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管理智慧
《论语》管理智慧
《论语》是孔子儒家学说代表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其对中国乃至东亚及世界都是影响很大的著述之一。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日本松下幸之助说:我是靠一部《论语》起家的。其智慧的影响可见一斑。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其学说正成为中外研究的热门文化,其学说正走向世界,为中外名家所推崇。在美国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德国把孔子与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孔子的儒家智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运用到治国治企的具体实战中去。
从《论语》的管理智慧来说,“仁”是其核心,在《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一百零九次,“仁”是准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先难而获,可谓仁矣”。强调的是管理者对自身修养的要求,途径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管理首先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然后才是对企业的管理,“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是企业成功之道。
以德化人,德礼并用是孔子管理智慧的手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理首先要施之以德,德礼并用,使其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要求,养成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和”是孔子管理智慧追求的目标。“礼之用,和为贵。”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篇: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
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
作为一个国学连入门不都不算的小学生,我是没有办法驾驭这么大的一个题目的。何为这个题目之大呢?众人周知《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是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论语”说白了就是“谈话”,根据我浅薄的理解:《论语》者,访谈纪实录。这就是所谓的说话的艺术,这里的内涵并不是单纯依靠我的见识就能说的清楚的。尤其是在我拜读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之后,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另一种阐发打动了我,我意识到论语也可以这样平易近人。他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至理名言。《论语》是死的,但对它的阐释可以是多样的,孔孟自己说的是一种,南宋理学家阐释是一种,新儒家也是一种。我也可以胡言乱语一番,所顾忌的是,我对《论语》并没有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理解上不见的是很透彻,但是我之为人又是才稀志疏,好信口开河、断章取义,引起大家的反感总是不好的了。如于丹者,如此就显得太尴尬了。我所希望就是大家怀一颗宽容之心来体谅我这个不成器的小学生。
言归正传。论语智慧简述之,便是“仁”“义”“礼”。当然,这种看法是很主流的,我也很同意这种说法。《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十分优秀的,那为什么会有后来的打倒孔家店的说法呢?南怀瑾老先生就说,孔家店铺是很不错的,但是作为店员的理学家们把店搞砸了。是后来人把书念歪了,解释教条了,没人愿意看了呀。当然现在很多人也在解读论语,并尝试着还《论语》以原貌,可是年代久远,难说哪家得到了真经。我不谈历代大家如何说《论语》,一是没资格,二是说不清。我就单说我的,我姑妄说之,您姑妄听之:仁乃有爱心,义是真性情,礼是守规矩。孔子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是个啥年纪,“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才能够随心所欲,还是“不逾矩”。那孔圣人一生做什么呀——志于学,做学问呀,单单是学习的学问吗,不是呀!这学问是啥,这是学怎样做一个君子呀,这是学做人的学问呀。做到前面的“仁”“义”“礼”呀,论语的智慧说到底还是教你怎么做一个“真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弑君三十二,王国五十六,诸侯奔走不可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孔子不搞军事,不问政治,偏偏做教育,这是大智慧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财富权势只不过一时之煊赫,但教育可谓功在当代,利可于千秋呀。大国崛起皆是教育之福,科技之福呀,譬如德、日。人人有德行,家有德行,而国有德行(国也可以单指一定的区域或集团),而“民德归厚矣”,然后可列于世界民族之林。像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其中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确实不简单。孔老夫子算圣人吧,但是他的学说福荫千年,也没有让新中国走上天下大同的正统,反看“三民主义”似得真传。
上节说道,论语的智慧属于做人的智慧,做教育的智慧,是一种漫长且艰难的求索。我们再来说说当代中国。在此我又不免罗嗦一下,我并不是有意将题目肢解开来,分为“论语智慧”和“当代中国”。我这样讲是因为本人的叙述逻辑一直是个大问题,将题目分开来说不容易跑题,好阐发我的观点。我会在文章最后探讨将“论语智慧”加之于“当代中国”这个短语上产生的反应。
当代中国。我们一谈到当代中国会想到什么呢?我百度了一下“当代中国______”,搜索栏中有如此字样“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搜索量最大的就是如上几个词语,我没有找到“当代中国教育”的字样。好吧,也许这样做显得有些武断或是主观性。当然我提出这一现象并没有太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针对性。有人讲,中国政治就是你能听,你能看,就是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是你的错了。南怀瑾老先生也在《论语别裁》说过“我辈书生知见,游戏文章,实在无补时艰,且当解闷消愁的戏论视之可也”。听闻这席话实感难过,我不是没有想过来愤青一把痛批时政,只是
位卑言轻又加之稚嫩可笑,感到“百无一用是书生”,每每如此总有一种无力感。难道你没有一种恶心的感觉,当你看到一些学者专家为官员们摇旗呐喊,助威鼓劲。每逢重大灾难、事故,总是有科学且完美的解释以惑众听。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堆学者专家甘当御用文人,做那种不禽不兽的骑墙派。就属他们在社会上闹腾的最欢,媒体上最振振有词。不出声音的或是不明所以的劳苦大众,或是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听完我这席话,有人一定会跳出来大叫危言耸听,以偏概全,诬陷好人,这些人可以说就是我所厌恶的墙头草、五毛党。这种行为不是单单是个人立场的问题呀,你们是专家呀是,不是砖家,不是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大脑呀,这样子很恐怖的。季羡林老人曾对温总理说过“假话不要说,真话不全说”。我感觉很悲哀,难道季老先生不了解真话不全说也会害人吗?不过做到“假话不要说”也是老先生的成就了,他可以做到不说假话,并可以规劝别人别说假话。当代中国就是说真话的不敢出声,说假话的做深明大义之状,说大话的盖过办实事的。就这样,社会光怪陆离,人情真真假假,事情件件骇人听闻。大家都讲这是社会风气所致呀!悲乎,何谓风气——风尚习气,社会或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如此说来,那岂不是大家习惯将假象加诸于真理之上,喜欢听大话胜过办实事吗?这是因为什么,又有教育不到原因呀。“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不去做却在这里讲空话怎么可能成为君子,一定要“敏行讷言”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要把道德文章做好,树正心,才能好做其他的事情:岂不知最容易出现高智商犯罪的不是小学没毕业的民众,而是名牌大学出来的法学、金融的高材生呀;岂不知最危害群众的不是丧心病狂的匪徒,而是想当父母官的公仆们呀。《论语》中多次提到这种观点,“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曰未学”就算你没学习过什么东西,“吾必谓之学矣”,我也要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呀。为什么,品德值得夸赞的君子呀,这是学物理,学化学呀,你都学不到的智慧呀。
我也是一个不大敢讲真话还爱说大话的人,尽量不用假话害人已经是我的能力的顶峰了。马立诚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邓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其实还是三大类:“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新儒学”。第一次谈到“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我第一感觉“新儒学”比较应景,想来写一下。因为种种原因吧没敢写,一是学识不到,自然不可能将“新儒学”说的上纲上线,天女散花一般。二是新儒学好像不是与我们的“马列毛邓”不在同一战线上,言多必失。但我还是想简单说一下,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尤其政治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所谈的新儒学只到建国前,其主张不言自明,它算是中华民族保守主义的代表。新儒学是非功过不好评论,但是咱可以去看一看“三民主义”。本来嘛,“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
那“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有哪种关系,两者混合又有什么反应呢?说实话,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学者们我相信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马克思智慧”与“当代中国”。按我所想,如果“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起了反应的话,我们不一定是在这种环境下来说这个命题的,更有可能是像“马原”课作业一样的纲领性的论述,变成这样会更无趣。谈到这里好像已经偏离了我的本意,不过这样也好,我再胡言两句:很喜欢李敖先生说的“马
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当然李敖先生也存在误解,不过马克思主义真理也有走歪路的时候,新儒学再迂腐也有存在的合理性。想想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不是救命良方,马克思却是十三亿人口的福音,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如想谈论“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待到国文也考四六级时,也来个GRE时再说不晚。一味空想,牵强实在无趣的很,又何必让自己感觉假大空呢。大谈潮流,不如搞点实践。引一下易中天老师答读者问时的话,“我们这个汉民族几千年没有信仰也没出事儿啊,是不是?原因就在我们汉民族从周代开始,就是“以伦理代宗教”。虽然没有信仰,但是有核心价值观,有道德底线。所以三千年来文明不中断,而且社会基本稳定。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没有底线”。你说往奶粉里面放三聚氰氨是没有信仰吗?太抬举他了。古人也有做假的。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就知道酒里面要掺水。但也只能放一点开水,不能放毒啊!我们现在要守住底线,要告诉大家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丢,有些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能不守的,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不要唱高调,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就可以了。”
结语:
写完文章,颇感言语过火。不过甚是畅快,错而为之,只求为心不违心。此文一言蔽之:多做真善美,少论假大空。办教育,搞科技,少点愚民政策,少点形式主义,不仅要国富,还有民富。“粮仓足,礼教兴;礼教兴,粮仓足。”都是一个道理。
注释:
1.《论语》译注者张燕婴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2.《论语别裁》南怀瑾出版发行复旦大学出版社
3.《教师不是蜡烛》易中天博客
4.新儒学材料百度百科
第三篇:《论语》智慧与现代社会
《论语》智慧与现代社会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斯坦利博士 的《百万富翁的智慧》运用社会学的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对733位美国百万富翁成功的30个主要因素做出了概括,其中最重要3项是:
1.真诚地对待所有人
2.有良好的教养
3.与人们和睦相
《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正是以培养人的真诚、德性、友善为宗旨。
(另外:7.具有很强的领导才能 ;8.具有很强的竞争精神或人格;10.具有推销自己的思想、产品的能力;13.愿意冒具有合理回报的经济风险;27.有运气;30.以班上的优等生或准优等生毕业)
目 录:
导 论:《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第一讲 《论语》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二讲 《论语》与价值观念的建构
第三讲 《论语》与为人指要的确立
第四讲 《论语》与处世之方的探寻
结 语: 当今为什么要读《论语》?
导
论:《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1、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
3、《论语》是历代的儒家经典
(一)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
1、首创私学,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生徒
学在官府,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2、编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
3、创立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显学,后墨学中绝。东汉之后,儒释道三足鼎立,宋开始,释道渐渐衰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
1、《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形成于战国初期。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齐
论语》为齐国学者所传,《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字(指战国时文字)。据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后世曾把《古论语》及孔子的经典著作藏于夹壁中,后来这些著作包括《古论语》被发现,其壁称“鲁壁”。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2、《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各篇名即是该篇第一句话的前两个字。、、、、、、、、、、、、、、、、、、、(三)《论语》是历代儒家的经典
1、西汉,《论语》与“五经”并列为太学教科书
孔子编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其中《乐》经流失。
2、东汉,《论语》和《孝经》与“五经”合称“七经”
《孝经》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可能为其弟子所作。
3、唐代,《论语》列为“十二经”之一
唐文宗开成间石刻十二经,置于太学:《易》、《诗》、《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汉代儒家在校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缀辑前人的训释成果,递相增益而成,用以解说儒家经义)。
4、宋代之后,《论语》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十二经中又加入《孟子》。
5、朱熹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礼记》中的两篇。这就成了所谓的“四书”、“五经” 《论语》受到历代学者重视,注释本很多。同时在社会各层流传很广。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家赵普留下的故事。
赵普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宰相。他出身小吏,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比起一些文臣,学问差多了,也与大宋王朝宰相的职务不太相称。于是,他每天下朝后,闭门谢客,用心读书。这以后人们发现他的学问越来越大,处理政务更加得心应手。人们都佩服赵普的学问,想象赵普家里一定藏书十分丰富。有人前往探听,却发现他书房里空空如也,家里人透露说,其实他读来读去只一部《论语》,还没有读完。因此京城里流传开一句话: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卜。
第一讲《论语》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心胸豁达 追求快乐
(二)志向高远 专心致志
(三)有胆有识 有忧有虑
(一)心胸豁达 追求快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un4),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到的东西,又能经常复习(练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就是君子吗?”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二)志向高远 专心致志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立志于求道,却又以自己的吃饭穿衣不如人而感到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学问的。”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早上得知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可以。”
(三)有胆有识 有忧有虑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4、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
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没问题的地方,谨慎地说,这样就很少会犯错;多看,有可能不对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没问题的地方,谨慎地做,这样就很少会后悔。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第二讲
《论语》与价值观念的建构
(一)仁者爱人
(二)义以为上
(三)崇尚道德
(一)仁者爱人
1、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于离开了仁,怎么能成就他的君子的名声呢?君子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违背仁,在最匆忙的时候也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二)义以为上
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道利。”
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富与贵,这是每个人都盼望的,如果不用合乎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这是每个人都所厌恶的,如果不用合乎道的方法,君子也是不愿意轻易摆脱的。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5、子路问成人。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论语·宪问》
(三)崇尚道德
1、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
2、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
3、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第三讲
《论语》与为人指要的确立
(一)吾日三省吾身
(二)博学而笃志
(三)约之以礼
(一)吾日三省吾身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竭尽全力啊?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真诚守信啊?老师教我的东西,认真复习了吗?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是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3、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
(二)博学而笃志
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陷于迷惑,只是泛泛空想而不读书,那将是危险的。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三)约之以礼
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2、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以和为贵。古圣王治国之道就在于以和为美,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如果遇到行不通的事,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讲
《论语》与处世之方的探寻
(一)恭敬、宽厚与诚信待人
(一)是非分明与见义勇为
(一)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恭敬、宽厚与诚信待人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之道:他自己的态度谦恭而庄重,他对待君主尊敬而认真,他教养百姓给他们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4、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2),小车无軏(yue4),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呢?这就好像牛车没有套牛的横木,马车没有套马的横木,那怎么能行走呢?”
(二)是非分明与见义勇为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孔子说:“只有仁人,能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
直者。” ——《论语·阳货》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5、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三)敏于事而慎于言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孔予说:“君子不追求吃得饱(吃得好),居住不求安逸舒服,做事情很勤快,说话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端正自己,这就叫做好学。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迟钝,做事敏捷而灵巧。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4、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结 语:
当今为什么要读《论语》?
● 发掘文化资源
● 探寻处事方法
● 感悟人生价值
(一)发掘文化资源
● 领略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
● 触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
● 展望中国社会的文化走向
(二)探寻处事方法
● 从传统中总结经验教训
● 从传统中借鉴处事谋略
● 从传统中启发新的视角
(三)感悟人生价值
● 把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结合起来
● 把当今价值与传统价值结合起来
● 把个人价值与民族价值结合起来
第四篇:钱逊:《论语》的处世智慧范文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堪称立身处世的道德典范。它所提倡的正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良方,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笃行的处事准则。那么,当代人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论语》的处世思想与管理智慧?钱逊,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请看钱逊先生立足于《论语》的经典原文,从“治事、治人、治己”三个层面对《论语》及儒家最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所作的详尽梳理与讲解。
广告宣传语:一本流传2500多年的儒家经典,一部影响世代中国人的华夏“圣经”。
钱逊,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
目录: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其人
第二讲 政者正也:在高位者的处世智慧
第三讲 正人正己:做人的道理
第四讲 修己以安人:内修的重要性
第五讲 志于道:君子的价值追求
第六讲 义与利:无奈却必须直面的抉择
第七讲 仁义:道德的至高境界
第八讲 仁:人际关系亲疏的基石
第九讲 礼:人际关系亲疏的保证
第十讲 为己、由己、求诸己:修养的原则
第十一讲 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第十二讲 知命:成熟的标志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第五篇: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金立慧,20103106031
310级林学院旅游管理系3班
2011-11-20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摘要:中国管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其主要内涵皆附着于各种文化流派,散见于诸家学说之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管理学之源头,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法三家应用得最为广泛,为大多数领导者所采用,因而也发展得最为成熟。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学儒家道家墨家中国古代管理学的特征
既要谈论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们必须先分清楚中国古代管理学基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先了解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魅力之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比较对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效率最大化、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或管理手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理想的组织文化软实力,以期塑造和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
「1」争力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系列管理方法与理论实践。东方
管理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伊斯兰教的管理思想、印度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等,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东方管理学中的核心和精髓。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中的精髓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又《易经》到先秦的百家争鸣,最终确立以“儒”为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管理学在中国古代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当时各类学说中所阐述的“治人治国之道”皆附着于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之中。
《易经》是我国管理学的最初源头,时至今日依然对世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易经》由周文王所著,孔子整理传授,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指引者。“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辞上传》),《易经》用最简单的哲学道理来解释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揭示了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发展规律。
在诸子百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应属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墨三家自称体系,并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重用,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
「2」占据文化主导地位。
(一)儒家思想
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这样评价过儒家思想:“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精髓长盛不衰,历经几百年几千年仍为人们所推崇。
儒家的思想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观念。儒家认为万物是“尊卑有序”,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是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的,例如在孔子所在的社会时期,他所强调的“尊卑有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行为方式,即应“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在现今社会,我个人认为,“尊卑有序”更倾向于指不同的人位于不同的权力位置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合适的行为,而非指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地位的高低所应遵循的繁文缛节;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时由自身推己及人的过程,也是儒家治世思想的理想实现路径;
3、仁、义、礼、智、信。仁是宽厚爱人,义是正值和敢于牺牲,礼是等级和权威,智是才能,信是诚信,这五项统称为“五常”,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内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统治者奉行“民本”的治国之术,则能长治久安,这与现在管理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管理学上的“以人为本”要求上层管理者重视并尽力满足下层员工的合理需求,认真听取他们对具体生产流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
加以改进,积极构建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道家思想
道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发起,与儒家思想是并驾齐驱的两大派别,中国人文都讲究儒道并用,“外儒家而内释老”。道家的思想可大致概括为:
1、道法自然。道家认为自然万物皆从“道”而来,人生当以自然的道为准则,然后才可安宁。同样的,在经世治国方面,道家也要求统治者应该遵循道法自然,不可逆其道而行;
2、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可道,非常道”,“万物自化”而“无为”,“上善若水”而“不争”,在管理学上,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事也不做,任由一个组织去自由发展,老子所提出的“无为”是有前提的,即所有人,上至管理者,下至被管理者,都必须是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在不违逆道德、伦理、法理的情况下,共同的,自发的朝着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方向发展,而此时,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就显得十分多余,甚至会成为正常发展的阻碍;
3、全性保真。道家发展到庄子时,认为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只有“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名誉地位,才能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更接近于当“无为而治”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整个社会形成的一种氛围,所有人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但对于目前所处于的这个社会发展阶段,这样的境界仍然只是我们的一种未来目标。
(三)墨家思想
墨家由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所创,曾经有一段作为“显学”由墨家子弟在实践中奉行,墨子死后逐渐势微。其主要思想是:
1、兼爱、非攻。墨家主张同等的爱天下人,而不是像儒家的那样分出等级高低,;非攻指的是墨家反对战争,认为战争造成天下人的灾难,而“爱天下人”就理应反对战争;
2、尚贤、尚同。墨家认为用人应该“尚贤”,“选贤任能”,才能治理得当。而“尚贤”应该“髙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否则“爵不高则民不敬,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尚同”指的是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凡遇到“善”与“不善”的,都要“告其上”,上级的是与非,下级都要绝对服从。
3、节用、非乐。墨子提倡平时生活应该节俭,不提倡享乐。墨家创始人墨子与其他学说创始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墨子出生于平民之家,且家境清贫,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所以墨子更能体谅和理解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同时也能在他的学派思想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兼爱”、“节用”、“非乐”等。“选贤任能”的管理思想虽然在东西方管理史中都十分常见,但墨子提出的“髙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方能真正发挥贤能的最大才能却并不多见,尤其在当时非常崇尚位高权重者应“两袖清风”才能体现清正廉明的风气下,这样的观点十分新颖,而且,也可以说是后来西方管理学上提出的“权力下放”理论的始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没有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散布于各种典籍之中,凝结在各种道理之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精深,通过阅读各家学派的著作可以大概总结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些特征「3」:
1、管理要“以人为本”。“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行幸,魏征》),古人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缺了人,即使是天时地利都占全了也成不了大事。由此可见,“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得民心和识人才。得民心是指顺应民意,赢得民心,得民心必须关爱民众,为民谋利。墨子曾主张统治者应解决老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只有为老百姓解决了这些困扰他们的问题,统治者才能够赢得民心。《孙子兵法》中亦提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管理者要修身、明德
古代的管理思想十分重视统治者的自身修养,认为这是其胜任领导工作的先决条件,正如我们现在所要求的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礼记·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管理者的自身修养是包括多方面的,如道德、学识,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道德的修养都是最重要的。古人之所以重视德才兼备、廉洁正直,是因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
至于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3、重视使用人才
人才是实行有效领导的关键,孔子曾说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这说明了用人对治国的重要性。用人的关键首先是识人,古人认为,人才不仅仅要有才识超群,而且要品德兼备,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同时,古人也认同人在拥有优点的同时,也不能避免的拥有一些缺点,而聪明的领导者在用人时会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除此以外,用人还要注意一点,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相互之间充分信任,才能够合作,也才能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重视管理中的谋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十分重视谋略,人们普遍认为“谋”对成败的关系重大。“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尸子卷上·明堂》),这是说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远瞩高瞻,才能够成就大事。
谋略需要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且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行缜密的筹划,最后将其付诸于行动,除此之外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来解决各类突发状况。
中国古代管理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这些百家学派所身处的时代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仍不影响我们从中发掘出一些可以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万年的思想精髓。他们的管理思想不仅支撑着东方管理学数千年来的发展,也对西方的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甚至现代西方管理学者都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学为世界管理学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正如美国管理思想史专家小乔治(C.S.George,Jr)在其《管理思想史》中所说的:“中国人早就以其智慧著名,但对他们的管理思想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可是,《孟子》和《周礼》等古籍却表明中国古人已经历了解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某些原则。”
未来,随着更多的学者进行专业的研究工作,中国古代管理学一定会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眼前,进一步推动世界管理学更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东方管理学 百度百科 百度名片
「2」 《管理学原理》 张正河 陆娟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55页
「3」 《管理学原理》 张正河 陆娟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57页 部分借
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