到了以下结果:
2.1、总体情况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10年底全省外出务工人员2245万余人,农村留守学生233.15万,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将近40万。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54%和32%,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14%。调查数据显示,仅32%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稍高。调查中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在调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80%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15%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6.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37.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76%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
2.2、存在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2.2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4.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膜感。
2.2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调查显示,有6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2.23、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2.24、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从调查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网络、录像中的不良文化,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它同学。在调查中,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51%的留守儿童选择“当大老板、拥有很多钱”;20%的留守儿童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的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还有10%的留守儿童选择其它,9%的留守儿童回答说“不知道”,这表明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出现偏差,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
2.25、留守儿童的学习大都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在抽样的13484名留守儿童中,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的1568人,占11.6%;较好的3230人,占24%;中等偏差的6140人,占45.5%;较差的2546人,占18.9%。可以看出,留守学生的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差状况。面对棘手的留守儿童问题,当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2.3、为使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自2006年2月即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筹集关爱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留守学生之家4557所,组织发动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16万人。
2.4、同时,四川省也采取了一些新举措:目前,四川省已出台相关文件,从经费使用、活动开展、师资保障等八个方面对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预计“十二五”期间,四川每个乡镇都将至少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确认了这一信息,大多数农村家庭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生活条件差,且常年得不到足够的关怀。
3.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生齿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衷心感谢狮子镇双朝门村对实践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