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胡学习心得
学期摘抄心得
本学期内,李院长给我们研究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对《论语》、《道德经》、《诗学》、《乐记》、《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进行摘抄和扩写。说实话,当听到是十万字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不免咯噔一下,觉得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当自己真正静下心来进行摘抄的时候,一直到摘抄结束,自己才对这几本书有了一点认识,同时也让自己在美学理论方面有了一点了解,下面便是自己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摘抄完《论语》,我发现它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
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论语》作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赡、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
在摘抄的时候,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现代社会,关于
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
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说实在话,作为一项作业来摘抄《论语》,我感觉有些累,但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我却真的想细细品读《论语》了,因为孔子这个充满人性光辉、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
而摘抄到《道德经》的时候,可以说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
虽然摘抄的过程有些枯燥乏味,但直到结束后,这其中知识的精髓也就跃然纸上了,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谈不上我读的有多精多深,但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之前没能接触到的,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对我们的国学文化、美学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让我对他们都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到路上我会更好的去学习和阅读,这也对我们在演奏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学期笔记摘抄心得
2011级艺术硕士李文浩
第二篇:二胡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是全面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和实现学校特色品牌发展,培养学生领袖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我校将学校课程定位为领袖素质课程,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主宰未来的领袖型人才。这学期我担任音乐必修课五年级的二胡课程。
二胡发音纯正、音色优美,学生学习二胡可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学校培养音乐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现将本学期二胡教学的学习计划安排如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五年级学生是刚开始实施,基本没有音乐基础知识,需要乐理知识跟二胡技能同步进行。
三、活动措施:
1、基本功训练。
2、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通过演奏乐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使其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扩大知识范围开阔眼界。
四、学习目标:
1—8周:基础乐理的学习、二胡构造、演奏姿势、d调指法
1、对本学期的相关二胡乐理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节奏、音符)
2、掌握二胡演奏的基本知识:二胡的各部位名称;拉奏的姿势;持琴的姿势;拉奏的手势;
3、d调二胡演奏音阶指法表:学习空弦音1、5的演奏。9—18周:巩固所学知识(演奏姿势及乐理知识),d调食指、中指音的练习,演奏乐曲《春天来了》。
1、巩固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2、了解d调指法表,学习食指、中指练习曲,并能边唱边演奏。
3、识谱演奏《春天来了》。篇二:社团二胡教学计划
社团二胡活动计划
车逻中心小学-周苏生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为指导,学校社团计划为出发点,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活跃校园文艺,规范弓法、指法,以音准、节奏、表情六个字为重点,学好每一首练习曲和乐曲。
二.活动目标
二胡因其有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等特点,是民乐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再加上近年来学校里招了很多的二胡艺术特长生,故把他们组织起来和新报名的学生一起定期进行训练,同学们在一起相互切磋,不但能提高演奏技巧,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陶冶性情。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指导措施 1.常抓不懈 指定学生负责人,上课前校音、点名、检查曲谱、弦线、松香等,并做好记录,最后酌情打分。
2、巩固复习,每星期活动一次,需要学生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勤加练习,复习前知,加以巩固。
3.回家练习二胡光靠上课练习还不够,因此督促学生回家勤练习,下次上课时回琴。
4、本学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二胡演奏中的基础调:d调的演奏。
四、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大课间活动
五、活动地点:少先队活动室
六、每月具体工作 2月份:复习d调一把位,重点是巩固左手按弦、右手运弓的姿势。练习曲:《凤阳花鼓》、《山村初晓》、《杨柳青》 3月份:学习d调二把位,重点是学习左手从一把位到二把位的换把。练习曲:《换把练习》、《四季歌》
4月份:复习d调二把位,重点是较为熟练地进行换把。
练习曲《抒情乐曲》、《苏北小调》 5月份:学习d调三把位和揉弦,重点是掌握揉弦动作。
练习曲:《荷塘月色》 6月份:总复习。重点是左右手姿势的标准、换把的流畅及节奏的准确。练习曲《紫竹调》、《八月桂花遍地开》、《荷塘月色》。21012年2月篇三:二胡教学计划与目标
二胡教学计划与目标
一、总体计划与目标
首先,从持琴姿势入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演奏二胡的方法。其次,在节奏上,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跟着节拍器准确的打出和唱出乐谱,并且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
再次,在音准上,培养学生具有辨别音高的能力,从而使其做到能独自调整按音的位置。
最后,在以上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能力,能辨别什么是“美”的音乐。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可以发出悦耳的音色。
二、预期目标 5-7人班(已考三级):以纠正持琴姿势为主,争取在明年暑期前能完成5级考级曲目《赛马》。2-4人班(已考三级):以音准节奏为主,争取在明年暑期前能完成5级考级曲目《赛马》和《良宵》
1人班:以音色为主,使其具有一定的乐曲表现力,以5级考级曲目《赛马》为最低目标,再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此阶段拉开距离,以参加艺术人才大赛获奖为最终目标。篇四:二胡教学计划
游小分校民乐团教学计划
二胡教学计划
学期(起止日期):2011年10月24日——2012年1月5日 制定日期:2011年10月23日
上课地点:
学生人数: 4人
总课时数: 二十课时
教材:乐谱。合奏曲目:采茶扑蝶
学员情况分析: 学生二胡水平有较大差异,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本期教学总目标: 整体能够完整的演奏乐曲,个人二胡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具有独立性乐曲。
第一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0月24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二胡有深入的了解。基本知识要掌握。
三、教学内容:学习全音符(四拍)和二分音符(两拍),四分音符(一拍),分别打拍子记忆,认识简谱。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音符的识记。
第二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0月27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学生会拉基本音。
三、教学内容:学习d调do,re,mi,fa,sol,la,xi,do(一把位)在弦上的位置,找准音准,一弓一音,教师示范,给学生讲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音的节奏和音准的位置。
第三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0月31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在d调的练习程度上,熟练g大调。
三、教学内容:把d调和g调的音阶都熟练掌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g调把位的转换。
第四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3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练习乐曲《难忘今宵》。
三、教学内容:熟悉乐曲的旋律,对乐曲的节奏有概括性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指间的配合熟练程度和节奏感,音准要有提高。
第五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7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巩固上节课所学的技巧。
三、教学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乐曲,掌握乐感,能完整的演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乐曲的掌握程度与操练性。
第六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10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练习乐曲《采茶扑蝶》
三、教学内容:熟悉乐曲的旋律与节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初步演奏出前面一部分。
第七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14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能很好的演奏出所学乐曲的前半段。
三、教学内容:精细加工上节课所教的,让学生有良好的吸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乐曲的练习和四指的强加训练。
第八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17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练习乐曲余下的部分。
三、教学内容:复习上节课所教的并能很好的学习余下的部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新曲子的熟练程度。
第九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21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对所学乐曲能基本演奏
三、教学内容: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技巧,掌握对整个曲子的弓法,能很熟练的演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弓法的运用以及熟练程度。
第十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24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复习两首乐曲。
三、教学内容:检查个人是否都对乐曲有熟练的演奏技巧,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补充和纠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两首乐曲的同时掌握。
第十一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1月28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十二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2月1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十三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2月5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十四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2月8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十五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2月12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十六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2月15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十七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2月19日 16:00-17:3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十八课
一、上课时间:2011年12月22日 16:00-17:0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篇五:二胡教学计划
二胡教学计划
刘洁
第一课时
简单的介绍二胡的发展史,构造,发音原理等,讲解演奏时的坐姿和手型,教师演奏,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演奏姿势。手型,左手虎口在紧挨千金下方的琴杆上,手的状态是手指略向里自然弯曲,手呈半圆形,掌关节突出,手腕放松,手指指肚触弦,右手持弓要放松,食指,中指,无名指大指的正确位置,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的力的传导,老师示范并讲解,拉内弦和外弦的正确方法等。1.教学内容:学习全音符(四拍)和二分音符(两拍),四分音符(一拍),分别打拍子记忆,认识简谱。
2.重点注意:坐姿,手型和推拉弓的流畅,弓子和琴筒保持平行。3.课后作业:复习所学内容,练习推弓,拉弓,内外弦分开练习。
第二课时 1.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时刻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型,注意保持放松的心态。2.教学内容:学习d调do,re,mi,fa,sol,la,xi,do(一把位)在弦上的位置,找准音准,一弓一音,教师示范,给学生讲解。3.重点注意:注意左手手腕不能突出,手指不能紧张,触弦有弹性,右手注意力的传导,大臂小臂手腕的放松。注意音准,推拉弓的流畅和音色。3,4和7,1之间的半音关系和位置。4.课后作业:复习所学内容,熟练掌握d调各音位置,音准。
第三篇:二胡论文
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胡,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族拉弦乐器。在古代中原的汉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对他们所用的乐器、音乐以及服饰等等都冠以胡字,诸如胡箜篌、胡笛、胡舞、胡服等。胡琴也是如此。它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由古老的拉弦乐器奚琴(裕琴)、马尾胡琴(胡琴)不断演变、发展并派生出来的一件发音柔和优美、音乐表现力强、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浓郁的拉弦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二胡演奏艺术,蜚声国际乐坛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刘德波先生认为:“奚琴—稽琴—胡琴(马尾胡琴)—南胡—二胡,是中国二胡源流及发展的重要线索,二胡的鼻祖乃是一千年前的奚琴”沿着这样的思路再次输理二胡发展的脉络。一、二胡历史的发展演变
1、唐代时期 按《现代汉语词典》:胡,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如胡琴。因此,古称胡琴实际上应是泛指少数民族或外来的弹拨乐器。二胡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胡琴古以嵇琴称之,亦称奚琴,乃由紫檀木为筒、以赤链蛇为琴皮、弓弦乃由马尾所制、其琴杆、琴头、琴轴、琴马均也以木制之,是中国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前身。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考证,唐代出现的奚琴就是我国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别称为西奚族人所用的一种乐器。蒙古汗国早期,在许多隆琴亦称“滩琴”,系胡琴的一种。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曾写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胡琴铮纵指拨刺,吴桂美丽眉眼长”。另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的《乐书》记载:“唐玄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昭宗末,石善胡琴。即琴一也,而又善扬。然胡汉之异,特其制度珠耳。”(陈旸系11世纪的人,《乐书》于1099年编成、是时,奚琴尚在,故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奚琴(稽琴)这件古老的拉弦乐器依然保留下来,并且广为流传。在日本的《拾芥抄》中,引自《乐器名物》有这样的记载:“奚琴二张,(一张无弦,一张二弦),天庆九年四月定。”日本天庆九年,即公元946年,是我国的五代时期。因此,从奚琴传入日本的年代可以看出,奚琴至少在唐代就已广为流传。在朝鲜《乐学规范》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奚琴是胡中奚部所好之乐”从以上不同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奚琴是由奚族传人中原的说法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出处得到了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奚琴(稽琴)演奏技艺、水平方而是很高超的。
2、宋代时期
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它已是很盛行的拉弦乐器,被列为教坊乐队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在《东京梦华录》卷九和《武林旧事》卷
一、卷四巾都有过记载,并且在教坊中演奏裕琴(奚琴)的人数己经超过犷演奏琵琶的人数。说明稽琴在宋代得到重视并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在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中有这样的一记载:“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那么,稽琴又为何称奚琴呢?在《晋书·稽康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稽康本来姓奚,后居稽山这侧,因改姓稽。„奚‟字多有奴仆之意,又以名不雅似,故宋人多用„稽琴‟之名。”据陈旸的《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也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在宋代欧阳修的诗中可看到对奚琴有相似的描述“奚琴太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这可以看出徐衍在当时楼琴断了一根弦的情况下,能够用仅有的一根弦奏完全曲,说明了他在当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较高难度的换把演奏技艺。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早期它仍处于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阶段,到了宋
代中期,稽琴已广泛以马尾做弓拉奏了。这种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3、元代时期
元代《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元代,胡琴常用于宴乐,在蒙古族的祭祀和军队里面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在《内蒙古历史概要》中记载:“在12世纪至13世纪时,乐器及舞蹈艺术已出现了……有锣、拍板及祭祀时奏的忽兀儿。”在张星_L所译《马哥李罗游记》中,讲到公元1268年蒙古军队中的情形时写道:“靴靶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上述的忽兀儿和一二弦琴,是指胡琴种类的拉弦乐器。此外,胡琴还用于蒙古族的一些民间合奏之中。所采用的拉弦乐器有胡琴、轧筝,弹弦乐器有筝、琵琶、浑不似等等。
元代诗人杨维祯曾为著名蒙古族胡琴演奏。张惺惺写了一首诗,从中还可以看出当时演奏胡琴的技艺之高超,音乐艺术的造诣之高深。诗中道:“惺惺帐底轧胡琴。一双银丝紫龙口,泻下骊珠三百斗。划焉火豆爆绝弦,尚觉莺声在杨柳。神弦梦人鬼江秋,潮出摇江江倒流。玉兔为尔停月白,飞鱼为尔跃神舟。西来天宫坐拷佬,羌丝啸惆听者恼。”有关胡琴的形制特征,在元代《元史·礼乐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披之,弓之弦以马尾。”另外,在敦煌榆林窟第十窟中的元代飞天中,也已经发现了手持胡琴的图画。
4、明代时期
到明代,胡琴加上了围定弦长的千斤,已与今天的的形制大体相同。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崛起,成为音乐活动(特别是戏曲演出)中的主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但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等弓弦乐器的地位还是很低,而且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场合的独奏,更没有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再从明代《麟堂秋宴图》卷中所见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两弦之中拉奏,也有千斤,与现在龙头二胡的形制特征是比较接近的。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胡琴的流传越来越广。
5、清朝时期
清代李调元《剧话》(初刻于1784年)有这样的记载:“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随着胡琴的广泛流传和各地区地方戏曲的兴起与发展,民间艺人们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等,不断创造,逐步繁衍出许多色彩、功能、形制各异的胡琴。这些胡琴在各地方的戏曲、曲艺、民歌、小曲以及民间音乐的合奏中,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近代时期
到了近代,胡琴已发展为近6个品种的弓弦乐器的大家庭:如京剧伴奏中的京胡、豫剧和河北梆子中的板胡、广东音乐中的高胡、河南曲艺中的坠胡、沪剧中的申胡、越剧中的越胡、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艾捷克等等。而其中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就是二胡,民间也有称为南胡、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都是同器异名。整体结构通常由琴头、弦轴、琴杆、千斤、琴码、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构成,琴筒蒙以蛇(蟒)皮,筒上装木制琴杆,杆顶设二木轸,木轸至琴底张弦,以竹张弓,马尾纳二弦间。
近百年来,二胡加快了改良的步伐,如将丝弦改为钢丝缠弦,木轴采用机械转轴等。目前普遍使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他还将二胡纳入教学之中,设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吟》等10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
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二、“二胡”名称由来
至于“二胡”这一称谓的出现,已有不少探讨。
1、“二”的内涵
看来二胡之“二”早已内含本身结构之中,此种“内含”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基本核心是“和”,“和”之意,一为两物对比求其统一,二为两物相和而求同一,二胡之结构意识,极具此种韵味,此其一;中国古代道家根本思想为“易”,何谓“易”揭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天人合一,统一、同一,而相生万物,归朴自然,“二”为其根本数。二胡之结构目的,又极具此种神理。此其二。看来,二胡之“二”,不仅仅限于局部形式,也不仅仅限于某种背景意义,更重要的是其结构模式早已涵盖特定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同时“二”是以它与高音类胡琴相比而言,高胡比二胡定音高四度或五度。又有说其应用于京剧中,是在京剧传统伴奏形式中排列在第二个席位的胡琴,以及以它的音高效果对比京胡来看,所以有“二胡‟之名。
2、“二胡”名称由来
民间尚有“二嗡子”之说法,有人记为是清代末南方民间艺人所取,概因二胡张有二弦,且擅长模拟鸟鸣虫叫之故;又有„二弦,区别于四弦”之说;还有“二弦”,因其子弦别称二(儿)弦之谓。以上分解图例为当代二胡之必备部件,显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胡是按二或二位数进行分解构造的。不过,对于“二胡”这一称谓较确切的记录可以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找到。这本书记录的年代是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宣统三军(1911年),其中众乐器之部收录的明清以来各地方音乐,地方戏曲常用的民间乐器有:板胡、板提,南三弦,北三弦、梆胡、广胡、二胡、四胡、潮提(椰胡)等,可见“二胡”这一称谓出现最迟不应晚于1911年。三、二胡社会地位的发展演变
纵观二胡近150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二胡三杰(刘天华、华彦钧、吕文成)的崛起为分水岭,其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卑微的传统期
在封建时代的漫漫长夜里,历代统治者眼里的胡琴是一件粗鄙的乐器,不能登大雅之堂。虽然《明史6乐志》曾记有洪武元年(公元4$&7年)建国庆典宴会上,乐手以胡琴、琵琶合奏《四夷舞乐》,但从目前有据可靠的史料里,相比琵琶、笛子等弹拔、吹奏乐器频频出现在宫廷宴乐里,类似有关胡琴的记载实在较为鲜见。而由于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方便易携等特性,二胡作为胡琴类乐器的代表,相反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但也长期局限于为戏曲、说唱、歌舞、宗教音乐伴奏和参与某些小型传统乐队的合奏,以及一些地位低微的民间艺人用以谋生的工具,因此,二胡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视为是“叫花子的乐器”而沦落街头。
2、辉煌的现代期
随着封建社会在上世纪初的崩溃解体,音乐文化的环境也进入了历史性的转型期,以“二胡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二胡艺术酷爱者和演奏家,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推动二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主要有三大标志:一是从伴奏的“配角”上升到独奏的“主角”,自1945年以来,现代二胡开宗立派的大师刘天华先后成功创作出《病中吟》、《月夜》、《良宵》等十
大二胡独奏曲,成为二胡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光辉篇章,同时又巧妙借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极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之彻底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可登音乐会大雅之堂的专业独奏乐器。四、二胡教学方式的发展演变
1、早期的口耳相传方式
从早期的奚琴到近代民间大量流传的二胡,学习方式都是民间自发性的口耳相传,或者是乐府中师徒相传,完全是一种经验传授,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效率低下,对推动二胡的发展的力度有限,也制约了二胡的流传速度。民间人们学习二胡的目的很多是为了谋生,作为街头艺人卖唱的工具。
2、现代的教育专业方式
二胡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正式进入高等学府,从街头艺人卖唱的工具一跃成为音乐教育的正规专业,成为高等学府的专业教育,自此把二胡的创作、演奏和传承,逐步推向一个教学相长、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在艺术修养上的需求日益增加,二胡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非常高,作为中国民乐的典型乐器,虽然还多采用讲解、演奏、模仿、二度创作的方式,组织形式灵活,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带动二胡的普及和繁荣。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将二胡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被灌成唱片流传到海外后风靡全球,二胡在海外几乎成为中国民乐的标志性符号,史无前例地为中国民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如果说以往二胡以演奏慢速深沉、中速抒情旋律为长的话,如今的现代二胡演奏技术则进一步挖掘了二胡的快弓技术,以高速运弓、刚中含柔、快中见长为特征的快弓完全可与小提琴媲美。上世纪4"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还出现了一些有意与传统风格拉开距离的现代演奏技法,基本特征是力求打破独奏旋律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完整性和鲜明性,以其“诡谲”的“语法”追求绚丽的色彩,如谭盾在《双阕》中,以“不是传统的耳朵”所习惯的音调、语汇表达了“反叛”的乐思,何训田的《梦四则》全部以长颤音、大跳音、滑音等指法和破碎的旋律片断,展示了二胡多样化的独特音色。这些虽未成为主流,但使二胡旋律冲出了传统的桎梏,体现了对演奏技法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逐步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二胡,直至近现代才真正在演奏技术技巧、演奏艺术、教学科研、乐器改革、乐曲创作、学术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始全方位地走向世界音乐艺术之林。总结二胡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二胡这件乐器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异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二胡本身就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长期交流的多元综合过程中发展过来的。纵观二胡的发展演变,近一个世纪以来,远远超越了千余年的积累,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昭示出这件民乐瑰宝所具备的无穷魅力和巨大潜力,仍有待后来者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二胡艺术唯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师法传统而又不墨守陈规,借鉴西方而又不全盘西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坚守根本的和谐统一,才能流芳溢彩,常盛常青。
第四篇:二胡工作总结
2011-2012第一学期
工作总结
这一年本人担任初一到高三的二胡教学,音乐教育教学每年都反反复复,但在每
年反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却有着不同的收获。现将这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
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音乐是最擅长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乐曲,或许几分钟之内使你获得几星期苦思冥想的东西;或是衬托出一个美好的幻想;或是寄予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片灼灼的情感„„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会在心灵深处留下美的烙印.音乐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懂得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演奏,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二、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让学生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进行转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对教材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初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学年的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各个年级各个课时的教案和导学案,配合学校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时有效的设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与课件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
三、大胆的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表演,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有了提高,课堂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复习四分音符时让学生用“走”来感知;八分音符让学生用“跑” 来感知,这一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四、努力学习,加强修养。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下电脑,用电脑去欣赏音乐。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网查找有关教育工作站。
以上就是我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四中培养出更多的二胡人才。
二胡教师:喻喆
第五篇:二胡音乐
教学目的:
1、通过介绍民乐二胡,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2、通过几首二胡曲的欣赏,体会乐曲所表现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通过介绍几位音乐家,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二胡音乐欣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引导想象感受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愉快与启发式
教具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二胡
教学过程
一.老师激情表演导入(师奏3分钟的二胡曲《光明行》)
提问:
1、这是什么?
2、这是西洋乐器还是我国的民族乐器?
3、它有几根弦?
二、介绍二胡:
因为它只有两根弦,所以取名为二胡,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南胡、胡琴、等, 二胡看上去是一个物体,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表达,但是它一但经过不同的演奏人员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加工。就会变成一个很懂感情的东西,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二胡的魅力所在。
三、欣赏音乐《赛马》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音乐的名字吗?你们听了着段音乐能讲述一下你们的感受吗?(师生共同讨论,发挥自己的联想)
2、乐曲简析:(略)
四、欣赏音乐《空山鸟语》
1、播放《空山鸟语》引子部分,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
2、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3、教师根据引子画出一幅简单的群山图;
4、继续放音乐,完成画面
7、乐曲简析:(略)
五、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
1、导入:(出示女子十二乐坊的图片)
2、介绍女子十二乐坊
3、欣赏音乐《自由》
4、里面的音乐和以上的音乐有什么并不同。
5、里面二胡的演奏形式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6、音乐分析:(略)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的了解了一下二胡,介绍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二胡曲和一些音乐名人,希望大家象音乐名人那样勤奋努力学习,能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学习我们民族乐器,并能够更好的把我国的民族音乐开拓创新。让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发扬光大,永保青春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