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博客媒介建设思考

时间:2019-05-13 16:0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博客媒介建设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博客媒介建设思考》。

第一篇:大学生博客媒介建设思考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当人们得到物质满足以后,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与社会归属感。社会的压力、人情的淡薄、高校建设的市场化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人们忽略大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和个体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开“博”已不是稀奇事。据相关统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拥有两个以上的博客,而注册时间多在2005年以后,90%以上的博客内容主要是以个人日

志为主,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把个人情感倾注在这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上。大部分学生写博客的动机只是单纯发泄情感和情绪及用于记录日常生活。

目前,大学生的博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传播功能单一,成为个人情感倾诉、宣泄的渠道。多数文章缺乏创造性、原创性。很多博主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大篇幅地引用、复制他人的文章。信息被大量地复制与传播,信息垃圾化现象严重。

在主题的选择上,很少涉及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公共事件观点阐述等主题,大多为日常生活的感悟,如对友情、爱情和人际关系的看法等,这和大学生的生活、工作状态密切联系。

从技术角度看,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会影响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生产和创造能力。

总之,大学生博客更鲜明地体现了博客作为“自媒体”的个人性,内容的开放性、思想上的容纳度都较低,在此他们“把目光投回自己”,实现自我欣赏或供人欣赏。④大学生在进行博客内容传播时,其本身具有内在互动系统,进行自我互动,是“主我”和“客我”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个体与他人也在积极地进行互动,是主体和客体交流的过程。人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有得到他人肯定和关注的渴望心理,在互动的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内容与互动客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并完成社会认同和归属的情感需求。大学生通过博客宣泄情感无可厚非,但维护网络信息环境,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则是责无旁贷的。如何运用媒介素养教育指导大学生写博客的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博客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等问题应得到重视。

对大学生博客建设的思考

大学生博客得以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本身要对维护网络环境、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方面做出努力。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体现。

国际上对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传媒的各种基础知识,学会一些如何使用传媒的技能;二是学习并提高理解、选择、评估和质疑传媒的能力;三是掌握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四是利用传媒形态发展自己、服务他人。⑤我国现阶段的普通高校缺乏对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出现了尴尬的局面。高校应该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应该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应统一或自编媒介素养教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系统讲授。

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专业教学人才,或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新闻和传播专业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让他们系统教学、发挥作用。高校还应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对课程的安排方面,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高效性。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引导大学生开设个人博客,博客发布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校园博客社区化管理,在校内或专业范围内建立博客圈子、博客社区等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博客进行管理。对大学生的传媒观念和能力方面进行教育。

大学生们上网时间并不少,问题在于许多人把时间花在单纯地浏览网页或论坛、游戏方面。引导大学生学习利用网络博客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动。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是不应滞后、懈怠的。

第二篇:团支部博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团支部博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沈伟(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电气机械工程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这给共青团组织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大学生群体中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等新特点,如何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共青团网站和电子邮箱等网络载体的应用已经成为共青团工作者在网络思想阵地上的有力“抓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信息手段的有限,还存在着网站信息量不大、内容针对性不强、个别交流不够等等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博客这一互联网兴起以来的又一热点现象为我们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走进网络提供了一个更为扎实有效的途径。博客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手段已十分流行,人们用博客记录生活、发表意见已经司空见惯,尤其是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通过团支部博客的建设,可以将基层共青团工作进网络由“信息共享”转变为“思想共享”。

为了利用好博客这一深受青年喜爱的网络流行工具,我们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电气机械工程系团总支创新性地推出了团支部博客建设,开辟了共青团工作进网络的新阵地。

一、团支部博客具体实施和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1.开展针对共青团工作专职干部和学生团干部的拓展培训,建立一支新型的共青团工作干部队伍

在一年一度的团干部培训班上,我们可以邀请一些青年问题研究专家、资深团干部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讲师等具备丰富团工作经验、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知识的专家,结合当前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环境,为共青团工作队伍开展团工作业务知识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培训。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探讨和研究,强化队伍自身素质建设,提高队伍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网络技术扎实的共青团工作队伍。

2.加强指导,层层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博客建设

在为各班团支部配备一名专职学生团干部的基础上,通过意见征集、方案公布、模块搭建、内容充实、评比答辩、交流互动等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团支部博客建设,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在征集团员意见和建议中,以团小组为单位承担分块内容的制作任务,动员广大团员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方案公布环节开展团支部博客建设活动小结,让全体团员谈心声、谈体会、谈认识,加强内部沟通和交流;在公共栏目和自主栏目设置中,设有“团支部信息”“组织建设”“团员交流”“成长激励”“学习园地”“重大活动”等六方面的内容,主要以“日志”形式体现。同时,在页面上还设有“公告”“索引”“图片”栏目,并有“留言”“最新评论”区。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使团支部博客成为广大团员共同学习、交流进步的好平台。

3.建立健全《钱江学院团支部博客管理公约》

组织各团支部大力开展“绿色博客,文明网络”创建活动,协同制定博客管理制度,使博客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营造出“绿色·文明”的和谐环境。通过网上团校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行为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文明网民。

4.开展形式多样的博客展示活动,以评促建,提升内涵

在有效建设网上博客新阵地的基础上,结合“网上”开展“网下”的各式各类博客展示活动,增强吸引力,提升博客质量和内涵。如通过开展“我的博客,我做主”团支部博客设计大赛、优秀博客网络评选会、精品博客秀等展示活动,评选出最佳团支部博客、优秀博主、优秀博文,营造积极向上、互学互助的博客文化氛围。

二、团支部博客建设的成效与意义

1.团支部博客增强了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凝聚力

团支部博客在建设的过程中,征集了广大团员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使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团组织的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团支部博客还通过设置班级相册、日志、留言栏等形式,让同学们分享集体、个人的荣誉和欢乐,并将这些难忘时光在博客上留下永久性的记录。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提升了集体的荣誉感与责任感,从而大大增强了团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凝聚力。

2.团支部博客促进了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团支部通过在博客上公布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小结、发表团干部个人心声、记录班费开支等形式,实现了团支部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此外,团支部博客还把国内外大事、院系各类活动、就业信息、有关通知等“贴”在醒目的位置上,做到及时上情下达。这种方便及时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共享的特征,使其很好地发挥了联系广大团员的纽带作用。

3.团支部博客强化了团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

为了将团支部博客打造成思想交流、互助互进的平台,团干部在博客上设置了不少思想性、教育性的栏目。如“学习园地”可以供大家交流学习经验和共享考级考证信息;又如“成长激励”栏目则为大家提供了互相勉励、记录成长心路历程的地方,尤其是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则是通过主题博客等形式发布如十七大和两会专题、抗震救灾专题等组织活动。很好地为广大团员提供了共同学习、交流进步的平台,真正强化了团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

4.团支部博客成为团组织宣传交流的新阵地

团支部博客的核心栏目以“日志”形式体现,内容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长篇报道,也可以是简单的“流水账”或是一句话新闻,这样就便于各团支部及时更新内容,为团支部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便捷的网上平台。此外,我们还在团总支与团支部、团支部与团支部、团支部与其他组织之间建立了博客链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很好地促进了团组织之间的相互宣传与交流。

三、团支部博客建设的创新点

1.提高了共青团工作的效率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在宣传手段方面得到改善。网络博客不但能传播文字,而且能传播声音、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实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具有立体的效应,可以给受众带来逼真生动的感觉。青年学生的需求信息和心理动态可以通过博客日志直接进行反馈,大大增强了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拓展了共青团工作的空间

网络博客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作为信息承载传输的一种工具,以其特殊的属性和功能不断改变着共青团工作对象的活动内容和范围,开辟了团工作领域的空间,由原有的由上至下、层次分明的工作领域变革为纵横发展、相互协调的团工作服务网络系统,为团工作的项目化、规模化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畅通了交流渠道,搭建心理健康平台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广大团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负担,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而团支部博客的建设,成功搭建了心理健康平台,畅通了师生、生生交流渠道,让他们有了无障碍诉说的港湾,不仅舒缓心理压力,而且可以得到正确引导。共青团干部与广大团员在博客上交朋友,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循循善诱,化解矛盾,像心理咨询热线一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团员的心理和思想问题。而这种交流形式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和紧张,更能体现出双方的平等与互动,更有助于心态的调整,更有利于引导和教育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系的团支部博客建设工作尽管在校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肯定,但尚处于起步、试点阶段,还存在着个性化不够、建设进度不平衡、整体质量不高、师生互动不强、收到的实际教育效果还不明显等问题。下一阶段我们将朝着更加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科学化的方向继续推进该项工作,并在全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争取使其在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正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2]宋雪飞.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祝巍.巧用网络博客做好思政工作[N].光明日报,2007-05-10

[4]丹尼尔·德兹纳,亨利·法里尔,朱美荣.网络的影响力[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02).[5]蒙焱雄.营造新的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6]孙景福,辛海燕,吕国莹.博客:高校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4).[7]邓文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3).[8]刘玉珍.做好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衡水师专学报,2003(02).[9]廖荣榆.博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10]申奇志,卜再元.情感: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第三篇: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来源及对媒介的关注和认知,我们小组组织了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始于2012年11月10日,至11月13日结束历时三天。我们以合肥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男生宿舍、女生宿舍、自习室等多个方面进行随机调查。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合理性,我们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首先按性别分层,其次按年级进行分层,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也是有差异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样本的可靠性与多样性。本次调查总共发放试卷50份,因为是当面做的调查所以回收的问卷是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被调查者的各项比例是:男生54%、女生46%、大一36%、大二64%。从这次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年级等情况来看,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共设计了十二个题目,除了前两个性别、专业和年级之外,其他的九个体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大学生的接触媒介问题,以下我们进行分析。

1.您经常使用的通讯方式是?

A.QQ(46%)B.微信(21%)C.飞信(21%)D.微博(21%)E.短信(44%)F.其他(4%)

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学生多使用QQ为主要的通讯方式,同时短信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其他新颖的通讯方式,如微信、飞信、微博等,也颇受同学们的喜爱。

2.您一般使用此类通讯工具主要目的是?

A.联系好友、家人(82%)B.工作需要(4%)C.打发时间(10%)D.其他(4%)有8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凭借通讯工具进行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但也有部分同学出于其他目的而使用。

3.您通常上网的时段在?

A.上午(6%)B.中午(0%)C.下午(2%)D.晚上(92%)大部分学生均在晚上这个时段上网,一天的学习生活的结束,这个时段最适合放松娱乐。同时大学生的精力旺盛,多属于熬夜型的,一般主要活动集中在晚上。

4.您每天上网时长是?

A.1小时以下(16%)B.1至3小时(54%)C.3到7小时(26%)D.7小时以上(4%)

有54%的大学生每天1至3小时都要接触网络,26%的3至7小时都要接触。一方面说明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重大影响,网络正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占用大学生太多的时间,那么户外活动的时间就相对要减少,不利于大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

5.您认为媒介可以帮助您做的事情?

A.从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和资源(54%)B.跟上时代潮流(6%)C.与家

人朋友取得联系(27%)D.看电影、视频,听音乐(10%)E.购物(1%)F.玩游戏(2%)

虽然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少宿舍都接入宽带。大学生上网方便了,而且也能用手机上网,大家多利用网络浏览资讯和查资料,让上网工具发挥最大价值。

6.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新媒介?

A.公交、地铁电视(46%)B.城市LED大屏幕(12%)C.楼宇电视(4%)D.手机报(32%)E.其他(6%)

如今城市建设日趋完善,随处可见网络信息工具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以及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也增多。有58%的学生接触新媒介来源于社会设施,而也有部分同学借助手机报来了解世界。

7.当一件重大新闻发生时,您一般最先通过什么了解到该事件?

A.网络(54%)B.手机(32%)C.微博(10%)

D.报纸(0%)E.广播(0%)F.其他(6%)

网络的迅速使得其拥有着更广泛的受众,在发生特大事件时,网络充当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给人们快速的信息反馈。而传统媒介的作用将随之变弱。

8.您认为下列哪种媒介的可信任度最高?

A.电视(46%)B.报纸(34%)C.网络(16%)D.杂志(4%)E.广播(0%)

虽然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人们已渐渐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超低的可信度,表明网络面临的危机,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谁都可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有些人为了谋取利益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降低了网络的可信度。因此,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适当的对网络进行有序的管制,另一方面,媒介工作者应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不能被利益蒙蔽双眼。我们知道看杂志、广播的人越来越少,仅占4%,但是电视的可信度却高达46%,我认为这是由于高速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看报纸,而且由于物价的上涨,看杂志也越来越不划算。所以我认为杂志业、报业应该抓住自己可信度高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发行方式,发行电子报,现在有很多报业已经涉足这些方面。

9.使用这些媒介对您的影响?

A.弊大于利(4%)B.利大于弊(84%)C.没多大影响(12%)有84%的人认为媒介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好处,诚然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与媒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系 别:班 级:学 号:姓 名:

第四篇: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四川大学新闻系 谭舒 董天策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⑴,那么,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什么是媒介批评,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媒介批评的对象

何谓媒介批评,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⑵

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⑶

3.传媒评论以新闻传媒及其报道为对象,以新闻传媒与社会关系为背景,因而它区别于以往微观、局部的新闻报道评析,与仅限于传播行为与效果分析的传播学也不等同。它的意义在于,为媒介设置一个“反光镜”,随时审视新闻传媒的行为与报道,并且,从新闻与相关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中,评析新闻业的走向、合理的发展速度与结构比例。新闻传媒评论,同时还关注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⑷

4.(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从而形成相应的新闻观念。⑸

5.新闻传媒评论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即由评论者根据个人的体验和理解评价新闻传媒行为,无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⑹

6.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对新闻媒介系统及其要素的批评。⑺

7.(媒介批评是)对于传媒业(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及时深入报道与评论,对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即时作出反应。⑻

大体上,上述定义都将媒介批评定位于“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的批评”⑼,都是“对媒介„„的批评”句式扩展上的不同表述。在对“批评”的理解上,几乎都沿用了广义的用法——分析、判断、思考、反思。美国批评学家雷内·韦克勒在其《批评的概念》一书中,对“批评”一词作了一番历史的追根溯源。从古希腊的原意讲起,直到1677年以“批评就是指正确判断的标准”而在英、法、意等国最后确定并开始通用。⑽毋庸置疑,媒介批评的“批评”之意等同于文艺批评、影视批评等等的“批评”。

问题在于:媒介批评要批评什么?上述定义的表述五花八门,依次列举出来,分别是:“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传媒的行为与报道、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媒介现象、新闻报道、记者作品”;“传媒行为”;“媒介系统及其要素”;“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稍作思考,不难发现这些论述看似大同小异,其实却问题多多。比如媒介产品,这一概念本身就含义丰富。报纸不光登新闻,还有小说等其他内容;电视既播新闻,也播出影视剧。这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小说、影视剧的批评是否算媒介批评呢?如果是,那么媒介批评是否就涵盖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其学科界限在哪里?如果不是,那么媒介产品的含义又是指什么呢?又比如定义1的作者论述说,“可以说,一切大众传播媒体——从书刊、报纸到广播、影视,从录音、录像到街头广告上面的一切信息,都在媒介批评的视野之内”,接下来一句又说,“媒介批评的重点在发展最快的电子媒介,尤其应该放在影响巨大的电视上面”。⑾这样的概念界定与内涵描述实在让人难以把握。

看来,批评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各种定义所揭示的内涵需要重审。内涵是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⑿上述定义在批评对象的界定和解释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名实不副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媒介批评的对象作出进一步的界定。毫无疑问,媒介批评的对象是媒介,特指大众传播媒介。在这里,“媒介”的具体内涵包括:一是媒介产品,特指新闻作品;二是媒介行为,媒介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于此;三是媒介现象,现象与行为的区别在于,现象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突出性,同时还有某种争议的意味;四是媒介性质及其作用。这样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媒介产品的批评居于微观层面,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是中观层面,媒介性质与作用的批评则是宏观层面。

当然,媒介批评与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图书批评互有交叉而各具不同属性,其复杂关系尚需作专门讨论。

二、媒介批评的形态

媒介批评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自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追溯媒介批评的实践源头——美国新闻界,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界对自己有时所犯的错误,对自己的过火和有失公正之处视若无睹”,“媒介批评的兴起固然与当时煽情主义新闻泛滥有关,但新闻自律法律的缺乏则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的一副催生剂”。⒀在我国,传媒已经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与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同步,传媒自身也处于“裂变”过程之中,人们对传媒不再有最初的顶礼膜拜与深信不疑。新闻界的有偿新闻现象,引发了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的大讨论;舆论监督方兴未艾之时,又有传媒滥用监督之权导致“谁来监督媒体”的置疑;传媒炒作之风日盛,文娱、体育记者与“星”们共同编演的鸡零狗碎的纷争,已成为世纪末新闻界的一大“公害”。如此种种,媒介批评的日趋活跃也就不足为怪。

事实上,有媒介,就会有映照媒介的一面“镜子”,媒介的发展的同时也就孕育着批评的发展。难怪有人将其称为“并蒂莲现象”。⒁只不过,这种批评的性质和状态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有所不同,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深刻的,还是泛泛而谈的,诸如此类。在介绍西方的媒介批评时,有学者将其分类为“哲学的批评”、“报章的批判”、“学术的批评”。⒂对于这种分类方式,笔者实在没有能够从中领悟到多少有益的东西,倒是平添了不少疑问,比如,三者的关系如何,三种类型于我们的媒介批评有何借鉴作用,等等,都不甚明确。

在笔者看来,关于媒介批评的形态划分,不如直截了当一些,将兴趣投向见诸国内传媒的实实在在的“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印刷文字,可以是电视的画面,可以是广播的播报,甚至可以是互联网上的个人意见。但正是这些“声音”代表了媒介批评的真正发展水平与方向。为着查找和描述上的方便,笔者选择最为直观的印刷文字——2001的新闻学术期刊,包括《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现代传播》、《传媒》、《新闻出版导刊》、《新闻爱好者》等等,作为考察对象。在对媒介批评文章进行分类后,笔者以为,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媒介批评类型:

其一,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这一类批评以论文的形态出现。在批评的态度上,有的强调主观感受,将批评家的个人体验融汇其中;有的则动用科学手段,对文本作解剖式品评,在貌似客观中隐藏主观的印象。这种批评的意义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科学探讨意思,批评生产意思”。任何批评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批评则又在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先行架设了一座反思的桥梁,使批评的结晶有可能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实践、批评、科学理论,三者就在不断的反思中相互补充与完善。因此,“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第一层反思„„,媒介批评是新闻活动的第二层反思,充当‘反思的反思’的角色”,⒃这种观点显然欠妥。

这种批评最大的问题是批评者的立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值得注意的是,受批评者个人局限,以及批评与媒体相关又见诸媒体的缘故,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展现其功能的一面——评判中往往掩不住赞扬,极易将“批评”演化为一次工作经验总结,或者是先进事例展示。但无论如何,这一层面上的媒介批评是我们的传播理论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同时又最终要落实到促进媒介的发展上来。换言之,媒介批评兴,则媒介事业兴,媒介理论兴。其二,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这一类型以随笔、杂谈的形态出现。试看其栏目名称,“说长道短”、“一得录”、“传媒杂话”、“众议苑”等等,与报纸副刊的栏目相仿。事实上,这些批评正是一些印象感悟式或情感宣泄式的小品文。批评者以列举事例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最明显的特征是,坚决不点名,或者作“某某”,或者作无指向的泛称。这是因为,这类批评总是否定式的,是狭义上的“批评”之意。这类批评是有批评的态度,但缺乏批评的锋芒与锐利,因而总给人无关痛痒之感。更为有趣的是,这类文字在这些杂志中,不少是以小字号刊出,其地位似乎也由此可以体味得到。

“没有摆正媒介批评的位置,一方面是过去总是习惯媒介表扬,而对媒介批评抱有成见。新闻机构一旦自己受到了批评,就会影响到新闻媒介产品的发行量或收视率,甚至影响到负责人的升迁。主流媒体基本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办的,新闻媒介给人的印象就是代表它们,因此拥有了无上的权威,媒介批评成为了一大‘雷池’”。⒄这就是真正的批评难以大张旗鼓地开展的原因。然而,当前的媒介病症到了不能回避的程度。比如办报“幼稚病”——大话病、煽情病、猎奇病⒅;记者的错位与媒体的异化⒆;报纸多少版合适,版多了刊什么⒇;电视以文化霸权的姿态造成社会的集体无意识[21];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批评的缺席将是无法想象的。

其三,基于观察层面的批评。在加拿大,媒介批评被称为Media Watch(媒体观察或媒介监督),港台学者一般也称为“媒介批评”和“媒体观察”[22]。笔者以为,这里的观察之意,既区别于学术层面的剖析,又区别于感想层面的议论,它应该是二者的一种综合,既有客观事实的推演,又有主观意向的判断。把现状指给你看,然后告诉你它可能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这方面,我们的杂志直接命名为“传媒观察家”,或是“业界观察”。其中,《新闻出版导刊》则同时设有“业界观察”与“业界时评”。可见,在编者的眼里它们还不是一回事。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批评与深度报道有某些相似之处。只不过批评更注重点评,而且在作出价值判断上较为直接与明晰,批评的指导性意义得以凸显。显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极需这样的批评的。注释:

1.肖云儒:《质疑“传媒文艺评论”》,《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 2.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3.雷跃捷:《新闻理论》第266~26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新闻出版报》1997年1月17日第3版“开题”旁白 5.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哲峰:《行为传媒评论:主体、客体与标准》,《新闻出版报》1997年1月17日第3版 7.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8.孙坚华:《传媒业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1期 9.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10.雷克·韦克勒:《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12.《辞海》第19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13.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14.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雷跃捷:《新闻理论》275~27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6.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18.《办报“幼稚病”》,《新闻与写作》2001年第1期 19.20.21.22.《记者的错位与媒体的异化》,《中国记者》2001年第1期 《传媒杂话》之

二、之三,《传媒》2001年第2、3期 《节制“潘多拉”魔盒》,《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3期 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第五篇:学校班级博客建设

学校班级博客建设

一、班级博客内容建设要求:

1、博客内容需健康向上,各班需建设班级特色板块,通过博客这一形式来体现班级文化以及特色。

2、不定期更新班级新闻,内容可涵盖班级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如班级热点、学生获奖、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从而更深入地展示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

3、上传班级主题班、队会、各项活动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活动感想,以多样的形式展现活动内涵与学生能力,学生风采。

二、班级博客评比条件:

1、内容标准:70%

(1)博客日志文章数量不少于10篇,且不能为短时间内集中发布。

(2)原创文章占50%以上,教育教学相关类文章占50%以上。

(3)文章内容以教育教学研究、教育反思、教育叙事、班级管理、师生交流等为主,教育教学主题鲜明,兼顾工作及生活感悟,特色鲜明,健康向上。

(4)所刊发日志内容真实,符合校园生活、班级工作实际情况。

2、技术标准:20%

(1)能使用和开发好博客系统本身的各项功能。

(2)能采用适当的修饰或者设计能使日志的可读性和美观度增强,能链接其他优秀网页内容。

3、点击率标准:10%

(1)博客点击率相对较高;

(2)家长、学生等关注程度相对较高。

三、参评注意事项:

1、全校所有班级必须建立班级博客,并进行建设和使用。

2、每个班至少建立一个个人的博客,以办公室为单位登记并上报学校教务处。

3、博客的内容要求“健康、积极、阳光”。

四、评选结果:

1、根据以上要求此次评选共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

2、评选结果将在全校公布。

南昌经开区英雄学校

2014.5.6

下载大学生博客媒介建设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博客媒介建设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博客圈建设经验总结

    博客圈建设经验总结 时光荏苒,我校博客圈建设已有三年了,而我们对校园网络教研也由最初的认知、培训、操作、掌握到今天的相知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校园博客圈的搭建开通给......

    团支部博客建设方案

    为了更好地完成团支部组织网络建设任务,以探索团组织建设新途径为动力,针对新信息环境下团建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和新时期团员青年的心理特点,不断加强和完善团组织的阵地建设,更好......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的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信息的主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对于媒介的......

    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杜忠锋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信息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

    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一、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

    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一、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

    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船电091303周明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前提条件。优良的学风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一......

    关于大学生博客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博客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介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博客的出现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交......