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组中心组第四次理论学习笔记[本站推荐]
外办党组中心组2011年第三次学习笔记
学习时间:2011年4月7日 上午8:30
学习地点:办会议室
主 讲 人:王卫兵
内容:学习老三篇,改进工作作风
目的:重温经典,体味真谛,改进工作作风和群众作风
辅导提纲:
一、《反对自由主义》
1937年9月7日自由主义有十种表现。
二、《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三、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
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
第二块:突出机关“五个特点”推进机关作风四个转变
一、机关工作的五个特点:1.严;2.快;3.细;4.准;5.实。
二、作风建设要实现四个转变。
1.在切入上突出“准”字。2.在学习上突出“实”字。
3.在管理上突出“严”字。4.在载体上突出“新”字。
第二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范文模版]
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思考讨论内容
辅导发言:黄肖忠
牙春荣
于长松
讨论题目: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弘扬和发扬广西精神和拔群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总体上,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依然不足,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建设。伴随着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不到位、经济缺乏、人才不足、导致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开始显现。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此外,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改革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都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因此,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就显得极为紧迫和必要。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是广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积淀和孕育而形成的特有精神品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广西的具体表现,是广西人民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良好精神风貌的结晶;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广西的人文特质、民族特质、区域特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弘扬广西精神活动,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大力弘扬广西精神,做团结和谐的模范。长期以来,广西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的楷模。我们要大力发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讲团结、重和谐、求合力,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像爱护自己的家庭一样爱护团结,进一步开创我区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二、大力弘扬广西精神,做爱国奉献的楷模。爱国奉献是广西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我们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富民强桂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艰苦奋斗,淡泊名利,自觉奉献,报效国家,让爱国奉献成为时代风尚和社会主流。
三、大力弘扬广西精神,做开放包容的榜样。长期以来,广西人民有着自信豁达、天下一家的情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创先赶超的精神状态,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创造一流业绩。
四、大力弘扬广西精神,做创新争先的先锋。创新是广西破解又好又快发展难题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于争先的锐气,始终保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工作激情,在工作思路上不断创新,使创造的火花在碰撞中闪光,使思想的翅膀在渴望中飞翔,用与时俱进的广西精神推动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东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韦拔群烈士是我党早期三大农民运动领袖之
一、人民军队早期杰出将领、百色起义重要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右江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领导者和创始人之一。韦拔群作为农民领袖、革命英雄和优秀共产党员,一生投身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提出了“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响亮口号,以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和无私无畏的革命勇气铸就了永恒长存的“拔群精神”,这就是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忧国忧民、心系群众,革故鼎新、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
韦拔群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要通过学习研究韦拔群精神,以拔群精神凝聚人心,引领发展,使政治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优势,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让大家都来关注老区建设,关心老区人民,支持老区发展,扩大老区影响,为老区发展献计献策,开创老区发展新局面,为老区建设赢得发展机遇,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良好发展势头的目标。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从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出发,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树好政治品牌,充分发挥拔群精神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韦拔群精神的研究水平,丰富理论成果。
第三篇:中心组理论学习笔记
中心组学习笔记一
时间:1月31日 地点:局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子成员
学习内容:依法治国专题讲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道,必然要求依法行政。镇人民政府作为我国政权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农业是否增产,农民是否增收,农村是否稳定,关键的体现在于是否有依法行政。而在当前,依法行政难已成为乡镇行政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结合自己在基层的工作实践,本人认为目前依法行政存在主要问题有:
1、官僚本位主义观念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依法行政难的主观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高度官僚集权制度,使人们形成了牢固的权力本位观念,权力崇拜意识、权大于法的思想还在影响我们。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人治轻法治,工作上,喜欢凭主观臆断下命令,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做决策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而以“摘官帽”、“一票否决”等手段强制推行“长官”意志,下级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忽视法律,采取一些非法的行政手段,进而造成工作失误。
2、法制不完备,体制缺陷是造成依法行政难的客观原因。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中,还没有能够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点在基层表现得尤为明显。责权不一致,不能不给依法行政带来很多问题。此外,在行政执法机构设臵上,乡镇政府出现“空档”,目前,在乡镇一级政府中还没有设立行政执法机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乡镇政府就没有行政执法权,试想,作为一级基层政权,如果没有行政执法权,那么要依法行政又谈何容易呢?
3、监督机制滞后是导致依法行政难的外部因素。历史经验表明,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促进乡镇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监督力度仍然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同时,总体监督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那么,我们将如何在乡镇基层中推进依法行政呢? 首先我们要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识、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坚持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方面,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
其次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必须加大普法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了。只有领导干部大大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为群众当好家,服好务,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
再次是要落实行政责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责任如果落实不到位,行政权的运行就得不到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违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要落实行政责任制,关键是要明确乡镇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落实行政责任制还必须与每个领导的个人责任挂起钩来,追究其个人的具体责任。
最后是要强化监督机制,推动乡镇依法行政。没有监督的政府,最后只能是专制政府。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臵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一是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二是要加大其他外部监督的力度。启动内外监督机制,使之起到推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依法行政的目的。
总之,乡镇人民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乡镇依法行政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问题也不是朝夕之间的事。但是,依法治国既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问题、剖析问题,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循序渐进逐一解决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逐步扎实、有效、全面地推进乡镇依法行政,把基层的事情办好。
中心组学习笔记二
时间:3月28日 地点:局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子成员
学习内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
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
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
独树一臶。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中心组学习笔记三
时间:4月25日 地点:局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子成员 学习内容:新常态改变中国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
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逐步调整。在我看来,这些分析不一定全面,原因在于这些分析过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的表现,而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些内涵,即哪些潜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将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表现。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
1.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
这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中国旧的增长点有两个,一是出口,二是房地产,它们将会逐步地、有一定反复地退出。其中,出口的增长将直接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各种波动和反复。总体上讲,因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增长,而世界市场将难以支撑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所以,出口以及贸易顺差占中国 GDP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
在中国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满足这个大背景下,加之金融市场的调整使得百姓的投资回报率上涨,房地产增长也会出现波动式的下降。这些旧增长点波动式的下降,将与新增长点不断波动式的上升,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带来阵痛。
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三个:第一是长期性的、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这些投资包括高铁、地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等。第二是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的升级。这也不可能是线性的、平稳上升的,一定会出现波动,这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密切关系。第三是居民消费,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 47%左右。
问题的关键是,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与中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不同,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更多地来自总需求的波动,包括投资需求的波动,因此政府需要经常性地踩刹车,通过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应对。而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波动的本质是新老增长点的交替。这种交替将不断导致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宏观政策在这段时间的基本主题将是稳增长,采取各种措施来为新增
长点催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的投入,这种投入从一定程度上讲显然需要政府来主导,这也是政府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与此相关的是,中国经济由于国民储蓄率高企,所以目前高达 200%左右的债务/GDP比例还会提高,所谓的去杠杆率的进程短期内不会到来。高储蓄带来的高杠杆是合理的,关键是结构,有政府担保的长期债务大有必要提高。
2.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二个表现事实上已经出现,那就是潜在的、渐进式的,并没有完全被观察者所识别的结构调整。这种结构的调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工资率的持续上涨,尤其是蓝领工人的工资上涨,其背后的原因是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殆尽。与蓝领工人的工资以两位数上涨、明显超过名义 GDP增长速度形成对比的是,总体上资本的收益率在下降。事实上,当前中国已经处在资本成本较高的阶段,这种实际利率在3%以上的情形在改革开放年代并不多见。相信经过下一轮改革,实际利率又将会下降,毕竟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是高国民储蓄率。就算按照目前的水平,蓝领工人劳动工资上涨已经带来了资本取代劳动力的趋势,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比重。伴随着资本取代劳动力,资本积累将会加速。
第二个悄悄推进的结构调整,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除特大型城市外,户籍已经基本放开,中国的劳动人口将实现60年来的第一次自由迁徙。今后,中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将超出行政规划的约束,呈现各城市、各地区竞争高质量人口的格局,中国的经济地理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一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第三个结构调整也已经开始,那就是居民消费的比重、服务业的比重均不断上升。而且,服务业不只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物流、配送、电商、金融 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劳动就业的主要流向也在服务业。
3.改革的艰难推进
这也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常态。本轮改革的决心和目标以及覆盖面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改革的阻力恐怕也前所未有。与前几轮改革相比,当前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改革动力的缺位。
改革的动力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层推动改革的能量。这种自上而下的动力现在非常充足,中央特别成立了全面深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但问题是,本轮改革中,基层政府与国有企业显得比较被动,整体上缺少创造力,能量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一些官员激励不足胆小怕事,不愿冒头,担心改革引发矛盾,从而导致对自身历史问题的调查和追究。
目前经济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三大改革,第一是金融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目前是自上而下推进的,所以进展相对顺利,利率市场化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有可能基本完成,民间资本创办的银行已经开始布局,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已提上议事日程。第二是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处在规划中,重点是完善税收体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推进。第三大改革,是大家众望所归但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的根本在于进一步地市场化,在于把国企与政府进一步地分离,在于国企要进一步地资本化运营,但是目前这些方面的探索远远不足。总
之,艰难的改革将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4.国际经济领域中国要素的提升
过去30年以来,中国基本处于接受国际经济规则、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进程中。但时至今日,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万吨巨轮”,由于国民储蓄率高企、资金雄厚,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对外投资超过吸引外资,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因此,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双向反馈的过程,不仅中国经济要进一步接受国际规则的要求,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不断通过各种运作让国际社会接受自己的一些基本诉求。比如,参与创办包括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以此来改善国际经济秩序。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而逐步变成了一个积极务实的行动者,通过对国际经济秩序提出改革意见,让国际社会更好地接受中国经济的存在。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总之,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与世界都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塑造新的中国与世界大格局的过程。认真分析、抓住机遇,是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需要学习的必修课。
第四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县工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学习组织
1.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为县工会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可根据需要扩大至机关党总支委员或受邀请的其他人员参加。
2.县工会党组书记是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责任人,担任中心组组长,全面负责中心组学习,负责审定学习计划,确定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主持集中学习、研讨活动,检查和指导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县工会党组书记不能参加学习时,可委托主持工作的党组成员代行职责。分管县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的县工会党组成员是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具体负责人,负责配合县工会党组书记做好学习的组织工作。党组其他成员应积极参加学习,自觉遵守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学习安排或者受委派承担相应职责。
3.中心组日常学习活动由县工会办公室、县工会机关党总支负责组织,具体职责是协助中心组制定和落实学习计划、阶段性学习安排和专题学习研讨计划;根据学习计划推荐学习书目,提供学习资料;负责集中学习、研讨会议记录和考勤,编发学习会议纪要或简报;做好学习台账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材料等。学习秘书由办公室负责人担任。
二、学习内容
1.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又从各个方面深入理解,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水平。
2.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政策决议及会议精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知识。经常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自觉维护和贯彻党章,严格遵守党内各项党规党纪,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学习上级重要决策部署。及时学习省、市及上级工会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5.学习工会工作相关知识。立足新时代工会工作职能定位,深入学习工会工作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开阔工作思路,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破解实践难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6.其他上级机关要求组织学习的内容。
三、学习要求
1.加强学习规划。中心组要按照上级最新学习要求,结合县工会
中心工作和领导干部学习需求,及时策划学习主题,制订学习方案,经组长同意后组织学习,以进一步增强中心组学习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2.丰富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集中学习研讨为学习的主要形式,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实际,加强个人自学,提倡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中心组学习的实效性。
3.明确学习频次。中心组每年应集中一定时间学习,原则上每月组织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作相应调整,形式以集体学习会、理论务虚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应当保证学习时间和质量,每季度不少于1次。
4.严格学习纪律。党组中心组成员要自觉参加集中学习研讨,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因故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要向组长请假。
5.夯实学习基础。加强学习情况记录,建立学习记录簿,由学习秘书负责记录;个人建立学习笔记簿,做好学习记录,撰写学习体会或调研文章。
第五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学习制度
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为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局理论中心组理论学习落到实处,特修订本制度。
一、组织领导和参加对象
1、中心组学习实行组长负责制,党组书记为组长,负责审定学习计划,确定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主持集中研讨活动,检查和指导中心组成员的学习。
2、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参加学习的人员范围。
3、负责人担任中心组学习秘书。负责年初制定学习计划,每季度制定阶段性的学习安排;负责学习考勤登记、学习档案管理、学习资料准备和学习记录;负责中心组学习总结和通报上报有关资料;负责学习资料及学习情况的积累。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
中心组成员要带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当前,要着重学习以下内容:
1、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等重要理论,系统掌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2、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创新理论等。
3、深入学习和研究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系统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历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法规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
三、学习时间和方法 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时间原则上每月集中学习1次,全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并在学习中做到三结合:
1、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根据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都有较强阅读和单独研究能力的特点,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要积极开展读书自学活动,提倡和鼓励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看书学习。每个人都要建立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年终交组长审阅。
2、学习党的理论与研究探讨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习要以理论为主,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党的现行方针政策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要用理论去指导工作实践,要在学习理论过程中注意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联系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联系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以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工作实践,丰富工作实践,提高理论素养,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3、学习政策法规与学习信息化、互联网宣传管理业务相结合。要把学习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作为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从思想上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目的,促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理论指导业务学习和工作,以自身的业务实践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学习纪律和考核办法
1、中心组成员要带头自觉参加集体学习,不得无故缺席。因事因公不能参加学习必须向组长请假。
2、中心组成员要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并按要求、时间完成论文或调研报告。中心组可将理论学习优秀论文或调研报告向各类报刊杂志推荐发表,并列入本人考核记录。
3、建立中心组理论学习档案,记录学习计划、学习资料、考勤记录、个人学习笔记、集体研讨学习发言和中心组学习成果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