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育才分校张秋玲
看周勇教授说《论语》,谈孔子与教学,其实就是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思想,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我从《论语》中看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一、待人以诚,了解学生
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这四个学生先分别介绍一下。首先,高柴是一个较迂的人。他不懂得适可而止地自我控制,根据记载,他的父母过世,他的孝心使他无法控制自己,悲痛得哭干了眼泪,继而流出血来。孔子对他说,孝顺父母是对的,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而应该适可而止,然后奋发图强,让父母亲因为有你这个孩子而感到安慰。孔子能一下子找到安慰高柴的出发点,又激励了他要努力向上而不必沉沦,与他对学生平时的细心观察了解是分不开的。
其次,“参也鲁”,鲁是迟钝。迟钝的学生也有个好处,因为他会很努力。你学一遍就会,他学十遍,你学十遍就会,他学一百遍。所以很多人特别喜欢曾参。曾参后来传《孝经》,而《论语》中称他为曾子。儒家许多经典是靠曾子及其弟子传下来的,因为他老老实实地把书读好、教好了。
接着,“师也辟”,师就是子张,辟代表偏激。子张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确实个性较为孤僻、激烈,不太能与人沟通,有些志大才疏。
最后,“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粗野。
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可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相当的了解的。有此作基础,他的教育才能施展开来。
二、天赋有别,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孔子,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们对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先进》)因为冉有个性较为谦虚、退让,所以教他该做便要立刻做,不要考虑太多;子路性格是勇往直前的,所以要教他收敛一点。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 1
法的问题,其中也包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三、启发诱导,举一反三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提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孔子明确的指出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由此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孔子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启发式教学有着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认知的规律。”
孔子还重视触类旁通,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即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颜渊“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四、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颜渊感叹地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学习。总好像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很想要攀登上去,却没有途径。”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还特别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习了则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从孔门弟子的身上,也能看到孔子对温习的重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学业上的温故而知新,正如树木的根深而叶茂。任何一棵树苗,只要根扎得足够深,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任何一个学生只要遵循温故而知新的自然规律,没有学不好的功课。这种巩固工作必须是及时的、经常的,要把平日的巩固与阶段的巩固结合起来。既温故而知新,又知新而温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对于教者而言,“温故知新”还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温故知新”,更要不断反省最近的教学行为和思想,这也是“温故而知新”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本身就无法成长和进步。只有不断反省自
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才能探索出新的、最佳的教学思想、策略和方法。
五、叩其两端、触类旁通
孔子还经常用“叩其两端”反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答案,从而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位乡下人问我一些问题,我脑子里像是空空的;可是我询问了那些问题的正反面,就完全有了答案。”这种教育智慧既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主体性张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辨析、判断,创造性地完善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创造性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格。
六、发掘潜力、个性发展
孔子通过谈话法,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并在教育指导方面给予关注。他经常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志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他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别,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例如,政治是子路真正的专长所在,他曾自信地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先进》)子路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孔子也赞许子路的政治才能,说他:“千乘之国,可以治其赋也。”后来子路出任蒲邑大夫,果然经过三年,成绩斐然,百姓都能尽力耕种,而且洁身自爱,当地很少出现犯罪现象,孔子为此多次表扬他,觉得他治理得很成功。此外,孔子还建议让仲由负责军事,让冉求做地方行政长官,让公西赤负责外交方面的日常事务,事实证明他为学生设计的个人发展计划是相当成功的。
由孔子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的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方法多样,手段灵活,他从来不会简单地以某种笼统的、教条式的方式刻意地塑造学生;而是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欣赏和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个性化地成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成为真正的人才。总之,孔子的教育智慧,对中国历史已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为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教育智慧而不断探索;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炎黄子孙,应该为孔子文化的发展壮大而继续努力。
第二篇: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三千年前,以弟子三千著称的孔子,开创私学,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因此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学活动,从事平民教育的实践,从事培养人、改造人的事业,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中国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所以,孔子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面,亦包括学的方面。
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很多时候,孔子只是提出问题,并不作答,也不要求弟子回答,只是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如:‚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有时候,孔子对弟子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反而就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教者要善于启发诱导,学者要善于领会。
再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对后代的教育影响深远。我们连云港市新推出的高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教育者的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因材施教。
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的性行、品格、天赋条件有清楚的了解,方能做到因材施教。他曾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如《为政》所载,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是‚无违。‛并进一步对樊迟解释说,无违的意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因为孟懿子乃是孟僖子的儿子,孟僖子死前嘱咐他的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就是为了让他学礼。
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考虑到孟武伯为孟懿子之子,是鲁国三桓之一,贵族世家,有着骄奢淫逸的条件,恐怕孔子的话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一定的针对性。
子游问孝。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子夏皆是孔子的高足,又以文学著名,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则对孝的要求作了超乎一般世人理解之上的更深一层的启发。
正是对学生深刻的了解,对同样的问题,孔子总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以不同的启发引导。
第三,学思结合,言行统一。通过学习由无知变有知,通过思考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可以得心应手运用的东西,正是学与思的精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述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这就是要求弟子们既要勤勉地学习,更要努力地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正说明了学与思相辅相成的关系。
言用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行就是实践。‚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即先做后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即以说的超过做的为耻。言只是一种主观的态度,而行是实践性的。孔子虽没有认识到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但他也明确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孔子主张言行一定要统一的观点。
第四,通过努力学习,达到自我实现。学习应当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宪问》中载,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为己要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他是为实现这种理想追求而提高自己。而如果仅仅想的是为人,就会为了取悦于人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应坚持的原则,变成孔子在与子张的谈话中所提到的:‚色取仁而行违‛的‚闻者‛和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乡原‛。
在坚持自己理想的前提下,要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别人的理解,必须把工夫下在自身的努力上。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人知也。‛(《里仁》)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正因为如此,他感叹地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慨叹‚己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简言之,学习首先是为了自我实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才能坚守原则,赢得社会的赞誉。
第五,谦虚求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还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曾教训争强好胜的子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在他的教育下,弟子们也确实由谦虚学到很多知识。如曾子就曾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孔子做为教育界鼻祖,他的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言行统一、自我实现、谦虚求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界依然被广泛应用,对后世教育事业的影响不可估量
第三篇: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txt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论文关键词: 《论语》 孔子 政治思想
论文提要: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其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通观《论语》,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四者相联系,“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领导阶层的素质提高是“德治”、“仁”和“礼”具体实施的前提。
一、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从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时期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①]这段话中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的情形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
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春秋是一个讲究实力的时代,凡是讲实力的时代,道德都是没有市场的。
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孔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恢复文武时代的统一局面,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要建设优秀的领导阶层。
孔子很注重政治生活中领导阶层的作用,他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在道德和修养上作出一定的成绩,否则就无法领导下层的民众。同时,孔子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个阶层,即“君子”和“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孔子这里讲的“君子”和“小人”实际是分别有两层含意,第一层含意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君子”指领导者,“小人”指被领导者;第二层含意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例如: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②]这里的“君子”就是指领导者。“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③],这里的“君子”也是指领导者,“小人”则指被领导者。而大部分时候“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而这两层含意也是有着联系的,孔子认为领导者就必须有道德,即在道德上也应该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即“小人”就应该被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所领导,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④]。这些在《论语》中是没有明确表示的,需要我们在读《论语》的过程中细细斟酌。
那么,领导者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是要道德高尚,必须“以德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共”通“拱”,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用天象比喻政治生活,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在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⑥]孔子就是用道德来感染众人的,因此,孔子虽然没有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个领导者,孔子也正是希望那些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的领导者也能像他一样,通过高尚的道德来领导民众。
其次,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鲁国贵族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⑦]领导者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另外,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⑧] 领导者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季康子还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治国之道告诉孔子,他建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⑨],而孔子却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⑩]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的领导者,而“小人”指被领导者,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康子是一个行为不端正,贪得无厌,并且政治头脑简单的人,他虽然居于君子之位,却没有君子之德,而孔子通过批评季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身先士卒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方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
二、孔子提出了领导者治国的正确方略——“以德治国”。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以政令和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与以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德治”。孔子在比较这两种治国方针后认为法治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德治”比“法治”更有优越性,因为德治能使民众有知耻之心,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某件事之前就会先用自己的荣辱观去衡量这个行为,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礼法的决定。通过德治,民众不仅明白了是非,而且也会了解到领导者的用心良苦,从而达到“有耻且格”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取信于民。子贡曾经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孔子认为“信”是治国的最基本的因素,是高于经济和军事的,他这番话说明了“取信于民”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性。二是要教化民众,孔子认为,如果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富足,就会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欲望,更要有精神上的提高,这也是领导者进行“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必须对民众推行教化政策。冉有曾经陪着老师孔子到卫国去,孔子说:“庶矣哉1冉有问老师:“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13]古时候由于地广人稀,诸侯国君们大都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人口多了,那自然是首先让民众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进行孔子所谓的“教”,即教化,使民众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提高,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从而达到“以德治国”政治理想。
三、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精神内涵是“仁”
孔子讲领导者要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的方法是贯彻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4]可见,“仁”是离我们不远的,而且,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但他有同时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5]孔子又不是仁者了,他一会儿有“仁”,一会儿又没有“仁”,这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仔细品读《论语》后,方才恍然大悟,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6]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字——“欲”,而在“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中孔子说他只是“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是一个“欲”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孔子的“仁”,这个“仁”不是一个头衔,说某某人是个仁人,而是一种心理欲望和实际行动,这也是孔子“仁学”中最关键的,正如公西华所言“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7]。孔子对“仁”的解释,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子贡、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和樊迟这六个学生的讲解。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8]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9]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0]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21]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22]子张又问孔子“五者”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3]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4]樊迟还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5]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核心是“爱”和“礼”,要以爱心对人,时常替别人着想,要以礼法克制自己,行为言语要谨慎,类似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孔子在这里看似是在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的方法,而实际是他的一种政治设想,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孔子讲的“君子”有两层意义,孔子教他的学生做有德之人,即“君子”,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26]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还有什么困难呢?孔子认为这种人就应该走上领导岗位,而由这些拥有“仁”的君子来行政,就必然会实行仁政。
四、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治国工具是“礼”
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礼”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就把礼器当玩具玩,《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7]可谓天赋异秉。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28]孔子对于夏礼、殷礼都很精通,但他认为夏、商、周的礼仪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9]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30]。可见,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的。
“礼”是周代典制的重要内容,“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31]。也就是人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在进入王政时代后,被领导阶级加以整理改造,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于是,夏有夏礼,商有商礼,周有周礼,“礼”成了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而“礼”经过了夏商两代的改进,到了周代,经过周公的系统化,成为更加完善的一种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贤愚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2]。到了孔子时代,周公所作的“礼”已经彻底崩溃了,社会进入了“天下无道”的时期,孔子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站出来,用一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图改变社会现状,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世子孙们所应该敬仰和学习的。
孔子要用“礼”来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子路曾经问老师:“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1[33]子路觉得老师有些可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要想“正名”确实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他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名”怎么正呢?孔子对子路解释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34]所以说,孔子认为“正名”是治国的首要工作。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不得僭越。齐景公曾经问孔子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5]即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孔子要建立的是一个秩序合理严谨的社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秩序混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季孙氏曾经用八佾的规模在庭院舞蹈,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四十六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他用八佾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发出一句响彻古今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1[36]可见,当时礼制的破坏程度有多么厉害,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张。
其次,除了“正名”之外,孔子还提出要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即“齐之以礼”的思想。“礼”的实行有两条缺一不可的途径:一是自下而上的途径,孔子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时说为人要“富而好礼”[37],在教导他的学生颜渊时说要“克己复礼”[38],在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39],这就是说民众自己本身要以“礼”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0];二是自上而下的途径,即领导者要以“礼”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上好礼,则民易使也”[4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42]。领导者以“礼”为行为规范,民众就会效法,国家就会稳定,从而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将孔子的政治思想概括为四大块: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要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去领导民众,而不是让像季康子那样的人居于领导岗位;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而不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反对越礼的行为。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而且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
孔子虽然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后世子孙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当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并予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②]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③] 《论语·阳货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④]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⑤]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⑥]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⑦]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⑧]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⑨]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⑩]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11]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2]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13]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14]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15]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16]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17]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18] 《论语·雍也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19]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20]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21]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22] 《论语·阳货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23] 同上。
[24] 《论语·雍也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25]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26]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27]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新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38页。
[28] 《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29] 《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30] 《论语·泰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31]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32]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33]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34]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35]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36] 《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37] 《论语·学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38]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39]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40]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41] 《论语·宪问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42]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第四篇:英语文章:论语中看孔子思想[范文模版]
Xiaonan Jiang Midterm Paper(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The Analects is a famous book that has influenced Chinese though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As the saying goes, half Analects rules the world,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nalect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political field.Now I will characterize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early Confucianism as it is expressed in the Analects.First, the Analects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uild a good leadership.Confuciu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eadership in the function of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he asks the leader must first make some achievements in morals, otherwise will be unable to lead the lower class of people.Confucius divides people in the society into two classes, namely “junzi” and “xiaoren”.Before Confucius,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hese two words were leaders and their subordinates.In the era of Confucius, these words began to having the moral sense.The Analects says: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eriors and inferiors is like that between the wind and the grass.The grass must bend, when the wind blows across it.Combing the moral elements into the words which represented the the regulators and the regulated previously, the Confucians thinks that a leader should be a virtuous person.Also, Confucius suggests that the leader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to the masses.When Chi K’ang asked Confucius about government, Confucius replied: to govern means to rectify.If you lead on the people with correctness, who will dare not to be correct? Confucius also said that if a person was not covetous, although you reward him to do it, he would not steal.These examples illustrate that the governor should lead his men in a charge and 1 take the lead in doing good.Then the Analects proposes a right strategy of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Ruling the country by virtue.The Mater says: If the people are led by laws, and uniformity sought to be given them by punishments, they will try to avoid the punishment, but have no sense of shame.If they are led by virtue, and uniformity sought to be given them propriety, they will have the sense of shame, and moreover will become good.Confucius here compares two kinds of ways to run a country: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s and by virtue.He thinks using laws to deter citizens from crimes will only scratch the surface.But through the rule of virtue, people will establish the view of honor and disgrace, having the sense of shame, so they will measure their behaviors with this standard before doing anything.Obviously, leading by virtue is better than leading by laws because of its effect of a permanent cure.Particularly, I summarize three specific methods that Confucius advises.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win the trust of the people.When Tsze-kung asked about government, Confucius said that from of old, death has been the lot of all men;but if the people have no faith in their rulers, there is no standing for the state.In Confucius’ view, the fai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conomy and military a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ruling a country.If we have to abandon two out of three, we should hold the faith.Seco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ppoint officials on their merits.Whether an official is talented or not is suggested by the will of the people.According to the Analects, an official should advance the upright and set aside the crooked, then the people will submit.If he advances the crooked and set aside the upright, then the people won’t submit.2 Thir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ivilize people.Zan Yu asked Confucius when the people have been enriched, what shall be done? The Master answered: Teach them.If everyone improves his spirit level, having a good character, then the ultimate goal of forming a moral society will be achieved.The core idea of running a country by virtue I think is carrying out the concept “ren” which means humaneness.There are many kinds of characters stated by Confucius as virtu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which Confucius focuses on is humaneness.“Ren” is a very complicated concept in Confucius’ philosophical system because when I read the Analects, I found Confucius once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ren” in many different ways to his six students such as Tsze-kung, Fan Zhang and Yen Yuan.But generally, in my opinion I think the main point of “ren” is the love between persons or human affectivity.The benevolent loves others.Love can form a harmonious society, so “Ren” is the spirit of the virtue.The practical social norms to rule the country by virtue is performing “li”(礼).The Confucius says: If a prince is able to govern his kingdom with the complaisance proper to the rules of propriety, what difficulty will he have? He also says that the superior man in everything considers righteousness to be essential and he performs it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propriety.So I have th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Confucius thinks ruling a country should be based on “li” and “li” is a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virtue.Confucius lived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ith much political chaos.Since the Zhou dynasty moved to the east, it declined gradually to the extent that didn’t 3 have the strength to contend with loca.Military states waged war with each other to fight for land and small stats were swallowed up by rising states.Within the states, the powerful bureaucrats often went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and overthrew the previous leader.Unrest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Confucius says in the Analects: When good government prevails in the empire, ceremonies, music, and punitive military expeditions proceed from the son of Heaven.When bad government prevails in the empire, ceremonies, music and punitive military expeditions proceed from the princes.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because it was the times that emphasized on the strength, the ancient ceremony and music system descended from King Wen and King Wu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collapsed.The society was morally bankrupt.So it led to Confucius to restore the past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He wants to reconstruct a harmonious and moral society resemble the early Zhou dynasty.So we can say that the social problems closely relate to Confucius’ political philosophy.As for Confucius and his followers social background, they all have the strong will to enter politics although Confucius’ own political career was not very successful.Because of his unsuccessful political career, Confucius spends more time in education.So his political thoughts are tremendously educational.Also it is worthwhile to note that Confucius is a native of the state Lu(鲁).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e Lu is that it completely retains the ritual of the Zhou dynasty.And I think the environment may affect Confucius’ idea of restoring the ritual and performing “li”.Although Confucius has gone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he left still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to modern people.We should carry 4 forward these achievements and cultivate our morals.
第五篇: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李国伟)
[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所以对《论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对教师的要求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论语
教育 启发式教学
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集中的体现在《论语》中。因此,《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典籍。它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所以对《论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如孔子对教师的要求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语》中的教育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 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很重视个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儒家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 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由于“不欲”含有“克己”之意,按“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不欲”含有可达仁之意,故可解释为“仁”。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论语》中教育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 语• 述而》)。“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认为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二)因材施教。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那么,如何“知人”呢?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 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 也》)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
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但是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看,他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三、《论语》中对老师的要求
《论语》中有关教学的言论极多,表明了孔子对于教师的要求甚高,而其中的许多要求对今天的教师依然有指导作用。本文把孔子对老师的要求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孔子要求教师承认教育对象有差别的事实,进而要求教师悉心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逐个了解学生的品格、智力、才干等。在孔子看来所谓学生并不只是受教育者,而是一个能与传道者结合在一起的实体。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即在真理面前,老师不应让学生屈服于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做到不完全凭借人为的规定来判断师生的名分。他更加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为政篇》)。孔子对学生主体地位如此重视,如此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当时等级深严的社会是难得可贵的。孔子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使他能够获得学生的尊敬。由于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主体,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慎重。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患,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思义。”(《季氏篇》)孔子认为这“九思”对教师非常重要,只有遵守了才能慎言、慎行,做到充分重视学生。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即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 问。这是孔子在智力上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他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授教时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这在孔子与子贡的谈话中可得知。子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篇》)颜渊能“闻一知十”,端木赐只能“闻一知二”,此外“闵子待侧,喑喑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先进篇》)这些都是孔子在教学时发现的。孔子认为只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培养学生的最佳方法。孔子这种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是今天我们在教育上所提倡的,只要我们克服其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就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地。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孔子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才可以做到“诲人不倦”。他刻苦看书以至“韦编三绝”,为学“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要对自身的学识有充分的认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即是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学习。孔子对自己的知识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孔子对教师学识的认识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论语》中,对教师的要求集中在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何于我哉?”(《述而篇》)就是说把所见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是孔子对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孔子要求学生好学乐学,自己就“好古敏求”,“学而不厌”;他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自己就“每事问”,虚求教;他要求学生确立志向,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身为教师,孔子始终保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的忧患意识。这种以身作则的学习精神,使他发出了“朝闻道,夕死矣”(《里仁篇》)的感叹,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早晨知道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孔子这种学习精神给他的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力,颜渊经常感叹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赡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篇》)就充分说明了孔子这种以身作则,不断追求进步的学习精神使学生不敢丝毫放松,也使到孔子的学识能够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更新,成为一个优秀的传业授道者。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一名教师所必需拥有的,在他所处的时代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不简单的。
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最大限度的知识。孔子创造的教学方法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论语》中就有很多教学方法方面的言论。例如及时启发,孔子认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应该根据学生思维的开展及时进行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即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就不要再教他了。此外孔子亦说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又说:“言之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篇》)孔子这些言论就是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思考的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因材施教,孔子在进行授教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阐述因材施教的最好理念。如循环渐进法,子贡问孔子:“何为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在启发子贡的基础上,逐步开启他,孔子告诉他,首先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其次应该“宗族称孝,乡党称弟 ”,再次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孔子认为培养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需要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此外还有善于适时评价、学思一致等教学方法也是具有独到之处的。相传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在《论语》的记载中,可证明为孔子学生的有三十多人,后来许多学生都成为政治、文化上有影响的人物,这个客观事实说明了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因此,本文认为孔子在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上总结出的一些可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综上所述,《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言论虽分布在各章里,但将它们归纳出来,能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教育思想,在古代漫长的年代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孔子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让其在新世纪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孔子 《论语》 三秦出版社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