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本站推荐)
“接受性学习与探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执笔 李柏武 肖佑林
2008年10月,课题组提交课题申报书,2008年12月,本课题经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立项,研究时间为二年,从2008年9月到2010年12月31日。现研究时间已过半,课题组特将研究进展汇报如下。
一. 前期开展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班级与实验教师;制定我校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进行知识储备与理论学习,培训研究教师;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形成有关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利弊综述,实施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从高一、二年级各随机确定4个行班作为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要求指导教师既教实验班又教对照班)。采用行动研究法、心理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教师听课交流,探讨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实施的时机的内容,归纳棎究性学习可供参考的实施模式,总结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发展性作用,寻求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契合关系,推出典型成功案例。
二.前期取得成果。
(一)明确利弊,更新教学观念
接受性学习是指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接受书本知识,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以听讲记忆模仿和练习等为特征.接受性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被动的机械的和无意义的学习,一种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两种学习方式各有特点,在实践中要把握好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上述两种学习方式不但不是完全对立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片面跟风,不讲实效。对过去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不能全盘否定,中国几千年摸索成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而遭到一概排斥.要结合新课改精神付之以新的内涵,实践证明教学方法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的区别,只有方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二)在教学实践中对比研究,交流讨论实施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时机和内容
1、实施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时机:
①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涵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即“对”而不明。此时,有效地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
②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与文本对话,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这是阅读的目的。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中往往难以获得。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是学生获得较好体验的途径。
③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当问题深、难、泛时,学生探究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会不完全,会卡壳。此时,教师就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推动探究的进程,获取问题的结论。
④讲在多元解读出现误解时。多元解读要防止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与误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⑤讲在品析重点词句语段时。教师应将品析重点词句语段与整体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品析促感悟,深化感悟。
还有自读之前的启发讲、疑难问题的明确讲,合作中的提示讲,总结时的补充讲等等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语文课怎么“讲”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更不要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而是要继承语文教学一些本质的东西,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
2、实施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内容
①拓展性知识,教师要传递。如,名篇名著、历史典故、科普知识、作者生平等拓展性知识。要先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在学生查找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传递给学生。
②方法性知识,教师要介绍。在学习中总结方法,用方法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益的秘诀。有些学习方法学生不易总结,教师可以直接把它告诉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总结不完整,要适当点拨,这些都是科学的教法。
③评价性知识,教师要表态。学生对学生结果的评判,往往有失偏颇,最终要由教师“判决”,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否则学生朦胧,似是而非,对学生学习非常不利。所以教师的“判决”正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内容。
3、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注意几点原则:
①要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行解惑。
②不可因为注意教师“传递、授业、解惑”的作用,降低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本末倒置地回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老路,科学的做法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传递为辅。
③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犀利的辨析力,要博览群书,养成读书习惯,才能自如应付学生的质疑问难。
总之,接受性的学习要以学生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来体现实施的“意义”,无论是实施的内容,还是实施的方式、方法、时机,都因“需要”而有意义,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三)归纳棎究性学习可供参考的实施模式,总结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寻求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契合关系
1、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
① 理科科目: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中含有探究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
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
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
生素质。
②文科科目:教师联系生活,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生发,体验情感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思想认识,知情相融,“物我同一”,贯通生命,共享生命体验。
2、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① 教师方面:改变以往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缺乏对学生学会
学习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地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学习效果,甚至改变紧
张的师生关系。
②学生方面:改变以往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的学习状态,改
变以往学生经验世界的贫乏与苍白和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
3、寻求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契合关系
现在,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成为课改的亮点.但在抓住探究性学习主流下还要在接受性学习中密切注意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把握理论知识为现实服务的学科特点,寻找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最近发展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受性学习中渗透探究的思想,摒弃传统接受性学习的一言堂,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感悟.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寻找理论与现实联系,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去接受,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而探究性学习则只要教师就目的问题导向结论等方面给予指导,既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要适当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探究性学习的泛化随意和只重形式不重结果.在抓住积极面的同时克服不利面并积极引导,使之朝有利面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教学中方式的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生人数等因素来选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往往是两种方式的交替使用,如果内容偏理性较抽象,概念多且又不是掌握的重点则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反之若内容学生能发现则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总之,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同时存在又互为补充的.探究性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而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又离不开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及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我们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谋求不同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不同的学习方式之间的最佳配合,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教师则应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和学校的资源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四)撰写了一专题论文,推出了典型成功案例。
(1)前期撰写的论文:
余忠良老师的《探究在化学特长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李柏武老师的《谈谈新教材的学法设计思路及学法指导》,肖佑林、曾清香老师的《自主探究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张国党老师的《试谈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孙国平老师的《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许振清老师撰的《浅谈历史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以上论文均获省级一等奖。
(2)前期推出的典型案例:
肖佑林老师的课堂实录《谁在采芙蓉》、许振清老师的课堂实录《工业革命》
第二篇:浅谈化学探究性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适切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化学探究性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适切性 作者:孙运利
来源:《化学教学》2013年第02期
摘要:阐述了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内涵及两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适切性的认识,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科学结论需由探究活动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得出,探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发展与补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渗透探究的思想,要灵活运用两种学习方式,实现向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适切性
第三篇: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莒镇中学物理课题组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由莒镇中学物理课题组承担的'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与 2014 年 9 月份申报,与 11月份开题被确立为禹城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物理教研组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并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 通过课题研究提炼构建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民主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③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联系,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效的评定及多元的评价策略。
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
1.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自己学习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 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主题之后,我们物理组又一起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现代教学理论,主要有《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及原则》、《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等,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们大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行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改进合作方法。我们的课题研究于 2014 年 10 月正式进行课堂实践,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试着运行,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我们学校一直采用集体备课的教研形式,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做一次公开课,我们物理组每两周有一位教师上示范课,我们的课题研究结合讲课教师的课例进行分析,共同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了解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我们于今年的 11 月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共调查了 六个各班的近300名学生,调查问卷及调查资料见档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问题
②、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生心中已认可了这种学习模式,在合作前,教师都能结合教学,给学生明确的合作任务,明确的合作目标,并有一定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合作者' '参与者' '咨询者' '指导者'的作用,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争取不使每个学生'掉队' ,并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进步和发展。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合作学习环节,教师们做的还可以,但合作之后的评价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有的老师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个别表扬,有的老师通过发激励卡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表扬,但没有一个老师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我们的学生在一番努力打拼之后,虽然硕果累累,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赞誉和奖励,下次还会努力打拼吗?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上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对我们同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我们的表现却让学生很是失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和研究,不断地丰富它,充实它,让它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开出璀璨的花。
第四篇:初中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报告
报告人:徐建丽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理综组成立了《初中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组,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当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
(3)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4)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课题实施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实验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
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
比如在学习了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物》后,设计了“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研究课题。该实验的难度比“探究铁生锈”要大得多。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参考。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组内修改方案,再由老师对大家共性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其中学生在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变量的控制”难以把握。例如,设计要求提出“用一样的烧杯”“取同样多的汁液”等无需控制相同的量。而忽视了“胶头滴管必须同一型号”“高锰酸钾溶液取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这样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修改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并自带水果、蔬菜进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再修改、完善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后的反思。
课外探究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最初的探究性实验学习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而在今天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时而凝视实验现象、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独立探究、时而合作交流。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近三年市中考中均有学生获得满分。而这些在几年前,对于我们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是显然的。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面对了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的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单元时。教师曾经茫然过:这样的化学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的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市教研员、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更让我们相信这些教学策略在探究性实验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科研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问题探讨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课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课题名称: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活动报告人:曾 建
课题组成员:曾 建徐昌勇胡德刚王 川张晓伟 指导教师:吴义波
课题所属学科:物理
课题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物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现,1 9世纪的科学家不满足于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解释电磁现象,热衷于采用机械模型来说明问题,即使是大师麦克斯韦本人也不例外。20世纪是实验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早期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为随后的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的研究树立了样版。但技术上的改进是多方面的。轰击的粒子束有质子、中子、电子和各种离子等。因而大量粒子所构成的复杂体系中所涌现的各种层展性质就不能简单地还原成个别粒子所服从的规律。我们根据这一观点并结合物理学的未来前景,讨论了当今物理学中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http://wenwen.soso.com/z/Search.e?sp=S物理的重要性&w=物理的重要性&search=搜索答案
探究的目的和意义:
物理学中电学很奥妙,但也是诸多学生的难关。电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就当今人类的需求,我们离不开电,电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我们决定进对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探索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功。
研究方法
收集.查阅相关资料;问卷调查,学生实验探索。
探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秋期1—6周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第二阶段:2011年秋期8—15周确立研究主题:带电粒子在匀强中的电场运动;
做好分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及相关资料,交谈等方式。初步了解带电粒子,匀强电
场。知道示波管的原理。了解电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行。
第三阶段:2012年秋期1—3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首先进行模型分析,提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记录实验过程。理解粒子在电场中受力的特征和功能。最后提升理论,得出结论。http://wysheng369.blog.163.com/blog/static/6662932120107***/
第四阶段:2012年秋期4—7周组内交流,整理,加工资料,做好成果汇报工作。
撰写结题报告;并做好评价,总结与反思。
任务分工:
曾建负责活动记录;资料保管;陈述报告。
徐昌勇胡德刚负责上网及图书管查资料,实验,整理。
王川张晓伟负责各部分协调,做好相关记录。
活动所需条件
图书资料,网络,相关实验用品及模型,实验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