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拾趣:宋太祖与豆油卷
豆油藕卷,俗叫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每适年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的美味佳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即赞日:“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而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据《孝感县志》转引《方舆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践位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扬,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虽然这是往事越千年,时过境迁,人亦作古,但历史文献记载尚存,而当年赵匡胤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和佳肴,至今却都仍然流传人间。来源:星辰在线
第二篇:中国饮食文化拾趣:“三”与菜的关系
宋代的《吴氏中馈录》记载了一道菜的做法,是‘淡醋一分,酒一分,水一分,盐、甘草调和其味得所,煎滚,下菜苗丝、桔皮丝各少许,白芷一二小片掺菜上,重汤顿,勿令开,至熟食之。’这个菜的名字,叫‘三和菜’。不过,今天想谈的,不是这道菜,而是因为以前写过‘三禾宴’,最近又写过‘三杯鸡’,所以想起了三这个数字和菜的关系。三和菜的关系,当然先想到‘三和油’,是用醋、芝麻油和酱油造成的‘拌汁’。用来凉拌在菜上,非常可口。北京菜有‘三不黏’,是用蛋黄、白糖和淀粉搅拌成粥状去炒熟,因为一不黏锅,二不黏盘,三不黏牙而名之曰‘三不黏’。浙江菜中有‘三杯鳝’,是取黄鳝的中段,稍为炸一炸,再焗至酥熟,然后以酱油、麻油和茅台酒各一杯去焖煨。云南菜则有‘三鸡相会’,三鸡是鸡的鸡脯肉、田鸡切块,以及云南着名的菌类鸡。假如不知道云南的鸡菌,这‘第三鸡’真是想爆头也想不出来是一种什么鸡了。古代食谱中有一道‘三煮瓜’,是‘青瓜坚老者切作两片,每一片用盐半两、酱一两、紫苏、甘草少许腌、伏时,连卤夜煮,日晒,凡三次。煮后晒,至两天,留甑上蒸之,晒干收贮。’ 湖北有道美肴:‘三耳猴头’,是用神农架出产的猴头菌,兴山的血耳、恩施的石耳和房县的桂花耳加冰糖炖,光是找材料就够烦人的了。来源:星辰在线
第三篇: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
绪论
一、文化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等。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三、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膳海》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饮食文化概论》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四、药膳
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方法
饮食文化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结构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理论法。
六、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
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二)、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
三)、肴馔(yáo zhuàn)制作的灵活性——精湛的制作工艺四)多彩的饮食习俗 五)区域文化的通融性
第二章 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
2、燧suì人氏(石烹时代)钻木取火。
3.伏羲xī氏〔伏~〕: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和“女祸”、“神农”并称太古的三皇。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神农本草经》),制陶业的开始。5.黄帝:皇帝作灶,始为灶神。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wǎng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
二、吃的十种境界
1、境界一“果腹”
2、境界二“饕餮”(tāo tiâ)
3、境界三“聚会”
4、境界四“宴请”
5、境界五“养生”
6、境界六“解馋”
7、境界七“觅食”
8、境界八“猎艳”
9、境界九“约会”
10、境界十“独酌”
三、古代食祖
1、中国古代的快刀手——庖丁
2、中国的豆腐食祖——淮南王刘安
3、以烹饪为业的食祖——易牙
4、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彭祖
5、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 食材志——《神农本草》、开创了人工种植,使中国进人了农耕时代 中国农业的开创者、中国治陶业的开创者
6、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
7、才女当家——古代最有成就的女厨师 吴氏 《浦江吴氏中馈录》
朱氏,嫁宋氏人家 《宋氏养生部》、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食品加工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8、传说中的食神——詹王
9、讲究美味格调的食神——伊尹
10、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
11、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
12、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风味多样
2、四季有别
3、讲究美感
4、注重情趣
5、食医结合
五、药膳的起源
1、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2、药膳的发展时期:(1)、蒙昧时期(远古)(2)、萌芽时期(夏—春秋)“五味(酸甜苦辣咸,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五谷(稻指的是稻米、糙米;黍指的是黄米或玉米;稷指的是小米;麦指的是大麦、小麦、荞麦、燕麦等麦类;菽指的就是一般豆类)、五药(茯苓﹑朱砂﹑雄黄﹑人参﹑赤箭)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
(3)、奠基时期(战国—汉)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4)、形成时期(晋—唐)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5)、全面发展时期(宋—清)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
六、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胃病
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1)、胃寒
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多属虚寒。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真阳不足者,宜八味肾气丸;脾胃虚寒者,宜理中汤、四逆汤 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2)、胃热
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药膳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七、药膳的作用
(一)、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
2、药食结合以辅助治疗疾病
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
(二)、养生保健
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冬虫夏草、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芝麻、大枣、熊掌、燕窝、乌梢蛇、甲鱼、薏苡仁、莲子、蜂蜜、枸杞子、银耳、龙眼肉、蜂皇浆等。
八、药膳的分类
(一)、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流体类
1、汁类
热病后烦渴——西瓜汁、雪梨汁
噎膈饮食难——气阴两虚——五汁饮(梨、荸荠、藕、生地和麦冬)血热出血——鲜荷叶汁
2、饮类
急性肠胃病——姜茶饮 内寒感冒——姜糖饮
3、汤类
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葱枣汤(安心神,益心气。适用于心气虚的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将大红枣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20分钟后,加入葱白及须,继续用文火烧煎10分钟即可食——枣饮汤 肾虚腰痛疼痛、骨软——地黄田鸡汤 消化道出血——双荷汤(荷叶、藕节、蜂蜜)
益气养血、滋阴益胃——生地黄圆肉炖鸡汤(生地黄为养阴中药,能养阴增液、清热凉血,圆肉和大枣均药食兼之,能益心脾、补气血、生津液)
4、酒类
风湿病——虎骨酒 补肾助阳——鹿茸酒
5、羹类
补肾益气、散寒止痛——羊肉羹 壮元阳、强筋骨——什锦鹿茸羹
半流体类
1、膏类(膏滋)
补髓添精——羊肉膏(羊肉(瘦)须发早白或脱发——乌发蜜膏
2、粥类
清肝热、降血压——芹菜粥 健脾、开胃、止泻——鲜藕粥
3、糊类
补肾乌发——黑芝麻糊 润肺止咳——杏仁粉
固体类
1、饭食类
益脾胃、涩精气—山药茯苓包子 健脾利湿——芸豆卷 益气养血——参枣米饭
2、糖果类
健脾和胃、祛痰止咳——姜汁糖 清热、润肺、化痰——柿霜糖
3、粉散类
补中益气——糯米粉
醒脾和胃、理气止呕——砂仁藕粉
(二)、按制作方法分
1、炖类
2、焖类
3、煨类
4、蒸类
5、煮类
6、熬类
7、炒类
8、熘类
9、卤类
10、烧类
11、炸类
(三)、按药膳的功用分类 养生保健延寿类
1、补益气血药膳
适用于体质素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
2、调补阴阳药膳
适用于机体阴阳失衡之人,如具有补阴作用的桑椹膏(神经衰弱,失眠健忘,津亏血少,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加上蜂蜜佐之对春天肝阳上亢之人尤为适用,对糖尿病人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
3、调理五脏药膳
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健脾膏、补肾膏(补血、补肾、润肠通便、安神的效果非常好)
4、益智药膳
适用于老年智力低下,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之人,如酸枣仁粥(养心安神,宁心止汗之效)、柏子仁炖猪心(养心、安神、补血、润肠)
5、明目药膳
适用于视力低下、视物昏花之人,如黄连羊肝丸(泻火明目,用于肝火旺盛,目赤肿痛,视物昏暗,羞明流泪)、决明子鸡肝汤等(补肝养血,清肝明目。适用于夜盲症、小儿营养不良、贫血、角膜软化症及风热赤眼等症)。
6、聪耳药膳
适用于老年耳聋、耳鸣,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力减退之人,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等。
7、延年益寿药膳
适用于老年平素调养,强身健体,养生防病之人,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美容美发类
1、增白祛斑药膳
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珍珠拌平菇等,以美容增白
2、润肤美颜药膳 适用于老年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黄芪的成熟种子,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作用甲。可用于肾虚腰痛、阳萎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目暗不明、头昏目花等证。)、笋烧海参(海参滋阴养血,竹笋清内热。综合生效使皮肤细腻光润等)
3、减肥瘦身药膳
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
4、乌发生发药膳
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
5、固齿药膳
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黑米粥
祛邪治病类
1、解表药膳
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如葱豉汤、香薷饮
2、清热药膳
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 上火:心火(莲子心)肺火(荷叶、梨)肝火(蛤蜊)胃火(五汁饮)
3、祛寒药膳
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
4、消导药膳
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如山楂糕、五香槟榔
5、通便药膳
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
6、利水药膳
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赤小豆鲤鱼汤(有减肥用)、茯苓包子
7、活血药膳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如益母草膏、当归鸡
8、理气药膳
具有行气、理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胀痛不舒以及气滞血瘀等证。如陈皮饮、佛手酒
9、祛痰药膳
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等症。如梨膏糖、秋梨膏(秋梨做成的汤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润肺、化痰、止咳、安神的作用,秋梨润肺,红枣补血,老姜暖胃,蜂蜜养神)、瓜蒌饼
10、止咳药膳
具有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等症。入川贝蒸白梨、糖橘饼(祛痰化湿; 适用于咳嗽多痰、痰涎清稀、饭后腹胀、舌苔白腻等症)
11、平喘药膳
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哮喘等证。如丝瓜花蜜饮(清热泻火,止咳化痰)、柿霜糖
12、熄风药膳
具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适用于肝经风热,或虚风内动之症。如菊花茶、天麻鱼头
13、安神药膳
具有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如柏仁粥(有安神及滋养强壮之效用,适用于失眠、盗汗、心悸、头晕等症、润肠通便)、酸枣仁汤(具有治疗不得眠睡,或虚劳烦扰,气奔胸中不得眠的症状)
14、排毒药膳
具有调节机体状况,改善机体功能,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适用机体不适,痤疮等平素火毒易盛之症。如黄芪苏麻粥(粥适用于气虚便秘。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鲜笋拌芹菜(将竹笋煮熟切片。芹菜切段,用开水略焯,控尽水分与竹笋片相合,加入适量熟食油、食盐、味精调味。清热通便)疾病康复类
九、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
1、因证用膳
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
2、因时而异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3、因人用膳
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
4、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
十、药膳的注意事项
1、运用药膳疗法时,应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禁忌,如黄连、甘草、乌梅、桔梗忌猪肉,鳖肉忌薄荷、苋菜,鸡肉忌黄鳝,蜜忌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忌萝卜等。
2、由高血压、冠心病及严重心、肝、肾脏疾病引起水肿者少盐,宜清淡。
3、对体质肥胖,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低脂肪食物。
4、糖尿病患者慎用或不用以淀粉类或糖类烹调的药膳。
十一、配伍禁忌
1、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合苍术食,令人动风;合荞麦食,令人落毛发,患风病;合鸽肉、鲫鱼、黄豆食,令人滞气。
2、猪血:忌地黄、何首乌;合黄豆食,令人气滞。
3、猪心:忌吴茱萸。
4、猪肝:同荞麦、豆酱食,令人发痼疾;合鲤鱼肠子食,令人伤神;合鱼肉食,令人生痈疽。
5、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铜、丹砂和醋。
6、狗肉:反商陆;忌杏仁。
7、鲫鱼:反厚朴;忌麦门冬、芥菜、猪肝。
8、鲤鱼:忌朱砂、狗肉。
9、龟肉:忌酒、果、苋菜。
10、鳝鱼:忌狗肉、狗血。
11、雀肉:忌白术、李子、猪肝。
12、鸭蛋:忌李子、桑椹子。
13、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
十二、服药食忌
1、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胡黄连、百合、苍术;猪血忌地黄、何首乌、蜜;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铜、丹砂;狗肉反商陆,忌杏仁;鲫鱼反厚朴,忌麦冬;蒜忌地黄、何首乌;萝卜忌地黄、何首乌;醋忌茯苓。
2、猪肉忌荞麦、豆酱、鲤鱼、黄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鲫鱼忌芥菜、猪肝;猪血忌黄豆;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鲤鱼忌狗肉;龟肉忌苋菜、酒、果;鳝鱼忌狗肉、狗血;雀肉忌猪肝;鸭蛋忌桑椹子、李子;鸡肉忌芥末、濡米、李子;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
3、肝、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硬固、油煎、生冷等食物;骨病忌酸甘;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瓜果;疮疖忌鱼虾;肝阳、肝风、癫痫、过敏、抽风病人忌食发物;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
4、凡症见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发热饮食;
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疮疡、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风动气之品;
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饴糖、猪肉、酪酥、米酒等助湿生热之饮食;
凡中寒脾虚、大病、产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当忌之;
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等人忌食慈茹、胡椒等动血之饮食,妊娠禁用破血通经、剧毒、催吐及辛热、滑利之品。
5、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服补药忌食用茶叶萝卜。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
备文化科学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这便是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见解。
第五篇: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饮食文化
专业:历史学(师范类)
学生姓名:王蕾
学号:2011410779
班级:2011级历史2班
摘要: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当时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蔬菜次之,辅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的饮食结构,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极其有利于人体健康。
关键字:饮食文化 餐制 主食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史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中国原始社会饮食文化的孕育
原始社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孕育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已从生食时期进入到了熟食时代其中,火的发明使用是史前人类结束“饮血茹毛”自然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张光直先生认为,火的发明使用,是中国饮食史上五次突破中的第一个突破,它虽不是中国饮食史上独特的成就,但是火的使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熟食的结果让直立猿人的牙齿和上下颚变小,脸型也跟着改变,相对的脑容量增加,人也变得比较聪明,所以可以说火的发明对于中国饮食史是一项重大的突破。火的利用加速使直立猿人进化成现代人”。
生产经济的发明,是中国饮食史上继火的发明使用之后的又一重大的突破。农业与畜牧业的出现.对中国饮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南北方分别形成了以饭稻羹鱼、食粟餐肉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此外,陶器和酒的发明,盐、蜜糖、食油等调味品的开始使用,石磨盘与石磨棒、杵臼和研磨器等食物工具的出现,炊事设旃的逐步完善,烹饪技术的产生,等等,表明中国饮食的传统体系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孕育了。
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豆腐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它大大丰富了饮食的内容,为植物蛋白的利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汉代末年面食从中亚的输入,是中国饮食史的第三次重要突破。“面食把米、麦的使用价值大大的提高了,因为中国古代主食的植物以黍、粟为主.因为有面食方式的输入,才开始先吃“烙饼,也就是“胡饼”,以后才吃“面条”。⋯⋯面食的意义是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也就是说由原来主食的柔、粟转变成为麦,麦就代替了黍、粟成为中国的主食。”当时,点心面食已大量增加。已能做发酵面点。
中国古代独立的厨房及其设旅,在秦投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完善,从而莫定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厨房的基本格局和关于厨事话动的基本程序。新能源的开发,铁锅炊具的出现,炉灶的改革,等等,都表明秦汉时期的饮食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南北分野的现象,在秦汉时期进一步加强,并形成了关中、西北、中原、北方、齐鲁、巴蜀、吴楚七个相对稳定循环传承的饮食文化圈。
秦汉时期饮食生活中的社台阶级或集团性差异更加鲜明。宴饮活动弥漫于整个社会,涉及了当时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于交流的频繁.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呈现出形态多种并存的现象。交流的范围,也从邻近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扩展到北非、东非地区。交流的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饮食著作大量涌现,范围遍及饮食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茶学著作的迭出引人瞩目。此外.文人、官僚、食技从艺者.乃至帝王、贵族、家斑主妇等均程度不同地广泛参与,对烹饪技艺和饮食理论等进行了垒面系统的总结.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些饮食著作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饮食学更趋成熟。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饮食文化达到空前高涨时期。
在这一时期.食品原料比过去更为广泛,特别是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西红柿、马铃薯等的传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食品的制作工艺也巳渐戚传统,出现了以味区分做菜的行帮,并最终形成了苏、粤、JIl、鲁四大地方菜肴体系。烹饪技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方法已达上百种之多,而且食点的成品艺术化形象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不仅色、香、昧、形、声、器六美俱备,作工精细,富于营养;而且名称也典雅得体,文采风流,富有诗情画意。“满汉全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饮食体系已达到了鼎盛。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处于辞旧开放的阶段.无论是加工方法还是品饮方法.都焕然一新。明代开始流行的炒青制茶法和沸水冲泡的瀹饮法,被后人誉为“开千古饮茶之宗”。而明代文人集团对饮茶的嗜好,更是集中体现了当时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明清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
明清时期的饮食思想和理论研究也是达到了额的高度.出现了《多能鄙事》、《居家必备》、《遵生八笺》、《酒史》、《随园食单》、《素食说略》、《中馈录》、《食宪鸿秘》、《养小录>、(调鼎集》、《随息居饮食谱>等一大批高水平的饮食著作,内容涉及饮食的各个方面,这表明中国古代的饮食学体系已经形成,从而使饮食学成为一门饮食(色、香、味、形、声)、饮食心态、荚器与礼仪(饮宴餐具、陈设、仪礼)、食享与食用(保健、养生与食疗)等多重文化内涵的“综艺术”。
三、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虽无兵燹之灾,却有荒歉之虑。“三年困难”时期,“吃”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已无讲究可言,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求山珍海味,只求填饱肚子。
到了70年代,当时的年代仍然物资匮乏,中国人的粮食仍不宽裕。提起当年的状况,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票证的故事。粮票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首要物品,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并无多大变化,精打细算着怎样填饱肚子才是关键,人们过着这饿不着却又吃不好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全面上升,食物供给满足温饱需要,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从此人们不再为吃饱喝足费尽心思,一个新饮食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步伐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人们的三餐各有讲究,而且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各种筵席也要有排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进餐馆尝鲜也不再遥不可及,过年过节过生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成为时尚。鲍鱼、海参、鱼翅等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酒肆随处可见。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化了,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减少了,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备受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饮食行业更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吃也有了新的观念。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早已不再为没有吃的发愁,而是为不知道该吃什么烦恼。然而,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反季节蔬菜对健康的害处,肉制品中注射激素的残存,使人们的饮食观念也随之改变,甚至“谈食色变”。于是,各种绿色食品相继问世。人们开始讲究吃的健康,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饮食生活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进一步提高与改进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为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如今,人们不仅考虑数量更要求质量;不仅要满足生理的需要,更要求满足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不仅要维持生存,更要获得发展,这是食物消费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黎虎《中国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2] 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0
[3] 乔淑英 编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011-2
[4] 电子教材《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