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孤独情怀

时间:2019-05-13 16:2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萧红的孤独情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萧红的孤独情怀》。

第一篇:论萧红的孤独情怀

论萧红的孤独情怀

作者:吕东红

摘要: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不论是她的人生经历、感情经历、还是她的惊人才华都让后人惊叹。在萧红自身和她的文学作品中都透露出一种孤独的气息,这种孤寂伴随着萧红的一生。这不仅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密切联系,而且与她当时的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从萧红的童年经历以及她的坎坷情路历程、背井离乡的孤寂,独立的性格来浅谈萧红一生的孤独情怀。

关键词:萧红寂寞孤独情怀

引言

萧红是现代文学独树一帜的作家,她用女性独有的敏锐视角以及她自己的苦难生活经历融入了她的笔触,将社会的真实黑暗面暴露无疑。正是因为萧红这些曲折的经历,才使萧红成为一位才情胜于学识,情感胜于理智的女作家。然而伴随她的一生却又是孤独的、寂寞的,她一生饱经曲折,颠沛流离,受尽苦难;造就了她的刚强坚韧又带有柔弱的一面。虽然生命过早凋零,但她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如此厚重、耐人寻味、影响久远的作品,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辛酸童年经历,尝尽人生苦味

童年是人一辈子的最美好的回忆,是充满童趣的、天真烂漫的。而萧红虽然拥有了后花园刻骨铭心的回忆,但她的童年却又是残缺的不完美的。尽管她生于地主家庭,不愁吃穿,但她从小就受尽了父母的冷遇,特别是她的父亲,由于长期做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思想,从小就对萧红冷漠无情;母亲经常对她恶言相向,后来父母亲离了婚,娶了继母,继母对她百般虐待、处处刁难,因而就在萧红的童年便埋下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导致萧红幼小的心灵就留下了许多不可抹杀的阴影。所以萧红的童年是孤寂的、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亲情,使她敏感而又幼小的心灵就充满了孤独和辛酸。在萧红的童年记忆中,“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假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听着老祖父讲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着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⑴在她童年的时候,爷爷是最疼爱她的,和蔼可亲的爷爷就成了她唯一玩伴,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正是因为爷爷对萧红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让她过早的就接受了文学熏陶,为她后来的文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可惜的是爷爷还是抵不过岁月的无情,还是撒手人世了,使得萧红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她童年唯一的情感寄托也就随之而瓦解,她对家庭已没有任何感情和留恋。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回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⑵然而可惜的是爷爷还是抵不过岁月的无情,还是撒手人世了,使得萧红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她童年唯一的情感寄托也就随之而瓦解,她对家庭已没有任何感情和留恋了。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痛楚地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及骨肉情深,正如她自己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说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⑶可想而知,爷爷的离去对萧红童年幼小而又稚嫩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使她过早地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冷暖。正因为这些童年不幸的境遇,造成了萧红自卑、压抑的性格,她的眼神里透露出的都是对未来的茫然无力。她的童年是孤独的、寂寞的,她的性格也与她后来与家庭关系决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坎坷情路,寂寞萧红

萧红的感情道路非常坎坷,几经波折,却仍然在风雨中凋零。她的每一次感情经历都是带着痛和伤的,无论是汪恩甲、端木蕻良、还是三郎,都始终没能萧红真真实实拥有一个 “家”。萧红她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有一个真心疼爱她的人,从此不用再颠沛流离,可是她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最终带着遗憾寂寞的离去。这个柔弱的小女子承受了太多太多,但她却给我们后

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学想象和文学视角。

说不尽的萧红,道不尽的萧红。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萧红兰之子汪恩甲,因她自己受鲁迅、茅盾等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所以百般反抗包办婚姻。可是她还是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同到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萧红又一次陷入了孤独寂寞、被人唾弃的艰难处境之中。这时,她不能再向父亲求助,因为她曾经因为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而自己与王恩甲闹出这种丑事,被人抛弃,她怎么还有脸面见自己的父老乡亲呢?无奈之下,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报社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因此而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二个男子 前来营救她的萧军,让她在日后念念难忘的三郎。当时血气方刚的萧军受命“采访”,看到这个柔弱的小女子顿生情愫。此刻在萧军眼里,这个受难的姑娘是极其美丽的,有着非凡的才情并且聪明伶俐,像她的小诗一样清新动人:“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就这样,两颗孤寂的心灵绝处逢生中碰撞出火花来,他们谈文学、谈诗歌,他们之间总有着谈不完的话题。美好的恋情不经意的就开始了,可是美好的结局总是只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现实总是残酷的。萧红从死里逃生,不过是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因为没有钱,店老板抽走了雪白的被褥床垫,他们躺在光秃秃的棕板上,睡眠还可以将就,可是咕咕作响的肚子不能将就,每天早晨挂在对面房门上的大列巴比情人的密语还诱人。不知道苦捱过了多久,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不是靠萧军作武术家教来糊口,而是二萧联袂,执笔闯天下。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萧军身体力行,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虽说这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这毕竟是昙花一现罢了,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回到现实,争吵日益激烈导致恋情不可避免地结束了。这时,萧红再一次陷入了孤独、痛苦的感情漩涡中。她努力追寻幸福,上天却又总爱跟她开玩笑,给她阳光又让她掉进另一个深渊。经过一番犹豫和痛苦,萧红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从萧军那里收回,转交给了另外一个男人——作家端木蕻良。她赠给端木相思豆和小竹竿,这两件定情物包含了一个受伤女人的心愿。可是新婚中的萧红正怀着萧军留下的孩子。孩子出生几天后就夭折了,孩子的死了断了她与萧军最后的缘分。一个孩子,特别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对相依为命的温情的需要远远强烈过对生死相许的爱情的渴望,然而萧军给不了她,端木蕻良也给不了她。她与端木结合的时候,有人责备她,难道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吗?!不能,因为她是个孩子,一个人睡在黑屋子里,她害怕。只是,嫁与端木之后,武汉大轰炸,她还是一个人,当她最需要一双男人有力的手为她支撑起一片天时,端木从来都不在她身边,伴随她的还是寂寞、孤独。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端木抛下重病的萧红,加入了香港方面的抗日组织,日夜忙个不停。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端木都不曾陪在她身边。试问,生活中在水深火热的萧红,她内心能不寂寞孤独吗?萧红在她弥留之际,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三郎:“如果这个时候我给三郎发电报,不知道他是否还像当初那样奋力把我从水中救起。”或许她真正爱过的只有三郎,可是在她离开人世之际,三郎却没能在她生命垂危时给她一丝安慰,留给萧红的更多的却是无尽的遗憾。无论是从萧红童年经历来看,还是萧红自身的感情经历中,萧红都是寂寞的,孤寂情感的踪迹始终伴随她左右,让她饱受辛酸;不仅如此,就连呼兰河小城也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让整个小城都死气沉沉,可想而知萧红的心境有多荒凉了!

三、远离故乡,跋山涉水

形成萧红贯穿性的、难于摆脱的孤寂情感的因素是有多方面的,不仅有童年经历(尤其是与父亲、家庭关系的恶化)、坎坷情感经历(两次婚姻,历经挫折,多次受伤),还有她那多病痛的身体(包括两次不堪的怀孕),以及她的人际交往。当然还有她的性格,倔强的、独立的、反抗性的性格。萧红的“寂寞”还来自于她的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但使萧红永远地留在那孤独寂寞之城中的更深层的因素是她与故乡的断绝联系。当年她为了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从家里逃出来时就暗下决心:“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⑷,从此踏上永不回归的漂泊之路。但家和故乡对于萧红来说是一生中最难了却的梦,也是她心中永久的痛和永远的牵挂。萧红一路旅途颠簸,辗转了好几次,离故乡越来越远,但她在写作中“家”与“故乡”出现的次数却越来越频繁,这也就证明了“家”和“故乡”是魂牵梦绕的挂念。家与故乡对于萧红既是梦魇,又是期盼,既矛盾,又挣扎。萧红深知自己再也不能回家,因为她不可能妥协。所以她选择自我放逐,也就不得不被故乡放逐。这种失去根的孤独无疑是她寂寞的最深层根源。它只是表明萧红的“怀乡”有着更矛盾和痛苦的复杂意味:对故乡的这种爱恨纠缠使得她的回忆故乡时既是返顾和凝望,也是决绝和告别。流离他乡,最让她魂牵梦绕的还是她最亲爱的故乡,因为那里有爷爷疼爱她的回忆,还有后花园的蝴蝶,蚂蚱,蜻蜓,小黄瓜,大倭瓜等等,这些都是她童年最珍贵的回忆,无论她漂泊到何方,只要回忆着故乡,她的心田也是温暖的,那股暖流始终在她心里,扎了根,从此便是“床前明月光”罢了。

萧红的“孤独”因此不仅仅是一个情绪和心态问题,而是贯穿萧红的一生的心病。无论是从萧红的文学理想、人生追求还是生活上的病痛、情感的受挫这一切都汇集到一个漂泊者的心中,使这个无家可归者备感寂寞和孤独。可以说,萧红的“孤独”最终源于期盼、寻找“故乡”的寂寞。令我们叹服的是,萧红虽然没有从现实中摆脱了孤独、但她却从写作中排遣了寂寞,超越了现实中的孤寂,她的生命因此而变得璀璨发亮。从写作的意义上说,“孤独”已经成为了萧红的生命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写作可以让萧红暂时忘却痛苦和寂寞,但萧红的写作却没有因此而停留在排解寂寞、发泄痛苦的阶段,而是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体验来进行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体现了萧红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独立、倔强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萧红因不满父母的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由于接受了当时鲁迅、茅盾等人宣扬的新思想,萧红骨子里已经有强烈的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意识,对包办婚姻尤其反感,因此她选择了离家出走,这也就造就她命运悲剧根源的开始。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后花园,她注定是孤独的。最疼爱她的爷爷离去了,她也就没有了家的概念,但她是纤细的、敏感的,她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害怕被人忽视,因此只要一丝丝的温暖就能把这个柔弱的小女子感动,所以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她就毫不犹疑地扑上去,这也是导致他后来感情几经波折的主要

原因,不是因为她用情不专一,而是因为她内心实在是太孤独了。同样,在那个男权主义的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萧红始终独立的人格,对爱情的平等观念,换来的只有感情的破裂。他和萧军性格截然不同,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彼此之间又缺少包容和体谅,又怎能长久呢?萧红和萧军的爱情悲剧,也不完全是由于他们的性格造成,更有时代的因素,是男权主义的时代的必然结果,以致后来萧红自己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们之间的感情冲突是不同文化观念的相互撞击所产生的,因此他们的感情悲剧也有历史的必然。萧红独立、反抗、叛逆的性格使她过于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这也是导致萧红孤独的一个重要因素。

萧红一生都在颠沛流离,饱受苦难,尝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她坚韧,她勇敢;她敏感纤细,她患得患失;她单纯执着,她脆弱任性;她敢于坚持,敢于追求,一生都在爱情中徘徊,在孤独中挣扎,结果却在生命最灿烂的岁月中如流星般陨落,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她是那个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有着与李清照词人一样的坎坷的经历,同样她也有满腹经纶的才华,只可惜花儿过早就凋零了。细看她的命运,让我们觉得可悲、可叹;她的童年、她的爱情、她的故乡、她的性格都有孤独划过的痕迹。尽管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子,但她却用自己痛苦和不屈的经历创造了文学史上他人难于企及的高度,“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遇实堪伤”,也许,这就是她一生中的真实写照吧!

参考文献

⑴ 茅 盾.呼兰河传.序[Z].见萧红《小城三月》.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59.⑵萧红.呼兰河传.[Z].见萧红《生死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⑶ 张 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出走后[A].东北现代文学史资料[Z].1982.5.⑷《萧红全集》(上卷),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第108页,

第二篇:孤独的回望——读萧红《呼兰河传》(范文模版)

孤独的回望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文学院09级 4 班张兰芝学号:2009140307

摘要:萧红民国有名的才女之一,但是一生漂泊生活困顿,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几句香港完成了小说《呼兰河传》,这是游子在中国南方回望故乡的凝望。在那片土地上有她的童年,有她的祖父,有她年轻时的桀骜不驯。在她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女性关怀,她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迷失逃避回归 呼兰河传 女性

正文:她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她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她叛逆隐忍,却忍不住孩子般回望故乡,她就是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 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王阿嫂的死》

迷失的孤雁:中国式娜拉

萧红出身在一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地主家庭,本该过着小姐一般的生活,可是事实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萧红的生活是痛苦的。她的痛苦来源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母亲常常骂她,父亲对她的教育也只是非打即骂,祖母更是常常狠心用大头针扎她的手指,在这苦难的童年中唯一给她安慰的是疼爱她的祖父,这是童年中唯一温暖的地方。祖父死后,萧红在家中再也找不到保护伞,初中毕业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她逃到了北平,但是她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又得不到家庭的支持

生活陷入困顿,返回哈尔滨被软禁在家中。同年萧红再次只身来到北平,未婚夫汪恩甲追随她来到北平,萧红被其感动,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萧红像娜拉一样勇敢地离开了家,就像鲁迅先生思考的,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鲁迅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那时候的萧红还不能完全独立只能选择回来,如果汪恩甲能履行婚约,说不定萧红就会安静的度过一生。可是命运没有这样安排,困顿中的萧红斜线向报社求救,与萧军一见钟情,随结成连理。但是萧红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快乐的,虽然萧军宽厚的肩膀给了萧红保护,但是他“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爱情哲学没有给萧红多少安全感,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萧红该是失望的。萧红需要的是一份平等的爱情,可是婚后她不仅要承担一切家务劳动, 帮萧军抄写文稿,甚至有时还要忍受萧军的雷霆之怒和粗暴打骂以及他对婚姻的不忠实。不论萧军还是他们的朋友, 都忽视或漠视萧红的独立人格与价值, 把她只是作为萧军的妻子来看待。“ 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 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 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 已经太久了。”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但是萧军在其爱情观的指引下向朋友黄源的妻子许粤华展开猛烈追求且让对方珠胎暗结。此前,当萧军有了婚外情后,萧红还可以找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和烦闷,而这一次,萧军给她带来的却是无法言说的伤痛,最终萧红选择和萧军离婚。和萧军离婚后萧红又嫁给了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是一个文弱的书生模样,起码不会像萧军一样使用家庭暴力,但是端木好脾气的背后让人感觉到他很没有血性,当萧红病重,香港危难的时候他丢下萧红自己逃跑了。萧红几次遇人不淑,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最后由于庸医的误诊,萧红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又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短短的几句遗言,既表明了她对生的厌倦,又表明了她对死的抗拒。人生该有多少遗憾啊!

游子的回望

人们总是在最痛苦的时候回味温暖的时光,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旅居香港孤独寂寞的萧红写下了《呼兰河传》,对童年中的家乡进行了描写,本雅明曾这样描述波德莱尔:“寓言是波德莱尔的天才,忧郁是这一天才的营养源泉。在波德莱尔那里巴黎第一次成为抒情诗的题材,他的诗不是家乡的颂歌,而是这位寓言者凝望巴黎的目光。”茅盾在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时曾说:“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对于一个处于困顿中的漂泊者来说,对故乡的回忆永远是最温暖的,萧红也不例外,虽然她的童年不尽快乐,但是困顿中的她依然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那就是她的家乡呼兰县城。

她在《致萧军》的信中说的那样:“一旦到了上海,犹如到了‘异国’,一切都是生疏的,一切都不习惯,言语不通,无亲无故„„好像孤悬在夜海上,心情是沉重而寂寞的。”饱尝情感破裂之后的萧红,在漂泊流亡的道路上心境愈加的寂寞、孤独与苦闷,“家”在她心中的分量也就愈加的沉重,思家、恋家的情结也就更加的凝重,皈依家园的渴望成为她一生难圆的梦。从这一点上说,《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一直寻找的“失落的家园”,也是萧红在十年的天涯孤旅中寻求生命意义之所在,更是萧红在感受到命运无常、人生孤寂之后为自己打开的一扇通向生命故国的门窗。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对于故乡的回忆萧红是有着很多的落寞的,那落寞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还是对过去选择的懊悔?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是什么样的落寞让她写下这样的文字,曾经的美好,曾经亲爱的人,如今冰冷的坟墓。但是祖父对他的爱是无可替代的,在那个已经远逝在记忆深处的小城、院子和后花园里尘封着她太多太多的美好烂漫的童年记忆: 后花园中给慈祥的祖父捣乱玩耍,夜晚在被窝里缠着祖父学诗,在黑洞洞的储藏室里搜寻宝贝,为了让祖父给自己烧鸭子吃赶鸭子下井,还有热闹多姿的野台子戏,总也看不够的放河灯„„所有这些无不令萧红魂牵梦绕、刻骨难忘。它“意味着作家历尽世途坎

坷之后对童年生活的皈依,饱尝四海漂泊之后对故乡风物的思恋。”《呼兰河传》中没有主角,它反映了在萧红的记忆中呼兰河的图景,萧红对它的描写是客观的是冷静的。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这反映了呼兰河人们的劣根性,他们需要这个小泥坑,因为只有存在这个小泥坑,他们才能大模大样地吃瘟猪肉。

对女性的冷静同情

作为同样不幸的女性,萧红对女性的处境是充满同情的,因为她这些年已经尝遍了世态炎凉。她不认为女子是懦弱地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在小团圆媳妇那一节的描写中萧红表现了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小团圆媳妇因为太大方遭到婆婆的毒打,最后在众人们的“好意”中丧了命。曾经也有同样遭遇的婆婆,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团圆媳妇,这就是女性的悲哀啊。

萧红死了,埋在了浅水湾,不知道她想不想回家乡。

参考文献:萧红《呼兰河传》;白珍 《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黄海霞 《萧红:回望呼兰河》

第三篇:论近现代史的爱国情怀

近现代史的爱国情怀

前言:在学习了中国近现代纲要之后,我们小组组织一次以近现代史的爱国情怀为主题的交流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解读那些人是如何诠释他们的爱国情怀的。李薇: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30年代大量鸦片运入,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无数银子流出国外,害得国弱民穷。林则徐从爱国爱民的角度出发,多次向道光皇帝递呈禁烟奏章,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钦命为亲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我国人民禁烟斗争中的伟大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马文华:梁启超的爱国思想

其一,“健全的爱国论”。梁启超强调要坚决反对盲目排外、虚骄自大、苟安自欺、病态的国人心理;要提倡“健全的爱国论”。他说:“我们做中国公民,同时做世界公民。所以一面爱国,一面还有超国家的高尚理想”。

其二,养成“科学的国民”。梁启超早年的爱国论,强调开民智,培育人才。晚年的他投身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又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国民”的概念。他指出,历史已证明了“科学的战胜非科学的”乃是一种必然趋势,固守非科学的态度,只能被淘汰。所以,要救国,“除了提倡科学精神外,没有第二剂良药了”。

其三,救国当“从国民全体下工夫”。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民主运动的联系愈益深化。他反省过去的立宪派、革命派都无非依靠少数官僚军阀,脱离多数国民,“各走了一条错误路”;因而主张两派的爱国者都应当幡然改过。他说:“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不从一部分可供我利用的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其四,发展民族的“文化力”。梁启超强调,所谓“中国人之自觉”,就应当包含“文化的自觉”。爱国必须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增强本国的“文化力”,就是要善于“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以发展民族的新文化并助益于全人类的文明。张鹏:孙中山为中国奔走

孙中山的爱国情怀从 1907年开始,在广州一系列的起义中可以看出来。1907年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是第三次起义。1907年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历十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7月6日徐锡麟起义于安庆,失败殉难。同年7月,孙经越南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孙中山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国国土。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是第九次起义。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王珂珂:一位真正的爱国者---胡适

照时下“爱国”义士们的标准,他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汉奸无疑。当初,“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侵占东北,全国人民群情激昂,纷纷要求政府与日本绝交,对日宣战。他却于此时站出来唱低调,泼凉水,主张冷静应对,与日本直接交涉,为了保全东北主权,不惜屈辱地承认日本开列的五大条件。这不是“汉奸“是什么?

杜婷婷:狼牙山五壮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杨煜兴:钱学森对中国的科研贡献

1950年,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刘坤:改革开放的第一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思想的一个重大实践。总括起来,邓小平做了引导中国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四件大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选择农村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农民通过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生产热情,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二建设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功,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推进改革开放的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影响特别巨大。三一国两制构想这个高明的构想一提出来,立刻受到热烈的欢迎。同时给中国当时的改革开放一个新的推动力。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把市场经济的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现在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 胡琪:21世纪爱国人物事例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青年时期赴美留学,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下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国发展,他为中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都与他的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结束语:爱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然而它的烈火是不会熄灭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燃烧的更加热烈。所以在当代,我们亦将传承爱国精神,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萧红观后感

萧红观后感

《萧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东北年轻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萧红原名张乃盈,她很热爱读书可是家里人却不让她读书要她嫁人,她就离家出走离开黑龙江去了北平上学。她的未婚夫去北平找她,萧红为此十分感动,她两都离家出走。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萧红还怀了孩子,可是她的未婚夫后来却离开了她。在她十分落寞的时候他遇到了萧军,萧军很贫穷,但是他却很乐观。他的乐观感染了萧红,他们两个相爱了。他们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他们去到了上海,他们得到了鲁迅的肯定。生活开始有了改善,但萧红却得到了萧军的背叛。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但端木却不能给萧红想要的温暖,萧红的身体也差了。

萧红为了读书离家出走,这等勇气,在我们中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逃避读书而离家出走啊。读书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很快乐每个人都喜欢读书,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读书未来就很狭窄。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读书机会啊,想想那些不能读书却很想读书的孩子们。

我们要做一个乐观的人,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悲观,只要你有一个乐观的心,那么不管多苦都能挺过去。当萧军失业之后,萧红和萧军去住旅馆,却连被子都租不起,饭也吃不起,每餐只是馒头蘸着盐吃。每天早上看着其他房间门前的大面包,这完全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们有着一个乐观的心,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想办法活下去,萧军出去找工作,萧红在房间里写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萧军找到了工作,他们度过了难关。如果他们不是有一颗乐观的心,或许他们早就死在了旅馆里了。

萧军是一个花心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他看到每一个可怜的女人都想去爱她们,不管他们是否已结婚。刚开始萧军和萧红在一起,后来萧军又和他学生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尽管萧红当时并没有怎么追究问题,但是萧红心里还是不好受的。后来萧军又和阿虚搞在一起,还把阿虚弄怀孕了,还要阿虚把孩子做了,阿虚可是萧红的好盆友啊。萧军这样伤害了多少个女人啊,而且到了最后没有一个女人和萧军一起走。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对人也要真诚,做事也要对得起人,不然就会同时伤害很多人,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好的伴侣。、我很佩服萧红,萧红很倔强,很坚强,而且她很有才华,她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惜离家。“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第五篇: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下载论萧红的孤独情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萧红的孤独情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萧红和巴金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

    论李清照的词中的孤独(模版)

    论李清照词中的孤独 [摘要]从李清照词中表达出的思想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孤独两个角度,分类鉴赏李清照的词,来感悟李清照词中所蕴涵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心境和新婚离别......

    《萧红自述》读后感(精选合集)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自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萧红观后感

    电影萧红观后感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

    萧红小说研究

    萧红小说研究 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出现、发展、和流变,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萧红简介(精选五篇)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

    解读萧红及其作品

    萧红及其作品解读[摘要]:萧红是一位凭个人天才和感觉创作的情绪型作家,作品自传性极强,融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充分发挥出了她的天赋才华与独特个性。她凭借女性纤细敏......

    浅谈“萧红体”小说

    浅谈“萧红体”小说智联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破碎的中国版图上,日伪统治阴霾笼罩下的东北,那条流淌着千百万人泪水与叹息的美丽而又忧伤的呼兰河,哺育了一个寂寞而早悟的精灵--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