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16:5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小编推荐]》。

第一篇: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小编推荐]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

张华 苏理华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3)

【摘要】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资本”优势。凭借发达的网络教学平台,远程教育在国家提倡的终身教育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探讨了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如何加强对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引导者”角色的培养。

【关键词】全球化;远程教育;英语教学;角色

The role of English teacher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under the era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Zhang Hua Su Lihua

(The Continuing College,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engdu 610073, China)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ever-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fluencing teachers’ domin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in classroom teaching.With the help of advance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long system advocated by the country.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of role transformation for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as well as how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guidance role for English teachers.Key words: globalization;the distance-education;English teaching;role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当今倍受世人关注的焦点,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行列。正如格罗斯利所指出,“如果不考虑全球化的过程,要想

①理解教育,那将越来越困难。”教育全球化是一种普遍化,它体现为各国、各民

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在教育领域,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全球教育的凸显。全球教育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2)全球性教育现象,如在教育宗旨上,全球形成了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教育手段方面,综合运用电视卫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普及;

3)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教学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完全突破面对面的交流和确定时空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教育的开放性和学习者的自主性。

这种教育趋势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远程教育模式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在当今世界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许多采用新技术、适应新的学习需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如果我们还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将大大地落后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互联网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特别是语言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在实施继续教育、实现全民教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时,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自身应该加强业务学习,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需要重新定位英语教师在远程教学中的角色。

全球化时代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师的文化资本优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 “文化资本”优势来控制课堂。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教师的“文化资本”优势正在慢慢消退。在全球化时代,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控制者”和“命令者”。所以,教师的权力性质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影响力”。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再也不能以“控制”为主,而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发展” 已成为被全球共同认可的教育观念,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学生服从教师”这种传统观念正逐渐得到改变。远程教育面向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数量众多的成人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体性”特征非常突出。成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者描述为这样的学习者:(1)他们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2)他们像蓄水池一样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对学习来说是很丰富的资源;(3)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着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4)他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5)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主要地是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②针对成人作为成熟的个体已经更加独立和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这个特征,教育专家指出成人学习的教室氛围应该是成人化的。在一个“成人”课堂中,成人感到“被接纳、被尊敬和被支持”;而且“教师和学习者作为共同的探究者彼此之间存在着精神上的互动”(诺尔斯,1980)③。心理学家的实验结论证明:在教师控制的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性和主动精神很少有机会得以发挥。麦基罗关于学习的理想条件的因素包括“一个安全的、开放的、信任的环境”,它允许参与、合作、探索、批判性反思和反馈。格兰顿(Granton)(1994,1996,2000)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放弃一些他们的权威或者“权力地位”(格兰顿,1994)。这些研究理论都表明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核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到英语教学的学科特殊性: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交际工具,由听、说、读、写这四部分组成。交际过程涉及说者和听者两个方面,说者要表达思想就要用语言进行编码,而听者要理解就要进行解码。要使这个过程顺利进行,仅靠一定的语法和词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交际中学习。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而语言环境对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交互活动才能学好语言,但在我国能

在真实和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学习外语的机会是不多的。学校里的课堂外语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需要。真实语言交际环境的缺乏影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 学生只能看懂英语,但是却听不懂,更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远程教育的广泛应用为优化外语学习环境带来了希望。首先,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教育系统有着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虚拟实验室、在线图书馆等,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学习的内容;教学平台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文本资源、视听资源和音乐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要求;BBS网上论坛技术、E-mail技术、可视电话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方便学习者对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远程教育的时间空间分离特点使得学习者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限制, 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采用任何方式来学习, 这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学习空间, 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避免和减少了面对面交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对成人学生学习语言过程和儿童学习过程的对比表明,成人学生更加注重自尊。被人经常当面指出语言错误,会使他们自尊心很受伤害。网上教学讨论学习有效地缓解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利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克拉申认为, 学习者动机不足、缺乏自信以及极度的学习焦虑会阻碍语言的摄入, 因而阻碍语言学习或习得。相反, 低焦虑感、高动机、高自信将会加速语言的习得。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身份和角色不同于传统师生关系,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其次,网络教学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开展团体和组织学习。Vygotsky(1978)提出的“临近发展区域”理论,认为协作原则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协作学习的原则。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远程英语教学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强化“小组讨论”的作用,提倡“同伴合作”精神,通过“对话”方式构建认知框架,修补知识结构,排除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完成复杂文本的建构。远程教育非常重视“学习小组”的建立,定期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就某一个规定话题上网交流。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在同一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组织大家,讨论,维系着一个网络上集体,即时与学生互动。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得到教师从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到整个过程的“积极干预”。由此可见,远程教育的英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组织者和纪律协调者,而在更广泛意义上承担起研究者、协助者、合作伙伴等角色。

二、教师“引导者”角色的树立

但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远程英语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抛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应该说,英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 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它对教师的责任和作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 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 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何克抗1998)④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自主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的独立”(Aoki 2000:143)⑤。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完全依靠

自己, 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监控, 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远程教育中。

其一, 中国远程教育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远程教育学生必需具有“高度的自律性、足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缜密的计划性”(Brenner,1997)。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老师的信任和心理上的依赖非常大;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进行高效率的自主学习。通过对成人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者有以下几个特点:英语基础差,起点水平差异大,自学能力低。他们更多地希望得到老师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和鼓励,但是远程教育教学时空分离的特点加大了教师对于学习者学习控制的难度,开放性的课堂使教师对于学习者反馈信息的再处理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盲点。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于得不到任何及时的表扬, 作业无人及时批改, 问题无人给予及时解答。而一旦学生总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帮助,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打击。他们会逐渐变得不自信, 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时间上表现出巨大的随意化和片段化倾向,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成人学生学习心理现象行为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知识印象模糊,出现等待焦急情绪等,直接影响到远程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老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过程评价, 对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取得的进步给予关注并适时地进行表扬, 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和信心, 因而对学习者的学习情感有巨大的影响(Kohenen 2000:280),⑦ 所以远程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应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电脑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完成一个从受教育者到独立学习者的过渡。远程教学点要及时收集网络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跟踪管理,让学生互相交流英语学习体会,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其二, 没有老师的协助,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外语学习的内在动机源于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追求的目的, 就能使他们获得满足(贾冠杰1996:22), 这样他们学习更有主动性, 以期获得老师同学的肯定, 增加自我成就感。远程开放英语学生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能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他们在工作中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实际交际而学习,有学习的动力。但是远程教育中,面授课的次数大大减少。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阅读网上教学资料,观看课件以及在线问题咨询。缺少了课堂内外的面对面沟通,缺乏交流。传统语言教学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而建立起来的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复存在。由于语言的特质, 英语教学需要语境尤其需要师生的交流。英国英语教学专家Harmer(2000)指出, 成功外语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投入(Engage);学习(Study);运用(Activate)。引导语言学习者积极投入是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远程英语教师必须关注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差异程度, 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和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疑答惑是非常必要的。向学生介绍网络学习方法及特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了解网络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知识、资源等信息,如:介绍一些专业学习网址(如英语专业教学中,http://专家论坛,1998.⑸Aoki N.Affect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A].Arnold J(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情感与语言学习[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42-154.⑹Brenner J.Student’s Cognitive Styles in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 at a Community College.http://www.aln.org/conf97/slide/brenner/brenner.doc, 1997.⑺Kohonen V.Authentic assessment in affec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Arnold J(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情感与语言学习[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79-294.参考文献:

⑴ 梁革英.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的基本模式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5)144-146

⑵ 刘丹丹, 肖健.现代远程教育中两种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J].外语界,2003,(6): 30-3

4⑶ 郄海霞.顺应全球化:教师教育全球观的确立 [J].外国教育研究,2003,(8):44-48

⑷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⑸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 [J].外语界, 2001,(6):8-12.⑹雪伦·B·梅里安 编,2005年,《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

“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文明的冲突中,欧洲和美国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更大的冲突,即全球性的“真正的冲突”中,已经在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科学、技术、道德和情感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化;各文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美国政治学家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每一次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沟通,都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一个强大的帝国和强盛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与外来文化开放和融合时期,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如何让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每个教育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期待

1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背景

当我们正热衷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西方也正以审视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拥有的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当我们因经济全球化而获得利益而窃喜的时候,西方国家正在为发现我们古老的文明的价值而欣喜若狂。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中国儒家文化在国外备受关注和各国来中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剧增的原因之一。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其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3年,全世界宗教领袖在美国芝加哥会议上通过《全球伦理宣言》,其中写道:“这个原则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教和伦理的传统所寻获并持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由正面表达则是:己所欲,施于人!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美国加州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以纪念这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联合国专门设立了孔子奖,并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条标语挂在联合国大厅里。孔子学院是我国政府创办的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到2008年12月,仅有4年时间,全球已有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

全球化,已经由最初的经济全球化逐渐向政治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过渡。

与西方文明相比,我们的最大的优势是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我们的劣势也是由此而产生,西方文明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现代化,我们却还在现代化的路上苦苦挣扎。与两千年的封建文明作彻底的割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国正以独特的姿态向现代化前进,五千年的文明既是中国赖以在世界文明立足的根基,也是中国向

现代化前进路上沉重的包袱。

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渐向现代迈进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一个迫切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即人的现代化问题。我们背负了无数传统文化的积淀,却始终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拥有无上尊严和价值的主体来对待。正如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王啸先生也曾经说过:“人永远应当是权利的主体,应当是目的,决不是手段,决不是经济中的、政治中的、传播媒介中的以及工业集团中的商业化和工业化对象。”

2用现代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华传统美德

马克思说过:一个阶级有一个阶级的道德。

2000年的封建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土壤,然而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抛开封建卫道士为巩固统治而作的种种近乎桎梏的解释,重新探究中华传统美德的本源。所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虽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但大多是对儒家经典的曲解,要想真正把我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还需到真正的经典当中去。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他们的理论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为皇权服务。

客观的评价孔孟的经典作品,他们的仁、义、廉、耻,诚、信、礼、孝,更多的是感性的,注重内在的自省和外在的约束,目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对人本身价值的认同。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曰人”。那么,我们能遇到不仁的人怎么办?所以,过分强调个人提高自生修养是不全面的,道德是分层次的,比如有理想道德,有基础道德,就是做人的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理想道德是人类对道德的美好的憧憬。比如,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就是理想道德。基础道德是什么?就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须的道德。以往我们过多地强调理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基础道德,道德建设要首先要从基础道德开始,从做人的道德做起。

那么,做人的道德的基础是什么?答案就两个字:公民。

要使每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公民,本身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中华传统的美德。

公民狭义内涵是自由、平等、独立

宪法规定的自由,这是指每一个公民,除了必须服从他表示同意或认可的法律外,不服从任何其他法律;

公民的平等,这是指一个公民有权不承认在人民当中还有在他之上的人,除非是这样一个人,出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力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

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因此,一个公民的人格的所有权,除他自己而外,别人是不能代表的。

正因此,道德教育应该自觉地培植尊重个我、尊重个人主体的权利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肤色、生理或心理能力、语言、宗教、政治观点、民族或社会背景如何,都拥有不可让渡的和不可侵犯的基本尊严。每一个个人以及每一个国家都有义务尊重并保护这种尊严。

早在2001年,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明确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层面的深入进行,培养既有独立自主精神又能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共识。

二、中西文化对比彰显传统美德价值

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现代价值观念。以美国为例,从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到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人权,到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直到1945年二战后,将近二百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世界头号强国,在这个没有任何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充分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里,个人意识可谓空前强大,然而,物极必反,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国家文化已经影响到了大到外交,小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华网美国布莱克斯堡2007年4月16日电 美国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工学院16日上午发生枪击事件,包括凶手在内的33人死亡,20多人受伤。

一名男子当天上午7时在弗吉尼亚工学院一幢宿舍楼开枪,打死2人,打伤多人。大约两个小时后,距宿舍楼约800米远的一幢教学楼内又响起枪声,凶手再打死30人、打伤10多人后自杀。

这就是困扰美国多年的校园枪击案中最严重的一次,据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枪击事件。此前美国最严重的枪击案于1991年发生在得克萨斯州,当时一名男子在一家咖啡馆枪杀23人后自杀。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在美国时有发生,我们不禁怀疑,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的制度文明之外是否还有巨大的漏洞。对比反思,除了伦理道德之外,我们再也找不出美国社会的其他问题。

反观中国当代社会,十年文革之后,人们饱尝人性遭摧残、个性受压制的辛酸,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开放对国民人格的健康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国民创造精神的激发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与之俱来的则被禁锢的个性浪涛的决堤泛滥,随之而来的就是以利己主义为底色的个人主义,最终致使藐视公德、举止粗俗者随处可见,不懂法、不学

法、法律意识淡薄之人比比皆是,损人利己、知识犯法、公然藐视党纪国法的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无疑为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敲响了警钟。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如今,事件早已尘埃落定,然而,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远远不能停止。

在十年文革几乎砸烂我们所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之后,我们在没有重新定位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多的显露出了我们底蕴的单薄。

从新时期道德规范的八荣八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主席一直强调传统文化和道德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被誉为“中国文化宣言”。胡锦涛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他清晰无误地告诉美国人,中华文明拥有举世无双的生命力、连续性和稳定性。他把中国文化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以人为本”,第二是“自强不息”,第三是“注重社会和谐”,第四是“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而且在表述中华文化内涵时直接引用儒家经典。可以看出,胡锦涛主席把自己针对国内和国际的大政方针都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至少是为这些基本国策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渊源。

从98年抗洪,到5.12地震,中国人民正是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文化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可以预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一定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传统美德教育须从青少年抓起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80后、90后的谈论就一直不断。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印象,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味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

在种种批判之后,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我们留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文化和道德的土壤。

从我们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来看,任何时候可能都会出现先生的这些人,他们有话语权,有对社会的判断能力。他们希望把他们的想法去传递给下一代,但是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就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一些变革,就是

这个社会进步个重要因素。80后曾经说是“垮掉的一代”,现在看越来越多优秀的80后在社会上显示出来,90后,包括以后的00后同样会是这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给他们营造什么样的易于接受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远远要比告诉他们单纯的传统和道理更有意义。青少年正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他们将是肩负起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第三篇:浅谈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嬗变

浅谈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嬗变

【摘要】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的时代特征,覆盖着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初中阶段,学生们好奇心强、探究意识浓郁,他们熟练地玩着手里的移动终端,让微信、电子邮件、在线学习、娱乐游戏、数据传输等数字技术把美好的青春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学情、环境变化,重新诠释自己的角色内涵。多年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探索,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终生学习者、学习引导者、课程开发者,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嬗变做出自己的注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数字时代

教师角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师“以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一角色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我们又不能像伊凡·伊利奇在《脱离学校的社会》中描述的那样取消教师,让学生自己在网络的大环境下自主学习。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最大程度地契合这个数字化时代,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点滴见解与大家商榷一二,不甚成熟,敬请指正。

一、终生学习,数字化时代教育形式的呼唤

古人云,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确,在数字化时代里,“留守儿童”“格式化”“外汇”“投资”等新词不时地会从初中生的口里冒出来,他们聊微信、搜索Google、玩红警、论坛交流、发布微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少家长、教师视学生玩电脑、带手机为洪水猛兽,似乎初中生每一步的偏失均归咎于移动终端的蛊惑。殊不知,数字化时代里,要新一代的学生拒绝数字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够试想没有了手机、电视、网络的生活该是如何地单调与乏味吗?堵不如疏,要避免数字时代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唯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在数字化时代里能够跟得上学生的脚步,在数字化环境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娱乐当中,以自己的积极态度施与他们积极的影响,让移动终端成为助力语文学习的一把利刃。

譬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时候,针对本单元“学习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认知目标及“学习名人身上体现的精神”人文目标,笔者开展了“追寻偶像的脚步”群文阅读活动,将本单元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几篇文章,结合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还有《林肯传》《梵高传》《永远的乔丹》《名人的中学时代》《我的父亲邓小平》等适宜初中生阅读的名人传记电子版一并放在了班级论坛当中的“资料典藏”栏目,供同学们课余时间自主阅读。之后,我有开设了“我的推荐”栏目,供同学们自主推荐自己阅读过的精彩传记,以强化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偶像零距离”栏目,供同学们发表自己的名人传记读后感;“教材导航”栏目,供同学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高处着眼,整体分析„„良好的阅读效果让笔者感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终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文学著作,更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

二、学习引导,数字化时代教育形式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尤其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远不是一个教师、几本教材、三年时间就能够让学生可以一劳永逸的。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知识的独特魅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推开语文这扇窗,去瞭望外面那个五彩缤纷、神奇瑰丽的世界。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似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可以对语文课堂说三道

四、横加指责。对此,笔者想引用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是推进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譬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时候,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组织学生星期天和父母一起进行一次户外活动,并要记录自己的行程,描写沿途的景色,拍摄唯美的画面。正值盛夏,杨柳成荫、野花争艳、流水潺潺、美不胜收,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整理成文,发布到了班级博客圈子里面,教师根据他们的拍摄角度、叙述方式、描写手法,还有其他网民的评论

来判定其是否加精。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柳宗元借小石潭抒发自己“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更树立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彰显了教师学习引导者的角色魅力。

三、课程开发,数字化时代教育形式的升华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发语文学科网络课程意义深远,是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网络课程的重要建构者之一,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重轻的角色,是数字化时代教师角色嬗变的升华,它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彰显学生主体、焕发课堂生机有着重大影响。

譬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课时,就设计了课文朗读、教案示例、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作业练习、走进陶渊明、相关视频、相关链接等网页导航,渗透了各大知名网站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内容,清晰明确、简单明了、操作方便,避免了无关信息的干扰与学生查询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课文朗读版块,我选择的是任志宏、朱军的朗诵音频,在教学参考版块,我选择的是类似于《新课程》、《中国校外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等知名权威期刊内容,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此外,在网页设计的长度、色彩搭配、页面格式、logo设计等方面,我都事无巨细、精心撷取,保证了呈现给学生的是篇篇精粹、字字珠玑,为升华数字化时代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课程基础。

总之,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肩负的责任将更加沉重,如何化压力为动力,重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由台前走向幕后,由中心走向边缘,做数字知识的领航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信心无限!

参考文献:

[1].刘才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高中生学习,2013(02).[2].祁婧.浅议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角色转变[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09).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英语课程标准》将情感、学习策略和文化作为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全面、整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之所以将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作为重点来强调,是为了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味地自我倾诉,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把自己的地位考虑得更清楚,课堂上的互动和教师的备课方案以及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和最后的成绩直接相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合作者的角色,配合学生来完成学生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例如,work这个单词,意思为工作,学生上学完成功课就等于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在这个机会当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是在学校的本能反映,其他的不利因素都属于对自己学业的不负责任,完成自己的学业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引导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变化,学会与学生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真诚地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老朋友Mrs Green,新朋友Angle,亲密的family member,这些都有可能,互动由心,只要教师和学生都够真诚,这些完美的教学模式,都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英文从简到难,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这些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当然,也不能长久只学一种简单的东西,这样等于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积累的过程需要单词,词组,语法,成句,到完整对话,我认为,这些都是小学生也应该掌握的,不必要要求学生学习像初中高中那样的语法,应该单独开辟出一些小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法,这样,更能让学生打下稳固的基础。所有的成果都是这样日复一日地锤炼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言。当然,督促学生完成这项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教师在角色中的转换,一定要到位而且不拖泥带水,不能带有严重的等级观念,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也理解到教师的真诚教学,才能更开心,快乐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及和谐。

英国语言学家认为,英语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它是英语学习变得容易的前提。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欢乐,从课的开始,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接纳英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让学生抄写和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记住内容,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方法其实相当的不合理,并且给学生造成的影响之深重。我认为,教师教授课程的同时,关注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生动趣味性,一方面解决课堂空洞死板的局面,另一方面更贴近小学生喜欢趣味的心理。例如,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英文的话剧或者表演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乐趣中将知识点刻记在心中,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在营造文化氛围的时候,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将老一套的东西重新灌输在新时代的学生身上,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所以知识也是日渐多样化,与时俱进,是必须要跟进的一项。

新课改中,我们也需要具备一种精神,谦虚好学,与学生同进步,同奋斗的精神,教师不要抱着教小学生肯定什么都没有问题的心态来教学,一定要谨慎治学才是应该具备的。比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了,去请教教师,但是恰巧此问题教师也从未见过,这个时候,教师切忌说:“No,I don’t know.”应该随同学生的好知心理,认真研究题目,然后给学生讲解。

小学生心理有极强的模仿和可塑性,在这个时候教师与学生同进步,对学生的引导是最重要的,一个好学认知的教师必定能引导和带动大批学生积极向上地参与其中。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教师有一瓶水就必须给学生半瓶水的含量,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知识也慢慢地过时,所以教师就必须饮水挖泉,去补充知识的空缺,也许仅仅是一个新词的说法,但是教师也必须牢牢地掌握其中,好在学生急需这种知识的时候派上用场。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主体单一。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因此,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好学生的创造和努力,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不同层次水平上的学生,以达到好中求精,精益求精的水平。另外教师应该注意,不应单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看综合指标来做定论,可能学生在学习上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另外的天赋还是需要挖掘出来的。教师的言行都是带动学生去发觉自身潜质的最重要因素。

从我们现如今生活的条理性来看,教师给学生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和课程指示也是当前可行的计划之一,每天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业成绩,书画才能测试,综合指标评比,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成绩落后者予以带动分析,从正面来积极引导和帮助落后的学生,慢慢跟进步伐,这样才能让学生共同进步,并且共同迈进优秀行列。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身为教师,便任重道远,并且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向理想进一步迈进为宗旨和目标,努力为教育事业奋斗,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做到自我检讨和自我升华,以达到同时代同进步,与学生共学习的指标,推动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为学生的进步奋斗奠基。

参考文献:

[1]康丽颖,刘秀江,李莉.反思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7(2).[2]刘世娟.浅论反思性教学与反思途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4]McIntyre,丁怡.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吴会芳.从英语观摩课解析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1).(责编 田彩霞)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摘要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全新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趋向,它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所以冷静面对,用心领会,积极参与并实践,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并深入地探讨了在情感模式下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一、引言

目前我们教育界最流行的话题就是新课改了。在我们周围,随处都可以听到对新课改评头论足的声音。有赞扬的声音,也有批判的声音。但是我认为不管赞扬也好,批判也好,有一点我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我们必须接受新课标的事实。一是因为它是一种行政命令,一种政府行为,我们没有拒绝的权力,。二是因为它拥有光芒四射的魅力,让我们无法拒绝。既然这样不能断然割舍,我只好深入其中,探究它的真谛,它的内涵。英语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能定好位,扮演好角色,才能搞好英语教学,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英语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教师不应再采用单纯的传授知识,独霸讲台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中更要突出交际的功能,英语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根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交际,英语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相互间的交际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理念,我以为,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英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组织者(organizer)、监控者(monitor)、参与者(attender)和导演(director)的作用。

然而面对新课改,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怎样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呢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褪色。所以现在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利与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期望 2 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还不是角色承担者自己的想法。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社会期望的影 响,但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既角色领悟的结果。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基础、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对同一个角色的理解长有差异,甚至很不相同。有的教师可能把体罚学生以维持课堂纪律看作是角色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则会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不符合角色行为含义的。由于对角色认识不同,从而导致角色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对角色的期望反映的是社会上千差万别的角色扮演。一个人角色扮演是否成功,最终还是要以社会的评价而不是以个人评价为标准。

在课堂中,毕竟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所作出的行为或决定,对于稳定课堂秩序具有约束作用。如果每个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堂就会更加混乱。教师的角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是社会的代表;第二,教师是知识的泉源,因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第三,教师是一个裁判员或法官,因为教师经常提示社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成绩;第四,教师是一个辅导者,在生活教育各方面辅导学生;第五,教师是侦探,随时调查学生优良和规范的行为,以此为奖励或惩罚的依据;第六,教师是认同的对象;第七,教师是父母的替身,因为教师经常代替学生父母做实际上应由父母担任的工作;第八,教师是团体的领导者,因为教师经常领导学生做各 3 种各样的团体活动,包括学校以内或以外的;第九,教师是朋友,教师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第十,教师是感情发泄的对象,包括爱、恨或者发牢骚的对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教师应该认真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并把精力集中放在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要帮助学生理解交际过程,由浅入深,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使学生逐渐习得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当然,在新教材的实施中并不是不学习结构性知识,而是要做到:以结构为基础,以功能为主线,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英语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技能的环境,即在课堂上尽力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用英语交际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减轻难于启齿的忸怩心态,使学生少一些拘束,轻松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他们的英语在交流中逐渐准确、流畅、得体。学生在交际中不仅作为学习者参与,也是实际场景中的一员,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每次交际的目标与任务,并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Pair work),课堂的交际活动便更有成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监控者。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将课堂教学的中 4 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应深入学生的活动中,监控、掌握活动进程,并给予指导与帮助。小组活动为学生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可以了解英语交际活动中的某些规则和常识。由于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大致相同,这样就不会有以往课堂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出现的紧张,害羞与窘迫的心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小组活动也增加了他们用英语交流即听与说的时间,既有趣味,又能促进学生运用英语交谈的能力和技巧。

在小组活动、结对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语言交际能力这一中心目标。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监控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课堂中不断倾听与观察,尽量做到: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完成给定的目标与任务;随时回答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了解、掌握学生使用英语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状况;观察、发现目标与任务是否有效和有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局部参与者。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应是总指挥,但偶尔也不妨“示范”、“客串”或“友情演出”。在小组活动、结对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组织并参与其活动,以起示范作用,便于学生模仿和操练。同时,在了解、观察学生完成目标和任务的活动中,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指导、纠正。对那些开展活动困难的小组和对子,教师可以作为局部参与者进入角色,同学生一起 5 进行英语交际,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新教材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高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就好似这一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导演,他必须根据原著即教科书进行构思,设计方案和计划,备课前编写“分镜头剧本”--教案,然后,再组织、指导学生这一主体,即多为学生设想。教案设计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不同的个性爱好与特点,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要求来编排与指导这台戏。

当我们把学生当作演员时,不妨把教师和家长都按观众来对待。一般而言,学生角色是依照学校规定,奉行学校团体规范和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必须遵守校规校纪、扮演适当的角色。如果学生不服从教师的指导,扰乱课堂纪律、不按规定学习功课、则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维持课堂的正常功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希望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努力用功学习,必须学会延缓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兴趣。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时间,无论课间玩得多么兴奋,上课铃一响,必须把精力、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否则,将受到教师的批评很指责。班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它具有独特的结构。父母对他的社会化影响最大,父母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但进入学校以后,儿童接触的世界更广阔、也更复杂了,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和同 6 学相处,而不是与家人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减少他们对家人的感情依赖。实际上,每个班级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语气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和传统。课堂上的气氛也是有约束力的,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保持安静,不能乱走,不能随便迟到、早退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做着个方面的准备,这也是学校中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控制既是一种课堂管理的方法,又是一种社会化的途径。

三、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全新化

教育模式是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的综合体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实施角色转换,拓宽学。生空间,不断提高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

英语教学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模式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使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使问题解决,英语应用,英语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与非智力同因素的差异。因此,不能只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 7 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钻教材,广泛收集课程资源,刨设各种情景

根据单元窗标和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利用学生现实生活情景。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动作、表情、电教手段等尹积极创设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精景,布置任务,让学习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新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在展示任务成果时感受自己能用英语做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教“你曾去过某地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 I have ever been to xi'an”,接着布置第二任务:记者采访你的伙伴“Have you ever been to Shanghai?”学生向全班报告: “He has ever been to Shanghai ”。Xiao wang has been Lo America twice。布置任务型作业虬只要有价值,学生能积极完成。

2、不断变化课型与教法,唤起学生注意

交际课,多给学生创造表演机会,使他们身临其境;阅读课,教学生会捕捉信息,探索信息;经验交流课,鼓励学生互相切磋。这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利用游戏、歌断,小组活动,竞赛等方式时时处处紧抓学生的心,吸弓|学生的一切注意力。

四、新课标下英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英语语言教学中“角色” 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起的作用。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随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起着相应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精讲的形式而展开,一切课堂活动,一切教学目标,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都完全由教师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给学生放映纯正口语的电影或者组织外语角,给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教师应重视学生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度阶段,有的学生可能高中 9 后继续深造,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培养其读写能力和应试能力,保证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又有坚实的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从此就走入社会,对这一部分学生则应该侧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应保证他们能使用平实的语句进行外语交谈,同时应该保证他们的读写能够完成日常工作。整体来说,要有个性的有侧重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在课堂活动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能作为学生所需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古人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大学英语学习与中学英语学习的不同,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及时的帮助,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报纸杂志,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听力和阅读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外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事实上,大学课堂教学时 10 数相当有限,外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演讲、听力练习和作文比赛,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班会,进行英语戏剧表演,举办外籍教师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俱乐部,成立英语记者团、艺术团、故事组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得到积极性情感的驱动,更加热爱英语学习。去英语角交谈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当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功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遵循 11 “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的活动参与给予肯定和赞许,帮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并引导,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产生创造的欲望。

五、结语

随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换,我们在备课中所作的思考和计划较以往的教学模式而言必须范围更广泛,内涵更深刻。新课程标准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践中学会总结和反思,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尽管在具体的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但是新课程必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才艺的机会。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在课堂。面对新课改,机遇与挑战共存。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这一舞台上不再唱独角戏,难度和要求却更高了。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必须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给自己重新定位,不断调整自我,不断充实,提升自我,努力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习惯影响,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传授知识,启发学生,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艺术不断创新与完善,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英语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当今世界英语教育全球化、开放化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12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以改变课堂教学为己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重点,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 Jeremy,《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0.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

Johnson,K,《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吴秀娟、陈子良,《学生心理与班级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年。

项茂英,“情感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外语与教学》,2002(4)。

张金福、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 谈中英语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实施》,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下载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张 伟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 一、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

    远程教育中教师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地位及作用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教育技术,师生时空分离、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巨大......

    英语教师角色转变之我见

    英语教师角色转变之我见 摘 要:面对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也应针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角色转变,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关键词:角色;师生关系;参与者 一、要努......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范文大全]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

    “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当前“互联网+”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英语教育作为......

    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摘 要:在国际网络、信息化接连冲击下,高校图书馆不管是在馆藏模式、服务对象、信息查询控制手法等,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