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贺凤玲
新媒体,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体,电子杂志,IPTV等等。
从狭义上来说,新媒体就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一一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被称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被称为第二媒体,基于图像传播的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而新型的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则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
在此,我们采用广义的新媒体概念,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民主参与性与全面渗透性,日益成为民意、民权表达的重要平台,从而改变了公众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能力以及与民众沟通的艺术水平,以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也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
2010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标志性的一页。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是最先进的生产力, 也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快速通道。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成功应对突发事件,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对我们党建设、运用和管理新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推动新媒体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走向进步的必然选择。2008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调查认为, 中国目前拥有约130 万个BBS 论坛, 居全球第一。网上民意直达高层,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党对新媒体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新媒体在媒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担负起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然而,新媒体是双刃剑,利弊共存。挑战携机遇悄然而至。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集中民智、汇聚民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渠道。”温家宝总理依据网络信息,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每年“两会”,网民都会以“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方式,共商国是、建言献策。
第二,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抢占这块舆论的新阵地。如人民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市的“千龙网”、湖南的“红网”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进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汶川大地震,亿万网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其自发的爱国言论和行动,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中国互联网再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多网民的影响力。”
第三,加强舆论监督,保障权力在法治环境下运行。如华南虎事件、抗震救灾中卫生厅干部打人事件等。今年下半年,人民网与中组部监督局合作,开设“12380网络举报中心”,收集群众举报官员腐败和不作为邮件,为反腐败开启一扇新窗口,提供一个新途径。
(二)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新媒体以它独有的信息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挑战传统的话语体系,改变了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管理形成挑战。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网络和手机传言:“中国地震局警告,北京5月12日晚将出现二至六级地震。”这条假消息一度引发群众恐慌。尽管相关部门多次辟谣,也很难立即消除负面影响。领导干部遇到新媒体这一新事物后,面临着判断、决策、治理等一系列新课题,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如何科学而理性地面对新媒体,运用民主政治利器,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等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二,对党的执政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西方媒体也曾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法轮功、藏独、疆独、台独等反动势力,在境外开办了反动中文网站;拉萨暴力事件后,西方媒体把一张武警在影片中扮演僧侣的历史照片当作新闻照片,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在国外激起轩然大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上的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攻击与反攻击将更加频繁。和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而艰巨。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扭转劣势的难度将会成倍地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第三,对意识形态管理形成挑战。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已出现新的舆论形成、发展机制。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方面,传统媒体正逐步让位于新媒体。网民对社会的真实印象、对公共权力的真实评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当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诉求不断积聚,在一定时间内突然进发,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可能会超过一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如何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将考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条件下提高管理能力的对策
新媒体对领导对象环境的改变,源于信息技术的民主化提供了政治民主化的方式与途
径,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与手段来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手段和途径,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1.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媒体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新时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新媒体发展的全局。依然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抓好宣传工作服务于党的工作,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根本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指导新闻舆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上来。
2.运用新媒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利用新媒体,借助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新媒体终端,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快捷、及时地获取知识,是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最便捷的“工具”。目前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和外网,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性,开发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学习的平台,为党建工作服务。
3.运用新媒体,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各单位应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设立在线交流平台,形成群众和领导干部的互动,增强干部与基层的联系,使领导能更好的体察“民声”,更充分的体现“亲和力”,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4.运用新媒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贺国强在考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利用新媒体,传达党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要把党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统一起来;把握舆论导向和重大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以正面宣传为主和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各单位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发挥评论的引导作用,加强互动,集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形成合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一)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
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在网上开博客,和网友交流探讨政务,了解民情,共商对策,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7年6月,由人民论坛杂志社和人民网时政频道联合进行了“党政干部阅读习惯”网络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网络进行阅读的党政干部占到26.96%,仅次于通过书籍阅读的28.55%,但是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通过报纸和杂志进行阅读的24.02%和19.64%,说明党政干部接受新媒体的速度加快,程度更深。
2009年6月进行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中,50.5%的受访干部认为,网络给传统阅读带来了较大冲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的方式在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较为流行,且得到较多肯定。调查发现,一些干部不喜欢网络阅读的原因有三:一是知识水平受限,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干部上网的难度越大;二是受办公条件与设备局限;三是不认同网络阅读的效果。网络阅读所提供的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为阅读行为带来的方便快捷很快得到了广大领导干部的青睐。与此同时,网络阅读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造成读者信息超载重负以及浅阅读现象的盛行。当信息生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时,受众不可能再细嚼慢咽,他们本能的应激反应就是浅阅读。而这种快餐式的浏览取代了对文本的细读与思考,实用化的阅读遮蔽了对经典的品味与学习,那么,读者的心灵就难以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滋养与润泽。总体而言,党政干部利用网络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习惯,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比传统的书籍获取方式更加迅捷、全面,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信息教育,领导干部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他自身学习和工作决策的意识、觉悟和心理等品质,可以称为“信息品质”。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两位一体构成了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良好的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人们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尤其是担负着领导和管理责任的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推行,科学、民主、高效、公正、透明日益成为信息时代执政的最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执政党职能的有效履行,有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要通过参加专业教育和讲座教育来实现。专业教育是领导干部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形式下,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起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的内容应当包括网络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案例和知识,使领导干部的知识学习和工作实践自然地联系起来。讲座是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学习手段。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教育讲座,领导干部可以及时了解世界信息应用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同行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具体应用方案,从而为加强和筹划所属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拓宽思路。所以,要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继续教育,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培训计划,让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有关学习班、专业讲座、业务培训等。培养竞争意识和及时占有信息的能力,不是通过几节专业课程和几次概念讲座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平时要注意自我培养和学习。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参加远程网络教育,有效地配合自学。只有这样的学习培养,才能培养发现信息的敏感性,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精华,使领导干部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分析、判断、交流能力,拓宽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渠道。
(二)提高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
信息学认为,信息渠道是信息源的信息能否高效到达信宿、也即信息接受客体的关键。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开放性的结构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信息渠道,其社会话题聚焦和事件组织有着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突发性等特点。处理和把握控制得不好,对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很容易造成冲击,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尤其是由此
引发的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的稳定破坏极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努力研究并提高网络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积极探索新条件下做好民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改进网络舆论宣传工作,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网络互动的话语主导权掌握在执政党的手中,保证改革、发展大业健康有序进行。
(三)提高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
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包括探寻、理解、分析、表达各种信息和想法、把握互动关系的能力,缺乏沟通能力就无法进人网络互动状态,更无法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因此,在网络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已经模糊化,因为它既包含了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包含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相互转化。领导干部具备了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侧重于从党的执政角度考虑问题,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了网络言论的平等又容易掌握网络互动的主控权。在自觉勤奋的网络互动中吸收网络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四)提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能力。
针对新媒体中出现的汹涌民意,一些领导干部往往采取回避、拖延、捂盖、封堵等方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使自己陷于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问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一是要对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真相。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三是要以新媒体的速度与新媒体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澄清事实真相,报告政府对于问题处理的意见、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民众的激愤,铲除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土壤,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五)提高主动了解舆情、引导舆论能力。
新媒体表达的信息和舆论形成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反映的是原生态的民众的声音,因而新媒体舆情是社会上各种矛盾最直接的反映。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舆情,并由此发现和洞察各种社会矛盾,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化解这些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可以避免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同时,及早了解新媒体舆情,还有利于政府抓住舆论引导的时间和机会,尽早地对新媒体舆沦进行引导。政府网站是舆论引导最权威和最有利的工具,应运用政府网站建立常态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在新媒体舆论存在争议以及谣言四起、公众迷茫的时候,人们最希望得到权威、真实的信息。这时候政府网站应该站出来,在第一时间发布政府官方的信息和观点,及时回应民意诉求,与公众进行充分地对话、交流与沟通,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六)提高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除了指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载体的运用能力(包括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编辑与传播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新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载体网络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以及多媒体即时传输工具的运用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指对于新媒体舆情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通过新媒体进行表达、沟通、动员以及舆论引导的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领导干部就必须亲身加入到新媒体社会中来,以普通平民的身份参与新媒体活
动,成为新媒体虚拟社会中的网络人。只有投身于新媒体世界,做一个网络人,才能深入、及时地了解网络舆情的状况,体察民情、民意:才能了解新媒体交流、沟通的语境,从而更有效、更有技巧、更艺术地应对新媒体的民意、民权诉求。
总之,新媒体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公共领域,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应对新媒体的问题,实质是应对民意、民权的问题。及时有效主动应对新媒体,是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就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舆论的影响及现状,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的策略、方式和方法,运用高超的智慧和艺术处理新媒体反映的民意诉求。
第二篇: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定稿]
摘要:当今时代,新媒体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即时化、多样化、便捷化、国际化。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领导干部管理的影响、现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快速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同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正确有效引导舆论是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领导干部;管理能力:提升
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民主参与性与全面渗透性,日益成为民意、民权表达的重要平台,从而改变了公众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能力以及与民众沟通的艺术水平,以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也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新媒体在媒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担负起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然而,新媒体是双刃剑,利弊共存。挑战携机遇悄然而至。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集中民智、汇聚民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渠道。”温家宝总理依据网络信息,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每年“两会”,网民都会以“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方式,共商国是、建言献策。
第二,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抢占这块舆论的新阵地。如人民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市的“千龙网”、湖南的“红网”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进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汶川大地震,亿万网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其自发的爱国言论和行动,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中国互联网再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多网民的影响力。”
第三,加强舆论监督,保障权力在法治环境下运行。如华南虎事件、抗震救灾中卫生厅干部打人事件等。今年下半年,人民网与中组部监督局合作,开设“12380网络举报中心”,收集群众举报官员腐败和不作为邮件,为反腐败开启一扇新窗口,提供一个新途径。
(二)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新媒体以它独有的信息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挑战传统的话语体系,改变了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管理形成挑战。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网络和手机传言:“中国地震局警告,北京5月12日晚将出现二至六级地震。”这条假消息一度引发群众恐慌。尽管相关部门多次辟谣,也很难立即消除负面影响。领导干部遇到新媒体这一新事物后,面临着判断、决策、治理等一系列新课题,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如何科学而理性地面对新媒体,运用民主政治利器,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等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二,对党的执政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西方媒体也曾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法轮功、藏独、疆独、台独等反动势力,在境外开办了反动中文网站;拉萨暴力事件后,西方媒体把一张武警在影片中扮演僧侣的历史照片当作新闻照片,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在国外激起轩然大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上的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攻击与反攻击将更加频繁。和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而艰巨。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扭转劣势的难度将会成倍地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第三,对意识形态管理形成挑战。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已出现新的舆论形成、发展机制。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方面,传统媒体正逐步让位于新媒体。网民对社会的真实印象、对公共权力的真实评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当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诉求不断积聚,在一定时间内突然进发,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可能会超过一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如何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将考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条件下提高管理能力的对策
新媒体对领导对象环境的改变,源于信息技术的民主化提供了政治民主化的方式与途径,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与手段来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手段和途径,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一)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
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信息教育,领导干部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他自身学习和工作决策的意识、觉悟和心理等品质,可以称为“信息品质”。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两位一体构成了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良好的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人们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尤其是担负着领导和管理责任的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推行,科学、民主、高效、公正、透明日益成为信息时代执政的最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执政党职能的有效履行,有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要通过参加专业教育和讲座教育来实现。专业教育是领导干部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形式下,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起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的内容应当包括网络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案例和知识,使领导干部的知识学习和工作实践自然地联系起来。讲座是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学习手段。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教育讲座,领导干部可以及时了解世界信息应用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同行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具体应用方案,从而为加强和筹划所属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拓宽思路。所以,要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继续教育,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培训计划,让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有关学习班、专业讲座、业务培训等。培养竞争意识和及时占有信息的能力,不是通过几节专业课程和几次概念讲座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平时要注意自我培养和学习。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参加远程网络教育,有效地配合自学。只有这样的学习培养,才能培养发现信息的敏感性,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精华,使领导干部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分析、判断、交流能力,拓宽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渠道。
(二)提高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
信息学认为,信息渠道是信息源的信息能否高效到达信宿、也即信息接受客体的关键。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开放性的结构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信息渠道,其社会话题聚焦和事件组织有着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突发性等特点。处理和把握控制得不好,对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很容易造成冲击,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尤其是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的稳定破坏极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努力研究并提高网络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积极探索新条件下做好民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改进网络舆论宣传工作,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网络互动的话语主导权掌握在执政党的手中,保证改革、发展大业健康有序进行。
(三)提高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
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包括探寻、理解、分析、表达各种信息和想法、把握互动关系的能力,缺乏沟通能力就无法进人网络互动状态,更无法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因此,在网络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已经模糊化,因为它既包含了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包含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相互转化。领导干部具备了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侧重于从党的执政角度考虑问题,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了网络言论的平等又容易掌握网络互动的主控权。在自觉勤奋的网络互动中吸收网络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四)提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能力。
针对新媒体中出现的汹涌民意,一些领导干部往往采取回避、拖延、捂盖、封堵等方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使自己陷于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问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一是要对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真相。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三是要以新媒体的速度与新媒体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澄清事实真相,报告政府对于问题处理的意见、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民众的激愤,铲除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土壤,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五)提高主动了解舆情、引导舆论能力。
新媒体表达的信息和舆论形成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反映的是原生态的民众的声音,因而新媒体舆情是社会上各种矛盾最直接的反映。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舆情,并由此发现和洞察各种社会矛盾,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化解这些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可以避免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同时,及早了解新媒体舆情,还有利于政府抓住舆论引导的时间和机会,尽早地对新媒体舆沦进行引导。政府网站是舆论引导最权威和最有利的工具,应运用政府网站建立常态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在新媒体舆论存在争议以及谣言四起、公众迷茫的时候,人们最希望得到权威、真实的信息。这时候政府网站应该站出来,在第一时间发布政府官方的信息和观点,及时回应民意诉求,与公众进行充分地对话、交流与沟通,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六)提高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除了指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载体的运用能力(包括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编辑与传播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新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载体网络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以及多媒体即时传输工具的运用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指对于新媒体舆情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通过新媒体进行表达、沟通、动员以及舆论引导的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领导干部就必须亲身加入到新媒体社会中来,以普通平民的身份参与新媒体活动,成为新媒体虚拟社会中的网络人。只有投身于新媒体世界,做一个网络人,才能深入、及时地了解网络舆情的状况,体察民情、民意:才能了解新媒体交流、沟通的语境,从而更有效、更有技巧、更艺术地应对新媒体的民意、民权诉求。
总之,新媒体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公共领域,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应对新媒体的问题,实质是应对民意、民权的问题。及时有效主动应对新媒体,是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就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舆论的影响及现状,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的策略、方式和方法,运用高超的智慧和艺术处理新媒体反映的民意诉求。
第三篇:全媒体背景给教学带来哪些影响
模块二
1.全媒体背景给教学带来哪些影响?
答:让教学更加直观,同时学生看的更加明白。学生可以接触的并受其影响的媒介:书刊、电影、广播、电视、手机、电脑、MP3、MP4、网络、户外广告屏…..网络论坛、游戏、微博、微信…..2.“翻转课堂”给我们的传统课堂观念带来哪些革命?
答:“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在家中听课然后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疑问,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以视频授课为标志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应用,加速了“翻转课堂”的实现。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角色发生的变化,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第四篇: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给安置工作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为应对“入世”挑战,引导农民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序流动,根据江苏省的统一部署,泰兴市从
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给优抚安置工作带来的影响
我国改革前的户籍制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退役士兵安置方针政策是在农业、非农业这一户籍制度大框架下制定形成的。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之分,这给做好安置工作带来了不少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1、给安置工作的思维模式带来冲击
我国过去户籍制度已实行50多年,无论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长期习惯于城镇户口、农业户口这种制度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即使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仍然如此。退役士兵安置实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城镇户口由政府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办法进行安置,农业户口的政府不负责安置,只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些政策,退役士兵了解,政府机关熟悉。退役士兵对照政策“对号入座”,政府机关依照政策“定式操作”。户籍制度改革了,没有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之分,退役士兵的欲望思维在调整,政府机关的工作思维不适应。
2、给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新要求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没有了城镇户口、农业户口之分,市民统称居民,不少的退役士兵就提出,同为居民,待遇应该均等,农村入伍退役士兵提出,同样按照法律服兵役,尽义务,但是,城镇户口的服役期满回来,政府安排工作,不安排工作的,享受政府自谋职业补助。因此,他们提出:城镇户口、农村户口退役士兵权益和义务应均等,要统一,不能歧视,一视同仁,不能一个政府两个政策等。
3、给国家安置方针政策带来挑战
我国现行的优抚安置方针政策是过去长期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它为国家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调控指导作用,维护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过去以“户口”性质为依据制定的退役士兵安置方针政策面临新的挑战。
4、给国家、地方财政增大了负担
户籍制度改革后,如果按照城市居民权益均等的原则,政府势必要加大财政投入。退役士兵安置补助金,就是重要的一个面。我们泰兴全市每年退役士兵约750人左右,城镇户口的约300人左右(含转业士官50人左右)。从2003年开始,我市对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行改革,对城镇退役士兵全面推行自谋职业为主,安置就业为辅的就业办法,动员鼓励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积极自谋职业,政府发给自谋职业补助金。对农村退役士兵发给2000元的生产生活补助。2003年共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补助金和生产生活补助费410万元。如果退役士兵全部按居民户口即作为城镇户口安置,安置数量将会增长150。政府每年需增发一次性补偿金617万元。这无疑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
三、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新形势下的安置工
作的对策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法制性、政策性、社会性。做好安置工作,对巩固国防,促进部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退役士兵安置难矛盾日趋突出和尖锐。一是安置人数越来越多,二是企业改制,用工制度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安置模式已不复存在,三是安置渠道狭窄,政府安置工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少。四是即是实行货币安置,经济发达地区由地方财政负担,另操作,矛盾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实行统筹,这既无法律依据,且统筹难度大;五是货币安置的标准不尽统一,产生攀比等新矛盾。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原有的矛盾没有得到有缓解,新的矛盾接踵而至,从根本上解决安置难的问题已刻不容缓,改革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已迫在眉睫。作为政府安置工作职能部门退役士兵的“娘家”,我们要敢于进言,有新作为,以改革的精神认真做好安置工作,从根本上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我们的粗浅设想是否可从四个方面改革现行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
1、取消征兵工作中的农业、非农指标。农业与非农征兵指标的下达是户籍制度改革前征兵工作的需要,也是减轻政府安置压力的有效措施。在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应取消征兵工作中的农业与非农指标,同时,取消《优待安置证》农业、非农不同的发放对象。
2、统一“城乡”征兵文化条件。现行征兵工作中对应征青年确定了城镇户口的青年高中文化,农业户口的初中文化,户籍制度改革,难以区分城镇与农村,不应采取不同的征兵文化条件。
3、全面推行自谋职业,实行货币安置。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户口性质,其安置工作量必然成倍增加,鉴于目前安置渠道越来越狭窄,调控手续越来越少。因此,全面推行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发给自谋职业补助金,实行货币安置,这是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必由之路。而且,这种办法已逐步被广大退役士兵所接受,现在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是由省级政府依据居住农村和居住城区以有无责任田为依据,统一制定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对居住农村有一份责任田的退役士兵其自谋职业补助金适当低一点,居住城区无责任田的退役士兵略高一点全省统一标准。由县(市区)级政府统筹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
4、修改《兵役法》和《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以法定形式调整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方针政策促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更好地为巩固国防服务,一为军队建设服务,进而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作贡献。一是取消城镇户口、农村户口退役士兵不同待遇的规定,均视为政府安置对象;二是将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纳入国防预算,提高退役士兵退伍费发放标准,或增发退役士兵安置费,由部队一次性发给退役士兵;三是退役士兵在部队一次结清后,地方政府不再负责安置工作,地方安置部门只办理接收报到登记,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培训、开发使用两用人才、档案保管。兵役机关负责办理预备役登记。
以上调查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给优抚安置工作带来
泰州市民政局优抚处:
按照民政部、省、泰州市厅局《关于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对优抚安置工作影响与对策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近日我们组织力量,采取座谈走访、个别了解、查阅资料等办法,对户籍制度改革给优抚安置工作带来的影响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为应对“入世”挑战,引导农民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序流动,根据江苏省的统一部署,泰兴市从
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实行新的标准后,所需经费数量大,越是老区,优抚对象数量多,地方财政压力越重。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央财政必须要加大投入,负责大部分优待抚恤金。
3、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调整退役士兵安置政策
退役士兵接受安置工作一年一度,从根本上解决安置难的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认为是否应从四个方面改革现行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
⑴取消征兵工作中的农业、非农指标。
⑵统一“城乡”征兵文化条件。现行征兵工作中对应征青年确定了城镇户口的青年高中文化,农业户口的初中文化,户籍制度改革,难以区分城镇与农村,不应采取不同的征兵文化条件。
⑶全面推行自谋职业。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户口性质,退役士兵全面推行自谋职业,政府依照退役士兵是否占有耕地,统筹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
⑷修改《兵役法》和《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以法定形式完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一是取消城镇户口、农村户口退役士兵不同待遇的规定;二是提高退役士兵退伍费发放标准,将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纳入国防预算,由部队纳入退伍费一次发给退役士兵;三是退役士兵由部队一次结清后,地方政府不再负责安置工作,地方安置部门办理接收报到登记,两用人才开发,档案保管。兵役机关办理预备役登记。
以上调查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五篇: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给安置工作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按照民政部、省、泰州市厅局《关于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对安置工作影响与对策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近日我们组织力量,采取座谈走访、个别了解、查阅资料等办法,对户籍制度改革给安置工作带来的影响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就对策和应变措施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为应对“入世”挑战,引导农民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序流动,根据江苏省的统一部署,泰兴市从××年月日起,全面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非农户口、地方城镇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各种户口性质,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居民户口”,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对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城市化建设步伐,具有积极意义。
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给优抚安置工作带来的影响
我国改革前的户籍制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退役士兵安置方针政策是在农业、非农业这一户籍制度大框架下制定形成的。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之分,这给做好安置工作带来了不少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⒈给安置工作的思维模式带来冲击
我国过去户籍制度已实行多年,无论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长期习惯于城镇户口、农业户口这种制度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即使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仍然如此。退役士兵安置实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城镇户口由政府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办法进行安置,农业户口的政府不负责安置,只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些政策,退役士兵了解,政府机关熟悉。退役士兵对照政策“对号入座”,政府机关依照政策“定式操作”。户籍制度改革了,没有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之分,退役士兵的欲望思维在调整,政府机关的工作思维不适应。
⒉给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新要求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没有了城镇户口、农业户口之分,市民统称居民,不少的退役士兵就提出,同为居民,待遇应该均等,农村入伍退役士兵提出,同样按照法律服兵役,尽义务,但是,城镇户口的服役期满回来,政府安排工作,不安排工作的,享受政府自谋职业补助。因此,他们提出:城镇户口、农村户口退役士兵权益和义务应均等,要统一,不能歧视,一视同仁,不能一个政府两个政策等。
⒊给国家安置方针政策带来挑战
我国现行的优抚安置方针政策是过去长期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它为国家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调控指导作用,维护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过去以“户口”性质为依据制定的退役士兵安置方针政策面临新的挑战。
⒋给国家、地方财政增大了负担
户籍制度改革后,如果按照城市居民权益均等的原则,政府势必要加大财政投入。退役士兵安置补助金,就是重要的一个面。我们泰兴全市每年退役士兵约人左右,城镇户口的约人左右(含转业士官人左右)。从××年开始,我市对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行改革,对城镇退役士兵全面推行自谋职业为主,安置就业为辅的就业办法,动员鼓励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积极自谋职业,政府发给自谋职业补助金。对农村退役士兵发给元的生产生活补助。××年共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补助金和生产生活补助费万元。如果退役士兵全部按居民户口即作为城镇户口安置,安置数量将会增长。政府每年需增发一次性补偿金万元。这无疑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
三、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新形势下的安置工作的对策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法制性、政策性、社会性。做好安置工作,对巩固国防,促进部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退役士兵安置难矛盾日趋突出和尖锐。一是安置人数越来越多,二是企业改制,用工制度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安置模式已不复存在,三是安置渠道狭窄,政府安置工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少。四是即是实行货币安置,经济发达地区由地方财政负担,另操作,矛盾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实行统筹,这既无法律依据,且统筹难度大;五是货币安置的标准不尽统一,产生攀比等新矛盾。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原有的矛盾没有得到有缓解,新的矛盾接踵而至,从根本上解决安置难的问题已刻不容缓,改革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已迫在眉睫。作为政府安置工作职能部门退役士兵的“娘家”,我们要敢于进言,有新作为,以改革的精神认真做好安置工作,从根本上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我们的粗浅设想是否
可从四个方面改革现行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
⒈取消征兵工作中的农业、非农指标。农业与非农征兵指标的下达是户籍制度改革前征兵工作的需要,也是减轻政府安置压力的有效措施。在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应取消征兵工作中的农业与非农指标,同时,取消《优待安置证》农业、非农不同的发放对象。
⒉统一“城乡”征兵文化条件。现行征兵工作中对应征青年确定了城镇户口的青年高中文化,农业户口的初中文化,户籍制度改革,难以区分城镇与农村,不应采取不同的征兵文化条件。
⒊全面推行自谋职业,实行货币安置。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户口性质,其安置工作量必然成倍增加,鉴于目前安置渠道越来越狭窄,调控手续越来越少。因此,全面推行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发给自谋职业补助金,实行货币安置,这是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必由之路。而且,这种办法已逐步被广大退役士兵所接受,现在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是由省级政府依据居住农村和居住城区以有无责任田为依据,统一制定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对居住农村有一份责任田的退役士兵其自谋职业补助金适当低一点,居住城区无责任田的退役士兵略高一点全省统一标准。由县(市区)级政府统筹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
⒋修改《兵役法》和《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以法定形式调整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方针政策促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更好地为巩固国防服务,一为军队建设服务,进而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作贡献。一是取消城镇户口、农村户口退役士兵不同待遇的规定,均视为政府安置对象;二是将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纳入国防预算,提高退役士兵退伍费发放标准,或增发退役士兵安置费,由部队一次性发给退役士兵;三是退役士兵在部队一次结清后,地方政府不再负责安置工作,地方安置部门只办理接收报到登记,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培训、开发使用两用人才、档案保管。兵役机关负责办理预备役登记。
以上调查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