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与杜威的际遇看“国学”

时间:2019-05-13 16: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孔子与杜威的际遇看“国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孔子与杜威的际遇看“国学”》。

第一篇:从孔子与杜威的际遇看“国学”

从孔子与杜威的际遇看“国学”

作者:张海燕文章来源:学术前沿

孔子是中国古代圣人,杜威是美国现代哲学家,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看,二者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思想却往往能穿越时空的悬隔,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意义的关联。1919年10月20日是旅华中的杜威六十岁生日,蔡元培在杜威生日晚宴上,即以“孔子与杜威”为题发表贺词。蔡氏之所以将二人并举,不仅认为杜威恰与孔子是同月同日生,更是由于他发现孔子与杜威思想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与契合点。无独有偶,1920年,在西方有着“实用主义神圣家族家长”之称的杜威,亦被中国的一所大学在授予名誉学位时誉为“孔子二世”(SecondConfucius)。而且,据随同杜威一起访华的他的女儿露西•杜威多年后回忆说,在杜威旅华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当人们介绍他时常将之比作孔子。

我们知道,杜威系于1919年4月30日由日本乘船抵达上海开始他两年多的访华讲学,他抵华三天之后中国便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崇“德”(民主)、“赛”(科学)二先生,抨击“孔老先生”(胡适语)、“孔二先生”(吴虞语)创立的孔教。杜威的中国弟子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盛赞吴虞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这昭示了“五四”时期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倾向。诚然,“五四”时期所谓“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乃是“打孔家店”之讹传,但“打”与“打倒”并无大异,都是骂的暴力化。那么,“五四”时人又何以把当红的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与过气且遭人人喊打的孔子联系在一起呢?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原来,在“五四”的文化精英们看来,孔子自是孔子,“孔家店”自是“孔家店”,儒家的原生形态与流变形态虽不无连带关系,但绝非一物。他们高喊“打(倒)孔家店”,旨在冲击孔子思想中被后世统治者所强化的礼教,反对用两千年前的价值观念束缚今人的现实生活。相反,他们并不一般地否定孔子古圣先贤的历史地位,而且还着力发掘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以与西方先进文明相衔接。如指出礼教吃人的吴虞亦承认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提倡“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胡适则从原始儒家中发掘出人文主义、合理主义和自由精神等思想资料。而蔡元培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演说中,虽则承认孔子是中国旧文明的代表而杜威是西洋新文明的代表,但又认为在旧文明中必有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内容,孔子倡导平民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和注重实践经验等都契合于实用主义的精神。大体讲来,“五四”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们,对待孔子,一方面要消解历代叠加其上的宗法专制主义的中世纪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试图发掘其现代性、人民性的思想元素。也就是说,在“五四”时期轰轰烈烈打破孔子的旧偶像的同时又在悄然重塑新的孔子形象。

1919年12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和“再造文明”的文化建设纲领。胡适之所以热心于整理国故,一是为了剔除“国渣”,二是为了寻找“国粹”。所谓“国粹”,即是那些与西学相近的因子,阐发

与光大它,以便使我们吸取西学时能够做到“心安理得”,并取得历史连续性的观念。胡适的此番苦心,却遭到陈独秀的讥讽,陈说:“现在中国社会思想上堆满了粪秽,急需香水来解除臭气,我们只须赶快制造香水要紧,可是胡适之……要在粪秽里寻找香水,即令费尽牛力寻出少量香水,其质量最好也不过和别的香水一样,并不特别神奇。”(《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当然,陈独秀这种对待传统思想与本土文化的激烈言辞,并不代表“五四”的思想主流。只是因为后来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得包括“整理国故”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建设工程未克完成,成为半拉子工程。

当然,由于时空间距的悬殊与历史文化的差异,孔子与杜威的思想之间自然有着诸多不同。但也毋庸否认,二者之间确在抽象意义上有某种相通或相似的地方。古圣先贤的大智慧与真精神,无论古今中西,总是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理论视域揭示了真理之一角,蕴涵着某些超绝时空的普世性、永恒性的东西。美国汉学家狄百瑞在《儒家的实用主义》中指出,儒家与实用主义的思想基础都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关注问题情境与解决问题上意趣相通。美国哲学家约瑟夫•格兰奇在《杜威与孔子:生态哲学家》中认为,孔子的“道”与杜威的“经验”(experience)这两个范畴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上极为相似。而兼及哲学家与汉学家双重身份的郝大维与安乐哲在其合著的《先贤的民主》一书中认为,杜威的民主社会视野与中国传统的社群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并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实用主义在美国学术界地位日渐回升,而同时

儒家思想也正经历着类似的复兴,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的汇合已初现端倪。

我以为,孔子与杜威思想中最基本的契合点乃是人文关怀与实践精神。所谓人文关怀,一般指关注人的活动、人的需要和人格存在,彰显人的价值与尊严,挺立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自觉。就此而言,春秋末叶的孔子开始摆脱夏商周三代敬畏天命鬼神的目中无人的神学,确立“不语怪力乱神”的以人为本的人道;同时,他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血腥时代高扬起“泛爱众”、“仁者爱人”的理想旗帜,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的基本准则。元代大儒刘因就曾讲:“孔子,立人道者也。”(《静修先生文集》)再看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杜威,针对传统哲学热衷于对绝对的终极实在的论证与虚构高高在上的超自然、超经验和超科学的形而上学,他提出哲学改造的方案,主张“哲学必须研究人的问题,而不是研究哲学家的问题”,认为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就实践精神来看,孔子创立的儒家,其思想品格被当代学者称之为“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因为儒家注重道德行为、伦理实践,同时又将有用性作为真理的标准,强调真理的验证在于它的功用与效果。而实用主义的要旨即是把实践看作高于一切,它的学派英文原称“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Pragma,意即行为、行动。杜威则是实用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视实践精神的一位,他主张哲学应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关注人的生活实践,把它由终极实在的探究、无聊的智力与语言游戏改塑为有用的现实工具,怀疑一切未经实验检验、没有实际效果的教条与成说。

他的中国弟子、自称为“中国杜威”的胡适就提出“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杜威先生在中国》),这里的“实验”已超出科学实验室的活动而泛指人类的生活实践。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评论杜威哲学说:“杜威所关注的,是人们必须在其中应付实在并与之相处的日常实践。走出这一步,行动这个范畴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哲学地位。”(见杜威《确定性的寻求》中文版代序)可以说,人文与实践,是孔子与杜威思想相近的两个基本点,其恰恰成了对二十世纪一度盛行的斗争哲学、冷战思维与绝对主义的某种反拨,这大概是二者在遭遇了一段沉寂甚或讨伐之后又呈复兴之态势的一个原因吧?

蔡元培在那篇热情洋溢的生日贺词的结尾处,还不忘用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式来对杜威表示生日祝贺:“祝杜威博士万岁!”“万岁”自然遥不可及,今天,不仅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早已化作尘泥,就是特别长寿的“美国的孔子”(Yankee Confucius)杜威也已然作古。然而,他们的思想却不受肉体生命的局限,在后世各自发挥着神奇的精神效用。1921年6月30日,杜威在回国前中国同仁为他饯行的午宴中不无感慨地说:“我向来主张东西文化的汇合,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时至今日,曾被誉为“美国人民的领路人、导师和良心”的杜威,已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客观对待与热情关注;而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他的思想也早已跨出了国界而为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并存,中西思想形成双向交流、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由此我们想到,中国思想学术的未来的精神方向,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有历史传统的渊源,更是时代课题的解答与时代精神的体现;既是理性的抉择,也是自由的选择与自然的发展;虽含有某种核心价值观,但又是多元开放的形态;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人学”,也是注重实践理性的“实学”……只有此种意义的“国学”,才值得我们去诉求、创造与期待—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未竟的事业。

第二篇:从孔子八德看国民市场营销

摘要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八项道德方面说起。

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现在从八项道德方面说起:

1.忠孝爱国: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

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反对

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

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天命”就是道,就是规律。人能够了解道,认识道,让道为人服务,而不是让道牵着人的鼻子走。

孔子从来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他“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他问鬼神的事,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他死的事,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讲人不讲鬼,讲生不讲死,面对现实,面对今天,这是孔子思想中最大的特点。它是入世之学,治世之学,它和宗教不是一回事。宗教都讲前生、后世,孔子及儒家只讲今生今世。因此孔子思想不应叫“孔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不宜叫“儒教”。

4.勤奋敬业:

持入世观的孔子及儒家,首要问题是入世。即积极入世、努力治世。勤奋敬业,首先要忠于职守。把心放到正当中叫“忠”,忠就是干好自己的事,不仅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要把钟撞得很响很响,就是把你的工作做得很好。比方说我忠于我的理想,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奋斗终

生;我忠于我的事业,当一辈子教师、医生;我忠于我的配偶,保持坚贞的爱情及对对方的责任心;我忠于我的父母,一辈子不干坏事;更主要的是忠于生养自己的国家、民族,为国家兴旺发展,民族复兴奋斗终生,保卫国家的权益,维护民族的尊严,由小到大都尽到我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忠。一个人要做好工作,先安心工作,这就是爱岗敬业。

我曾将一首打油诗送给我的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那山并不高。好歹爬到那山去,看看不如前山高。千山万水都走遍,见异思迁枉徒劳。哪山没有马生菜?哪山没有灵芝草。”哪山都有灵芝草,行行出状元。掏粪工人时传祥一样被国家主席接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当然我们不反对人才流动,但不要为了多挣几个钱,到处跑来跑去。人人都勤奋敬业,忠于职守,各项工作不就做得更好,我们的国家前进的脚步不就更快了吗?

5.仁爱友善:

一部《论语》中出现105次“仁”字,孔子十分强调“仁”,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独自一个人不会出现矛盾,两个以上的人就存在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怎样处理?就用“仁”来处理。“仁”最起码的主张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让别人干。1789年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中的“黄金规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一个层次“仁”是一种积极的、奋发的精神。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人应该“仁以为己任”,主动入世治世。再高一个层次可提到世界观上来说。一事当前:一是“仁”,一是自己的利益,包括自己的生命,需要二者择一时,志士仁人,可以“杀身成仁”,而不是“舍生害仁”,谭嗣同为维新英勇就义前写“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夏明翰临死前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是这样。“仁”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这么重要的事,是可望不可即吗?不是。“吾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我身边。一个人对上、君、师、父、上级要忠、孝、恭、敬是仁;对中、兄弟、朋友、同学、同事要信、义、敦、睦是仁;对下、子女、学生、下级要宽、厚、慈、惠也是仁。总之,仁是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你对别人仁爱友善,别人对你也仁爱友善。大家都仁爱友善,人人便能享仁爱、和谐之福。

6.正直信实: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生就要正直。正直就是反对虚妄,说实话、办实事。孔子说“政者,正也”。当政的人要持正道,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不要只为少数人服务。一个当权者要“其身正”便“不令而行”,如果“其身不正”,再怎样下命令,人家也不会听你的。

《中庸》中多次论及“诚”字,“诚,天之道也”,“人之道也”。诚是宇宙中的规律,人也本着这个规律。诚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诚则明,明则正,正则廉,廉则刚,刚则威。从诚出发,显示各种道德,诚用信来表现出来,孔子多次要人“主忠信”。要人实实在在,说到做到。进行经济活动的人,更要诚信。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摆正义和利的关系。义是对国家、民族、广大人民有益的事,利是对自己或小范围内有益的事。义与利并不矛盾,义利结合,但义主利辅。应重大义,轻小利。因为大义中有大利,大义中也有小利。

春秋时期有个弦高犒师的故事,他虽然自己丢了十二头牛,但却救了国家。国家得救,自己也有好处。

7.循礼贵和:

遵循着礼,珍惜和谐。“礼”最初的意思是对祖先或神灵祭祀的礼品,后来变成人们之间相互馈赠的礼物,后来又演变成人们相互的礼仪、礼貌,后来又发展为各种制度,乃至法度。一定的礼节、礼仪、礼数成为人们之间的非成文法,它和成文法相互补充,表现为人间的各种规章、制度、标准、规矩等等,“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切依礼行事,社会秩序才安定。大到国家的宪法,各种法规,小到乡规民约、校规、厂规、产品的标准及检验制度,都要依礼、循礼,社会各方面才可规规矩矩,达到自由、和谐的境地。

近几十年来,人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是礼,是中庸,争论不休,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一次国际会上首次提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和。和是宇宙的规律,也是社会的规律,孔子一生为追求和谐而奋斗。在贯彻和的思想中,还要“和而不同”,因为在各种“和”中,也不是千篇一律,也要求大同,存小异。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主要任务是“和平、发展”,只有“和平”,才能“发展”,要“发展”就要“和平”。现在世界上的特点是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表现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强令一律,应求同存异。“文化多元化”是各种文化不要对抗,而要对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认识、理解,相互吸取、借鉴,才能相互进步。“经济全球化”是经济高度发达,科技空前进步,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不会变。生意做得越大越要诚信,越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越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越要取得各方面的和谐机制。人人讲和谐,人人得幸福,谁要是不讲和谐,侵略别人,吃亏的首先是自己。

8.尚俭斥奢: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历览古今家与国,盛由勤俭败由奢。”有人问孔子,奢与俭相比,奢显得顽固,俭显得寒酸,你选哪一个?孔子说我情愿选择寒酸。孔子中年到齐国,齐景公问他怎样治国?他回答“政在节财。”他当上中都宰,首先反对厚葬。孔子过泰山侧,见一老妇人痛哭,询问后,说出“苛政猛于虎”。更是反对统治者骄奢忧民,害民之举。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一个大的企业,如果不精打细算,大手大脚,不节约成本,浪费资财,养着大量非生产人员,就能阻碍企业发展。一个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扯皮,“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浪费资财,不符合尚俭斥奢的精神。

以上说到孔子思想的八个方面,和现在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正相对应,当然不够全面。孔子思想中的一些精髓,构成中

华传统美德。有人问: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最集中、最精练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孔子当年在《周易》中说的那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些说,就是一种奋斗自强的精神,一个团结和谐的精神。可以把它简化为“奋斗”的精神,“和谐”的精神。

孔子思想一是道德学,二是管理学

我们在研究孔子,不是一味的“尊孔”、“崇孔”。在说起孔子的优点时也应看到他的不足。过去人们常把孔子轻视劳动、轻视妇女、为统治者服务三项说成他的缺点,实际上是不对的。

《论语·子路篇》记“樊迟请学稼”,孔子不但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还说他“小人哉”!孔子培养的弟子是治国的干才,不是具体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对樊迟这种不明确学习目的的问话不予回答很正常。当时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被称作“野人”或“小人”。孔子是说樊迟不该学农村中人干的事。“小人”不是道德概念,这个例子不说明孔子轻视劳动,相反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孔子重视生产、重视生产者(劳动人民)的记载。

《论语·子张篇》中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使孔子多年来蒙受“轻视妇女”的不白之冤。齐国要想腐蚀鲁国国君,离间孔子与鲁君的关系,送来80名妖艳的舞女,孔子此言系对80名舞女而言,这句话是有明确针对性的。

鲁迅曾说过孔子思想是为权势者服务的话,也不是他的缺点。孔子思想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道德学,一是管理学。前者都很熟悉,后者往往不被人理解。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管理者,便不能存在,不能发展。因此孔子的管理学或领导学,是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他要掌权者以人为本、重视生产、重用贤才、远离奸佞等等都是对的。时至今日,孔子思想仍不失为治国安邦之道、发展经济之道、管理社会之道。今天许多经济工作者,争做儒商,也是学习孔子正确的管理之道。

当然,孔子思想中也有三项不足之处。第一,孔子思想来自古代的宗法社会,宗法制家国一体,等级森严。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一切按部就班,论资排辈,不利于年轻有为者脱颖而出。第二,孔子及儒家思想来自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注定其视野不开阔,缺少横向联系,跟不上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第三,正是孔子思想中最优的内容,处理不好,也能体现出其不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和”,和谐当然很好,如果过多地讲和谐稳定,则缺乏创新及改革开放的精神,稳定过多,闯劲不足,容易跟不上新世纪前进的步伐。

孔子思想中有优有劣,有精髓,有不足,我们应本着“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的精神,吸取其可取之处,避免其不足之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三篇:从《论语》看孔子德育体系

从《论语》看孔子的德育体系

白浩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州 350007)

【摘要】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不是零散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探究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论语》。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包含了“忠、恕、孝、悌、信、义”等重要德目,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孔子;《论语》;道德教育;德育体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既是我国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新的文化的开创者,他被誉为“圣人”、“万世师表”,他对后世的影响无人能及。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他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部分。孔子首创私学,形成了丰富成熟的德育体系。他开创了我国教育重视德育的传统,为我国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就应当先读专门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这本书。但中国古籍最杂乱无章的,也首推《论语》一书。尽管《论语》的体裁杂乱无章,但这并不影响孔子的思想是完整的有体系的这一事实。

一、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

要了解孔子的德育体系,必须了解孔子德育体系形成的过程和背景。

孔子的德育体系孕育于他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在他开办私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政治观。这些观念为他德育体系的形成做了铺垫。孔子在收徒讲学之后,他的德育体系逐渐成熟并且得到传扬。德育的对象正是他的学生,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学的主体。

孔子在三十岁时就已经精通古代的大量文献,面对周朝衰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的社会现状,他立志要匡扶正道,以维护周礼为使命,形成了以恢复西周礼乐文明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年老时候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可见周公对孔子的影响有多大,可见孔子对周朝文明推崇的程度。在周朝文明的深刻影响下,孔子确定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原则的伦理观,这对他后来德育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他早期的弟子主要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等人,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重点是培养德行、陶冶性情,重视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他的德育思想伴随着他的教育活动逐渐得到传播并且逐步完善。

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与其特殊的背景有关。孔子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孔子从小就立志好学,孔子所在的鲁国完好的保存了周朝文化,这为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背景,周朝衰弱,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使得孔子肩负起振兴礼乐、教化民众的责任。

孔子名丘,字仲尼,殷商后裔。周武王灭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按照周朝礼制,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而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孔子三岁丧父,他的母亲颜征在善良勤劳,教子有方,遗憾的是在孔子十七岁时候她也去世了,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磨练了孔子的意志,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孔子有言曰:“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不仅少年时代就立志好学,他把学习当成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说明了这一点,“韦编三绝”等故事也说明了孔子勤奋读书的事迹。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当时鲁国的礼制是保存的最好的,也是最繁琐的。孔子十分尊崇尧、舜、禹,非常推崇文王、周公的道德,而且自认为继承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孔子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才提出了“敬德保民”、“不施其亲”的主张,这些成为孔子仁爱思想的来源。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所以他才会有机会学习“六艺”,学习《诗》、《书》、《礼》、《乐》、《易》等典籍。这些典籍详细记录了先秦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状况,弘扬了上古圣贤们的高尚品德,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为孔子德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时代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原有的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社会,孔子毅然以天下为己任,最初,他跻身仕途,曾经担任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牛羊的小官),官位最高时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他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并没有得到施展,他周游列国皆不被重用,尽管经过这样的遭遇,孔子也并没有放弃,转而以整理古代典籍和收徒授学为业。社会动荡、人心不古促使孔子尤其重视道德的弘扬,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

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关于人性论的问题,众多思想家们给出了许多命题,先后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性二元论以及性日生论等,这些人性论观点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它们不断充实了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但最早提出人性问题并对人性问题进行阐述的思想家则是孔子,他开创了人性理论研究的先河。

孔子很少谈“性”,综观《论语》,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就是说,不管是谁,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但会随着后天的习染而相差渐远。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发生了大的变化。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孔子那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没有他好学而已,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他的德行是学来的;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些都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人们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主要依靠的是后天的学习。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从普遍意义上承认了人们天生之“性”是相近的,这就使得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动摇,使得阶级压迫赖以存在的基础产生动摇。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既然人与人之间天生没有太大差别,就不应该出现压迫和倾轧,而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和睦相处。由此孔子提出了人要有“仁爱”之心的思想,才有了“仁者爱人”的待人态度和准则,由我及人,才推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尽管“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到了孔子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在孔子看来,正因为人性的差异是因为“习”的原因,所以才需要教育,需要德育,所以孔子才根据具体的德育环境的要求提出他德育思想用于指导德育实践。孔子的人性观点为社会中个体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寻找到了根源,他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尽管孔子直接谈论“人性”的内容很少,但是“人性论”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无疑与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仁”为核心思想

“仁”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的。早在孔子之前就曾多次出现。在《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中“仁”字都曾出现过。尽管在这些典籍中“仁”字曾经多次出现,但是,“仁”字在其中的意思不尽相同,内涵并不十分明确。许慎《说文》中从“仁”的字形和意思给出了三种解说:一是仁者爱人,一是仁是人应当有的心性,一是自然心性之仁。春秋之后的“仁”大多用的是仁者爱人的含义,表达的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将“仁”之一字深刻诠释并广泛使用的是孔子。孔子明确“仁”为“爱人”,肯定了人的地位;他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人的追求目标,强调“仁”在道德规范中的主导地位。孔子给“仁”赋予了广泛的含义,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孔子的弟子以及后世儒家学者使它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体系。

孔子的“仁”具有很多种含义,一切好的品行都可以称为“仁”。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孔子有关“仁”的说法有不同的意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此,仁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此,仁就是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强加给别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此,仁的意思是爱人。在《论语》中,孔子除了专门回答仁是什么之外还间接提到“仁”的表现、“仁”的标准、“仁”的内容等。要做到“仁”必须懂礼,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是从细节方面讲要做到“仁”必须“依礼行事”。《论语》中还可以看到孔子认为能做到“仁”的人具有一定的特点,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就是说有“仁”的人言语迟钝。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果断、朴质、言语不轻易说出口这样的人接近仁德。在《论语》中,“仁人”、“仁者”、“不仁”等语更是随处可见。

在《论语》中,还有许多章节讲的是“仁”与其他道德条目的关系。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没有孝悌做基础就不会有仁。所以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樊迟问仁,孔子答道“爱人”,这“爱人”说的是爱亲之后的爱他人,《中庸》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说过“事孰为大,亲亲为大。”这些都阐明了孝悌为仁之本。“仁”包括“勇”,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仁”包括了大忠,孔子曾说“殷有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仁”还包括举荐贤人、以仁者为友、先难后获、好学等。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几乎贯穿全书。从“仁”的意思到仁的范围再到仁的内容、仁的表现、仁的特点等,孔子谈了仁的方方面面,不论从字数、篇幅来讲,还是从思想来讲,都可以看出“仁”在《论语》中的地位,也可以证明“仁”是孔子德育体系的核心。

四、孔子的德育体系以“礼”为规范

虽然“仁”是孔子德育体系的核心,但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礼”结合,以“礼”为规范。“礼”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能够将“仁”的内在道德境界具体表现出来。要想成“仁”,就必须通过“礼”,没有“礼”规定,“仁”就无法体现。

孔子认为“礼”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非常崇尚“礼”,认真学“礼”。他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当子贡要去掉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时,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认为尽管留下残存的“礼”的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好。孔子能够说出夏朝的礼和商朝的礼,但是由于文献不够而不能作证,而孔子最崇尚的是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礼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大到政治、外交、祭祀等,这些都离不开“礼”,都需要“礼”来规范。“礼”包括仪式、礼节、行为准则、宗法制度,礼的含义最多指的是行为的规范。《论语·乡党》篇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说“礼”,记述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事情都以身作则,依照一定的礼仪制度行事。在具体的道德行为方面,孔子要求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看, 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听, 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说, 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做。

孔子认为“礼”与其他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认为用“礼”来衡量言行才能算作“仁”;他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亲人的生死都必须用相应的礼制;他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统治者要用“礼”对待臣子,臣子才会忠心。孔子认为“礼”可以与恭、慎、勇、直等品德相得益彰。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目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

《论语》中有很多篇幅都直接或间接提到了春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礼仪荡然无存的现实,充满了对礼崩乐坏的不满。孔子看到了当时礼制的名存实亡,看到了当时诸侯大夫的犯上作乱,他强烈主张只有恢复周礼,才能让社会重新安定下来。因此他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认为只有在上位的人以身作则,遵从礼制,然后施行仁政,用“礼”来教化百姓,才能最终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五、孔子的德育体系以培养“君子”为目标

孔子的德育体系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体系,一切高尚的道德最终都要落实人的身上。在《论语》中具体提出的描述人的称法有“圣人”、“贤人”、“君子”等。这些都是孔子所向往的高尚人格。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以。”可见,“圣人”和“贤人”层次较高,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君子”则是常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

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为“君子”,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此基础上推广至他人。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进而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就算是尧舜也还没有做到。提高自己的修养离不开“仁”,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认为君子抛弃了仁德,就无法成就他的声名,君子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仁”,即使是在仓猝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样离不开“礼”,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可见,“礼”是君子时时刻刻离不开的规范。

《论语》中还提到了君子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君子必须庄重,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君子做什么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和不要怎样,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就怎样做;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从而不至于离经叛道;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君子不仅有描述性的要求,更是有数量上的要求。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①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要戒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斗,老年时血气衰竭,要戒得。君子有“三畏”:怕天命,①《论语·宪问》。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君子还有“九思”: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考虑脸色是否温和,考虑容貌态度是否端庄,考虑言语是否忠诚老实,考虑对待工作是否认真,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请教,将要发怒是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是应得的。在《礼记》中还提到君子有“三患”,有“五耻”,这些都从数量标准上对君子作出了要求。

在《论语》中不仅有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直接表达,还有从侧面来说明君子的特点的。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理。此外还有从反面拿小人和君子对比的。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和小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通过比较,突出了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差距。

六、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的德育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在他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所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等直到当代社会依然是广大教师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从古至今,这些德育的方法和德育原则为人们的教育提供了借鉴,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孔子通过了解,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弟子们提出的同样的问题,给出相应不同的回答。例如,《颜渊篇》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本篇一共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等4人关于仁德的提问,一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几位学生对仁德的理解各不相同,存在不同的误区,孔子的不同回答正好依据各人的情况,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广为学生们称赞。他的学生颜回曾深有体会的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正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他能够循序渐进,巧妙地发人深思,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且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很会抓住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躬行实践,言行一致。他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认为书本上的学问,大约同别人差不多。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他还没有成功。他说:“力行近乎仁”,在孔子看来,如果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在与人交往或者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以已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这样就算是仁了。他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他认为大言不惭的人,实行起来就不容易。他十分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道德实践,重视言行一致。

孔子在德育过程中重视及时的给予学生表扬和批评。当学生做的好的时候他会毫不吝啬的赞赏,学生有不对的地方,他也会直言不讳的说出来,孔子对学生以表扬为主。孔子曾经称赞子贡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同他讨论诗经;表扬过闵子骞,认为他很孝顺,孔子还表扬过子夏,认为子夏是能够启发他的人。最受孔子赞赏的是颜回,《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对他的评价,说他“不迁怒,不二过”、“其心三月不违仁”等,反复的称赞颜回有修养。当子路听到孔子夸奖他而高兴时,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及时的指出他太好勇敢的这个缺点,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孔子,这就没什么可取的了。孔子还指出端木赐不安本分,去投机猜测行情。总之,他以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及时、适当的给予表扬和批评,从而促进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009.[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陈戍国.《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4]方武.孔子道德思想体系阐释[J].沧州师专学报, 2000,(5).[5]郭鲁兵.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 2009,(7).[6]黄钊.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 2004,(1).[7]崔华前.孔子的德育思想探析[J].唐都学刊, 2005,(1).[8]侯长林.论孔子的德育思想[J].铜仁学院学报, 2007,(1).The Analysis of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alects

HAOQIANG Bai(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are not scattered but a complete system,Therefore,if we want to explore Confucius' moral ideological system,we must dive into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basis of the theory is “their natures are almost the same,whil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which emphasizes the possibility of goodness in the human nature.Besides,it also regards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and the basis of other virtues,with “ritual” as the main content, which is an important moral standard;With “saint gentleman” a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including “loyalty, filial piety,will,righteousness,faith,” and other important virtues.At the same time,the system prefers the teaching methods,for example,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or practising practical education methods.【Key words】Confuciu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alects;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system

第四篇:从国学看习近平修正已

从国学经典引述看——

习近平论修身正己

古人曾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事担当的情怀,也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胆报国的誓言。可见,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

我国注重官德的历史悠久。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为官理政的根本。中国传统士大夫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以现代视角理解,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事业观,同样是我们提高干部素质的首要任务。

总书记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强调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为政的基本条件。对于领导干部在自律修身上的要求,总书记多次引用‚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句名言来概括。这是宋人吕本中所著《官箴》的开首之语。吕本中说,为官者明白了这三项法则,就可以永葆俸禄爵位,可以永远没有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还可以得到部下的爱戴。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有这样的要求,今天我们共产党的‚官‛,更应做到清、慎、勤,其境界还应该更高,即现在中央反复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洁身自好、廉洁是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取信于民的前提要件。2007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反思陈良宇案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过‚五关‛。其中提到,要切实过好生活关,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切实做到慎独、慎欲、慎微,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情操。

2012年11月17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在谈到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时,引用苏轼《范增论》中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来论证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这充分展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推进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

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他提到古代反腐倡廉的警语,例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大禹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指大禹在家生活节俭。全句的意思是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这是在《尚书?大禹谟》中,伯益告诫帝舜的话,意思是说,您要小心啊,不要丧失法度,不要耽于游逸,不要沉溺于淫乐。‚直而温,简而廉‛出自《尚书?皋陶谟》。‚直而温‛指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指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及‚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该语出自《新唐书》,为褚遂良向唐太宗的谏言。唐太宗第四个儿子魏王,叫李泰,其生活极为奢侈,大臣们均不敢谏言。唐太宗由于对李泰的宠爱而对其行为也极为宽容,并说,当日尧制造漆器,舜雕刻其案板,谏言者不下十人,并且没有停止,此等小事又算什么呢?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谏言说:‚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意思是说:‚雕琢和纂绣之事虽小,却会劳民伤财,奢侈糜烂的开始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

习近平用这句话来警示全党,强调反对‚四风‛极端重要。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领导干部一旦追求物质享受,就会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习惯了奢靡生活,就会欲望越来越高,逐步走向腐败。领导干部的作风是社会的风向标,追求享乐、贪图享受,既会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更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和道德分离,否则就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君子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没有不可以从隐蔽的地方看出一个人的,没有不可以从微小的事情上显露出一个人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党员干部要‚慎独‛,只有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树立起威信,保证政令的畅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一是慎欲。要懂得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就会因此而陷入陷阱。二是慎微。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要知道‚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要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三是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作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作是为官的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四是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五是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六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独‛。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明确的政治方向,遵守鲜明的政治原则,珍惜个人的政治生命,以形成内在的‚定力‛。其次,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同时,还要办事公开透明。党员干部也是普通的人,难免存在各种弱点,会犯各种错误,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办事讲民主、讲程序、讲纪律,避免暗箱操作、上下其手,就能减少各种诱惑的‚渗透力‛,拒腐防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曾国藩《治心经》中的《诚心篇》有这么一句话:‚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习近平将这句话概括为‚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话的大意是:为官应在其位谋其政,以敷衍塞责、怕事躲事为耻。

可以说,对于为官从政者来讲,‚避事‛而不积极干事,‚躲事‛而不认真处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的确混杂着一些避事、怕事、不干事,乃至平庸世故、偷奸耍滑之辈。这些人,常常是该说的话不说,一味敷衍;该干的事不干,推诿扯皮;该负的责不负,谨小慎微,生怕树叶掉下来砸破了头。

古人曾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事担当的情怀,也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胆报国的誓言。可见,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具备这些品质,才能肩负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担。这对一些庸官、懒官无疑是最好的警示。

敢于担当,首先就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总书记对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提出要求:‚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摸实情、讲真话;二是勇于攻坚克难;三是敢于和不正之风作斗争。要增强敢于担当的勇气,要提高敢于担当的能力,要有敢于担当的胸怀,要有敢于担当的底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伟大事业,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有敢于担当的精神。领导敢于担当,群众才有信心,工作才能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中国古代把对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政德底线,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严以修身重在修心立德

严以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贯要求。修身的办法有很多,但首先要解决道德认知缺位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在严以修身中再次强调要‚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强化道德修养,始终坚守精神的高地。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六有‛。

一是有仁义,就是要有爱心,讲道义。为官要先做人,做人要有温度,要做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这是立德的根本。要孝敬父母,体贴爱人,友爱兄弟姐妹,对子女尽到责任,使家庭和谐美满,并把爱心放大,关爱朋友、同事以及素不相识的人,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让社会更温暖。作为领导干部,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心中始终装着干部职工的冷暖,想方设法地为群众分忧解难,多干些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坚守道义、维护正义,可以追求个人利益,但要见利思义,取之有道,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二是有操守,就是要有理想,守大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气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要求坚守正道、矢志不移。党员干部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和境界,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对党忠诚,始终对人民尽责。

三是有志向,就是要志存高远,干事创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历代贤人志士的毕生追求。我们要学古人之风,怀大德、立大志,不要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甘于平庸。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四是有涵养,就是要气度从容,包容多样。领导干部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能高人一等,盛气凌人。遇事要从容不迫,做到‚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要多为他人着想,对部属要谦和一些,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多体谅他们的苦处,多关心他们的难处,但工作中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帮助他们进步。要心胸开阔,有容人、容事、容言的雅量,既要容纳比自己强的人,赏识别人的优点,也要善待不如自己的人,包容别人的缺点,更要容纳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搞好团结,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五是有坦诚,就是要胸怀坦荡,诚信为本。诚信做人,直道而行,光明磊落,心中才会踏实;言而无信,表里不一,戴着面具生活,必然会焦虑不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党员干部要诚信,对组织不说谎话,对同志不说假话,对群众不说空话。要厚道,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尤其是要客观公正地对待人和事,不能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评价领导、同事和下级,更不能处处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要公正,办事要一碗水端平,不能搞亲疏远近、厚此薄彼。要阳光,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始终能够堂堂正正、表里如一。

六是有节制,就是要克己修身,知足常乐。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珍惜现在拥有的,积极健康地去追求更好的,要克制非分之想,摒弃过度之欲,保持平衡心态,能够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脚。名利面前要多些淡然,少些斤斤计较。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不能得到提拔就沾沾自喜,没有提升就意志消沉。要提升格调品位,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学会把工作生活变得简单一些,这样才能少些焦灼焦虑,多些满足感和幸福感。

第五篇:国学经典之孔子

河东实验小学校六年级国学经典之孔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翻译: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翻译: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翻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翻译: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翻译: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翻译: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7、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翻译: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翻译: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翻译: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翻译: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翻译: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翻译: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3、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翻译: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4、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翻译: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5、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翻译: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翻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翻译: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

翻译: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翻译: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0、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翻译: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翻译: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翻译: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2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翻译: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2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翻译: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翻译: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翻译: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28、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翻译: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翻译: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3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翻译: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翻译: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翻译: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3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翻译: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3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翻译: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35、孔子语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翻译: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3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翻译: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3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翻译: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翻译: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翻译: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4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翻译: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下载从孔子与杜威的际遇看“国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孔子与杜威的际遇看“国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国学经典语录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也是小编最喜欢的名人之一。下面整理了孔子国学经典语录,欢迎阅读。孔子国学经典语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治国中他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礼治最重要的就是“正名”,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txt-两个......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大全)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李国伟) [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

    走近杜威 从做中学

    走近杜威 从做中学 陈元顺 杜威有句名言:“一个儿童要学习的最难的课程就是实践课,假如他学不好这门课程,再多的书本知识也补偿不了。”他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之一就是“从做中......

    从国学看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

    从国学看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 最近一段时间把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有系统的研究了一遍,很久以前专门学过一段时间国学,但是当时是为了学而学,现在是感兴趣,所以对于词义的理解......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 《从看孔子其人》2009-08-13 17:55《从看孔子其人》文献综述学 生:xxx 长江大学文学院指导教师:xxx 长江大学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

    从国学大讲堂看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

    从国学大讲堂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我对“国学大讲堂”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周六我都去长春文庙的“国学大讲堂”听金海峰老师讲《论语》。“国学大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