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
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视决策。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越是高层管理者,决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如此。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决策慎之又慎,否则,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决策不仅是单纯的决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从伦理意义上看决策,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对待决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决策要周密筹划,谨慎行事。从前一方面来说,《火攻篇》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君不能凭一时之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能以一时之愤而与敌交战。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决定是否行动。恼怒、怨愤可以重新高兴,而国家亡了则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则不能再重生。从后一方面来说,《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凡是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各种因素考虑周到;反之亦然。筹划周密、考虑周到就能取胜,相反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认真筹划呢?
管理者要注重人的因素。战争的胜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对此孙子兵法》多有论述。但是,在所有因素中,孙子更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人和”是诸要素的关键。谋攻篇》日“上下同欲者胜”。要做到“上下同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管理,二是关心爱护下属。在制度管理上,计篇》提出:“法令孰行?„„赏罚孰明?”行军篇》日:“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就是说,用政治教育士卒,用军法管理部队,才能战必胜攻必取。平时能教育士兵严格执行命令,战时士兵就能服从指挥;相反,就不会服从指挥。平时所以能令行禁止,是因为将帅与士兵的关系融洽。在关心爱护下属上,地形篇》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貉;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将帅平时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一样关心爱护,战时士兵就会与将帅一起赴汤蹈火;将帅平时对待士兵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战时士兵就会与将帅同生共死。
《孙子兵法》除以上主要伦理思想外,在经济伦理、生态伦理、职业伦理等方面也有所述及。今天,对《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可以使《孙子兵法》的思想更加完整、全面地展示给世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从现实意义上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篇:浅析《孙子兵法》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研读期末考试(论文)
姓名:* * * 专业:* * * * 学号:* * * * *
《
浅析《孙子兵法》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摘要:孙子论兵,以“道”为先,本文从“安国”“保民”的道德价值观、“爱卒”“善卒”的人道情怀、“德”“法”并用的治军策略和“五德”为纲的将帅修养等方面探讨了《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从而说明,正是从战争或军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出发,孙子才能展开他那具有无穷魅力的军事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
孙子不仅是中国古典军事学的奠基人,而且是古典军事伦理学的奠基人。在他的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他从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即军队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入手,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军人的价值理论,将帅道德规范及军人道德实践等一系列军事伦理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研究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精华,加强当代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孙子兵法》,以其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论断、深邃的哲理,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揭示了一些有关战争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2500多年来,历代兵家、学人对孙子思想进行了不曾间断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些克敌制胜的基本军事原则,而且在于它所包含的谋略思想和领导统御艺术,广泛应用于政治斗争、经营管理、领导决策、体育竞争、外交谈判乃至于人生处世的诸多方面;亦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伦理学思想。
在伦理思想方面,孙子与思想家孔子一样,也主张“厚爱其民”、“爱人”,讲求宗法道德规范。孙子高度重视“道”这一伦理学范畴的作用,把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同生共死,“上下同欲”即上下一 心视为“道”,引为取胜之本;强调体恤士卒、仁以带兵,“文”(仁爱)、“武”(刑罚)并举;崇尚功利,把“利合于主”、“非利不动”视为军事抗争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在道德规范方面,他强调将帅应有“智”、“信”、“仁”、“勇”、“严”“五德”,“五德”皆备,方可为大将,这些“德目”,也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的一贯要求。总之,闪烁其间的古代伦理学思想,可谓较为系统,较为丰富、值得后人去体味,去研究,并加以借鉴。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 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二 崇尚功利,强调“合于利而动”的军事价值观。
《孙子兵法》存世十三篇,不足六千字,可谓字字珠玑,据粗略统计,竟有四十八次提到“利”字。如《九地篇》中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中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早已脍炙人口;在《军事篇》中,孙子又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命题。可以说,“求利”、“趋利”是孙子确立的根本性的战略指导原则,也是其选择、运用战术的一条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孙子看来,“求利”是战争行为的主要目的,没有不求利益的战争,没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绝不轻易参战。在此,孙子一扫传统军事伦理的“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的说教,提出了“兵以利动”、“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的军事伦理思想。在当时那样一个时代,能够毫无顾忌地打出“利”字的大旗,一扫在他之前迂腐古板的传统军事伦理,把强烈的功利意识贯穿于他的著作之全部,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又顺理成章,可谓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此外,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既有重义轻利的主流伦理思想,如儒家;又有义利并举或崇尚功利的非主流的伦理思想,如墨家、法家等。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显然是对后一类的导引和昭示,其价值是异乎寻常的。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不可忽略这一点。三《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参考文献:
[1] 孙子兵法今译【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2] 孙子兵法辞典【M】.白山出版社,1993.[3]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 王联斌.论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第三篇:孟子伦理思想探析
孟子伦理思想探析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系别:政史系 班级:101班 姓名:牟晓琳 学号:12号
孟子的伦理思想探析
【摘要】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成分。儒家围绕着“仁”的精神,并结合前人的伦理要求,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时乃至现今社会发展要求道德规范。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一样,孟子几乎成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象征。孟子强调人文价值,崇尚道德自由,注重群体认同,突出理性本质。如果说,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但是,孟子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深化了儒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
伦理道德
孟子
【正文】一 孟子的性善伦理思想 1.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说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儒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性学说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们先天具有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①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看到即将掉进井里的孩子,无论是谁都会为之担忧,都会害怕孩子出问题。而这种担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所以孟子说人心是善的。②
2.性善论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动物无别的自然属性。孟子性善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并不否认人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人有四心,仁义礼智是四种道德意识,而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他规定并制约着人与人之间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可见孟子把人的社会属性规定为人性的本质。
孟子提出“养气”说,“我知言,我养吾浩然之气。”那么,何谓浩然之气呢?“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③所以“浩然之气”的养成是:“集义所生者”,靠的是日积月累,人们如果按照这种道德进行修养。那么,自己的道德境界就会不断的提高,最终达到一种正义在身从而无所愧怍,无所畏惧的道德境界。
3.性善论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孟子的人性善论虽然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但是在当时来说却是一种进步,尤其是孟子提出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实际上是论述了人的某种社会性。孟子的性善论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人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孟子所提倡的修养方法,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正所谓,“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谆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④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更要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古代的修身之道,从自我做起,从而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二 孟子的民本伦理思想 1.民本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精华所在。它贯穿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而经久不衰,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治国安邦统一天下的实践活动中的智慧和卓识。民本思想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关注,重视人们利益的政治学说。孟子民本思想是自周公以来儒家的重要治国思想,是一切开明进步政治家的显著特点,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周公,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将民本思想推向极致。2.民本伦理思想的深层发展
孟子的伦理思想应用到民本论中所以称为民本伦理思想,孟子民本伦理思想把人民看作政权的根基,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⑤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民本思想,并把民本思想纳入到施政纲领中。孟子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深刻系统的阐述了这一思想,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成者。3.民本伦理思想意义
民本思想是我国政治文明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⑥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对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 孟子的生命伦理思想 1.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对当代生命伦理问题,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孟子的学说中处处体现了对生命的人文关注。标榜了理想人生的发展途径和所要达到的程度,生命常常是和“义”“利”联系在一起谈的,因为生命包括较低的物质层面的追求和高尚的道德精神追求。谈孟子对生命的关怀,可以避开政治因素,阶级因素。单纯的讲对人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孟子说“舍生取义”,崇尚仁义是孟子最鲜明的观点。从孟子整体的思想分析其义利之辨,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而“义”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精神的追求可以使人自身得到提高和发展。2.“舍生取义”体现出的生命价值
孟子的学说关注现实的人生,为现实人生理想提出形而上的生存模式。他重视人对生命现实而积极的态度,注重个体生命价值与精神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统一。孟子的生命伦理是典型的儒家生死智慧的精华,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是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注,它不仅关注人的生死时间和生存寿命,而且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人的价值。⑦“舍生取义”不是对生命的看低,因为孟子看到了生命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方面,没有了精神生活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生命的价值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在乎人生的意义。3.孟子生命伦理思想的意义
人用自己的思想意志培养意气感情,用精神的力量控制自己在“义”和“利”之间的取舍,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人不仅具有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和追求,也有提高人格价值和思想境界的精神需要。“舍生取义”是孟子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不会因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而消退其光辉。这种对生命伦理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生存的物质层面。他提示我们,只有精神世界的丰富,人生内容的多彩,人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四 孟子的消费伦理思想 1.消费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孟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是孟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同类事物具有共同性,肯定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他主张寡欲,反对奢侈消费。孟子认为人作为一个具有共同性,在肯定人们共同本能欲望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们对这些本能欲望的追求,肯定了人们对物质的生活消费的追求,孟子把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消费作为“王天下”的基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孟子消费伦理思想的深层理解
孟子认为物质资料对伦理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生活消费,才有可能对其进行道德教化,所以他不反对人们对物质生活消费的追求。同时,他把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消费作为一种手段,其真正目的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以实行他的“仁政”主张。孟子的整个消费思想是以社会伦理规范为指导的,他反对浪费,反对贵族式的奢侈浪费的生活,反对纵欲,主张量入为出,认为人们应根据自身的地位和经济收入进行消费。⑧主张追求精神消费,孟子认为人应追求一种高质量高档次的消费,应以仁义礼智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不能太在乎物质生活消费。3.孟子消费伦理思想的意义
孟子强调经济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一方面要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消费水平,他认为经济制度的安排应同时考虑到这两方面的提升。孟子的消费伦理思想虽说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但其中许多精华部分对我们当今社会仍让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五 孟子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孟子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瑰宝,深入揭示和发掘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现代化为根本特征的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如此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如此强烈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并没有建立起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和实践形式。⑨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化转化的最后根据应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孟子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要推进我国德育的进程,我们必须在总结吸收外来伦理传统和伦理观念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敬重态度,进行一番整理和思考,使中国德育现代化观念得以发展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陈春莲.论孟子的性善伦理思想[J].北京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2]
潘丽.论孟子的性善论[J].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年第一期
[3] 董洪丽.孟子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4] 汪帆.论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成都理工大学,2001年8月
[5] 刘夏.孟子民本伦理思想及其价值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葛晓丽.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葛元.孟子舍生取义思想中的生命伦理思想[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第26卷第一期
[8] 朱华.孟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浅析[J].经济师,2006年第3期 [9] 刘林丽.孟子伦理思想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第四篇:孙子兵法范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孙子兵法》是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孙武被后世尊为孙子、“兵圣”、“世界兵学鼻祖”。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第三篇《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前三篇说的是战略运筹。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此三篇是作战指挥。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此四篇是战场机变。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此五篇是军事地理。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孙子的管理思想。例如“分数”系统管理思想、孙武指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势篇》。孙武认为,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军队的组织编制方面的问题。以“分数”加强管理,就是依靠各级组织、编制机构发挥作用。“分数”系统管理思想的目标是统帅“三军之众”,其管理的组织性和严密性应像“常山之蛇”那样,身体各部 位都能相互照应,达到“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九地 篇》。
“文武”相济的管理方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管理方法,是孙武在《行军篇中提出来的。“令之以文”,所谓“文”,是“仁”也。用于管理,就是坚持不懈地对被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讲道理,明情理的“软”管理。“齐之以武”,所谓“武”,是指“法也。用于管理,就是辅之以法纪来统一行动。是讲法度,申纪律的“硬”管理。简言之,文,就是思想教育;武,就是纪律约束。《孙子兵法》中“文武”相济管理方法的独 到之处具体体现在:一是把感情注入管理之中。孙子的感情注入,是把管理建立在上下级相互爱戴、信赖的基础上,建立在关系融洽的基础上。一方面,孙子强调“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篇》。就是说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把士兵和部属当“婴儿” “、爱子”看待,上下一致,安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这种仁爱士卒的情感投入是古今中外治军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今天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爱护部属和职工主要
表现在关心职工疾苦,注重他们的物质生活,重视职工的文化生活,关心职工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这样才能把职工的个人 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拴在一起,从而大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将孰有能”的管理人才标准、为将的能力,是军队高层次管理人才素质上的要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乃国家安危所系其选,必慎动求全;其任,必郑重其事,事事不可草率从事。孙子在《计篇》中,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时,把“将孰有能”列到比较敌对双方七个取胜重要条件的第二位,可见孙子对军 队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视。《地形篇》,身先士 卒,敢于负责,是勇的形象;军纪严明,章法威严,赏功罚过,不徇私情,是严的标志。把 这五个方面联在一起,是有智谋、有信义、有爱心、有魄力、有威严。这样的将 才是“有能”之将,才是能带兵,会管理的有用之才。
从孙子兵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现代的管理思想。
未战庙算,以道为首—战略计划思想(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没有航向的帆船,任何风向都是逆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管理思想。因敌制胜,践墨随敌—灵活管理思想
上兵发谋,出奇制胜—市场竞争谋略
治众如治寡——组织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第一是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第二是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第三是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孙子兵法》应该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
第五篇:浅谈孙子兵法
浅谈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这四个字好像从小就知道了。在我的印象中,对这四个字的认识就是来自许许多多的的电视剧,无论古装武打,还是聊斋灵异,亦或是现代商业谍战,仿佛在台词中总会出现那么一句孙子兵法。再后来,学的知识多了,看的书也多了,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聪明绝顶,计谋过人,而他所用的计谋,就是出自《孙子兵法》。生活中常常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美人计,等等。以上就是在我之前的生活里所知晓的《孙子兵法》。
但在今天,我仔细了解了《孙子兵法》了内容之后,对它更是崇敬以及膜拜。以前就有听过一些讲座,说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古代作战,甚至在现代,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也依旧是处理各种各样关系的标准。
《孙子兵法》是由我国春秋时期吴国将领,孙武所作。真的是难以想象,一个古人思想究竟缜密到了什么程度才能写出这样精深的著作。甚至怀疑,孙武是不是穿越回古代的现代人。
《孙子兵法》一共分为十三篇,从多作战的思考,作战的准备,到作战的具体方面都涉及到了。分别命名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其中,始计的“兵者,诡道也。”总的概括了用兵打仗的最根本基础的道理。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谋攻里的总结,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作为未来走上讲台的我们,我觉得能理解并灵活运用孙子兵法中的一些理念会有助于我们与学生沟通,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与学生沟通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有了缺点错误,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提出能解决的意见。孙子兵法中的许多谋略也可以活用为对学生的沟通之术,巧妙的“制服”学生,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就比如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觉得学生出了问题,要与学生沟通。在这之前就必须先弄清楚情况,查明原因,并做以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
还有,“上兵伐谋”教会我们要通过委婉幽默的语言和不同寻常的做法,以柔克刚,使学生心悦诚服。
“出奇制胜”这些的最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成语,只要我们能结合《孙子兵法》加以理解运用,就能帮助我们在教育的事业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孙子兵法》的一些浅显的见解。这部典籍深刻而有内涵,需要我们用生活用时间来仔细的慢慢的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