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

时间:2019-05-13 16:1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

第一篇: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

21世紀能否向孔子尋找智慧

孔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教育家之一,其學說和思想影響古今,超出了中國而及海外。上個世紀末,就在孔廟還未曾從文革時期的毀滅性破壞中完全恢復原形之時,在法國巴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提出了一個觀點:「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要回到2500年以前,從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

21世紀的今天,隨處可見的孔子儒學的巨大影響,這一切似乎都在印證著當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巴黎宣言》的「洞若觀火」。

諾貝爾獎得主語驚世界

在孔子故里曲阜西郊一個寓所,記者採訪了孔子研究專家駱承烈教授,聽他詳細講述了孔子與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之間這段跨越兩千多年時空的「奇緣」。

據駱教授介紹,1988年,74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召開會議,探討一系列國際問題,諸如和平、發展、環境、民族、宗教、信仰等問題。其間,1978年物理學諾貝爾獎金得主,在等離子物理學研究領域中貢獻卓著的瑞典人漢內斯.阿爾文教授在發言即將結束時提出:「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000年前,從孔子那裏尋找智慧。」此言一出,立即得到與會74位諾貝爾獎得主熱烈的鼓掌歡呼,他們對此觀點表示一致贊成。

聖人智慧 承接千載

「1988年巴黎會議上諾貝爾獎得主的結論,表明了國際社會對孔子的認可。」駱承烈教授說。

21世紀才剛剛開始第五個年頭,人類社會似乎一夜之間變得格外陌生,戰爭、瘟疫、災害、恐怖活動幾乎如同颶風般席捲全球。對於世界各國來說,如何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裏,在危機隨處潛伏的社會中堅強地生存下,探索新世紀富國安民之路,是各國政要們思考的根本問題。

而孔子文化中所蘊涵的和諧中庸、積極入世、文化傳承等思想,無疑給當今世界提供了一種社會、個體發展可以秉持的理念和途徑,因而能夠使人類的生命及文明成果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傳。而這一點,正是構成孔子思想能夠承接千載,超越時空限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外仁人志士所要從中尋找和汲取的智慧所在。

法國前總統曲阜圓夢

2004年4月17日,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在法國駐華大使藍峰的陪同下專程前往曲阜。

據了解,78歲的德斯坦先生對孔子尤為推崇,為此,他在古稀之年開始學習中文。幾年前他在中國參加文化研討會時,就曾用中文朗讀了孔子的名句:「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

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當時四座皆驚。能夠親赴孔子故里,探求聖人智慧,一直是德斯坦先生的心願。

德斯坦在孔子故里參觀時對身邊的人感歎說:「孔子是了不起的哲學家,他的大同思想、和諧發展思想非常有價值,而且孔子為他的理論闡述找到了很多證據,這顯示出他的理論博大精深。」德斯坦認為,雖然時空遠隔,但仍感覺自己對兩千年多年以前的孔子思想有許多認同之處。比如孔子的「信而好古」,對前賢思想與業績非常推崇,就令德斯坦十分讚賞。

德斯坦遊曲阜期間還提到《論語.述而》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是孔子所談的兩種成功人士,一靠冒險取勝,一靠謹慎獲得成功。孔子對後者的讚賞,曾讓德斯坦領悟頗多:「現在世界上各種衝突很多,許多國家解決問題的手段比較簡單和偏激,孔子的思想則講究中庸和諧,多作些研究也許對解決世界問題能有幫助。」德斯坦講述的對孔子成功論的認同,多少也揭示了西方人崇拜孔子智慧的緣由。

「中國崛起」為孔學加溫

此外,中國近些年奇跡般地崛起,也是吸引眾多西方人士為孔學競折腰的原因之一。

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首次訪美,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也曾提到:孔夫子強調仁愛,強調和而不同,天下為公。這些中華文明的傳統思想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用『和而不同』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不僅有利於我們善待友邦,也有利於國際社會化解矛盾。」溫總理的演講讓西方人從中國古老的「和而不同」,以及創新的「和平崛起」等治國理念中,感覺到孔子智慧無處不在,並受到極大的啟示。

駱承烈教授還告訴記者,在他所參加的各種孔學會議上,國外學者最感興趣的,莫過於中國這個幾千年歷史文明古國,在分分合合中為何能一直持續至今沒有消亡,且越發興盛。如今,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各種關係變得愈發錯綜複雜,從孔子思想中尋求和諧、和平之道,在西方人看來,正是人們在充滿潛在危機的21世紀中,能夠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真正智慧。

和諧論啟發西方

其實,早在法國總統德斯坦之前,就已有眾多外國學者爭相赴曲阜探詢古智者的足跡。其中有法國前社會黨領袖密特朗,新加坡政府前總理李光耀、吳作棟,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亞.甘地,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奧地利聯邦會議議長安娜.伊利沙白.哈賽巴哈赫。

自1984年以來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孔子文化節,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國友人參加。而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5周年,是大慶之年。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文化節期間公佈了設立國際「孔子獎」的決定,另外還將舉辦世界文化論壇——「當代大師的新論語」。對於有著自身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背景的西方人來說,能夠選擇東方的古老智者作為啟發,可謂21世紀的一個亮點。

事實上,孔子所倡導的和諧思想能夠提供一種多元相處之道,並在亂世中提供一種心靈的平衡,在西方人看來,這正是值得他們借鑑的地方。對此,有人認為,注重和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西方人,從19世紀末以來,就一直出於信仰和現實的矛盾選擇中,這種矛盾後來波及到了古老的東方。工業化和全球化帶來的巨變讓人們逐漸自我反省。而孔子思想中的和諧而又積極的觀念,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積極入世之後,實現人生價值之時,能夠延續自身個體生命以及依然保持心靈平衡的可能。

如此看來,到孔子那裡尋找如何打開人與社會、與自然、與他人之間和諧共處的鑰匙,進而延伸到國與國之間、黨派之間、信仰之間的關係,這恐怕才是孔學在今天重新受到推崇的更深層原因吧。

同胞血脈相連的紐帶

據曲阜當地旅遊部門介紹,海外旅遊團隊年趨增多,幾乎每天都能在孔廟孔府孔林看到港澳台遊客的身影。

作為中國領土的香港、澳門、台灣,對弘揚以孔儒思想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一向重視。香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建立了孔教學院,八十多年來教學生學儒學、講傳統,秉持中華傳統文化。其第五任院長湯恩佳始終致力於傳播傳統文化,多次捐款,在內地設立了十幾處大型孔子銅像。孔教學院每年孔子誕辰都會舉辦紀念活動,其中多次是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孔子,這位據歷史記載相貌「奇特」的古人,如今卻穿梭時空,越來越頻繁地站在世人面前,俯瞰今日紛繁多變的社會。而他身後所印刻的一個個港人的名字,則顯示出香港與孔子及儒家傳統文化之間一份默契。今天海內外華人對孔子的興趣,通常不在於學問本身,而是對自己祖先的研讀,其中包含的多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孔子,如今已成為華夏同胞血脈相連的文化紐帶。

第二篇:向孔子的启发式理念要智慧(范文模版)

向孔子的启发式理念要智慧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张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认为是苏格拉底首创,事实上,孔子才是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之父。

其启发式理念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首先,孔子强调必须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一是“引而不发”和“自省自得”。“引而不发”是针对学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行发展主体能动性,从而促进完美人格形成。因此,“自求自得”是孔子眼里最理想的教学形式。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2]是说教师要像射手一样,满弓搭箭而不发,做跃跃欲试样,以此启发和诱导学生,让他们领会“习射”的关键。“引而不发”是一种不具体涉及学习内容,只指示目标、范围和方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求自得”的形式。

二是“愤悱启发”和“适度启发”。“愤悱启发”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以产生“愤悱”为逻辑起点,学生自求自省后仍无法解决疑难,由此产生“愤悱”心理。孔子然后才“开其意”、“达其辞”。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又如,问政、问礼、问事君、问为邦等,均由学生发问,孔子应答。近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对“愤则启,悱则发”都有过强调与阐释。蔡元培指出:“做教员的,不可一句句或一字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3]

启发之后,有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说明目的已达到;但学生在启发后仍不能得,这时教师“则不复也”,交由学生再学再思。“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4]。

综上所述,孔子的启发形式教学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我们亦可从圣人的言行中汲取一定智慧。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启示: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情绪感染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愤悱”就是这种激情的外在表现。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情绪的感染性这一特征,让它传导至每个学生。

思想政治课本身就肩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重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我国政党制度教学中,提到民主人士闻一多,我带头引唱《七子之歌》,声音哽咽了,眼睛红了,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学生哭泣,捶胸顿足,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自此之后,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明显提高,课间喜欢围在我的身边,除了询问学科难题外,更多的是阐述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的见解,聆听我的观点。由此可见,丰富的情绪感染力是教师启发式教学的一大法宝。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待弟子出现“愤悱”之后,适时启发,如果弟子继续追问,孔子就会给出更深一步的解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显然是在出难题,而孔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和迷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孔子本身自我省悟力高,加之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博学的圣人,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各类问题时应对自如。

部分教师专业修养不足,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尚且无法解答,更不必说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这样一来影响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尊严,二来启发式理念更无从谈起。

在文化生活某课中,学生进行了德与才的辩论。有学生咨询我司马光的观点倾向于哪个,我回忆略带讲解《资治通鉴》的内容,列举晋国智瑶灭亡的例子,说明司马光更倾向于德。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文史类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衍伸性强,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多多了解诸如经济、社会、哲学、军事等各科常识。这样在学生需要启发的时候就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归纳能力

解读《论语》,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其实看似不合逻辑的事,往往却是最合乎逻辑的。阅读《论语》中的言论没有丝毫前后自相矛盾。仔细分析孔子的启发式过程,实则存在两种逻辑特点:

第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逻辑,也就是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孔子直接给出结论性普遍定义。如交友问题上,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另一种是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逻辑。一部短短的《论语》,“君子”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先是要求弟子努力成为君子,然后一步步教育弟子,君子应该有哪些具体言行标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

„„

例如,教学《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时,根据政体的不同分类,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议会制和总统制。像德国是什么政体,什么特征?这是教材上都没涉及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特征,这就是知识的延伸。

教学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时,讲明清社会,教师提问:明清时期中国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呢?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使社会迅速发展的规律,中国当时GDP占世界的比重不断加大,生产力发展迅速,说明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是适应生产力的。当时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须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中国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让学生通过演绎法推出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结论,要比从书中找答案深刻得多。

第三篇: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传》首次把孔子的传记译成英文,这是孔子最早的传记,也是孔子惟一的传记,依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英译。孔子是“至圣先师”,一生学不厌而教不倦,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目标。孔子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做为两千年来伟大的至圣先师,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什么呢?书中值得我学习的有这样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如果不学习,不注重修养的提升,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做教师的资格。

事实上,二期课改的精神也是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事实上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通过阅读孔子的智慧,我想,我将汲取古老的教学智慧,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信在将来的教学中会取得更多成绩。

第四篇:感受孔子智慧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第五篇:寻找智慧鸟读后感

寻找智慧鸟读后感(一)

生活处处有学问,人人都是思想家。这几天,我一直都沉浸在《寻找智慧鸟》书中,文中一篇篇智慧、哲理的小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大道理。文中说: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大海,由一缕阳光可以洞见宇宙。书中小故事寓意深刻,以小见大,通俗易懂。

如书中第十八小节,《不犹豫与不后悔》中的哲学家是事事都爱研究、思考、论证,因此遇事犹豫不决,以至于一个美丽的姑娘向他表白,在结婚好坏问题上也论证思考了10年,最后想通了,可是美丽的姑娘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很多事情要靠实践,不是凭空想像。人生的哲学也正是不犹豫、不后悔。看到这里,我不由反省自我,以前我怕在别人面前丢脸,遇事就进退两难犹豫不决,这个小故事也提醒了我呀。

又如书中第三十九小节,《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故事主人公好奇心强,对《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的警告产生怀疑,竟然实验把灯泡放进口中,结果卡住,狼狈不湛的样子,成了别人的笑料。

故事风趣,情景逼真,笑料百出,让我过目不忘。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可也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应当学会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才不会做愚蠢的事。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生活是需要实践,生活需要智慧!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感受。

寻找智慧鸟读后感(二)

这个周末,我拜读了我的导师胡兴松老师的新作《寻找智慧鸟》。打开这本厚达262页、26万多字的哲思新作,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书香。细读细品,如饮清茗一杯,字里行间的清新淡然、意味趣然,着实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胡兴松老师,是基础教育界的名师,教育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成果丰硕,被誉为学者型教师、实践型专家。他善于思考、长于研究,也勤于积累和笔耕。仅由此书可见一斑。书中撷取了208个短小精悍的哲理故事,都是生活现象的精彩剪影,用深入浅出的笔墨一一条分缕析,讲的是小故事,说的是大道理,因小见大,平易近人。全篇文字简约,思想深邃,阅读之时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经年的日积月累、耕云种月,是多么的不易。

本书抛开枯燥的哲学原理,用智慧与幽默品读复杂的生活百态,启迪读者、学生生活处处皆学问,人人都是思想家。哲学源于生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相信我们的学生如果读到这本书,一定会被书中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吸引,读之会心一笑,复又若有所思,从而深深地爱上哲学的学习,不再畏惧,不再彷徨。

从人生哲学的意义上说,《寻找智慧鸟》是一本值得我们中学师生认真研读的哲学读物,正如作者在卷首语所言,哲理故事熔文学与哲学与一炉,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去品读哲理故事,体验百态人生。

《寻找智慧鸟》已经成为我的案上书籍、睡前读物,我会继续研读她。

寻找智慧鸟读后感(三)

周日的早晨,我从一个沉重而有些迷离的噩梦中醒来,在悦耳的鸟语声中伸了伸懒腰。走进阳台,一阵有些凉意的风透过纱窗的缝隙款款拂来。

窗外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晨露未唏的花草与枝叶扶疏的树木相互衬托,绿色的草坪与纵横交错的曲径相连,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一阵阵持续不断的鸟语远远传来,循声望去,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一时间,它们不约而同地停留在一棵树上,树对小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栖身之地,但它们似乎并不满足,它们从树上飞到电话线上、高压线上,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望着它们被欲望之绳牵动而忙碌奔波的身影,我有些担心它们会不会被电流击伤,会不会被狡猾而贪婪的人类捕捉食用,我不晓得在鸟的世界里是否有流通领域,是否有喧嚣的都市和豪华的住宅,是否有时髦的歌舞厅,是否有高档的名牌商店,它们是否有贫和富的区别或名利的诱惑。

我没有捕乌的经历和体验,但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从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意的交谈中得知,人类用食物作为诱饵,许多小鸟都在劫难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胡思乱想之际,我发现有一只鸟很安静地伫立在树枝头的顶端,面对种种扑朔迷离的诱惑,妨佛是在闭目养神,或者是打坐,是那么样的与众不同。

随着秒针的滴答声,曲径上开始有晨练的人在散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挽着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头在缓缓而行,他们的脚步虽轻,却使有的小鸟如临大敌,惶惶不安。倏忽,有出租车的行驶声远远传来,有骑自行车的人每每走过,在车轮交错或碾压声中,有的小鸟仓皇出逃,有的小鸟发出惊叫,惟有那只小鸟像施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我找了一个小螺丝向树上掷去,那小鸟瞧了瞧有些摇晃的树枝却安之若素。

我有些惊诧。它肯定是一只智慧鸟,我想。

下载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合集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智慧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孔......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五篇范文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学校的教育智慧萌生于广阔的文化背景,只有培育出肥沃的文化土壤,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那么我们不妨到哲人那里寻找智慧。智慧是很难界定的。古希腊大哲学......

    向党学智慧体会

    梦想,动力,助人 ——《向党学智慧》体会 3月15——17日,3天的课程很快就过去了,首先要感谢集团,感谢苏总,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和第一次在济南听课不同,这次学习,是结合自己工作中......

    寻找祖先的智慧经典散文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都有哪些智慧?当时我有意识地避开了“发明”这个词而改为智慧,结果学生依然回答了“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难道除......

    孔子的智慧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的智慧对世界的影响 文学院13广告 吴安琪 20134024020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的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是我国儒家学派......

    孔子教育智慧简介及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教育智慧简介及孔子的教学方法 闫合作 孔子教育智慧可用“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来简单概括。 “一”是一个教育目标:仁。就是以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为目标。这样的教......

    寻找教育的智慧(写写帮推荐)

    寻找教育的智慧 无锡市港下中学谢明尧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和孩子们创造理想并不断实践理想的过程。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